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阶层因素分析论文

时间:2022-12-17 11:22:00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阶层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16个社会群体的收入水平与人口比重对应关系,研究中国阶层收入分配格局演变趋势与规律。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经历的两次重大交迁过程中,第一次使得农民阶级分化出农民工、私营企业员工、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及私营企业主等阶层;工人阶级分化为白领工人、个体劳动者、国有企业职工、其他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民营企业职工、城镇集体职工和企业经营者等主要阶层;知识分子则发展为企业经营者、自由职业者、公务员和部分白领工人。第二次变革使得其他企业职工、国有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先后进入中产阶层范畴,公务员则进入上产阶层。现阶段,其他企业职工、国有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和白领工人四个阶层属于中产阶层;上产阶层由公务员、自由职业者、企业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四个阶层构成。

关键词:收入分配;格局演变;阶层;人口比重

收入分配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居民收入分配既是生产和劳动的结果,又是交换和消费的前提,其承上启下的重要性不仅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主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且对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各个阶层又发生了哪些分化与重组,谁将成为未来的中产阶层?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论文。

一、文献评述

国内外关于居民分配格局的文献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首先来看格局研究对象。收入分配领域对于格局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企业和个人收入分配格局,二是地区、行业、城乡收入分配格局,Ⅲ三是收入水平与人口比重格局。国内外大量文献重点研究前两者格局,而对于最后一种格局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重点研究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与人口比重格局。对于这一格局的研究,国内只有少数学者针对居民收入分布进行了统计研究,但对数据要求过高,以至于每一年的格局刻画都需要大规模的调查数据支撑,这样既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难以进行不同阶段格局演变的对比研究。故此,本文采用新的刻画方法进行探究。

有关阶级和阶层的研究。马克思依据资产的有无将人类划分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国改革开放前依据政治身份的不同,在农村划分了雇农、贫农、下中农、中农、富农和地主;在城市划分了工人、职员、工商业兼地主、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和反革命分子等。改革开放后,中国分化出新的阶层,朱光磊(2001)、杨继绳(2006)、阎志民(2002)、吴波现(2004)和李拓(2002)等人依据职业和行业的不同,分别列出了十来种不同的阶层,并分析了各个阶层的构成和特征等。但未能将各个阶层的规模和收入水平整合为一体,进行阶层格局变动分析。

有关中产阶层划分的研究。阶层划分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是经济收入划分,二是消费分层,三是职业决定,四是社会经济地位量表,五是主观认同,六是综合判定,七是贫困线和净财富综合确定。”中产阶层必然具有其相应的消费水平、生活方式、财产积累程度、拥有各种要素的能力,甚至思想观念。但这些都是派生的结果,只有收入水平才是综合性、根本性的指标,是划分中产阶层的决定性条件。故此,本文按照经济收入划分,划分标准则依据世界银行和发改委给出的数据。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很少有学者针对中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和人口比重这一基本格局进行系统的刻画研究,更少有人对格局的变迁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格局变迁与阶层变动的结合分析,则属空白。本文将在这些方面进行初步的尝试。

二、研究思路

基于对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相关文献的梳理,通过对《中国统计年鉴》居民收入分配数据的整合处理,绘制出以3000元(人民币)为组距,从1956年到2007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图样。同时,为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可观测性,按照人均GDP递增的原则选择上海1996-2008年数据为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富裕阶段的后续替代样本,绘制出其格局图,进而构成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连续变动的全部影像。除此之外,还根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规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6-1977年):收入差距减小,收入水平降低;第二阶段(1978-2005年):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水平提升;第三阶段(2006年至今):收入水平增加,中产阶层扩大。

为了进行阶层变动分析,本文选出16个社会群体,经过搜集、整理,匡算出以阶层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格局,即各个阶层的收入水平①一与人口比重的对应关系。进而通过对比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中国阶层收入分配格局,从阶层视角,剖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两次变迁过程中阶层的分化、重组与变动。在此基础上,估测出现阶段和未来中国下产阶层、中产阶层和上产阶层的构成和发展趋势。最后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加速推进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变迁的政策建议。

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阶段划分与中产阶层的界定

课题组对于新中国60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刻画,根据格局的不同结构,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6-1977年):收入差距减小,收入水平降低。与该阶段相对应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由明显的“点横结构”演变成为“条形结构”。第二阶段(1978-2005):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水平提升。屿该阶段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格局如图1所示。

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由“点横结构”,经历“条形结构”、“金字塔绢构”、“倒钻石结构”、“菱形结构”,最终演化为“橄榄型结构”。其演变的规律是:占据人口比重的最大层由下到上逐层推进,该层之下各层的人口比重逐步减少,呈现递减形式,该层之上各层人口比重也逐步缩小,呈现递减形式,最终演化为“橄榄型结构”。

国内外不同学者和组织对于上、中、下三个阶层的划分各不相同。2002年,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中产阶层的人均GDP下限为3470美元,上限为8000美元。中国统计局经过三重换算(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之间的换算,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换算,购买力评价标准换算)后,认为中国中产阶层家庭年人均收入下限约为14500元(人民币,下同),上限为35000元。上述数据经过物价调整(2002—2007年)和家庭平均人口(2002年)折算后,2002年中产阶层家庭年均收入的下限和上限分别为61152元和147608元,约等于60000元和150000元。在农村,家庭年收入达30000元就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而在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达到60000元也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综合城市和农村,中产阶层家庭年收入在60000元和150000元之间与现实比较吻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6)公布的数据,认为中产阶层下限为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结合统计局和发改委数据,本文界定中产阶层为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5000元~35000元的人群,低于14500元的人群为下产阶层,高于35000元的人群为上产阶层。

四、中国阶层收入分配格局的刻画

为进行阶层变动分析,本文选出公务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白领工人、国有企业职工、城镇集体职工、其他企业职工、民营企业职工、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军人、农民工、农民、离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和失业、半失业共16个阶层进行分析。经过搜集、整理及对个别数据的匡算,本文得出了以阶层为主体的收入分布,即各个阶层的收入水平与人口比重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五、阶层变动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由点横结构演变为金字塔结构,又进一步演变为倒钻石结构。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同时给出2003、2005和2007年基于等分数据测度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如表3所示。

对比表3和表2,我们发现,2003、2005和2007年中国阶层收入分配格局和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两方面差别。一是计算结果,即阶层格局和居民格局各个层次的人口比重不同;二是断层情况,居民格局的人口比重层层有数据,而阶层格局的个别层次没有数据。对于这些差别,我们认为是合理的,因为两种格局的计算方法和原始数据是不同的,居民格局的人口比重采用的是区间估测,而阶层格局的人口比重则采用点估计,故此产生上述两方面区别。

然而,即使存在区别,我们还是发现了它们的内在一致性,即格局整体走势相同:人口比重最多的一层都是3000元-6000元的人群,且由最多层向两端的变化基本上都呈递减的趋势。这种一致性不仅再次论证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结构的正确性,而且也为格局变动的阶层分析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要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三大主要群体,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95%,收入基本都处于3000元以下,只有少数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收入处于3000元~6000元。居民收入较为平均,不分下产阶层、中产阶层和上产阶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政治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分化与重组,由表3可知,农民阶级分化出农民工、私营企业员工、乡镇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及私营企业主等阶层;工人阶级分化为部分白领工人、个体劳动者、国有企业职工、其他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民营企业职工、城镇集体职工和企业经营者等主要阶层;知识分子则发展为企业经营者、自由职业者、公务员和部分白领工人。各个阶层的收入和规模如表l所示。而这正是第一次格局变迁的结果。

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即次底层人口比重超出最底层人口比重。从阶层角度来看,由表1可知,2003年,最底层包括农民、农民工、失业和半失业三个阶层,次底层包括乡镇企业职工和军人;2005和2007年,最底层包括农民、失业和半失业两个阶层,次底层主要包括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和军人。在军人数量不变甚至是减少的情况下,正是由于农民工数量和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民的分化与提升,实现了格局的质变。除此之外,不难发现,2003-2007年格局中,农民,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和民营企业职工都处于较低收入的分层中,其中,民营企业职工和乡镇企业职工分列倒数第四层和倒数第三层,他们早在2003年之前就实现了收入的增长和阶层分化。由此可见,这两个阶层是早期从农民中分化出来的,他们为格局的变化进行了前期的量变准备,对格局的演变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2003年失业半失业、农民、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职工、民营企业职工、城镇集体职工、离退休人员、军人、其他企业职工和国有企业职工10个阶层属于下产阶层,个体劳动者、白领工人和公务员三个阶层属于中产阶层;上产阶层则由自由职业者、企业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三个阶层构成。2007年失业半失业、农民、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职工、民营企业职工、城镇集体职工、军人和离退休人员八个阶层属于下产阶层;其他企业职工、国有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和白领工人四个阶层属于中产阶层;上产阶层由公务员、自由职业者、企业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四个阶层构成。第二次格局变迁过程中,其他企业职工、国有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先后进人中产阶层范畴,公务员则进入上产阶层。其他企业职工多为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员工,外资企业的薪酬明显高于国内同类行业员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竞争行业多转化为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则主要属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且多为垄断行业,而垄断行业员工的薪酬在现实中的确较高;个体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凭借劳动报酬和资本收益,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其他企业职工、国有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过渡到中产阶层。公务员不仅获得正常收入,还可以凭借手中特权取得灰色收入,即使不是高级公务员,他们也可以获得很多福利和各种社会保障,还可以依靠人脉关系享受非常待遇,故此中国的公务员阶层已经进入到上产阶层。公务员之家

按照表2的结果予以统计,发现2003年下产阶层、中产阶层和上产阶层的比重为83.32:13.27:3.41,2005年为75.41:20.67:3.91,2007年为67.24:28.18:4.58。下产阶层的人口比重在减少,中产阶层和上产阶层在增加。进一步深入观察可以猜测,今后中国的城镇集体职工和民营企业职工可能会逐步进入到中产阶层,而个体劳动者和白领工人可能会进入到上产阶层。但这仅仅是数据上的增长可能,现实中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经历两次重大变迁。第一次变革使得中国社会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三大主要群体发生了分化;第二次变革促进了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民营企业职工阶层的数量和收入的逐步增加,尤其以农民工的分化临界质变为特征,促使次底层人口比重超出最底层人口比重,实现格局的重大演变。更重要的是,第二次格局变迁过程中,其他企业职工、国有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先后进入中产阶层范畴,公务员则进入上产阶层。现阶段,其他企业职工、国有企业职工、个体劳动者和白领工人四个阶层属于中产阶层;上产阶层由公务员、自由职业者、企业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四个阶层构成。

总理在2010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中国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迁,加快阶层重组与变动,扩大中产阶层,一方面是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主要通过市场竞争获得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实现社会流动。但在市场之外,还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建立一些必要的配套体制,促进和规范社会流动,实现并加速格局变迁。具体举措有:一是加强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体制,使得所有的子女都能够接受优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二是放松户籍制度管理,建立人事和档案管理新体制,使每个人成为自由的、独立的和靠能力素质立足的社会人;三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降低农民流动成本,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并建立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专业培训体系;四是推进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一个保障水平虽低但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

另一方面是调节各个阶层的收入。格局变迁过程中,有些阶层跃动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产业(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依靠勤劳和才能致富,对于这些阶层,政府应积极鼓励,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他们的收入。个体劳动者、企业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是依据要素占有和机遇不同而形成的收入差异,政策上应作适当调节,但不宜作抹平处理,创造条件让更多民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以垄断为主的国有企业,是由于体制性“明规则”、“潜规则”不周全、不合理造成的收入差异,政府在明确有所调节、有所抑制的同时,关键是以政策和制度建设推动深化改革、机制转变追求制度合理化、规范化,限制垄断性收入。部分公务员违法乱纪的“黑色收入”,政府必须坚决取缔、惩处,并注重从源头上加强法治和制度建设,以消除违法乱纪、腐败行径的滋生土壤与条件,坚决打击非法收入。农民收入低微,政府应加大农业财政支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提高农村居民纯收入。

注释:

1各阶层收入水平均为家庭年人均收入,如果参考文献中是月收入,则首先将月收入乘以12得出年收入,再由年收入除以赡养系数,最后通过物价指数调整得出家庭年人均收入。

2为便于纵向比较,本文将《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的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指数进行换算,统一为2007年物价指数。

3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反映的是不同收入水平下各个层级的人口比重变化关系。本文纵轴为以3000元,人年的人民币为组距的收入水平,横轴为左右对称的人口比重,各层级总人口比重为该层正向人口比重加上它的镜面反射,即2倍关系。

4由于篇幅限制,部分图表省去,此处仅选择代表性的年份以示全貌。

5具体参见蔡静诚,对中国中产阶层的初步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进一步扩大中产阶层比重[J]_红旗文稿,2006,(12)。

7公务员包括国家机关干部、党派干部、军队干部、公有或集体企业管理干部、事业单位干部、社会政治团体与群众团体干部。其收入和规模参见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6-140页。

8根据企业经营者在中国各类所有制企业任职的实际情况,企业经营者主要包括董事长、董事、党组书记、首席执行官、总裁和总经理等职位,其收入和规模参见朱光磊(2007)第394-411页。

9私营企业主就是私营企业的投资者和所有者,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已经注册私营企业的人员。二是戴“红帽子”的假集体企业负责人,三是戴“小帽子”的个体工商大户。其规模参见朱光磊(2007)第352—353页。其收人参见中国私有企业研究课题组、2004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报告[N],中国工商时报。2005-02-03。

10白领工人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文事管理人员、办事人员和医生、教师及其售货员,其收入参见黄永杰,中国白领阶层收入大改观,继续教育与人事[J],2002,(9):30-32;规模参见朱光磊(2007)第68-80页。

11其他企业包括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内资、港澳台投资单位和外商投资单位。

12胡小燕,浅论民营外贸企业用人与工资策略[J]经济师,2006,(1)。

13国有企业职工、城镇集体职工、其他企业职工、民营企业职工、乡镇企业职工和农民的规模和收入参见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14个体劳动者包括个人经营、合伙经营和雇工经营,其收入和规模参见朱光磊(2007)第312-317页。

15军人收入和规模参见朱光磊(2007)第415-433页。

16农民工收入和规模参见朱光磊(2007)第285-288页。

17退休人员包括离休人员、退休人员和退职人员,其收入和规模参见朱光磊(2007)第89-97页。

18自由职业者包括自由撰稿人、自由经济咨询职业者、自由文体工作者、自由承包者和自由高科技信息技术工作者,其收入和规模参见朱光磊(2007)第422-482页。

19失业和半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失业人员、待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大学生不包括在内。中国官方统计城镇失业率为4.2%左右,年收入在3000元以内。20上述阶层不包括社会有害群体(如女,吸毒者和社会犯罪组织),社会休闲人士,游民、乞丐、未成年的学生、子女和部分农民作为家庭赡养对象通过赡养系数调整到各个阶层之中,赡养系数为各年家庭平均人口的一半(假设一家两口工作),家庭平均人口数参见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53。

[2]钟茂初,宋树仁,许海平,中国收入分配格局刻画及其“倒钻石型”现状[J],经济体制改革,2010,(1)。

[3]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杨继绳,中国各阶层的分析[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31。

[5]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级阶层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6]吴波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李拓,新时期中国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8]钟茂初,宋树仁,许海平,中产阶层的定量界定及其中国收入分配格局演进趋势[J]未来与发展,2010,(2)。

[9]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钟茂初,宋树仁,孔元,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测度及其演进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0,(2)。

[11]宋树仁,李玲,梅立群,中国居民基尼系数的测度与计量[J]统计与管理,2010,(6):50-51。

[12]王展祥,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农村建设[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5):58-62。

[13]贾康,调节居民收入分配需要新思路[J],当代财经,2008,(1):5-8。

[14]宋树仁,李玲,韩景元,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