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研究

时间:2022-01-14 09:15:18

高职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创新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决定了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养方向。高职公共基础课面向各个专业,在学生初入高职院校的第一年开设,对打好学生在求学期间的学习、思维、实践、沟通及心理等方面的基础至关重要。本文在界定了创新素质的含义和分析了高职创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高职公共基础课融入创新素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创新素质;融入

一、创新素质的界定

“创新”一次最早可追溯至《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据《春秋》,仲子非鲁惠公元嫡,尚得考别宫。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文中的“创新”是指“另立新的宫廷选用制度”的意思。英文中的“innovation”一词则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于1912年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在书中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时至今日,“创新”一词早已超越了其中文和英文的原始定义,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对其加以解读。从生物学角度看,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属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探究未知的天性;从社会学角度看,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为人类要发展就必须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明天。《辞海》中“素质”的释义之一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指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精神、思想上的稳定的性质特点,可包括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等。结合上述词义梳理,“创新素质”是指人在进行创新性质的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质。它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作用所习得的,对创新活动的进行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基本品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性人格(意志坚强、主动性强、勤奋善思、兴趣度高等有助于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的心理特质)、意识(对探索、了解、掌握未知领域的强烈的愿望)、精神(不满足事物的现状,不迷信权威,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或对事物进行改造的意志、信念和勇气)、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积极的求异性和活跃的灵感)、知识体系(某一领域的较高造诣或独到见解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方面。

二、高职创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高职创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责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建立在文化底蕴、工匠精神和健全人格培育基础之上的创新素质教育。1998年国家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2015年10月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强调“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创新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就高职教育而言,要达到理想的创新教育目标就需要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一方面从体制上可建设创新教育专门课程,建设大学科技园或创业园,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另一方面可从机制上进行探索,采取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鼓励措施。以上措施目前在高职教育领域均可做到有国家和省、市的相关规定可遵循,学校完全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具体细化执行。

三、高职公共基础课融入创新素质教育的途径

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贯穿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是学生在高职院校形成相较于基础教育阶段不同的学习习惯、生活方式、社交模式以及思维定式的关键时期。高职教师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系统地融入创新素质教育的元素,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学生个体自由全面发展、适应将来高速迭代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工艺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创新素质教育的融入可通过如下几种途径来实现。(一)变讲授式教学为探究式学习,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仍以学科式教学为主,以应试教育为教学目标。文理分科的教育本身已经使学生的思想和视野偏向狭隘,在此基础上囿于学科的讲授式教学更是严重扼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如能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进行精心安排,设计中心问题,进而对问题进行巧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将会大有裨益。在教学中应打破“我讲你听”的常规教学,变讲授式教学为探究式学习,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从接触知识点的最初就进入活跃的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寻找出路、总结规律、形成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多换一些角度进行观察思考,多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广泛联想,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多关注学生以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求异的勇气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高等数学课》的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训练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思维的探索阶段进行观察、试验、想象,在思考的实施阶段进行推理、运算、表述,在总结的反思阶段进行抽象、概括、推广。(王洪珂)(二)变理论教学为理实一体化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高职学生的思维活跃,对大容量信息的接受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抽象理论接受能力差的缺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学习的现实需求,需要对以往的单一理论教学进行优化,以满足学生学习习惯和需求,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多种调查都显示,高职生更偏爱互动式、体验式、沉浸式的学习方法。公共基础课中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更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知识授受关系,应推行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感受的实践项目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实践项目可包括课堂实践、生产实践、社团实践、社会实践等,具体实施应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讲授与田野调查相结合,观看知晓和亲手实操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内容相互紧密结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可以将课后作业和阶段性考核设置为社会调查、小论文、案例演示、典型人物访谈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去亲身体验学习、实践,解决具体问题,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操作。(三)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磨炼,激发学生展现创新人格。创新人格是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因素,它包括创新动机、创新态度及创新意志等。具体体现在高职学生身上,就是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跳跃的思维、沟通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勤奋积极的学习态度、广泛的兴趣爱好、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等等。传统的高职公共课教学中,由于大多数课程都是合班课、大班课,讲授式、讲座式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很难有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和师生、生生交流的愿望。长此以往,教师满足于得到标准答案的回答,学生满足于学到能得高分的答案,学生独立思考、产生思辨和挑战权威的主动性就会被消磨殆尽,逐渐成为一群“听话的孩子”----只会“听”却不会“思”,进而不会“做”,最终不会“创”。通过高职公共基础课塑造学生创新人格,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公共课的课堂和课后训练任务中,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程序繁琐、容易出错的任务,重点观察和发现那些学风诚实、踏实,既专心又细心的学生,对他们在鼓励的基础上加以个性化训练。其次要正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好奇心会引发求知欲,进而产生强烈的亲身实践和尝试的愿望。好胜心会引发竞争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在乐趣中学习,在建立自信的过程中不断前进,是创新人格形成的必由之路。另外,还要注意在适合的学习及实践任务中设计需要团队合作完成的项目,实践表明,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往往会在团队合作中勇于承担领导的责任,并愿意耐心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以达成最高效优质地完成任务的目的。以《大学体育》为例,在进行大球项目对抗性的训练时,能够科学地选择队员、根据队友特长分配位置、比赛过程中实时分析策略的学生更具有创新人格,他们也更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四)加强教师创新素质培养,鼓励教师进行角色转变。虽然目前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和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和“重学生,轻教师”的双创活动投入模式。这些现象一方面挫伤了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放在开发学生创新素质上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尚未达到较高水平,那么“以己昏昏”就根本不可能“使人昭昭”了。因此,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健全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体制,建设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和项目运行保障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角色转变,解决目前教师的理论创新意识强但实践创业意识不强、学科知识丰富但社会活动能力弱、对创新原理性知识掌握多但创新教学实践少等问题。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要完成这种转变,首先需要端正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和态度,认识到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提升自身创新教育能力并将创新教育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其次,要基于学科特点,创造性地整合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想象、思考、质疑、实践的思维空间,注重启发引导,实施过程教学管理。再次,公共基础课教师还要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实践,将理论学习、实践运用和想象联想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创新心理培养训练相结合,真正提升创新素质教育成效。

四、结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世界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在承担为专业基础课及核心专业课打好理论基础的任务同时,应积极探索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理实结合实践锻炼、关注心理培养人格、提升师资创新水平,将创新素质教育融入高职公共基础课的课内外,并进而延伸到专业课教学、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创业项目开发等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秦素粉,蒋涛.论高职学生创新教育的心理建设[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5).

[2]相伟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6.

[3]徐雯.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

[4]王洪珂,莫海平,王焕许,等.公共课、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和创新意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J].绥化学院学报,2006(05).

[5]吴琳琳.高校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与提升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2).

[6]徐阔.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D].重庆工商大学,2014.

作者:胡光明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