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时间:2022-07-01 04:07:30

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摘要]制造强国的核心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经成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工匠精神”技能人才的使命。结合“工匠精神”研究现状,系统分析了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三个因素,并从社会环境及社会价值导向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建设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一、引言

2015年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到“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2016年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到“工匠精神”,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7年工信部组织修订《“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旨在把《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任务和各地资源禀赋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突出所专所长,打造中国制造“新版图”。2018年孙春来副总理在职业教育活动周寄语职业院校学生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大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不同类型,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媒体将“工匠精神”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而且其密集出现在中央高层会议及政策中,俨然已经成为国家意志与战略。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而制造的核心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经成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首先培育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其次可以帮助学生个人、社会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最后可以加快实现我国成为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二、“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2018年1月到2019年3月,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词汇在中国知网上查询,搜索结果为4371条,其中涉及到职业教育的研究有928条,和高等职业教育有关的604条。概括来看这些研究大概可以分成三个方面:第一,关于“工匠精神”内涵和引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研究;第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第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和机制研究。以上研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但“工匠精神”从提出到现在不过近3年时间,而教育本身是实践探索的过程,这是需要实践论证和评判的。在对“工匠精神”内涵尽可能理解透彻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现实环境的因素,如国家政策支持、社会价值导向等。

三、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和对在苏高职院校部分师生及家长的调查走访,发现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问题:第一,当前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十分模糊,混淆了传统“工匠精神”和当代“工匠精神”;第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认知的偏差,社会价值导向的误区导致对社会“工匠精神”内涵认知的滞后。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家长、学生和老师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水平差距较大,其中家长几乎没听过“工匠精神”这个词;学生只有极少一部分听到过,来源于学校举办的一些讲座,而且局限性非常强,认为就是好的手工工艺,只要把产品做到极致;老师虽然都知道“工匠精神”这个词,但是对其内涵的理解,以及重视程度差距非常明显,大部分老师停留在“工匠精神”现状的了解层面;第三,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对技能的培养,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十分缺失,虽然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但因为各方面因素,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二)原因。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受到社会环境及价值导向的影响。从古至今,我国社会的主流便是通过读书学习可以改变社会地位,出人头地,“学而优则仕”这种思想更是深刻的影响着社会价值导向,只有考不上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会接受职业教育。企业也是影响“工匠精神”的重要因素,收入不能与其专技水平匹配,工作环境的差别形成心理落差,“工匠精神”很难被社会尊重并接受。第二,受到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建设发展水平的影响。没有国家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的话,高职教育难以伸展拳脚。外部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内容很难深入开展。内部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师本身就不具备“工匠精神”,“双师”存在证书资格化的现象,难以实现教师紧跟行业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现在依旧唯技能培养为目标,过于单一化。

四、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主要从对其影响程度较深的两个方面出发:(一)社会环境及社会价值导向。1.厘清传统“工匠精神”和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提升培育“工匠精神”的前提传统“工匠精神”强调德艺双馨,技艺上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品行上也受到道德约束。薛栋在《中国工匠精神研究》中提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高尚的职业道德,包含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和爱国为民”。[2]当代“工匠精神”除了对传统的继承以外,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在中国知网以“工匠精神”和“内涵”为核心词汇查询,关于描述“工匠精神”新内涵的词汇频率较高的有专业敬业、勇于创新和耐心专注。2.改善社会环境和引导社会价值观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基础从对问卷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环境是对“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从国家顶层设计到社会各个角落都要有相应的政策来支持,以此改善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使得工匠被社会尊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首次提出职业教育是具有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的不同类型教育,是培养大国大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明确了国家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社会收入制度需要改善,要保证大国大匠达到社会高收入水平,工匠技术人才达到社会中产阶级,以此来扭转技术才人得不到物质保障的现状。物质保障的同时,精神支持也是必不可少,国家对优秀的工匠人才给予肯定,多宣传他们的成绩,使之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营造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从而引导和改善社会价值观。(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建设发展。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但是就因为过于重视技能培养,使得培养目标单一化,课程体系构建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提升,教育教学过于倚重实训和实习。“职教20条”的出台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这就需要及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调整课程体系,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专业竞争力。2.培养职业道德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技能学习的时间是3年,学习结束以后还要做3到5年的学徒,才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这个过程接触到的不仅是专业技能学习,还有在学徒工作中认知的“工匠精神”,亲身感受工匠技能所带来的成就感。“工匠精神”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在高等职业教育现有模式下,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融入到专题讲座、思政课和专业课等各种类形的专题教育中,从而使得学生形成明确的价值观,理解“工匠精神”的真谛。郭巍巍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核心素养提升研究》中提到“高职院校要重视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可以通过技能大赛、专业课程思政模式教学和“工匠精神”文化宣传等各种方式来熏陶学生的“工匠精神”。3.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育“工匠培育”的重要条件调查走访中发现,第一,师生沟通的情形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且交流内容并不涉及专业和职业等。学生对教师并不会产生“师傅”的情愫,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完成课程任务,教授技能更多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有一定的区别,更没有“工匠精神”的培养。第二,教师自身缺乏足够的行业经验和一线技能实践能力,教师受困于课时和科研工作完成情况,亟需相应的政策释放教师,使其更多的参与到企业一线实践,积累更多的岗位经验,为学生树立能工巧匠和“工匠精神”的榜样,从点点滴滴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4.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必需途径(1)提升校企合作效果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方会因为缺少政府的有利支持和协调,导致合作浮于形式。政府在校企合作中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补偿。比如政府给予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给予学生一定的报酬,这对校企双方都是一种激励和肯定。当高等职业教育当前的校企合作还往往忽略了合作企业的文化建设。一家具有浓厚“工匠精神”氛围的企业,从上到下会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严谨注重细节,荣誉感强烈,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实践,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所以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必须要考察了解企业的文化是否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2)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前期的调查走访,大部分学生更加认同在工作实践中完成技能学习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必须改革当前的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涵,不仅仅停留在互派互签互挂牌层面。学生在校接受理论知识和一般技能的学习是第一步,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磨练专业技能水平和提升“工匠精神”的过程需要在企业第一线跟着“师傅”完成,因为很多突发状况是学校实训模拟不到的,只有在更加真实的环境里,获得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才会激发个人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着企业“师傅”对待工作的职业精神,学习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效果会比在校学习事半功倍。同时企业“师傅”也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考核,把优秀的毕业生招进企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企业节省了人力资源成本。

[参考文献]

[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Z].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北京,2016.

[2]薛栋.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8-12.

[3]郭巍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核心素养提升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12):165-168.

作者:张良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