美术相关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1 17:21:50

美术相关知识

美术相关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拓展儿童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美术教育更是受到教育界和广大家长的重视。如何正确地进行儿童美术教育和实践,并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延伸,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儿童美术教育及方法探讨

笔者认为,儿童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也不是专门传授绘画技艺的教育,更不是仅仅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提升儿童整体素质的教育,是对儿童的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进行的综合教育。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并不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只是手段和方法。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儿童对文字、语言等还不能熟练掌握时,教师可以让儿童借助美术表现并抒发自己的意念和情感。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更在画外,也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美术教育,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感和情操,培养他们的人格,使其具有美的灵魂,成为更完善的人。儿童美术教育还可以使儿童获得内心的平静,保持稳定情绪。儿童大都活泼好动,其通过绘画可以发泄情感,缓解紧张情绪,使心情更加平静、愉悦。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坚韧的性格,让儿童有追求的目标,使他们有上进心和自信心;还可以锻炼儿童的耐心、毅力,使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被成功和失败的情绪左右,培养儿童积极探索的精神。绘画可以体现儿童的认知能力,反映儿童的情感、审美趣味和人格素养。教师不仅要向儿童传授绘画技巧,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创作。儿童通过绘画把脑海中的意象、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描绘出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儿童的绘画能力是按照一定的轨迹发展的,每名儿童的绘画能力发展虽然有快有慢,但发展的次序不会颠倒。刚开始学习绘画时,他们只能画一些没有形象的线,渐渐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事物,这时还看不出他们表现的具体形象;接着发展为用象征符号表达意念,进而能创造个性化的绘画语言表达感情,最后能真实地表现物象。

儿童绘画活动可以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也可以是一种创作活动。儿童画画一般只图自己高兴,并不考虑是否需要画出一幅作品。他们用画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他们的事情和问题,通过绘画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儿童通过绘画宣泄心情,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可以把儿童绘画看成了解儿童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把握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儿童健康成长。儿童绘画是其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不论年龄多大的儿童,都应被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画是儿童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思考生活后表现出来的感受。教师和家长应多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衡量儿童的作品,更不要主观干预儿童的创作。绘画反映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早期绘画教育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教师和家长及时让儿童接受绘画教育、参加美术活动,对儿童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1.如何培养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第一,教师和家长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绘画环境,使其在游戏中培养对绘画的兴趣。儿童常把绘画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因此,教师和家长要让儿童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情绪支配下绘画,不能给他们太大的压力。第二,要培养儿童对绘画的自信心,教师和家长要多鼓励、少指责,提高他们对绘画的兴趣。第三,教师和家长要扩大儿童的视野、开阔儿童的眼界、增长儿童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第四,教师和家长要多让儿童尝试绘画的新材料、新形式,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提高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2.如何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

笔者认为,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学动机,培养儿童自由创造的能力,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的美学意识,提高其审美修养和基本素质。目前,一些机构的儿童美术教育存在误区。以训练美术技能为主的范画教学,使儿童丧失了自我表现的信心,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脱离儿童的生活经验,将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把美术教育变成单向的技能传授与灌输过程。儿童特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特色,即基于儿童的直观知觉,发展其感观(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培养其美学意识。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儿童的生活视野,激发他们对绘画创作的兴趣,培养儿童的视觉造型反应、创造能力和对情感的视觉表达能力。第一,教师在教学内容和结构上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将造型和色彩作为两大要素,在教材的选择上顺应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儿童感兴趣的内容,适合儿童接受,帮助他们提高绘画造型能力。第二,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以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三方面的训练培养儿童的造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选择不同的教材,当然,教材内容不必做过于严格的划分,有些可穿插进行,但教学要求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差异而有所区别。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展儿童的个性,避免千篇一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忆、体验、联想、欣赏等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避免用临摹方法,启发儿童运用各种工具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教师评定儿童绘画的成绩应以肯定为主,鼓励他们进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儿童兴趣的培养,为儿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使之心情愉快,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如何对儿童绘画进行认识和评价

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伴随着儿童成长,反映儿童的天性,体现儿童的思维活动。儿童的心灵纯洁无瑕,他们的绘画不受任何限制,这些使儿童画呈现出特有的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点。儿童画与成人的艺术创作从本质上说是不同的,儿童绘画是儿童情绪的自然流露,但受他们绘画能力的局限,是人类的初级艺术创造。儿童绘画的价值不容忽视和贬低。评价儿童画应从儿童的年龄、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独创性、艺术水平等多方面来看:作品是否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绘画能力相符合;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否表现出儿童的感受和天性;作品是否能反映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作品构图是否饱满;造型与色彩是否大胆、具有美感、充满自信;等等。

二、做好儿童美术教育的拓展

经过科学的教育培训,儿童的审美、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综合素质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拓展美术教育事业。

1.举办展览

举办展览,让儿童有交流展示的机会。展览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题性的。通过参加展览,儿童可以提升自信心,有了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机会,开阔了视野,增进了交流。同时,家长可以通过观展,提高对儿童画的正确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推进社会各界对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推进事业的发展。

2.出版相关图书

出版儿童的优秀作品,可以让儿童获得成就感和认可感,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总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的发展。出版的图书形式可以是儿童作品的合集,也可以是个别突出儿童的专集。组织专家系统研究美术教育事业,然后出版相关的理论著作。目前,市场上有一些相关出版物,但是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还有一些不足,存在研究课题重复、定量研究少、成果缺乏可信度等问题,并且在社会上没有形成共识和普遍影响力。只有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体系,才能进一步推进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还要定期召开专题理论研讨会,交流思想,促进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3.组织艺术研学游

美术教育的课堂不应该限于室内,应该是开放的。教师让儿童到大自然中采风、写生,到艺术机构去参观和学习,这些对开阔儿童的眼界、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很有益处。艺术研学游可以在国内,也可以在国外,让儿童多接受各种信息的刺激,可以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艺术的情结。

4.创办专门的网站

美术相关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美术理论课程;绘画专业实践;应用性

美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理论课程主要是指美术专业或者绘画专业教学中与技法教学课程相区别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主要包括各类基础理论课程,例如,与绘画专业有关的中外美术史、美学基础、艺术概论等课程,与设计专业相关的现代设计史、工艺美术史、设计美学等课程。在学校绘画专业或者美术专业教学中,开设这些和专业有着密切关系的美术理论课程很有必要,这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键方式。

一、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的价值

一方面,学生有效学习美术理论课程,可以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使自身拥有更加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也可以更好地获得知识,有利于自身从宏观角度思考和观察相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加强美术理论课程学习和训练,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推动学生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学生在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直接的启发和艺术实践指导[1]。因此,除了专业美术院校十分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以外,一些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也十分注重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安排工作,其目的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在设置和安排美术理论课程的过程中,不管是将美术理论课程当作专业课程,还是将其作为基础理论公共课,专业美术院校都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许多综合类大学美术专业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设置也越来越重视,积极转变原来单一、片面地设置美术理论课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学校专业理论教师不足的状况。很多高校在之前的绘画专业教学中,只是象征性地设置中外美术史课程,相关设计专业也只是开设了中外工艺美术史等比较有限的几门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比较重视技法教学,未能明确理论教学的重要性,所以理论课程的设置方式比较单一。这造成许多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缺少理论知识,头脑空洞,未能深刻理解艺术。与此同时,一些学生的专业素养较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而导致相关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并呈现出高校美术教育和职业技术院校美术教育无明显区别的情况,不利于提高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因此,要想真正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学校就需要从多方面落实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2],凸显绘画专业实践中美术理论课程的应用性,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美术理论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二、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在绘画专业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对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不够重视,忽略了对美术理论课程的系统设置和安排,未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未能有效增强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未能体现出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真正价值。一些学校了解到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价值,盲目开设美术理论课程,设置了过多的理论课程,未能系统地进行理论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学时安排等略显随意,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和专业教学计划未能实现互相辅助配合。例如,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西方艺术理论等课程是需要学生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工艺美术史、设计史也是比较重要的必修理论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安排方面,部分学校的课时量较大,课时数量和教学时间的安排较为混乱,未能适当地增多或者删减一些必要的理论课程或者非必要的理论课程,从而造成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学校对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价值了解不足,未能很好地安排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忽略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未能将美术理论课程有效运用到绘画专业的技能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之中[3]。这不利于提升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甚至还会降低绘画专业的教学效果。在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未能系统讲解与分析理论课程教学知识的情况,部分教师只是灌输式地向学生讲解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未能系统地讲解与分析相关知识,进而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够细致,很难理解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也没有在绘画专业教学中合理应用美术理论课程知识以及向学生讲解美术理论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不足,只能掌握与绘画专业有关的技术技能,最终造成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方向

(一)优化共性阶段的教学方式

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为了体现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学校和教师应该做好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共性阶段教学工作。绘画专业大学一年级教学属于夯实基础期,也是所有绘画专业学生需要经历的共性阶段。为了提高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从两点出发。其一,教师可以采用示范与启发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绘画专业技术、技法以及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学习能力。在相关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指导,呈现出因材施教的特点。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而且吸收知识以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4],充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提高学生在绘画专业实践中学习技术技能以及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能力。在对课堂示范教学方法的应用中,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示范教学方法,持续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其二,教师需要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包含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良好的课程结构不仅体现在开设的课程上,还体现在课程开设以后教学顺序的合理性上。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程结构的改革,衔接各种绘画相关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学习更多与绘画专业有关的知识以及技能。良好的课程内容主要是指相关课程内容的安排与学生认知学习的规律相符合,通过良好的课程内容可以将学科的主要知识反映出来。教师应该有效设计绘画专业教学中相关技术技能和美术理论课程知识方面的课程内容,持续开展学生共性阶段的教学工作。

(二)完善个性阶段的教学方式

个性阶段是学生共性阶段之后的比较高级的一个阶段。绘画专业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有效结合前一阶段的学习,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创作中凸显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创新的一种体现。现如今,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将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出来,进而培育出更多具备扎实理论和较强创造能力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提高绘画作品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要依靠自己丰富的基础知识,敢于突破惯性思维,积极跳出原有纯理论的束缚,有效取舍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绘画专业教学以及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突破性思维的培养,并在深入开展绘画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绘画表达语言,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和相关技能进行创作与创新[5]。

四、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策略

(一)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提升自身理论修养的基础上,尝试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同时,有美术创作功底的教师,可以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将相关技法知识贯穿于美术理论课程教学。非专业理论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和学习美术实践知识,也可以通过课堂内外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非专业理论教师可以经常深入专业教室,掌握技法课程的教学情况,也可以参与美术实践,从而真正感受理论知识教学与美术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过程。在掌握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后再将其应用到教学当中,进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发展学生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在绘画专业实践过程中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师可以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比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笔记,以手绘的形式先对自己学过的美术理论知识进行简单记录,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最后让学生在课堂外对相关知识进行完善和补充。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效写成日记式的理论知识手绘本,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绘画专业的具体实践中,也可以及时通过日记本收集美术理论知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创作效果。

(二)系统地讲解与分析相关知识

在绘画专业教学中,为了合理地开展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将美术理论课程相关知识贯穿到绘画专业教学以及实践的全过程。一方面,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艺术家的美术作品的不同,进而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艺术发展的多元性以及规律性。在学生进行过比较分析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系统讲解与分析具体知识,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当前中外美术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少对中西美术进行比较的内容,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绘画专业教学中开展比较教学[6]。在向学生讲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开展教学,合理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中西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向学生系统讲解与分析中外美术的理论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使用开放式教学方法

在开展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工作时,学校和教师需要注重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挖掘该课程教学价值,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培育学生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学习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背景下,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有了更丰富的展示资源,教师也会为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提升教学效果。为了将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和相关资源,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并增加一些讨论教学环节,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美术活动,进而使学生通过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创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重点挖掘本地艺术文化资源,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所在地的博物馆进行学习和参观,为学生提供具备现场感和实物感的体验,以此帮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综上所述,美术理论课程在绘画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体现,需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形式,更好地凸显美术理论课程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性价值和特点。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绘画是最具实践性的专业,美术理论课程教师需要明确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结合因材施教原则,在注重学生绘画操作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美术理论课程知识的消化吸收和灵活运用,提升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包双梅.崇德精艺争创一流:砥砺奋进中的美术学院[J].艺术教育,2021(7):279-282.

[2]王冯.对高校美术绘画教学方式创新的分析[J].美与时代(中),2021(9):90-91.

[3]尚辉.青春的呼吸: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对当代美术教育的揭示[J].美术,2018(1):19-21.

[4]张征宇.找准定位,明确目标:美术院校美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J].当代美术家,2018(2):68-71.

[5]张征宇.美术院校美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148-149.

美术相关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博物馆;知识产权;法律问题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博物馆事业的建设也达到的顶峰,作为集开放性、公共性、传承性以及文化性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院事业,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但是博物馆相关知识产权法律问题也更为严重,不仅包括知识产权纠纷,还有藏物被商用等问题,严重侵害了博物馆建设的初衷,对文化事业的建设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一、在著作权法保护下,博物馆相关知识产权的归属

(一)赠予美术作品。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藏品收纳基地,经常会接受私人或相关组织的文化赠品,其中包括绘画、书法美术作品以及其他具有审美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等。而针对这些艺术品的归属问题,我国《著作权法》也做出了明确规定,“美术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组织,是这些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只取得这些艺术作品著作权中的展览权,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公开展览或为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但不得在作品上署名。基于此,接受赠品的博物馆如果想要将部分作品继续转赠,需要经过著作权人或相关著作权人的同意,在合法的范围下签订转赠合同,防止侵害著作权人的利益。(二)仿真制品。一些艺术作品由于问世时间较长,保存方式不当等,需要对其进行仿真以供陈列和欣赏。其中,针对一些超过著作权保护期的艺术作品,博物馆在有效维护创作人人身权利的情况下,是可以对其作品进行复制或临摹的。而针对那些仍处在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则需要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的相关条例,为了满足陈列的版本需要等,在取得同意的情况下适当对作品进行复制,丰富博物馆馆藏。(三)商标权。依据国际惯例,商标权的取得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注册取得,二是使用取得。我国一般使用注册取得的形式,最先申请注册商标的人可以使用该物品的商标权,也就是先来后到的原则。因此,为了能够防止博物馆后续出现商标侵权纠纷等问题,在建设之初,就应该对博物馆建筑、展览物品以及馆藏形式等内容进行商标注册。而针对一些有特定历史含义的展览品,不仅应该及时注册,还应该向相关部门申请防御商标和联合商标,一旦发生侵权事件需要及时认定驰名商标的资格,最大限度地保护博物馆的各类商标权不被侵犯,维护文化建设的安定和谐。

二、对博物馆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

首先,要保障博物馆相关知识产权不受侵害,博物馆管理者必须对知识产权法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理论上厘清知识产权法的管辖范围和具体能够行使的权利,对知识产权的归属、管理和运用进行维护和分析,从而有效保障博物馆馆藏和相关知识产权的有效性,用法律的武器指导实践。其次,确立并完善相关立法程序。当前,对于博物馆收藏等相关保护的法律只有《博物馆管理办法》,其中知识产权的归属和保护问题还没有完全规划清晰,因此需要相关部门针对博物馆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问题,制定条理清晰的管理条例,从政策强化的角度加强对博物馆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护。同时,各博物馆之间也应该加强联系和合作,成立地方博物馆保护协会,请社会的专业学者对文博事业进行科学的考察,制定有效的行业保护协定,从组织联合的角度促进博物馆等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再次,提高博物馆的实际管理水平。为了维护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组织的形象和口碑,馆内的管理者还应该不断强化自身对于知识产权相关法律问题的学习,认识到保护博物馆中无形财产资源的重要性。例如,在接受赠予作品的时候要签订好合同并做好登记;针对藏品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及时注册商标。除此之外,在文化宣传方面,也应该向社会大众普及文博专业知识,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到博物馆参观和监督,提升博物馆事业的文化层次,从而有效行使知识产权等相关权利。最后,加强博物馆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工作。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有效监督侵害博物馆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而博物馆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也应该加强维权意识,对擅自滥用商标权、商用等行为进行严加处理,必要情况可以采取强制司法手段,从而有效净化公共文化市场,提升文博事业在文化产业中的继承和传承作用。

对博物馆相关知识产权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维护,需要对赠予美术作品、仿制品以及商标权等方面进行考察,利用有效手段,对知识产权法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高博物馆的实际管理水平,加强博物馆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工作,减少博物馆知识产权纠纷案例发生的概率,构建有效地博物馆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机制,提升博物馆实际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文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公共文化产业的进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来小鹏,杨美琳.博物馆相关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博物馆,2012(04):63-66.

美术相关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情感;教学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课程,美术作品带给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通过欣赏艺术形象,可以有效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术感受力和审美能力。教师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悟美术作品的内涵,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通过有效的想象深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以有效达成美育的目标[1]。

一、多角度感受,深度激活学生的审美欲望

美术教学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源泉。因此,教师需要精心选择、细致安排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凸显美术教学的趣味性。一方面,教师要拓展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为学生呈现更多有生气、有新意的作品,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审美欲望;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中增添、穿插一些适合学生学习和感受的作品,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吸引学生从多角度感受与发现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从多角度更加细致地感知美。教师既可以让学生欣赏直观的视觉审美,又可以在点墨勾画中让学生创造美,还可以让学生相互鉴赏作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产生思想共鸣,深度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美术是广泛的,除了绘画,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筑、雕塑、编织、印染、拼贴等艺术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美术之精妙,产生浓烈而深厚的审美情感。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感受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教师可利用当地的一些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还有一些优秀的园林设计景观、现代建筑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理念。教师让学生多角度接触、多元化欣赏,由此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增强。

二、有机互动,在对话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先应该是内容新颖的。教师应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充满兴趣,有充分的热情探究、思考知识。同时,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应当是充实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充分互动。在语言、情感、元素的交流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掘美术学科的内在趣味性。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思考、有创造、有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实现有效审美。美术的美是具有创造力的,有生命的。教师要落实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情感培养目标,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加工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较强的满足感、成就感、新鲜感。美术是一门欣赏课,也是一门创造课,更应该是学生自主表达、展示的课堂。在发展学生视觉能力的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与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产生深厚的情感,并积极地用语言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形成个人的见解。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不仅在欣赏作品,而且在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交流、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学生恰当的点拨,往往能够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之感,使其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含义。教师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身的视觉感受,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细致、深入地观察。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情感理解能力。此外,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容易激发创新思维,使自身的综合能力获得发展。

三、各具特色,在相互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无差别地对学生采用统一式引导,而应根据不同的作品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向多层次审美逐步迈进。通常来讲,绘画作品根据其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再现性作品和表现性作品。再现性作品多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在绘画作品中,其表现性和再现性往往包含多层次的内容[2]。在高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解读显性的再现性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隐性的表现性内容。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对美术元素的感知和理解往往不同。对于同一幅画,有的学生看到了未来,有的学生看到了母爱;对于同一个主题,有的学生选择用高山表达,有的学生选择用大海表达。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比较与鉴别的平台,让学生从多角度入手鉴赏同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欣赏作品。有了比较,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发现美术作品的风格和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同一位画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往往有一定的差别,同一时期的不同画家在创作内容、创作技法等方面也有很多的不同。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美术的魅力,有效激发自身的审美情感。这样,教师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从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为清晰的理性认知。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学会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多感官融合,运用通感学习美术

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显著不同之处之一就是美术欣赏过程中的多感官融合。如,人们在鉴赏绘画作品时,作品的构图、色彩等会传递给人们多重美感。从画面中,人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物的神态,或惊恐,或高兴,或悲伤,或愤怒,或安详,或猜疑,等等。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能够根据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画面中展现的一些生活场景,如热闹的集市、温馨的家庭聚会、平静的海面等,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成功的美术作品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画面感,而且具有较强的情节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感也可以逐步得到强化。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互通的环境,让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多个感官系统学习美术。如,在欣赏一幅中国画时,教师可以根据画面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并鼓励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开展有效的情感交流,认真体味画面中的各种艺术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画面的线条、色彩、意象的分析,升华自身的审美情感。教师播放音乐,可起到良好的烘托作用,拓展学生的审美感知。又如,在鉴赏一件瓷器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讲解瓷器相关的历史背景,并鼓励学生动手摸一摸瓷器的肌理质感,敲一敲瓷器感受声音,听一听其他名家对这件瓷器的评析。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审美情感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能够更好地体会欣赏的乐趣,增强对作品的生动感知。这种互动式教学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五、多学科融合,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

美术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与众多学科有机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的作品。在评价、学习这些作品时,学生需要从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生活、哲学理念等方面综合理解作品的内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让学生单纯地围绕作品学习,而应综合融入文学、政治、历史、哲学、地理、外语等学科的知识,鼓励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使学生树立较强的文化融合意识,在多元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美术的认知。如,在学习中国画的诗书画印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立足美术教学,为学生介绍中国古诗词、绘画工艺、雕塑等相关知识,并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检索相关领域的知识。这样,教师可引导学生突破对美术的既定认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多元化学习,丰富美术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大量的信息和科技产品的应用,可以为美术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促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发展到更高的境界。这样,课堂教学的气氛会更加活跃,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会更加高涨。这不仅可以有效落实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向纵深方向发展,显著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

六、立足价值观引导,增强学生综合审美能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学法、教法、素材、作品等层面,而且要体现在立足于对价值观的引导,综合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表现欲望层面,从而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发展、自主成长的新空间[3]。在设计美育目标的过程中,除了鉴赏作品,教师还应探索不同的渠道,引领学生逐渐成长。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审美表达提供有效空间,让学生积极表达自我,彰显美术学习的互动性。教师可结合预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积极表达自我的同时,学会聆听并提炼、概括他人的发言,使学生深刻理解美术审美的意蕴所在。除了让学生从色彩、线条等视觉方面表现美、感受美,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味作品本身境与意的统一,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将作品欣赏与审美理解有机统一。教师可借助文化阐述、情感烘托等方式,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以中国山水画欣赏课教学为例,教师要借助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创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基调,品味山水之外的生活小品意趣,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在游览过程中接触的一些自然风光,增强对作品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受到熏陶和教育。最后,教师要增强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审美教育。学生要想具备优秀的审美能力,就需要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家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多为学生介绍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如中国的剪纸、泥塑、年画、服饰等,都可以被有效运用于教学。以服饰艺术美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服饰向学生传递积极的审美价值观,纠正高中生可能出现的一些片面求新求异的审美偏差,教会学生借助服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与情感升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元的美术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有效创造。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而且要善于拓展学生创造美的空间,让学生参与作品的设计创作过程,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法,从多个角度开展美术创作和展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双手和情感创作出更多积极健康、符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作品,使他们的意志力得到更好的锻炼,人格更加完善,使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学识等方面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亮萍.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10):87.

[2]项友璐.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和审美评价[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6):261.

美术相关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多媒体环境;中职教育;园林美术;教学现状;策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的运用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在中职园林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为教师教学带去了很大的方便。为此,中职院校园林美术授课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应该重视对多媒体的运用。

1多媒体对中职院校园林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运用渗透到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给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多媒体被中职教师运用到教学中,在授课同时,节约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增大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展示一些园林美术作品,使中职生在学习有关知识的同时,可以观看图片,眼、手、脑并用,鼓励中职生去思考,在欣赏图片的同时,熟记园林艺术的特点,增强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特点,让中职生了解更多有关园林美术的知识,提高中职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多媒体是时展的产物,在中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增强园林美术的时代性,提升中职生对园林美术的敏感程度,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多媒体环境下中职院校园林美术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中职院校中,虽然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但大部分处于闲置的情况下,教师在授课时,只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中职生处于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下,缺乏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教师讲课时,并未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出现就是一个摆设。而且,中职生自身并未正确理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一味沉溺于网络,并未使多媒体起到其真正的教学作用,致使在中职院校园林美术教学中,无法正确运用多媒体,体现不出多媒体自身的优越性。

3多媒体在课堂上无法得到正确运用的原因

3.1教师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无法发挥其作用:目前中职院校园林美术教学中依旧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堂上,教师占有主导地位,中职生只是教师的受教者。这样陈旧的教学模式使中职生产生依赖心理,中职生每天只有学习理论知识,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薄弱。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多媒体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师无法很好的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使得课堂枯燥乏味,中职生对于多媒体教学缺乏概念。

3.2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合理的应用多媒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多媒体设备遍及我们的学习中,而有些中职生沉溺于网络无法自拔,例如玩网络游戏,聊天,网购等,中职生用这些方式,打发自己的课余时间,并非用多媒体来学习相关知识。因为网络的运用占据了中职生大部分时间,学生之间的话题由此展开,互相之间缺乏鼓励与竞争,致使中职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3.3学校设备不齐全,课程安排不合理:有些中职院校多媒体设施尚不齐全,教师授课受到限制,使得教学质量无法提高。另外,学校的教学安排不合理。目前,中职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科目较多,而学校的课时安排较少,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忽略了对中职生进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对知识点运用不熟悉。

4提高多媒体在中职院校晕啊林美术课堂中运用的措施

4.1改善教师教学模式,提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在中职院校园林美术的课堂中,教师要摒弃“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这样陈旧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增大多媒体的利用率。教师作为中职生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堂上除了讲授相关知识外,还要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美术成品,增大中职生的视觉冲击,开阔中职生的视野,提高中职生对色彩的敏感度。让中职生在学习与欣赏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程度,了解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传播美。另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将书本与多媒体综合利用,使课堂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下,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使学生主动投身到园林美术的学习中去,提高中职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模式。

4.2增强学生合理利用多媒体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中职生目前的学习与生活离不开多媒体,而大部分中职生无法正确的使用多媒体,许多中职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还有一部分学生利用多媒体来购物,聊天,使得中职生之间的话题围绕此进行,缺乏学习的动力与意识,认为学习是自己的副业。所以,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沟通,掌握中职生的心理变化,引导中职生合理的利用多媒体。在学习方面,借助多媒体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学习园林美术有关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授课,让学生逐渐明白多媒体的正确用处,提高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自身学习成绩的意识。

4.3增设教学设备,改进教学安排:多媒体为中职院校园林美术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交流平台,利用多媒体,中职生可以很好的了解园林美术的动态,开阔自己的眼界,掌握最新的绘画技巧,所以,中职院校应为中职生提供最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室中增设多媒体设备,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营造一个现代化的氛围,增强教师教学的动力,提高中职生学习的激情。而且,多媒体的运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利于教师与中职生进行交流。园林美术的学习是一个欣赏,模仿的过程,所以在教师授课时可以与中职生进行学术交流,激励中职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增强中职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拉近教师与中职生之间的距离。使中职生对园林美术的学习产生兴趣,提高中职生的学习效率。总结:多媒体将中职院校的园林美术教学,带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园林美术本身就是时展的产物,所以对于园林美术的学习,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传达最新的园林美术动态,因此改变教学模式,使学生爱上园林艺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开阔眼界,提高中职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此外,教师应引导中职生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李新军 单位:黑龙江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关文晶.中职院校园林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J].现代妇女(下旬).2013(12)

美术相关知识范文篇6

一、将美术知识转化为美术学科知识

首先要针对皮影戏进行前期的资料收集、整理。由于皮影戏在我国的派别较多,制作工艺繁复,文化底蕴深厚,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相对薄弱,如果将皮影戏内容直接搬入课堂教学,则会因为知识点过难、技术操作复杂使学生难以掌握,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搜集、整理、提炼出与幼师学生知识水平相符合的教学内容,把皮影戏的相关美术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美术学科知识。笔者对皮影戏的来源和分类进行简单介绍,着重对皮影戏的人物造型、纹饰等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为了贴近幼师学生的专业内容,重点对儿童皮影戏如《老鼠偷油》《鹤与龟》《三个和尚》等案例进行分析。

二、简化制作工序

传统的皮影戏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驴皮、牛皮、羊皮等兽皮,其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须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烫平、连缀结合八个步骤。如果按照传统的工艺进行教学,则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实际,因为材料不易收集,工艺繁复。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经过反复研究,对以下几个工序进行了简化:其一,笔者首先在材料的使用上进行改变,将原制作使用的皮制材料改成常用的卡纸和宣纸;其二,画稿,即将人物形象分部位画在卡纸(宣纸)上,注意人物的比例关系;其三,剪刻,即采用剪纸的方法进行剪刻,可根据需要进行染色,会出现不同的色彩效果;其四,过塑,即将画好的各个人物身体部位进行过塑,再沿边缘进行修剪;其五,连缀,即用细绳将各个部位进行连接,一般皮影人物用五根操纵杆即可让人物活动自如,也可以根据实际设计的需要添加操纵杆,从而方便操作。

三、学生创编故事

由于该课程属于语言领域的玩教具制作,在设置教学目标时,笔者会要求学生进行故事创编,通过设计与制作语言玩教具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综合能力。针对实际需求,创编故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原创幼儿故事,要求其创编的故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另一种是学生根据经典儿童故事进行改编,故事、人物等不发生变化,可在情节等方面进行创新变化,如“白雪公主没有吃下毒苹果”“三个和尚如何协商挑水的事情”等内容。第二种基于原来的经典儿童故事进行现代社会文化理念的添加、更改故事情节,从而变成一则新的儿童故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美术学科和语文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让美术教师与语文教师共同打造,才能让学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否则学生所创编的儿童故事的质量很难保证。故事创编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小组表演

学生根据所创编的故事内容,按照皮影戏的制作方法完成整台皮影戏的人物造型、场景布置等内容,同时还要搭建表演用的背景台。笔者将全班学生按小组的方式进行分配,每个小组5位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皮影戏从故事创编到皮影人物制作等一系列工作,最后进行团队表演。选定该组的组长,并进行人员分工,制订详细的计划,必须对整个设计制作过程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记录。这一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学生整合美术、语文、表演等学科的知识,才能顺利地完成作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均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教学拓展

最后,为了有效地拓展该课程的实效性,笔者让本班学生直接与当地幼儿园进行互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皮影作品到幼儿园进行表演,根据在幼儿园表演的效果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作业的一种检验,同时也是对此次课程的一次检验。表演的结果表明本课程教学内容符合专业设置,让学前专业学生和幼儿对民间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对皮影艺术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六、皮影艺术课堂教学的意义

美术相关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教学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素质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发展的主要内容。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从学科的角度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出要求,更是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制定明确的教育教学任务。美术是小学阶段学生展示绘画天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现美育教育的主要学科。根据核心素养要求,小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应具备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素养。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一、注重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在现代生活中,图片作为记录、承载信息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进到“读图时代”,摄影条件越来越便捷,人们对于图片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强。因此,在核心素养中渗透识图理念,让学生不仅能够从海量图片信息中筛选自己所需,还能够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图片分析,进而深化对图片的理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其在识图能力培养中更多倾向于情境的构建,即利用具体的视觉体验,获得对色彩、线条的感受,并由此延伸情感理解。例如“流动的颜色”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观察红、黄、蓝三原色的特点,并在流动的颜色中探究、发现调色方法及两种颜色的调和会产生第三种颜色等。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轻快、有趣的音乐为学生构建一个灵动的情境,同时利用故事情节,吸引学生想象红、黄、蓝三个好朋友在玩耍时发生了什么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鼓励学生吹画后,展开想象,并添画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这样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创作过程,进而提升识图能力。

二、做好激励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

教学评价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够检验学生的美术创作成果,并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提出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在鼓励的语言、激励的眼神、中肯的评价中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并乐于参与到美术课堂中来,自觉接受美学理念的熏陶。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学生能够根据课堂主题以及自我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描绘,而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渗透正确的审美观。例如在“彩泥世界快乐多”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对于彩泥的自由塑形、不同颜色之间的调和非常感兴趣,教师则鼓励学生动手,利用彩泥捏出自己的作品。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激励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善于发现学生创作的闪光点,并给予高度评价,让学生逐渐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

三、创新教学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技巧是知识呈现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技巧相对单一,对于知识的讲解偏重理性,使得小学生缺乏在实践中验证美术知识的机会,因此,参与美术创作的积极性常常被抑制。针对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中创新实践的要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美术知识的学习与美术作品的创作中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在开放的空间内自由展现。例如在“色彩的冷与暖”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学情分析,明确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色彩知识基础,并能够通过色彩之间的融合实现调色。基于此,教师为学生展示了冷暖不同色调的作品,即冷色调画面《雪地》和暖色调的画面《日出》,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感受,让学生初步形成对冷暖色调的认识;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联系生活实际对太阳、火焰、天空、大海等对冷暖色调深入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创作作品,在生动、有趣、形象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其创造能力。

四、渗透美术文化,强化学生的文化理解

美术学科充满了文化气息,一幅经典的美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文化的精炼与总结。随着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对于其传承传统文化,并在未来的跨文化交流中展示文化自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其体会作品中的人文魅力。例如在“水墨画”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发展历史,让学生通过欣赏经典动物水墨画,如齐白石的《墨虾》等,感受传统水墨画的魅力,逐渐学会用墨,体会水墨在简洁的色彩、灵动的线条中传递出的传统文化精华,进而激发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力。

五、结语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发展性出发,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以促进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素养的发展,让小学生不仅能够在美术课堂获得快乐,更能够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诗婷.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4).

美术相关知识范文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学美术;自主学习构建

翻转课堂,能使学生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自主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由学生进行美术教学的主导,有利于小学美术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还应加强翻转课堂在小学美术中的实践分析,继而更好的推动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翻转课堂在小学美术中的优势

翻转课堂又被称之为“颠倒课堂”,对传统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流程进行了颠覆,由学生在课前完成教学内容的自主学习,教师则将在课堂上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组织学生通过协作方法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达到最终教学目标[1]。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采取该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互联网络,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时间的安排,并且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所以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通过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该模式下,可以一改小学美术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美术知识的局面,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比重得到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进行美术教材上基础知识的讲解,也能实现知识的拓展,实现对学生美术知识学习情况的全面把握,因此能够使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2]。此外,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构建翻转课堂能够促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由学生进行课堂的主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思考,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得到美术思维、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各种能力的锻炼,因此能够得到美术素养的提高。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还应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促使美术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翻转课堂在小学美术中的实践

在实际研究小学美术中翻转课堂实施情况时,还要结合实际案例展开分析,以便更好的掌握翻转课堂模式的运用方法,科学的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课前预习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参与课堂教学。以山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鸟语花香》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制作自主学习微课程《中国画与生活的关系》,然后由学生在课前自主进行微视频的观看,可以浏览各种表现自然界美好景色的中国画。在微视频中,教师还要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单的编制,即在提供课程相关资源的同时,提出学习目标和任务。在《中国画与生活的关系》课前预习中,需要完成欣赏中国画作品,通过观察确定花鸟画特点的自学任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观察到花鸟画中不仅有禽鸟和花卉,也包含树木、瓜果、虫鱼等动物,认识到描绘植物生态姿态的中国画就被称之为花鸟画。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也能体会到中国画与生活密切相关,并且用墨大胆,从中能够体会到鸟语花香景色神韵。最后,教师需要提出自学任务,就是在欣赏的众多中国画中挑出一副最喜欢的花鸟画,并且通过临摹体会花鸟画的笔墨美。通过一步步引导,不仅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花鸟画的绘画知识,也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绘画灵感,深刻体会中国画质朴笔墨美,能够使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得到充分激发,继而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美术知识,并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因此有助于学生高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二)实现课程内容合理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实现课堂内容的合理导入,以便完成活跃、轻松课堂氛围的营造,促使学生的学习得到科学指引。为此,教师还要进行教学流程的科学性设计,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确保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有效集中,并使课堂教学的充实性得到保证。例如,在学习山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精美的邮票》的内容时,在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相关内容自主学习后,教师需要完成良好课堂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进行“黑便士”邮票图片的播放,然后提出“谁知道这个邮票的来历?”“为什么这个邮票叫这个名称?”等问题,确认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在学生回答出“黑便士”为英国发行的世界第一枚邮票等答案后,教师可以播放中国第一枚邮票的图案,然后提出“这个同样令人瞩目的邮票是哪个国家的邮票?”等问题,引导学生逐步了解邮票历史,掌握邮票的组成特点。通过层层导入,学生可以对邮票产生直观的感受,得到想象力和创作力的激发,积极的参与到各种课堂活动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发表看法和意见,并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介绍,确保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美术知识的学习。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得到课堂的实时反馈,才能确定学生学习情况,然后通过给出下个教学环节的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三)科学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构建翻转课堂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机会,促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进行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以便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和足够的实践锻炼,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更好的实现课堂时间的利用。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剪纸故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学生掌握剪纸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创作髻娃娃的活动。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由学生自行分工,分别承担设计、搜集相关资料、定稿、剪裁等任务。在小组成员协作下,学生能够加强对剪纸纹样的了解,并且能够巩固学习到的剪纸知识,得到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在各小组完成作品创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览,并通过自评、互评进一步学习剪纸知识,认识到自身在剪纸创作中存在的不足,体会美术创作的乐趣。在美术创作中,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将得到充分发挥,并且也将得到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各种美好品德和素养的培养,促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发展。除了开展该类活动,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美术竞赛、美术鉴赏等各类活动,促使学生产生参与美术实践活动的兴趣,在任务驱动下进一步加强美术知识的自主学习。通过合作解答美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得更深的美术学习体验,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四)实现美术教学拓展延伸。美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构建翻转课堂模式则能突破教学的时空局限性,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从而使美术教学得到拓展延伸,继而达成更好的美术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家乡美》的内容时,在完成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后,学生已经掌握手抄报制作的相关知识,具备了图案设计的能力。为使学生得到美术绘画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同时帮助学生拓展美术创作思维,教师还应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搜集能够表现家乡美的素材的搜集,通过设计手抄报对家乡古迹、特色景点的美进行表现。开展该类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将生活与美术知识较好的结合在一起,学会运用美术知识为生活服务。而在了解家乡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学会热爱生活和热爱美术,养成从美术视角观察生活问题的习惯,学会自主进行美术学习时间和尺度的控制,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而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家乡美,实现对家乡魅力的个性化表达,则有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

三、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采取翻转课堂模式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可以在课前使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充分预习,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利用微课进行课程内容导入,则能完成生动课堂教学氛围的创建,促使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能够开展丰富实践活动,解决美术问题。最后,由教师提供丰富的美术资源,实现教学拓展延伸,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眼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兰.巧翻转,高效率———小学美术翻转课堂教学开展策略[J].中华少年,2018,(21):4.

美术相关知识范文篇9

1.微课与网络相结合对美术教育的促进作用。微课是借助录屏软件,将图片、视频等优秀素材等融合在一起的课件,微课多与网络挂钩。教师可以将微课的素材、视频、学生作品等内容上传至学生年级或者班级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教学成果,这样可以使家长了解课堂教学,在评价板块提出宝贵意见,与教师互动。美术教师还可以这种方式与同行交流,获得一些关于课程设计的建议,并得到启发。有了这样的平台,教师可以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从而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2.微课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一般情况下,中学美术教学中相关美术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示范以及辅导完成。学生消化美术知识则主要通过美术作业完成。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的课堂讲授通常要花费大部分时间,有的内容还需要教师亲自示范,这样又花费了很多时间,学生的课堂美术实践时间较少,自然提高了学生消化课堂知识的难度。中学美术微课教学,可以通过采用计算机录制软件CamtasiaStudio及其他多媒体技术辅助,一节课中基本的美术知识点在10分钟左右就可以讲完,示范大概需要5分钟,这样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可以供中学生开展美术实践,并接受教师的课堂辅导,及时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美术创作。这样不仅可以活跃美术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还能节约大量的讲述与示范时间,保证学生当堂完成相关的美术作业,及时巩固知识点。如果学生在课后有疑问,仍然可以通过网络公众平台学习该节微课,从而大大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效率。

二、微课对中学美术教育的作用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微课可以使美术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通过制作微课,可以结合相关的知识点,整合视频、音频资料,将大量的范例、名师讲授内容浓缩到中学美术微课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教师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效率,引导他们主动理解、掌握重难点。如《走进壁画》一课,其教学内容复杂、烦琐,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将古今中外的壁画作品浓缩在微课中,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壁画。教师可以在课前活动中安排学生进行墙体壁画实践,并用摄像机拍摄整个过程,然后通过剪辑,加上字体特效,在课堂上播放。教师讲授完相关知识,还有大量时间供学生实践,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学效果良好。2.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率。一般而言,中学美术教学中涉及操作的部分,如水墨画、水彩画、铅笔速写等,都需要教师当堂示范,甚至需要反复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绘画技巧,这往往需要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影响了中学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微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摄像机将自己的绘画步骤录下来,然后通过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剪辑修改。在美术课堂上,一方面可以反复播放相关的美术示范视频;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及时进行美术课堂实践,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使学生及时巩固学习的知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公开课《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展现了微课教学的效率,工笔画创作过程十分烦琐和复杂,如果一堂课上教师全程示范,时间是远远不够用的。所以,笔者采用微课的形式,课前录制绘画步骤的视频,集中体现工笔绘画的要点。这样课程教学时间紧凑,效率很高。这也加强了笔者研究、推广微课的信念。3.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微课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不仅包括视频教学,还是中学美术教学案例分析、情节模拟、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实操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微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根据中学生学习美术的特点和能力开展,彻底改变以讲授为主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微课浓缩了很多知识点,往往是教师充分准备的,所以十分紧凑、实用。课堂效率提高了,时间自然充裕了,留给学生的实践时间也更多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得到提高,这也是微课的一大优势。4.加强师生的互动。微课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浓缩方式,将微课传播于网络,方便学生课后巩固学习。微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灵活、自主的学习机会,而且能及时反馈相关的美术课堂需求,帮助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查缺补漏,及时地反馈相关的教学信息,巩固美术知识,是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同时,微课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存储空间,将一些教学资料拍照后保存,可以供学生课后欣赏自己的作品,并在平台留言提出相关要求,提高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联系。

三、真正发挥微课的影响和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微课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价值,但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微课教学。有的课程内容只需要以往的教学模式就能取得预期效果。如《清明上河图》的鉴赏教学,笔者并没有使用微课,而是在教室里展示了一张放大版的《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一同欣赏,通过情境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再如,在鉴赏雕塑大师的作品时,笔者采用“模拟课堂”的形式,一边讲解雕塑的内涵,一边让学生模仿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造型,学生在模仿过程中乐此不疲,加深了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对其弊端也不能忽略不计,应以提升美术教育质量为目标,合理利用微课。

美术相关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色彩教学;策略

21世纪,人才是较为重要的竞争资源,人才培养是关乎社会发展的大事。在当前积极推进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深入推进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加强对色彩教学的研究,运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色彩教学活动是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能提高学生对色彩概念和色彩知识的掌握水平,为学生色彩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支持,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带来帮助。小学美术教师要抓住色彩教学这一契机,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而达成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色彩概述

就目前而言,小学艺术课程主要有音乐与美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对美术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从美术构成的角度分析,美术主要由点、线、面、色彩等模块构成。在此基础上,美术强调引导人们立足于生活实际,借助丰富的联想进行艺术创造。色彩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已经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人们常常会用简单、明亮的色彩装点城市,增强城市的现代感;用复古的色彩装点欧式建筑,给人典雅的视觉感受;蓝色的天空与海洋常常能给人平静、舒适之感;红色往往给人以热烈的感受。从中可以发现,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色彩教学作为夯实学生美术基础的一项内容,应得到重视,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色彩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色彩,感受色彩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

二、小学美术课堂色彩教学的意义

色彩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模块。对学生进行色彩学习的指导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其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首先,色彩教学的开展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打下基础。不同的色彩会给人的心理带来不同的影响,一些画家会借助不同的色彩彰显其内心世界。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并分辨色彩,有助于带领学生深入感受作品,体会色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色彩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为学生的色彩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色彩教学是增强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将色彩教学作为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其次,色彩教学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色彩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现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物品有着不同的色彩。色彩教学的开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观察与理解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透过色彩认识生活、了解世界。在学习色彩的过程中,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观察生活中的色彩,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观察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开阔眼界,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色彩教学的实施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审美与艺术鉴赏水平。色彩教学不仅涉及色彩的分辨等相关内容,而且包括对色彩的深层理解等知识,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也能让学生在艺术鉴赏中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小学美术课堂中色彩教学的有效策略

1.发现生活色彩,感受生活之美。生活教育理念是新课改背景下改革小学美术色彩教学的重要思想,在如今的教学领域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与较广的应用前景,同时,该思想阐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可以把握住生活和教育的关系,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开展色彩教学,让学生融入自然与社会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色彩,感受生活中的色彩美,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如,在教授鱼的纹样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鱼的形状与色彩。教师可以在准备阶段准备不同种类的鱼的图片与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加以参考。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互动,讨论、思考鱼与人们生活的关联,引导学生由鱼联想到渔网、捕鱼、钓鱼等内容,鼓励学生利用色彩描绘鱼的图案,为学生设计鱼的图案与色彩奠定基础。学生可以在一系列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和发现色彩,将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色彩的内容应用于美术设计中,发挥想象力,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创作。2.营造学习情境,注重色彩表达。小学生具有独特的形象思维特征,为此,教师应在美术教学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在色彩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不同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色彩与情绪的关系,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色彩学习的乐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在教授《风景如画》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融入作品。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春游的场景,分享有关春游的图片;再引导学生说出春游时的感受,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分析构图与技法内容;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图片描绘整体或局部,并在着色时让学生回想自己的感受,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绪,增强色彩教学内容的丰富性。3.加强作品鉴赏,深化色彩感受。色彩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让色彩教学有条不紊地推进。为此,教师可以在色彩教学中增加艺术鉴赏模块,让学生在鉴赏优秀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分析经典作品在色彩运用方面的独到之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色彩感受。在鉴赏作品色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讨论环节,指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究及沟通,让美术色彩教学更具活力,同时让学生将探寻艺术美变成自身的内在需求。如,在教授《看戏》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看戏图》。这幅作品是清代的绘画作品,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的舞台、戏剧表演形式以及人们看戏的场景。作品极富戏曲美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戏曲服饰与人物形象等。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及服装配色等方面加以分析,增强学生的色彩感受力,激发学生热爱戏曲艺术的情感,为学生的色彩创作打下基础。4.利用游戏教学,丰富教学趣味。小学生天玩,对游戏十分喜爱,为此,教师可以尝试促进色彩教学游戏化,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相关需求,让原本抽象、单调的色彩鲜活起来,也让学生在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中受到审美熏陶。为了让游戏活动和色彩教学深度交融,教师需要合理地控制游戏设计与运用等内容,并根据色彩教学的不同内容设置不同形式的色彩游戏,以增强色彩教学的趣味性。如,在教学色彩的三要素时,为增强学生对色相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给色彩找朋友”的游戏活动。教师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不同颜色的水果,然后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要求进行配色,并为水果“找朋友”。如,青苹果可以和哪些水果做朋友,红樱桃可以和哪些水果做朋友,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色彩的三要素,学会在游戏活动中分析与辨别色彩。5.开展实践活动,引导色彩运用。实践活动属于开放性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色彩,让色彩丰富学生的生活,并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艺术熏陶。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色彩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色彩的认知更加深刻。如,在色彩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邻近色创作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对色彩知识与技巧的应用能力。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图案的简笔画作品,如动物、卡通人物等,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色彩搭配方式为作品涂色,并在完成后说出配色的原因与想法,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小学美术课堂中优化色彩教学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