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内衣情感与文化审美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04 10:13:00

我国古代内衣情感与文化审美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意境等审美标准,分析了中国古代内衣造型、形制、材质、纹样、色彩的发展特点,阐述了中国古代内衣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代内衣传统文化审美特征

在中国古人的审美观念中,认为人的身体之关系是模拟自然界的调和形象而来,忌论人体欣赏,崇尚内敛、含蓄、委婉、优雅的审美思想观念。因此,内衣在中国数千年的历代服饰文化演变过程中长期以一种隐讳、朦胧、断续的形式彰显于文献史实、传世和出土实物当中。但是在每个重大历史时段,中国古代内衣从称谓、形制、色彩和材质、纹样等方面均以不同的形象出现,给世人展现出中国服饰文化的生动和。

一、中国古代内衣的演变

按照中国历史演进的顺序,不少学者和论著沿用传统的上古、中古、近古三分方式,描述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内衣的演变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了丰富的特征和风格。上古先秦开始就有记载内衣文化的文字,当时男女内衣区分不大。《说文解字》云:“亵,私服也。”亵即贴身穿的衣服,有轻浮、淫秽之意。内衣的另一种形制“苞”,《释名·释衣服》:“袍,苞也。苞,内衣也。”因古代染色技术不高,“署天近汗之衣必无色”,最初的内衣面料多采用本色葛布。汉代有“羞袒”(鄙袒)、“汗衣”(汗衫)的内衣形制,汗衣与其他内衣的不同在于男女、贵贱皆服。而女子的“心衣”上端用“钩肩”,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作为常用面料。还有北方游牧民族服饰演变过来的“裆”,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为织锦。梁土筠《行路难》记载女性还有以“开孔裁穿”独特结构的内衣。

中古时期的“诃子”是唐代女性内衣的一大特色。这种以束在胸际间的裙充当内衣,使肩、胸前与后背全部袒露或双肩披透明罗衫,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使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此外还流行无内衣袒领长裙的装束。宋代女性内衣出现了“抹胸”(抹肚)、“襦”“裹肚”“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用钮扣或带子系结,单的夹的,形式不一。老百姓多用棉制品,贵族人家用丝织品并在其上绣花。最有趣的是《辽代文物丛书》服饰篇中形容辽代女性“抹胸”为“一横幅布帛,裹于胸部”;而契丹女子则大胆将“抹胸”作为“女”(女子相扑运动员之称)的比赛服装;贴身内裤的“”(犊鼻裤),造型像牛头,形象生动。元代的内衣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形象地取名为“合欢襟”。其面料以织锦居多,四方连续为主要纹样。文献记载男子内衣以“白绢中单”为正宗。

近古时期,明朝女性内衣“主腰”,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明清流行时间最长、男女老幼均可穿着的一种内衣形制是“肚兜”——中国古代内衣的经典。还有带有摧残性的束胸“捆身子”,到民国演变成一种更加紧窄的背心,于胸前开襟,以一排密密的钮扣绾结,称为小马甲,其作用都是用来将胸部束平。清朝曹庭栋《养生随笔》中还记录了具有保建功能的内衣。经过中古、近古时期,内衣材料的运用较为广泛,既有丝、绢、绸、缎等高品质材料,也有土布、麻、纱、蜡染布等传统面料。

二、中国古代文化对内衣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延续时间最长的、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上古是构筑中华文化的时代,从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逐步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到“周”建立完备的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再到另一文化创新——“制礼作乐”(乐为情感艺术系统)的礼制,提出了“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等重要思想,对内衣的要求实质上无不渗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春秋战国时期,朝廷有较为完备的冠服制度,不同场合中穿用服饰都有繁文缛节的规定,《论语·雍也》中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董仲舒提出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学说。在中国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将自身装裹在一层又一层的宽衣大袍中。《礼记·内侧》就规定不仅男性要“必表而出之”,“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对中国的女性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到了文化繁荣、开放、融合的中古时代,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促使文化走向多元发展的局面。而隋唐登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凭借强盛的国力,使得唐代文化显示出一种明朗、高亢、奔放和热烈的时代气质。统治者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给唐朝内衣文化以丰满多样的形式。宋代文化的重要标志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点。与女子裹足互为表里,将对女性的束缚与压抑发展到了极致。中国女性沉浸在吟诵着儒家格言式的教诲中,修正着自己的言行,拘泥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之中。与此相对应的宋代士大夫文化、宋文、宋画、宋词则表现出精致、内趋的特征。市井文化如流行的歌舞小戏等随着都市经济发展孕育而生,这些从多方面对内衣文化有着深刻影响。而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产生的双重文化效应是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蒙古人统治时期的文化特征,它们共同的生命力表现在具有异族情调的服饰文化因子输入内衣装束之中。

近古之际,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新的文化思想与审美趣尚渗入文人书画,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市民反叛意识逐渐生长。至洪武二十六年,内衣无论在形制、色彩、图案和工艺上呈现前所未有的成熟,内衣不仅“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三、中国古代内衣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内衣独特的演变历史与中国思想文化有着紧密的渊源,表现出风格内敛、造型束身的文化审美魅力和艺术风格。上古服装以古朴、神秘的艺术风格为主。袍、、衫作为内衣的功用,起到原始的遮体、保暖之用。春秋时期提倡一系列细致入微的着装守则,不仅约束人们欲望追求、意志表述的快捷方式,也铸造了封建时代中华民族温、良、恭、俭、让的整体精神风貌,使汉代内衣有着宽大、包裹、隐蔽的款式特征。魏晋南北朝内衣结构融入异族服饰特点,中原内衣文化审美开始走向多元化。大唐朝盛世更是把服饰文化推向高峰,服装艺术风格向情趣化、装饰化方向发展,内衣穿着大胆,色彩缤纷,体现了唐代服饰文化的开放气度及人文精神中的惊彩绝艳。在女子内衣的色彩选用上,以红与绿等对比强烈的对比法和相似或近似的色彩配置的含蓄调和法为两大特色,与“以肥为美”的审美情趣相互呼应。宋代内衣风格与服装风格相似,以淡雅简朴清秀见长,服饰及其纹理在理学思想影响下趋于拘谨和质朴。《朱子语类》卷九十一日:“今衣服……如小衫令各从公衫之色:服紫者,小衫亦紫;服绯、绿者,小衫亦绯、绿;服白,则小衫亦白。”可见宋代的内衣是五彩齐全。五代的服装与多民族多文化糅合,服饰显现出刚健豪放显出特色,无论是内衣的使用场合和功能设计上最富有异彩。明代内衣对多样性、开放性、情色性的追求以及对明丽色彩的趋向,《阅世编》卷八中“非绣衣大红不服”“非大红裹衣不华”成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潮流写照。这个时期民间的内衣可谓多姿多彩,有记载的色彩就有“葱绿”“土黄”“鲜红”“青”等,各色齐全,表露自我品行的修养和情趣。

纵观中国古代内衣文化的演变发展及文化与审美特征,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荀子《礼记·乐记》认为“以道治欲”,儒家强调社会的礼仪化、等级化的文化背景下,贴身内衣是古人表达自我感情和宣泄内心压抑,憧憬美好自由的生活愿望的方式之一。而我国古代女性一直以来把擅长女红,作为评判女性心灵手巧的标准。因此,在古代内衣常利用刺绣等女红手法含蓄婉约地表达和释放内心压抑的情感,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内衣文化和审美意识随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而逐步走向成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国古代内衣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融入异族服饰审美风格,由较早期的自然、柔和、宽松、本色、神秘过渡到细腻、多彩、简洁、意象、对称、束身的优美样式。注重内衣服饰的微妙变化,增强了丰富的结构、工艺和精美纹饰的细节变化以及艳丽的色彩装饰,不仅保持了艺术手法上的传承关系,同时在中国文化审美的渗透下显现出更加东方的内衣服饰文化特色。今天我们盘点内衣文化历史,企盼温故知新,在兼容并蓄的吸收转变过程中创造出独特、先进的中国内衣文化和设计。

参考文献:

[1]吴小如,刘玉才,刘宁,顾永新.中国文化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潘健华.中华内衣辨析[J].戏剧艺术,2003年第6期.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叶立诚.服饰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5]许凡,阳献东.中国女性内衣情感与艺术是文化审美研究[J].艺术百家,2007年第4期.

[6]杨柏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7]魏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