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声乐艺术风格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24 02:54:00

我国声乐艺术风格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分析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形成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民间型,戏曲曲艺型,民族传统型,现代民族型,混合型和美声型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多种类型的融合、交叉是中国声乐艺术未来发展方向的观点。

关键词:民族唱法歌唱风格艺术特征

一、引言

在世界音乐发展中,中国声乐艺术经历了漫长的演唱、教学实践,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实践,已形成了自己独特、多样的音乐艺术风格类型。根据其艺术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民族民间型、戏曲曲艺型、民族传统型、现代民族型、混合型和美声型等。分析各种类型的形成及特点,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各种唱法的融合、交叉,而且对于促进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并使其在世界音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声乐艺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中国歌坛上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也包括戏剧、曲艺舞台上的戏曲唱法与曲艺唱法。即凡具有中国风格、运用中国语言与音乐语汇表达中国人情感的歌唱方法通称为中国声乐艺术。中国的民族音乐宝库中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包括传统声乐理论、教学方法、演唱技艺和文献资料等等。20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欧洲传统唱法(美声)在中国的传播,各音乐艺术院校借鉴外来的优秀教学法,培养了一批批高水平的歌唱人才,建立了新的歌唱体系。

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史上曾出现几次的纷争。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产生了激烈的“土、洋”之争。学西洋唱法的人认为民族唱法“不科学”,“直着嗓子喊”;搞民族声乐的人则认为洋唱法是“打摆子,含橄榄,洋腔洋调听不懂”。直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流行音乐的涌入才告一段落。改革开放之后,频繁的对外文化交流,电视机、录音机等音响设备的普及,尤其是港台流行音乐大量涌入,引起青年人的“共鸣”,流行音乐充斥大街小巷,在坚决取缔“黄色音乐,靡靡之音”无疾而终之后,只得“加以正确引导”而让其存在。其后,音乐界又展开了严肃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争论。歌坛内部分人认为:“流行歌曲是狂喊乱叫,不能登大雅之堂,根本不能叫唱。”而歌星们则认为:“只要有群众喜欢就是好的,你思想跟不上趟。”这种对峙的局面维持了一个时期,流行音乐一度占领了大半音乐阵地。直到90年代,在极力扶持严肃音乐、弘扬民族文化的政府行为下,三者才得以平衡。近年来,音乐界大胆创新,使不同唱法携起手来、相互合作,体现了歌坛的民主气氛和包容性。笔者认为:各种风格互有短长,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才是中国声乐艺术未来发展之路。

二、中国声乐艺术风格的形成

1.艺术风格的内涵

所谓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形式所体现的风貌、特色、气质等。声乐艺术也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由于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不同,其语言、生活习惯、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传统喜好、民族特性、审美情趣及社会发展、政治思想变革诸多因素都有差异,这是构成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对于声乐艺术而言,风格是歌者在音质、音色、语言、共鸣、力度、润腔、情感和音乐处理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同时,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及个人气质也会直接影响个人的演唱风格。以上诸因素的总和便构成了一个歌唱家的演唱风格。

2.艺术风格的内涵的形成和发展

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们由于民族的不同,生活的地区、国家不同,从远古至今的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语言文字、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社会意识、审美观念等特性。这种风貌体现在文艺作品之中,形成了这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艺术风格。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音乐艺术风格绚丽多姿自在情理之中。不仅56个民族有56种风格,仅是汉族因居住的地区有草原、山区、平原和盆地,加之各地区语言特点、风俗习惯和气候条件等差异,使我国北方音乐高亢嘹亮,南方音乐婉转秀丽。魏良辅在《曲律》中说:“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婉转为主,各有不同。”不仅如此,各地音乐尤其是山歌、小调、号子、花儿、信天游、歌舞、说唱、戏曲以及现代创作歌曲等都有鲜明的特色。如江南小调温柔秀丽,东北民歌开朗诙谐,藏族山歌宽广豪放,广东南音柔美雅致。这些各具特色的歌曲包含着音乐语汇、旋律、节奏、调式、曲式、语言、发声、唱腔运用、声音色彩、演唱气质和表演形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和因素,从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特色和演唱风格。

三、中国声乐艺术风格的特征比较

1.民族民间型

此类唱法大多来自民间、基层,来自广阔的农村、草原、山区和边寨。在劳动和生活中接触了许多原始山歌、号子、小调和歌舞等民间音乐,经过祖辈口传心授代代传承,形成它们的演唱特色。民族民间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声音明亮、真实,歌唱自然、纯朴。此类型基本保留本地区、本民族的原始风格与韵味,是最地道的“原汁原味”。

(2)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是专业作曲家、理论研究工作者所需要的珍贵原始音乐素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3)表达感情直接,抒发不同情感。此类型能根据不同的生活、劳动情景而选择相应的歌曲以抒发心中的情感。如劳动打夯时的《打夯号子》,船夫拉纤时唱《船工号子》,秧田除草时的《薅秧歌》,姑娘出嫁时的(婚嫁歌),男女青年择偶时的对歌,与西方人小夜曲表达爱情具有同样的浪漫色彩。

(4)语言朴实无华。多采用本民族或当地方言演唱,强化了演唱风格。

(5)多为原始民歌或改编的新民歌。反映该地区、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

2.戏曲曲艺型

中国的戏曲唱法是传统民族声乐中高度发展的一种类型,起源甚早,到宋元时期已得到迅速发展,在唱法风格及方法上又有了新的要求;明清时期,戏曲唱法更趋完善和系统化。戏曲唱法发展至今,更具独特的演唱风格,形成了口、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的“四功五法”表演体系。戏曲、曲艺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剧目和文献资料百年流传。各剧种有固定的词牌、曲牌和音乐格式。由于戏曲带有鲜明的地方性,音乐风格和运腔方法有明显差异,闭目一听可知“京剧”“川剧”还是“豫剧”“粤剧”。

(2)训练方法传统程式化。有一套培养演员基本功的传统方法,教学方法沿用传统的“口传心授”法。

(3)嗓音运用各不相同。各剧种由于风格的差异,在嗓音运用上也各不相同。以旦角(女高音声部)为例,京剧等由于唱腔音域宽广而运用假嗓,另一些剧种如黄梅戏等则运用真声为多,豫剧则下真上假、用嗓独特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曲艺唱法也在不断发展,尤其青年演员,其声腔运用已融进歌唱方法,从而增强了唱腔的表现力。(4)戏曲以生、旦、净、末、丑(类似歌唱中四个声部的划分方法)来区分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各类人物的用嗓方法也不尽相同,大多以运用局部共鸣为主。

3.民族传统型

在声乐界学习民族传统唱法的人甚多。他们综合了戏曲、曲艺及各类民歌的唱法,民族音乐基础坚实,同时还能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使自己的歌唱既有浓郁的风格又有较松弛通畅的声音,歌唱深受群众喜爱。民族传统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声音明亮靠前,运用局部共鸣多,音域宽广,歌唱能力强。

(2)歌唱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能驾驭各类风格作品。

(3)字、声、情、味、形协调统一,演唱时能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4)演唱曲目大多为改编民歌或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歌曲及外国民歌。演唱曲目范围较宽。此类歌唱人才有两种:一是从小在戏曲团体接受正规训练,后转入声乐领域从事职业歌唱。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等最具代表性。二是非民歌手或戏曲演员出身、但具有民族歌唱的天赋条件和乐感,通过学习戏曲、民歌的演唱技巧,出色掌握各类风格运腔方法,结合科学发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演唱路子。如胡松华、蒋大为、鞠秀芳、邓玉华和于淑珍等。

4.现代民族型

“现代民族唱法”是周亨芳1988年《歌唱与训练》一书中提出的。用“现代”是为区分年轻与老一辈在唱法上的某些差异。20世纪60年代初,部分音乐院校设立了民族声乐专业。招收了少量学生。由于多种因素,成名者甚少。改革开放以后,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演员和学生纷纷进入音乐院校接受系统正规训练,大胆学习西洋唱法的歌唱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走出了一条宽广的、并具有时代气息的歌唱路子。如、董文华、万山红、阎维文、乌日娜、宋祖英和张也等,他们的演唱体现了现代民族唱法的水准。现代民族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歌唱自然流畅,轻松洒脱。受民族传统音乐的熏陶和良好训练,具有优良的发声技巧和扎实的基本功,具备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先天素质条件。

(2)吐字清晰,语音标准。此种唱法声音明亮结实,音色甜美,灵活运用混合共鸣,声音穿透力强。

(3)音域宽广。可掌握多种风格,能驾驭高难度作品及胜任歌剧角色。

(4)演唱曲目大多为作曲家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时代特征的歌曲、歌剧和中外民歌。

5.混合型

根据演唱风格及发声方法的区别,在混合型唱法中又可分四种类型:

(1)美声混民族。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声乐界不少从事美声唱法教学与演唱的人按照洋为中用的思路,运用美声唱法的良好功底,结合民族风格、韵味,可驾驭高难度美声、民族韵味的创作歌曲或歌剧。如李双江、马玉涛等歌唱家的演唱就具有代表性。80年代至今,走中西结合路子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股中坚力量。如殷秀梅、韩延文等歌唱家。

(2)民族混美声。以民族传统唱法为根基,掺和一些美声发声法,声音效果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又有外来唱法的特色。声音明亮、结实,上下统一,真假运用适度,可运用混合共鸣于歌唱中,音色富于变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演唱曲目多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和改编民歌。如吴雁泽、姜家锵和德德玛等著名歌唱家。

(3)民族混通俗。20世纪70年代中期,李谷一、朱逢博等人在演唱中大胆使用通俗歌曲的发声技巧,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歌唱声音明亮靠前,自然亲切,口腔共鸣运用较多,声音更为真实,色彩极其鲜明,表达感情直接,演唱民歌、小调及具有浓郁风格的创作歌曲更是能得心应手。由于当时的认识偏差,声乐界对二位歌唱家的演唱风格曾褒贬不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演唱风格日益为听众所接受。

(4)通俗混民族。80年代中期,通俗唱法从单纯的模仿港台逐步发展到唱内地创作的通俗风格作品。在崔健的《一无所有》、《信天游》流行后,刮起一股“西北风”。此后,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富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的好作品,将通俗音乐引入正规发展轨道。由于作品的产生和需要,促使通俗歌手学习掌握民歌风格、说唱风格,涌现出一批演唱带民族风味的通俗歌手。如刘欢、李娜等。事实证明:“因材施教”永远是重要的也是第一教学原则。

6.美声型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有近百年历史,发展至今已有相当高的水平。虽然历史上它曾遭批判,但改革开放以来,音乐艺术院校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美声唱法歌唱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且其演唱日益为听众所喜爱,从而使中国声乐自立于世界音乐之林。如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所演唱的中国作品《黄河怨》、《茶山新歌》和王秀芬、么红、郑咏演唱的《我爱你,中国》等充满着深深的爱国激情,是美声唱法的中国化表达。美声唱法具有以下特征:

(1)声音连贯通畅,音色圆润,音域宽广,声音表现幅度大,整体共鸣运用极佳,声音的穿透力、爆发力强。

(2)美声唱法的发音特点用于合唱是最佳的发声方法,人声的粘合、谐和性能强。

四、结语

声乐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随着时代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歌唱艺术。中国声乐艺术中的不同类型、风格,只要符合时代和群众的要求,历史会做出公正的评价,这是其一。其二,中国的声乐经过近百年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发展迅猛,造就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歌唱人才,他们在世界级的比赛中频频夺魁,说明中国的声乐已自立于世界音乐之林。中国唱法、中国学派的独立与崛起,还要音乐工作者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郭伟萍.谈民歌演唱中应注意的问题[J].聊城师院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1(3)114~117

[2]管林声.音乐艺术的民族风格[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104~109

[3]周亨芳.论中国唱法的风格类型及艺术特征[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V16(3)48~53

[4]郭伟萍.谈民族唱法声音训练的技巧[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2(5)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