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业危机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06 03:14:00

我国出口业危机研究论文

去年3月,美国宣布从中国进口的宠物食品麦麸中,发现有害的化学物质三聚氢氨。随后,中国的牙膏、海产食物、轮胎等产品都因为质量安全问题,遭到了进口国声讨。7月,全球畅销的大白兔奶糖被菲律宾单方面宣布含有甲醛。

对中国产品的怀疑范围开始扩大,烘烤炉、吸口杯、电筒、气泵、微波炉、童鞋、童椅、玩具等中国出口产品不断地登上欧盟地区的消费黑名单。8月14日,美国最大的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宣布,由于部分产品的油漆金属铅超标将召回由中国生产的玩具,涉及的产品多达1000万件。

一系列密集的针对“中国制造”产品质量的指责,对相关厂商造成了严重打击,也在国际市场引发了对中国制造产品的“信任危机”。“中国制造”已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热点。

一、个别出口产品质量问题殃及“中国制造”声誉

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对美国的出口列第二位,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均列第一,这充分说明中国产品的质量是可靠的,“中国制造”的质量在世界市场上是被认可的。然而,上述这些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国际关注不容忽视,它们使中国出口产品的声誉受到了损害。

少数企业诚信的缺失和国内质量监管环节存在的漏洞,使得一些“问题产品”流向国际市场,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尽管这些问题产品在中国超过万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仅占极少的一部分,但在国际市场上产生的负面影响却很大,形成了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以广东对美出口水产品为例:由于产品质量屡遭质疑以及技术壁垒的提高,2007年上半年,广东对美国出口水产品的数量同比下降76.6%,平均出口价格下降了11.6%。美国对中国水产品的进口控制措施更加繁琐,使中国出口企业成本大增,甚至面临丧失出口市场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产品频现“质量质疑”的同时,与中国争夺市场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等却在出口产品质量上悄悄下功夫,这些国家的商品正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维护“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与“安全壁垒”

2006年8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发生一起汽车轮胎事故,导致两死一伤。美国媒体立刻谴责由中国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生产的轮胎存在安全隐患,进口商还据此索赔8000万美元。随后,美国各大媒体纷纷炒作此事,要求严查中国产品。然而,中国质检总局经过调查却发现,中策轮胎检测指标符合美国安全标准要求。这起事故的真正原因,是事故方在同一辆车上使用了直径和宽窄不同的四个轮胎,其中三个为中策制造,另一个为米其林品牌,导致轮胎因受力不均受损而引发事故。虽然事故责任不在中方,但美国对此事件的强烈渲染已经对中策公司造成巨大影响。进入美国市场20年、此前从未发生过质量投诉的中策公司,很可能被迫召回对美出口的45万条轮胎。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不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对环保安全产品实行强制准入制度,而且每年针对涉及健康、敏感、安全和环保的产品进行抽查,并向社会公布。据质检部门统计,2004年~2006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合格率分别为99%、99%和99.2%;然而,同期中国从美国进口的食品合格率为99.02%、98.85%和99.08%。

尽管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略高于美国,但对中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责难却没有停息。在这一系列“质量质疑”的后面,往往有诸多复杂的因素。正如被卷入舆论漩涡的中策公司所述,美国进口商FTS之所以指责中策轮胎存在质量问题,是因为两家公司存在商业分歧,FTS想借此抬高要价,并且,随着中国输美轮胎数量的上升,一些利益受损的生产厂家寻找各种理由来打击“中国制造”产品。

在努力寻找各种机会责难“中国制造”产品的同时,进口国往往还通过设置更高的技术壁垒来抬高进口门槛。2007年一季度,美国沃尔玛和达登连锁餐饮集团要求,所有虾类产品必须满足《最严谨的水产养殖规范》,该要求从技术角度对出口美国的水产品构筑了一道贸易壁垒,严重限制了中国产品对美出口。而这些对进口产品所设的标准,往往其国内企业都达不到。

三、挽回损失,“中国制造”应“危”中求“机”

一系列的产品质量问题,不仅引起全球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更引发了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信任危机。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将严重损害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形象,并给“中国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被美国FDA拒收的外来食品中,印度有1763批次,墨西哥1480批次,中国1368批次,日本508批次,意大利为482批次。即使是惯于挥舞“安全”大棒的美欧日,也存在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中国从美国、欧盟和日本进口的食品合格率分别是99.3%、98.8%和98.9%。

上述数据足以表明,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总体来说是相当高的,“问题产品”仅占很小一部分。个别产品质量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都有问题,每个国家都有不守信用的商家,包括美欧日在内。为什么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会被无限放大,被“妖魔化”呢?这跟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泛滥是分不开的。

当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大规模制造优势非常突出,势必造成国际利益的重新分配,利益受损者必然会寻找一切机会对“中国制造”产品发起攻击。只要“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仍在增强,对其的责难就不会停止。因此,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当前遇到的“信任危机”,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应对,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运用积极的对策化解当前的困境,加强危机攻关力度,狠抓产品质量管理,加强产品质量国际合作,规范企业出口行为,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将这场源于产品质量问题的“危机”转化为提升品牌含金量的“商机”,促进出口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国出口产品总体质量较好,个别企业的个别产品存在问题的现状,我们应该着力进行以下工作:

1.全面强化质量监管。要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格市场准入。特别是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要建立严密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依法严格检验,严防问题产品进出国门。

2.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要及时跟踪和掌握国外先进标准情况,加快完善国家标准,出口产品得主要质量指标要符合国际标准。

3.坚持从源头上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生产所使用的原料、辅料、添加剂、农业投入品,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努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的知名品牌,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优质产品的标志。

4.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采用世界先进的技术加工生产产品,杜绝因技术水平低下而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中国政府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高度重视和负责的。作为进出口贸易大国,中国应与发达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严格管理出口产品质量,不要让“中国制造”成为“购买者小心”的代名词;对于产品质量上存在的分歧,应尊重科学,依照国际规则,公开公正地加以解决,贸易保护从根本上伤害的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为了让“中国制造”能在全球市场上继续健康发展,企业和政府要走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