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农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6:35:33

国有农场

国有农场范文篇1

农场职工居民家庭总户数5819户,总人口17638人,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130470.4万元,人均纯收入27013元。最新统计数字中,低收入群体家庭217户,人口628人,分别占农场农庭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73%和3.56%;识别确认精准扶贫总户数19户,人口29人,分别占农场家庭总户数和总人口的0.32%和0.17%。从低收入群体和精准扶贫户的家庭情况看,缺乏劳动力、因疾病致贫占较大比重。217户低收入家庭中,经营不善亏损的致贫家庭41户,占总数的18.9%;患病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家庭79户,占总数的36.4%;缺乏劳动力子女上学负担重的家庭46户,占总数的21.2%;以打工维持生活无固定收入的家庭51户,占总数的23.5%。上述贫困因素中,因病和缺乏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过半,共125户,占总数的57.6%。精准扶贫的19户特困家庭,均是由于家庭成员年龄普遍偏高,患病,缺乏劳动能力造成。

二、面临的问题和原因

1.低收入和精准扶贫家庭基数仍然较大,扶贫任务艰巨。从低收入和精准扶贫户及人口所占比例上看,低收入户217户628人,精准扶贫户19户29人,两项合计分别占农场总户数和总人口的4.05%、3.73%。家庭劳动力人数少,身体状况差,劳动能力明显偏弱,是造成劳动就业困难经济收入低的主要原因。2.不参加养老保险和大病医保体系,患病就医缺乏经济保障。因为历史原因,一些职工在受自然灾害导致种植业经营亏损后,放弃了缴纳养老保险,形成断保、漏保的局面,也失去了参加医疗保险的机会。一部分职工子女和落户居民不参加灵活就业缴纳养老金和医保金,还有一部分人因年龄大,不附合参保条件。职工、居民不纳入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和医保体系,在患重大疾病时没有经济保障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和根源。3.观念落后,缺少技术服务引导和智力支撑。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引导,市场信息得不到良好运用。一是富余家庭劳动力没有“走出去”,造成劳动力浪费,影响了经济收入。二是对信息掌握不准,缺少服务引导,错失商机。三是利用“互联网+发展网络”营销效益不明显。因为缺少技术服务引导和智力支撑,职工居民不能享受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的红利,错失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机遇。

三、开展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建立扶贫工作机制,明确主体责任体系,完善精准扶贫制度。进一步健全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制,建立各单位行政领导和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其他管理人员分工负责、机关党员干部普遍参与的扶贫体系,健全精准扶贫目标考核制度,形成党员干部“一帮一”“二帮一”“N+1”的帮扶格局。2.加强政策引领,鼓励贫困家庭参与全民创业。一是制定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措施,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带动低收入群体和精准扶贫家庭利用自身资源参与全民创业,挖掘增收潜力。二是加大场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益性用工岗位,社区管理服务站、物业公司和公路管理服务站聘用工人时,优先照顾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成员。三是倡导民营企业优先创造就业机会。四是发展非公有经济,鼓励贫困家庭以参股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增加经济收入。3.针对精准扶贫的特殊人群,创新帮扶措施。对精准扶贫户家庭中因病丧失劳动力的鳏寡老人,采用对其“抚养人”进行帮扶的办法,发展林下经济和沿七星河、挠力河进行特色养殖。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增加其“抚养人”的创收能力,从而使贫困家庭脱贫。4.发展围城经济,抓好职工居民的菜蓝子。农场在毗邻场区地段划拨165亩耕地,建设果蔬基地。建设大棚85栋,其中:葡萄棚24栋,蔬菜大棚56栋,暖棚5栋,每栋大棚占地550平方米。农场把大棚承包给低收入家庭和精准扶贫家庭,共50户。菜蓝子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职工居民吃上了放心菜,贫困家庭增加了经济收入。

四、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的思路和建议

国有农场范文篇2

国有农场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0年以来,各地区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逐步将国有农场(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有农垦企业、华侨农场、国有林场、地方国有农牧渔场等,下同)纳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范围,通过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免农业税等措施,减轻了国有农场农业职工(以下简称农工)负担,促进了国有农场发展和农工增收。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国有农场管理体制不完善、农场与农村地区税费改革不同步等原因,农工负担偏重的问题仍很突出。为切实减轻农工负担,进一步发挥国有农场的作用,促进国有农场改革、发展和稳定,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消除束缚农场发展的体制障碍,规范国家、国有农场与农工之间的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工负担,推动国有农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一政策、规范分配的原则,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规定,规范国有农场与农工的分配关系,切实保障农工合法权益。坚持各负其责、适当补助的原则,按隶属关系由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国有农场由于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收入,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坚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各地区可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和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三)总体要求。各地区要在20**年内全面实施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并实现“三个确保”:一是取消国有农场的农业税,并将农工承担的土地承包费(管理费或租金,下同)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即九年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和乡村道路建设等五项)的收费全部免除,确保将农工较重的负担减下来。二是推进国有农场内部管理体制和各项配套改革,确保农工负担减轻后不反弹。三是逐步理顺国家、国有农场与农工之间的分配关系,确保国有农场经营有序、生产发展、社会稳定。

二、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20**年,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号)和《国务院关于20**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24号)的要求,将国有农场纳入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范围。对在土地承包费外由农工自行缴纳的农业税和在土地承包费内由国有农场统一缴纳的农业税均予以取消。

(二)免除农工承担的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收费。从20**年起,对国有农场通过收取土地承包费等形式由农工承担的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收费予以免除。国有农场要采取绝大多数农工愿意接受的形式和方法,将免除的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收费的好处全部落实给承包土地的农工,严禁通过其他形式变相加重农工负担。

(三)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予以补助。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央直属农垦企业因免除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收费而减少的收入,由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对地方所属的国有农场因免除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收费而减少的收入,参照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有关政策,适当考虑国有农场的历史因素,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四)清理和规范国有农场对农工的其他各种收费。严格控制和清理国有农场面向农工的其他收费项目和标准。确属必要的,应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并按隶属关系报国有农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要印制农工负担手册,凡手册之外的收费,农工均可拒付。清理规范收费工作由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积极落实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逐步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切实减轻农工负担。对地处边陲、担负屯垦戍边任务的国有农场,要继续加强其履行职责所必要的职能,提高其综合保障能力。

(二)进一步推进国有农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积极调整国有农场(团场)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和人员,降低管理成本。要推行国有农场(团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行生产经营性与非生产经营性支出分账核算,规范各项支出,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增长,防止管理费膨胀侵蚀税费改革带给农工的好处。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所属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税费改革政策得到认真执行。建立和完善农工负担监管机制,切实防止国有农场通过提高承包费、增加管理费等方式变相增加农工负担。国有农场要实行涉农负担公示制度,按照场务公开、财务公开的要求,以农场(团场)、生产队(连队)为单位设置税费改革政策公开栏和监督电话,公布农工负担的具体项目、标准和数额,接受农工和社会监督。对加重农工负担的行为,有关部门要依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中办发〔20**〕19号)的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四)加大对国有农场公益事业的投入。实行税费改革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国有农场内公益事业建设支持的力度,国有农场要继续增加对生产队(连队)内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生产队(连队)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由农工筹资筹劳进行公益事业建设。

四、切实加强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国有农场范文篇3

关键词:国有农场农场旅游旅游产品

农场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旅游对象,利用农场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及农场生活发展休闲农业的旅游方式。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家,遍布祖国各地的农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对国有农场进行旅游开发,不仅能突破我国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还将有效地促进国有农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场竞争力,打造由农业生产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

国有农场开发旅游的必要性

我国于建国初期形成的大量国营农场,不仅安置了大批转业官兵、城市知识青年和内地移民,屯垦戍边巩固国防,而且开发了大量土地资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有农场长期的经济结构单一,历史包袱沉重,农场的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农场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已不能适应形势。加之近年来企业积极减员增效,农场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对我国国有农场资源进行深层次综合开发已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农业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通过优化农场生产结构,拓宽经营思路,将我国单一性生产农场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既保留原有农业生产性质,又增加旅游业的性质功能,是国有农场开拓发展的新思路。开发农场旅游还可以有力地宣传各大农场农业生态特色,树立农场下属企业的形象及其产品的市场开拓,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获得农业、旅游业的双重受益。如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发挥其独特的热带风光和温泉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创建华侨旅游度假城,吸引外资兴建宾馆酒店35家,2003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当年该场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占农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

因此,国有农场应审时度势,重新定位,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增强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业的信心,逐步树立起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的新观念,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场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的双重收益。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我国农场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国有农场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各地农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景观类型多姿多彩,野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资源类型应有尽有,各类部级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分布广泛。一些大中型国有农场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高科技农产品栽培等,农业旅游观光项目丰富,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我国国有农场居民一般集中住在场部附近的职工住宅新村,居住密集度高,规划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时,若对农场的居民点,高坡地与宜耕宜林荒地加以利用,更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成本。由于国有农场集约经营机械化水平较高,农场的基础建设较好,在农场场部为中心的卫星城镇上,农场招待所、度假村小别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都作相关性开发,大大降低了农场旅游开发的成本。

员工文化素质较高由于我国农场大部分都属国营性质,农场注重在职教育培训和吸收引进人才,据2000年国家农垦系统统计,农场职工文化水平多数受过中学教育,各类科技人员占农业职工总人数7%,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近四成,员工文化素质较农村总体水平要高,管理层次也较高,这为我国农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科技实力较强国有农场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和较为完整的水利体系,综合机械化程度较高,拥有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以商品生产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服务网络,发挥着高科技农业的示范作用。近年国有农场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开发新特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等体现着国内现代农业的先进水平,先进的电脑遥控灌溉技术、独特的大田膜下滴灌技术、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等都是发展农场旅游的重要资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的状况不同,国有农场具有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和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产业、产品结构水平低,种植业比重大,第三产业仅停留在传统的商业流通和满足系统内消费方面,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空间联系不充分国营农场一般是在荒远地区随着开荒种地而逐步形成的,距离城市的空间距离较远,与外界联系不充分。又因行政管理的不同,很难与周围大中小城市加强合作,由此导致国营农场空间联系的自我封闭性,影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使农场旅游与周围相邻旅游景点的联合营销存在一定的障碍。

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国营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根深蒂固的农场管理观念和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管理观念上求稳怕变的思想比较严重,经营观念上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质量,缺乏市场、贸易、现代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与官本位的干部激励机制,使农场领导乐于追求近期目标而忽视长远发展,对农场旅游开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以开发旅游促进农场发展的思想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国有农场旅游发展的现状

国内目前对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乡村以及高新农业园的旅游发展上,而对我国丰富的国有农场旅游资源,却存在着认知和实践上的不足,在国有农场旅游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个,土地总面积3922万公顷,农场企业遍布祖国各地,旅游业作为国有农场新兴的第三产业初具特色。目前,农垦全系统拥有旅行社20家,在全国风景名胜地区和各大中城市兴建了300多家宾馆、饭店、商贸旅游大厦,初步形成了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业、旅游娱乐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年营业收入20多亿元。各垦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地貌、人文等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旅游项目,形成了具有农垦特色的旅游业。全国国有农场资源较为丰富的黑龙江、新疆、海南、广东等省区,近年来在开发农场旅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黑龙江省洪河农场、八五三农场等,利用其国内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完整的原始湿地生态系统,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光度假、人文考察、休闲购物的旅游天地。新疆农垦利用其独具特色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牧场,积极发展农场旅游,建立了军垦博物馆、农场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广东光明农场、华侨农场等则依靠旖丽的热带风光、地热矿泉和浓郁的侨乡风情开发农场旅游,收到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我国在开发国有农场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总体来看,存在着部分旅游企业的素质不高,旅游产品单一、配套旅游设施不足、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很多农场旅游管理人才欠缺,经营者旅游业务知识贫乏,缺乏旅游管理的能力与旅游服务意识;目前的农场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以垦区农业资源特色为主的现代化农场观光,卖点较为单一;资金不足也是我国农场旅游开发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很多农场旅游项目的开发都由于后续资金的不足而处于停建状态。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构想

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思路

政府主导借鉴世界各地成功的农场旅游发展经验来看,我国国有农场旅游的开发整体上应该以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主导进行规划,将旅游观光农场作为政府优先项目,辅导农场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提供专业的服务。当地政府也应重视对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规划与指导,不仅重视硬件的投入和建设,也重视软件的配套。例如深圳光明农场的旅游开发规划已纳入深圳市旅游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海宴华侨农场也被列入省旅游扶持重点,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同时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对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提出各项要求,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农场在运营、顾客服务、农场内外部环境、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达到以发展旅游带动农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规划先行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的编制将为旅游开发把握好总体方向,是科学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在国有农场旅游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农场旅游的发展方向和主题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旅游主题形象定位,既要考虑国有农场本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又要考虑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及与同行业的竞争状况,合理定位,创新求异。国有农场旅游发展应定位于市民亲近自然、放松休闲的大众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品开发要品味高价位低,面向大众。农场旅游发展应充分利用农场现有各类资源,立体化开发配合旅游产品,形成“一场一品”或“一场两品”的经营特色,以该品为核心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例如可以开展专题旅游设计,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时令节气如桃花节、荔枝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加强培训与管理尽管我国国有农场职工的文化素质总体要好于一般的乡村农民,但发展旅游业毕竟不同于以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场产业,旅游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农场职工对旅游业务知识的缺乏和不足,势必影响游客对农场旅游的整体感受。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国有农场整体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并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也有利于农场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促进农场旅游健康和谐发展。

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

大量国内外农场旅游发展的事实证明,单一的农场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将生态旅游与度假旅游产品相结合,对国有农场旅游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品深度设计开发至关重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项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

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农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增长,旅游由观光为主向度假休闲体验为主发展。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由于其经济、资金、客源的种种限制,更应坚持深度开发,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更具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休闲度假农场提供的旅游活动内容不仅应包括农场田园景色观光,更重要的是可以体验农场生活的度假休闲游。农场旅游产品设计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旅游体验主题,例如采草莓、插秧、骑马、挤牛奶、剪羊毛等丰富多彩的游客体验活动。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区域,会产生独特的效果。例如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品尝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达到休闲娱乐的效果。

租赁休闲农场是近年来农场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是指设计由农场提供农地,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场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甘苦,享受耕作的乐趣。租用者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农场度假时亲自种植作业,平时则由农场代管。农场还应有完善的解说系统与指导人员,帮助游客协助农事操作,提高农场的度假休闲效果。

将国有农场的高科技产品与旅游相结合推出的休闲项目,是目前农场旅游发展新的趋势。例如深圳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场,带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感受。农场里开辟一块地方展示良性循环高速发展的农业生物链:如饲养一群鸡,鸡粪通过蚯蚓来分解成肥料,肥料再用来种植蔬菜,蔬菜除供人食用外还用来喂鸡,所有农场里的垃圾都将通过饲养昆虫来分解,形成生物链循环再利用,这一新型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的到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基地教育基地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场经营形态。农场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颇具教育内涵。国有农场应与各旅行社及有关学校合作开展学生春游、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了解各项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例如农场可以开放牛栏、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设施,供学生和游人免费参观。游人可以完整地了解奶制品生产制作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参观,也是一次丰富知识、提高素质的受教育过程。参观游览农场博物馆,也是让青少年增长教义的良好途径。2004年国内第一个记录和展现“向大海要田、向荒滩要粮”围垦历史的博物馆—上海农垦博物馆在上海五四农场动工兴建。农垦博物馆集教育、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通过实物、照片和文字材料,原样展示知青们的工作和生活,真实记录一大批老围垦和几十万知识青年艰苦奋斗的闪光足迹。位于新疆石河子农场的军垦博物馆,通过百余件军垦战士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创业史,游客通过声、像全景目睹当年军垦战士进军新疆、剿匪、垦荒造田的宏大历史场面,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教育有重大的意义。

知青返乡农场游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青奔赴祖国各地农场下乡锻炼,农场已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第二故乡。我国有近千万知青,如今的他们属于能够自主消费的群体,也有闲暇时间和一定的消费能力,是开发国有农场旅游客源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群体。将他们的旅游潜能激发出来,会对开发国有农场旅游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知青旅行团队可以采用列车往返、分连队下乡、举办大型联谊活动并自选项目旅游的方式设计整体旅游方案。知青返乡游是我国农场旅游的独特形式,农场应积极顺应潮流,不失时机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吸引客源,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效应,为国有农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崔然.我国国营农场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

国有农场范文篇4

关键词:国有农场农场旅游旅游产品

农场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旅游对象,利用农场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及农场生活发展休闲农业的旅游方式。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家,遍布祖国各地的农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对国有农场进行旅游开发,不仅能突破我国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还将有效地促进国有农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场竞争力,打造由农业生产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

国有农场开发旅游的必要性

我国于建国初期形成的大量国营农场,不仅安置了大批转业官兵、城市知识青年和内地移民,屯垦戍边巩固国防,而且开发了大量土地资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有农场长期的经济结构单一,历史包袱沉重,农场的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农场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已不能适应形势。加之近年来企业积极减员增效,农场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对我国国有农场资源进行深层次综合开发已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农业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通过优化农场生产结构,拓宽经营思路,将我国单一性生产农场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既保留原有农业生产性质,又增加旅游业的性质功能,是国有农场开拓发展的新思路。开发农场旅游还可以有力地宣传各大农场农业生态特色,树立农场下属企业的形象及其产品的市场开拓,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获得农业、旅游业的双重受益。如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发挥其独特的热带风光和温泉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创建华侨旅游度假城,吸引外资兴建宾馆酒店35家,2003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当年该场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占农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

因此,国有农场应审时度势,重新定位,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增强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业的信心,逐步树立起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的新观念,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场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的双重收益。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我国农场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国有农场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各地农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景观类型多姿多彩,野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资源类型应有尽有,各类部级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分布广泛。一些大中型国有农场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高科技农产品栽培等,农业旅游观光项目丰富,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我国国有农场居民一般集中住在场部附近的职工住宅新村,居住密集度高,规划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时,若对农场的居民点,高坡地与宜耕宜林荒地加以利用,更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成本。由于国有农场集约经营机械化水平较高,农场的基础建设较好,在农场场部为中心的卫星城镇上,农场招待所、度假村小别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都作相关性开发,大大降低了农场旅游开发的成本。

员工文化素质较高由于我国农场大部分都属国营性质,农场注重在职教育培训和吸收引进人才,据2000年国家农垦系统统计,农场职工文化水平多数受过中学教育,各类科技人员占农业职工总人数7%,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近四成,员工文化素质较农村总体水平要高,管理层次也较高,这为我国农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科技实力较强国有农场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和较为完整的水利体系,综合机械化程度较高,拥有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以商品生产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服务网络,发挥着高科技农业的示范作用。近年国有农场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开发新特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等体现着国内现代农业的先进水平,先进的电脑遥控灌溉技术、独特的大田膜下滴灌技术、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等都是发展农场旅游的重要资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的状况不同,国有农场具有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和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产业、产品结构水平低,种植业比重大,第三产业仅停留在传统的商业流通和满足系统内消费方面,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空间联系不充分国营农场一般是在荒远地区随着开荒种地而逐步形成的,距离城市的空间距离较远,与外界联系不充分。又因行政管理的不同,很难与周围大中小城市加强合作,由此导致国营农场空间联系的自我封闭性,影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使农场旅游与周围相邻旅游景点的联合营销存在一定的障碍。

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国营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根深蒂固的农场管理观念和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管理观念上求稳怕变的思想比较严重,经营观念上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质量,缺乏市场、贸易、现代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与官本位的干部激励机制,使农场领导乐于追求近期目标而忽视长远发展,对农场旅游开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以开发旅游促进农场发展的思想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国有农场旅游发展的现状

国内目前对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乡村以及高新农业园的旅游发展上,而对我国丰富的国有农场旅游资源,却存在着认知和实践上的不足,在国有农场旅游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个,土地总面积3922万公顷,农场企业遍布祖国各地,旅游业作为国有农场新兴的第三产业初具特色。目前,农垦全系统拥有旅行社20家,在全国风景名胜地区和各大中城市兴建了300多家宾馆、饭店、商贸旅游大厦,初步形成了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业、旅游娱乐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年营业收入20多亿元。各垦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地貌、人文等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旅游项目,形成了具有农垦特色的旅游业。全国国有农场资源较为丰富的黑龙江、新疆、海南、广东等省区,近年来在开发农场旅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黑龙江省洪河农场、八五三农场等,利用其国内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完整的原始湿地生态系统,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光度假、人文考察、休闲购物的旅游天地。新疆农垦利用其独具特色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牧场,积极发展农场旅游,建立了军垦博物馆、农场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广东光明农场、华侨农场等则依靠旖丽的热带风光、地热矿泉和浓郁的侨乡风情开发农场旅游,收到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我国在开发国有农场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总体来看,存在着部分旅游企业的素质不高,旅游产品单一、配套旅游设施不足、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很多农场旅游管理人才欠缺,经营者旅游业务知识贫乏,缺乏旅游管理的能力与旅游服务意识;目前的农场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以垦区农业资源特色为主的现代化农场观光,卖点较为单一;资金不足也是我国农场旅游开发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很多农场旅游项目的开发都由于后续资金的不足而处于停建状态。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构想

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思路

政府主导借鉴世界各地成功的农场旅游发展经验来看,我国国有农场旅游的开发整体上应该以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主导进行规划,将旅游观光农场作为政府优先项目,辅导农场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提供专业的服务。当地政府也应重视对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规划与指导,不仅重视硬件的投入和建设,也重视软件的配套。例如深圳光明农场的旅游开发规划已纳入深圳市旅游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海宴华侨农场也被列入省旅游扶持重点,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同时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对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提出各项要求,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农场在运营、顾客服务、农场内外部环境、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达到以发展旅游带动农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规划先行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的编制将为旅游开发把握好总体方向,是科学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在国有农场旅游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农场旅游的发展方向和主题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旅游主题形象定位,既要考虑国有农场本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又要考虑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及与同行业的竞争状况,合理定位,创新求异。国有农场旅游发展应定位于市民亲近自然、放松休闲的大众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品开发要品味高价位低,面向大众。农场旅游发展应充分利用农场现有各类资源,立体化开发配合旅游产品,形成“一场一品”或“一场两品”的经营特色,以该品为核心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例如可以开展专题旅游设计,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时令节气如桃花节、荔枝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加强培训与管理尽管我国国有农场职工的文化素质总体要好于一般的乡村农民,但发展旅游业毕竟不同于以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场产业,旅游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农场职工对旅游业务知识的缺乏和不足,势必影响游客对农场旅游的整体感受。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国有农场整体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并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也有利于农场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促进农场旅游健康和谐发展。

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

大量国内外农场旅游发展的事实证明,单一的农场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将生态旅游与度假旅游产品相结合,对国有农场旅游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品深度设计开发至关重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项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

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农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增长,旅游由观光为主向度假休闲体验为主发展。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由于其经济、资金、客源的种种限制,更应坚持深度开发,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更具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休闲度假农场提供的旅游活动内容不仅应包括农场田园景色观光,更重要的是可以体验农场生活的度假休闲游。农场旅游产品设计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旅游体验主题,例如采草莓、插秧、骑马、挤牛奶、剪羊毛等丰富多彩的游客体验活动。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区域,会产生独特的效果。例如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品尝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达到休闲娱乐的效果。

租赁休闲农场是近年来农场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是指设计由农场提供农地,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场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甘苦,享受耕作的乐趣。租用者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农场度假时亲自种植作业,平时则由农场代管。农场还应有完善的解说系统与指导人员,帮助游客协助农事操作,提高农场的度假休闲效果。

将国有农场的高科技产品与旅游相结合推出的休闲项目,是目前农场旅游发展新的趋势。例如深圳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场,带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感受。农场里开辟一块地方展示良性循环高速发展的农业生物链:如饲养一群鸡,鸡粪通过蚯蚓来分解成肥料,肥料再用来种植蔬菜,蔬菜除供人食用外还用来喂鸡,所有农场里的垃圾都将通过饲养昆虫来分解,形成生物链循环再利用,这一新型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的到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基地教育基地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场经营形态。农场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颇具教育内涵。国有农场应与各旅行社及有关学校合作开展学生春游、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了解各项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例如农场可以开放牛栏、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设施,供学生和游人免费参观。游人可以完整地了解奶制品生产制作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参观,也是一次丰富知识、提高素质的受教育过程。参观游览农场博物馆,也是让青少年增长教义的良好途径。2004年国内第一个记录和展现“向大海要田、向荒滩要粮”围垦历史的博物馆—上海农垦博物馆在上海五四农场动工兴建。农垦博物馆集教育、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通过实物、照片和文字材料,原样展示知青们的工作和生活,真实记录一大批老围垦和几十万知识青年艰苦奋斗的闪光足迹。位于新疆石河子农场的军垦博物馆,通过百余件军垦战士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创业史,游客通过声、像全景目睹当年军垦战士进军新疆、剿匪、垦荒造田的宏大历史场面,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教育有重大的意义。

知青返乡农场游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青奔赴祖国各地农场下乡锻炼,农场已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第二故乡。我国有近千万知青,如今的他们属于能够自主消费的群体,也有闲暇时间和一定的消费能力,是开发国有农场旅游客源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群体。将他们的旅游潜能激发出来,会对开发国有农场旅游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知青旅行团队可以采用列车往返、分连队下乡、举办大型联谊活动并自选项目旅游的方式设计整体旅游方案。知青返乡游是我国农场旅游的独特形式,农场应积极顺应潮流,不失时机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吸引客源,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效应,为国有农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崔然.我国国营农场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

国有农场范文篇5

一、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惠农政策,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规范国家、国有农场与农工之间的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工负担,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

2.基本原则。坚持减轻负担、惠及农工的原则,把减轻农工负担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出发点,切实减轻农工负担;坚持统一政策、规范收费的原则,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规定,清理不合理收费,规范国有农场与农工的分配关系,切实保障农工合法权益;坚持各负其责、适当补助的原则,按隶属关系由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由此减少的收入,由中央和省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坚持因地制宜、配套推进的原则,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方案,并同步推进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和内部运行机制等各项配套改革。

3.总体要求。全省国有农场要进一步深化税费改革,切实做到“三个确保”:一是在全部免除农业税的同时,全面免除农工承担的包括类似“乡镇五项统筹”(即九年制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和乡村道路建设等五项)费在内的土地承包费(管理费或租金,下同),确保农工负担明显减轻。二是确保国有农场经营有序、生产发展、社会稳定。三是确保农工负担减轻后不反弹。

二、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4.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取消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政策。对在土地承包费外由农工自行缴纳的农业税和在土地承包费内由国有农场统一缴纳的农业税均予以取消。目前国有农场已经取消了农业税,必须确保农工在土地承包费中也不再承担。

5.全面免除农工承担的包括类似“乡镇五项统筹”费在内的土地承包费。从2006年起,全面免除农场职工承担的包括类似“乡镇五项统筹”收费在内的土地承包费,已经收取的2006、2007年的土地承包费要尽快如数退还给农工。要稳定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农场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回本农场职工已承包耕作的土地。由农场职工承包的责任田以外的土地和非本农场职工承包土地作为农场的经营田,其收费参照集体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执行。各地要将政策真正落实到承包土地的农工,严禁通过其他形式变相加重农工负担。改革后农工原享受的社会保障和国有农场农业服务水平不降低。土地承包费取消后,原农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由企业缴交部分从国有农场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场经营田收入和其他收入中开支。

6.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予以补助。对国有农场因免除包括类似“乡镇五项统筹”费在内土地承包费而减少的收入,一方面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予以消化,另一方面参照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有关政策,适当考虑国有农场的历史因素,由中央和省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另行制定。

7.清理和规范对农工的其他各种收费。严格控制和清理有关部门和国有农场面向农工的其他收费项目和标准。确需保留的,必须要有法律法规依据,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并按隶属关系报国有农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生产经营性收费,应按照受益水平与实际支出合理确定,由受益农工自理,但不准搭车收费。各级政府要加大国有农场公益事业建设投入力度,国有农场要继续增加对生产队内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生产队内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可以参照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有关规定执行,履行民主程序,实行上限控制,“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上限标准按照赣发〔2005〕10号规定执行。要印制农工负担手册,凡手册之外的收费,农工均可拒付。清理规范收费工作由省农业厅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负责,规范后农场要及时张榜公布。

三、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

8.逐步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逐年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实行企社分开,切实减轻农工负担。国有农场自办的中小学校全部移交给当地政府管理,学校资产整体无偿划拨,在编教职工符合条件的整体移交;国有农场经批准成立的公安派出所实行属地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编人员整体移交;国有农场兴办的医院和编制内的医务人员实行与农场剥离,全部移交给当地政府,经整合后按乡镇卫生院模式管理。在学校、公安派出所、医院的移交过程中,按人员编制数核定支出基数,下划当地财政,不足部分,由省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助。

9.推进国有农场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要积极推进农场机构改革,调整国有农场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和人员,加强财务管理,降低管理成本。

(1)将场办工商企业重新登记为独立的一级法人。通过股份制改造和租赁、拍卖等办法,逐步实现场办企业的民营化;农场所办非公益性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有条件的也还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或者民营化。

(2)精简机构和人员。农场的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应符合现代企业的要求。农场所设分场一律撤销,生产队进行合并,每个生产队规模一般应达到*人以上,管理人员职数控制在3-5人;农场变三级或四级管理为总场、生产队两级管理;要积极创造条件,比照税费改革政策,多渠道妥善分流农场富余人员。

(3)加强财务管理。要推行国有农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行生产经营性与非生产经营性支出分账核算,规范各项支出,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增长,防止管理费膨胀。

(4)按自愿原则分离国有农场的“场带村”。在尊重大多数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分离国有农场的“场带村”,可以继续由农场代为管理,也可以完全脱离农场就近并入邻近行政村或单独设立行政村,“场带村”人数较少,达不到全省行政村平均人数的就近并入邻近的行政村,达到全省行政村平均人数的单独设立行政村。

10.实行扶持政策,使农场享受当地农村同等待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国有农场农林水、交通、公共卫生、能源、环保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纳入规划、统一申报,省直有关部门在编制有关专项建设规划以及安排具体项目时,对国有农场项目要统筹考虑,让农场同等享受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投入政策。各级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在低保、救灾、救济、优抚、新型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就业和再就业等方面按政策规定把农场统一纳入政策范围。国有农场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按现行政策执行;对国有农场未参加养老保险且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低的退休职工,给予适当生活补助,并资助国有农场困难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参加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四、切实加强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11.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国有农场改革是国家、国有农场和农工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关系到广大农工的切身利益,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改革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充实和加强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建立健全部门分工负责制度,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关部门要经常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国有农场改革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改革中遇到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报告。

国有农场范文篇6

关键词:农垦体制改革转型

综观20多年农垦体制改革的进程,无论是国有农场内部还是整个农垦系统,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包括纵向调整了省局、分局、国有农场、生产队、家庭农场之间的关系,横向调整了政企、社企之间的关系等。本文根据对黑龙江、海南两省国有农场的调查,并结合全国农垦情况,就关于国有农场改革的评估、国有农场的转型、垦区集团化及产业化改革模式初显、农垦体制改革任务艰巨四个问题做一些分析。

一、国有农场改革的历程

20多年来,国有农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国有农场内部,实行了农业改革、产权制度与职工身份转换改革、政企社企分开(主要是内部分开)、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精简管理机构、并队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

(一)农业经营改革

继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①的改革之后,90年代开始实行“两费自理”(生产费用和生活费用自理)改革,这使家庭农场成为相对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既调动了家庭农场主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扭转了因家庭农场经营不善而导致国有农场亏损的现象。据对30个垦区统计,到2000年,职工生活费自理率达到94%,生产费用自理率达到90%;90%以上的农机具已归职工个人所有。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全省家庭农场总数达到22.5万个,承租耕地2996.9万亩,生活费自理达100%,生产费自理率达到98.2%,生产费用自理率比1998年大洪灾后的1999年高出5.7个百分点,前几年形成的生产、生活费用欠帐问题也采取逐年清理的办法,正逐步得到解决。在实行“两费自理”的基础上,一些垦区也逐步放开家庭农场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进一步增强家庭农场的风险意识和市场主体意识。

①本文所指的大农场为国有农场,小农场为国有农场中的家庭农场。

为促使家庭农场成为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还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承包、租赁制度进行改革,核心是给予家庭农场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一是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权流转机制,试行“两田制”,促进土地资源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江苏、安徽、湖北、河北、山西等垦区除保证农工基本生活田外,对其余土地全部实行招标承包,扩大了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二是橡胶、剑麻等长期作物的转让、租赁也取得重大进展。如广东垦区,已将8万亩国有剑麻全部作价转让给职工个人经营,45万亩水果实行全部自费经营,70%左右的开割胶园也转让或租赁给了职工家庭和专业大户,形成了与大农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

黑龙江垦区的一些国有农场在土地承包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一是实行土地承包末位淘汰制。海林农场等实行土地末位淘汰制,即国有农场职工因经营不善而发生难以完成承包合同规定项目(如产量指标和承包费的上缴等),则淘汰其土地承包权,并向生产能手集中。这一制度促使承包者提高经营水平,并逐步形成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又保障了“两费自理”的实现和大农场不再发生新的亏损。末位淘汰制的实行,是根据国有农场土地归国家所有、职工具有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而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情况,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与农村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有所不同,因为农村土地是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国有农场职工有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末位淘汰制也有弊端,即承包关系不能长期化,如果发生发包不公平的现象,将是不安定因素之一,必须慎重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被淘汰者有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二是将土地作为资产进行经营。以黑龙江省宁安农场为例,有两方面的举措:(1)对农业进行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兴办高效农业示范区。由于示范区基础设施条件好,种植甜丝瓜、圆葱等销往日本、俄罗斯等收益颇丰,尽管利费税较高,但农场职工进入示范区仍有较高收入。为了公平,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发包示范区耕地。国有农场对土地等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仅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为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还使得大农场、小农场均获得较好收益,在国有农场地费税收入适当提高的同时,承包家庭亩纯收入也高达约2000元。(2)从别的国有农场租用耕地5万亩,投资1300万元,租期20—40年,2003年即进入收获期,收入约160万元,2005年年收入可达300万元。把土地当作资产来经营,增加投入,使其增值,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进而使大、小农场两个层面均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由于耕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家庭农场耕地规模经营有所扩大。2003年黑龙江垦区经营5公顷以下的家庭农场9.3万个,与上年持平,经营耕地3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了1万公顷;经营5.1—30公顷的家庭农场10.2万个,与上年持平,耕地109。5万公顷,比上年略有减少;户均经营30.1—50公顷的家庭农场6728个,比上年增加了305个,增加了5%,经营耕地23.3万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经营50.1公顷以上的家庭农场2702个,增加了252个,增加了10.3%,耕地25.5万公顷,增加了4.1万公顷,增加了19.2%。户均规模在7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占总数的1.2%,经营了全垦区13%的耕地,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

(二)产权制度和职工身份转换改革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随着改革的深化,国有农场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但是,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由于国有农场产权制度改革滞后等原因,国有农场经营二、三产业亏损现象普遍。中共十五大以来,国有农场产权制度,特别是对非农产业的经营性资产进行了改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转让;另一类是实行人股、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通过转让,实行民营化,这既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又丢掉了国有农场办二、三产业所承受的经营亏损的压力。通过人股、租赁、承包等方式,盘活了国有资产,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实践中,每个国有农场在产权制度改革上,举措不尽相同。黑龙江省海林农场除学校、医院保留为国有外,对非农产业国有经营性资产完全实行民营化。海南省的国有农场,除橡胶产业外,非橡胶的农业和二、三产业已基本退出国有经济。以海南省的蓝洋农场第5生产队为例,全队人口为113人,劳力32个,从就业结构看,从事橡胶生产的有16人,其余均从事自营业务,包括队长也从事非橡胶产业(养了20头猪,经营了一个小商店),即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领域就业的劳力各占一半。黑龙江省八五——农场则有区别地实行人股、租赁、承包、转让等方式盘活国有资产,对企业实行“租壳(厂房)卖芯(设备)”,以获得房地产增值的收益。

在改革产权制度的同时,必然发生职工身份的转换:在改革前,国有农场区域内,无论是农业工人,还是所属企业职工,都是国有农场的职工。产权制度改革后,经济组织随之重构。同时,在产权制度改革和鼓励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下,农垦系统的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国农垦系统非公有制经济经营单位已达36万个,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6亿元,占农垦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31.35%。以宁安农场为例,2002年非国有经济实现社会生产总值5673万元,占全场社会生产总值的44%。国有农场与所在农场的二、三产业企业属于同等身份的法人主体,将国有农场职工身份及时转换,减轻了国有农场医疗、养老保险等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有农场的就业压力和养老、医疗保险等负担。

(三)政企、社企分开

在地方政府无财力接收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职能的条件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农垦系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政企、社企分开的改革模式。以黑龙江省为例,根据“省级授权、部门派出、系统管理、内部分开”的原则,在国有农场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国有农场内部的社会行政管理工作,国有农场各分公司负责生产经营。根据改革设计方案,社区和国有农场实行职能、机构、人员、资产、经费和财务6分开;社区管理委员会资金来源于上级拨款、事业创收和国有农场各分公司补贴3部分。国有农场和社区共设一个党委和群团组织,形成国有农场各分公司和社区独立、相互支撑、双轨运行的管理体制。政企、社企内部分开,在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迈出了第一步。笔者所到国有农场,政企、社企内部分开的程度不尽相同:八五——农场规模较大,是黑龙江省第一批改革试点单位,政企、社企内部分开较彻底,不仅做到了上述6分开,连办公区也分开了;海林农场因为规模较小,实行人员交叉、一套财务班子两本帐。同时,在经费上对社区管理委员会实行刚性预算管理,以约束国有农场办社会支出的随意性扩张。其他垦区,如上海、辽宁、广东等垦区,将全部或部分社会职能移交当地政府,减轻了农垦企业的负担,这是国有农场实现减亏增盈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精简管理机构、并队及人事制度改革

在实行政企分开、社企分开的同时,国有农场精简场部管理机构和人员,合并生产队,进而减少了人员费用和管理机构运转费用。黑龙江垦区在国有农场内部设立108个社区管理委员会和160个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减少管理人员近千人,减少管理费用840万元。以八五——农场为例,在政企分开、社企分开的同时,人员编制由原来的79人减少为69人,企业机构由原来的9个减少为6个,仅人员减少一项,就节省开支16万元。同时,撤并生产队,减少生产队干部,生产队财会人员也由原来的3人减为1人,并设想实行几个生产队共设1个会计的改革①。这一改革降低了管理费用,在这种条件下,一些国有农场减少土地承包利费税,以减轻农场职工负担。八五——农场每亩承包土地的利费税,由1998年的165元降至2003年的85元,减幅为48.48%。国有农场人事制度改革也在积极推进之中。海林农场从1988年起,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场办企业招标承包过程中,实行厂长推荐制;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实行学校校长、医院院长推荐制;1995年实行直选生产队长;1998年全场基层干部实行海选。我们所到国有农场,仍有一些国有农场实行生产队长任命制。

①海南垦区国有农场规模较小.牛产队管理人员由原夹的3—5个人减少为1人。

(五)事业单位改革

对于国有农场兴办的中小学和医院这类事业单位,在经费上实行补差或承包制。海林农场对学校实行补差,不足部分由上级拨款和国有农场补贴;对医院实行包干,自负盈亏。八五——农场对事业单位实行法人登记、企业化经营。是国有农场减亏增盈的重要举措。

(六)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

国有农场改革了用工制度,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改革。对待新人,在就业上实行合同制。对老人,仍按国有农场正式职工对待。海林农场退休职工700多人,用统筹办法加以解决。现在,全国国有农场职工养老保障已进入社会统筹①。同时,实行职工身份转换,对尽职工义务者,按职工对待;对不尽义务者,如不包地、不养牛,或不上交统筹费等,解除职工身份。有的地方还实行以土地置换身份的办法。国有农场还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

总之,上述改革举措,实现了其政策目标。其一,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构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主体,包括政企社企分开的国有农场、家庭农场、民营企业等,进而建立起新的运作机制,增强了经济活力,调动了职工和企业主的积极性。2002年,全国农垦经济发展出现重大转机,扭转了连续5年亏损的被动局面,取得了全系统实现盈利21亿多元的成效。2003年,尽管遭遇“非典”疫情和各种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垦经济保持健康平衡的运行态势,全国农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创1995年以来新高,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实现利润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不仅盈利水平创历史最高,而且出现了一二三产业全面盈利的可喜局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00元,人均纯收入3580元(比上年增长6%,高出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4个百分点),粮豆总产量1374.29万吨。其二,国有农场增收减支,大农场实现了连年盈利。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改革,其成效是明显的。

二、国有农场转型分析

国有农场是为解决农产品短缺问题,由大批转业官兵(随后有大批知识青年)垦荒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农场只是单纯的生产经营型企业。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特别是在大农场套小农场和产权制度改革中,国有农场发生了重大转型,即由生产经营型企业转为资产经营型企业。通过对国有农场经济组织的重构、国有农场公司制改造的实践、生产队的职能、国有农场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国有农场由生产经营型企业转为资产经营型企业”这一重要结论。

(一)国有农场经济组织的重构

在建立家庭农场和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国有农场经济组织发生了重构,由原来的国有农场一个,变成了3类众多的经营主体:一类是家庭农场。通过实行“两费自理”,以及放开家庭农场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家庭农场成为了相对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二类是民营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把部分国有农场的经营性资产民营化。同时,在鼓励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下,一大批新的个私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三类是国有农场。国有农场角色发生了转变,由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变为资产经营型企业。

①2003年7月1日起,11个原来没有纳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垦区也全部进入当地社会统筹。

(二)国有农场实行公司制改革未能突破原有运作模式而难以适应竞争农业发展的要求

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各垦区国有农场在实行政企、社企内部分开的同时,一些国有农场实行公司制改革。从改革实践分析,存在许多问题,最主要的有:

第一,难以按公司制企业运作。例如,黑龙江省的国有农场,虽然挂了公司牌子,但在经济活动中,都没有用公司的名义,还是用国有农场的牌子,公司制改造徒有虚名。再如,海南省垦区,2000年下半年以来,在西联农场等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中,实行公司制改造,但没有在工商部门登记,原因是土地由国有农场转让给公司,必须交数额较大的转让金,对公司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支出,对于现行极低的经营绩效而言,显然是负担不起的。第二,现行对国有农场实行公司制改造,因为路径依赖,并没有突破原国有农场的运作模式,且运作层次增加。我们所到的西联农场、蓝洋农场,其运行中都有较多矛盾。首先,在组织构架方面,改革方案设计中分为农场、公司、社区3套机构。一般而言,国有农场书记兼任农场场长和公司董事长,一位农场副场长兼公司总经理,一位农场副场长兼社区主任,加上群团组织,正处级干部增加到6个,由于采取的是政企、社企内部分开,很多职能交叉,经费预算控制也难以实现。换言之,挂了公司牌子,没有按照公司制运作,且由于多了机构,办事效率成了问题,组织成本增加。第三,不适应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从组织模式分析,对国有农场实行公司制改革,这一模式有其积极的一面,即适应了国有农场由生产经营型企业向资本经营型企业转型的要求,这是国有农场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因为,这一改革并没有克服原有国有农场模式的弊端,且由于国有农场经营规模小而难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还是一个社区性的综合性公司,而并非专业性的公司,不具有竞争力。因此,还应将国有农场相关资产以股权形式配置到专业性产业公司,走农垦经济集团化和产业化之路以股权形式配置到专业性产业公司,走农垦经济集团化和产业化之路。

(三)生产队的职能

我们到八五——农场和蓝洋农场的生产队,就生产队的职能进行了访谈。八五——生产队管理人员有3—5人,财会人员由原来的3人减少为1人,并准备搞若干个生产队共设1个会计的改革,生产队主要负责土地的发包、党群工作、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等。蓝洋农场第5生产队,人口少,仅113人,只设了1位生产队长,主要是负责党群工作、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等。两个国有农场的生产队都不是一级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而只是承担社会事务的派出机构。

(四)从国有农场财务状况探其经营业务

关于国有农场经营业务,我们是通过对其财务状况的分析来得出结论的。下面是对海林农场和八五——农场2003年预算收入和支出控制指标进行的分析。

1.关于预算收入控制指标的分析。表l是海林农场和八五——农场2003年预算收入控制指标。根据表1,可以分析得出以下3点结论:

(1)国有农场已无生产经营性收入。(2)国有农场的收入主要来自经营资产所获得的收入。在国有农场自己创收中,来自土地发包所得的利费税收入所占比重大。海林农场非农产业全部转制为私人企业,故没有场办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其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发包所得的利费税,其中来自土地收缴收入占自己创收的比重为84.2%,非农的事业单位收入(如扣除支出,实际收入为负值,不足部分由国有农场补贴)、其他收入及粮食差价收入仅占15.8%。八五——农场来自土地发包所得的利费税收入占整个农场创收的比重为51.3%,即超过半数,所不同的是,其占整个国有农场收入的份额比海林农场小。这是因为八五——农场实行“租场卖蕊”,有房产租金收入;拥有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18%的股权,是其第一大股东,有较多的股息红利收入,场办企业承包费、租赁费、股息红利及投资收入共1412万元,占农场创收总额的35%。由此还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即国有农场保留部分资产实行租赁、承包经营和参股经营,有利于国有农场收入的持续增长。对于何种资产退出国有经济(即卖掉),何种资产实行租赁、承包、参股经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全部卖掉,发展个私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对于国有农场收入的持续增长是不利的。保留部分非农资产实行租赁、承包和参股经营,对于国有农场收入的持续增长是有利的。(3)国家财政补贴在国有农场总收人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海林农场占18.9%,八五——农场占23.2%,即约1/5是靠国家财政补贴。这一补贴,是用于国有农场办社会不足部分的补贴。

表12003年两个国有农场预算收入控制指标

2.关于支出控制指标的分析。表2是海林农场和八五——农场2003年预算支出控制指标。根据表2,可以分析得出以下4点结论:

(1)没有直接用于生产经营的费用。两个国有农场不仅没有生产经营费用支出,也没有积累,只有间接生产经营费用支出,即基金支出和专项支出,两项合计也很少,海林农场这2项合计占总支出(不含代交农业税)为4.2%,八五——农场为1%。(2)国有农场组织成本高。两个国有农场的费用支出,主要用于管理费和政社支出。海林农场管理费用支出占总支出(不含代交农业税)的64.3%,政社支出占24.2%,两项合计为88.5%;八五——农场管理费用支出占总支出(不含代交农业税)的61.4%,政社支出占22.5%,两项合计为83.9%,财务费用为13.1%,3项合计为97%。可见,国有农场组织成本相当昂贵,这是影响国有农场农产品竞争力的重大因素。(3)国有农场实际为负盈利。两个国有农场之所以能实现盈余,是因为政府转移支付了其办社会的部分费用,如果扣除财政补贴办社会开支后,各国有农场均为负盈利。(4)国有农场忽视了企业积累的功能。即便含国家财政补贴后有盈余,但其占总收入的比重很少,海林农场占12.9%,八五——农场占13.3%。这仅是预算控制指标,而实际盈余比预算要小的可能性极大。可见,作为企业的国有农场,已失去了企业积累发展的功能。

表22003年两个国有农场预算支出控制指标

根据两个国有农场2003年收入、支出预算控制指标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3点结论:第一,在收入中,没有生产经营性收入,只有经营资产所获得的租金或股息红利;支出中没有生产经营支出,主要用于管理费和政社支出等,国有农场已从生产经营领域退出,而是实行资产经营,且主要是“经营”土地资产(实为享受国家赋予的土地使用权收益)。两个国有农场所不同的是,海林农场仅经营土地资产,其他资产均民营化;八五——农场除经营土地资产外,非农资产未完全民营化,而是保留部分实行租赁经营、承包经营、参股经营等。第二,两个国有农场都没有积累,这等于是放弃了国有农场作为企业自身发展目标,而发展目标完全由家庭农场和非公有制经济来实现。第三,国有农场组织成本昂贵,管理费和办社会费用在支出总额中所占比例极大。如果改革国有农场,如精简管理机构和人员,政企、社企分开,将降低组织成本,极大地提高农垦系统农产品的竞争力。这3点结论表明,作为企业的国有农场,其发展的持续性受到严重的约束,组织成本的昂贵,家庭农场所交的地费税难以支持这一组织的正常运转,不仅政企社企合一的国有农场难以维计,失去发展甚至是生存空间,也将制约着家庭农场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素。

(五)关于国有农场现状分析的结论

根据实证分析,关于国有农场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企业经营状况分析,国有农场已由生产经营型企业转为资产经营型企业。这表明国有农场仍具企业特性,加之国有农场资产总量较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采取“农场农村化、农工农民化”的改革思路①。这一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国有农场职能剥离、资产有效配置和农垦经济集团化、产业化改革的理论基础。

表3海林农场各类机构设置

2.从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分析,国有农场承担了政府应当承担的社会职能,但又是一个不是政府的政府。表3是黑龙江海林农场实行政企、社企内部分开后的机构设置情况。表3的第二列“社区”和第三列“驻场部门”均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应当从国有农场剥离出去。现在,国有农场社会事业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50多年来,经过几代农垦人的艰苦奋斗,农垦公益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据统汁,到2002年底,全国农垦系统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上千个以国有农场为核心的农垦小城镇,其中超过5000万人的农场小城镇有600多个②,修建道路几十万公里。农垦系统已经建有部级、省级科研单位486个,职工1.7万人,科技人员7202人,农场实验站2000多个,并形成了科研与推广相互衔接的服务网;农垦系统共建成各级各类学校5079所,教职工16.5万人,在校学生203万人;农垦系统共有医疗卫生单位9340个,其中医院1480所,医务人员6.99万人,医生3.04万人,病床

①按此思路改革,国有资产将得不到保值。

②从19日开始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图木舒克、阿拉尔、五家渠3座城市分别在各自的所在地同时正式挂牌。图木舒克、阿拉尔和五宝渠3座城市分设于新疆生产律设兵团农三师、农一师和农六师。

5.78万张,疗养院6所;农垦系统还建立了4个电视台,1000多个电视差转台、地面卫星接收站和有线电视台,1500多个广播站,电视、广播覆盖率达到95%。①表3这些“政府职能”部门和垦区办社会的沉重负担,已成为农垦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国有农场在垦区经济集团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发生了分化,有的已成为原料生产基地或第一车间,有的成为若干专业性产业公司的分公司。

4.根据以上3点,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客观要求下,国有农场职能剥离是必然趋势,组织也必须重构:现行负责的社会职能向当地政府移交②;国有农场负责资产经营,可通过资产重组,将相应资产以股权形式纳入农垦经济集团和专业性产业公司。

三、农垦经济改革模式探索及问题

近年来,很多垦区在集团化、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成立了类似集团总公司,建立起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关系,在垦区经济集团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全国农垦有17个垦区已经整体转为企业集团。据不完全统计,农垦系统现有产业化组织467家,其中龙头企业381家;有47家企业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又有28家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垦产业化经营组织固定资产达218.72亿元,占全国农垦企业总资产的24.5%;实现利润15.24亿元,占农垦企业利润总额的73.1%。在已转为企业集团的垦区,通过资本纽带和市场手段,对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进行调整、重组、聚合,已经在粮、油、糖、果、麻、胶、奶等支柱产业上组建了一大批专业性产业公司,成为垦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骨干,形成垦区核心竞争力。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垦系统发挥组织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等,正打造集团化、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集团化、产业化改革模式初显。

尽管如此,农垦体制改革仍存在很多问题,概括起来,其难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政企、社企分开问题。农垦体制改革滞后最突出的表现是政企不分、社企不分。政企分开、社企分开,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有农场层次。现在,除少数垦区将社会职能移交当地政府外,绝大多数垦区国有农场政企、社企实行的是内部分开。最终目标是彻底分开。第二个层次是国有农场以上各级政企分开。以黑龙江、海南两省为例,农垦总局、分局(海南省没有分局这一管理层次)政企分开等问题尚没有实质进展。这些,都制约着农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农垦系统如何提高竞争力,打造集团军,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发挥作用,则成为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现在,集团化、产业化改革模式初显,这是破解农垦发展的方向性改革问题,但涉及到国有农场是作为经济组织存在还是作为政府组织存在的问题,涉及到国有农场资产的重组及相应的管理体制问题。这一改革,也是一场重大革命,是一场农垦系统能否生存的改革,是一场比家庭农场的建立更复杂、更难的改革。因为家庭农场的改革主要涉及到职工的利益,而集团化和产业化改革则涉及到国有农场官员及国有农场以上农垦官员的利益。

国有农场范文篇7

关键词:国有农场农场旅游旅游产品

农场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旅游对象,利用农场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及农场生活发展休闲农业的旅游方式。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家,遍布祖国各地的农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对国有农场进行旅游开发,不仅能突破我国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还将有效地促进国有农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场竞争力,打造由农业生产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

国有农场开发旅游的必要性

我国于建国初期形成的大量国营农场,不仅安置了大批转业官兵、城市知识青年和内地移民,屯垦戍边巩固国防,而且开发了大量土地资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有农场长期的经济结构单一,历史包袱沉重,农场的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农场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已不能适应形势。加之近年来企业积极减员增效,农场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对我国国有农场资源进行深层次综合开发已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农业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通过优化农场生产结构,拓宽经营思路,将我国单一性生产农场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既保留原有农业生产性质,又增加旅游业的性质功能,是国有农场开拓发展的新思路。开发农场旅游还可以有力地宣传各大农场农业生态特色,树立农场下属企业的形象及其产品的市场开拓,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获得农业、旅游业的双重受益。如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发挥其独特的热带风光和温泉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创建华侨旅游度假城,吸引外资兴建宾馆酒店35家,2003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当年该场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占农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

因此,国有农场应审时度势,重新定位,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增强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业的信心,逐步树立起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的新观念,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场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的双重收益。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我国农场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国有农场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各地农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景观类型多姿多彩,野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资源类型应有尽有,各类部级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分布广泛。一些大中型国有农场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高科技农产品栽培等,农业旅游观光项目丰富,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我国国有农场居民一般集中住在场部附近的职工住宅新村,居住密集度高,规划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时,若对农场的居民点,高坡地与宜耕宜林荒地加以利用,更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成本。由于国有农场集约经营机械化水平较高,农场的基础建设较好,在农场场部为中心的卫星城镇上,农场招待所、度假村小别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都作相关性开发,大大降低了农场旅游开发的成本。

员工文化素质较高由于我国农场大部分都属国营性质,农场注重在职教育培训和吸收引进人才,据2000年国家农垦系统统计,农场职工文化水平多数受过中学教育,各类科技人员占农业职工总人数7%,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近四成,员工文化素质较农村总体水平要高,管理层次也较高,这为我国农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科技实力较强国有农场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和较为完整的水利体系,综合机械化程度较高,拥有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以商品生产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服务网络,发挥着高科技农业的示范作用。近年国有农场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开发新特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等体现着国内现代农业的先进水平,先进的电脑遥控灌溉技术、独特的大田膜下滴灌技术、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等都是发展农场旅游的重要资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的状况不同,国有农场具有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和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产业、产品结构水平低,种植业比重大,第三产业仅停留在传统的商业流通和满足系统内消费方面,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空间联系不充分国营农场一般是在荒远地区随着开荒种地而逐步形成的,距离城市的空间距离较远,与外界联系不充分。又因行政管理的不同,很难与周围大中小城市加强合作,由此导致国营农场空间联系的自我封闭性,影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使农场旅游与周围相邻旅游景点的联合营销存在一定的障碍。

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国营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根深蒂固的农场管理观念和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管理观念上求稳怕变的思想比较严重,经营观念上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质量,缺乏市场、贸易、现代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与官本位的干部激励机制,使农场领导乐于追求近期目标而忽视长远发展,对农场旅游开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以开发旅游促进农场发展的思想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国有农场旅游发展的现状

国内目前对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乡村以及高新农业园的旅游发展上,而对我国丰富的国有农场旅游资源,却存在着认知和实践上的不足,在国有农场旅游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个,土地总面积3922万公顷,农场企业遍布祖国各地,旅游业作为国有农场新兴的第三产业初具特色。目前,农垦全系统拥有旅行社20家,在全国风景名胜地区和各大中城市兴建了300多家宾馆、饭店、商贸旅游大厦,初步形成了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业、旅游娱乐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年营业收入20多亿元。各垦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地貌、人文等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旅游项目,形成了具有农垦特色的旅游业。全国国有农场资源较为丰富的黑龙江、新疆、海南、广东等省区,近年来在开发农场旅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黑龙江省洪河农场、八五三农场等,利用其国内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完整的原始湿地生态系统,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光度假、人文考察、休闲购物的旅游天地。新疆农垦利用其独具特色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牧场,积极发展农场旅游,建立了军垦博物馆、农场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广东光明农场、华侨农场等则依靠旖丽的热带风光、地热矿泉和浓郁的侨乡风情开发农场旅游,收到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我国在开发国有农场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总体来看,存在着部分旅游企业的素质不高,旅游产品单一、配套旅游设施不足、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很多农场旅游管理人才欠缺,经营者旅游业务知识贫乏,缺乏旅游管理的能力与旅游服务意识;目前的农场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以垦区农业资源特色为主的现代化农场观光,卖点较为单一;资金不足也是我国农场旅游开发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很多农场旅游项目的开发都由于后续资金的不足而处于停建状态。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构想

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思路

政府主导借鉴世界各地成功的农场旅游发展经验来看,我国国有农场旅游的开发整体上应该以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主导进行规划,将旅游观光农场作为政府优先项目,辅导农场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提供专业的服务。当地政府也应重视对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规划与指导,不仅重视硬件的投入和建设,也重视软件的配套。例如深圳光明农场的旅游开发规划已纳入深圳市旅游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海宴华侨农场也被列入省旅游扶持重点,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同时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对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提出各项要求,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农场在运营、顾客服务、农场内外部环境、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达到以发展旅游带动农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规划先行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的编制将为旅游开发把握好总体方向,是科学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在国有农场旅游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农场旅游的发展方向和主题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旅游主题形象定位,既要考虑国有农场本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又要考虑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及与同行业的竞争状况,合理定位,创新求异。国有农场旅游发展应定位于市民亲近自然、放松休闲的大众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品开发要品味高价位低,面向大众。农场旅游发展应充分利用农场现有各类资源,立体化开发配合旅游产品,形成“一场一品”或“一场两品”的经营特色,以该品为核心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例如可以开展专题旅游设计,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时令节气如桃花节、荔枝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加强培训与管理尽管我国国有农场职工的文化素质总体要好于一般的乡村农民,但发展旅游业毕竟不同于以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场产业,旅游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农场职工对旅游业务知识的缺乏和不足,势必影响游客对农场旅游的整体感受。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国有农场整体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并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也有利于农场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促进农场旅游健康和谐发展。

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

大量国内外农场旅游发展的事实证明,单一的农场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将生态旅游与度假旅游产品相结合,对国有农场旅游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品深度设计开发至关重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项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

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农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增长,旅游由观光为主向度假休闲体验为主发展。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由于其经济、资金、客源的种种限制,更应坚持深度开发,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更具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休闲度假农场提供的旅游活动内容不仅应包括农场田园景色观光,更重要的是可以体验农场生活的度假休闲游。农场旅游产品设计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旅游体验主题,例如采草莓、插秧、骑马、挤牛奶、剪羊毛等丰富多彩的游客体验活动。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区域,会产生独特的效果。例如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品尝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达到休闲娱乐的效果。

租赁休闲农场是近年来农场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是指设计由农场提供农地,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场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甘苦,享受耕作的乐趣。租用者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农场度假时亲自种植作业,平时则由农场代管。农场还应有完善的解说系统与指导人员,帮助游客协助农事操作,提高农场的度假休闲效果。

将国有农场的高科技产品与旅游相结合推出的休闲项目,是目前农场旅游发展新的趋势。例如深圳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场,带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感受。农场里开辟一块地方展示良性循环高速发展的农业生物链:如饲养一群鸡,鸡粪通过蚯蚓来分解成肥料,肥料再用来种植蔬菜,蔬菜除供人食用外还用来喂鸡,所有农场里的垃圾都将通过饲养昆虫来分解,形成生物链循环再利用,这一新型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的到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基地教育基地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场经营形态。农场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颇具教育内涵。国有农场应与各旅行社及有关学校合作开展学生春游、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了解各项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例如农场可以开放牛栏、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设施,供学生和游人免费参观。游人可以完整地了解奶制品生产制作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参观,也是一次丰富知识、提高素质的受教育过程。参观游览农场博物馆,也是让青少年增长教义的良好途径。2004年国内第一个记录和展现“向大海要田、向荒滩要粮”围垦历史的博物馆—上海农垦博物馆在上海五四农场动工兴建。农垦博物馆集教育、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通过实物、照片和文字材料,原样展示知青们的工作和生活,真实记录一大批老围垦和几十万知识青年艰苦奋斗的闪光足迹。位于新疆石河子农场的军垦博物馆,通过百余件军垦战士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创业史,游客通过声、像全景目睹当年军垦战士进军新疆、剿匪、垦荒造田的宏大历史场面,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教育有重大的意义。

知青返乡农场游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青奔赴祖国各地农场下乡锻炼,农场已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第二故乡。我国有近千万知青,如今的他们属于能够自主消费的群体,也有闲暇时间和一定的消费能力,是开发国有农场旅游客源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群体。将他们的旅游潜能激发出来,会对开发国有农场旅游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知青旅行团队可以采用列车往返、分连队下乡、举办大型联谊活动并自选项目旅游的方式设计整体旅游方案。知青返乡游是我国农场旅游的独特形式,农场应积极顺应潮流,不失时机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吸引客源,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效应,为国有农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崔然.我国国营农场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

国有农场范文篇8

一、加强对农场工作的领导,深入研究农场经济发展问题,创新发展机制,出台国有农场改革发展的政策意见

1、根据省政府领导和省农业厅领导批示精神,在去年全省农场土地专项检查的基础上,对加强全省国有农场土地管理、深化农场改革和维护农场和农场职工权益问题进行系统调研,对创新发展机制、改善企业产权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化水平、增进发展活力等农场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组织学习考察。组织部分农场主管部门和重点农场企业的领导赴先进省市进行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兄弟垦区加强土地管理、农场体制创新和推进农场产业化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拓展思路,加强与兄弟垦区的合作与交流。

3、组织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农场土地管理,增进国有农场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4、召开农场经济工作研讨会。对我省农场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征询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农场土地管理,增进国有农场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进行可行性论证。

5、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农场土地管理,增进国有农场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作进一步修改,形成《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农场土地管理,增进国有农场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提交农业厅、国土资源厅、国资委领导审定后报省府办公厅转发。

6、召开全省农场工作会议。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农场土地管理,增进国有农场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和《**省现代化农业示范农场建设实施意见》为主要内容,对全省农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推动我省国有农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热潮。

二、积极推进国有农场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依法加强国有农场土地的管理,维护农场和农场职工的合法权益,着力解决农场职工的福利待遇

7、配合国土部门依法查处国有农场土地专项检查中发现的未批先用、少占多用、强行划转等违规违法行为。强化对农场土地执法检查和责任追究,对侵占违规使用农场土地、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依法处理。

8、抓好《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农场土地管理,增进国有农场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加强督促检查,提高政策到位率。高度重视国有农场土地合法权益保护工作。国有农场土地是国有农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保护国有农场土地合法权益,不仅关系到农场系统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国有农场土地严重流失,农场职工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的问题,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农场土地管理,增进国有农场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遏制大量占用农场国有土地势头蔓延。

9、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和指导,切实推进国有农场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各级农场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重视支持,切实担负起保护农场国有土地的责任。要协同有关部门加大农场土地权属争议的调处力度,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列入目标考核,限期完成本级农场土地确权发证任务。各级农业部门要继续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协调,认真做好农场土地确权登记各项基础工作。

10、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维护和保障失地农场职工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我省国有农场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活力明显增强,但因农场的特殊性,农场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比如职工社会保障完善问题,职工住房与社区管理问题,劳动技能培训与再就业问题,农场电力、供水及环境改造问题,促进农场事业发展问题等。各地在制定推进农场改革与发展政策时,要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完善职工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农场职工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着力解决农场职工的福利待遇。

三、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农场建设,把我省国有农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点、城乡统筹的先头兵

11、根据创新发展机制、改善企业产权结构、增进农场发展活力的要求,在全省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农场建设工作。在认真做好调研的基础上。对我省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场建设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现代农业示范场建设的可行性方案。并协同有关部门提出《**省现代化农业示范农场建设实施意见》,征询各有关方面意见后,报厅领导审定后组织实施。

12、抓好第一批10个现代农业示范场试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为明年全面启动我省现代农业示范农场建设工作做好政策思路和项目储备。

四、积极推进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建设,加大对外引资引智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改善农场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场外向型经济

13、协同厅外经办加强对省级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和对外开放农场的指导和服务。开辟对外交流的渠道,创建招商引资的平台,加大引资引智力度,积极引进农业项目,改善农场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工出口外向型农业。

国有农场范文篇9

一、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消除束缚农场发展的体制障碍,规范国家、国有农场与农工之间的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工负担,推动国有农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一政策、规范分配的原则,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规定,规范国有农场与农工的分配关系,切实保障农工合法权益。坚持各负其责、适当补助的原则,按隶属关系由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国有农场由于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收入,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坚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各地区可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改革措施和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三)总体要求。各地区要在20*年内全面实施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并实现“三个确保”:一是取消国有农场的农业税,并将农工承担的土地承包费(管理费或租金,下同)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即九年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和乡村道路建设等五项)的收费全部免除,确保将农工较重的负担减下来。二是推进国有农场内部管理体制和各项配套改革,确保农工负担减轻后不反弹。三是逐步理顺国家、国有农场与农工之间的分配关系,确保国有农场经营有序、生产发展、社会稳定。

二、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政策。20*年,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20*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将国有农场纳入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实施范围。对在土地承包费外由农工自行缴纳的农业税和在土地承包费内由国有农场统一缴纳的农业税均予以取消。

(二)免除农工承担的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收费。从20*年起,对国有农场通过收取土地承包费等形式由农工承担的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收费予以免除。国有农场要采取绝大多数农工愿意接受的形式和方法,将免除的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收费的好处全部落实给承包土地的农工,严禁通过其他形式变相加重农工负担。

(三)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予以补助。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央直属农垦企业因免除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收费而减少的收入,由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对地方所属的国有农场因免除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收费而减少的收入,参照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有关政策,适当考虑国有农场的历史因素,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四)清理和规范国有农场对农工的其他各种收费。严格控制和清理国有农场面向农工的其他收费项目和标准。确属必要的,应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并按隶属关系报国有农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要印制农工负担手册,凡手册之外的收费,农工均可拒付。清理规范收费工作由农业部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积极落实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逐步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各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切实减轻农工负担。对地处边陲、担负屯垦戍边任务的国有农场,要继续加强其履行职责所必要的职能,提高其综合保障能力。

(二)进一步推进国有农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积极调整国有农场(团场)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和人员,降低管理成本。要推行国有农场(团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行生产经营性与非生产经营性支出分账核算,规范各项支出,严格控制管理费用增长,防止管理费膨胀侵蚀税费改革带给农工的好处。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所属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税费改革政策得到认真执行。建立和完善农工负担监管机制,切实防止国有农场通过提高承包费、增加管理费等方式变相增加农工负担。国有农场要实行涉农负担公示制度,按照场务公开、财务公开的要求,以农场(团场)、生产队(连队)为单位设置税费改革政策公开栏和监督电话,公布农工负担的具体项目、标准和数额,接受农工和社会监督。对加重农工负担的行为,有关部门要依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四)加大对国有农场公益事业的投入。实行税费改革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国有农场内公益事业建设支持的力度,国有农场要继续增加对生产队(连队)内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生产队(连队)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由农工筹资筹劳进行公益事业建设。

四、切实加强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国有农场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规范国家、国有农场与农工之间的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工负担,推动国有农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一政策、规范分配的原则,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规定,规范国有农场与农工的分配关系,切实保障农工合法权益。坚持各负其责、适当补助的原则,按隶属关系由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国有农场因税费改革而减少的收入,由省、市、县财政予以适当补助。

(三)总体要求。在20*年内全面实施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并实现“三个确保”:一是将国有农场农工承担的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收费全部免除,确保将农工较重的负担减下来;二是推进国有农场管理体制和各项配套改革,确保农工负担减轻后不反弹;三是逐步理顺国家、国有农场与农工之间的分配关系,确保国有农场经营有序、生产发展、社会稳定。

二、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范围和内容

(一)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范围

凡是从事农业生产,并由场内农工交纳土地承包费(管理费或租金,下同)的国有农场(含农场,原种场、良种场、示范场、蚕种场,林场、苗圃,种畜场、良种繁育场等),纳入税费改革范围。

(二)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内容

1、免除农工承担的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收费。从20*年起,对国有农场农工承担的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即九年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和乡村道路建设等五项)的收费全部免除,对国有农场农工承担的类似农村“村提留”的收费予以部分免除。

免除国有农场农工承担的上述收费后,农工只负担农场部分管理费和农工自身受益的费用。农工负担的农场管理费的收取实行上限控制,承包土地的农工按基本承包面积每亩负担额最高不超过30元,对承包果树、畜牧养殖、蚕场等其他农业承包的农工比照承包土地的农工负担水平收取管理费,具体收取标准及办法由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农工的养老等社会保险按照劳动保障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2、规范国有农场与农工的分配关系。国有农场要采取绝大多数农工愿意接受的形式和方法,将免除的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收费的好处全部落实给农工,严禁通过其他形式变相加重农工负担。国有农场对于限额内向农工收取的费用要严格控制,确属必要的收费,应由职代会讨论通过,并按隶属关系报国有农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3、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予以补助。对于国有农场因免除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收费而减少的收入,参照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有关政策,适当考虑国有农场的历史因素,采取省、市、县共同负担的办法,由各级财政予以补助,具体按照市财政部门制定的办法执行。

三、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企业集团,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农场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和人员,降低管理成本。要推进国有农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行生产经营和非生产经营支出分账核算,规范各项支出,严格控制管理费用支出,防止管理费膨胀侵蚀税费改革带给农工的好处。进一步完善农业承包经营体制,确保农工土地承包权不变,稳定承包关系。对国有农场集中管理的土地,要按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资产经营效益。具体按照《辽宁省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执行。

(二)强化农工负担监管。县政府将责成有关部门负责国有农场农工负担的监督工作,建立和完善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手段,加强对所属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切实防止国有农场擅自加重农工负担,确保税费改革政策得到贯彻落实。有关部门要组织一次对国有农场农工负担情况的全面清理,凡已向农工收取20*年度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收费的,要责令有关国有农场按照税费改革的政策,在20*年3月末前以农工接受的方式全部退还给农工。坚决取消各种乱收费,对农工的生产服务性收费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收取。省统一印制国有农场农工负担监督手册,发放到农工家庭,由国有农场责成专人负责,准确真实登记对农工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凡手册之外的收费,农工均可拒付。国有农场要实行涉农负担公示制度,按照负担项目公开、财务公开的要求,以场为单位设置税费改革政策公开栏和监督电话,公布清理规范后农工负担的具体项目、标准和数额,接受农工和社会的监督。对违反规定加重农工负担的行为,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实行责任追究的暂行办法》和省监察厅《关于违反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行为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三)加大对国有农场公益事业的投入。县政府将加大对国有农场公益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根据国有农场农工收入水平及负担能力,并考虑毗邻地区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限额标准,参照我省村级筹资筹劳管理办法,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及民主程序,实行上限控制,具体办法由县农经委制定。

(四)落实对国有农场扶助政策。县政府将国有农场纳入国家对“三农”扶持政策的享受范围之内,使国有农场及其职工家属在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充分享受到国家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

(五)加强改革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及板报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为改革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组织领导及总体安排

(一)加强组织领导。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是国家、国有农场和农工之间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关系到广大农工的切身利益,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要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县政府作为实施此项改革的责任主体,成立国有农场税费改革领导小组,明确改革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制度,妥善处理好改革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改革中出现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三个确保”。

(二)总体工作安排。我县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主要工作是做好调研测算、方案制定、清理整顿、宣传发动等工作。县政府有关部门完成改革方案的起草和上报市工作,清理和规范国有农场收费管理。县政府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工作进行部署,逐级进行宣传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