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9-23 04:56:11

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剖析了当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问题和原因,从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结果的适用性、运用的系统性以及建立运用质量监管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对策研究,旨在推进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提升审计价值创造的意义。

关键词:结果运用;系统性;监管机制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简称《2019规定》)详细规定了审计结果运用的主体和方式,突显了两办对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视。但在审计实践中,审计结果运用还不够充分,本文从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结果的适用性、审计结果运用的系统性以及建立审计结果运用质量监管机制等四个方面提供了解决审计结果运用问题的方法。

一、“两办”关于审计结果运用的新规定

(一)新增的内容。增加了“整改情况”的运用,《2019规定》明确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并将审计整改报告归入被审计领导本人档案,增加了联席会议其他成员单位和有关主管部门对审计结果运用应当履行的职责。增加了被审计领导及所在单位应当采取的整改措施,规定了被审计领导及所在单位书面报告整改情况、书面报告执行情况、落实有关人员的责任、健全制度、纳入检查考核内容及作为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二)调整的内容。《2019规定》将“责任追究”调整到了“整改落实”的前面,这说明责任追究这种运用形式,在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更加重要。将“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修改为“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结果公告等结果运用制度”,对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修改为“重要参考”,审计结果运用对干部管理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问题

(一)干部考核、任免、奖惩对审计结果参考不充分。一些国有企业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管理干部的机制,企业负责人的主观因素对干部管理的影响较大。(二)针对发现问题的查处不够严肃。国有企业可能影响企业形象的问题,受不到应有的处理;一些国有企业员工违规违纪处理处分的制度不完善,处理处分受领导人员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国有企业干部员工择业自由,随时可以离职,即使被A国有企业被开除,还可在B国有企业任职。(三)对问题整改和建议落实不到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整改不彻底,流于形式,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得不到落实是一种常见问题,特别是历史遗留问题的整改更是难上加难。这些问题与审计部门的跟踪监督有关,也与公司的治理水平有关。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问题原因剖析

(一)对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一些国有企业没有真正意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重业务轻审计,甚至不设审计部门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以经济指标为导向的考核体系中,有人认为审计不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增值效益,甚至会影响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一些领导把考核权、任免权、奖惩权看作企业管控的重要手段,不希望自己的权力受到干扰、限制和制衡。(二)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充分。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层与党组织、董事会的职权界限不清楚,审计机构与职能部门在同一个体系中进行考核、管理,审计的独立性准则难以实施。独立性的缺失直接造成认定和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和问题披露有失偏颇,制约了审计部门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三)审计结果质量不高。审计人员能力不足,对《2019规定》中经济责任审计八个方面业绩的认定、评价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数据指标不聚焦,不能把反映八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关键指标分析不透彻、不专业。②责任界定不清楚,没有按照规定对经济责任进行界定,无法区分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③审计评价不客观。④整改建议要求不合理,尤其是对过往的业务提出的整改要求不能明确。(四)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不完善。关于审计结果运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干部管理参考难,《2019规定》将审计结果对“考核、任免、奖惩”的作用修改为“重要参考”,在结果运用过程中存在弱化的风险。另外在领导人员离任审计中,领导人员已经离任,“如何参考”成了内部审计结果运用面临的重大课题,将审计报告放入档案也较困难。②违规违纪处理难,涉及经济问题的线索对于没有监察权的国有企业来说,纪检部门缺乏法律授权,对涉嫌经济违纪违法的线索初步核实、调查审查困难。③违规问题整改难,国有企业的审计部门在对待合规性问题整改方面,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④审计建议落实难,国有企业的审计部门针对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提出的管理建议比较宏观,不利于落实。

四、强化审计结果运用的建议

(一)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独立性就是指内部审计部公正地履行职责时免受任何威胁其履职能力的情况影响,这不仅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也是所有内部审计能够公正履职的保障。1.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按照《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内部审计部门在遇到干预情况时,要能够与董事会直接沟通和互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六条规定,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内部机构应当在企业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这一规定对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参考。①直辖式。针对分支机构少、规模较小的国有企业可以参考国家机关的审计机构,由本单位党组织或董事会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②双重式。分支机构多、有一定规模的国有企业的审计机构既受上级审计机构垂直管理,又受本单位党组织、董事会领导。③审计中心。分支机构较多的跨区域的大型国有企业设立多个审计中心,在母公司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独立于下属分支机构之外,该模式有利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2.建立独立的审计业务。《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明确了内部审计部门在充当内部审计以外的角色时,不能影响组织独立性和个人客观性。内部审计机构不应该承担影响自己履行职责的业务。例如,审计人员参与采购部门采购招标的过程,在对采购业务评价时,就会考虑对自己的影响而影响评价的客观性。3.建立独立的考核体系。一些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审计部门为了提高绩效成绩,难免会为取悦考核主体而放弃原则,丧失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因此要建立独立的考核体系,明确党委书记、董事长是审计部门的直接考核人,避免其他人员对考核的干预影响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考核内容要聚焦审计业务及审计系统建设的内容。(二)增强审计结果的适用性。审计结果的适用性影响审计结果运用的决定性因素,从审计评价体系和审计质量出发,提供过硬的审计结果。1.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2019规定》明确对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要聚焦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等八个方面。评价指标中除了经济指标,还要有贯彻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指标、战略发展指标、治理结构指标、风险防控指标、廉政指标及整改指标等。以某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为例,该企业每年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对所属各单位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为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党的建设责任书。各单位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主要由基本运营类指标、战略引领类指标、管理控制类指标和降杠杆防风险指标四部分组成。考核公式为:考核评价综合得分=(基本运营类指标得分+战略引领类指标得分-管理控制类指标扣分+降杠杆防风险指标得分)*党群工作目标责任书修正系数。基本运营类指标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总体业绩,主要指标包括利润总额、营业收入、新签合同额等指标,战略引领类指标反映分支机构执行集团公司的战略发展情况,管理控制类指标反映企业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方面的情况,降杠杆防风险指标反映企业运用风险情况,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和“两金”控制总量,体现应对运营风险的能力。党群工作目标考核是对下属单位党的建设、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情况等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级,用系数对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考核得分进行修正。2.提升审计结果的质量。按照PDCA循环法则,策划方面:选择有优秀的审计队伍、开展认真的审前调研、制订详实的审计方案。实施方面:充足的审计时间、适宜的审计环境、充分的审计沟通;检查方面:方案策划是否到位、环境条件是否有利、沟通配合是否高效;处理方面:及时调整方案、审计人员、时间、环境及配合人员等主客观方面的问题。以上这四个方面,每一项又都可以按照PDCA的方法进行循环,最终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3.提升审计人员的水平。具体的提升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加强审计人才的引进。当前一些国有企业的审计人员主要靠财务、商务等专业的人员转行,缺乏独立的审计思维,引进专业的审计人员是国有企业提升审计工作所面临的紧迫问题。②加强审计人员的培养。除了专家培训、理论研讨等形式,还可以委托培养或在各类审计专业院校中进行系统进修教育。③畅通审计人员的发展通道。既要建立职级晋升的纵向发展模式,又要建立跨部门、跨专业的职业发展模式,增强积极性,促进审计业务水平的提升。(三)增强审计结果运用系统性。1.明确干部管理的参考方式。通过硬性的指标来约束干部考核、任免、奖惩。如企业管理混乱、存在违法违纪违规问题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在考核中不能评优。曾经因为经济问题被处分、近5年内出现企业亏损未承担责任的干部不能任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长期严重亏损、党风廉政建设问题较多的企业主要负责人不能提拔晋升等等。2.强化发现问题的处理处罚。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程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要明确派驻或非派驻纪检监察组的职权,建立国有企业纪委与驻地纪委的联动机制。国有企业纪检部门也要加强与审计部门的联动,及时掌握问题线索,把审计结果作为最有立的证据,借助审计的力量查办问题。3.强化审计整改和审计建议落实。落实审计整改和审计建议,需要整套的机制来激励、监督、通报被审计单位,以促进问题整改和建议落实。首先要将审计整改和审计建议落实情况纳入企业考核的范畴,通过考核激励被审计单位积极落实;其次审计部门可以适时开展后续审计、审计“回头看”,提高落实效率;最后还要建立强有力的问责制度,对审计问题不整改、虚假整改等问题要严厉通报。(四)建立审计结果运用质量监管机制我国执法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型,概括起来就是“三角形机制”模型,制度是一个完整的大三角形,三个顶角的三角形代表宣教、监督、问责,作用于被监管对象。1.制度是基础。建立完善的审计结果运用质量监管制度是促进审计成果落实的重要基础,国有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审计成果运用责任落实制度、考核制度、宣教制度、监督制度、问责制度,在落实制度方面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偏颇。2.宣教是前提。国有企业审计系统定位为监督部门,不重视宣传和教育,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审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更谈不上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因此,加强审计工作宣传和教育有利于强化结果运用主体的责任意识。3.监督是手段。建立反馈机制,《2019规定》在第46、47条都明确了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机制,有关单位或部门应在运用审计结果之后及时向审计部门反馈。建立跟踪函询机制,审计部门可以通过跟踪函询制度,要求考核、任免、奖惩的主管部门说明参考的内容、方法、结果。建立通报机制,审计部门列出问题清单,定期对落实情况进行通报。4.问责是保障。建立审计结果运用问责机制要在监督的基础上进行,要明确未参考、未整改、未处理的责任,问题的性质不同,问责的方式也不相同。如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合规问题需要整改,而主管部门拒不整改或者在整改过程中敷衍了事、虚假整改,这样的情形要启动问责机制。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新规定颁布后,对于国有企业的经济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产生影响的层面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相关工作人员应当针对新规定的内涵进行分析和理解,确保新规定的运用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刘婳婳,赵珊.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结果有效应用的路径探讨[J].经营与管理,2020(02):42-45.

[2]夏青.浅谈建筑企业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商讯,2019(06):80-81.

作者:杨晓杰 杨德刚 单位:中建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