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3-11-23 17:45:28

城乡规划知识

城乡规划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科交叉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化

1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优化存量”“复合生态空间”的提出,以往依赖“土地财政”催生出的低质低效城市空间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为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特色化带来了新形势和重要契机,城乡规划教学应在确保基本专业素质培养的前提下致力于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各具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

2生态文化建设理论下的城乡规划教育

特色化的社会需求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随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当前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具体分析如下。

2.1城乡规划本质属性的变化

2006年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编制宣告了“城市规划正在由技术手段走向公共政策”,更加强调城乡规划要注重各方利益、权益,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从而获得更大程度的社会认可与社会和谐。2008年的《城乡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揭示了“城乡由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和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同时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2011年城乡规划一级学科成立,与建筑学的学科不再是从属关系,城乡规划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2013年出台的新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的更高要求,需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对原有教学体系框架进行新的改革。近年来美丽乡村规划等一系列生态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的开展,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2生态绿地空间布局与城乡融合要求

城乡关系的演进过程经历了“城乡一体—城乡分离—城乡融合”的过程。近年来我国也明确提出了“城乡和谐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但是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城市污染、乡村生态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合理进行生态、绿地空间要素的布局,构建理想的城市与乡村关系,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成为城乡规划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理想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是什么呢?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理想的城乡融合发展不仅需要为人提供人性化、便捷、舒适的高品质的生活空间,高品质空间指有健康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优质的水源、清新的空气、充裕的阳光),还有聚落共识并引以为豪的历史和文化,向前发展的动力,能将城市与乡村有机结合,诠释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互为补充的科学发展理念。

2.3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困境要求

目前,城乡规划教育面临专业“站点”的错位、就业市场的限制、师资队伍的局限和专业教育的失位等诸多挑战。首先,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相对滞后,很多高等院校以建筑学学科为“站点”,狭隘的认为城乡规划专业为“扩大了的建筑学”,缺少一条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统筹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要求的主线。其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误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就业市场的制约,目前市场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定位为设计型人才为主,很多用人单位也把“快题设计”作为衡量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存在就业渠道狭窄问题,与国外很多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就业于政府、社区、设计部门、高校及研究机构和开发公司不同,我国城乡规划专业人员很多分布于建筑设计单位。再次,各高校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来独立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能力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更全面、更系统地展现给学生,这是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滞后于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些存在的挑战和困境与目前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不相符,需要不断进行特色化改进。

3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高校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复杂的城市发展环境下,城乡规划学科要求学生对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空间有更全面认知,注重培养学生生态、文化、空间等方面的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能力,但是在现阶段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面临较多的问题。

3.1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中,虽然沿袭建筑、城市、园林一体化的认识,但许多环节都与建筑学专业教学联系密切,缺乏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前沿的了解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虽然部分高校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的新增课程,但仍有教师对新增学科知识理解不足,无法实现从微观到宏观、局部到整体、专项到综合的有效衔接,也导致了学生对大尺度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体系认知不足。

3.2课程设置体系性不强,方法论认识不足

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需要新的城乡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与之衔接,改变过去片面追求空间扩张的发展模式。因此,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价值观与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回归专业的理想和本质,要求规划教育从哲学层面、科学层面到实施层面有其相对完整的体系。如从科学层面的城乡规划理论知识课程设置上分析,目前很多高校,尤其工程设计类背景院校,在物质环境空间理论、精神文化空间理论和社会经济空间理论教育上相对弱化,对生态学、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都内容教学也浮于表层,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知识层面上贯穿融会,也无法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做到系统和全面,做到真正融入生态理念。

3.3教学安排不符合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专业的认知规律

很多高等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安排尊重从“建筑初步”到“建筑设计”、从小到大(规模)、从简单到复杂(功能)的规律。这与专业知识面广和系统性强的城乡规划学科不符合,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需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层面到低层面、由外而内、由上及下”的规律去认识城城乡,才有利于从系统的、整体去规划。目前的城乡规划教学安排让学生单纯的由“简单对象—复杂对象”进行学习,导致学生思维的冲突,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整体认知,因此,在城乡规划的教学安排上需要结合城乡规划学科的认识规律进行有机整合。

4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的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特色化策略

4.1教学领域特色化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高等院校的城乡规划需要明确自身定位,结合学科优势,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改革。在课程体系上,强化教研室之间的协作,横向上注重建立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纵向上注重同一类型课程之间的衔接,实现综合知识的交叉,同时还要强化理论可与实践课的相互结合提升。(1)在结合生态景观学科设计上,教学的重点包括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规划三方面。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高等院校也需要将绿地系统规划作为特色化改革方向。同时,由于农林院校在农业、植物、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有着一定的优势,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殊色化的方向和内容上应该加强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2)在结合土地利用布局上,可以加强城乡规划专业与国土空间布局、地理信息系统上的整合。对国土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结合现在的“多规融合”背景,强化城乡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的整合十分重要。而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其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多个功能优势,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对规划空间的整合力度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前景和作用越来越广阔。(3)在结合乡村规划上,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乡村规划作为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基层规划,有着社会需求多和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的特点。在教育特色化方向的确定上,一些高等院校可以借助自身在乡村规划领域的优势,推动乡村规划作为城乡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

4.2专业课程特色化

城乡规划中“城乡”一词的回归,是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乡村资源的掠取的警醒和反思,也是一种渴望生态和人文的回归的体现,因此,对于专业教学的理念和课程体系也需要进行调整优化,形成教育特色。结合基础核心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体系性不强,方法论认识不足等问题。在课程调整优化中注重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学生就业反馈信息进行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广度的拓展和突出特色。如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拓展需求和依托学校原有的专业优势适当增加一些特色课程、传统民居概论创新、旅游资源学、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城乡规划案例评析等课程。

4.3教学手段特色化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改革大多体现在课程本身,对于新技术新手段以及学生的即时反馈等方面没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的抑制。近些年慕课、翻转课堂、金课等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本之外再做更多的工作,比如建筑规划方向对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包括BIM技术、CIM技术、VR技术、3S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软件的研究应该持续加强,在理论授课时,也将雨课堂这类课堂教学真正有用的东西纳入教学的特色手段营造中来。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的同步支撑。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才能提高自我效能,在学生的思维认知,职业规划、人生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5结语

结合国内外教学现状,对于城乡规划专业该如何实施特色化教学没有“理想”的模式,不同的地区在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上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综合应用型的学科,进行教育特色化一定要与当地(国家、地区)的发展程度和国家、地区人民的利益相符。特别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新形势下,各个专业的知识都像被加入了催化剂,不仅自身学科的知识量需要逐渐完善膨胀,也需要不断与其它学科进行交叉结合产生新的知识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的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顺应了学科发展及国家政策,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现有城乡规划学科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多学科融合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覃盟琳.新常态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转型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3):154~157.

[2]巫昊燕.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6):17~23.

城乡规划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城乡规划;GIS课程;教学改革

如今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已是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1-2]。一方面,城乡规划中的数字城市、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等诸多研究方向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自然资源部提出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一张图”[3-5]系统也将统一建立在以GIS为主的信息平台上,所以在时代要求下规划行业必须不断引入新的思路和技术。另一方面,在公布的新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6]中强调了GIS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指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为基本掌握内容,同时国家注册规划师考试大纲中也明确列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相关考试内容和要求[7]。因此在城乡规划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并完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利用GIS基本技能解决实际规划问题,加强学生分析和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集合了对空间数据及其相关属性数据采集、管理、显示、分析、模拟等多功能的新的技术平台[8]。就GIS这门学科本身而言,知识点繁多,跨学科,实践性特别强,想要深入掌握需要一定的数学、计算机算法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一点对于非GIS专业的学生来说存在非常大的欠缺。所以针对非GIS专业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GIS的基本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城乡规划的实际应用中,是急需解决和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GIS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

1课程教育现状

1.1知识体系结构不完善

经过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院校《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课贯穿在设计课、城市地理学等专业课中。由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设计规划方面的能力较强,但关于数学、地理学以及计算机算法等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对此类原理偏多的课程,普遍反馈课程较难,学习效果不好。

1.2实践课时较少,应用能力偏低

GIS课程本身实践应用性很强,根据《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学生要求掌握空间数据收集、编辑、管理和简单的分析技术,其中很多内容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规划专业的设计课时非常饱满,学生平日的设计课程任务也相当繁重。在此种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若单纯从理论教学出发,不能保证实践课时的数量和质量,学生难免会觉得GIS课程枯燥深奥,导致上课积极性不高。

1.3与本专业联系程度不够

在学习过程中城乡规划和GIS专业的学生应区别对待。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深入了解GIS的方方面面,重点应放在与规划相关的三维分析和规划空间分析上,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看似理论体系很规范、健全,实则针对性很差,学生很难认识到课程在专业学习上的重要性,再加上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别说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践设计和项目中,极大程度影响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城乡规划专业开设GIS课程的目的重在应用,即培养学生利用基本GIS技能解决规划领域问题的方法。目前大多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一般只开设一门GIS课程,而且课时非常有限。因此必须要求在教学中根据专业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调整甚至是扩展。GIS的课程教学一般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构成,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和实验教学相互补充,再通过实验练习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在传统GIS教学中实验教学一直是重要的环节,非GIS专业教学中同样要格外重视,并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从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角度来谈谈对城乡规划专业GIS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2.1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课堂理论教学以讲授GIS理论为主,重点放在经过筛选出的内容上,而不需要达到GIS专业的深度和要求。城乡规划的学生应主要了解空间数据的采集和编辑,简单的数据维护和管理以及数据的显示和输出等,重点掌握空间数据分析的相关知识,包括空间分析的概念、空间分析的技术流程等。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熟悉和掌握GIS这种分析工具,侧重点放在空间分析在实际规划中的应用,而不是复杂的空间算法和技术。此外,根据需要还应增加专题地图的制作、3D分析和简单建模、大数据和数据挖掘、遥感基础知识的介绍等。这样的设计不仅突出了GIS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优势,也能弥补规划专业学生缺乏空间分析思维训练的不足。2.2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若在毕业之际能够使用GIS这门技术工具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对在专业领域中拓宽就业空间,在人才市场中提升就业的竞争性很有帮助。所以提高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GIS操作运用能力非常重要。GIS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非GIS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与本专业相结合较少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课程专业重要性的认识上大打折扣,所以有必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内容设置相关实践内容。GIS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以主流GIS软件Arc-GIS的基本操作和分析为主,主要内容包括ArcGIS的初步认知、数据的采集和编辑、图形和属性数据的查看、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简单地形分析和模拟等方面的内容,实践的重点内容集中在空间分析模块。通过与专业知识问题结合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ArcGIS的基本操作,在此过程中,同时能加深GIS基本原理在专业应用中的理解。在结合课程特点和专业能力要求基础上,设计GIS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版块,通过版块项目中的学习和实验达到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3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3.1专题式教学

在先验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应结合城乡规划的具体应用,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GIS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专题式教学尝试围绕一个特定的专题设计教学内容,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专题中进行划分,巧妙的设计将专题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例如在讲述叠置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入居住区规划选址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实际中考虑的选址因素是如何在GIS环境中实现的,即将考虑的因素转化为图层的概念,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不同图层之间叠置分析的原理和操作。不过在进行专题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将复杂的专题进行精简,因为现实中的案例考虑的因素比较复杂,可以稍做一些修改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刚才所举居住区规划选址,实际操作可以只从交通道路状况、附近服务设施状况、现有居住区状况以及人口分布状况考虑。从贴近专业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将抽象的GIS知识转化为熟悉的专题问题,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更加具有启发性,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思考,自己提炼整理出知识点,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

3.2共享式教学

针对前面提到的课时受限的问题,提出共享式的教学方法,即在规划设计课中穿插一部分和GIS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总体规划设计课程中,可以增加几个课时向学生讲述关于遥感技术在城市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的应用、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利用调查等专题,并将GIS部分纳入考核的加分项,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弥补了课时不够的问题,使GIS教学内容得以延伸和更好的应用,而且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扩展思路,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城乡规划中的特定问题。当然,还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等新型的网络教学形式,打破课堂的封闭状态,实现课程的共享,让学生除去课堂时间之外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和老师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

3.3启发式教学

通过教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更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受同济大学宋小冬教授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地理信息系统‘逆向’教学模式”[9]的启发,本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进行教学。在理论课案例学习的基础上,用实践带动理论学习,加深学生对抽象原理、性质和内容的理解。具体表现在实践课中限定一个合适的时间段,以小组为单位,对实践内容进行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起指导作用。学习时间结束,各组交流学习的收获并提出疑问,教师总结并答疑解惑。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课程前期可以将比较详细的操作过程分发给每小组,到后期,教师仅告知操作的大致基本思路,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过程。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各方面能力。

4总结

随着城乡规划步入大数据时代,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GIS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城乡规划教学内容改革。在城乡规划专业GIS课程中,理论课和实验课紧密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自身教学中的探索与反思,尝试对城乡规划专业GIS理论和实验课程进行改革。通过专题式和共享式教学的方法,串起GIS知识点,引导学生将复杂难懂的GIS理论知识点转为熟悉的案例,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期望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得GIS实验课程不再只是一门独立的计算机类课程,而是逐步作为城乡规划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和工具,提高学生实际学习的兴趣和提升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瑞芳,刘祖文.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1):32-33.

[2]黄鹏娜,李良玉,白如山.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模式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院(自然科学版),2018(4):107-111.

[3]郭理桥.新型城镇化与基于“一张图”的“多规融合”信息平台[J].城市发展研究,2014(3):1-3.

[4]黄兴.国土一张图架构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4(4):164-166.

[5]牛丙震,谭玉峰,焦波.基于GIS的“多规合一”城乡电网规划成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J].工程勘察,2018(6):63-66.

[6]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28.

[7]涂英时,胡毅.从注册规划师考试大纲的修订谈城市规划原理[J].城市规划,2008(8):87-89.

[8]孔云峰.论地理信息系统概念与内涵的演变[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4(2):6-11.

城乡规划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空间信息平台;城乡规划;档案管理

空间信息化的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具体指的是将一定的规则与数据标准进行遵照,在统一的移动工作平台以及地理信息平台中对城乡规划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其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具有较大地差异,对于城乡规划档案的空间化来讲,其最为重视的目标便是档案信息的深度,城乡规划中所涉及的众多档案信息已不再是一些供工作人员翻阅的纸质资料,也不是一些待调取的电子文档。可以说,更多地是地理空间上的要素存在。可以说,空间信息平台对城乡规划档案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为了促进空间信息化平台在城乡规划档案管理的顺利发展,本文将对其实施对策进行详细分析。

1空间信息平台对城乡规划档案管理的作用

1.1关联性识别。在对规划进行编制期间,档案信息的应用已经不仅是在大量地资料中用相关性进行寻找,而是通过地理信息空间平台,将该区域内已经经过编制的规划进行迅速地辨别,快速地确定何种信息能够被进行利用,能够定位前期的规划,为空间布局制造出更加准确、明确以及精确的意见。比如:对于某一个城乡旅游项目而言,在其进行规划期间,对其道路的规划、回归线规划等关键的信息以及历史信息可用来使用进行查询,对景观设计项目是否有专项编制进行查阅[1]。不仅能够使关键规划信息不被遗漏进行确保,同时又能够将档案信息的利用最大化进行保障,同时还能够将查阅档案的效率进行全面地提升。1.2延续性识别。规划编制以及管理期间的关键工作的衔接便是工程建设规划、概念规划、战略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2]。对于规划的同一种类型,由于规划期限的更新、时间的推移,既有可能会拥有各异的编制版本,对于哪一轴线需要深化、哪一分区要进行调整、哪一定位需要传承,都能够通过档案空间化而获得良好地支撑。1.3控制性识别。控制性识别在档案空间化当中,属于十分重要的功能存在。许多档案的规划以及编制,都需要通过档案管理来进行维护。例如:绿线、城市开发边界以及永久良田保护线等各种管控要素[3]。在城乡规划当中,对于编制工作起到十分关键的用途。档案空间化能够对空间是否需要扩展、空间是否需要管控做出精准地判定。

2城乡规划档案储存演变的阶段及特征

2.1纸质化储存阶段。在城乡档案管理中,纸质档案储存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其具有回溯性强、容易实施、储存方式简单的关键优势。另外,具有城乡规划档案中工程师人名的签署、公章的盖印、施工图等法律效力,在回溯项目的案件中,能够为其提供关键的支持,特别是在争议存在的地方,可以将其作为关键地根据,将责任归属进行判定。但是,纸质档案的储存同样也存在显著地劣势。第一,对档案库房具有相当严格地要求,对于出入登记、温度、湿度以及借阅登记等内容详细进行记录,将纸质档案的损坏尽可能地避免[4]。第二,库房的容量存在有限性,对于同一份城乡规划档案,通常不会做出多余的备份,在日常的档案借阅方面,也不能满足多人同时进行借阅,导致档案缺乏共享性,对信息的迅速更新与传播带来不便。第三,城乡规划档案所涉及的文件类型居多,检索起来多有不便利。从项目立项至项目结束,所要涉及众多的文件类型,信息包罗万象,纸质文档的查阅非常地不便利。2.2电子化储存阶段。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也从最初的纸质化存储逐步转换为电子化储存,具有共享性强、传输便利以及储存容量大、储存场所要求低的明显优势,电子化储存能够将档案的存储空间问题进行解决,将量的不足进行解决,这一阶段出现了全新地发展特点:第一,电子确认函、电子签章、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的发展,致使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不再对纸质化存储进行依赖。第二,档案室逐渐被数据服务器所替代,同样对城乡规划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地需求。城乡规划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对常规性档案分类管理知识有所掌握,同样对于数据服务器的相关知识也要有所了解,其中主要包含:数据读写权限设置、数据网络安全、数据自动化备份以及数据储存器更新[5]。2.3空间化储存阶段。由于GIS技术与云技术正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促使档案空间平台也得到了长远的发展,并且广泛的在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之中得到了应用。如果一个城乡地区正在进行项目规划,则可以通过空间化储存来得以实现信息查询,但是这样的工作同样也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新的需求。城乡规划档案存储工作必须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够让每一份城乡档案都获得相应信息储存空间,从而展现出全新的改变。城乡规划档案中,档案空间信息平台所录入的关键要素便是要具备连续性以及控制性[6]。城乡规划相关档案在空间化的存储中,不再是简单的进行录入,而是将关键信息进行提取的主要平台,将重要信息进行提取后,对后期的编制以及规划工作作出了极为重要的用途。通过将数据库当中的入库规定进行应用,从而促使信息变得更加具有多面性,数据格式的呈现存在一定的差异,随后在空间信息平台中得到了推送,为下一个阶段的工作提供了引导的用途。应该将标准与平台都作出一定的统一,对于动态要及时的进行更新或更替。对于城乡规划项目中的每一个涉及部门,应该实施分散管理。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档案并不是在一个空间信息平台中存在,由于档案的分散,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利。因此,保障标准与平台的统一,是将档案空间化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需要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规划管理者共同制定一个完善的规范,将电子化的档案数据便为更加直观的空间化数据,在进行转换期间,对于数据的失真情况能够做出精准的指引[7]。模式是否确立的科学,将对城乡规划档案空间化的质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空间信息平台下的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对策

3.1着力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信息意识。要将统筹规划得以重视,将城乡规划的档案信息平台进行建立,并且将城乡规划档案空间化建设期间的软件开发、设备维护、安全保障以及数据收集工作进行加强,在对隐私与保密不涉及的条件,将城乡规划档案的空间化进一步实现,并及时将城乡规划档案信息录入至信息管理系统当中,进行汇总、分析与研究,对城乡规划项目的相关动态实时进行掌握,这样既能将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程序进行简化,对情况及时做出了解,又能够将城乡规划档案的收集、归档以及保管、利用进行优化,从而形成更加完整并且规范的城乡规划档案管理模式。另外,档案管理队伍必须要对信息空间化有敏捷地认识,从而提升城乡规划档案管理的效率。3.2做好城乡规划档案的收集、管理与网络维护工作。对于具有利用价值的城乡规划档案通过空间信息平台进行收集、整理与保存,是将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做好的主要任务。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便是将收集档案的有效性与广泛性进行结合,将存为有用、因用而存的目的达成,这要求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具有利用价值、保存价值的城乡规划档案资料进行准确地识别,将其整理归类后及时地在空间信息平台进行录入,对城乡规划相关资源进行保护,为城乡规划工作提供有效地帮助。3.3加强基层管理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和核心问题处理的指导。城乡规划档案管理部门应该迅速地培训一批对现代空间信息平台技术熟悉的工作人才。作为城乡规划档案管理者,应该对城乡规划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能够将城乡规划的相关信息进行掌握,同时又能够将空间信息平台的相关核心技术理论有所掌握,培养自己将空间信息平台技术应用于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素质,将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知识储量以及科技使用能力进行提升,做到城乡规划档案的与时俱进[8]。同时,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城乡规划档案空间化的表现形式要积极进行丰富、完善,将基于数据库以及动态网面技术的平台发展得以实现,将城乡规划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增加,并且充分将空间信息平台进行利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将空间信息平台进行应用,能够促使城乡规划中所涉及的档案信息不再是一些供工作人员翻阅的纸质资料,也不是一些待调取的电子文档。而是实现地理空间上的要素存在。能够促使城乡规划工作拥有更多的档案信息可以翻阅,能够将城乡规划中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行提高与确保。

参考文献:

[1]谢元杰.城乡规划档案工作的强化分析[J].民营科技,2018(09):158.

[2]黄美琪.基于空间信息平台下的城乡规划档案管理浅析[J].城建档案,2018(06):44-46.

[3]李晓伟.如何做好城乡档案管理工作[J].现代农业研究,2018(05):119-120.

[4]唐宏民.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外企业家,2017(26):87-88.

[5]周宪文.加强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为社会经济和民生利用服务[J].黑龙江档案,2017(04):21.

[6]刘越.城乡规划档案工作解析[J].黑龙江史志,2015(11):190.

[7]肖长英.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黑龙江史志,2014(22):100.

城乡规划知识范文篇4

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主要是当真贯彻落实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精神,铺排部署2012年全县城乡规划工作,这也是开年来我县召开的第一个重要的专题会议。县委、县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正视,之前作了专题研究。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市规划局局长及处长到会指导,并对我县城乡规划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上,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当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

一、关于强化规划意识的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正视规划工作,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大了城乡规划治理力度,产业发展布局、城市建设、重点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房地产等专业规划逐步健全完善,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搭建了良好的规划平台。这些成效的取得,是全县规划战线上全体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市委、市政府和市规划局鼎力支持的结果。城乡规划工作是一项必需高度正视的基础性工作、管总的工作,是龙头和基础,而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目前,我县规划滞后的问题仍旧存在,规划编制水平还不高,城乡规划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必需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入推进。当前,我县正处于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枢纽时期,能否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科学完备的城乡规划体系,事关我县会萃优质出产要素、公道利用资源的能力,事关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因此,只要我们捉住了城乡规划,严格实施规划,就捉住了龙头和基础,就捉住了枢纽和要害,否则将贻误发展,甚至阻碍发展。各镇、各部分务必高度正视城乡规划工作,强化按规划办事的责任意识,坚持用科学的方法规划城乡、建设城乡、治理城乡,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关于城乡规划编制的问题

规划滞后问题始终是制约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县规划体系还不完备,离城乡满笼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根据全市规划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会上下发了《2012年全县规划治理工作任务的通知》,各镇、有关部分必需按照目标责任分工,切实把规划编制工作铺排好、落实好,努力进步规划编制质量。

一是要明确规划要求。目前,规划工作正处于从城市规划转变为笼盖县域范围的城乡规划,编制规划、执行规划不仅限于城市区域,每个镇都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规划治理体系,实现城乡规划满笼盖。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工业发展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做到总体规划与各专业规划协调一致,各专业规划之间高度衔接。在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惟上,必需遵循“三个集中”的原则,从规划上体现“三个集中”,推进“三个集中”,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城乡一体的科学规划体系。

二是要明确规划责任。今年,全县规划编制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县规划部分要精心组织,搞好统筹协调,严格把关。各镇、相关部分必需当真履职尽责,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科学严谨的立场,主动介入和配合好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是要进步规划质量。规划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要做好规划必需加强对规划的先导性和综合性研究,深入分析和系统考虑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天然环境等各方面因素,作出科学判定和评价,充分体现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同时,要加快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毫不能泛起因规划滞后而阻碍发展,确保规划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三、关于严格执行规划的问题

各级政府是规划工作的责任主体,必需依法履职,强化治理,严格监管,勤于督察,进一步健全完善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查处的城乡规划治理机制,增强运用规划促进科学发展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规划部分的支持,主动接受监视治理,严格执行好各类规划。

一是要强化规划编制审查。规划编制审查是做好事前防范、保证规划质量的枢纽环节。县规划局要严把规划审查关,按照规划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加强对全县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查,严格执行法定规划和成都市规划治理的技术划定。需提请上级规划部分审批的,县规划局要把好规划的初审关,确保城乡建设严格按规划实施。

二是要强化规划执行监管。规划执行监管是加强事中监管、落实城乡规划的有力手段。为强化规划监视,去年市委、市政府从市级机关抽调了100名干部,开展城乡规划督察工作,今年市上将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的督察和监视力度。根据市上的要求,我们必需主动配合做好规划执法监管工作,加强建设项目审批治理,加大违规建设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势巨子性,确保规划的刚性执行。

三是要强化规划责任追究。县规划部分要进一步强化规划监管责任,各镇和相关部分要积极配合规划执法部分工作,加大执法巡查和督察力度,及时纠正建设流动中各种违背城乡规划治理的行为,促进城乡规划治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轨制化。同时,按照属地治理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强化规划责任追究,一旦发生违背规划的行为,将严厉追究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果断遏止规划中的滥用权力行为。

四、关于强化规划保障的问题

从我县的情况看,规划保障工作相对薄弱,必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搞好协调配合,及时解决城乡规划编制与实施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城乡建设有序发展。

一是要加强规划培训。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城乡规划知识培训作为对乡镇以上干部的培训重点。县规划局要配合组织、人事部分,制定好各级干部的规划知识培训方案,并纳入干部步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当真组织,落实到位,确保各级干部认识城乡规划的基本知识,当真研究规划,自觉维护规划,严格执行规划。

二是要强化经费保障。为确保城乡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效进行,县上将把规划编制和监视等有关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镇也要千方百计保证必要的规划经费。同时,要加大规划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防止滥用、乱用,切实把有限的财政投入用到刀刃上,不断推进城乡规划编制及治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城乡规划知识范文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规划专业即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城乡规划逐渐转向“综合规划”,改变传统形式的“物质形态规划”形态。同时还严格的要求着城乡规划人才的综合素质。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跟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在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分析社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促使教学方法得到改善以及创新,这样一来就可以满足社会对优秀城乡规划人才的需要,最后取得非常有效的培训效果,形成一些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体会[1]。

2在分析社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毕业设计课题需要结合生产实践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有效的结合毕业设计课题跟生产实践两个方面,也就是真题真做或者是真题假做,最大程度的落实毕业设计,将其放在规划生产实践活动中来完成。在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之前,需要从根本上分析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同时还要分析西目前城乡规划工作的实际情况,需要各个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总结实际的生产项目情况,之后认真筛选毕业设计课题,兼顾到课题深度、课题广度以及课题实用性,同时还需重点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合理安排课时,同时还需要兼顾就业去向,最好还要满足学生兴趣以及学习的爱好,保证课题有足够的理论意义,同时还需其具备足够的实践价值,最后从根本上结合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活动。

3毕业设计课堂组织实行预约制,促使每一个学生养成主动的、自觉的学习习惯

轮班制指的是一个设计教室由两个毕业设计小组共用,每天每一个毕业小组,在教室值班的一般都是一位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毕业生可以实现现场踏勘,与此同时,在设计教室里都是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场所。这就是传统形式的学院毕业设计课堂组织形式。因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影响,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数量出来的。但是还会存在很多困局。在传统形式下的学院毕业设计课堂组织形式导致毕业生学习非常的被动,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对老师进行应付,在老师在的时候就画两笔,老师不在的话,学生就聊天娱乐等,导致其难以取得非常显著的学习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预约制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新种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实际工作中细化相关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对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学生的哪些任务都有详细的规定,在每一个阶段末,指导老师都要对学生的检查进度以及检查成果进行检测以及审核,之后将其成绩计入阶段成绩总分,如果学生两次阶段的成绩都是不及格,那么就需要取消毕业的答辩资格。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那么就可以对教师进行电话预约,也可以通过QQ、E—mail、微信等平台进行咨询。但是可以学生按照自己实际情况来自行的安排学习时间,最后做好相应的实地考察工作,学生也可以在图书馆或者是网络上去完成相关资料的查询。

4科学化以及规范化毕业设计流程及要求,对于规划实践全过程进行亲身感受

毕业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具体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实际内容,同时还需要对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怎样要求以及规范城乡规划编制技术进行深刻的掌握以及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城乡规划编制各个环节的方法以及技术要指导老师从根本上掌握。在大学阶段下,促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城乡规划实践经验,最后在实际工作中,综合使用所学各门城乡规划专业理论以及知识,在城乡规划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最大程度的综合实验以下方面的知识:城乡详细规划原理及设计、城乡规划总体规划原理及设计、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原理及设计等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亲身实践城乡规划工作,对学生研究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强化学生访谈能力、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所规划的城乡中,学生需要在分析基础资料的条件下,编制调查研究,同时编制规划方案,因为方案的编制会直接影响到城乡的发展以及城乡的未来建设等。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之后,就可以直接运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各门城乡规划专业知识。

5结语

传统形式的城乡规划毕业设计教育工作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在实际教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导致难以满足实践活动的需要,导致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就很难满足其实际要求。同时还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脱离社会实际需要,促使学生存在较差的动手能力,同时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等。城乡规划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等,需要教育工作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的需要,以社会为基础,在分析社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实现学生视野的开拓,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作者:袁赟 单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城乡规划知识范文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

1新型城镇化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表现在:其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不再只是片面地追求重量、规模以及城乡区域空间的扩展,而是要将发展的中心放在“质”上,要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统筹好城乡之间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城镇协调发展的需求更大。同时,农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渴求得到专业化的城乡帮扶,使他们的城乡发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此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的类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对城乡之间的合理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乡规划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城乡间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就要对此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研究,使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所学为所用。

2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目标

2.1城乡规划专业的明确定位。地方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城乡规划专业尽管主要是针对城乡区域发展所设立的,具有大致的发展方向,但就其专业涵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性质而言还是存在范围过广的现象,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的专业定位时,要有计划地对城乡专业进行严格的性质、方向定位,使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专业方向、领域内有明确的学习发展目标,对于未来的就业有更加光明的展望。举例来说,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可以设置以研究小城镇的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分支;还可以设置以研究景观设计为主要方向的城乡规划专业分支。通过这两种细分专业方向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术业专攻,更好地将所学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致力于城乡建设中去。2.2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的城乡规划教学队伍。教师在高校的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学生在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课下;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城乡规划的理论教学,教师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对城乡规划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时,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也要有一个清晰的选拔、培养、发展目标。要致力于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中培养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此外,高校还要组织有关城乡规划专业课的最新教学内容的学习,确保教师的教学理论永远走在时代的尖端;再者,就是高校在对外招聘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时,要注重选拔那些兼具实践教学技能与理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力求在本高校内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的教学队伍。2.3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在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完善,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镇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城乡规划毕业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城镇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优化时,要结合最新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同时,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一定的实践教学的环节,以此保证城乡规划人才的发展质量。2.4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同样是确保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我国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以及实践经验,使得其一毕业就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为此,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时要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们有机会到城镇一线去锻炼、学习,从而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能够将所用上升到理论教学。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城乡规划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上文中提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同样表述了地方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在本节将讨论如何在高校建设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就是对在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的培训,并且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其次,就是要鼓励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积极在授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学术研讨活动、学术比赛等,同时,还要鼓励这些教师多多参与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相关的省部级、部级的教学实验活动、比赛以及其他设计活动等,以此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最后,就是在城乡规划教师人才选拔方面,要优先考虑兼具城乡规划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专业人才。3.2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再定义。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城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大致方向,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要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到城县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去;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方案设计时要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与严谨性;另一方面,在城乡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着重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应用领域扩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相当多的网络知识,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3.3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关系着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变革,丰富城乡规划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开展多媒体教学,并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进行教学创新,例如,在城乡规划专业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微课授课的方式等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城乡规划专业课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们亲身参与,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4城乡规划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是新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城乡规划是一门兼具实践与理论的专业学科,因此,高校在开展城乡规划专业课实践教学探索时首先要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就要对城乡规划的课内教学实践展开教学研究,在课堂中引入一定的城乡规划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们学习;再次,就是搭建课外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实训平台,方便学生们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就是要对学生的城乡规划的专业实践教学有一个评价活动,通过考核、评价将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反馈回去,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活动。

作者:覃永晖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城乡规划;国家机构改革;计算机仿真与模拟;教学改革

2019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正式确立,意见中还要求“教育部门要研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在此次机构改革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被整合至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之中[1]。在此背景下,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其一,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综合型的应用学科,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教育需始终与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其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确立,对城乡规划的政策性、实施性、科学性提出新的要求;其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高了城乡规划专业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要求。因此,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如何适应新形势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机构改革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的转变

国家机构改革后,国土空间规划市场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人才能力需求发生了变化[2],主要体现在: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机构改革让整个规划市场进行了重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并且这种变化还将持续下去,将面对各色各样新的问题。因此,对于过去那种快速上手项目的人才需求,在新形势下转变为必须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发现并能迅速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需求。②具有多元化的能力储备。由于行业发展战略的转变,要求由之前的单一学科背景转变为多学科背景,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要求能适应更新的改革机制,能适应更多元化的工作分配。③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机构改革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传统规划走向智慧规划,对城乡规划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传统的CAD、SketchUp、Photo⁃shop、3DMax等软件,还需学习GIS、SPSS、Python等软件,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规划的实施落地。④保持继续学习的能力。改革带来了学科体系的调整,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因此只有保持继续学习的能力,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这也是市场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2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城乡规划的设计编制、决策支持和实施管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计算机仿真与模拟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高效、准确地进行城乡环境的仿真与模拟,最终为城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辅助和智能决策支撑。目前,各高校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的教学主要采取原理讲授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但总体来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多,课时偏少。现有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覆盖广、数量大,而行业对教学的又在不断提升,只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越来越多的信息,教学效果不理想。②课程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授课教师需具备丰富的城乡规划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有较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同时,更要有能不断适应信息技术变革的能力,否则就难以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学。③课程内容与专业课联系不紧密。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而现有的教学大多只关注课程本身内容的讲授与操作,未能很好地与主干专业课程进行结合。④课程教学案例库有待进一步丰富。由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的层次多、范围广,对于计算机仿真与模拟案例库的需要量较大,而当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实践场景的案例库较少,能满足多元要求的案例资源更为稀缺,因此该课程的案例库建设亟待加强。

3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教学改革体系构建

3.1课程教学目标

在国家机构改革的背景下,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结合大数据技术,综合多学科的基础理论,模拟、分析并预测城乡在人口、经济、交通、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状态,通过可视化技术将融合后的成果直观展现,实现科学预测和城乡可持续发展。

3.2课程教学改革体系的构建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该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其构建的路径如下。3.2.1对接核心主干课程,将课程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城乡规划“核心课程+”的总体培养体系下,要夯实专业基础,并加强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与其他设计类课程的衔接,将该课程穿插到整个设计类课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学习,同时也能使该课程的教学得以有效延伸,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3.2.2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课程教学观念创新在学生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需建立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底层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系统地开展计算机仿真与模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通过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思维,强化其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从理论型到理论与应用兼容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从而适应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职业素质发展的要求。3.2.3优化教学知识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首先要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链条,组织课堂教学;然后,以理论学习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基础;最后,通过重点学习与系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牢固、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的重点和内在联系。同时,以创新的“案例教学+专项应用+课外延伸”的教学模式替代传统的“理论讲授+章节练习”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3.2.4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课内课外协同育人除了该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等环节以及核心设计课程的衔接配合以外,还应重视课外实践和国内外各类竞赛。在教学中,去引导学生通过参加生产实习、实际项目、专业竞赛和创新课题等方式,把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观察、甄别和思考,学会运用信息工具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3教学保障措施

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创新,必须有良好的教学平台建设作为前提保障,具体要求如下。3.3.1城乡规划综合实验中心建设我校城乡规划综合实验中心从2017年开始建设,经过4年多的发展,已经建成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专业3S实验室、城市生态环境监测模拟与规划实验室、计算流体动力学实验室、城市交通模拟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其中心目标是打造一个共享、综合的实验技术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出多个应用性的研究方向。通过该实验中心,目前能够有效地支撑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的实验教学,这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3.3.2教学团队打造课程负责人的确定和课程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和学科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点。根据城乡规划专业的师资现状和教育背景,建立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老中青搭配合理的教学团队,并建立以老带新的导师培养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3.3.3教学案例库建设和混合式教学平台打造一方面,依托城乡规划综合实验中心,搭建开放式的城乡规划计算机仿真与模拟实验教学平台,在结合专任教师实际项目的基础上,仿真与模拟城乡规划的各个层次和应用场景,进一步完善教学案例库。另一方面,充分借助“超星学习通”互联网课程平台,开展交互式混合教学,搭建交互式学习社区,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3.3.4实践平台与科研项目支撑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具有林业院校背景较为独特的学科融合优势,并与校外各级规划管理部门、设计单位、研究机构、施工单位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从而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育平台与基地。同时,我院专业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工程背景,承担了多项纵向、横向项目,能有力地支撑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在这个“准社会”舞台上参加不同年级、不同团队形式组织的行业调研、企业服务、岗位实习等实践活动,锻炼与拓展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4结语

国家机构改革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带来了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通过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体系的重构,不仅能提升了该课程的市场导向、实践支撑和创新思维,更能促进了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培养,掌握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力,进而储备多元化的综合能力,以应对机构改革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唯山.机构改革背景下城乡规划行业之“变”与“化”[J].规划师,2019,35(01):5-10.

城乡规划知识范文篇8

为贯彻落实建设部、监察部《关于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建设部、监察部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20*年度工作计划要点>的通知》精神,充分认识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重要意义,自上而下全面推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建设部、监察部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培训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开展培训工作的目的

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作为专项的行政效能监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已成为解决当前城乡规划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健全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制度,提高依法实施城乡规划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举措。开展此次培训工作,主要是使各地能更好地掌握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相关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加强各地规划建设部门和监察部门的相互协作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有计划、有重点做好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切实取得成效,防止走过场。

二、培训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培训的对象主要是省级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和有关人员以及地(市)、县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和有关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城乡规划法规政策、行政管理知识、行政监察政策和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的重点内容等。

三、有关要求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的总体部署,有计划的切实组织好本地区有关人员参加培训。在组织各地(市)县相关人员参加培训的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要带头参加培训。要把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培训与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的考核相结合,确保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要进一步组织好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培训工作。

城乡规划知识范文篇9

【关键词】毕业设计;城乡规划;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规划教育面临着从“传统型物质空间形态规划”向“综合型规划转变”、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的局面。如何培养社会转型期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是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教育面临的问题。毕业设计是综合检测城乡规划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使用社会综合调查方法,及运用规划设计能力解决工程实践具体问题等方面的关键教学手段,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历来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为例,分析现状存在的不足,尝试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实际的教学改革之路。

2.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存争议,研究方向不丰富。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存在三种形式,即真题真做、假题真做、自定自做。从锤炼学生专业能力角度出发,最佳毕业设计应是真题真做。但限于指导教师自身科研业务开展情况和学生生产实习单位等原因,每届中都存在部分同学无法接触到“真题”,甚至一些同学迫于毕业压力等原因,“闭门造车”式的自定自做。纵观2018届毕业设计题目,34名同学的选题方向为修建性详细规划,占毕业总人数的54.8%,选题方向是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同学占17.7%,余下为概念性规划、园区规划等类型。结合统计结果及历年情况来看,笔者所在的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毕业生选题类型丰富度不够,学生涉猎的研究方向与城乡规划设计实践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也与当前社会“存量规划”的行业发展趋势相悖。2.2毕业设计成果缺乏深度调研,成果形式缺乏创新。著名的现代城市研究和区域规划理论先驱格迪斯,提出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足见深入的调查分析的重要性。然而,在笔者参加的六届城乡规划毕业设计答辩中,普遍存在实地踏勘走过场,调研分析不深入的情况。没有将周边城市空间分布,交通走向及公共设施分布、当地风俗文化、历史遗迹等做系统的梳理归纳,缺乏深度调研的规划设计,其最终方案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毕业设计作为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教学环节,须有规范的成果形式加以体现。不同的城市背景、差异化的区位条件,迥异的设计理念,理应呈现形式多样、空间布局丰富的作品。反观历年毕业设计中占比最大的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菜一汤”式空间布局、小区中间“会所加水池”的景观构图屡见不鲜,规划思路僵化,成果形式固化,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版式成果等创新度匮乏,难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呈现。2.3毕业设计成果重视技术性和规范性,忽视人文关怀。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是融合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综合教学过程,毕业设计成果应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应包涵一定的人文关怀在内,通过实践来看,学生能够按照设计类型,遵照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体现其工程性的一面,但更多注重的是物质空间形态表达和图纸的整体美观度,较少关注人口与社会等人文层面要素对设计的影响,整个方案缺少必要的过程推导和理论研究。对于人口数量、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资料流于形式展现,缺乏深度分析,方案前期的调查分析结果与后期成果内容之间缺少必要的因果联系,场地现状情况被“架空”,设计成果“师出无名”。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前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对社会综合实践调查课程重视度不够,调查分析方法、内容分类、统计数据、图表绘制、结论归纳等内容教学投入不足。此外,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作为工程实践类型专业,应在毕业设计成果的评价中,强化对设计成果的可行性论证,增加工程技术类论证和经济类的投入产出率论证,杜绝毕业设计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切实增强毕业设计方案的落地性。

3.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设计专业正面临省级专业评估,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正是关键一环。以下分别从指导环节和考核评价两个环节着力阐述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3.1毕业设计指导体系改革。3.1.1科学统筹,整体前移毕业设计指导时间。毕业设计指导时间整体前移,即毕业设计的早期介入,组织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社会经历和个人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在导师们的帮助下,自主选择毕业设计主题[1]。这也是最大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举措,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毕业设计指导时间整体前移,能够将一、二年级的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内容与毕业设计选题、实地踏勘、资料收集整理有机结合,在三年级时,学生依据自身课程体系、社会阅历或者社会调查,主动提出一个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主题,指导教师从研究方向的可行性、专业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综合给出意见建议,其后多次与指导教师主动沟通、深度交流,将兴趣方向逐一论证、逐层推进,直至出具符合本专业成果规范要求的毕业设计。这一机制的建立,能够将兴趣所长和毕业设计方向取得一致,既延长了整个毕业设计的时间线,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毕业设计的质量。3.1.2严格把控选题,力求真题真做。真题是“实战”再现,能够检测学生专业技术掌握和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的“设计师”角色身份更加彰显,对下一步走上规划设计工作岗位的助益作用更为明显。可依据城乡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近几年主持参加的实际类城乡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形成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对所有毕业设计备选题目进行分类审查,从实践性、落地性、前瞻性等方面筛选并排序,同时结合每个同学的兴趣特长进行综合选题指导[2]。将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挂钩、将理论带入实践中检验提升的方式,也符合毕业设计知识检验的本位精神。3.1.3开放教学体系,构建“双师型”和“双指导”指导模式。“双师型”与“双指导”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即采用面向全社会,同时与城乡规划设计单位考虑形成联合体,构成开放型办学的思路[3]。进一步扩大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择范围,遴选出既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功底又兼具丰富实践工程项目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可充分与学校现行的“导师制”相结合,引导具有一定实践规划设计经验的专业教师从一年级开始,确立培养的学生对象,在三年级左右将这部分学生吸纳到指导教师的“工作室”进行实践工程项目锻炼,掌握规划设计项目的整个操作流程,并提高方案的动手能力。在五年级时,学校与周边规划设计院等单位联合,建立开放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模式,即在学生的实习单位内也遴选出具有资深工作经验的城乡规划师作为“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推进学生毕业设计进度,提高毕业设计质量。3.2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体系改革。3.2.1变革结论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强调指导教师的全程参与度。在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实践中,某些“作品”无论是从设计完整性还是专业规范性等方面,都几近“无可挑剔”的程度,且在现场答辩环节也能够针对答辩专家的质询一一作答,但联系该学生之前在校期间课程设计作业等方面的表现,总有“名不符实”的感觉。此风渐长,下届毕业生纷纷效仿,违背了毕业设计综合检测学生专业能力的初衷。而引入毕业设计的早期介入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急功近利”,在低年级时就引导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进入企业生产实习,鼓励学生将毕业设计与实际实践项目相结合,但是在最后的答辩中,将前期的调研踏勘、选题等环节计入最终评价体系中,打破“唯结果”论,强调毕业设计过程的重要性。3.2.2改革毕业设计答辩细节设置,重点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核心。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是综合考核学生毕业设计成果,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成果汇报能力,强化心理素质,提升专业自豪感,全面展现职业风采和素质。笔者所在学校,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分表、评阅教师评分表、答辩评分表等均由学校提供统一的模板,各专业都一致,如此“一刀切”模式,不能够全面客观衡量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成果,可因地制宜、依据专业特性制订毕业设计成果的评分体系和实施办法[4]。对于质量的评定,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重点建构,一是方案的完成度和深度,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成果以图文兼有的形式表达规划设计意图,重点考察学生的方案构思能力,美学思维应用和艺术表现等能力,图面表达有深度、有感染力。二是方案设计理念新颖,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具备可操作性,整套成果涉及内容全面但又重点突出。三是对于优秀毕业设计的评价认定,必须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反映出毕业生对于专业知识体系架构的牢固掌握程度、娴熟的图面表达能力,及对解决复杂城市系统中某一类型问题的解析能力等。3.2.3引入社会性评价,强化毕业设计成果的客观性城乡规划专业的公共政策属性特点,要求我们尊重公众民意,在课程培养体系中重视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环节。而统一由学科人员作为毕业设计评价主体的模式,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格局相比较,人员构成单一,考核评价客观性难以体现。无论是从评价结果的公平正义角度,还是评价主体自身实际工程项目经验角度,均具有明显的弊端。因此,在毕业设计答辩组人员构成中,应添加一定比例的规划设计院所企业和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人员,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等多角度对毕业设计成果提出意见和建议。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性评价为学科性评价与社会性评价相融合的新评价模式,扩大专业视野,促使毕业设计成果进一步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度。

针对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有所滑坡的现状,究其成因既有教学管理环节设置的不完善,也不能忽视社会快速发展转型期的矛盾原因所致。综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深入剖析专业内涵,并从源头选题、过程指导、考核评价等多个教学环节科学改革,才能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美亮.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的早期介入机制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3(85):128-129.

[2]李瑶,池葆春.融入CDIO理念的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12(52):129-131.

[3]汪勇政.工学类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联合教学模式初探——以全国建筑类七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为例[J].高教学刊,2016,(11):24-25.

城乡规划知识范文篇10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政府引导和调控城乡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关系区域长远发展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先导性的公共政策。直辖以来,我市城乡规划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规划覆盖面显著扩大,规划水平显著提升,规划管理和监督显著强化,规划实施总体良好,规划意识大大提高,重视规划、关注规划、服从规划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在城乡规划引导下,全市城镇化快步推进,城镇体系趋向合理、功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逐步完善,产业布局更加优化,山城、江城特色更加凸现,直辖市形象显著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市城乡规划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规划实施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规划人才短缺、投入机制不完善,城乡规划综合调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等矛盾和问题还相当突出。“十一五”期间是**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富民兴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关键时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好中央宏观调控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要求;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城乡新格局,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内容;进一步打好“直辖牌”,推动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新兴直辖市城市形象,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新任务。全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清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的新要求、肩负的新使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高度的责任心、强烈的紧迫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城乡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健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建立城乡规划保障机制和地方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发展速度与要素资源支撑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先导、主导和统筹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合理布局,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积极科学推进城镇化,走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综合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镇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单纯注重城镇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

——坚持以人为本,从单纯注重人的物质需求向逐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转变,更加关注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镇功能,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实际的城乡规划体系、管理体制、监督机制和保障体系,使规划引导和调控城乡建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形成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近期建设规划为重点,详细规划为基础,各类专业、专项规划为支撑的较为完善、适当超前、符合**实际的规划编制体系;

——形成“集中统一、城乡一体、分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

——形成方式多样、主体明确、措施有力的城乡规划监督体系;

——形成组织领导有力、法规政策较完备、人才队伍较合理、投入机制稳定的城乡规划保障体系。

二、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城乡规划服务能力

(四)进一步完善区县(自治县、市)规划委员会工作制度。远郊区县(自治县、市)都应设立规划委员会。要健全工作制度,完善议事规则,提高运作效率。发挥规划委员会对城乡规划重大问题、城乡发展重大政策的宏观决策咨询作用,统筹协调区县(自治县、市)各类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民主水平。要优化组成结构,充实专业力量。规划委员会组成人员,原则上专家及社会人士比例不低于1/3。

(五)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严格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各项涉及城乡空间利用的建设活动必须纳入统一规划管理,严禁擅自肢解、下放规划管理权限。积极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统筹考虑全市域城乡空间和环境容量,合理安排城乡产业布局、村镇居民布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城乡规划分级管理。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要按照职责规定,做好本区域各类城乡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管理工作。

(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完善市规划行政管理体制,调整优化人员结构,充分履行主城区范围内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远郊区县(自治县、市)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尚未健全和完善政府序列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机构的,要在今年年底前健全和完善。其他城镇化进程较快、规划工作任务较重的远郊区县(自治县、市),单独设立规划行政管理机构。对主城区的镇(乡)规划工作,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领导;远郊区县(自治县、市)的特大镇(乡)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要明确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和工作人员,其他镇(乡)要配备专兼职规划管理工作人员。

三、依法严格规划管理,大力加强城乡规划调控力度

(七)坚持把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一切建设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批准的城乡规划。要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

坚持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是编制下位规划和专项规划、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未批准或未纳入建设用地的区域,不得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未获批准的,不得核发规划选址意见书或提供建设项目土地公告函;不符合近期建设规划要求的项目,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核发选址意见书,投资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建设项目建议书,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受理建设用地申请。

(八)严格规划审批制度和规划调整程序。严格各类城乡规划的法定分级审批制度,严禁越级、越权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改变。规范城乡规划调整的审批程序,加强规划强制性内容管理。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区县(自治县、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规划、历史文化名镇(街区)保护规划等强制性内容需要进行调整的,调整方案必须组织论证,进行公示,调整成果须按法定程序重新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非强制性内容的调整,成果要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九)严格执行规划许可制度。各类建设工程必须严格实行规划许可制度,不得以政府文件、会议纪要、领导批示等形式取代。实行投资审批制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投资主管部门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时,须附有同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实行投资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投资主管部门核准项目申请报告时,须附有同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时,须附有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建设项目土地公告函。有关部门在组织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时,不得改变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建设工程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供应土地;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任何建设单位和个人不得开工建设;房屋产权行政主管部门在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不得改变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附图的内容;竣工后未取得“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的,土地、房屋产权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土地房屋权属登记。

(十)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实行目标责任书制度,市人民政府每年与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城乡规划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完善年度报告制度,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每年必须向同级人大常委会和市人民政府报告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市监察部门认真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对严重违反城乡规划的案件,要公开曝光、严肃查处。要制定违反城乡规划责任追究措施,建立城乡规划监督检查长效机制。要加强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建立违法案件举报制度,增强全民参与意识与监督意识。

推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市人民政府向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派出城乡规划督察员,对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制定、实施、调整城乡规划,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执行规划强制性内容、重大项目选址、近期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执行等情况进行督察,纠正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向市人民政府提出督察报告。

(十一)建立健全违法建设查处机制。实行违法建设属地管理责任制度。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是组织制止、查处违法建设行为的责任主体。镇(乡)人民政府要积极协助开展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行为的监督、检查,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健全预警网络,畅通群众举报、媒体监督渠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针对行政区域内的违法建设,开展联合执法、综合治理。要依法、从重查处随意侵占绿地、破坏生态环境及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城市安全等违法建设行为。

建立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违法建设查处机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被许可人从事许可事项的建设行为的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法行为;土地、建设、市政、环保等主管部门要按照本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时纠正、查处有关违法建设行为;综合执法部门要切实履行确定的职能职责,严格查处未进入规划审批程序的乱搭乱建行为;房屋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要积极配合制止和查处违法建设行为。

四、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十二)健全**特色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坚持发展规划与保护规划并重,深化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建制镇规划以及村镇规划编制,加强各类专项规划编制。规划编制要突出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安全、社会文化设施建设、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等内容,重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注重规划动态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工作的有序进行。

(十三)推进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编制。按照构建“以主城区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增长极,次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为主体,其他小城镇拱卫的现代化城镇体系”的总体要求,加快市域内中西部、渝东北和渝东南三大城镇发展区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加强与周边省市协调合作,结合成渝经济带、川渝黔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推进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强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根据区域统筹、城乡一体的要求,加强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布局的规划,优化各类城镇布局,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十四)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实施维护。按照**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推进主城区分区规划等各类规划的编制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市)今年年底前,完成区县(自治县、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反馈评价和动态维护机制。

(十五)加快完成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要求,建立、健全近期建设规划与区县(自治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年限相适应的滚动编制制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内容作出具体的空间安排。区县(自治县、市)近期建设规划成果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各区县(自治县、市)要按时全面完成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审批和报备案工作。

(十六)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出让、土地开发、实施建设项目管理的法定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批准确定的建设用地区域,必须加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特别是要认真做好重点开发建设区、重点保护地区、重要地段和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编制,逐步覆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成区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要注意与各专项规划的衔接。2007年年底前,各区县(自治县、市)要完成规划区内全部近期建设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七)加强建制镇规划编制。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的要求,加快推进建制镇规划编制步伐。合理确定建制镇规模,强化以交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市政环卫为主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规划。建制镇规划编制要注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因地制宜,紧凑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2007年年底前完成全市所有中心镇规划的修编,2010年前完成全市一般建制镇的规划编制工作。

(十八)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按照全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2007年6月底前完成各区县(自治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优化镇(乡)、村空间布局,统筹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有序引导公共财政投入。遵循《**市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评审基本要求》、《**市村级规划编制导则》提出的原则,认真总结“千百工程”村级规划编制经验,2010年前完成全市村级规划编制工作。

(十九)强化城市设计工作。城市设计是塑造城镇独特风貌景观的重要手段。要爱护和珍惜**特殊的山水自然风貌,传承巴渝文化,努力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综合品质。要规范城市设计编制管理,完善城市设计实施机制,加快重点地区设计导则制定。认真开展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节点、地段城市设计及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小城镇和农村村落风貌保护与建设的指导。“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区县(自治县、市)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二十)积极开展专项规划编制。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生态保护、绿地系统、基础设施、灾害防治、城镇安全规划,历史文化名城(镇、街区)、文物保护规划,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并按照法定程序报批。加强城镇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的编制,积极有序引导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各类专项规划的综合协调,切实履行好审查职责。

五、创新规划编制机制,提高城乡规划水平

(二十一)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全市各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阳光规划”,坚持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机构和人员、办事结果、办事纪律和监督投诉渠道公开,扩大公众的规划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城乡规划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鼓励公众参与规划,重大规划和重要地区规划方案必须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各类重要城乡规划成果经政府批准后必须予以公布,确保决策之前有咨询、决策之中有公示、决策之后有公布。

(二十二)加强规划编制市场的开放和管理。引入竞争机制,重要规划的编制要严格实行方案公开征集制度。加强规划编制市场的行业管理,严格规划编制资质审查,完善规划编制成果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建立规划编制技术责任追究制度。

(二十三)积极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充分发挥市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的“数字**”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平台,为城乡规划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高规划管理信息资源整合、集成、统计、分析工作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全市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新技术运用和规划决策信息化的步伐,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断提高规划决策和实施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二十四)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市)要按照《测绘法》和《**市测绘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完善测绘管理体制,将本地区的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排地方财政预算。针对不同尺度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适用功能,制定相应的覆盖和更新策略。2010年前,要实现1:1万比例尺地形图覆盖全市域,1:20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主城区和区县(自治县、市)城镇规划区,1:5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主城区和区县(自治县、市)建制镇以上规划建成区,并建立多元多尺度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

六、强化保障,促进城乡规划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人民政府是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的责任主体,要把规划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协调解决城乡规划中的矛盾和问题。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要对城乡规划工作负总责,对领导、监管不力造成重大失误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要加强对区县(自治县、市)、镇(乡)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城乡规划知识的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规划水平。公务员培训要注意安排城乡规划知识的内容。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传媒形式,向社会各界普及城乡规划知识,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二十六)强化分工协作。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城乡规划工作,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强化协调、形成合力。要自觉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自觉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与协调,共同加强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已批准的各类规划,保证各类规划的落实。

(二十七)健全法规体系。加快修订《**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完善《**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政府规章,尽快建立涵盖规划制定、实施和监督检查全过程,适应**市情的地方性城乡规划法规体系。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制定各类城乡规划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形成与规划法规相配套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十八)加强规划研究。坚持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拓宽规划视野。围绕国家和全市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加强推进“和谐**”建设、三大经济区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三峡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全面进步、生态敏感区保护控制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宏观研究,提出科学的城乡空间布局新思路。近期要针对规划政策、规划方法、法规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多角度、多层面、宽领域开展城乡规划编制技术、许可管理、实施监督、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及地理空间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为城乡规划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