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业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5:51:58

国有林业企业

国有林业企业范文篇1

[关键词]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PEST分析

国有林业企业作为市场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盈利性组织,在其所能得到的各种资源的约束下,追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并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这就要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外部环境是企业获取成功战略的主要决定因素,对国有林业企业的宏观环境进行PEST分析。

一、经济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中国经济发展对林业产业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8%。与此同时,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7269亿元。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以林产工业为例,经过20多年的开拓发展,中国已成为林产工业制造大国,从主要产品的产量,市场的辐射面,主流企业的规模、装备水平、工艺技术、管理理念、产品品种质量,品牌建设,都已经或正在与国际接轨。

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系数来验证林业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关联度分析求出被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的关联程度,计算得到的数值越大,则被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的关联度就越大。

现有林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历史数据(详见表1)。

经过初值化处理,再经计算得关联系数表(见表2)。

关联度ri=0.59335,证明我国林业产值的增加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相关性比较显著。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而林业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2.林业产业的发展对国有林业企业木材供给的影响

林业产业是以森林、林木、林地资源为加工利用对象、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产业。它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多个门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林业结构也不断优化、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林业内涵不断扩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使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我国林业产业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继第二产业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了林业产业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多、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升级。林业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对木材的需求。而目前我国的国产木材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历年的国家计划木材产量增长(详见表3)。

目前国产木材供给量与需求量相比,仍存在一个很大缺口。因此,为了填补需求缺口,就必须进口一定数量的木材和林产品。林业产业的发展必然要重视发挥国有林业企业的作用。随着林产工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增长,要求国有林业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这为国有林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

二、政治法律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我国方针政策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决定》认为,加强林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尤其是目前我国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土地沙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仍呈加剧趋势。

(2)我国“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3)全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2006年7月,国家林业局批复黑龙江省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这标志着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开展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推进重点国有林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林业生产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要求国有林业企业对企业的资源实施整合,因此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就要有战略思维,从战略高度上去认识这些因素。

2.我国法律、法规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和《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薪柴、木片、木粒、锯末、木废料及碎片、木丝、木粉等初级产品将不再享受税收优惠。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对林木资源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我国取消或降低林业行业产品的出口退税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对一些出口初级林木产品的企业冲击很大,也促使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方式,增加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这也引导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能源和资源耗费,延长产业链,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国有林业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在企业战略规划中,思考和制定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企业战略。国家制定的其他法律、法规也值得国有林业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法律支持。

三、技术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国有林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林业产业。强化科技创新是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有林业企业职工生活水平、推进林区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障。

1.基础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林区主要造林树种重要性状遗传变异特点,树木遗传基因图谱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掌握主要造林树种的遗传规律,以培育速生丰产树种,为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保证。

研究森林生物灾害发生与生态调控机制,因为森林资源是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资源基础。

开展新型复合材料和木质功能复合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提供森林资源的利用率,这对于资源依赖于人工林、速生丰产林的国有林业企业很有必要。

以木材组成成分为研究对象,进行木材高效精细加工技术研究;开展木材液化技术和木材生物质能高效转化技术研究,这是国有林业企业实现产业价值链延伸的现实途径。

2.供应链管理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国有林业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使供应链上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克服本位利益观,防止各自为政扰乱市场竞争价格体系、损害利益的行为发生,形成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发挥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使供应链节点上企业实现利益共同最大化。

3.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国有林业企业信息化化建设可从根本上改变国有林业企业整体水平竞争力低的状况。通过应用IT和IS实施,可以帮助国有林业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机制,建设国有林业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信息化建设能帮助国有林业企业创新市场运作机制,重组业务流程,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四、社会文化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今后5-10年仍是房产建筑业的高速成长期,林产工业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这有利于国有林业企业的扩展。消费观念的更新产生了对林业新的需求。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日趋强烈,社会对林业的需求理念由过去的木材供应转为维护生态平衡。生态需求己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这使国有林业企业产能的提高产生了变数。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国有林业企业应从战略角度去认识PEST分析。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是一个多方面的(有许多环境因素)、复杂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的判断过程。这是一个日趋成熟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更多的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钟耕深,徐向艺.战略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张森林.中国林产工业的发展前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3).

[3]傅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国有林业企业范文篇2

[关键词]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PEST分析

国有林业企业作为市场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盈利性组织,在其所能得到的各种资源的约束下,追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并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这就要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外部环境是企业获取成功战略的主要决定因素,对国有林业企业的宏观环境进行PEST分析。

一、经济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中国经济发展对林业产业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8%。与此同时,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7269亿元。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以林产工业为例,经过20多年的开拓发展,中国已成为林产工业制造大国,从主要产品的产量,市场的辐射面,主流企业的规模、装备水平、工艺技术、管理理念、产品品种质量,品牌建设,都已经或正在与国际接轨。

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系数来验证林业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关联度分析求出被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的关联程度,计算得到的数值越大,则被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的关联度就越大。

现有林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历史数据(详见表1)。

经过初值化处理,再经计算得关联系数表(见表2)。

关联度ri=0.59335,证明我国林业产值的增加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相关性比较显著。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而林业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2.林业产业的发展对国有林业企业木材供给的影响

林业产业是以森林、林木、林地资源为加工利用对象、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产业。它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多个门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林业结构也不断优化、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林业内涵不断扩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使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我国林业产业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继第二产业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了林业产业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多、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升级。林业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对木材的需求。而目前我国的国产木材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历年的国家计划木材产量增长(详见表3)。

目前国产木材供给量与需求量相比,仍存在一个很大缺口。因此,为了填补需求缺口,就必须进口一定数量的木材和林产品。林业产业的发展必然要重视发挥国有林业企业的作用。随着林产工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增长,要求国有林业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这为国有林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

二、政治法律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我国方针政策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决定》认为,加强林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尤其是目前我国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土地沙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仍呈加剧趋势。

(2)我国“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3)全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2006年7月,国家林业局批复黑龙江省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这标志着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开展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推进重点国有林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林业生产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要求国有林业企业对企业的资源实施整合,因此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就要有战略思维,从战略高度上去认识这些因素。

2.我国法律、法规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和《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薪柴、木片、木粒、锯末、木废料及碎片、木丝、木粉等初级产品将不再享受税收优惠。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对林木资源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我国取消或降低林业行业产品的出口退税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对一些出口初级林木产品的企业冲击很大,也促使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方式,增加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这也引导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能源和资源耗费,延长产业链,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国有林业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在企业战略规划中,思考和制定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企业战略。国家制定的其他法律、法规也值得国有林业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法律支持。

三、技术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国有林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林业产业。强化科技创新是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有林业企业职工生活水平、推进林区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障。

1.基础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林区主要造林树种重要性状遗传变异特点,树木遗传基因图谱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掌握主要造林树种的遗传规律,以培育速生丰产树种,为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保证。

研究森林生物灾害发生与生态调控机制,因为森林资源是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资源基础。

开展新型复合材料和木质功能复合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提供森林资源的利用率,这对于资源依赖于人工林、速生丰产林的国有林业企业很有必要。

以木材组成成分为研究对象,进行木材高效精细加工技术研究;开展木材液化技术和木材生物质能高效转化技术研究,这是国有林业企业实现产业价值链延伸的现实途径。

2.供应链管理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国有林业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使供应链上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克服本位利益观,防止各自为政扰乱市场竞争价格体系、损害利益的行为发生,形成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发挥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使供应链节点上企业实现利益共同最大化。

3.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国有林业企业信息化化建设可从根本上改变国有林业企业整体水平竞争力低的状况。通过应用IT和IS实施,可以帮助国有林业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机制,建设国有林业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信息化建设能帮助国有林业企业创新市场运作机制,重组业务流程,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四、社会文化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今后5-10年仍是房产建筑业的高速成长期,林产工业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这有利于国有林业企业的扩展。消费观念的更新产生了对林业新的需求。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日趋强烈,社会对林业的需求理念由过去的木材供应转为维护生态平衡。生态需求己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这使国有林业企业产能的提高产生了变数。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国有林业企业应从战略角度去认识PEST分析。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是一个多方面的(有许多环境因素)、复杂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的判断过程。这是一个日趋成熟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更多的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钟耕深,徐向艺.战略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张森林.中国林产工业的发展前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3).

[3]傅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国有林业企业范文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背景;林业企业;财务管理

国有林业企业作为我国林业经营的主体,承担着重大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既要负责森林资源的开发,经营木材和林业产品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事也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任务,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讲意义非凡。而最近几年,知识化林业正在不断地被提及,成为我国国有林业企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中至关重要的工作之一,应当如何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向知识经济背景靠拢?

一、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知识经济的特征,知识经济区别于较为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它是与当下社会环境契合度更高的概念,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和重要动力。近些年来知识付费概念的普及也证明了知识经济正在快速的发展。而知识经济本身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以人为本,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新兴行业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许多新兴的互联网行业中,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正在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为掌握知识的个人带来相当可观的财富和收入,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分配方式,诸如员工认股权等。第二,知识经济是一种更新快、迭代快的经济体系,相较于传统的劳动产品,知识的产品寿命更短,更容易被新兴的只是所取代而迅速失去价值。第三,知识经济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并一定程度上跟随互联网共同发展。互联网一定程度的为知识传播提供了土壤,也让知识能够更快的通过互联网创造收益。第四,知识经济是无形经济,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但在知识经济中的,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知识和之力的投入。第五,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传统的工业技术不同,知识资产本身不会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且知识资产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生产活动中实体资产的消耗,进而起到生态保护的作用。第六,知识经济是复合型经济,是人脑力劳动的成果,许多行业都需要知识经济的推动才能更快的发展,因此知识经济很难完全独立的存在。除此之外知识经济也是全球化的经济,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速度大幅加快,并持续推动着金融、科技以及市场当面的全球化。

二、国有林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观念老旧,制度不完善

在展开国有林业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许多企业的相关人员观念比较保守老旧,对国企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没有充分的认知,对国有林业的特殊性没有充分的认知,对知识经济的了解更加欠缺。因此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他们一是很难意识到知识资本的重要性,二是无法掌握知识资本在财务管理中的核算方式和核算技巧,对知识资本的管理不成体系,更无法将知识资本和现有的财务管理相结合,从而一定程度的导致了财务管理上的偏差,对林业企业本身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国有林业企业自身都有一套相应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但大多数林业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不能及时的顺应时代,没有必要的时代观念也缺乏相应的指导思想,从而导致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逐渐变得不完善。很多林业企业事务没有配套的财务管理制度支撑,一是造成了管路混乱,权责划分不明确。二是制度隐患可能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对企业本身造成一定的危害。

(二)在知识资本方面监管漏洞大

许多国有林业企业管理层无法及时顺应新时代,掌握新时代的特性,对知识经济和知识资本不重视,从而导致了林业企业整体对于知识资本的忽视,更进一步导致企业在知识资本方面的管理混乱和监管不力。从另一方面来讲,企业自身不能对知识资本进行良好的利用和衡量,忽视了其应有的价值,自然无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管,从而对企业和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除此之外,相关人员能力上的欠缺同样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部分林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由于自身能力的缺乏无法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展开财务管理工作,更不能厘清知识资本和其他直奔形式的区别,从而导致了对知识资本的监管不力。因此站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讲,因循守旧的教条化工作模式显然是已经不符合时展的需求了,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强化相关人员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三)知识经济和知识资本自身的特殊性

知识经济和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下,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需要实体资本的投入,而实体资本的投入必定伴随着消耗。但知识资本其本身知识和信息,一旦产生就永远存在,不会产生任何消耗。与此同时,优质的知识资本在生产的过程中也能大大地降低实体资本的投入,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要衡量知识资本的价值,也不能用“数量”和“消耗”进行衡量,而是被更加先进的知识所代替。我们不难看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资本与林业企业的实体资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也就意味着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对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要真正地做好财务管理就必须充分的了解知识资本的特性,依据其特性建立相对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确保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做好与知识资本有关的财务管理工作。

(四)财务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人员缺乏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异常迅猛,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新的办公形式。但至今为止许多国有林业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方式上仍旧不能全面的应用信息化。主要是因为软件设施的建设无法满足,林业企业作为较为传统的产业无法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在林业企业的财务管理上往往没有合适的软件作为支撑,进行多部门协调工作的时候也相对比较困难。而且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国有林业企业对于软件的应用往往也是有限的,大多数时候只用来进行记录和简单的计算,并不应用到决策和结算中,从而一定程度的导致财务管理的低效和滞后。除此之外,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缺乏也是当前许多国有林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之一,知识经济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有对知识经济相对深入的认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出色的学习能力,愿意主动接触新事物并学习新事物。但这恰恰是林业企业许多财务管理相关人员做不到的,这也间接导致了知识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工作难以展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有林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知识经济背景下国有林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一)建立健全的观念,将知识资本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

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一般来说仅仅是对财务资本、实体资本和货币资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而和管理,管理内容往往也局限于资本筹集、资本运营以及投放和管理上。在当下越来越多元化的经济形势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这种相对传统的财务资本界定显然已经开始逐渐不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和适应,势必会对林业企业乃至是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所以财务管理工作急需要工作内容上的拓展和观念上创新,并将知识资本作为财务管理的对象。相关人员要强化无形资产这一概念,而无形资产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荣誉、计算机软件等等,是一种没有实体但拥有着一定的经济、技术、法律属性的特殊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正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普及来开,知识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受客观条件的影响,知识资本的重要性和价值都在与日俱增,甚至成为一些产业的核心部分,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充分的重视知识资本的管理,将这些无形资产视作公司财富的一部分并充分地利用起来,才能够实现企业财务的高水平管理。

(二)建立完善的知识资产的管理机构

要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本,就必须有完善的知识资产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决策审批、价值评估、合同查证、后期维护等等多个方面。在建设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确保将每一个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权责分明。而在对知识资产进行利用和开发的时候,要对其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估,尽可能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在知识资产管理机构展开工作的过程中,要完善知识资产的核算体系与核算流程,将知识资产的价值从经济效益、社会贡献和科学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量化。不仅要对知识资产的初期投入进行一定程度的估算,同样也要计算科技发展的速度和知识迭代的速度,并及时将知识资产的价值信息进行归类和统计,为国有林业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提供直观的数据依据。

(三)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的财务管理人才

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推进为国有林业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国有林业企业财务管理想要真正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背景,就必须培养一批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财务管理人员。首先是相关人员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财务管理知识,更要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展开信息化办公,同时对于知识经济和知识资本要求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国有林业企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在社会层面聘用相应的人才难度比较高,适应期比较长。因此,为了符合时展的需要,国有林业企业可以尝试建立企业内部的教育体制,在展开工作的同时对员工进行高质量的定向培养。比如说在国有林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为了顺应经济时代的要求可以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养。一是了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和特性,认识知识资产的重要性,系统化的学习知识资产的核算方法和保护措施。二是要充分加强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在企业内大力推广深度信息化办公。信息化办公不仅仅能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便利,大幅提升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国有林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团队能够达到时代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四)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切实保护无形资产

在国有林业企业采取相应的知识资本保护的时候,一方面要着着重于知识资产的进一步开发,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创造科研条件,鼓励相关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并对新产生的知识资产加以利用。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知识资产的进一步保护,防止由于人员流动造成的人力资源。对于掌握企业知识资产的人要进行充分的监督和管理,并签署相关的保密协定,确保从法律的角度上合理的保护企业的知识资产。同时也要对知识资产及时进行整理和归档,并对知识资产的查阅和调用做出一定程度而的限制。对接触知识资产的人要及时登记和记录,并对使用情况进行及时追踪。相关人员必须明确知识资产本身是一种几乎不会产生损耗的资产,而且往往开发过程困难,但复制成本却很低,这就意味知识资产本身的保护工作会更加困难一些,因此财务管理人员的才应当建立充分的防范意识,通过不同的手段确保企业的知识资产不会泄露和流失。这既是对企业自身劳动成果和未来发展的保护,同样也是对知识资产开发的者的尊重。

(五)构建企业内的网络财务及决策支持系统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发展最快也是最常用的平台就是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平台的高速传播和交互特性,知识经济以创造了体量相当庞大的社会效益。但目前我国的国有林业企业在互联网与信息化方面却发展想必比较之后,信息通用性差,贡献程度低,无法满足企业的相关需求同样也无法进一步推动知识资产的发展。因此建设林业企业相关的信息平台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而在构建企业内的财务管理网络时,应当重点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第一是林业企业对财务信息系统的要求。在这方面要着重考虑到国有林业企业的特殊性。我国的国有林业企业不仅承担着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使命。在进行财务管理系统构建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这一点。第二是有关知识财产的存储和保护工作,比如说硬件设施的管理,软件使用的权限,一级相应的知识财产保护手段。第三是企业管理层应当有明确的认知,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互联网是应用知识资产的最便利手段和最佳平台,强化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同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正在逐步加快,并必将引起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国有林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尽快顺应时代,尽早地完成财务管理的变革,充分地将知识资产利用起来,在保护企业的利益不受侵害的同时也要积极使用知识资产创造利益,并不断规划和开发新的知识资产。知识资产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无形资产,开发过程艰难但复制成果却很简单,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工作的同时既要积极了解时代的特性,也要更好地建立更好的知识资产保护机制,在推动我国林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是新形势对企业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谢宝扬.国有林业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8(15):137-138.

[2]李意敏.关于完善国有林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20(05):148-149.

[3]薛联隆.国有林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色财会,2017(06):6-9.

[4]杨磊.基于知识经济的国有林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05.

[5]杨磊,李朝洪,曹振岭.知识经济背景下国有林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268,276.

[6]秦兆文.国有林业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应对路径分析[J].记者观察,2018(05):118-119.

国有林业企业范文篇4

[关键词]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PEST分析

国有林业企业作为市场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盈利性组织,在其所能得到的各种资源的约束下,追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并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这就要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外部环境是企业获取成功战略的主要决定因素,对国有林业企业的宏观环境进行PEST分析。

一、经济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中国经济发展对林业产业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8%。与此同时,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7269亿元。我国林业产业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以林产工业为例,经过20多年的开拓发展,中国已成为林产工业制造大国,从主要产品的产量,市场的辐射面,主流企业的规模、装备水平、工艺技术、管理理念、产品品种质量,品牌建设,都已经或正在与国际接轨。

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系数来验证林业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关联度分析求出被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的关联程度,计算得到的数值越大,则被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的关联度就越大。

2.林业产业的发展对国有林业企业木材供给的影响

林业产业是以森林、林木、林地资源为加工利用对象、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产业。它涉及国民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多个门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林业结构也不断优化、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林业内涵不断扩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使林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我国林业产业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继第二产业之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了林业产业资源消耗低、吸收就业多、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升级。林业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对木材的需求。而目前我国的国产木材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要。

目前国产木材供给量与需求量相比,仍存在一个很大缺口。因此,为了填补需求缺口,就必须进口一定数量的木材和林产品。林业产业的发展必然要重视发挥国有林业企业的作用。随着林产工业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增长,要求国有林业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这为国有林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

二、政治法律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我国方针政策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决定》认为,加强林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时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尤其是目前我国生态状况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土地沙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仍呈加剧趋势。

(2)我国“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3)全国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2006年7月,国家林业局批复黑龙江省伊春市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这标志着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开展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是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推进重点国有林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林业生产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要求国有林业企业对企业的资源实施整合,因此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就要有战略思维,从战略高度上去认识这些因素。

2.我国法律、法规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于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和《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薪柴、木片、木粒、锯末、木废料及碎片、木丝、木粉等初级产品将不再享受税收优惠。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对林木资源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我国取消或降低林业行业产品的出口退税是一个必然趋势,这对一些出口初级林木产品的企业冲击很大,也促使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营方式,增加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这也引导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能源和资源耗费,延长产业链,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国有林业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在企业战略规划中,思考和制定符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企业战略。国家制定的其他法律、法规也值得国有林业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法律支持。

三、技术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国有林业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提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林业产业。强化科技创新是加快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有林业企业职工生活水平、推进林区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障。

1.基础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林区主要造林树种重要性状遗传变异特点,树木遗传基因图谱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掌握主要造林树种的遗传规律,以培育速生丰产树种,为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资源保证。研究森林生物灾害发生与生态调控机制,因为森林资源是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资源基础。开展新型复合材料和木质功能复合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提供森林资源的利用率,这对于资源依赖于人工林、速生丰产林的国有林业企业很有必要。以木材组成成分为研究对象,进行木材高效精细加工技术研究;开展木材液化技术和木材生物质能高效转化技术研究,这是国有林业企业实现产业价值链延伸的现实途径。

2.供应链管理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国有林业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使供应链上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克服本位利益观,防止各自为政扰乱市场竞争价格体系、损害利益的行为发生,形成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发挥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使供应链节点上企业实现利益共同最大化。

3.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国有林业企业信息化化建设可从根本上改变国有林业企业整体水平竞争力低的状况。通过应用IT和IS实施,可以帮助国有林业企业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机制,建设国有林业企业的企业资源计划。信息化建设能帮助国有林业企业创新市场运作机制,重组业务流程,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四、社会文化环境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今后5-10年仍是房产建筑业的高速成长期,林产工业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这有利于国有林业企业的扩展。消费观念的更新产生了对林业新的需求。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日趋强烈,社会对林业的需求理念由过去的木材供应转为维护生态平衡。生态需求己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这使国有林业企业产能的提高产生了变数。公务员之家

五、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国有林业企业应从战略角度去认识PEST分析。对国有林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是一个多方面的(有许多环境因素)、复杂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的判断过程。这是一个日趋成熟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更多的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钟耕深,徐向艺.战略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张森林.中国林产工业的发展前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3).

[3]傅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国有林业企业范文篇5

摘要:由于林业资源可利用周期长,可利用资源面临枯竭等因素导致林业整体经济快速业滑。发展林业经济,增加林业附加值,改善林业经济局面势在必行。文章介绍了林业经济的意义,指出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注重林业经济发展。

一、林业经济及其意义

林业经济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冠业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研究和建立科学的人工森林群落结构,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林业经济必须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军,因为国有林场是林业企业的主体,并且有很大的企业属性优势。

不论是国有的、集体的还是民营的企业,同样是人在管理,国有企业出现的问题绝不是权属问题导致的,国有企业发展的障碍在于管理层及管理机制带来的问题。发展国有企业经济必须建立针对管理层的,可监控的、有问责约束、民主的制度来给予保障,这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前提。国有林业企业更是这样,否则国有林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都将会被损失殆尽。

二、林业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

(一)便于政策的执行

不论是哪个行业,对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国有林业是林业的主力军,拥有相当多的优势。比如,拥有较大面积森林资源,并且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经历和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有稳定的行政关系、兄弟单位关系、技术信息关系和市场关系,对于各种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有利于统筹林地整体经营

林业经济是一种人工利用林地或改变森林群落结构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既关乎生态安全也关乎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林业经济的发展不适合私人随意的点状,相互无联系的布局,它的设计应该根据林地整体群落结构、林分、面积、地貌、水源等分布特征进行科学调查和设计,如果按生态群落的角度经营,一般来讲不必密植,不必集中,尽量仿原生态进行种植。这样的整体设计既是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又是探索和优化森林群落结构的需要。因此,林业经济在整个林场内(或者整个林业局内)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可调度发展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自我保护竞争,凝聚大力量才能够快速实现发展。如此,只有以国有林场为主发展林业资源才有利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统筹安排和调度。

(三)有利于信息的利用

信息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前进方向的航灯,没有足够的信息就没有足够的分析和预测,就如同一个人没有视觉、听觉和嗅觉,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由于国营林场有本行业多层、多种信息的渠道,比如政策的、上级单位的、科技的、市场的。所以在国营林场基层上很容易建立和完善信息渠道,并得到信息支持。这是国营林场的又一个优势。

(四)有利于技术扶持

国营林场拥有自己的技术资源,又有自上往业的技术网络,对于发展林业经济中获得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技术是维护和发展企业的重要因素,没有技术,没有更新技术的优势就如同没有了营养,没有了营养的适时更新。(五)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林场有很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很容易调度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国有林场在人力资源上也是一个优势。

三、多方向发展林业经济

(一)发展能源型林业经济

人类一些重要的能源面临枯竭,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人们把能源开发的对象无奈地转向了植物,玉米等农作物做了首选,但是这又严重地威胁了粮食安全。而能源草类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有望极大地解决能源危机,比如有荻、芦竹、象草、柳枝稷、草芦等。能源草一般为禾本科多年生高大的丛生草本植物。从化学组分上来说,能源草富含碳氢化合物,炭活性高,灰分含量低,热值高,适用于作燃料原料。因此,能源草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能源资源之一。再有就是能源矮林,在瑞典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伴随石油燃料被新能源取代的趋势,短周期柳树矮林的栽培被引入瑞典。瑞典曾进行大量研究,寻找可通过集约经营生产能源的速生树种,结果表明以矮林形式经营的柳树是最适合用于生产能源的。瑞典通过栽培短轮伐期柳树矮林获得生物能源,其造林地主要是农地,所生产的生物量在地区供热厂中用于联合热电生产。可见,在林区发展能源型林业经济将是大有前途的举措。

(二)发展园林资源型林业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养生、休闲、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旅游、绿化产业随之兴起,园林苗木业做为城市绿化、美化、环保的重要构成异军突起,发展强劲。而林区有大量的林地资源,也有若干植物可以提供给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比如:沙棘果、白桦、油松、忍冬、山桃、刺楸、兰草、刺玫蔷薇、三叶草、珍珠梅、紫丁香、绣线菊、芍药等。那么,在现有植物资源的前提业发展园林型的林业经济是可行的,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引进外来园林植物进行种植则更有前途。

(三)发展畜牧业型林业经济

发展牧草地,池塘生态养殖,在林业可规模饲养肉牛、奶牛、肉兔或野兔,在林中养鸡、鸭、鹅、雁等禽类,在郁闭的林业饲养肉鹅、柴鸡、乌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是发展畜牧型林业经济的首要模式。

(四)发展林药型林业经

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白芍、板兰、人参根等。也可以种植五味子、天麻、沙参、党参、玉竹、贝母、灵芝等等。技术比较简单,收益可观。

(五)发展菜果型林业经济

草莓、西瓜、甜瓜、菌类、蕨类、刺五加、刺老芽、大叶芹、山菠菜、薤白(小根蒜)、蒲公英等都是可以在林业种植的品种,应该以点带面形成特色和规模发展经营。公务员之家

最后,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农村、农民的支持,所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佰顺.林业经济植物栽培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国有林业企业范文篇6

关键词:林业经济;林业经济;群落结构

一、林业经济及其意义

林业经济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研究和建立科学的人工森林群落结构,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林业经济必须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军,因为国有林场是林业企业的主体,并且有很大的企业属性优势。

不论是国有的、集体的还是民营的企业,同样是人在管理,国有企业出现的问题绝不是权属问题导致的,国有企业发展的障碍在于管理层及管理机制带来的问题。发展国有企业经济必须建立针对管理层的,可监控的、有问责约束、民主的制度来给予保障,这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前提。国有林业企业更是这样,否则国有林业企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都将会被损失殆尽。

二、林业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

(一)便于政策的执行

不论是哪个行业,对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是该行业发展的关键。国有林业是林业的主力军,拥有相当多的优势。比如,拥有较大面积森林资源,并且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经历和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有稳定的行政关系、兄弟单位关系、技术信息关系和市场关系,对于各种政策的理解和执行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有利于统筹林地整体经营

林业经济是一种人工利用林地或改变森林群落结构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既关乎生态安全也关乎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林业经济的发展不适合私人随意的点状,相互无联系的布局,它的设计应该根据林地整体群落结构、林分、面积、地貌、水源等分布特征进行科学调查和设计,如果按生态群落的角度经营,一般来讲不必密植,不必集中,尽量仿原生态进行种植。这样的整体设计既是生态安全的需要,也是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需要,又是探索和优化森林群落结构的需要。因此,林业经济在整个林场内(或者整个林业局内)实现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可调度发展是相当必要的。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自我保护竞争,凝聚大力量才能够快速实现发展。如此,只有以国有林场为主发展林业资源才有利于林业经济发展的统筹安排和调度。

(三)有利于信息的利用

信息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前进方向的航灯,没有足够的信息就没有足够的分析和预测,就如同一个人没有视觉、听觉和嗅觉,企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由于国营林场有本行业多层、多种信息的渠道,比如政策的、上级单位的、科技的、市场的。所以在国营林场基层上很容易建立和完善信息渠道,并得到信息支持。这是国营林场的又一个优势。

(四)有利于技术扶持

国营林场拥有自己的技术资源,又有自上往下的技术网络,对于发展林业经济中获得技术支持是重要的基础。技术是维护和发展企业的重要因素,没有技术,没有更新技术的优势就如同没有了营养,没有了营养的适时更新。

(五)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林场有很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很容易调度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国有林场在人力资源上也是一个优势。

三、多方向发展林业经济

(一)发展能源型林业经济

人类一些重要的能源面临枯竭,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人们把能源开发的对象无奈地转向了植物,玉米等农作物做了首选,但是这又严重地威胁了粮食安全。而能源草类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有望极大地解决能源危机,比如有荻、芦竹、象草、柳枝稷、草芦等。能源草一般为禾本科多年生高大的丛生草本植物。从化学组分上来说,能源草富含碳氢化合物,炭活性高,灰分含量低,热值高,适用于作燃料原料。因此,能源草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质能源资源之一。再有就是能源矮林,在瑞典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伴随石油燃料被新能源取代的趋势,短周期柳树矮林的栽培被引入瑞典。瑞典曾进行大量研究,寻找可通过集约经营生产能源的速生树种,结果表明以矮林形式经营的柳树是最适合用于生产能源的。瑞典通过栽培短轮伐期柳树矮林获得生物能源,其造林地主要是农地,所生产的生物量在地区供热厂中用于联合热电生产。可见,在林区发展能源型林业经济将是大有前途的举措。

(二)发展园林资源型林业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审美、养生、休闲、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旅游、绿化产业随之兴起,园林苗木业做为城市绿化、美化、环保的重要构成异军突起,发展强劲。而林区有大量的林地资源,也有若干植物可以提供给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比如:沙棘果、白桦、油松、忍冬、山桃、刺楸、兰草、刺玫蔷薇、三叶草、珍珠梅、紫丁香、绣线菊、芍药等。那么,在现有植物资源的前提下发展园林型的林业经济是可行的,如果在此基础之上引进外来园林植物进行种植则更有前途。

(三)发展畜牧业型林业经济

发展牧草地,池塘生态养殖,在林业可规模饲养肉牛、奶牛、肉兔或野兔,在林中养鸡、鸭、鹅、雁等禽类,在郁闭的林业饲养肉鹅、柴鸡、乌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是发展畜牧型林业经济的首要模式。

(四)发展林药型林业经

在未郁闭的林地内种植较耐阴的中药材,如白芍、板兰、人参根等。也可以种植五味子、天麻、沙参、党参、玉竹、贝母、灵芝等等。技术比较简单,收益可观。公务员之家

(五)发展菜果型林业经济

草莓、西瓜、甜瓜、菌类、蕨类、刺五加、刺老芽、大叶芹、山菠菜、薤白(小根蒜)、蒲公英等都是可以在林业种植的品种,应该以点带面形成特色和规模发展经营。最后,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农村、农民的支持,所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佰顺.林业经济植物栽培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群落的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国有林业企业范文篇7

几年来,我区非国有经济工作在地委行署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平均增长速度在30%以上,尤其是非国有经济税金增长幅度较大,今年可突破6300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8%。尽管我区非国有经济发展势头比较强劲,但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远。为此我就大兴安岭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利条件、新的举措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如有不当之处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一、制约因素

制约我区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外部的因素,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因素。

从企业外部看,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解放不够。由于受林区计划经济束缚时间长,进入市场经济比较晚,人们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一是发展非国有经济的群众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存在着有钱宁可存银行也不办企业,怕出风头,怕政策不持久,还有少部分人吃惯了大锅饭,“等、靠、要”思想严重,最典型的一种是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二是金融部门对发展非国有经济信贷支持上信心不足,主要是私营企业贷款没有抓头,存有不良贷款可能增多的顾虑。三是发展非国有经济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凉”的现象,一头是地区领导热,另一头是私营企业热。往往中间出现脱节现象,有少数部门在工作摆布上仍然是重视国有企业,忽视非国有经济发展;

2、发展资金不足。虽然一些个体私营业主在艰苦的原始积累过程中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扩大生产规模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使之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有的虽然选准了项目,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发展资金,不能使项目达产达效,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资金紧张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日趋严重。

3、人才资源匮乏。我区的非国有经济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往往形成管理家长制,观念陈旧、手段落后、人员素质差、水平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人才匮乏问题是影响非国有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此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不愿到非国有企业工作也困扰了企业的发展。再有一种是人才浪费,人才没被重视,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4、发展环境制约。还没有形成一个重视和尊重非国有经营者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歧视个体私营者的事件时有发生。个别执法人员思想中还存在着“管理、管理、不管不理”的思想,地区的有关政策难以落实,中梗阻现象仍然存在。因此,使个体私营业主对发展非国有经济信心不足。

5、产品结构单一。缺少促进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高精尖项目和能够充分发挥我区比较优势的新特奇产品,因此束缚住了产品结构调整。主要是没有建立起非国有经济项目库,企业的发展由生产加工型向科技型、外向型转化缺少优秀项目支持,再就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非国有经济发展信息平台,信息传播和交流手段落后,因此,失去了更大的发展和合作机遇。

6、地域条件较差。大兴安岭地区天气寒冷能耗大,取暖期长、电价高,加之处于边远地区交通闭塞运输成本高,信息不灵,严重制约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从企业内部看,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经济规模小、总量不足。我区非国有经济发展起步晚,而且绝大多数为小规模、作坊式经营,如:全区个体私营户达到3.2万,而私营企业仅为358户,尤其是非国有经济仅占全区经济总量的不足20%,发展处于弱势状态。

2、骨干企业少,带动力不强。骨干企业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不仅总量少而且实力差。全区超年产值千万元规模的私营企业不足20户。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带动力不强,那么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同时更缺少立县、立乡(镇)、立村(街)企业,因此骨干企业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

3、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我区的非国有企业产品绝大多数为粗加工、“原”子号,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传统产品、大路货产品多,名特优新产品少的状况还没有得到转变,真正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寥寥无几。因而,对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我区非国有经济来说,市场竞争能力十分脆弱。如今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自身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要想保持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无疑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4、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我区过去曾是全国重点木材生产基地,而实施“天保工程”后,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格局已被打破,这就使相当一部分靠木材起家的私营业主面临着木材减产而带来的危机,虽然非林、非木、农副产品加工等一系列绿色食品产业逐步兴起,但企业规模不够。突出的反映在加工层次浅、市场开拓差、特色不明显,真正有一定科技含量、并且能够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仍屈指可数。

5、布局不合理,聚集效应难以发挥。目前我区非国有企业“天女散花”式的布局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从全区来看,没有形成一个工业小区和科技园区,致使集聚效应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有利条件

今年两会期间套开的全区非国有经济工作会议,为发展非国有经济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完善了措施,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最近地委又做出招商引资的战略部署,因此,我区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促进了观念转变

近一个时期以来,领导认识不断提高,观念不断更新。地委主要领导亲自赴浙闽组织非国有企业代表进行考察;行署专员亲自主持召开私营企业代表座谈会,各位领导和各部门负责同志共谋非国有经济发展大计;继续实施了地县两级领导干部包扶非国有企业大户制度,实行目标、责任、措施三个落实;地区召开了高规格的非国有经济工作会议,既总结了非国有经济工作,交流了经验,又明确了会后的发展思路和举措;强化了管理机构,新组建的非国有经济发展局加大了服务职能,目前正在谋划组建中小企业局,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了工作职能,加大了工作力度。

2、资金扶持、解决了发展的难题

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将设立扶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给予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行署、林管局组建了由财政、财务、银行、经贸、非国有经济发展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提供担保资金,按1:3配额为非国有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行署还将建设《非国有企业发展基金制度》,拟采取贴息或企业政府各匹配50%的形式来扶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3、政策出台、宽松了发展环境

地委、行署颁布了《关于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明确了财税政策、科技与人才、深化改革、发展环境,组织领导等57项扶持政策;行署颁发了《非国有经济龙头企业综合评价考核奖励方案》;地区还建立了与非国有企业相互沟通的“绿色通道”,在政府网站免费设立非国有企业专页;行署每年召开一次非国有企业家座谈会和非国有经济发展大会;非国有经济发展局每月向行署反映一次情况;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一把手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诚心广泛征求意见。

4、机遇良好、拓宽了发展空间

“天保工程”实施、西部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区建设、老工业基地改造、小城镇改造为非国有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地委、行署提出了发展旅游业、养殖业、绿色食品业、社区服务业为非国有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战场;经济结构的调整为非国有企业向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地委、行署将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安置下岗职工30%以上,按规定缴纳各种社会保险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要一视同仁,实施重点表彰。

5、招商引资、提高了规模效益。地委、行署召开了党政干部大会,专题部署招商引资工作,还将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方案。一个全党、全社会、全民招商的态势已形成。

三、新的举措

当前要紧紧抓住实施天保工程、西部开发、生态保护区建设、老工业基地改造、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这一历史机遇,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扎实工作、力求实效。要结合我区的实际,围绕中央《决定》,提出发展林业的总体思路,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全面推进生态林业建设,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责任感,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己任,举全区非公有制企业之力,为实现林区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林区经济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一)、非公有制经济要在加快生态林业建设进程中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客观的分析,目前我区生态环境还比较脆弱。我区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二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三是森林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布局不尽合理。林业生态建设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决定》强调:“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这一战略思想为我区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全面推进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非公有制林业,将以其体制新、机制活、创新意识强的独有特点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我区经济建设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因此,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也是加快我区林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这次中央《决定》又进一步提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并赋予新的内涵。明确要让非公有制林业在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使之成为我区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使之在林区致富奔小康,加快生态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二)非公有制经济要在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建设中当好先行

1、努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非公有制经济要在发展生态旅游业方面坚持做到:一是要全面提升旅游景点建设档次,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在景区建设上提高标准,最低保证达到“AA”级标准,并要力争保持原始状态;二是要结合大兴安岭林区特点。根据人们休闲度假的消费特点,利用大兴安岭自然景观引入民营资本,建设木屋别墅、射击场、民族风情村等古朴典雅的人文景观;三是积极营造大兴安岭北极旅游、大森林旅游、界江旅游、冰雪旅游、黄金之路旅游古文化遗址游的舆论氛围,民营企业要积极参与生态旅游宣传和策划,使生态旅游业尽快进入发展快车道,使之成为我区新的增长点。

2、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我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不仅要叫响绿色食品品牌,而且要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一是充分调动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大力种植栽培以木耳、蘑菇、猴头蘑、山野菜等为主的野生菌类绿色产品,并要建立起一个年销售额超过两个亿的野生菌类销售集散基地,创出大兴安岭独家品牌,提高国内外市场信誉和知名度;二是积极发展野生浆果采集加工业。坚持天然生长与人工培育并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千方百计与国内外饮料大厂商取得联系,联合开发无污染、具有冷凉生长环境特点的雅格达、都柿、刺枚果松树果等野生浆果,并将其做大做强;三是加大绿色食品联合开发力度。积极引导个体私营企业从单打独斗的分散经营模式中解脱出来,坚持走“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包装”之路,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生产经营,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市场竞争力,使我区的绿色食品真正做强做大,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3、加快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业。地委、行署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措施,鼓励、扶持集体和个体,采取多种形式创建、兴办特色养殖业,针对异军突起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为畜牧业产品加工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要发展乳制品加工业,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产业化乳制品加工业;二是充分利用冷凉地缘优势发展珍贵皮毛加工业。三是发展具有大兴安岭特色的鹿、狍、牛、羊、七彩山鸡、鹅、兔肉制品加工业,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畜牧产品加工体系,促进产品附加值的不断提高。

4、大力发展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业。非公有制经济要针对我区实施“天保工程”,逐步退出天然林采伐这一现实状况。彻底变木材粗加工为精深加工。要把大兴安岭地区建成以家具为龙头,以“三板”为基地,把有限的林木产品吃干榨净,强力推进林产工业规模化、产业化的进程。一是实施改制剥离。把县(区)林业局所属林产工业加工企业全部实施产权转让,以优惠的价格出售给有经济实力、经营管理好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人来经营,使之走出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路子。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开发优势资源,针对我区落叶松数量多、分布广但附加值低的现状,非国有企业要加大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发力度,对落叶松进行脱脂性研究,促进落叶松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三是发展无毒无污染的绿色木材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三板”加工,家具生产过程中,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全力打造无毒、无污染的绿色环保木材精深加工产品品牌;四是实施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要克服小而全、各自为战的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市场的占有份额。

5、积极搞好北药开发业。北药开发是发展非林非木替代产业的一项最好产业,大兴安岭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一旦大面积开发,必将造成资源的不可再生。因此必须采取“以种植为主、自然采集为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要建立中草药集散地。充分利用大兴安岭道地中草药,打出品牌,提高知名度,开拓国内外市场。二是发挥中草药加工龙头的带动作用,带动千家万户种植中草药,形成一个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三是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不搞盲目扩张,集中发展北芪、红景天、五味子、党参、刺玫果等具有大兴安岭优势的中草药和珍贵稀有的中草药,对市场要求不大,没有把握的中草药不予开发,要坚定正确的经营理念,一心一意搞好道地中草药开发。

(三)非公有制企业要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在林业跨越式发展初见成效的今天,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林业改革的步伐还相对滞后,林区干部群众的思想相对不够解放,原有的部分林业体制、机制的政策还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因此非公有制企业要在加快林业改革步伐和理顺生产关系等方面积极主动参与。

1、非公有制企业要主动进入原木采伐、造林、抚育等产业,向林业生产主领域进军。按照中央《决定》要求,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用材林的培育,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要按照《决定》精神,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不断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规范林产品和林业生产要素市场。2、非公有制经济要积极参与荒山荒坡的经营管理。坚持走管护与培育相结合之路,对次生林和荒山荒坡要放开经营,动员民营资本进入。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保证收益权”的原则,允许非公有制投资拍卖、租赁或转让其经营范围内的林木和绿化用地使用权。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谁拥有林权”的原则,放活林地使用经营权,把民营投资者承包、租赁荒山期限延长到100年。随着“天保工程”实施,凡在“天保工程”允许内的木材采伐计划均由非公有制企业来参加竞标生产。造林、扶育也采取同样形式竞标。林业局不再组织木材生产和造林抚育,其职能是经营管理好资源,搞好造林、抚育的验收。要改革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征收的育林基金要全部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要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向纵深发展,使林业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2、非公有制企业要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业,向林业企业剥离社会职能改革进军。中央《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把目前由企业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分离出来,转由政府承担,使企业轻装前进,真正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一是将具有自主能力的非经营性资产逐渐从林业企业管理中剥离出来,对林业拥有的学校、医院等一大批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非经营性资产实行剥离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林管局或林业局可以通过资产评估,以净资产折股,量化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医院或学校,也可以直接出售给个人经营,这种做法既减轻了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又节省了林业开支,并有利于提高服务和办学质量。二是对林管局、林业局所属国有性质的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采取公司制改造、竞价出售、整体转送等多种形式向产权多元化转变。这项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剥离不良资产,而且还要将林业所属优质资产进行剥离,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进行资产重组,逐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以非公有制公司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林业企业范文篇8

1.1改革开放前现状。建国后,国有林经营管理照搬前苏联,建立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产品经济管理模式。林业管理体制是一种以行政管理为主,高度集权型体制,以指令性计划为主,全民所有制,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借用前苏联林业管理方式,在当时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弊端越来越多,虽有所调整,但没有根本性改变。导致国有林管理重采轻育,林少采多,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和企业经济“两危”。1.2改革开放后的状况。国家经济体制发展到今天,国有林经济管理体制也以改革试验区等形式,稳健而有重点地做了一些改革,渐渐走出“两危”境地,主要有如下表现:1.2.1实施分类经营。建立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苇河林业局改革试验区。根据林地的不同条件、标准,划分出商品林、公益林及多功能林。按经营林分的区别,确定商品林为集约经营区,公益林为保护经营区、多功能林为常规经营区。1.2.2改革产权制度。为调动职工、林农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国有林区森林资源,通过引入股份制、家庭自营经济等形式开展产权制度改革,最终形成以国有为主,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国有林产权格局。1.2.3推行林价制度,实行森林资源有偿使用。九十年代,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开展试点,随后全面推开林价制度。这项改革在国有林经营与管理方面是综合性、最根本的改革措施。林价制度的推行初步理顺了森林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建立起国家对林业企业实行资源的有偿拨交,企业对资源有偿使用的管理制度。1.2.4改革国有林区经营管理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改变了国有林区一直沿用的林业局代表国家单一经营形式。完善各种承包制、租赁经营、国有民营等形式,使林业经营更有灵活性,调动了职工积极性。使土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把国有林区可耕地分为就业田、劳保田、工资田既解决了就业民生问题,又提高了广大职工及家属的经济收入。

2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多年,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产生很大良性变化,但与现代可持续性林业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尚须解决的问题:(1)在全球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国有森林资源在培育、管理、利用方面,一定程度上仍受旧体制的制约;(2)国有林长期以来,重采轻育,可采资源减少严重,资源危机形势严峻;(3)国有林自建国以来,培育资金不足,渠道不畅,各项资金严重短缺;(4)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以前,国有林资源产权不清,企业制度改革缓慢、滞后;(5)国有林税赋相对偏重,林区社会多项重担比较沉重等。

3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对策

深化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其存在问题的根本路径。3.1建立分类经营、科学管理制度。国有林体制已确定要实施分类经营、科学管理的改革。根据森林法相关规定,在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五大林种基础上,把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纳入公益林类,把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纳入商品林类。商品林经营以市场为导向,经营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公益林以满足改善生态环境和国土保安的公益需要为主,只开展更新和抚育伐,列入实行事业化管理的社会公益事业。3.2建立明晰的林业产权制度。要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一统天下,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创新活力,搞好国有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就必须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实现森林资源资产化经营;使拥有法人财产权的单位行使森林资产的经营权。3.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企业制度。3.3.1转换国有大中型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根据“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从国有林区实际出发,区别不同类型林业企业的不同情况,把企业改革同技术改造和企业改组结合起来。只有转换国有大中型林业企业经营机制,才能真正建立现代林业企业制度。3.3.2在企业内部开展组织机构调整。在林业企业普遍实行内部银行制、内部承包制或分段专业化经营改革基础上,对非林业生产经营部门逐步剥离。把企业内部的社会服务机构逐步建成服务性经济实体,面向社会实行有偿服务。对一些国有林区小型企业,从各自实际出发,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通过“股份合作,转产改造、合资、合作、联合、承包、租赁、兼并、拍卖”等多种方式优化配置,促进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互联网文档资源(wenku.baidu.c)》,2012.

[2]谭俊.必须高度重视我国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问题[J].《科技导报》,1997,08-10.

国有林业企业范文篇9

关键词:林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公司绩效;国有股;股权集中度

1引言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等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这也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林业企业可以调和“小农”和“大市场”之间的冲突,也是中国林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1]。在促进林业工作人民产量增加收入增加和林业技术进步,以及推动林业工业重组和新农村的建设方面,林业上市公司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股权结构是改善公司运营的必要条件,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回归模型来研究,以期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公司绩效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Berle&Means(1932)[2]是最早研究股权结构和公司经营绩效的关系的,他们提出了“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假说”,这意味着职业经理人拥有公司的控制权,也就是说这种公司的控制权实际上是由管理者持有,资金的的供应者是企业主,所以职业经理人和股东之间在利益方面目标不一致,这样就导致林业企业的经营效益不佳。Jensen和Meckling(1976)[3]正式开始研究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他们将股东分为内部股东和外部股东,董事会成员及公司其他的高层管理者都为内部股东。这两类股东每股股权都取得的股利相同。他们认为公司价值随经理人员持股比例的提高而增加。Myeong-HyeonCho(1988)[4]归纳得出公司的投资决策以及企业的经营绩效受股权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500家制造业企业的数据。Shleifer和Vishny(1986)[5]基于中小股东和控股股东“趋利效应”角度出发,研究得出股权集中度分散的企业相对于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而言,市场效益和盈利能力相对较差。2.2国内研究现状。骆振心和杜亚斌(2008)[6],公司经营绩效受不同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张红军(2000)[7]研究得出,社会公众股东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的影响,股权集中度和法人股东的股权比例对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红和张春晖(2012)[8]通过研究旅游上市企业得出,企业的经营绩效与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国有股比重呈明显的倒U型关系。唐睿明和邱文峰(2014)[9]从创业板上市企业分析研究得出,企业的经营绩效与法人股比例的高低以及股权集中度的高低和股东之间相互制衡度的高低有正相关关系;然而企业的经营绩效与股票的流通比重呈负相关关系。除此之外,企业的经营绩效与国有股比重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林汉银(2018)[10]选取2008—2017年A股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得出,股权的集中程度在电力领域里与企业的经营绩效是倒U型关系,不论股权高度集中还是高度分散都对企业效益有负面的影响。2.3国内外研究评述。综上所知,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股权结构和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股权的集中程度、股权之间的相互制约程度以及股权属性三个角度来展开。然而现在已有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比如线性相关关系、非线性相关以及非相关性。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以往研究结果不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所分析研究样本的异质性。因此,对特定行业的分析就有了实际意义[11]。目前部分研究人员在创业板上市公司、旅游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领域等特定领域已经有了一系列的研究,却很少涉及林业上市公司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林业企业股权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丰富现有文献。

3研究设计

3.1研究假设。3.1.1股权的集中程度与企业经营绩效。孙永祥、黄祖辉(1999)[12]研究表明,集中度高的股权结构再有其他大股东存在,并且有相对控股股东的情况下比股权结构集中度分散的企业公司经营效益更大。羊照云、李昌辉、徐学荣(2016)[13]通过对林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到股权集中程度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本文的假设1、假设2:H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H2: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CR5)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1.2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杨敏等通过研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权之间的相互制约程度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得出了股权之间的相互制约程度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的结论。谢华、朱丽萍(2014)[14],股权制衡能够形成股权相互约束、相互牵制的治理机制,有助于通过减少大股东损害公司以及中小股东利益的可能性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基于此,提出本文的假设3:3.1.3股权属性与公司绩效。中国林业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大股东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勾结,既损害了小股东乃至公司的利益,也不利于改善公司的经营绩效。王茂林(2015)[15]发现在国有股比例比较高的时候,股权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联性较低,则公司的经营绩效就较差。羊照云、李昌辉、徐学荣(2016)通过对林业企业股权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国有股比重与企业经营绩效呈明显的负相关。基于此,提出本文的假设4:H4:国有股比例对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3.2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选取在沪深公开上市的林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2016—2018年的数据并根据以下规则为标准筛选了样本:①剔除数据缺失的公司;②剔除ST、*ST、PT类上市公司。经过整理,最终选取28家林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其中9家上市公司为上交所上市公司,19家上市公司为深交所上市公司,获得84个数据。样本中所有数据都来源于巨潮资讯、官网,相关数据通过SPSS25.0分析软件处理完成。3.3变量定义。3.3.1被解释变量。本论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这一指标为被解释变量,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对目标公司的绩效进行衡量[16]。3.3.2解释变量。本论文选用第一大股东比例(CR1),采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CR5),采用股权制衡度(ZH),本文参照黄渝祥(2003)[17]对股权之间相互制约程度的理解,用第二大股东到第五大股东持股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的比值表示股权制衡程度,选用第一大股东性质(ND),国有股为1,其他为0,为解释变量。3.3.3控制变量。为控制其他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选取以下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资产负债率(LEV)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描述如表1所示。3.4模型构建。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实证结果分析

4.1描述性分析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数据。根据企业经营效益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可以得出,股东权益报酬率最低为-164.039,最高为24.306,平均值为4.926,这说明不同林业企业的公司经营效益是有一定的差异,然而,相当一部分的林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股权集中度看,林业企业的最大股东拥有70.32%的持股比例,且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均值达31.333%。从股权制衡度看,不同的林业企业的股权制衡度有很大的差距,第二到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占公司最大股东持股比例比值的最大值为278.24%,最小值为3.64%,从股权属性看,我国林业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是国有股的比例较低。4.2回归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通过建立多个变量之间线性或非线性数学模型关系式来分析一个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它挑选与响应变量相关的解释变量,并且通过解释变量建立等式来预测响应变量。本文运用SPSS25.0,对林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可以得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与净资产收益率(ROE)成正相关关系,跟假设一结论保持一致。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CR5)与净资产收益率(ROE)成负相关关系,这与前面的假设二是不一致的。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ND)即公司为国有控股与净资产收益率(ROE)成负相关关系,跟假设四一致。股权制衡度(ZH)与净资产收益率(ROE)具有正相关性,跟假设三吻合。

5结论与建议

国有林业企业范文篇10

一、“四增长一发展”——清河模式的判读

森林资源是否增加?林区经济是否增长?林区职工群众是否充分就业,收入是否增多?林区社会是否全面发展?这是目前国有林区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决定着国有林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国有林区发展模式的选择,一定要通过能够达到这“四增长一发展”的目标来确定:增加林区的森林总量,增加林区经济总量,增加林区就业途径,增加林区职工群众收入,发展林区社会事业,最终实现林区社会和谐发展。这“四增长一发展”目标,既是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也是检验和判断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模式成功与否的标准。

依此标准,我们来判读清河模式。

在清河林业局建设发展三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是由单一木材生产向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思路转换的分水岭。*年以来,清河林业局坚持不懈地进行林区经济改革,经过8年多的努力,如今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林区森林资源增加。根据清河林业局*年森林资源复查,*年全局森林资源总蓄积量达到1227万立方米,与*年相比,在保证平均年产12.3万立方米商品材(年均消耗量为22.4万立方米)的基础上,森林资源净增176万立方米,年均增加17.6万立方米,实现了长大于消的良性循环。*年森林覆盖率达到90%。

2.林区经济增长。*年,清河林业局实现地区总产值6.9亿元,是*年的5.3倍,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0.9倍、3.6倍、6.79倍,是黑龙江省森工系统产值最高、增长最快的。实现总收入1.4亿元,是*年的2.2倍。

3.林区实现充分就业。从*年开始,通过推行森林管护经营责任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林产工业,逐年解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难题,清河林区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并从*年开始,企业劳动力出现不足,当年劳动力缺口1200人,*年林区劳动力缺口8000人,只有通过外出招工添充缺口。目前,林区就业人口达2.33万人,其中非林业人口1.3万人,占就业总数的55.8%。

4.林区职工群众收入逐年增加。首先,职工工资逐年提高。全局职工年均工资*年达到11445元,高出黑龙江省城镇可支配收入的*多元,是*年2563元的4.5倍,年均递增20.7%,目前,人均月工资已达到1318元;其次,林区家庭经济收入较高。*年,清河林区家庭自营经济收入人均5940元。在从事家庭自营经济的4607户中,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467户,占10.1%;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201户,占4.4%;年收入8万元以上的69户,占1.5%;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30户,占0.7%。总体看,山上职工收入高于山下职工收入。

5.林区社会发展。清河林业局在加快建设生态体系、大力发展林区经济的同时,坚持社会事业的发展与之相协调,推动和谐林区建设。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年,清河林业局被评为“省级生态园林小城镇”。截至*年底,清河林业局共投入3.8亿元,铺设了34万平方米街巷道和通往中心林场、农场、附近村屯的34公里水泥路,建商品楼21万平方米,林业局址职工人均住房面积达23平方米。在教育、卫生方面,先后投资2500万元新建了小学和高级中学,改建了初级中学,配备了标准化教学设施;从*年开始,普及了9年免费义务教育;山上林场的学生只要住在学生公寓,每月补助50元伙食费。投资400万元用于职工医院扩建工程。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全面开展了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5项保险,也为其他就业人员解决了养老、医疗、工伤3项保险。为1000多名老知青解决了每人每月450元的劳动保险。并投资新建、扩建老年公寓和福利院,解决了老有所养问题。*年清河林业局被评为“省级平安镇”。

事实胜于雄辩。清河林业局改革与发展的成效已经证明,清河模式是成功的。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清河林业局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美好。

二、“六项改革”——清河模式的内涵

清河林业局在改革和发展中所创造的新型模式无疑是成功。成功得益于“六项改革”。所谓“清河模式”,其内涵是清河林业局在进行生态经济改革实验的过程中,建设“人大授权、政府派出、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新体制,主要是在林区行政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关系、资源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林区劳动分配制度、社会事业经营方式六个方面进行创新。

1.林区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在清河林区设立局(林业局)、场(林场)两级管理委员会。局级管委会是在原林业局机构的基础上,精简机构和人员而设立;场级管委会是将原有的16个林(农)场撤并为3个中心林场、1个农场,成立4个场级管委会。局级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人大授予相应的政府职能,在林区内独立行使地方政府管理资源和林区社会各项职能,是清河林区的行政主体。同时,局级管委会实行林区区域管理,即只在林业局所辖区域内进行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管理,不突破现行林业局管辖范围。这项改革,机构减少了6个,行政人员由442人减少到185人,精简了58%。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

2.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创新。清河林业局实行内部政企分开。政府部分(局、场两级管委会),负责管理林区行政、社会事业和森林资源、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促进林区社会进步与发展等职能。企业部分,将原林业局的企业职能剥离出来,企业部分成立林业经营公司,承接木材生产和经营、营林生产两大主营业务,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政企在职能、机构、人员、资产、费用、预算上实行六分开。林业经营公司按有关政策向管委会缴纳育林基金、资源补偿费和社会保险等费用。

3.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在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上,实现“管资源的”和“用资源的”彻底分开。局级管委会内设资源管理局(“管资源的”),行使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相关管理、监督职能,对施业区内的森林资源依法管理。无论是木材生产还是营林生产,资源管理局都有专人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当期市场价格核定森林资源补偿费和育林基金基数指标。林业经营公司(“用资源的”)对采伐和迹地更新造林负责。这一体制理清了森林资源监督管理、培育利用的关系。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全面推行责任制。职工群众在管护森林的同时,允许他们利用林下资源。管护人与管护区连责、连利、连心。找到了致富职工和保护资源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4.企业制度创新。从*年开始,清河林业局先后对具备条件的厂家实行股份制改造,林业局以各种形式的投资及其收益为全民所有,构成国有股;各基层厂家的资产,为各厂家集体所有,构成集体股;职工及其自然人投入的为个人所有,构成个人股。成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外部法人和自然人入股的林产工业有限公司,原各厂家为子公司。通过折股量化和产权界定,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经济并存的格局。股份后的企业,按市场机制运作,用工、分配等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完全由企业自主决策。如分配,企业除以固定返利的形式上缴部分利润与林业局外,其余利润企业自主决策用于股本分红或用于再生产。人造板厂*年纯利200万元,上缴林业局50万元以后,企业决定:30万元用于职工分红,剩余120万元全部作为资本积累,用于再生产。

5.林区劳动分配制度创新。在用工方面,清河林业局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化管理。建立林区劳动力市场,各企事业单位用工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没有签订劳动力合同的职工,一律进入劳动力市场,原单位不再保留这部分职工的劳动人事关系,由劳动、人事部门统一管理。学校也改革人事制度,从校长到教师一律竞聘上岗,择优录用,未被聘用的84名教职工全部分流。在分配方面,制定方案与细则,*年以来,先后制定了“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实施方案与实施细则”等多个改革方案和规定,对各项经营活动成本、利润核算,由此确定各种分配方式。以森林管护为例。先是根据地形、林种、林木、林下资源等类型划分管护经营区,然后定面积、定人员、定任务、定费用、定时间,再详细地制订保证管护效果、保证自身收入等管护人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着重对管护人员的收益如关于林蛙的养殖、山野菜的采集等方面都做了特别的规定。通过分配方式的创新将责任和利益紧紧相连。

6.社会事业经营方式创新。本着面向市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清河林业局从*年开始,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把事业单位从林业局剥离出来。街道、自来水、供热站、电厂、医院广播电视局全部放开经营,管委会财务、物价部门制定详细收费明细、明码收费。管委会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上缴利润完成后,其他经营业务活动完全由改制的事业单位自主决策。以供应公司为例。该公司前身是清河林业局负责供应材料、燃料的一个局机关科室,共有职工120人,每年仅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达86万元。改制后,除留下17人负责全局的燃料等供应外,其他103人集资入股成立股份公司。改制后,公司效益年年提高,员工工资不断增加,还每年上缴林业局十多万元利润。据*年统计,各改制单位减少事业费800多万元,缴纳社保、折旧、利润“三金”100多万元。

上述六项制度的创新,我们认为是清河模式的真正内涵,是清河模式的精华。

三、四点启示——清河模式的现实意义

解读清河模式,我们受到很多了启发。对于国有林区以及森工企业而言,在资源危机、在经济危困的表层下,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清河林业局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也正在逐步破解了这一难题!

1.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现实的国有林区,政府和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森工企业既是政府,因此,要按政府职能设置部门、设置职位,负载着庞杂的行政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又是企业,要按企业规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要生产产品要上缴利税。这种特殊的体制,一方面造成了管理的混乱,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政府和还是企业,各自的所扮演的角色、各自所承担的职能都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清河林业局抓住了这一问题的根本,实行了政企分开。所成立的185人管委会,成为林区政府,承接了分离的行政社会管理职能和森林资源管理职能;被剥离出来的企业,应对市场、创造利润,开始成为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体。

2.解决了企资不分的问题。这里说的是企业和资源的关系。名义上,森林资源权属是清晰的,《森林法》明确规定了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谁来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呢?实质上,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为企业所有,森工企业集森林资源的管理以及占有、使用、收益、处置四权于一身,既是森林资源的管理者,又是森林资源的使用者、收益者、处置者。一旦在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相左或冲突时,企业难免会取企业小利而忘掉或舍弃国家大益。法人超限额采伐难以杜绝就是证明。清河林业局采取了“管资源的”政府和“用资源的”企业完全分离的做法,“裁判员”和“运动员”各司其职,管委会代表国家监督管理好森林资源,企业通过向管委会缴纳育林基金、资源补偿费等方式有偿使用森林资源。

3.解决了企社不分的问题。即解决了企业办社会的问题。国有林区有着特殊的形成背景:先建企业后形成林区社会。林区的学校、医院等机构因森工企业而建立,因森工企业而生存,为森工企业而服务。森工企业承担着管理社会事业的职能,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全都由企业负责,林区的各种社会性事业完全是由企业供养支持,因此森工企业“办社会”的负担极其沉重。从目前一些国有林区的改革实践看,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已经逐渐改变,普遍的做法是交归地方。清河林业局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采取“一交了之”的普遍做法,而是在成立林区政府——管委会基础上,交给了管委会管理,并创新了企业化经营林区社会事业的机制。

4.解决了企业冗员的问题。国有林区冗员问题的形成,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方面,国有林区作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的社会,相对封闭,就业人员以及新增就业人员主要靠自身消化解决,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发展处于较低层次,吸纳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随着可采资源的减少,加之天保工程的实施,富余人员问题突显。只要这些人生活在林区,就要依靠这里的森林资源。不夸张地说,富余人员问题,是国有林区的最大问题,人往哪里去?能否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决定着国有林区的前途和命运。清河林业局在改革发展中,“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过多考虑企业权属,而充分考虑林区冗员问题,看重的是社会综合效益,只要能够发展和壮大林区经济,提供就业岗位,增加职工收入,就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切便利条件,以至于从*年开始,清河林业局就出现了劳动力缺口的问题,目前清河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3000人,人均月收入超千元,创造了国有林区就业的奇迹。

四、五点思考——清河模式的借鉴意义

目前,在国有林区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模式。雷加富副局长总结主要为四种模式,即以森工企业改革为突破口的吉林模式,以林权改革为突破口的伊春模式,以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6个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模式,以林区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清河模式。各种模式的优劣利弊,因为没有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不敢妄加评论,也不能妄下断言。仅以清河模式为案例,通过剖析,把我们对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思考提出来。

1.清河模式是否为国有林区改革发展的方向?换言之,清河林区能够做到的,其他国有林区能否做到?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一是选准发展的战略目标。清河模式以林区区域经济和林区社会全面发展为战略目标。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在生态建设方面,以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为基础,实行山上林场生态移民,将1100多户共3500余人从森林腹地搬迁到山下,大大减轻了山上人口压力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在经济层面上,以发展林产工业为支柱,以发展多种经营为主攻方向,实施种、养、加工、龙头带基地的产业化发展;在社会层面上,大力发展水、电、通讯、道路、小城镇建设、林区教育、科技兴林等林区社会建设。清河林区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社会体系共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方向和目标。二是找准改革路径。清河成功的改革发展模式告诉我们,尽管国有林区党政企社合一、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符合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情和林情,也为开发、建设、发展林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这种体制越发显得不合适宜。资源危机加深、经济危困加重,各种社会矛盾累计,形成了国有林区发展的障碍。拆除障碍破解难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改革,而且是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清河林业局改革没有采取单项突破,而是从体制、机制等六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只有深化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打破制度束缚,才能大胆创新出新的体制和机制。早改早成功,早改早受益。三是注重职工群众利益。谁将是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真正受益者,不同的利益导向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清河模式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不提高作为检验改革成功的标准,他们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改革绝不能使有劳动能力的职工下岗,不能让职工的生活水平下降,解决了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使得广大职工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真正受益者。也实现了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四是配备有较高素质的领导班子。清河模式佐证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这一名言。林区经济社会农林牧副渔、工农商学兵具全的特殊性,要求必须配备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既要具备林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素质,又要掌握县域社会经济管理本领。清河林区有一个熟悉林情、擅长管理的领导团队,管委会的班子成员团结奋进、善谋决断、真抓实干;班长田喜军更是有思路、有魄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班长。

2.国有林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行政体制?我国国有林区是伴随着森林资源的开发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的,大多地处边远山区而远离城市,森林资源丰富,林区有自己完整的社区组织,完整的文教、卫生、体育、交通、电力等社会公共事业体系。对于这样一个经济社会管理相对独立的国有林区而言,在打破政企合一、企资合一、企社合一的格局后,必须有一个能够承接政府职能的机构来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否则会出现无政府状态。针对我国目前国有林区两种政企合一的模式,分别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案。一种是伊春和黑龙江大兴安岭政企合一的国有林区,可以直接将企业的职能从政府中剥离,对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改组改造,推向市场;独立出来的政府,匹配同级政府的管辖权限及规模设置;另一种是政企合一的企业,如清河林业局,采取管委会模式,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成为林区政府,行使政府的职能。从目前来看,这两种改革是可行的,也是符合实际的。

3.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体制?森林资源管理权限一定要从企业中分离出去,交有政府(或国有林管理机构)管理,这种改革思路已经取得共识。政府(或国有林管理机构)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方,向企业和社会发包。企业与国有林管理机构建立市场化的契约关系,即企业对林地使用,国有林管理局按林地优劣向企业收取级差地租;企业对现有林木的使用,国有林管理局可以采取活立木转让、利润分成等方式出让国有林木使用权;对企业使用林地后新增林木,总体依照谁出资谁受益原则,具体按出资人与企业的契约约定执行。

4.林区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森林资源丰富是国有林区的天然禀赋,它是国有林区赖以存在的基础。林区经济的增长点就在森林资源之中。清河模式跳出林业发展林区经济,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复合型的产业发展道路,形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和股份合作制经济,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组成的多元化经济,同时涵盖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包括森林生态、林业经济、林区社会组成的复合经济。实质是依托林区的资源优势,将林区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壮大产业,延长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5.林区冗员出路在哪里?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与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是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三者呈正相关关系。国有林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会加速促进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林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越高,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容量就越大,就业渠道就越多。目前,国有林区普遍存在着劳动用工制度的僵化的问题,这与职工害怕失去国有身份的想法密切相关,尽管国有森工企业为职工遮风挡雨的能力越来越小。清河林业局在全面实施社会保险的基础上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度,职工一律进入劳动力市场,不再保留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用这种方式解决林区冗员问题是成本最少、阵痛最小,也是最彻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