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基础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3 17:45:28

美术学基础知识

美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篇1

一、目前服装设计专业美术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出现差异性。服装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涉及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但该专业学生在实际学习之前不具备扎实的基础。同时,部分高校设计的课程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创造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是依据服装设计图纸和基础绘画实施教学工作,不关注美术基础,导致学生只具备简单的技能,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第二,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与流行因素无关。服装设计专业本身就是流行的代表,所以其教学内容涉及很多流行元素。大部分学校会指定美术基础较扎实的教师实施基础美术教学工作,同时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但是在实际美术基础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会忽视一些流行因素,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导致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与流行因素无关。第三,原始的调查反馈、评估与教学脱节。目前,部分高校实施的教学评价往往是在学期末实施匿名调查,这种调查的形式较为单一,实施的完善性得不到保障。

二、美术基础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衔接的教学模式研究目标和方法

1.创新美术基础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衔接的教学形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要让学生系统学习美术基础知识、绘画技法等,满足课程系统教学工作的需求。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基础,为美术基础教学自然过渡到之后的服装设计、工艺技术等课程教学提供依据。在美术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以往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学生在优质的教学环境中更好地学习美术基础知识。依据美术基础知识的应用要求,教师要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美术基础课程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衔接。当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集中的专业课程教学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考察,走进市场中寻找、发现更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服装设计理念。

2.培养有审美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

依据美术基础知识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案,教师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服装设计观念,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实践能力。如,关注多种等级的服装效果图创作大赛、服装设计大赛信息,系统引导学生参加比赛。在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良好的氛围会影响参赛人员整体能力的发挥。同时,在比赛之后,学生可以彼此交流观点,拓展自己的设计方向,教师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之后的教学提供基础。3.完善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方案教师研究教学活动形式和构成,可以有效提升服装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操作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

4.全面考核评价的标准

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特点,不断创造与课程相符的考核形式,加强考核工作后的信息管理和研究,不断完善考核工作。教师还要全面发挥自身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从而为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5.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信息化

在实施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信息化工作过程中,需要依托互联网、移动设备等形式在学校网络大平台中构建系统化的评估、反馈小平台。这样教师不但可以有效掌控教学方向,为实际教学工作创新提供依据,还可以满足学校评估工作的要求。结语高校在服装设计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美术基础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衔接的教学形式,为社会发展和企业进步培养具备较高审美能力的设计型专业人才。

作者:王芬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凤.美术基础与服装设计专业桥接的教学模式研究.艺术研究,2015(4).

美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篇2

一、色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学生缺乏扎实的基础。我国教育存在的现状就是重文化课而轻艺术课,尤其是美术、音乐等课程常常成为主课的附带课程,导致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学习不够全面、具体。而偏重文化课的观念也间接影响了家长。所以,他们很少去花时间和费用专门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导致学生步入中职后,展现出基础知识认知不足,无法消化后期色彩教学的内容。(二)理论学于实践。目前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理论为主的,美术学习也不外。中职美术教育不同于常规的学校教学课程,是培养职业化人才的教学过程。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倾向于书本课程的教育,而忽略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则会严重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的养成,进而呈现的作品往往模仿多于创作。(三)教学过于程式化,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每一个艺术作品背后都包含作品设计者的创意和个性。通过不同的构思模式和独具个性的表现形式,其作品更能获得观赏者的青睐,然而,在中职美术教育过程中,对色彩的教学,表现出过多的倾向于理论知识的情况,而忽视了作品及色彩结合所表现出的感性知识。进而无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的审美能力,缺少独创性和发散性的表现,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四)教学技术落后。科技的进步也带动了媒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软件,给教学增添了强大的助力,让学生的学习不单单只来源于课本,也可以通过网络的相关教程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设计软件的应用,也对学生的实操能力大有裨益。然而,我国中职美术教育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并不理想,加上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内容死板,缺少活力。

二、提高色彩教学的积极措施

(一)加强、巩固基础知识。鉴于中职学生缺乏美术基础,想要打造技术性的人才,就必须从基础抓起。利用科学、专业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以及艺术创新方面的能力。通过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来引起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学习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关注度,也能加强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和规律的掌握。(二)注重教学的个性化、多元化。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独立的个性,而这种个性也会延伸到他们的学习以及作品表现中。而美术是一种开放的、多元化的且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形式。所以要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就必须不断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从自身出发更好地了解色彩,学习色彩。譬如,在对校园实物进行描绘的练习中,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出发点。其在过程中就会产生具有自身个性心理的表述。(三)多教学模式的应用,使课堂更具吸引力。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展现教学课程的内容。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使案例更加直观,能够更加具体、形象地让学生感受教师所描绘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自身感悟的提升。

总之,色彩教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力以及艺术构思的发散思维。教学过程是双方相互作用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色彩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创造出优秀的、独具特点的作品。

作者:蒋春花 单位:四川省商贸学校

参考文献:

美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工艺美术;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

一、引言

就目前来看,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现当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正在高速发展,意味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十分的讲究,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追求不断发展和创新,意味着工艺美术设计者肩负的责任是非常大的。不难发现,工艺美术作品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能在此基础上体会出我们较高的审美能力,这就对设计者有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对美的事物有敏感性,设计者能够灵活的将自己的所学知识和精湛的技法和独特设计相结合,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对于设计者来说,不仅基础知识十分重要,技法和独特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就目前来看,根据以往的工艺美术教学现状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教师往往认为对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只需要注重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技法等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独特创造性思维的要求不高,放在了教育培养中可有可无的位置,这样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对艺术教育本质没有理解清楚。艺术教育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抓住的就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挖掘。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始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工艺美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是整个工程的核心创造力,在工艺美术设计环节中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需要教育者教导学生艺术设计创造思维能力的包含内容,主要指的是,当学生拿到一个设计主题的时候,不会有具体的设计要求,这个时候需要学生根据设计内容的需要和现有的已知信息资源,将自身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能够通过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好的融合进设计作品中,根据学生以往的经验下,经过自身的思维方式将作品进行综合改善和处理,在美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创造出适应社会要求的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设计的总体理解。在艺术设计中,作品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整个作品就不能有自己的特色,也无法升华成艺术。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失去了艺术本身的寓意。可以这样说,在工艺美术设计过程中,创造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具体发挥能力,直接关系着工艺美术设计作品的成败。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贵在创新。在工艺美术创作中,通过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根据独特的设计思路,经过运用基础知识和美术技法,或者对已经存在的作品提出自己的设计见解,不断的进行想法创新、技法创新以及思维创新的锻炼,不断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创作出具有价值的工艺美术作品。因此,对于工艺美术设计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工艺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和技法是主要的,在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合适的技法才能创造出作品,但是要创造出具有艺术含量的作品,需要设计者经创造性思维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充分表达出人文思想,提高作品的艺术性,满足人们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

三、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个对象进行思考和创作设计,这个过程并不是教师单纯的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熟练的技能,利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技能可以是通过经验积累和反复练习而掌握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学生自身的天赋之外,还需要经过不断的观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的去培养,不断丰富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才能真正培养自身的艺术教养,成为一种思维品质逐渐形成。针对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1.融创造性于基础教学之中

在工艺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不能单纯的去培养和训练,是需要和基础训练相结合的,不能简单的将两种教学方式完全分开,也比较符合艺术发展实际。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基础培训,教师在工艺美术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的美术基础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才能够深层次的学习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解读以及在艺术实践中创造思维的创作。工艺美术设计教学,离不开技术手段,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任何一种创造性的构想都是通过学生扎实的基本功,通过精湛的技术创造出来的。可以这样说,工艺美术基础教学,不仅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也为学生今后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条件,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将基本技能和技法的综合运用与发挥,这样在相互联合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基本教学之间有相互联系也有一定的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二者的结合,不能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也不能单纯的重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技法,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不会有新意,不容易形成艺术。需要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带着创造性的心态,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能够以独特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

2.尊重学生的个性

在工艺美术教学中,教学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尤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式、交流式以及参与式的讲课方式,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得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式学习转变成主动式学习,在积极主动的心态下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符合艺术要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想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大胆的展现出来,正是学生作品的独特性,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要求学生要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同学之间相互评论,对他人的作品做出评价。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尊重和保护学生独特个性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氛围,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持和蔼的态度,积极的投身于教育事业中,诚恳热情地指导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和教师一起探讨,在学习的过程中释放天性,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才能领略艺术的魅力,逐渐开拓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展现学生的水平。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爱思考、爱观察的好习惯,丰富的想象力也是进行创造活动的重要前提,尤其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学生在创造设计作品环节中,根据自身理论知识的储备以及生活经验进行想象,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联想和比喻等诸多方式给予艺术的表现。要求学生大量的观赏杰作,从中感悟到真谛,在构思上追求新意,能够彰显出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敏感性

对于艺术而言,创造者的对新鲜事物和艺术具有敏感性是及其重要的。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敏感性,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了解和关注各个方面,包括艺术、文化以及思想领域。在艺术领域,一个新的思想观念能够掀起艺术界的一股风潮,能够涌现出一些新的艺术作品,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关注思想文化艺术界的新动向,创造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工艺美术设计的成功代表了作者把握了市场的时机和动向,通过独特的方式才能充分的表现一个时代,只有在新的理念不断挖掘下,才能创造出具有价值的作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合适的方式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身对新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及其重要的,工艺美术设计过程中的产生奇思妙想有利于艺术创作。作为工艺美术教师,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去感受自然和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理解工艺美术作品设计的真谛,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作者:易单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美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开放性教学;职业学校;美术课堂;流程环节;保障措施

现如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只有在校学习期间形成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积累,并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长远的发展,方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作为职业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性课程,美术能够在学生的审美和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之前封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学习方式下,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压制,影响到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故此,本文探讨了开放学习在职业学校美术课堂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应用及其保障措施,以便为今后职业学校美术课堂中的开放性教学方式的应用提供借鉴、参考。

1.开放性教学概述

从广义层面上来看,开放式教学可以被视为大课堂学习。除了课堂环节的学习之外,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习[1]。从狭义层面上来看,开放性教学指的是学校内部的课堂教学,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题材囊括了基础教材以及生活多个方面,而教学方法则要求教师在科学化处理教材内容的前提下,使用多元化的灵活方式。总体看来,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在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保证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2.职业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是为我国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而言,美术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所以在职业学校中开设美术课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职业学校方面也要加强对美术课教学的重视,积极的进行美术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强课堂的开放性教学,以此来提升职业学校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们带来更加优质的教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职业学校的美术课堂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完善,具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在职业学校美术课堂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按照固定模式来准备教案,并根据教案来进行客厅那个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时展的需求,缺少创新性,无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难以为学生提供帮助。其次,教学缺乏沟通。在职业学校美术课堂中,主要由教师来进行教学的主导,学生们所处的地位较为被动,没有发表意见和想法的机会,缺乏课堂上的互动和交流,这对于学生们学习美术知识是非常不利的,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学生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最后,流程不科学。在职业学校美术课堂中,存在着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教学中过于流程化,很多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会在课堂中取消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环境,而是将全部的时间用来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这样并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美术兴趣,同时也会影响职业学校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

3.职业学校中美术课堂开放性教学工作引入的价值

在学校之前的美术课堂教学工作中,封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教学方式,使得教师单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直接阻止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且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阻碍,这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背道而驰。即便学生经过长时间的美术课程学习,也只能够进行机械美术写生或者是美术作品的临摹,直接影响到了实践能力的提高[2]。考虑到职业学校内部的生源质量水平相对较低,开放性教学的应用能够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拓展,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探究以及模仿,而教师只需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便可。在这种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对于美术知识学习的兴趣都有激发,并且因为教师设置的层次化教学内容以及目标,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掌握基础的知识以及绘画技巧,培养、提高其美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4.开放性职业学校美术课堂教学工作各环节策略

4.1课前导入环节

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环节重要突破口的课前导入环节,能否取得成功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这也是学生注意力能否高度集中的关键所在。考虑到中职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积累相对较为薄弱,并且学习兴趣都相对较低。在开放性教学课前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即将学习的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设施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图片,或者是世界闻名的画作,引导学生针对这些画作和美术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听觉享受,以便在激发学生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同时,形成对于美术知识学习的兴趣,高度集中注意力在美术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应用上,以此为接下来的其他教学环节落实奠定基础。梵高的《星夜》作为知名美术作品,在构图、颜色搭配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师完全可以将之作为课堂教学的模板,借用多媒体设施将画作的图片以及作者生平等方面的视频进行播放,凭借视觉、听觉的刺激,激活对美术知识学习的兴趣。

4.2美术欣赏教学环节

图1《星夜》美术欣赏教学环节作为美术教学课堂中的关键准备阶段,也是教师教学过程组织实施中的集中关注点。教师需要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作为根本目标。开放性教学模式在运用到职业学校美术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图片各种形式,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方法的应用必须要保障所用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之间具备一定的关联性,以此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落实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有关色彩和构图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世界闻名的一些代表着热情、悲伤等方面情感的名画分别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观察完之后从其最为直观的感觉出发形成对于这些画作颜色、构图的评价,并且配合教师所传授的画作创作背景,确保学生能够在全面表达其观点的同时,通过教师的点拨纠正其中的错误观点,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这方面知识学习的兴趣。梵高的《星夜》(如图1所示)作为抽象派的代表艺术作品,在整幅画作中,冷静的紫罗兰色调了绝大部分的面积,同时这些色彩又得以和画作中为数不多的热情温暖的黄色星光的合二为一,教师可以可以要求学生立足于已有的美术知识,给出对于这幅画作的第一印象,结合教师的引导针对自己的错误或者表达不当的观点进行更正。

4.3评述环节

职业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评述环节是学生针对各种美术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所学的专业美术知识,以美术方面的视角发现作品中的艺术美并进行审视的一个过程。通过这一环节活动的落实,学生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在经过长时间美术作品评述训练之后,学生可以结合其性格特征形成独有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术作品自身的艺术感。在这一环节中,开放式教学运作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在始终遵循发现学生为本这一原则的前提下,让学生针对美术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赏析,同时也可以借助学习小组的划分,让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思维碰撞,形成对于美术作品的客观审美感受。同时,在学生针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以将个人的主观评价掺杂其中,避免对学生此时审美情感的表达产生影响,以此有效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对于色彩教学工作而言,冷暖色系及其搭配应用是最重要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光源色和环境色进行阐述、解释,各种不同的光源色和环境色直接决定了色彩在冷暖关系方面的差异。夏季傍晚的阳光及暖色黄光低色温灯泡发出的光线,使得在这类暖光照射下的物体出现了一层黄色的“外套”,即便物体的颜色是蓝色之类的冷色。如图2所示的《青花大罐》(图2),主要色彩为黄色、蓝色两种颜色,其中没有被暖光覆盖的部位,仍旧保持着一种低明度的环境,相对亮部是冷的。这幅美术作品则很好的证明了美术教学中的色彩关系。学生在审视这副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从自己已经掌握的有关色彩方面的基础知识,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鉴赏,学生可以从画面整体的色彩协调度、冷暖色彩的搭配应用等方面给出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实质上都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迁移应用,对学生深化美术色彩的冷暖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美术思维的开放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完全符合美术的开放性教学需求。

4.4表现环节

对于职业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而言,开放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需要教师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推动师生之间的友好双向交流,帮助学生在美术问题思考、解决的过程中处于开放自由的状态下。在学生完成美术作品的评述之后,表现环节设置让学生根据之前美术作品欣赏获得的各种美术体验,使用自己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和方法进行艺术创造,确保学生能够在参与美术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美术这一学科的乐趣,并且学生能够将自己对于美术的认知和审美情绪等,在自己的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进行表达。在这种要求下,职业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以教学内容作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主题,但在作品形式以及具体内容等方面,却不要对学生给出过多的限制,确保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审美情感体会形成多元化的美术作品形式,同时这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得以培养发挥的重要途径。

5.职业学校美术课堂开放性教学工作落实保障措施

5.1教学内容合理安排

职业学校的学生从整体上来看生源质量普遍较低,但从学生个体来看,因为在家庭环境等方面出现的差异,即便是针对同样一个问题,学生也会在理解和动手实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保障职业学校的美术课堂开放式教学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教师需要以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美术基础、积累等方面作为出发点,进行分层次的美术教育工作。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有关素描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难度相对较低的结构素描技巧,带领技术相对性差的学生进行素描基础训练。对美术知识已经有一定积累的学生,则可以从一些难度相对较高的美术技巧入手让学生进行素描的练习,帮助学生在树立良好的绘画自信心的前提下,激发起美术学习的兴趣[4]。

5.2对每一位学生给予关注

职业学校美术课堂所实施的开放式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学,且在美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逐渐暴露。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对应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绘画技巧并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师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给予关注,甚至也可以采取学生帮扶的方法,让一些优等生对学困生一对一的帮扶活动,能够在帮助学优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弥补学困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美术课堂学习环节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绘画技巧,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6.总结

美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篇5

[关键词]边远贫困地区创新观念思维教学法两元模式

《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所以,在美术欣赏基础课程的学习更应调动学生自发的思考,自主的探究。而边远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最薄弱的环节。可以采取开发式思维,并结合当地的资源,使贫困地区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一、边远贫困地区中学美术欣赏课必要性的理论依据

1.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追求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与平等。

2.新课标的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美术欣赏教学的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就是对现实生活全面、生动、形象、能动的反应。所有的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有助于人们透过美术作品透视作者及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4.美术欣赏教学的教育功能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赏者的意识与情感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

5.美术欣赏教学的审美功能从人的现实主体方面入手,不断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发展和完善人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情感力。

6.美术欣赏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情感是艺术的特质,艺术所表现和传达的情感是高尚优美,艺术对人的情感陶冶有着独特而重大的作用。

7.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美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对目前美术欣赏课中常用教学方法的分析

1.讲授法:教师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法以及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缺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容易陷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优点是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知识的传授量。

2.提问法:教师根据知识(美术知识、文学和历史知识等)、原理以及作品的直观特征(内容、色彩、材料)进行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对作品展开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

4.探究法:运用启发性的手段引导学生用探求、研究的心态去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

讨论法和探究法的缺点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优点是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艺术作品从形式到内涵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欣赏的能力。

5.比较欣赏法

可以分为(1)横向比较法:文化背景的比较,艺术家间的比较。

(2)纵向比较法:不同发展时期的作品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

6.情境教学法

指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造出情境表象,使学生通过情境加强直观感受。

7.“五让”教学法

“五让”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指的是“让学生读书本、让学生讲见解、让学生议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写总结”。要注意课前对教学步骤中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

三、边远贫困地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学科特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注重学生见解,实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2.防止由于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致,将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

3.防止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欣赏。

4.防止以“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把作品的文学性同美学特征割裂开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

四、思维教学法

美术欣赏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新课堂要求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求异质疑,启迪创造思维,要求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思维,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而思考问题,这就是创造思维。

五、思维教学的基本原则:两元模式教学

1.知识+创造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注重对作品直观感受的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美术欣赏课的开始把这堂课的重要知识点从教材中提炼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记忆。下面,介绍一些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

(1)音乐法。音乐可以使人的意志清醒,身体放松,大脑活跃,思维敏捷,能够促进灵感的产生,加速信息的收集。

(2)要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将一个完整的内容进行细化和解构,形成几个要点,以点及面,强化学生的理解。

(3)鼓励提高法。对学生多多鼓励会增强其参与的信心与热情。

(4)分享快乐法。在快乐的学习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效率也会提高。

2.故事+问题+合作+评论

(1)授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美术作品的内容、情节、形象、色彩有其自身的魅力和形式美的内涵,讲故事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

(3)在合作部分给学生交流的时间,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根据思维创新的原则,设置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等环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对于一堂课的欣赏内容,让同学之间互相评述,谈谈自己的收获与看法。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

针对贫困地区的教学情况,应该提高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水平,不能把美术欣赏课理解为让学生简单知道一些作画知识,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真正发挥美术课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遗弃、改造丑恶的东西,同时让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逐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的变化,将会对整个地区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钱初熹著.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美]理查得·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著.舒予译.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美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篇6

在完成教学目标方面: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资源运用】方面:小学美术欣赏课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塑造学生的品格,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备学生的知识修养以及发达其心智、开发其潜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时代,我们小学美术教师应当与时具进,研究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适合现代学生性格特征的新教学模式,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同学们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术欣赏课相结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网络信息资源激发想象,培养创新能力。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表象的数目和质量为转移的,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其形象也会越生动逼真。有了大量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在其过程中就会油然而生。在美术教学完成方面:

一、高年级美术教学理念:(造型·表现)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看看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设计·应用)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欣赏·评述)欣赏、认识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综合·探索)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学习掌握几种人物速写的方法,能抓住对象的体态特征,用简练的线条,概括生动地表现其特点,特别是动态的任务形象。

2、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所学的美术技法进行绘画创作或工艺制作。

3、工艺美术(实用)的特点,能了解接受并明确现代生活中工艺美术的应用和地位。

4、欣赏著名雕塑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二)难点:

1、人物速写中,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表现能力的培养。

2、在绘画、工艺制作中综合运用已学的构图、色彩等基础知识。

3、欣赏中,接受电脑美术这一新颖艺术形式激发创美信心。

三、教学情况分析:高年级学生在绘画方面具有较强的写实能力,已初步理解并能应用透视、色彩等基础知识和技法,具有较好的欣赏能力。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薄弱,想象力下降。

2、部分学生上课缺少兴趣,作业完成男生较差。

四、措施:

1、跟班主任联系配合,端正学生对美术课的态度和认识。

2、利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利用欣赏、复习等手段,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和想象力。

4、利用班际作业展评,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增强竞争意识。

五、教材特点:

1、从整体结构上看,注重知识的延续性。教材的各课内容彼此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以往一样采用并列式散点式而非单元式,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以根据季节、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定的调整。同时教材进一步延续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学习领域上看,强调综合性。其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有专题欣赏,但大多随堂教学相对比较薄弱,“综合·探索”领域有两课,但其他课中也渗透了综合。

3、从主题选择上看,突出多元化与趣味性。

【二】指导思想:以学校本学期下发的教学工作要求为指针,以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为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师德工作。努力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教师禁令,虚心向典型、榜样学习。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岗敬业,不求索取,讲求奉献。

二、本职工作。

1、本学期我担任学校的美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在工作中要认真工作,努力做好“备、教、批、辅、考”的基本要求中的各项工作。教学中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特长生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特长生的培养,特别是美术学科的特长生,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发挥其特长,使其有长足发展。首先,在每个班级选出具有美术特长的学生,然后,对这些特长生进行高档次的要求,同时利用课内、外的时间进行美术创作训练,使其美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3、教学提质和差生辅导。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保障措施是,教学时注重知识点的落实,有效利用好课内的时间,同时要恰当布置好课外作业,使学生扎实地把握好知识点。教学中要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认真落实基础知识,在此同时适当提高他们的成绩。

美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已逐渐成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内在美、提升审美意识、促进文化素质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正是意识到美育培养的重要性,教育部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普通高等艺术类院校的课程进行规范设置,逐渐将艺术类课程纳入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计划,实行学分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艺术文化素质的肯定与重视。尽管很多高校开设了艺术类鉴赏课程,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实施效果和普遍重视,教学目标含糊,课程实施、体系设置不到位;教学方式僵硬刻板等诸多问题暴露出来。美术鉴赏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对大学生的美育培养至关重要。对此,笔者结合对当地普通高校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

一、高校美术鉴赏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地位边缘化

课程地位边缘化、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是公共美术鉴赏课程乃至美术学科长期存在的问题。回忆我们中小学阶段都上过美术课,受过素质教育的熏陶。通常开始接触艺术是小时候的“美术课”上,画橘子、苹果、简单的石膏几何形体,再辅助讲述一些古希腊美术、经典美术作品的赏析。但随着年级的升高,之后的美术课通常情况下会沦为“自习课”或者被其他“主科”所替代。因为被分类为“副科”自然就要给“主科”让位,这种局面便从一开始就导致了美术课程被忽视的地位、人们对美术类课程的认知度降低。因此在当代社会,很多人走进现在的美术馆,面对诸多当代艺术展览时,很多人不理解、读不懂艺术作品的原因就可想而知了。再回归到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上,美术鉴赏课程地位的边缘化主要体现在课时设置的数量较少;给予的学分比重少;一些高校因为培养方案问题不得不压缩相关学时,甚至对专业艺术类学生取消了此门课程;从事相关方面的教师人员安排少。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院校的公选课课程设置都不超过三十六个课时,致使很多学生刚开始对相关内容产生兴趣课程便草草结束,而且对于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其基础本身就很薄弱。虽然近几年有不断提出此问题的专家、学者,高校也开始慢慢整改此类问题,一些重点高校在对待课程、教学、师资等方面都有了重视与提高,但是笔者在对地方一些高校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仍然有很多学校并没有引起重视。在师资、课程设置、重视程度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师资数量不够影响教学效果,无法形成具有健全规模、完整体系、合理分配的教师队伍,相关教学研究受到影响、课程改革亦无法深入进行。教学管理者在设置课时数量时要考虑到美术鉴赏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不同于美术史论、美术技法课更不同于文化史论的学习,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要求学生以美术基础知识、审美素养、文化历史知识为基础,要求学生在艺术感受观察力、各方面知识储备都需要综合性的提升,是一门综合课程,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正确摆正美术鉴赏课程的地位,重视这门课程给学生、给学校、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师生的基础水平与国家制定《方案》的目标存在差距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方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这明确了国家对艺术类公共课程的要求,对教学对象在知识、能力、艺术素养等方面的标准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方案》设计教学的难点、目的、内容和方法。但目前由于实施此教学体系的时间较短等原因,教学的场所、设备的配置、师资力量等都很薄弱。从事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师有一部分并不是美术史论专业出身,有些教师仅仅只是进修过美术专业或接触过美术史的学习,并没有深层次系统的接受过美术史论的学习,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校甚至把非美术学专业的教师来教授美术鉴赏类课程,而真正熟悉这门课程有深厚美术鉴赏修养的教师并不占多数。而对于教学的客体学生来讲,情况也并不理想。学生选课的目的不同、水平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学分选修此门课程,即便是真正热爱且对美术欣赏感兴趣的学生对艺术史、美术相关基础知识也所知甚少。因此,在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存在着与《指导方案》中规定的目标有较大差别,往往具体实践中不尽人意,需要调整改进的地方很多。

(三)教学目标相对模糊

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在目标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素养、提升人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实践能力,但部分高校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偏离了美术鉴赏的目标,不少将美术鉴赏教授成美术史论相关课程,在讲授过程中过于枯燥而又抽象,使学生兴趣大大降低。如果教师仅仅注重作品本身的内容而忽视了鉴赏能力、审美素养的提升,这就与课程目标背道而驰了。首先,美术鉴赏公共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对美术作品、艺术家、美术基础知识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审美素养水平结合教育心理学原理出发,设定合理化的目标,若是目标过高则会导致学生认为艺术课程过于高深枯燥无趣,目标过低则会让学生失去对美术鉴赏课程探索的欲望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目标与实施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第二,要使美术鉴赏课程与当下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当下正是现当代艺术发展如火如荼的时代,教师在讲授传统美术鉴赏课程时,可以添加多元化而又富有新意的元素,将传统经典作品与时下当代艺术品相比较,激发起学生对美术史论、美术鉴赏学习的兴趣。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审美感受的同时要基于学生的美术基础之上。很多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较高但对艺术发展史、美术基础和理性分析薄弱,这就导致鉴赏形式流于表面形式化而缺乏沉淀。因此既让学生提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提高、感性分析,又不能丢掉相关的基础知识、史论知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第四,专业人士在制定美术鉴赏课程目标时应注意将客观审美规律的学习作为学生应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学习,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应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掌握了解客观审美规律,再进行自我对艺术品的见解。

(四)教学方式方法的模式化

“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必须经过教育”。美术鉴赏课程内容是多元化的鉴赏,课程的属性就要求鉴赏方法的多元化。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很多老师将美术鉴赏方法模式化,赏析艺术作品时按照程式化的模式将所有作品按艺术时代背景、艺术特色、艺术影响这三段进行赏析,学生不仅提不起兴趣,更降低了思考力。鉴赏太过于表面化、肤浅,学生对于一件艺术品的理性思考越来越少,“填鸭式”程式化的方式越来越明显。调查显示占到将近7成的教师主要是以讲授法为主,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除了讲授必要的作品作者、背景等知识外,很多教师加上了很多主观性权威的评价,并没有将鉴赏这个过程进行引导,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忽视了受教者的态度和情感。美术鉴赏类课程本身就是师生双向的交流,是教师正确的引导加学生理性的情感思考,是互为互动产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但就目前来说更倾向于一种灌输式教学。调查显示占六成的学生希望可以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方法,改变现有枯燥的方式,采用综合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二、解决课程问题有效方法研究

笔者以上所提出的高校美术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单方面造成,有长期以来传统观念的偏见、学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所导致;有教学师资队伍配置安排问题导致;有教师对课程体系的规划不够合理导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的问题等。针对以上种种问题,进行方法的探讨。

(一)提高对课程的重视度,增强教育资源配置

由于传统观念中美术长期被视为“副科”导致课程从根本上不受重视。尽管最近几年素质教育、美育等关键词愈加频繁地出现在教育视野中、愈来愈受到国家的重视,也出台了上文所提道的《公共艺术课指导方案》,但一些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所有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更应该重视《方案》中的内容,认清美术在当代社会中不断提高的地位,与时代相接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学思路模式,尊重课程地位,按照课程指导方案中相关的要求,不做表面功夫,真正的领悟《方案》中本质核心的理念,扭转不够重视、投入不足的现状,增加教育资源相关配置。学校相关领导要重视课程,及时的规划新的课程思路和方案,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受教情况,教师的授课状况,适当缩小班级授课规模、实行小班制教学,提升美术鉴赏课应有的地位,真正落实美育的地位。

(二)改善教学方法与模式

1.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创设情境是不论是高校教学还是中小学教学都适用的方法。就目前境况而言,由于学生年龄阶的特点,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中小学的运用广度和范围更大。高校教师要提高利用创设情景的能力,重视创设情景对课堂的实施效果,善于运用多媒体多元化的方式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艺术鉴赏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会运用多媒体综合各种各样的信息,带领学生感受艺术家所存在的年代,感受年代环境、社会背景,思考艺术家处在那个年代所思考的问题,从而引起共鸣。在笔者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些纯理论性的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晦涩难以理解,学生缺乏兴趣从而使课堂集中度减弱,因此想办法用案例、视频等多元化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知识,是我在课堂中的常用方法。在案例作品的选择上要有典型性、艺术性、审美性共存的案例。例如在对凡•高作品进行讲解时,笔者曾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展览实地搜集资料。国内除了引进凡•高真迹作品进行展览,还引进了时下流行的凡•高VR沉浸式艺术互动展,从中拍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讲解;关于凡•高的主题电影也在课堂中进行播放,课堂中学生的集中度与兴趣得到很大的提升。由此看来,通过利用多种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来丰富课堂内容的教学方法,有助于美术鉴赏课程的顺利实施。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不同形式的素材整合展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提升课堂视听效果,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走入艺术家的生活,感同身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了课程的有序展开。2.适当建立“翻转式课堂”的互动教学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应当代的学习环境。美术鉴赏课程是以讲授法为主的课程,但如果单单以教师的讲授与主观想法来主导课堂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要想真正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就要注重学生在课程中的作用。“翻转式课堂教学”被广泛地应用于欧美国家地区与中小学之中,在高校中往往被忽视。或许是由于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此种教学方法运用较少。在平日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我看到最多的情况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十分富有激情,振振有词,但学生却昏昏欲睡。这种现象令人反思。适时适当运用“翻转式课堂”,既有助于提高教师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前录制好相关基础性知识的教学视频,节省了课堂中讲解基础知识的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学生在了解完相关美术理论、作品等基础知识后加入更多自己的主观思考,在课堂中与教师、其他学生探讨自己的想法,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既提高了课堂的整体参与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也使教师提高了教学水平。

(三)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高校对美术鉴赏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有漏洞。有些高校在未开设基础美术史论或美术鉴赏课程的前提下直接开设艺术学概论等课程。学生对一些相关的美术理论、基础背景知识等所知寥寥,美术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不仅增大了教师对课程的授课难度,也打乱了整个美术课程设置的体系。其次要提前对课程进行论证与调研,通过调查统计学生的需求度开设课程,而且要结合学校资源设备鼓励教师开设此门公选课。与此同时,对开设课程的教师进行约束规范,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才能开设此门学科,否则易造成教师授课随意。科学的课程体系既能促进教师对学生更好地传授知识,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理解,也更有助于构建良好的艺术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之初合理规划好课程体系对整个美术教学体系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看来,美术鉴赏课程属于美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愈来愈成为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国家对美育课程的重视度也愈来愈高。美育改革的道路尽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总体方向是越来越好,愈来愈光明。

参考文献:

[1]王晓丹.高校美术鉴赏公选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2]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美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篇8

把沥粉画引入课堂,有三方面的益处:第一,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职业院校的美术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通过制作沥粉画,学生能把所学的美术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第二,高职院校美术课教学立足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方向,了解市场的需求,把教学内容与艺术设计技能的培养紧密衔接。制作沥粉画始终给学生以新鲜感,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打破了以往教学中装饰画在纸上绘制的模式。第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手法,表达生活理想,传达审美情趣,陶冶心灵。设计教学应强调的重点是创意,创意是设计的灵魂,也是对基础课教学方向的定位。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视觉语言基本元素的理解,以感性而丰富的客观物象为出发点,以个人主观意念为表现内容,尽快地从考前训练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对色彩进行再认识,养成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习惯,这样可达到通过设计素质教学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第四,沥粉装饰画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丰富学生的绘画表现语言。装饰画和一般绘画有所不同。在艺术创作中,装饰作为一种形式化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在于根据对称、均衡、节奏等形式美原则赋予作品抽象化、规则化的形式美。实际上,装饰本身就是艺术,装饰性与艺术性是密不可分的。装饰画与一般绘画虽然都强调主观感受,都有表现的特征,艺术风格也可能比较接近,但它们仍然有区别。一般来说,装饰画的装饰性强而外露,普通绘画的装饰性弱而含蓄。装饰画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创作沥粉装饰画,从设计画稿、设色到制作,每个环节都要以创造性思维方式来完成。不管是哪种艺术门类,学生学到最后都要会应用、会创造。而沥粉画就是这种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好画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学生对沥粉画创作热情高涨,每一个步骤、每一根线、每一块色,学生都一丝不苟地把学到的美术基础知识想方设法应用到创作当中。按学生的话说,就是“在玩中得到了乐趣,在乐趣中学到了知识”,平常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积极动手,认真地创作完成了高质量的沥粉画作品。

制作沥粉画学生应具备相关的美术基础知识

首先,学生应有基本的绘画基础。其次,学生要有一定的图案设计基础和色彩装饰构成基础。沥粉画是装饰性非常强的画种,有了色彩构成基础知识和对图案的了解,就能把沥粉画做得到位。再者,学生要有动手制作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沥粉画有很强的工艺性,沥粉、填色等任何一个环节做得不到位,都影响到画面的最终效果。

制作沥粉画的材料

材料包括合板或纤维板或厚纸板、立德粉或大白粉、一次性大针管(或用其他材料自制)、白乳胶、丙烯颜料或水粉颜料、水粉笔、金粉(铜粉)、清漆、铅笔等。

美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篇9

关键词:平面构成设计;小学美术;教学

一、平面构成设计的定义与范畴

所谓平面构成设计,是在平面空间中进行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各个元素及对元素的合理设计,即常见的字体排布、插画、版面设计等。平面设计的核心目的在于传达信息,主要利用现代印刷技术展现。因而平面构成设计与印刷设计、信息传达以及视觉传达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训练和教学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思想,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平面构成设计的基础知识

在二维平面内,平面构成以点、线、面的理性视觉元素进行设计,同时按照力学原理、美的视觉效果合理组合,依靠逻辑和理想创造形象,构成形象之间的排列方法,是感性和理性结合的产物。依据几何学的理论,点没有大小而只有位置,点组成线,线的开端和结束都是点,两个线的相交处也是点,点随着色彩明亮的环境不断变化,点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线只有长度和位置,没有厚度和宽度,是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的。线比点具有更强的感性性格。面是线移动而形成的,常见的面可以分为曲线形、直线形、偶然形和自由曲线形。平面构成的基本方法包括视觉构成、重复构成、特异构成、发射构成和密集构成等。

三、平面构成设计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计算机技术和设计艺术进行合理结合而产生的平面设计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平面构成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与学生的美术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平面构成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学生学习平面构成设计有助于深刻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将平面构成设计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措施

1.改进教学观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部分教师按照课本讲解,学生也只是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这不利于学生开阔艺术视野,导致学生对美术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意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美术设计作出的贡献,认识到平面构成设计和小学美术结合的必要性,从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在业余时间提高美术创作能力。平面构成设计的融入逐渐提高了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2.展示平面构成设计作品。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较难理解复杂的平面构成设计知识,不知道如何学习,或者没有意识到学习平面构成设计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合理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平面构成设计,进而意识到平面构成设计的优势和精妙之处。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平面构成设计作品,深入分析这些作品的设计方法,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设计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积极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3.让学生留意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的布局。小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大多数学生的美术作品来自对事物的想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美好的事物,养成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美术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尤其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在美术创作时给作品注入灵魂,让作品具有真实感。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长期的积累,逐渐了解平面构成设计的理念,进而运用于美术创作。

平面构成设计具有丰富的艺术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注意将平面构成设计融入美术教学,采取合理的方式将二者合理整合。

参考文献:

[1]陈秀巧.探讨美术教学中如何融入平面设计.中华少年,2016(34).

美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篇10

从地方性知识的形成与构建方式的角度去创作民间美术,实现民间美术理论讲述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创作思路,因为绝大多数的民间美术均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讲述民间美术与民间群体之间的种种情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添课堂的易懂性。

二、对美术教材的基本基础知识细致梳理

1.教师课前准备。教师应在课前树立让美术课堂中渗透进民间艺术的技巧和艺术理念。让学生对民间艺术作品产生一定的兴趣。所以,在美术课堂中需要美术教师通过报刊、网络、文献等方式搜集相关民间艺术资料,编辑专门的民间艺术介绍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艺术的创新性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创新体验增加对民间艺术的了解。2.遵循《美术大纲》要求和命题“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原则。首先,我们应清楚民间艺术资源是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此外,学生也要自己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把每一阶段复习的重要知识点写到笔记上。其次是提高悟性。美术基础知识记扎实之后,再结合学习加深对美术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多举一些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例子,既渗透了民间艺术知识,又加深了艺术资源的理解,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三、构建开放、综合的新型美术学科体系

我国目前在美术学科上对于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性。过去区域性的特定环境缺乏深度挖掘。为此,依托本土民间艺术资源有助于为民间艺术素材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判断能力。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真正建立起一个科学、完整并具有发展前景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体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学科教师要积极拓宽美术课程的内涵与外延,民间美术资源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还是对艺术教学的极好补充和完善。地方高校开展民间美术教学的主要途径应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求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控制作品的数量,提高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

四、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是增加一些民间美术背景、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的内容,讲解、评价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为学生提供校外民间美术实习基地,请民间工艺师跟学生进行零距离的谈话和交流,通过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取这些方法对民家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制,从而不断拓展实践技法表现;二是拓宽教材编写途径,借鉴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融入到教学之中。教材成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民间美术正是使这种文化与精神得以实现的载体。五、构建评估体系教学评价是对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求新创意思维的发展。

总之,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高层次的人才素质要不断探索着民族化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美术教育的教育教学内容要凸显本土化和民族性,用自己的方式使我们的美术事业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仃.民间美术资源与民族绘画携起手来[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10):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