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统计评价论文

时间:2022-03-15 11:23:33

和谐社会统计评价论文

摘要: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转型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发展的目标是要构建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因此,需要充分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以和谐为基础,以和谐为条件,以和谐为目标,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关键词: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统计评价

自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来,国内众多学者致力于这一课题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截止到2015年3月1日,在中国知网上以“和谐社会”为篇名进行搜索,找到71471条结果,成果数量远超过“社会发展”(57236条结果),“企业管理”(38884条结果);按时间分类,2005-2008年成果最多,占总成果数的78.24%;按来源数据库分类,期刊约占60%,报纸约占30%,其余10%为硕博士论文与重要会议论文,其士论文共有78篇;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约占70%,经济与管理科学约占20%,哲学与人文科学约占8%。其中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探讨的最为激烈,都表达了自己所理解的和谐社会形态,形成了大量文献资料,笔者在综合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当今时代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内涵丰富,概念清晰,应满足以下4个维度。

一、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

王秋庄(2010)从系统动力学的观点看,和谐社会是描述具有特定运动模式的社会系统保持动态稳定和有序演化的总体概念。赵铮(2013)认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和谐社会的内涵也是在不断发展中,新时期的和谐社会构想应该是建立在经济繁荣、政治昌盛、社会公正、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之上。周小美(2012)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政策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王瑞敏(2009)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的社会,既注重社会内部各阶层,各个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争取外部环境和谐发展;既促进各个社会组织和谐发展,又促进宏观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二、和谐社会是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

刘占军(2010)从哲学视阈论析和谐与矛盾是密切联系的,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李红钦(2009)概括和谐社会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社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相互协调的社会。屠春友(2004)撰文认为:“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益冲突。何增科(2005)提出:“和谐社会是指不同的社会阶层、集团和群众之间、不同社会组织和团体之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助合作、和睦协调的社会”。代俊兰、李合堂(2008)指出和谐不是否认矛盾、拒绝矛盾、消除矛盾,而是要化解矛盾、协调矛盾、解决矛盾。

三、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陈志波(2011)概括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李兆鹏、高金龙(2012)从生存论视角阐述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进而解释和谐社会的哲学内涵。张洪春(2008)指出在充满活力的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舞台,在社会发展中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发挥,营造和形成一种积极的、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

四、和谐社会是生产力和谐发展的社会

张建(2008)从经济学视角提出和谐社会的实质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博弈问题、要达成社会的和谐必须形成有效的共识和契约。罗建兵(2008)强调和谐社会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为基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的社会也不可能和谐。张洪春(2008)认为和谐社会需要强大的社会活力。庞业军(2008)提出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但不是经济发展孤军深入,社会发展长期滞后,那么经济发展本身会因得不到人才、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支撑而延缓,也会带来诸多社会矛盾、社会问题而受到阻碍。因此,一个和谐社会一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当前中国就面临着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统计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其内涵应既具有社会和谐的一般性,又具有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但目前研究成果还存在两点不足:一方面,多数研究主要停留在本学科对和谐社会概念、特征、不和谐因素,缺乏在多学科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各学科影响因素的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解释框架。另一方面,多数研究只关注和谐社会的终极内涵与目标,最终应达到的人类和谐社会状态,而忽略了和谐社会的阶段性特征,摒弃了和谐社会内涵是不断变化的事实,只有从当代实际出发,确立符合实际的和谐社会内涵,真正把和谐社会思想落到实处,逐步实现社会和谐。

作者:王爽 单位:延安大学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剑锋.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评述[J].学术交流,2008,(2)

[2]吕兆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