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6:10:18

国有林场

国有林场范文篇1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针对辽宁国有林场实际,本文初步提出浅显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思路,供大家参考。

1辽宁国有林场发展现状

全省现有国有林场182个,分布在14个市,57个县(市、区),其中辽东山区99个,辽西北地区69个,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14个。辽中南地区林场分布特点是一个县(市)只有一个林场。国有林场事权管理以县为主,县属林场164个,占90%,厅直5个,市直13个;副处级以上林场3个,副科级以上129个,股级50个。2007年,全省国有林场资产总额17.6亿元,林木资产6.2亿元;负债总计8.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4.2亿元;营业收入5.4亿元;林场净利润5032万元;39处国有林场亏损,亏损面达22%,亏损额为1296万元。全省国有林场林业用地面积1134万亩,蓄积量4866万立方米。商品林357万亩,公益林776万亩。“石头山”难以绿化的荒山面积33万亩,主要分布在辽西地区。职工总数23669人,其中在职17178人,离退休6491人。在职职工中,60%的职工在管理、技术、护林岗位上,40%的下岗职工承包、经营林场森林资源及自谋职业。大多数大中专生毕业于20年前左右,人数占8%。辽东山区平均每个林场人数139人,辽西北地区86人,辽中南地区73人。全省国有林场实行岗位工资,在职职工平均月工资额845元,退休职工1008元。162个林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88个林场参加了医疗保险,大多数林场没有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

2当前国有林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债务负担沉重,生产经营艰难。全省国有林场负债总额8.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4.2亿元,主要用于营造林、多种经营项目,每年负担2000余万元的银行利息。

2.2社保压力巨大,保障体系不完善。全省162个林场欠缴金额10154万元,20个林场未参保需补缴“进门费”7448万元,共计1.7亿元,压力巨大,林场无法解决。同时,保障体系还有不完善方面。

2.3基础设施落后,自我积累难以建设。集中表现在7个场部不通公路,15个场部饮水困难;不通公路工区196个,不通电的188个,不通电话的196个,吃水困难的92个。

2.4人员包袱沉重,职工分流困难。随着国有林场承担任务的转变,造林任务和木材采伐量不断减少,客观上造成人员过多,负担沉重。2007年全省国有林场在职职工17178人,其中在岗的10284人,下岗的6874人。初步推算,全省林场在岗职工中将又有14%人员下岗分流,分流安置就业困难重重。相当部分家庭有两人甚至全家均为林场职工,他们一旦下岗,生活将难以保障。

3造成当前国有林场困境的原因

3.1林场定性不准确,身份边缘化。在调研中,新宾县林业局领导说:“当前林场性质不明,是林场开展工作的最大障碍,是改革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表现在,在人事、工资制度上按事业单位管理,但事业费供给无保障;在劳动用工制度上按企业对待,林场职工在加入养老保险、就业等方面都遭遇到重重困难,下岗职工难以纳入城镇职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地处农村的国有林场,其国有性质也限制了林场享受国家对农村的扶持政策。

3.2自然环境条件差,投入严重不足。辽西北大多数林场位于生态脆弱的高山区和土地贫瘠地区,辽东山区部分林场地处地势险峻的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加之各种冰冻雪压和山洪自然灾害的发生,破损严重,投入严重不足。3.3结构调整不到位,经营机制不活。近20年,尽管林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兴办二、三产业,但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致使林场产业项目基本失败,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在经营机制创新等方面,虽然林场做了尝试和努力,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一直未能建立健康的经营机制。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也难以承担以生态建设为主的任务,更满足不了安置职工再就业的需求。

3.4经营困难重重,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全省国有林场经营面积规模不等,最大的24万亩,最小的不足5000亩,设置不尽合理。如桓仁县城郊林场与库区林场的林地隔岭相望,却设置两个林场。城郊林场有林面积只有9千余亩,现有职工115人,与大林场一样有相同的管理机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同时,还有部分“无资源、无产业、无资产”的“三无”林场,即东部山区无可采伐森林的林场,西部地区无间种林下土地的林场,同时两个地区又都没有林业产业项目和可开发利用资产的林场。

4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4.1建立新型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是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核心与前提,不解决管理体制问题,林场改革谈不上深化,也就没有突破与进展。根据国有林场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对我省国有林场实行分类管理,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

4.2调整国有林场规模与布局。对同一地区国有林场数量较多、单个林场经营规模过小的,要减少机构设置,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管理效益。进行重新规划布局。

4.3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富余职工安置是深化林场改革最大的难点,林场要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实现再就业,提供生活保障。根据我省国有林场实际,拟以下方式安置:一是利用现有林场经营性项目优先安排富余职工,二是林场可采取现金支付经济补偿的方式或以产权流转多种经营项目和商品林的方式安置富余职工;三是各地制定解除分流人员的补偿标准,对“三无林场”,国家、省、市财政安排资金予以解决。

4.4切实做好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工作。解决职工养老保险应作为深化林场改革的突破口,存在的问题是欠缴费多、参保“进门费”高、政策不统一。应按照分级负责、政策扶持、区别对待、逐步完善的原则加以解决。一是商品经营型林场采取以资源换资金的办法解决入保问题,生态公益型林场的职工入保所需资金由国家、省、地方三级财政解决。二是鉴于国有林场的特殊情况,省社保部门应统一规范全省国有林场入保的补缴形式和程序,降低入保门槛,实现应保尽保;三是规范养老金管理制度,足额发放养老金,确保林场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落到实处。

国有林场范文篇2

全省现有国有林场182个,分布在14个市,57个县(市、区),其中辽东山区99个,辽西北地区69个,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14个。辽中南地区林场分布特点是一个县(市)只有一个林场。国有林场事权管理以县为主,县属林场164个,占90%,厅直5个,市直13个;副处级以上林场3个,副科级以上129个,股级50个。2007年,全省国有林场资产总额17.6亿元,林木资产6.2亿元;负债总计8.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4.2亿元;营业收入5.4亿元;林场净利润5032万元;39处国有林场亏损,亏损面达22%,亏损额为1296万元。全省国有林场林业用地面积1134万亩,蓄积量4866万立方米。商品林357万亩,公益林776万亩。“石头山”难以绿化的荒山面积33万亩,主要分布在辽西地区。职工总数23669人,其中在职17178人,离退休6491人。在职职工中,60%的职工在管理、技术、护林岗位上,40%的下岗职工承包、经营林场森林资源及自谋职业。大多数大中专生毕业于20年前左右,人数占8%。辽东山区平均每个林场人数139人,辽西北地区86人,辽中南地区73人。全省国有林场实行岗位工资,在职职工平均月工资额845元,退休职工1008元。162个林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88个林场参加了医疗保险,大多数林场没有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

2当前国有林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债务负担沉重,生产经营艰难。全省国有林场负债总额8.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4.2亿元,主要用于营造林、多种经营项目,每年负担2000余万元的银行利息。

2.2社保压力巨大,保障体系不完善。全省162个林场欠缴金额10154万元,20个林场未参保需补缴“进门费”7448万元,共计1.7亿元,压力巨大,林场无法解决。同时,保障体系还有不完善方面。

2.3基础设施落后,自我积累难以建设。集中表现在7个场部不通公路,15个场部饮水困难;不通公路工区196个,不通电的188个,不通电话的196个,吃水困难的92个。

2.4人员包袱沉重,职工分流困难。随着国有林场承担任务的转变,造林任务和木材采伐量不断减少,客观上造成人员过多,负担沉重。2007年全省国有林场在职职工17178人,其中在岗的10284人,下岗的6874人。初步推算,全省林场在岗职工中将又有14%人员下岗分流,分流安置就业困难重重。相当部分家庭有两人甚至全家均为林场职工,他们一旦下岗,生活将难以保障。

3造成当前国有林场困境的原因

3.1林场定性不准确,身份边缘化。在调研中,新宾县林业局领导说:“当前林场性质不明,是林场开展工作的最大障碍,是改革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表现在,在人事、工资制度上按事业单位管理,但事业费供给无保障;在劳动用工制度上按企业对待,林场职工在加入养老保险、就业等方面都遭遇到重重困难,下岗职工难以纳入城镇职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地处农村的国有林场,其国有性质也限制了林场享受国家对农村的扶持政策。

3.2自然环境条件差,投入严重不足。辽西北大多数林场位于生态脆弱的高山区和土地贫瘠地区,辽东山区部分林场地处地势险峻的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加之各种冰冻雪压和山洪自然灾害的发生,破损严重,投入严重不足。3.3结构调整不到位,经营机制不活。近20年,尽管林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兴办二、三产业,但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致使林场产业项目基本失败,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在经营机制创新等方面,虽然林场做了尝试和努力,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一直未能建立健康的经营机制。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也难以承担以生态建设为主的任务,更满足不了安置职工再就业的需求。

3.4经营困难重重,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全省国有林场经营面积规模不等,最大的24万亩,最小的不足5000亩,设置不尽合理。如桓仁县城郊林场与库区林场的林地隔岭相望,却设置两个林场。城郊林场有林面积只有9千余亩,现有职工115人,与大林场一样有相同的管理机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同时,还有部分“无资源、无产业、无资产”的“三无”林场,即东部山区无可采伐森林的林场,西部地区无间种林下土地的林场,同时两个地区又都没有林业产业项目和可开发利用资产的林场。

4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4.1建立新型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是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核心与前提,不解决管理体制问题,林场改革谈不上深化,也就没有突破与进展。根据国有林场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对我省国有林场实行分类管理,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

4.2调整国有林场规模与布局。对同一地区国有林场数量较多、单个林场经营规模过小的,要减少机构设置,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管理效益。进行重新规划布局。

4.3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富余职工安置是深化林场改革最大的难点,林场要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实现再就业,提供生活保障。根据我省国有林场实际,拟以下方式安置:一是利用现有林场经营性项目优先安排富余职工,二是林场可采取现金支付经济补偿的方式或以产权流转多种经营项目和商品林的方式安置富余职工;三是各地制定解除分流人员的补偿标准,对“三无林场”,国家、省、市财政安排资金予以解决。

4.4切实做好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工作。解决职工养老保险应作为深化林场改革的突破口,存在的问题是欠缴费多、参保“进门费”高、政策不统一。应按照分级负责、政策扶持、区别对待、逐步完善的原则加以解决。一是商品经营型林场采取以资源换资金的办法解决入保问题,生态公益型林场的职工入保所需资金由国家、省、地方三级财政解决。二是鉴于国有林场的特殊情况,省社保部门应统一规范全省国有林场入保的补缴形式和程序,降低入保门槛,实现应保尽保;三是规范养老金管理制度,足额发放养老金,确保林场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落到实处。

4.5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一是债务问题。国有林场利用银行贷款造林,并已划为生态公益林的贷款本息,建议由省政府按程序核销或暂停息挂帐;因林场木材加工等多种经营项目亏损而形成的债务,偿还贷款;二是拖欠工资问题。对改革后重新聘用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在职时拖欠的岗位工资,应纳入林场的收支预算逐步加以解决。对未聘人员在职时拖欠岗位工资,可采取以各类资源资产作价抵顶等方式加以解决;三是社会负担问题。按照属地化原则将林场代管的乡镇村以及林场自办的学校、医院等机构逐步移交当地政府。

4.6改善国有林场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应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等建设投入,纳入省和地方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重点解决道路、水电、通讯“三不通”及职工危房改造等问题,为国有林场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和良好环境。

国有林场范文篇3

关键词:进贤县;北岭;国有林场;改革

进贤县北岭林场位于进贤县的东北方向,距进贤县城7km,是1966年创办的采育林场,有林地766.67hm2,其中生态公益林333.33hm2,杉木人工2代针叶林333.33hm2,湿地松53hm2,水田1.33hm2。有职工220名(其中退休100名),管理人员8名。

1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

1.1林场社会边缘化

现在的林场,农村不像农村,社区不像社区,国家的惠农政策、城市社区低保、养老保险、社会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等国家优惠政策都享受不到,职工无田无地,生活得不到改善。长此下去,会影响林区社会的稳定。有幸2010年该场分得47户棚户改造,2011年又分到40户,总户130户的棚户区改造有望3a内完成。

1.2历史原因造成林场负债累累

建立国有林场的初衷是保护森林,“造好一片林,留下一批人,管好一片林”。形象地概括了林杨是发挥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主力军的作用。林场经费本应纳入各级财政管理。可是林场定位是“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企业管理”。林场生产的木质产品还要照章纳税和向县市上交利润。以致许多林场疲于创收,无力扩大和保护森林资源,甚至靠砍伐林木维持生计,造成林场负债累累。据统计,江西省有422个国有林场,309个亏损,累计负债13.67亿元,其中营造林贷款7.73亿元,占总债务的56.5%;拖欠职工工资1.75亿元,占总债务的12.8%;拖欠社保论文资金2.99亿元,占总债务的21.9%;办企业等债务1.2亿元,占总债务的8.8%。全省有3.28万下岗职工,占在职职工总人数的51%;80%以上的林场职工年收入不足2000元,普遍低于农民收入。北岭林场退休职工工资365元/月(其中林场负担120元/月)。在职在岗职工却无工资可发,而林场职工大多数是双职工,为了生计,只好外出打工,加上又无一技之长,只能从事搬运、装卸等累活、重活,一年下来收入寥寥无几,有时甚至入不敷出。有的职工去世后仍欠下大笔医疗费无法偿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进贤县位于鄱阳湖滨湖地带,不太适合杉木的生长,人工杉木的2代、3代萌芽更新林是越长越小。为了保证退休工人的工资,采伐的杉木越来越小,只能供造纸、纤维板用材,除去采运开支,纯利润仅为100元/t左右,即便如此,林场还是难以维持。

1.3基层领导认识不到位

国有林场有点像农垦企业,但又有不同之处。在实行农垦企业改制时,林场本应同时推进。但那时,林场还有木材砍伐,工资发得出来。为了一方稳定,领导当时没下改革的决心。现在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过这个“门槛”。如今,随着社会行业职业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如何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公平”。所以,国有林场改革非改不行。

2国有林场改革的建议

2.1成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明确地方党委是当地林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各级政府应成立国有林场体制改革领导班子。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常委、农工部长任办公室主任,林业局长任办公室第一副主任,其他农、水、财政、金融、保险、劳动、人事、广电、交通、通讯等相关部门一把手任副主任。组建“老、中、青”工作班子,在当地“四套班子”中,有威望的退休领导任工作小组长,组成老、中、青工作班子,深入细致开展林场改革工作。

2.2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形成改革方案

林场改革方案要经过几上、几下,反复酝酿,修改。实施中不要赶时间、赶进度,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为原则,逐项推进,一定要让广大职工满意。

2.3坚持原则与灵活运用政策

借鉴国家、省、市、县对农垦企业改制的政策,灵活运用。

2.4林业周期长,是“三效益”相统一的行业生态公益林面积6666.67hm2以上的林场应该实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实行收、支两条线。林场的正、副场长、会计、出纳、民兵连长、妇女主任也应享受村委会支书、村主任、会计等人员的财政待遇。经营商品林的林场职工也应由政府采取转移支付办法解决“社保”和“医保”等民生问题。

2.5因地制宜,加大对国有林场林业科技项目的投入

国有林场必须依靠科技,改变粗放经营模式,转变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模式,把林业生产与科研紧密结合,促进林业高效发展[1]。如进贤县北岭林场将原来低产的3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租赁给进贤县东海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园林景观花卉苗木培育,林场职工参与其中劳作,有了一份固定工资收入。

2.6自力更生,置换身份,建设新林区

2.6.1国有林场职工也可以租赁方式经营本场山林。落实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发展林业生产,前提是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流失,稳定国有林区秩序,提升森林资源商品价位,让职工不但是生产者,还应是林业经济活动中的经营者,如安福县明月山林场分山到户,落实经营权,竹林由原来的150元/hm2提高到3000元/hm2,极大地刺激林业生产的发展[2]。

2.6.1实行当年采伐山场活立木竞价销售。将林场以往自己承担的产、销、运、储等多个中间环节全部由中标者自主管理和承担风险,杜绝木材销售中的“人情价”、“人情尺”。让业务员从繁琐的销售环节中分离出来,转移到森林资源的培育中去。正确处理好责、权、利关系,在广大职工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均山、均股、均利”。以政府为主导,招聘林场职工中坚分子和返乡农民工,组建林业经济专业合作社组织,如同农村招聘、公选村支书、村主任那样。如婺源县江湾镇晓庸村支书黄欣泉同志,就是先由镇党委书记谈话,懂得了“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的道理,并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他上任一年,垫资70万元,捐资12万元,修通了15km的林区公路。开展了生态旅游工程建设,村民拍手叫好。

2.6.3实行减员增效,合理分流林场职工。如组建“木竹检量技术服务所”和“森林资源调查评估所”中介服务机构。江西宜春明月山林场仅此一项就增收80余万元;成立森林旅游开发公司,招聘林场职工和返乡民工自主创业,如导游、摄影、农家乐、出租车、有机茶、木雕工艺品等服务行业。当地政府应加强领导,发扬“提着灯笼去办公”的苏区精神,全力支持,宣传鼓励。金融部门要通力协作,提供小额贷款,工商部门应及时核发营业执照。

2.7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力、电信、道路、桥涵、溪流河坝、房屋等,林场经济本身就举步为艰,要林场自己出资维修,力不从心。建议当地政府统一运筹,林场职工投工投劳,共同修复。

2.8林场返乡务工人员积极投入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林场职工外出务工人员,占职工总数的一半左右,当地政府、林场领导应组织他们积极投入到造林绿化“一大四小”林业工程建设中来,承包、栽植、管护树苗。2011年,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1%,林场职工大有用武之地,采育良种、培育壮苗、栽植造林、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营林工作,对林场职工来说,驾轻就熟,这样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何乐而不为。

国有林场范文篇4

关键词:国有林场会计监督制度会计监督体系

一、前言

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使国有林场的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且没有完善的会计监督体制,导致国有林场的经济领域制度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所以分析与研究目前国有林场的会计监督体系至关重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民国有林场会计制度模式,提高监督环境的管理,从而创建一个国有林场会计监督体系有效的解决会计监督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提高国有林场的会计监督体系的管理水平是国有林场的首要任务。

二、理论概述

(一)国有林场的概念

国有林场,又称国营林场,是国家培育与保护森林资源的林业生产性事业单位,其主要发展于生态性不稳固的地区,且国有林场的建立获得国家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国有林场不仅涉及领域十分广泛,而且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在森林资源保护与培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国有林场会计监督的加强至关重要。

(二)会计监督的概念

会计监督,是指单位内部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的经济政策在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受到社会团体与国家机关的监督,从而制定会计工作管理条例、规则与相关监督机制,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及机构经济活动中会计信息真实性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监督一般包括狭义会计监督与广义会计监督,狭义会计监督是最基本的会计职能,是以国家金融政策为基础与以实现会计信息的监督和控制为目的组成的内部会计监督单位;广义会计监督则是由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组成的。(三)会计监督的作用1.有利于财经等相关法规的维护。每个事业单位都需要会计,所以会计方面的相关监管是所有经济单位经济活动的依据与保障,也就是说会计监督主要是对会计本身与经济活动的监督,从而促进所有的经济单位严格遵守国家财政经济法规,并受国家法律与法规的检查与监督。因此,会计监督有利于财经等相关法规的维护且对国家及经济单位财产的安全性有着重要保障。2.利于强化内部管理。会计监督的主要目的是强化所有单位的内部管理,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手段,会计监督不仅可以多方面的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保障单位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与经济发展的高标准基础上进行经济活动,避免造成经济浪费。

三、国有林场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良莠不齐

虽然国有林场的发展在不断扩大,但是国有林场缺乏完善的会计人员的培训机制。一方面由于很多国有林场规模较大迫切需要人才,他们招聘的会计人员多数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且没有充分的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国有林场的会计普遍专业能力不强与整体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没有相关的职业风险意识与法制观念,所以他们容易遭受到各方面的诱惑,且自我约束能力又差,会出现做假账的现象,致使会计数据不真实不可靠。因此,国有林场应高度关注会计人员的相关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好会计监督存在的相关问题。

(二)缺乏规范的审计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相对比较晚,且没有良好的基础,又发展的十分迅速,导致会计师注册与国家发展及政策不相适应。另外,我国没有完善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体制,且普遍存在无序竞争。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与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必须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加强相关的监管机制。那么为了避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无序竞争,应提高会计公司的审计费用与增强会计事务所的监管。

四、加强国有林场会计监督应对策略

(一)创新国有林场会计监督的模式

创新国有林场会计监督的模式可以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的手段,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体系,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抵制会计监督管理人员的自身问题与他人因素。也就是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计出国有林场管理制度与事业单位规章的软件程序,不仅需要所有公共必须共同遵守,且任何人都没有擅自更改计算机程序的权利,从而约束所有员工的行为与保障会计监督体制的执行。另外,计算机网络管理手段,不仅使所有的制度在无形下受到监督与管理,且拥有能够及时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

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对企业实现会计委派制与对其他企业的会计人员实现会计行业管理协会。会计委派制认为事业的会计核算与会计人员应该作为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也就是说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会计人员的任免权应该由国家会计管理机构直接管辖与授权,从而充分发挥国家法律法规的活动监督作用与避免民营企业经济的浪费。实现会计行业管理协会,即对其他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可成立会计行业管理协会进行统一管理,会计行业管理协会是具备专业技术指导与专业职业资格认定的自律组织,它虽然不是政府机构,但是其管理制度很完善。因此,成立会计行业管理组织来管理会计人员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使会计人员不再受企业管理部门的约束,还可以更好的进行监督与管理。

(三)明确会计人员的身份与定位

首先必须明确事业单位服务是会计的功能定位,也就是说事业单位才是会计人员服务的主体,而不是单位的某一个负责人;其次必须明确会计人员的身份也是理性的经济人,由于会计本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促使会计人员的执法力度受到一定的影响,有时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会计人员与事业单位负责人一起做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其定位的不准确与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很容易使一些不法单位与个人获得不正当经历利益。因此,只有明确会计人员的身份与角色,才能全面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五、结论

综上所述,国有林场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必须加强对会计监督制度的管理与创新,进而创建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全面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彭美旭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岚峰林场

参考文献:

[1]李维花.探析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及改善措施[J].福建质量管理,2015(12).

国有林场范文篇5

内蒙古扎兰屯市林业局

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林业局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是一个拥有万公顷林地,资源较丰富的国有次生林区。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工程前,扎兰屯市林业局根据自身森林资源特点,在国有林采伐限额逐年缩减的情况下,把各项林业生产建设纳入生态林业建设轨道,实施科技兴林,彻底改变传统林业单一生产木材的观念。几年来扎兰屯市林业局围绕林业做产业,围绕资源调结构,实行“以林为主,多种经营”挖掘林业多种生态利用、经济利用的生产潜力,在浅山区开展了大面积次生林分户经营管护工程;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机制,林区职工畜牧业工程;林区农业种植业;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的山货产品采集加工业、蒙森食用菌生产加工业、蒙森炭棒业、蒙森酒业等系列林下产业;国营林场林下畜牧业经营,野生灌木榛子林经营利用产业;林区特色养殖业等产业。通过保护、培育、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木材、林下资源,长中短结合,以短养长,以林、以副、以工、以商养林。安排了大量林区、山区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以浅山区归户经营管护为重点的次生林保护开发利用

扎兰屯市东南部农区村屯附近拥有大面积残破国有次生林地,由于经过长期反复破坏,森林的生产能力下降,生态功能低下。长期以来,作为国有森林资源不能发挥经济、生态效益。为了摆脱国有资源潜在的浪费局面,从世纪末,林业以归户经营管护的形式作价给农民经营,经过几年的运行,林地植被恢复较快,特别是灌木榛子林果实经营经济效益显著。由于林地经营主权年不变,农民在林地内自发进行更新造林,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发展林下牧业,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盈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全市归户经营国有次生林面积已达万亩,以每年万亩增长,而农民以每亩—元经营林地收入,除去每年交元管理费,全市次生林个体经营农民纯收入达—万元。由于林地产权明确,效益显著,农民对经营林地认识更加提高,在经营上舍得投入,林业部门在经营手段上给予了更加宽松的政策。通过发展用材林、经济林、榛子林、食用菌原料林,林地经营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二、建立深山区林下畜牧业生态准入补偿管理运行机制,以科学发展观统览生态布局

在呼伦贝尔市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格局下,扎兰屯市畜牧产业格局计划发展万羊单位的畜牧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接近万头只,随着周边区域的生态保护禁牧的实施和扎兰屯市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外来畜牧种群的急剧增长,林下畜牧业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现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矛盾,根据这种状况,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建立植被条件可允许范围内的林下畜牧业准入补偿费管理机制势在必行。近年来,国营林场深山区根据局部生态恶化的情况,建立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在国有次生林区运作。通过业内专业人员测算,林下草场畜牧载量初步应以草原倍的数量载量标准。

三、发展林区农业,促进林区养殖业发展

世纪年代初,由于林区植被丰厚,森林大火隐患多,林区利用机耕防火线开展了农业种植,到目前为止,国有林场种植面积达万余亩,年产粮食万公斤。粮食及秸杆,青饲料的种植,加大了畜牧养殖技术含量,促进了林区畜牧业的发展,职工农牧业缓解了林区资源危困的局面,林区护林员一方面从保护资源上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形成农牧业种养的发展模式。

四、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狠抓林下产业开发利用

我市森林面积大,林下野生资源丰富,每年有大量野生山货产品销往外地,但没有自己的品牌。年,以集野生山货产品为龙头企业的蒙森公司在林业局成立,公司主要以全市野生山货产品为原料,蒙古栎为企业品牌商标、对山货产品进行深加工,产品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公司对主要山货产品采取高质量标准要求,开局出现良好的销售局面,初步在深圳、威海建立了销售网点,产品年加工能力吨,产值万元。年,公司由新近开发了野生玫瑰茶、金瑰茶、瑰芪茶、蒙森榛子王等系列产品。以成吉思汗林场为蒙森公司原料基地的食用菌生产、炭棒生产已初具规模,食用菌年产量达万袋,纯收入万元;炭棒产量达吨,产值达万元。以林业局南木养鹿场为蒙森原料基地的蒙森鹿产品系列滋补酒正在研发运作中。

五、加强国营林场野生灌木榛子林管理,发展野生榛子特色产品

长期以来,扎兰屯市野生榛子产品一直属于无序管理,全社会共有。榛子果实产品一直在市场走俏。上个世纪年代禁止了山区农民打柴、垦荒,榛子林地受到保护,榛子坚果产量逐年上升,但是由于榛子林地分布零散,面积不集中,林业经营不便,掠青、提前采摘、病虫害等逐多问题困扰着榛子的产量和质量。每年掠青提前采摘减少产量,虫害率达—;进入世纪,林业把野生灌木榛子林资源纳入森林资源管理范围,开展榛子林地分户经营和承包租赁经营,在榛子成熟前期进行人为巡护管理,国营林场收取承包租赁费、管理费,榛子产量、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年,国营林场及市有害生物防控部门开展榛子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

六、国有林场改革与创新应坚持以生态建设及保护的前题下,发挥自身的林下资源优势

国有林场范文篇6

国有林场受计划经济等传统因素的影响,经营方式粗放,管理不到位,造成林分增长速度缓慢。资料显示:河北省目前国有林场130多个,经营总面积达968500hm2,是河北省主要林业资源集中区。国有林场经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现阶段,尽管国有林场通过对“一分造、九分管”林业建设思想的落实,在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前大环境下的需求。多数国有林场存在林分结构不合理,幼林所占比率过大,成熟林、过熟林比例不足,严重影响了林分的稳定。此外,就经营现状而言,多数国有林场经营利润低,经营机制僵化,盈利能力较差,造成职工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进一步降低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多数国有林场所需资金需要上级财政补贴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2国有林场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需要

国有林场占有着全国优质的林业资源与林业用地,具体到河北省而言,是我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生物多样性且极为丰富,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重大。由于长期毁林开荒和城市化进程毁林占地等因素造成的森林覆盖率低、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严重威胁了河北省生态体系和粮食安全供给。因此,对河北省国有林场经营模式进行改革,促进林业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此外,河北省是京津地区的天然屏障,对全国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由于季风气候和河流的影响,使河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能够直接影响到京津地区的生态。

2.2国有林场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林场原有的经营模式和以生产木材为主的结构性矛盾均日益突出,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林业发展的需要。国有林场目前体制实施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提倡林场要面对市场做好经营,但上级部门又将林场按照国有公益事业单位管理,采取了限额采伐、公益林禁伐等措施而造成林场收入的减少。上述困境主要是由我国前期特殊的国情决定的。随着近年来政府明确了林业指导思想为抓好生态建设,国有林场的主要经营任务转变为培育、保护森林资源,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力保护。

3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准确定位

目前,随着生态中国战略的提出,国有林场的任务已经很明确,就是要培育、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但由于中央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对这一思想的认识不够深入,从而对国有林场缺乏准确定位,这也是当前很多国有林场仍然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的主要原因。实施企业化管理,林场就要采伐林木,拓宽经济来源,增加经营收入,获得足额利润,但这与培育、保护林业资源的任务相违背。若作为事业单位经营,政府部门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很可能造成国有林场缺乏足够的经费来源,造成经费紧张。因此,政府部门及国有林场自身对林场经营目的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国有林场经营的好坏。

3.2产业结构不合理

林板纸产业一直是国有林场创收的主要途径,但由于速生用材林业发展的落后,严重的限制了林板纸产业的发展。而且国有林场下属企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也是产业化发展受到限制的主要因素。国有林场普遍存在技术人员缺乏,整体素质偏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造成林业实用技术推广缓慢,林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产生效益。技术水平低也是限制国有林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国有林场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影响较深,从而造成市场建设投入不足,带动能力较差,缺乏高档产品和品牌。而且,国有林场对林场产业的经营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而对近年来新兴的森林公园,林场旅游产业缺乏足够的商业敏感,从而错失发展机遇。

3.3人员结构不合理

统计资料显示,河北省国有林场现有职工共计约有14000余人,职工队伍庞大,林场的高效运营离不开高素质职工的努力,但河北省国有林场职工由于历史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多影响林场发展的问题。首先是由于林场工作环境差,福利较差,造成林场引进人员十分困难,从而导致目前林场职工高龄化趋势明显,其中不少职工已达到退休年龄仍在一线工作。据资料表明林场职工超过50岁以上的比例约占30%。其次,由于河北省国有林场建场时间多在建国初期,职工多来自于部队转业、农场下放,因而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更低,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国有林场经营的需求。

3.4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不仅会影响职工生活,降低工作积极性,而且还会干扰森林经营和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很多国有林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场场部和房屋破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年久失修,有些房屋甚至已是危房,而在营林区和护林点的房屋更差,对林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是极大的打击。二是林场作为公益性事业,却享受不到村村通、农村电网改造等优惠政策,很多林场道路、供电以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严重的制约了林场经营。

4国有林场改革的策略

4.1转变经营理念

由于国有林场在对自身经营理念的定位,会影响林场发展过程中的每个决策,为此,国有林场必须首先确定经营理念。在当前的特殊大环境下,国有林场一方面进行公益林建设,另一方面又按照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二者存在明显的矛盾。因此,笔者认为国有林场应实施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一方面想法设法增加林场经营收入,通过开发森林旅游,加速丰产林建设,培育经济树种等方式努力拓展经营收入,以此保证林场经营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国有林场应结合政府相关政策制定生态公益林发展中长期规划,保证生态公益林面积持续稳步增加,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此外,各级政府部门也应转变对国有林场的观念,认识到国有林场目前实施的经营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要求。从而,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有所倾向,如实施村村通,电网改造等惠民工程时应充分考虑国有林场所在地,尽可能的提高临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林场职工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4.2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林场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及相关的优惠政策。为此,林场必须积极争取国家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例如,争取国家制定森林保险制度、抵押贷款及配套的补助措施。此外,政府对商品林建设还提供了专项的扶持及贴息贷款。除了通过争取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林场还应通过与企业加强合作,从企业获得资金,加强林业产业化减少,提高林场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国有林场经营模式的改革。也可通过采用相关的融资方式来获得林场发展的资金,如推动林场上市,加快丰产林的规模化、集约化建设,增强综合效益。

4.3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

国有林场范文篇7

关键词:国有林场;林木资产;成本核算

国有林场目前已成为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大部分产业逐步由经营性向公益性转变,国家已投入大量财力优化国有林场。国有林场作为优化生态的中坚力量,想要提升竞争力必定要开源节流,强化成本控制力度。新形势下新旧会计制度的革新,应及时采取更适应新制度的更高阶核算方式,摒弃传统的、不适时宜的落后制度。

一、浅析国有林场林木资产成本

(一)完善成本体系必要性。森林资源不仅是国的林场生产经营的主要对象,同样是林场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林木资产在国有林场中的占有率较高,决定其市值在国有林场资产价值中占比较大,因此准确、公允的核算其资产价值对保护国有财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影响深远,同时能保障财务报表的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引导国有资产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长期以来对其重视程度较低,造成国有林场资产不清,投入营林生产的资金周转能力低,最终导致资源危机和生产无以为继。实现森林资源的保值和增值,维护国家和所有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二)林木资产分类及特点。相关的财务制度把林木按性质划分了几大类,例如用材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在功能上个具特色。在林木资产适用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又将林木分为消耗性林木资产、公益性林木资产及消耗性林木资产。具体涉及到林木类别上,消耗性的林木种植的最终目标是以出售为主;而公益性林木种植的目的更多的是无偿为公益事业做贡献,对荒地、环境起到合理利用及保护的作用,通常不求任何经济回报,不涉及任何经济利益的需求。最后生产性林木资产的显著特征是天然生长性,无需高额的人工成本及精力专门打理,自然产出林产品及提供劳务,能自然持续消耗并持有在未来长久期间内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力。林木资产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产,在采取资产成本核算方式上应采用特有的核定方式,进行森林资源规范化管理。所以在参照会计制度时,除了应借鉴其中会计业务必须遵守的准则执行,更多的应考虑自身特点及属性对资产成本核算的影响。

二、国有林场林木资产成本核算中存在的漏洞

(一)财务制度不统一,不便于成本管控。国有林场对于完善脆弱地区的荒地废地、开拓森林资源、平衡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除了自身的自然属性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向对口的客户提供林木原材料,产生经济效益。在国有林场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性质结合我国近年来对国有林场制定的改制方案,最终把林场按照经济性质做出以下几类划分。林场资源的护林成本均由国家财政部门下发调拨。林场资源的管理成本一部分由国家财政统一调拨,一部分由自营取得。剩余的林场均改制为企业,完全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市场化管理。但近几年改制不断的更新会计制度很难做到无缝衔接,或者人员未做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一直沿用过时的不适时宜的制度。这样易造成同行业内不同制度下的成本核算,不利于最终成本高效管理。(二)核算范围口径不一致。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为笼统,未按林木品类区分核算。就像是薪炭林与用材经济林因产品的性质不同核算成本的时间截点有显著区分,这两种核算出的成本就会造成很大出入。对于通过自产自销来满足林场的经济效益一类,涉及的长期借款也是很常有的现象,而对于借款费用一部分用来购买资产类耗材一部分用来生产经营,产生的借款利息是否应该资本化未做出明确区分。(三)成本分配不合理。在国有林场中包含了几类成本核算组织,主要体现为生产成本、林木资产、营林成本等几种形式。其中营林成本核算是按照制造成本法核算当年的造林、养殖、营林设备等生产费用是林木资产核算的基础;而林木资产核算是按照制造成本法核算林木培育累计成本,主要以商品林为主。在传统核算历程中通常把归属于间接成本中的借款利息费用、林业维护费用年终按区域面积比例分配到林业成本,由于林木从幼苗长至成熟周期较长,前期育苗成本和间接成本均投入巨大,但是在林场中也存在小部分未种植区域,如果仅仅靠面积来分摊间接费用,很容易造成错误失真,误导林木决策者做出判断,最终无法达到林木成本的有效核算。(四)成本控制问题。国有林场为了更有效的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林木资产成本必须核算准确无误。现阶段,营业成本分析控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以实际发生的营林成本与预算的成本、上年同期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再对林场的品类、树的品类中之间各个项目作业进行对比分析。由于不同区域间的林木环境、生长周期方面有显著差异,即使是同一品类林木也很难有可比性,不能用于后期成本有效的控制和考核,例如在同样的林业作业项目下,平缓区域可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而在陡坡地带就不适宜采取这种方式,可能会使用人工手工作业,这种因地势的陡峭程度不同发生的成本费用很难有可比性,很难达到成本控制和评价的目的。尤其体现在做下一年度预算时,上一年度的数据做核算依据参考价值不是很大,比对结果缺乏客观性,难以提供有意义的数据。

三、国有林场林木资产成本核算的整改措施

(一)利用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核算方法能有效确保资产成本数据核算的准确性、公允性,消除传统资产成本会计制度、成本核算范围的选择性误区。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的主要因素是作业,成本动因是其分配的主要支撑,在作业中对材料的耗用精准计量后分配到各项目中去,直接从源头到结果,规避各项目成本混乱、数据失真;依次按照材料、作业、产品展开成本核算,首先将材料分配到作业成本库,再有作业成本库分配到产品中的分批次的成本核算方法。因此引入实操性强、贴合实际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有效的解决传统成本核算的缺陷。(二)完善林木资产核算程序。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使林木资产成本核算细节对林场整体的成本核算管理起着强化作用。首先确认成本核算对象,充分了解并记录成本核算对象的参数及性质等信息。直接成本直接计入到成本中,对于间接成本按照作业成本法程序合理分配到各项目中,确保数据准确。再次严格依据成本核算方法,确认林木资产的作业消耗、作业成本动因等环节,最终核算林木和成本。成本核算对象首次使用此方法核算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成本模型,以后可根据模型达到准确核算成本核算的目的。(三)构建林木资产核算模型。对林木成本的控制是国有林场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每个年度末的重点工作。年末在制定成本预算时,可以从构建资产成本模型作为切入口,采用作业成本法,除了固定成本外,设定可变成本的参数值,根据可变成本的变动率的变化,汇总得出总的成本的计算模型。具体来讲,产品的作业成本是由资源的数量乘以资源动因成本分配率测算出。例如,林场有L个经营项目,每个项目有M个作业,每个作业消耗N类资源,设成本矩阵为P,人工成本为A,材料成本为B,各项目作业消耗量为G,单位作业消耗资源为K,单位资源成本为V,最终构建的成本模型为P=A+B+G×K×V。这种成本模型有利于对各个项目的作业量消耗及资源量进行合理的设定,有效的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测算出最终总成本数据。(四)吸取成本核算经验。作业成本法对于国有林场林木资产成本核算行之有效的,该方法解决了传统林场遇到的诸多难题,应在同行业应用中多推广,同时需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作业成本法。综上所述,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的主要核算因素,为了具有代表性、成效的明显,在成本动因的选择上,可以考虑耗材多、高人工成本、项目周期长的几项指标,才能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五)充分利用内部审计职能。通过目前的国有林场年终考核评价结果分析得出,大部分林场把目光聚集在了眼前的经济效益方面,没有从根源做到预防及优化,导致全局看林木的发展对长远的筹划性严重缺失,造成林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假象。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对林业发展从源头进行实时的跟踪、预防、评价。前期总揽全局,从林场的源头出发,制定控制预防机制,能给中后期留下纠正的余地。经营过程中对于前期预测的难题及时纠正整改,甚至追溯至责任人,从而在项目末期能实现管理科学化、经营规范化、避免疏漏达到共赢。

四、结语

国有林场具生态性和市场性的双重作用,应引起国家高度的重视。国有林场想要长久发展,除了不断开发新资源,提升森林质量,有效发挥林地生产潜能,林场成本精准核算也是其发展中的核心因素。目前仍面临着成本核算不准确、不根据实际情况一概而论,数据缺乏说服力,使成本管控工作很难开展,成为成本管控道路上的绊脚石。为了保证成本数据真实有效性,应把作业成本体系落实到核算过程中,提高国有林场成本核算水平。

参考文献:

[1]胡业生.林业企业森林资源核算体系研究[J].绿色财会,2017(03):3-6.

国有林场范文篇8

随着我国林业逐步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国有林场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转变,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木材采伐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到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上来。绝大多数国有林场停止了商品性采伐,以造林、营林、护林为己任,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持续增长。

据2007年统计,我国国有林场经营面积达9.3亿亩,其中林业用地7.5亿亩,森林面积6亿亩,森林蓄积量22亿立方米,分别约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18%、23%和17%,已成为我国生态脆弱地区最主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基地。

在一些生态重点省份,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占有很高比例。青海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90%在国有林场,甘肃为67%和53%,山西为48%和65%。国有林场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为集体林的1.5倍。

但从经营现状看,国有林场经营水平虽比集体林高,但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国有林场森林蓄积量年均生长率仅6%左右,年均净增长率仅4%左右,亩均年净生长量只有0.2立方米左右。目前国有林场尚有1.2亿亩中幼林亟待抚育、5000万亩低产林亟需改造,如果加大抚育经营力度,国有林场森林蓄积量10年可翻一番,单位蓄积量可达7立方米,潜力很大。

2人员与技术优势:森林经营基础牢固

在长期造林、经营和保护森林资源的过程中,国有林场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职工。全国现有国有林场4507处,职工66万人。

目前,我国林业行业近1/3的技术工人在国有林场工作,拥有一支稳定、专业的护林防火队伍。在实践中,国有林场积累了大量在各种立地条件下培育森林资源的经验和技术,许多林业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特别是森林经营及相关技术,如大规模荒山造林、山地育苗、沙地治理和人工林抚育间伐技术,都是从国有林场开始研究和应用的。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集体林地家庭承包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国有林场的优势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

3森林经营示范:成效显著备受关注

随着林业发展战略的转变和科学经营森林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场越来越重视森林经营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国有林场的森林经营工作。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进行森林抚育,通过抚育,林木生长量增加一般在1倍~2倍,最高的达到了5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业局2008年选择5个国有林场开展森林经营示范,完成了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工作。贵州省林业厅与省财政厅2008年联合下发通知,确定龙里林场等4个国有林场实施中幼林抚育28400亩。安徽省潜山县驼岭林场每年抚育森林面积超过4000亩,2008中幼林抚育间伐面积5000多亩,通过加强森林经营工作,该场年均增加活立木蓄积量10000立方米。甘肃小陇山林业局从建局之初就全面系统地开展了次生林综合培育技术研究和试验,截至1998年累计培育森林资源4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44.8%提高到54.6%,活立木蓄积量由2589万立方米增加到2771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

4优势确保发挥:还需国家政策扶持

国有林场范文篇9

关键词:国有林场;经营模式;必要性;策略

在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国有林场是重要的基石。其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地区林业经济发展。然而,林业经济具有风险大、周期长等缺陷,再加上会受到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制约,所以,必须要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调整国有林场森林的经营模式。

1国有林场实施森林经营具有必要性

国有林场在林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实施绿化造林措施以后,部分国有林场无法很快转移到高效林业之中,降低了国有林场的经营风险承受能力,导致国有林场经济效益不断下降,同时,国有林场在经济方面出现了十分艰巨的困难。在这样的环境和形势下,固有林场实施林业经营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国有林场实施森林经营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有林场实施森林经营,可以对生态公益林实施保护。在森林资源中,生态公益林主体功能就是生态防护效益。但是,由于森林经营者并不是生态防护效益的受益主体,这便导致很多经营者没有精心经营和投入,致使经营者的收益并不理想。然而,在实施森林经营以后,通过将投入产出关系理顺,对责权管理进行明确,并且充分运用政府所具有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从本质上将生态公益投入解决,使林业投入和经营不再是一种经营负担,更有利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经营管理,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所具有的生态防护效益。其次,实施森林经营模式,能够充分保证国有林场的林地资源。林地是国有林场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源,在实施森林经营管理模式以后,可以对林地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规划。此外,还可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从本质上解决效力低下等现实问题。最后,国有林场实施森林经营,可以使商品林走向市场。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收益较慢,再加上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生产经营部门所具有的经营自主权十分有限,导致林业无法彻底走向市场之中。在国有林场实施森林经营以后,国有林场的商品林经营便是一种企业生产行为,一切的经营活动均将经济效益作为根本和目标,这样能够从本质上提升林场经营所具有的积极性。

2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模式转变策略

2.1国有林场商品林经营策略

当前形势下,国有林场产业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无法摆脱单一木材生产的局势。因此,必须要对国有林场产业结构进行完善和调整,目的在于打造多业发展的重要格局。想要实现国有林场商品林经营多业发展,必须要坚持合理规划和合理布局的原则,使商品林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并且保证商品林产业结构与林业发展规律相符合。第一,要对树种结构和林种结构进行优化配置,通过调整林种结构和树种结构,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引进高品位、优质、高产树种和林种,并且将其实施示范推广。第二,要对林业产品深加工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将生产规模扩大,注重发展林业产品的加工业,将林产品附加值增加。第三,加快培育非林非木产业的脚步,积极落实食用菌、花卉、珍贵药材的栽培。第四,加快建设生丰产林基地,进行工业原料林的培育,保证工业原料林的速生丰产周期短,从本质上将营林产业的竞争力提升。第五,加快推广应用林业科技成果,提升林业建设效益和质量。对营林新技术进行积极的推广和应用,高度重视新品种的推广、试验和引进工作,运用林产品及木材深加工技术和无性系快速育苗技术等。对经营活动进行集约化管理,如幼林抚育活动、人工造林活动等,将粗放式管理模式转变,加强培育后备森林里资源,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2.2国有林场公益林经营策略

在国有林场实施公益林经营的过程中,需要由国家提供全额补助,或者通过地方各级政府为其提供财政方面的支持。因此,国有林场公益林经营必须要保证专款专用,并且通过其他渠道来实施筹资,形成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所具有的优化配置功能,鼓励在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过程中,加入更多的生产要素,从本质上将林业发展的活力提升。此外,要充分发挥生态作用,结合林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树种,建立病虫害防治的预警机制,对护林防火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构建生态公益林数据库和监测体系,落实林业技术推广等工作。结合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永续利用的要求,重点培育和保护林业资源,对林业采伐工作进行严格管理。重点管理造林和未成林,使林木能够尽快郁闭成林,做好中幼林抚育管理工作。如若林分密度比较大,要实施抚育间伐措施,采伐强度必须要低于15%;间伐以后,要保证郁闭度达到0.6以上。与此同时实施限期造林等措施,促进恢复森林植被,注重对疏林、灌木林以及低产林等实施更新和改造,不断提升林木的生态功能,可采取种植生物量大树种,实施阔叶树的补植等措施。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绩效制度,有效避免在公益林经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从本质上将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提升。

3结语

总之,加强国有林场的经营和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国有林场的经济效益,提高国有林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增强其经营活力,促进我国生态建设事业和林业的稳定发展、健康发展和快速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树彬 单位:吉林森工松江河林业(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王涛,韦书远,聂荣胜,等.广西国有黄冕林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5(,17):84-87.

国有林场范文篇10

国有林场在我国南方林区占有重要地位。广西全区共有国有林场150个,经过数十年的经营,这些国有林场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经营条件,正成为我区林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林业在下世纪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由于经营体制不顺,产业单一,林业分类经营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再加上严格计划的约束,近几年来,在实现造林绿化后,部分国有林场不能很快转到高效林业方向上来,从而造成林场效益下降,经营风险承受能力降低,经济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因此,如何搞好国有林场的林业分类经营,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对生态公益林实施有效的经营和保护成为国有林场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分类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战略问题。我国林业部门也根据这一战略分别制定了国家及各省区的21世纪林业行动计划。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分类经营有密切的联系。林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不可能通过无限制扩大经营范围来实现,只有通过对林地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这对国有林场尤为重要。现在国有林场的经营规模已基本确定,林场经营面积只有缩小而不可能扩大。因此,国有林场走外延发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现实的。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国有林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1.实行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国有林场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后,其商品林经营完全属企业生产行为,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提高国有林场的经营积极性,亦可避免林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实施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国有林场的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成为林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没有产出,林场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有效经营。因此,在未实施分类经营的情况下,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明确责权关系,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解决生态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为经营单位的经营负担,有利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使其生态防护效益得到时最大限度发挥。

3.森林分类经营是国有林场林地资源有效利用的保证

林地是国有林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由于受经营管理水平限制,一方面是林场为了维护林地所有权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林场对有限的林地资源利用效力低。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规划,按森林主体功能划分经营类型,同时在商品林经营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可以有效解决国有林场林地利用效力低下问题。

现行经营管理体制与林业分类经营

我国国有林场现行管理体制已沿用多年。其基本特点是把国有林场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在商品生产中,林场向国家纳税体现与国家的经济关系,向主管部门缴纳各种专项费用体现隶属管理关系;对木材实行限额采伐。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合理性,在林场经济自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事业费投入,解决了林场建设初期的造林投入。同时,通过集中专项费用筹集了大量林业基本建设资金,为大规模绿化造林提供了投入保证。在我国林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实行限额采伐也是保护有限林木资源的最有效手段。

但是,也应看到,要实现分类经营,现行管理体制也存在很大局限性。首先,从责、权、利关系看,实施分类经营后,商品林的经营完全是商品生产行为,林场的商品林经营活动应等同于企业的商品生产活动。林场的生产经营应计算投入产出,占用生产资源应支付一定的代价。林场的经营成果主要通过所有权分配,而现行管理体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从投入关系分析,林场投入的两个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第一,林场现有商品林大部分是国家投入形成的,由于林场实行事业化管理,这部分商品林林场在生产受益中,未能把国家投入的利益体现出来。第二,林场的生态公益林是林场的非商品生产对象,但林场必须投放生产资源经营管理,这对国有林场又是不合理的。

第三,现行税费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行为有冲突。林场在木材生产过程中,通过缴交“两金”体现部门管理关系,这种方式缺乏根据。而林场占有的林地资源,国家投资等又未在林场的经营成果分配中体现。这显然不是规范企业的管理方法。上述问题在实施分类经营过程中都应加解决。

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措施探讨

1.国有林场划类经营

国有林场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国有林场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国有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我区的大部分水源林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可按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防护林占绝对优势的国有林场也应作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管理。

2.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

对国有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国有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