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11-03 17:22:34

城乡规划理论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篇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城乡规划是指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社会人文条件,为实现合理安排土地等资源、协调城乡的发展空间与布局合理性、达成城乡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而做出的综合部署与统一规划。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量剧增,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方式已愈发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造成低效率管理的同时也会引发信息重叠、资源纠纷、交通堵塞、社会矛盾迭起等一系列负面影响,造成财力、人力的大量浪费,而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便可有效改善上述问题。因此,为更好地适应城乡建设的发展,必须要发展城乡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以更科学合理地利用城乡空间资源,实现城乡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高。1.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2.1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典型事例的经验与规律,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城乡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具体建设规律的研究,充分学习其先进的设计经验与教训,并结合国内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环境要求,在理论上选择最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1.2.2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指现场调研考察,以发现实践工程中的潜在问题与解决方案。该系统的设计需要对城乡规划管理等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对相关技术人员的采访等形式,完成问题与数据的采集。1.2.3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并列对比实现最优化选择的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将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同时对相关技术选择予以分析比较,从而得出性能最优、功能实现最强、成本最合理的系统组合。

2相关理论研究分析

2.1GIS技术介绍。GIS技术是在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之上,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模拟、显示等具体操作。GIS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硬件设备、软件支持、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与应用人员。基于这五大模块,GIS可实现如下功能:1)数据采集功能。在保证数据采集的时空完备性与准确性的前提下,GIS可获取人工编码、数字化地图等数据,并实现采集过程的高效简便。2)数据储存功能。GIS可以将来源、属性等条件各不相同的数据储存在空间数据库中,并实现数据类型的合理划分,以便数据查询与分析。3)数据整理功能。一方面,GIS可以查询数据,并能在特定请求下再现数据信息;另一方面,其对数据的审查、纠错、格式化、转换等操作也是十分强大的。4)空间分析功能。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主要包括两部分,对数据进行地理操作和转换以及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例如空间插值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GIS技术可与多种信息技术结合,如互联网技术、3S技术、VR技术等,其优良的使用性能与应用的灵活性对于城乡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而言是非常合适的。2.2城乡规划的理论介绍。城乡规划是各政府为实现该阶段内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做到合理调控城乡资源、发展城乡建设、实现城乡和谐、保障公众利益而进行的统筹兼顾的具体计划。它主要包括两大工作,第一阶段是城乡规划编制,通过对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实现规划结果的可靠性与多样化;第二阶段是城乡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即完成对规划编制工作的严格落实与有效监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规模扩大与人口激增也对城乡规划设计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系列要求只有转变传统的城乡规划方法才能满足,工作人员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效率与服务水平,才能形成科学的城乡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以更好地指导并进行城乡建设。

3系统的空间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的设计主要运用了GIS技术,而GIS技术对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要求是非常高的,由于城乡规划项目与地理等环境因素关系密切,而这些因素的数据库数量很大且关系复杂,所以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对该系统而言至关重要。3.1空间数据库设计原则。3.1.1功能实现原则。数据库的设计需要满足以下功能:1)精准模拟功能。数据库可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来模拟实现真实情况中的信息联系,这个过程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作用:数据模型与设计质量。因此,在设计数据库时,设计人员必须充分掌握设计需求与系统环境,充分利用良好的软件开发平台,以实现精准模拟功能。2)可接受功能。数据库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DBMS的特点,要建立起能够被DBMS所接受、支持的数据与处理模型。可以说可接受功能是数据库有效性与适用性的保障特点。3.1.2系统的管理设计原则。空间数据库具有大数据性、高复杂性等特点,组织形式多样,可具体显示图形与数字信息,达到高效管理数据,因而数据库的设计需要做到以下管理原则:1)信息管理:数据库的设计覆盖面要广应包揽所有应用和管理的相关信息,且其反应的地理位置信息必须要准确,一定要达到当地城乡规划的精度要求。此外,数据库中所储存的数据质量要高度保证,做好图形与属性数据间的合理匹配。2)数据分析管理:设计数据库时需确保储存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以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共享与数据格式转换,为该系统的可开发性提供拓展空间。3)用户界面管理:数据库应方便管理,数据可易于存取、查询、统计、分析、显示等。3.2空间数据库的数据组成。系统数据库由不同层次的规划图形数据和统计数据共同组成,可具体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例如城乡规划地形图及其层次划分的相关数据等均属于空间数据的范畴,而属性数据包括各种基础指标及其相关统计信息等。系统具体的层次表设计如表1所示:3.3空间数据库的数据组织。3.3.1数据集的创建。要求数据集由相同空间参考的要素组成,可用于存贮数据并对同范围内的不同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组织。数据库的创建过程包括以下三部分:数据库工作区的获得、空间参考的定义以及新要素数据集连接的建立。其创建可在ArcEngine环境下进行,可使用IWorkspace等软件进行空间属性的收集,并将其结果回馈至IFeatureDataset接口生成。3.3.2矢量数据入库。在本系统的设计中,矢量数据可大致划分为地形底图、路线、规划红线、管道地线、铁路、地块标注、规划区界限、河流湖泊等图层。一般情况下,一个矢量数据等同于一个作用要素,需被存放到工作区的数据库中。以ArcGIS平台为例,ArcCat⁃alog将矢量数据调整好后,可通过ShapefiletoGeoDatabase命令将矢量数据由shape格式转化为GeoDatabase格式并存储在ArcSDE相连接的空间数据库中。3.3.3栅格数据入库。栅格数据包括遥感影像、三位地形、地质图等多种数据。在ArcEngine平台下,栅格数据将按照RasterSDE模式入库,在此过程中,RasterWorkspaceFactory表征栅格工作区工作,而RasterWorkspace则是栅格工作区,RasterSDELoader主要实现栅格数据的入库操作。3.4空间数据库的具体设计。考虑到地理要素收集的开放性、一致性与标准性,本系统的数据模型选择了Geodatabase。该空间数据模型采用了面向对象技术,可以实现实际环境与数据模型的关系建立。在该系统的设计过程中,Geodatabase可依照层析划分将地理数据构造成数据对象,并表达要素之间空间关系,建立对象——关系模型,使行为、关系、属性等表征能力得以扩展,从而进一步扩展GIS技术的应用面。本系统采取由上至下的层次设计结构,地图上的任意要素均对应一条属性记录,且每个空间实体也对应着数据模型中的对象,继而实现图层与要素集合的对应,具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4系统的功能性设计

4.1系统的开发环境。该系统的设计主要基于ArcGIS平台,该平台可运行在不同设备上,如服务器端、移动终端等,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此外,该系统选择了ArcEngine嵌入式GIS组件工具库,可用于构建自定义GIS和制图软件,可支持多种开发环境并且实现跨平台部署。再次,本文选择了NETFramework技术,从而提供一个具备一致面向对象的、可消除脚本环境、具备更高安全性的代码执行环境。4.2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4.2.1图形编辑管理功能。该模块包括图形的输入、处理和图面整理修饰三大功能,图形输入主要是实现图像数据的导入,图形处理是根据实际环境与用户体验要求对图像进行调整与更新,而图面整理修饰则主要是达到美观的视觉目的。用户在使用图形编辑管理功能时,可以对图像数据进行导入、增加、删减、更新、调整、修改、转换等操作。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本系统采用了分幅的方法,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行选择不同比例、不同格式的图像,更为方便快捷。4.2.2控制规划管理功能。控制规划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模块:图层管理模块、属性查询模块、空间定位模块、统计分析模块、空间分析模块、距离测量模块、地理位置选取模块。用户可以通过该功能实现信息的查询以及分析。图层管理模块可用于相关图层信息的查看与管理,属性查询则是充分利用了空间信息的交互性与搜索功能,从而实现对城乡规划具体地理位置的分析;统计分析则可实现相关数据的统计与计算,空间分析可以对具体的城乡规划建设的具体用地实施缓冲区分析并计算出其影响半径;距离测量主要是完成图像上两点的长度量取,而地理位置选区功能主要是用于查找符合要求的地块。4.2.3电子批复功能。城乡规划建设的实施必定会伴随着多种文件许可的批示与指令,因此信息管理系统的电子批复功能十分重要。在该系统的设计中,电子批复模块主要负责意见书与许可证的批示业务,例如开发项目的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用地许可证、建设工程开发许可证等。电子批复功能可以GIS实现有机结合,进一步达到图像、文字、表格管理的高效性,进而实现图文办公的一体化发展。4.2.4用户交互功能。由于城乡规划需要面向大众进行展示,所以该系统的用户群体包括设计开发人员与城乡居民两大部分。基于上述需求,用户交互功能主要包括三大功能模块:透明公示模块、全景查看模块以及局部细查模块。透明公示模块主要是满足公众对城乡规划的基本了解需求,并依次为基础逐步利用信息平台实现城乡规划的高参与度与广面向性;全景查看模块主要通过城乡规划的平面图与结构总图以及各种数据指标,实现对城乡规划区的总体视图展示,从而使大众可更直观准确地了解城乡规划的建设布局;局部细查模块更侧重于某一部分的细节处理,例如规划中某一地区的绿地建设,某一处的管道排线分布等。4.2.5辅助管理功能。辅助管理功能包括两大功能模块:辅助信息图的管理与服务器终端的管理。首先是辅助信息管理,主要可实现对信息图的操作,例如地理界限的划分、路线分区等;其次是对服务器终端的管理,可分为日志管理、权限管理、备份管理。日志管理可实现对用户每一操作流程的有效记录;权限管理是针对具备操作权限的使用者而言的,此模块可实现每一小项菜单的控制;备份管理可对数据生成相应的逻辑备份,以数据包的形式储存起来,以备在必要时刻提供备份和数据的还原工具,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证用户的体验感觉。

5总结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篇2

关键词:城乡规划;学科交叉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化

1引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优化存量”“复合生态空间”的提出,以往依赖“土地财政”催生出的低质低效城市空间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不同,不同的城市对城乡规划人才的需求会有所差别。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为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特色化带来了新形势和重要契机,城乡规划教学应在确保基本专业素质培养的前提下致力于构建符合社会需求、各具特色的专业教学模式。

2生态文化建设理论下的城乡规划教育

特色化的社会需求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时期,随着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当前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发生重大转变,具体分析如下。

2.1城乡规划本质属性的变化

2006年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编制宣告了“城市规划正在由技术手段走向公共政策”,更加强调城乡规划要注重各方利益、权益,适应经济体制的转轨,从而获得更大程度的社会认可与社会和谐。2008年的《城乡规划法》标志着城乡统筹规划体系的正式建立和实施,揭示了“城乡由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城乡统筹规划体系更加突出城乡一体的布局模式和完善乡村层面的规划,同时将城市和乡村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2011年城乡规划一级学科成立,与建筑学的学科不再是从属关系,城乡规划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2013年出台的新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的更高要求,需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对原有教学体系框架进行新的改革。近年来美丽乡村规划等一系列生态乡村层面的重要规划的开展,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2生态绿地空间布局与城乡融合要求

城乡关系的演进过程经历了“城乡一体—城乡分离—城乡融合”的过程。近年来我国也明确提出了“城乡和谐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但是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城市污染、乡村生态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合理进行生态、绿地空间要素的布局,构建理想的城市与乡村关系,提高居住功能的环境质量,成为城乡规划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理想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是什么呢?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理想的城乡融合发展不仅需要为人提供人性化、便捷、舒适的高品质的生活空间,高品质空间指有健康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优质的水源、清新的空气、充裕的阳光),还有聚落共识并引以为豪的历史和文化,向前发展的动力,能将城市与乡村有机结合,诠释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互为补充的科学发展理念。

2.3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困境要求

目前,城乡规划教育面临专业“站点”的错位、就业市场的限制、师资队伍的局限和专业教育的失位等诸多挑战。首先,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相对滞后,很多高等院校以建筑学学科为“站点”,狭隘的认为城乡规划专业为“扩大了的建筑学”,缺少一条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统筹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要求的主线。其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误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就业市场的制约,目前市场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定位为设计型人才为主,很多用人单位也把“快题设计”作为衡量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存在就业渠道狭窄问题,与国外很多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就业于政府、社区、设计部门、高校及研究机构和开发公司不同,我国城乡规划专业人员很多分布于建筑设计单位。再次,各高校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来独立承担专业教学任务,没有足够的能力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更全面、更系统地展现给学生,这是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滞后于学科发展的重要原因。这些存在的挑战和困境与目前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不相符,需要不断进行特色化改进。

3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高校教学面临的问题

在复杂的城市发展环境下,城乡规划学科要求学生对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空间有更全面认知,注重培养学生生态、文化、空间等方面的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能力,但是在现阶段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面临较多的问题。

3.1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在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中,虽然沿袭建筑、城市、园林一体化的认识,但许多环节都与建筑学专业教学联系密切,缺乏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前沿的了解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虽然部分高校根据学科发展趋势的新增课程,但仍有教师对新增学科知识理解不足,无法实现从微观到宏观、局部到整体、专项到综合的有效衔接,也导致了学生对大尺度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体系认知不足。

3.2课程设置体系性不强,方法论认识不足

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需要新的城乡规划思想、理论和方法与之衔接,改变过去片面追求空间扩张的发展模式。因此,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价值观与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回归专业的理想和本质,要求规划教育从哲学层面、科学层面到实施层面有其相对完整的体系。如从科学层面的城乡规划理论知识课程设置上分析,目前很多高校,尤其工程设计类背景院校,在物质环境空间理论、精神文化空间理论和社会经济空间理论教育上相对弱化,对生态学、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都内容教学也浮于表层,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知识层面上贯穿融会,也无法在实践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做到系统和全面,做到真正融入生态理念。

3.3教学安排不符合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专业的认知规律

很多高等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安排尊重从“建筑初步”到“建筑设计”、从小到大(规模)、从简单到复杂(功能)的规律。这与专业知识面广和系统性强的城乡规划学科不符合,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需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层面到低层面、由外而内、由上及下”的规律去认识城城乡,才有利于从系统的、整体去规划。目前的城乡规划教学安排让学生单纯的由“简单对象—复杂对象”进行学习,导致学生思维的冲突,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整体认知,因此,在城乡规划的教学安排上需要结合城乡规划学科的认识规律进行有机整合。

4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的高等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特色化策略

4.1教学领域特色化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高等院校的城乡规划需要明确自身定位,结合学科优势,坚持特色化发展的方向改革。在课程体系上,强化教研室之间的协作,横向上注重建立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纵向上注重同一类型课程之间的衔接,实现综合知识的交叉,同时还要强化理论可与实践课的相互结合提升。(1)在结合生态景观学科设计上,教学的重点包括绿地系统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规划三方面。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视,高等院校也需要将绿地系统规划作为特色化改革方向。同时,由于农林院校在农业、植物、林业等生态学研究领域有着一定的优势,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对园林景观设计人才需求的上升,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殊色化的方向和内容上应该加强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2)在结合土地利用布局上,可以加强城乡规划专业与国土空间布局、地理信息系统上的整合。对国土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结合现在的“多规融合”背景,强化城乡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的整合十分重要。而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其存储、查询、分析、展示等多个功能优势,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作用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对规划空间的整合力度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前景和作用越来越广阔。(3)在结合乡村规划上,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乡村规划作为城乡规划体系中的基层规划,有着社会需求多和规划实践工作量大的特点。在教育特色化方向的确定上,一些高等院校可以借助自身在乡村规划领域的优势,推动乡村规划作为城乡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

4.2专业课程特色化

城乡规划中“城乡”一词的回归,是对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乡村资源的掠取的警醒和反思,也是一种渴望生态和人文的回归的体现,因此,对于专业教学的理念和课程体系也需要进行调整优化,形成教育特色。结合基础核心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体系性不强,方法论认识不足等问题。在课程调整优化中注重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学生就业反馈信息进行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广度的拓展和突出特色。如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拓展需求和依托学校原有的专业优势适当增加一些特色课程、传统民居概论创新、旅游资源学、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城乡规划案例评析等课程。

4.3教学手段特色化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改革大多体现在课程本身,对于新技术新手段以及学生的即时反馈等方面没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的抑制。近些年慕课、翻转课堂、金课等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本之外再做更多的工作,比如建筑规划方向对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包括BIM技术、CIM技术、VR技术、3S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软件的研究应该持续加强,在理论授课时,也将雨课堂这类课堂教学真正有用的东西纳入教学的特色手段营造中来。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现代技术的同步支撑。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才能提高自我效能,在学生的思维认知,职业规划、人生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5结语

结合国内外教学现状,对于城乡规划专业该如何实施特色化教学没有“理想”的模式,不同的地区在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上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综合应用型的学科,进行教育特色化一定要与当地(国家、地区)的发展程度和国家、地区人民的利益相符。特别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新形势下,各个专业的知识都像被加入了催化剂,不仅自身学科的知识量需要逐渐完善膨胀,也需要不断与其它学科进行交叉结合产生新的知识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的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特色化顺应了学科发展及国家政策,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现有城乡规划学科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多学科融合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覃盟琳.新常态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转型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3):154~157.

[2]巫昊燕.新常态下地方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方向的发展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6):17~23.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

1新型城镇化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表现在:其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不再只是片面地追求重量、规模以及城乡区域空间的扩展,而是要将发展的中心放在“质”上,要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统筹好城乡之间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城镇协调发展的需求更大。同时,农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渴求得到专业化的城乡帮扶,使他们的城乡发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此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的类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对城乡之间的合理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乡规划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城乡间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就要对此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研究,使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所学为所用。

2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目标

2.1城乡规划专业的明确定位。地方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城乡规划专业尽管主要是针对城乡区域发展所设立的,具有大致的发展方向,但就其专业涵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性质而言还是存在范围过广的现象,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的专业定位时,要有计划地对城乡专业进行严格的性质、方向定位,使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专业方向、领域内有明确的学习发展目标,对于未来的就业有更加光明的展望。举例来说,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可以设置以研究小城镇的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分支;还可以设置以研究景观设计为主要方向的城乡规划专业分支。通过这两种细分专业方向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术业专攻,更好地将所学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致力于城乡建设中去。2.2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的城乡规划教学队伍。教师在高校的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学生在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课下;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城乡规划的理论教学,教师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对城乡规划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时,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也要有一个清晰的选拔、培养、发展目标。要致力于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中培养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此外,高校还要组织有关城乡规划专业课的最新教学内容的学习,确保教师的教学理论永远走在时代的尖端;再者,就是高校在对外招聘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时,要注重选拔那些兼具实践教学技能与理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力求在本高校内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的教学队伍。2.3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在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完善,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镇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城乡规划毕业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城镇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优化时,要结合最新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同时,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一定的实践教学的环节,以此保证城乡规划人才的发展质量。2.4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同样是确保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我国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以及实践经验,使得其一毕业就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为此,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时要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们有机会到城镇一线去锻炼、学习,从而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能够将所用上升到理论教学。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城乡规划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上文中提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同样表述了地方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在本节将讨论如何在高校建设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就是对在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的培训,并且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其次,就是要鼓励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积极在授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学术研讨活动、学术比赛等,同时,还要鼓励这些教师多多参与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相关的省部级、部级的教学实验活动、比赛以及其他设计活动等,以此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最后,就是在城乡规划教师人才选拔方面,要优先考虑兼具城乡规划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专业人才。3.2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再定义。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城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大致方向,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要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到城县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去;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方案设计时要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与严谨性;另一方面,在城乡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着重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应用领域扩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相当多的网络知识,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3.3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关系着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变革,丰富城乡规划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开展多媒体教学,并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进行教学创新,例如,在城乡规划专业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微课授课的方式等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城乡规划专业课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们亲身参与,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3.4城乡规划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是新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城乡规划是一门兼具实践与理论的专业学科,因此,高校在开展城乡规划专业课实践教学探索时首先要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就要对城乡规划的课内教学实践展开教学研究,在课堂中引入一定的城乡规划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们学习;再次,就是搭建课外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实训平台,方便学生们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就是要对学生的城乡规划的专业实践教学有一个评价活动,通过考核、评价将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反馈回去,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活动。

作者:覃永晖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篇4

[关键词]城乡规划;GIS课程;教学改革

如今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已是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1-2]。一方面,城乡规划中的数字城市、大数据和智慧城市等诸多研究方向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自然资源部提出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一张图”[3-5]系统也将统一建立在以GIS为主的信息平台上,所以在时代要求下规划行业必须不断引入新的思路和技术。另一方面,在公布的新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6]中强调了GIS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指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为基本掌握内容,同时国家注册规划师考试大纲中也明确列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相关考试内容和要求[7]。因此在城乡规划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并完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和利用GIS基本技能解决实际规划问题,加强学生分析和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集合了对空间数据及其相关属性数据采集、管理、显示、分析、模拟等多功能的新的技术平台[8]。就GIS这门学科本身而言,知识点繁多,跨学科,实践性特别强,想要深入掌握需要一定的数学、计算机算法以及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一点对于非GIS专业的学生来说存在非常大的欠缺。所以针对非GIS专业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GIS的基本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城乡规划的实际应用中,是急需解决和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GIS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

1课程教育现状

1.1知识体系结构不完善

经过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院校《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课贯穿在设计课、城市地理学等专业课中。由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设计规划方面的能力较强,但关于数学、地理学以及计算机算法等知识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对此类原理偏多的课程,普遍反馈课程较难,学习效果不好。

1.2实践课时较少,应用能力偏低

GIS课程本身实践应用性很强,根据《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学生要求掌握空间数据收集、编辑、管理和简单的分析技术,其中很多内容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规划专业的设计课时非常饱满,学生平日的设计课程任务也相当繁重。在此种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若单纯从理论教学出发,不能保证实践课时的数量和质量,学生难免会觉得GIS课程枯燥深奥,导致上课积极性不高。

1.3与本专业联系程度不够

在学习过程中城乡规划和GIS专业的学生应区别对待。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不需要深入了解GIS的方方面面,重点应放在与规划相关的三维分析和规划空间分析上,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看似理论体系很规范、健全,实则针对性很差,学生很难认识到课程在专业学习上的重要性,再加上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别说将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践设计和项目中,极大程度影响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城乡规划专业开设GIS课程的目的重在应用,即培养学生利用基本GIS技能解决规划领域问题的方法。目前大多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一般只开设一门GIS课程,而且课时非常有限。因此必须要求在教学中根据专业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调整甚至是扩展。GIS的课程教学一般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构成,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和实验教学相互补充,再通过实验练习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在传统GIS教学中实验教学一直是重要的环节,非GIS专业教学中同样要格外重视,并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笔者从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角度来谈谈对城乡规划专业GIS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

2.1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课堂理论教学以讲授GIS理论为主,重点放在经过筛选出的内容上,而不需要达到GIS专业的深度和要求。城乡规划的学生应主要了解空间数据的采集和编辑,简单的数据维护和管理以及数据的显示和输出等,重点掌握空间数据分析的相关知识,包括空间分析的概念、空间分析的技术流程等。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熟悉和掌握GIS这种分析工具,侧重点放在空间分析在实际规划中的应用,而不是复杂的空间算法和技术。此外,根据需要还应增加专题地图的制作、3D分析和简单建模、大数据和数据挖掘、遥感基础知识的介绍等。这样的设计不仅突出了GIS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优势,也能弥补规划专业学生缺乏空间分析思维训练的不足。2.2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若在毕业之际能够使用GIS这门技术工具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对在专业领域中拓宽就业空间,在人才市场中提升就业的竞争性很有帮助。所以提高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GIS操作运用能力非常重要。GIS专业的实践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非GIS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与本专业相结合较少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课程专业重要性的认识上大打折扣,所以有必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内容设置相关实践内容。GIS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以主流GIS软件Arc-GIS的基本操作和分析为主,主要内容包括ArcGIS的初步认知、数据的采集和编辑、图形和属性数据的查看、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简单地形分析和模拟等方面的内容,实践的重点内容集中在空间分析模块。通过与专业知识问题结合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快速掌握ArcGIS的基本操作,在此过程中,同时能加深GIS基本原理在专业应用中的理解。在结合课程特点和专业能力要求基础上,设计GIS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版块,通过版块项目中的学习和实验达到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3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3.1专题式教学

在先验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应结合城乡规划的具体应用,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GIS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专题式教学尝试围绕一个特定的专题设计教学内容,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专题中进行划分,巧妙的设计将专题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例如在讲述叠置分析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入居住区规划选址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实际中考虑的选址因素是如何在GIS环境中实现的,即将考虑的因素转化为图层的概念,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不同图层之间叠置分析的原理和操作。不过在进行专题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将复杂的专题进行精简,因为现实中的案例考虑的因素比较复杂,可以稍做一些修改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刚才所举居住区规划选址,实际操作可以只从交通道路状况、附近服务设施状况、现有居住区状况以及人口分布状况考虑。从贴近专业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将抽象的GIS知识转化为熟悉的专题问题,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更加具有启发性,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思考,自己提炼整理出知识点,形成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

3.2共享式教学

针对前面提到的课时受限的问题,提出共享式的教学方法,即在规划设计课中穿插一部分和GIS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总体规划设计课程中,可以增加几个课时向学生讲述关于遥感技术在城市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的应用、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利用调查等专题,并将GIS部分纳入考核的加分项,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弥补了课时不够的问题,使GIS教学内容得以延伸和更好的应用,而且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扩展思路,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城乡规划中的特定问题。当然,还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等新型的网络教学形式,打破课堂的封闭状态,实现课程的共享,让学生除去课堂时间之外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和老师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

3.3启发式教学

通过教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更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受同济大学宋小冬教授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地理信息系统‘逆向’教学模式”[9]的启发,本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理论—实践—理论”的模式进行教学。在理论课案例学习的基础上,用实践带动理论学习,加深学生对抽象原理、性质和内容的理解。具体表现在实践课中限定一个合适的时间段,以小组为单位,对实践内容进行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起指导作用。学习时间结束,各组交流学习的收获并提出疑问,教师总结并答疑解惑。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课程前期可以将比较详细的操作过程分发给每小组,到后期,教师仅告知操作的大致基本思路,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过程。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各方面能力。

4总结

随着城乡规划步入大数据时代,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GIS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城乡规划教学内容改革。在城乡规划专业GIS课程中,理论课和实验课紧密结合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自身教学中的探索与反思,尝试对城乡规划专业GIS理论和实验课程进行改革。通过专题式和共享式教学的方法,串起GIS知识点,引导学生将复杂难懂的GIS理论知识点转为熟悉的案例,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期望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得GIS实验课程不再只是一门独立的计算机类课程,而是逐步作为城乡规划专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和工具,提高学生实际学习的兴趣和提升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瑞芳,刘祖文.城市规划专业GIS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1):32-33.

[2]黄鹏娜,李良玉,白如山.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模式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院(自然科学版),2018(4):107-111.

[3]郭理桥.新型城镇化与基于“一张图”的“多规融合”信息平台[J].城市发展研究,2014(3):1-3.

[4]黄兴.国土一张图架构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4(4):164-166.

[5]牛丙震,谭玉峰,焦波.基于GIS的“多规合一”城乡电网规划成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J].工程勘察,2018(6):63-66.

[6]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28.

[7]涂英时,胡毅.从注册规划师考试大纲的修订谈城市规划原理[J].城市规划,2008(8):87-89.

[8]孔云峰.论地理信息系统概念与内涵的演变[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4(2):6-11.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篇5

关键词:生态行为理论;城市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发展;协调研究;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

城市建筑的规划代表着其未来空间的发展变化。在合理的规划基础上,可以通过一定的空间布局设置以及建筑配置,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实用性和美感。传统的城乡规划和布局比较固定且单一,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规划发展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同时也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1,2]。城乡的规划应该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但是影响城乡规划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生态均衡性过差,因为我们只注重对于城乡的规划发展往往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难以合理设置城乡空间布局以及规划基础设施。而本文提出的生态位理论下的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协调,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城乡的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基础 保障。

1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的关系与现状简述

城市建筑的设计和发展通常是具有连带性的。因此,通常会以建筑群和景观来实现协调。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最终达到物景合一,从根源上提升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同时增加城市内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提升城市资源的使用范围。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之间既可以互相牵制,同时也互相协调,都对城市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如今城市的发展相对较慢,形成这一现状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一,新时代的城市建设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援。一些发展较好的城市,可以负担得起这笔资金的投入,而对于发展相对缓慢的城市,实现城市建筑的设计与创新就显得尤为困难。最终使得城市建设形同空中楼阁,永远停留在规划设计之中。不仅如此,我国对于城乡规划并没有做过多的关注重视,而是将精力大量投入到经济的发展之中。虽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将城乡规划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科学地对城市用地进行规划布局,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的外在形象,同时也能加强各个区域的旅游行业的发展,为城市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经济流动[3]。但是在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的规划发展中对于经济的结合,我们不能片面的追求经济为城乡规划带来的好处,而忽略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平衡能力。城乡的发展需要考虑生态优先的原则,即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优于经济与技术的合理性,因此在结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遵循生态的发展规律,实现城乡建设的长远发展。

2建筑规划和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探讨

近几年来,生态城市的理念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一些城市的建筑设计规划总是没遵循这一理念。建筑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布局十分不合理,同时存在大肆占用生态用地来发展经济的城市,而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实现一时的经济提升,但是不利于整个城市的整体长远发展,对于城市的管理和控制力在逐渐降低,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理念基础。所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问题,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城市的建筑群进行重新设计规划。可以先从城市管辖范围来实现布局设置。为了确保城市未来的发展范围和前景,有必要对城市及其附近的可利用土地中的物质资源进行开发,以满足社会宏观发展的要求[4]。目前,在我国的城乡建设发展中,已经将对土地的规划纳入了重点,国土空间规划已经逐步完成各级目标,但是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土地规划不合理的情况,对自然环境和物质资源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城乡的发展带来一些其它问题。同时在城乡的规划发展中还是缺少对生态的考虑,同时城市建筑的规划也不够合理,对未来城乡规划的协调发展的目标还不够清晰。除此之外,在大多数城乡规划中以及城市建筑设计中,都只注重形象工程,虽然提升了城市建筑和城乡布局的美感,但是所具备的城市公共服务以及生态服务功能有所下降。高薪聘请设计师对城市建筑进行设计,忽略了生态布局规划,城市绿化设计不够合理,分布不够均匀,市中心地区绿化植被比较多,而城边地区的公园、小区等公共场所的绿化植被分布比较少。通常情况下城边地区工厂比较多,水环境、空气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因此该地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市中心地位同等重要,而城市建设设计和城乡规划布局却忽略了该功能,政府官员的思想误区主要认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更重要,将化工工厂和制造工厂建设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对城乡协调发展不够重视,进而导致城乡发展头重脚轻的局面。

3生态位理论下城市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发展协调策略

3.1生态位理论的协调作用分析

生态位理论下的城市建筑设计是将城乡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单元,考虑城乡在生态的最优位置,也就是适宜的生态位。城乡与生物群落一样都具有自己的生态位,在对城乡的规划发展中,当城市与乡镇的生态位处于不适宜状态时,就会出现相互竞争,甚至是彼此侵占资源,当处于适应状态时,就会充分的保持各自的功能效益和稳定性。在进行城市建筑设计时,需根据生态适应性原理,挖掘和显化积极因素,合理利用适合的生态位,而发现消极因素时需寻找潜在的生态位,转化这种消极的因素,实现生态平衡与人居环境的良性发展,为城乡的合理规划与发展奠定基础[5]。生态位理论下的城市建筑规划,充分考虑了生态因素对城乡规划发展的影响,生态位理论认为每个物种都有特定的生活环境,只有处于这种生活环境中才能生存。每个生物体都有自己特定的形态与功能,生态位就是每个物种生存的最佳区域。而生态位理论就是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城乡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根据自身及环境的影响,形成相应的地位并发挥自身的作用。

3.2自然生态位规划设计策略

为了实现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的协调,对自然共生开放的城乡地区进行绿化系统维护和补偿以及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采取积极的生态位策略。针对城乡交接处绿地系统的特点,在进行城市建筑时,在最大程度保留原有绿地树木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屋顶的隔热性,增加屋顶的绿化。绿化面积的增大不仅为人们提供休闲以及避难的场所,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对于比较容易出现气温差的城乡地区,可以有效的缓解因温度的变化对城乡气候的影响。在城市建筑规划中,要实现对城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使用雨水收集与污水处理系统,对城乡的水资源进行净化与循环。建造一个容量大的蓄水池和处理量大的水处理设施,用于对城乡屋顶、地面上的雨水收集以及生活污水的处理。对周围环境的生态用水,可以融入催化剂对水实施净化,同时还可以使用节水设备以及透水性管沟等措施,用于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对城乡周围生态环境的改善。构建的自然生态位规划设计策略,不仅优先分析城乡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还根据城乡发展的现状建设了相应的基础设施,实现了对周边优质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

3.3城乡规划为建筑设计提供方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在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与空间资源下,进行城乡规划会出台与建筑设计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以对城市建筑设计进行控制。建筑设计的控制指标有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建筑色彩以及建筑体型等。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硬性的指标要求,才能确保所设计的建筑满足城乡规划发展的要求。分析城乡规划与城市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可知,要想实现城市建筑设计的有效发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以城乡规划内容作为设计要素,并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以保证建筑与城乡环境和谐发展,满足建筑作为城乡规划景观的表现因素。但是在现阶段的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忽略了建筑与城乡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导致建筑作为独立的个体,导致建筑与城乡发展理念难以融合。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以城乡规划作为发展方向,城乡规划在开始前,会对城乡环境、人文环境的发展状况进行较长时间的全面分析,因此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有效的指导方向,确保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6]。城乡规划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可以决定建筑设计的空间与风格,而建筑设计同样作为城乡规划的依据,可以为城乡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二者相互关联且相互依赖,开展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时充分衡量二者的协调关系,使二者相互协调。

3.4适宜城乡规划的生态建筑设计原则

环境资源已经成为城乡过程中的稀缺资源,城乡的发展状况一定情况下会受到生态环境资源的影响,因此在城乡规划中涉及建筑设计时,通常会首选高层与超高层建筑,但是此类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缺乏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导致自然生态环境不能很好地被运用。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结合生态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城乡规划过程中的建筑设计要求设计师本着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将城乡区间的建筑设计成能够适应地形、地貌与自然气候特征的生态建筑,提高城乡建筑的宜居性。建筑作为居民与自然生态环境交流的桥梁,在建筑设计时应尽可能的将自然生态元素融入其中,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特点。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等都依据于自然环境。因此,以生态位理论基础,在城乡规划过程中涉及生态建筑可以使人与自然相处的更加和谐,在建筑设计、施工、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尽可能地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降到最低,更要致力于绿色建筑的发展,为城乡规划提供更大的动力,为共同富裕这一重要目标在“幸福、宽裕、美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提供生态化支撑。

3.5协调城乡生态服务功能

通常情况下,城市建筑要比乡镇建筑要多一些,因为城市人口比较聚集,而城市绿化要比乡镇绿化要少一些,因此乡镇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相对于城市要多一些,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具有人口多、绿化少的特点。而从乡镇角度来分析,乡镇的化工工厂和制造工厂数量要比城市多一些,乡镇水污染、空气污染要比城市重一些。因此在对城乡规划和城市建筑设计中以生态位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城市建筑、城市绿化以及乡镇生态进行协调布局和设计,协调发展城乡生态服务功能。城市建筑要与城市绿化进行穿插设计,人流比较集中的建筑场所需要配备较大的绿化面积,以此降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城市道路建筑周围配有相应的植被绿化,因为城市道路建筑上车辆行驶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合理种植绿化植被缓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城市公园的绿化面积要超过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环境和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建立工业园区和经济园区,工业园区和经济园区修建在城市与乡镇结合的周边,并且距离人群比较远的地区。将同种类型的工厂布置在同一工业园区和经济园区内,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对污水排放、粉尘排放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进行制定,严格规范工厂的生产行为。按照以上布局和规划,协调城乡生态服务功能,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基础。

3.6重视工业布局的整体规划

工业是城乡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关键,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列生态问题,政府部门在对城市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发展中提高对工业布局整体规划的重视,严格按照生态位理论进行设计和规划,根据实际工业情况和城市具体功能,做好工业布局的计划修编,协调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工业布局的整体规划要以污染范围小、距离人口远、靠近水域等作为原则,合理规划每一寸土地。对每一个工业建筑周围加大植被绿化的种植,将工业与生态相结合,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对工业布局整体规划之前,政府部门需要具备一定的超前意识,因为城乡规划发展需要损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未来的工业布局也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想,避免再次规划所造成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尽量一次性完成。政府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所使用的材料质量要符合要求,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来执行,以此来提升城乡土地的实际价值,真正发挥出工业布局的预想效果。

3.7合理规划城市生态布局和市政布局

除了以上提出的几点策略以外,要想在实现生态位理论下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协调发展,还需要对城市生态布局和市政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在重视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城乡生态文明发展,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城市未来生态发展战略目标建立开展绿色生态开发战略,将其纳入到城乡发展战略中,将城乡经济发展与内部化生态发展进行不断推进。制定和实施节能、绿色生产机制,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绿化技术,提升工业节能降耗技术水平,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市政布局方面,要以城市经济发展为依托,合理规划城市市政布局,对城市发展空间进行扩充,并结合城市产品链发展情况,建立城市与经济横纵一体化发展关系。其次要对城市传统产业发展路径进行规划,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帮助城市传统产业朝清洁方向发展,将城市发展重心放在清洁型能源产业上,改变城市市政发展重心,因此促进城乡规划与城市建筑设计协调发展,进而完成了生态位理论下城市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发展协调研究。

结语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篇6

关键词:城乡规划;存在问题;管理方法;解决对策

1城乡规划管理的意义阐述

1.1它是对于经济模式的新调试

以往传统的经济模式一度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处于落后的状况,固有的计划经济的增长模式,曾经对整体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大力发展具有阻碍的作用。那么,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深化,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就应该顺应这种多种形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结合地方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有效调动资源,最终达到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1.2它是对于经济结构的新调试

过去的传统经济是以农业发展为主的,不太重视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这种情况就造成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缓慢。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经济结构转变为以工业商业为主,而农业则是成为辅助的了。这种经济结构的巨大转变也迫切的要求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管理强度,做到对各行各业的资源分配采用科学合理的有效手段,进而保障我国城乡规划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

2阐述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要求

(1)对小城镇进行整合管理,改革开放以后,小城镇在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引领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经济也是呈持续增长的良好趋势。同时,在农村进行耕种等的农业生产过程需要的劳动力则越来越少,这就造成许多的农村人口走进城市务工。这就需要我们对小城镇进行整改管理,把乡镇合并或者其他方式的调整,提高对乡镇的付诸力度。(2)对空间进行整合管理,我们在进行城乡规划时,需要注意充分调动经济通道的强大作用,从而达到经济转型的结果。沿海城市的发展,要重视其地域的优势;而对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则要对区域经济进行整合,从而做到缓解中心城市的各种压力,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3)对相关资源进行协调管理,在进行城乡规划时必须要以我国的实际国情为出发点。为了使各种资源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就需要我们对人均资源季度缺乏、城市实力差异大、城乡规模较小的情况进行协调管理,最终保障城乡规划能够规范发展。

3剖析城乡规划管理的现状

3.1人口与资源问题的分析

一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进行城乡规划时没有通过实地调查取得准确数据,造成了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大肆扩张,大量引进工程企业。虽然在某正程度上却是起到了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效果,但是也带来了大量的人口生活需求加剧,单位面积面积土地的资源压力加大。我国人口基础大而且增长速度快,但是同时土地和水等不可再生资源却是有限的,过大的人口资源需求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供应之间矛盾就越发明显。

3.2城乡规划不具有专业性的问题分析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进行城乡规划,加大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脚步同时,一些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城乡规划工作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城市空间整体设计与布局方案普遍存在套用的现象,造成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失去了实际意义,使得城乡发展极不协调。在进行城乡规划时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使得规划工作一直处于非常被动的情势,非常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

4城乡规划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4.1建立吸引人才的有效制度,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水平

在进行城乡规划工作时,是需要依照当地的实际自然情况,经济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以及规划城市空间。这就要求城乡规划管理的团队必须是由专业人才组建的,并且能够在专业理论和大量的实践经验指导下完成工作。城乡规划管理是专业理论和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一项工作,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交通网线的建立、商业区和居民区如何布局、绿化等公共设施的建立都需要根据地区的实际地貌、水文环境、气候环境和人口资源等因素确定。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引进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在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的城乡建设规划方案。同时还需要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城乡规划中各自的任务和目标,促使管理人员真正做到相互监督和自我监督,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确保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有序完成。

4.2进行科学合理能源资源分配,促使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在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时,我们需要对能能源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土地进行合理分配,使征用的土地能够满足企业办厂或者建造楼舍的要求。如果在没有完成充足完备的招商引资的情况下就进行大规模的土地用在商业发展方面,这样的风险是非常高的;另一方面,加强对地方资源的保护力度,做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这些资源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一定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做到既能够提供基本的能源需求,又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使人类与大自然平衡和谐、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则是起到促进城镇建设科学合理进行作用的基础性工作。我们需要正视城乡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制度、行为或者意识性方面的问题,结合专业的理论只是和实践经验进行积极改进,发挥出城乡规划管理的重大作用。

作者:张加峰

参考文献:

[1]陆永亮.城市规划管理新趋向、新挑战及解决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54-155.

[2]李文豪.城市道路通风走廊规划与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6,(7):216+220.

[3]席仁义.生态城市建设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5):247-248.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规划专业即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城乡规划逐渐转向“综合规划”,改变传统形式的“物质形态规划”形态。同时还严格的要求着城乡规划人才的综合素质。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跟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在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分析社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促使教学方法得到改善以及创新,这样一来就可以满足社会对优秀城乡规划人才的需要,最后取得非常有效的培训效果,形成一些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体会[1]。

2在分析社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毕业设计课题需要结合生产实践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有效的结合毕业设计课题跟生产实践两个方面,也就是真题真做或者是真题假做,最大程度的落实毕业设计,将其放在规划生产实践活动中来完成。在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之前,需要从根本上分析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同时还要分析西目前城乡规划工作的实际情况,需要各个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总结实际的生产项目情况,之后认真筛选毕业设计课题,兼顾到课题深度、课题广度以及课题实用性,同时还需重点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合理安排课时,同时还需要兼顾就业去向,最好还要满足学生兴趣以及学习的爱好,保证课题有足够的理论意义,同时还需其具备足够的实践价值,最后从根本上结合毕业设计与生产实践活动。

3毕业设计课堂组织实行预约制,促使每一个学生养成主动的、自觉的学习习惯

轮班制指的是一个设计教室由两个毕业设计小组共用,每天每一个毕业小组,在教室值班的一般都是一位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毕业生可以实现现场踏勘,与此同时,在设计教室里都是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场所。这就是传统形式的学院毕业设计课堂组织形式。因为城乡规划专业的影响,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数量出来的。但是还会存在很多困局。在传统形式下的学院毕业设计课堂组织形式导致毕业生学习非常的被动,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对老师进行应付,在老师在的时候就画两笔,老师不在的话,学生就聊天娱乐等,导致其难以取得非常显著的学习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预约制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新种类,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实际工作中细化相关的毕业设计任务书,对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学生的哪些任务都有详细的规定,在每一个阶段末,指导老师都要对学生的检查进度以及检查成果进行检测以及审核,之后将其成绩计入阶段成绩总分,如果学生两次阶段的成绩都是不及格,那么就需要取消毕业的答辩资格。在设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那么就可以对教师进行电话预约,也可以通过QQ、E—mail、微信等平台进行咨询。但是可以学生按照自己实际情况来自行的安排学习时间,最后做好相应的实地考察工作,学生也可以在图书馆或者是网络上去完成相关资料的查询。

4科学化以及规范化毕业设计流程及要求,对于规划实践全过程进行亲身感受

毕业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具体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实际内容,同时还需要对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怎样要求以及规范城乡规划编制技术进行深刻的掌握以及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城乡规划编制各个环节的方法以及技术要指导老师从根本上掌握。在大学阶段下,促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城乡规划实践经验,最后在实际工作中,综合使用所学各门城乡规划专业理论以及知识,在城乡规划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最大程度的综合实验以下方面的知识:城乡详细规划原理及设计、城乡规划总体规划原理及设计、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原理及设计等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知识。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亲身实践城乡规划工作,对学生研究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强化学生访谈能力、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所规划的城乡中,学生需要在分析基础资料的条件下,编制调查研究,同时编制规划方案,因为方案的编制会直接影响到城乡的发展以及城乡的未来建设等。所以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之后,就可以直接运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各门城乡规划专业知识。

5结语

传统形式的城乡规划毕业设计教育工作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封闭性,在实际教育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导致难以满足实践活动的需要,导致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就很难满足其实际要求。同时还会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脱离社会实际需要,促使学生存在较差的动手能力,同时缺乏足够的创新精神等。城乡规划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以及实践性等,需要教育工作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的需要,以社会为基础,在分析社会实际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实现学生视野的开拓,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

作者:袁赟 单位: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篇8

【关键词】毕业设计;城乡规划;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规划教育面临着从“传统型物质空间形态规划”向“综合型规划转变”、从“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的局面。如何培养社会转型期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是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教育面临的问题。毕业设计是综合检测城乡规划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使用社会综合调查方法,及运用规划设计能力解决工程实践具体问题等方面的关键教学手段,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历来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为例,分析现状存在的不足,尝试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实际的教学改革之路。

2.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存争议,研究方向不丰富。目前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存在三种形式,即真题真做、假题真做、自定自做。从锤炼学生专业能力角度出发,最佳毕业设计应是真题真做。但限于指导教师自身科研业务开展情况和学生生产实习单位等原因,每届中都存在部分同学无法接触到“真题”,甚至一些同学迫于毕业压力等原因,“闭门造车”式的自定自做。纵观2018届毕业设计题目,34名同学的选题方向为修建性详细规划,占毕业总人数的54.8%,选题方向是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同学占17.7%,余下为概念性规划、园区规划等类型。结合统计结果及历年情况来看,笔者所在的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毕业生选题类型丰富度不够,学生涉猎的研究方向与城乡规划设计实践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同时,也与当前社会“存量规划”的行业发展趋势相悖。2.2毕业设计成果缺乏深度调研,成果形式缺乏创新。著名的现代城市研究和区域规划理论先驱格迪斯,提出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足见深入的调查分析的重要性。然而,在笔者参加的六届城乡规划毕业设计答辩中,普遍存在实地踏勘走过场,调研分析不深入的情况。没有将周边城市空间分布,交通走向及公共设施分布、当地风俗文化、历史遗迹等做系统的梳理归纳,缺乏深度调研的规划设计,其最终方案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毕业设计作为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教学环节,须有规范的成果形式加以体现。不同的城市背景、差异化的区位条件,迥异的设计理念,理应呈现形式多样、空间布局丰富的作品。反观历年毕业设计中占比最大的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四菜一汤”式空间布局、小区中间“会所加水池”的景观构图屡见不鲜,规划思路僵化,成果形式固化,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版式成果等创新度匮乏,难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呈现。2.3毕业设计成果重视技术性和规范性,忽视人文关怀。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是融合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综合教学过程,毕业设计成果应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应包涵一定的人文关怀在内,通过实践来看,学生能够按照设计类型,遵照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体现其工程性的一面,但更多注重的是物质空间形态表达和图纸的整体美观度,较少关注人口与社会等人文层面要素对设计的影响,整个方案缺少必要的过程推导和理论研究。对于人口数量、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资料流于形式展现,缺乏深度分析,方案前期的调查分析结果与后期成果内容之间缺少必要的因果联系,场地现状情况被“架空”,设计成果“师出无名”。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前四年的教学过程中,对社会综合实践调查课程重视度不够,调查分析方法、内容分类、统计数据、图表绘制、结论归纳等内容教学投入不足。此外,毕业设计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作为工程实践类型专业,应在毕业设计成果的评价中,强化对设计成果的可行性论证,增加工程技术类论证和经济类的投入产出率论证,杜绝毕业设计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切实增强毕业设计方案的落地性。

3.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安徽科技学院城乡规划设计专业正面临省级专业评估,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正是关键一环。以下分别从指导环节和考核评价两个环节着力阐述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3.1毕业设计指导体系改革。3.1.1科学统筹,整体前移毕业设计指导时间。毕业设计指导时间整体前移,即毕业设计的早期介入,组织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社会经历和个人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在导师们的帮助下,自主选择毕业设计主题[1]。这也是最大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举措,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毕业设计指导时间整体前移,能够将一、二年级的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查内容与毕业设计选题、实地踏勘、资料收集整理有机结合,在三年级时,学生依据自身课程体系、社会阅历或者社会调查,主动提出一个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主题,指导教师从研究方向的可行性、专业行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综合给出意见建议,其后多次与指导教师主动沟通、深度交流,将兴趣方向逐一论证、逐层推进,直至出具符合本专业成果规范要求的毕业设计。这一机制的建立,能够将兴趣所长和毕业设计方向取得一致,既延长了整个毕业设计的时间线,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毕业设计的质量。3.1.2严格把控选题,力求真题真做。真题是“实战”再现,能够检测学生专业技术掌握和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的“设计师”角色身份更加彰显,对下一步走上规划设计工作岗位的助益作用更为明显。可依据城乡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近几年主持参加的实际类城乡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形成毕业设计指导团队,对所有毕业设计备选题目进行分类审查,从实践性、落地性、前瞻性等方面筛选并排序,同时结合每个同学的兴趣特长进行综合选题指导[2]。将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挂钩、将理论带入实践中检验提升的方式,也符合毕业设计知识检验的本位精神。3.1.3开放教学体系,构建“双师型”和“双指导”指导模式。“双师型”与“双指导”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即采用面向全社会,同时与城乡规划设计单位考虑形成联合体,构成开放型办学的思路[3]。进一步扩大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选择范围,遴选出既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功底又兼具丰富实践工程项目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可充分与学校现行的“导师制”相结合,引导具有一定实践规划设计经验的专业教师从一年级开始,确立培养的学生对象,在三年级左右将这部分学生吸纳到指导教师的“工作室”进行实践工程项目锻炼,掌握规划设计项目的整个操作流程,并提高方案的动手能力。在五年级时,学校与周边规划设计院等单位联合,建立开放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模式,即在学生的实习单位内也遴选出具有资深工作经验的城乡规划师作为“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推进学生毕业设计进度,提高毕业设计质量。3.2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体系改革。3.2.1变革结论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强调指导教师的全程参与度。在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实践中,某些“作品”无论是从设计完整性还是专业规范性等方面,都几近“无可挑剔”的程度,且在现场答辩环节也能够针对答辩专家的质询一一作答,但联系该学生之前在校期间课程设计作业等方面的表现,总有“名不符实”的感觉。此风渐长,下届毕业生纷纷效仿,违背了毕业设计综合检测学生专业能力的初衷。而引入毕业设计的早期介入机制,可以有效避免学生的“急功近利”,在低年级时就引导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进入企业生产实习,鼓励学生将毕业设计与实际实践项目相结合,但是在最后的答辩中,将前期的调研踏勘、选题等环节计入最终评价体系中,打破“唯结果”论,强调毕业设计过程的重要性。3.2.2改革毕业设计答辩细节设置,重点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核心。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是综合考核学生毕业设计成果,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成果汇报能力,强化心理素质,提升专业自豪感,全面展现职业风采和素质。笔者所在学校,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分表、评阅教师评分表、答辩评分表等均由学校提供统一的模板,各专业都一致,如此“一刀切”模式,不能够全面客观衡量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成果,可因地制宜、依据专业特性制订毕业设计成果的评分体系和实施办法[4]。对于质量的评定,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重点建构,一是方案的完成度和深度,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成果以图文兼有的形式表达规划设计意图,重点考察学生的方案构思能力,美学思维应用和艺术表现等能力,图面表达有深度、有感染力。二是方案设计理念新颖,符合技术规范要求,具备可操作性,整套成果涉及内容全面但又重点突出。三是对于优秀毕业设计的评价认定,必须在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反映出毕业生对于专业知识体系架构的牢固掌握程度、娴熟的图面表达能力,及对解决复杂城市系统中某一类型问题的解析能力等。3.2.3引入社会性评价,强化毕业设计成果的客观性城乡规划专业的公共政策属性特点,要求我们尊重公众民意,在课程培养体系中重视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环节。而统一由学科人员作为毕业设计评价主体的模式,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变化的格局相比较,人员构成单一,考核评价客观性难以体现。无论是从评价结果的公平正义角度,还是评价主体自身实际工程项目经验角度,均具有明显的弊端。因此,在毕业设计答辩组人员构成中,应添加一定比例的规划设计院所企业和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人员,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等多角度对毕业设计成果提出意见和建议。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性评价为学科性评价与社会性评价相融合的新评价模式,扩大专业视野,促使毕业设计成果进一步满足社会实践的需求度。

针对当前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有所滑坡的现状,究其成因既有教学管理环节设置的不完善,也不能忽视社会快速发展转型期的矛盾原因所致。综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深入剖析专业内涵,并从源头选题、过程指导、考核评价等多个教学环节科学改革,才能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美亮.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的早期介入机制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3(85):128-129.

[2]李瑶,池葆春.融入CDIO理念的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12(52):129-131.

[3]汪勇政.工学类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联合教学模式初探——以全国建筑类七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为例[J].高教学刊,2016,(11):24-25.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篇9

关键词:城乡规划;国家机构改革;计算机仿真与模拟;教学改革

2019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正式确立,意见中还要求“教育部门要研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在此次机构改革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被整合至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之中[1]。在此背景下,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其一,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综合型的应用学科,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教育需始终与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其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确立,对城乡规划的政策性、实施性、科学性提出新的要求;其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高了城乡规划专业对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要求。因此,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如何适应新形势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机构改革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的转变

国家机构改革后,国土空间规划市场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人才能力需求发生了变化[2],主要体现在: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机构改革让整个规划市场进行了重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并且这种变化还将持续下去,将面对各色各样新的问题。因此,对于过去那种快速上手项目的人才需求,在新形势下转变为必须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发现并能迅速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需求。②具有多元化的能力储备。由于行业发展战略的转变,要求由之前的单一学科背景转变为多学科背景,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要求能适应更新的改革机制,能适应更多元化的工作分配。③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机构改革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传统规划走向智慧规划,对城乡规划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传统的CAD、SketchUp、Photo⁃shop、3DMax等软件,还需学习GIS、SPSS、Python等软件,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规划的实施落地。④保持继续学习的能力。改革带来了学科体系的调整,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因此只有保持继续学习的能力,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这也是市场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2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城乡规划的设计编制、决策支持和实施管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计算机仿真与模拟作为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高效、准确地进行城乡环境的仿真与模拟,最终为城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辅助和智能决策支撑。目前,各高校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的教学主要采取原理讲授和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但总体来说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内容多,课时偏少。现有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覆盖广、数量大,而行业对教学的又在不断提升,只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越来越多的信息,教学效果不理想。②课程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授课教师需具备丰富的城乡规划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并有较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同时,更要有能不断适应信息技术变革的能力,否则就难以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学。③课程内容与专业课联系不紧密。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而现有的教学大多只关注课程本身内容的讲授与操作,未能很好地与主干专业课程进行结合。④课程教学案例库有待进一步丰富。由于城乡规划专业涉及的层次多、范围广,对于计算机仿真与模拟案例库的需要量较大,而当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实践场景的案例库较少,能满足多元要求的案例资源更为稀缺,因此该课程的案例库建设亟待加强。

3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教学改革体系构建

3.1课程教学目标

在国家机构改革的背景下,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结合大数据技术,综合多学科的基础理论,模拟、分析并预测城乡在人口、经济、交通、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状态,通过可视化技术将融合后的成果直观展现,实现科学预测和城乡可持续发展。

3.2课程教学改革体系的构建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该课程教学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其构建的路径如下。3.2.1对接核心主干课程,将课程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城乡规划“核心课程+”的总体培养体系下,要夯实专业基础,并加强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与其他设计类课程的衔接,将该课程穿插到整个设计类课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学习,同时也能使该课程的教学得以有效延伸,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3.2.2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课程教学观念创新在学生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需建立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底层思维,培养学生综合、系统地开展计算机仿真与模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通过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思维,强化其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从理论型到理论与应用兼容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从而适应社会对城乡规划人才职业素质发展的要求。3.2.3优化教学知识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首先要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链条,组织课堂教学;然后,以理论学习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基础;最后,通过重点学习与系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牢固、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的重点和内在联系。同时,以创新的“案例教学+专项应用+课外延伸”的教学模式替代传统的“理论讲授+章节练习”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3.2.4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课内课外协同育人除了该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等环节以及核心设计课程的衔接配合以外,还应重视课外实践和国内外各类竞赛。在教学中,去引导学生通过参加生产实习、实际项目、专业竞赛和创新课题等方式,把专业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观察、甄别和思考,学会运用信息工具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3.3教学保障措施

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创新,必须有良好的教学平台建设作为前提保障,具体要求如下。3.3.1城乡规划综合实验中心建设我校城乡规划综合实验中心从2017年开始建设,经过4年多的发展,已经建成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专业3S实验室、城市生态环境监测模拟与规划实验室、计算流体动力学实验室、城市交通模拟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其中心目标是打造一个共享、综合的实验技术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出多个应用性的研究方向。通过该实验中心,目前能够有效地支撑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的实验教学,这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3.3.2教学团队打造课程负责人的确定和课程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和学科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点。根据城乡规划专业的师资现状和教育背景,建立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老中青搭配合理的教学团队,并建立以老带新的导师培养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3.3.3教学案例库建设和混合式教学平台打造一方面,依托城乡规划综合实验中心,搭建开放式的城乡规划计算机仿真与模拟实验教学平台,在结合专任教师实际项目的基础上,仿真与模拟城乡规划的各个层次和应用场景,进一步完善教学案例库。另一方面,充分借助“超星学习通”互联网课程平台,开展交互式混合教学,搭建交互式学习社区,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3.3.4实践平台与科研项目支撑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具有林业院校背景较为独特的学科融合优势,并与校外各级规划管理部门、设计单位、研究机构、施工单位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从而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育平台与基地。同时,我院专业教师都具有丰富的工程背景,承担了多项纵向、横向项目,能有力地支撑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在这个“准社会”舞台上参加不同年级、不同团队形式组织的行业调研、企业服务、岗位实习等实践活动,锻炼与拓展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4结语

国家机构改革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带来了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通过计算机仿真与模拟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体系的重构,不仅能提升了该课程的市场导向、实践支撑和创新思维,更能促进了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培养,掌握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力,进而储备多元化的综合能力,以应对机构改革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唯山.机构改革背景下城乡规划行业之“变”与“化”[J].规划师,2019,35(01):5-10.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革新;地理教学

1地理信息系统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地位与教学现状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遥感学、测绘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等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交叉边缘学科。[1]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已经在许多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是湖北大学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近几年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经验摸索与相互反馈,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1课程地位比较弱势。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本科生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但针对本科生教学的培养计划仍然存在少数不合理的地方。地理信息系统是湖北大学资环学院的特色课程,同时也是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高考招生为文理兼收,学生整体数理基础稍弱。同时,本科生课程任务比较繁重,主要专业课程安排还是以以往的城市规划相关的老牌专业课程为主,对于地理信息系统这样的新兴学科仅安排课时量较少,该门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处于比较弱势地位。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程度提高,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规划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是从事城乡规划工作人员的有效工具。1.2课程实践安排太少。目前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仍主要以基本原理讲解学习为主。[2,3]所选用的教材缺乏实际应用的具体指导,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理论部分理解不够透彻。地理信息系统本身是以实际应用为主的学科,由于在城乡规划专业中,属于选修课,很少开展课程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虽然配合了多媒体教学,但仍然难以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也极为不利。已有研究提出基于沙盒模式进行互动式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积极性。[4]1.3与本专业的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地理信息系统属于新兴的交叉学科,在资源清查与管理、灾害监测、土地调查和地籍管理、环境管理、城市管理和区域规划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城乡规划专业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涉及到资源、环境、人口、交通、文化、经济和教育等众多方面知识与行业应用需求。目前任课老师的主要专业背景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缺少城乡规划方面实际的行业应用知识与项目经验,所讲授内容均以基础概念为主,与本专业的应用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学生难以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2教学改革对策研究

针对目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策略。2.1课程培养计划加强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城乡规划专业,GIS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实用工具。但在目前城乡规划专业中,很多高校不够重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课程课时少、学分低,主要以基本理论和概念讲授为主。鉴于此状况,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难以掌握到核心技术,十分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学院对于课程不够重视,在课程建设方面投入精力较少,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课程难以发挥实际应有作用。因此,对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应该强化课程建设,为本科生开设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的专业必修课。2.2增加实践课程,丰富完善互动教学手段。城乡规划与地理信息系统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除了基本理论知识讲授以外,更应该掌握相关学科软件操作,增加实践课程是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课程可以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机房上机实践进行专业软件学习与开发外,还可以利用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开发一些基于沙盒模型的地理信息类实践课程。综合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互动性,正确引导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性。也可以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严谨求真的学术态度。充实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内容,提升学科影响力。2.3结合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到行业应用。让学生提前参与到行业应用,对于学生对本专业的扩展认识、深入学习与就业均颇有裨益。湖北大学资环学院许多老师均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参与各种部级、省部级项目以及相关行业前沿研究。合理优化资源配置,让学生参与到相关的行业应用以及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学科前沿研究的了解与掌握,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总结

随着GIS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地理信息系统在众多领域都正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帮助人们解决全球环境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也成为各个专业领域学习、工作、科研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本文就如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城乡规划专业中的发展与教学提出了一些经验与想法,为提高GIS教学水平,培养全方位能力突出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黄杏元,马劲松.地理信息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林丽群.遥感在地理科学、城乡规划专业中教学方法中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5.17.082:2095-2457.

[3]封瑛.浅谈地理学实验室建设与革新[J].科技风,2014.06.212:25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