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探究

时间:2022-01-22 02:42:19

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探究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旅游业进入了“智慧旅游”时代,这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新要求,传统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单一、方法滞后,难以满足人才培育要求。本文以智慧旅游为导向,探讨智慧旅游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智慧旅游;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智慧旅游是旅游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集齐“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旅游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能够满足游客的新需求,最大限度的优化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的发展推动了传统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是旅游界的一次革命。当前,智慧旅游发展相关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已经基本完善,制约智慧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人才上,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旅游业提供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专业教学上,需要基于旅游业发展作为切入点,把握智慧旅游时代的趋势和要求,构建出符合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育人机制,为我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要求

智慧旅游并非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的简单结合,而是倡导以游客的互动作为核心内容,构建差异化的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模式,这对于人才的能力、知识、素质等,都提出了全新要求:(一)扎实的信息素养。智慧旅游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而诞生的,与以往人们所说的旅游电子商务不同,是以新型信息技术作为依托,旨在满足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类需求,因此,智慧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根据智慧旅游的发展来看,其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几个特殊能力:(1)能够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获取旅游信息;(2)可以有效甄别各类旅游业务信息,分析游客存在的问题,根据“旅游消费”“游客满意度”数据来开发旅游信息和旅游产品。(3)在应用技术、获取信息时,需要遵循相关法律守则。(二)良好的创新能力。创新是各个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旅游行业也不例外。智慧旅游是旅游业的新兴发展业态。随着旅游模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游客会选择在线旅游模式,他们更加注重旅游的个性化服务和体验,在这一背景下,也催生了全新的旅游业态,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不断创新自己的营销和服务理念,接受新生事物,关注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做到因人而异,让游客能够充分感受到服务的高质量、便捷性。同时,旅游从业者要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学会挖掘游客的兴趣点和热点,通过智慧旅游平台来传递信息,提高游客满意度。(三)过硬的操作能力。智慧旅游要求人才能够灵活应用各类设备,智慧旅游是以各类新技术、新设备作为载体,如,在智慧酒店和智慧景区中,离不开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技术,通过此类技术,能够实现对服务、管理、营销模式的创新,而要确保智慧旅游各个环节的顺利运行,人才必须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二、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育问题分析

(一)育人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下,旅游业迅速发展,智慧旅游也深入人心,而高职院校在育人目标上,与社会存在一些脱节问题。在智慧旅游时代,这种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现有的人才培养是集中在导游、计调岗位上,而社会对上述岗位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导致大量毕业生在毕业后迅速转行。(二)缺乏智慧型教师。在智慧旅游时代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教育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新时期的教师必须要对智慧旅游有全面、深度了解,做到“懂教学”“懂技术”“懂旅游”,当前师资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质量。(三)实践教学成效不理想。要与智慧旅游时代接轨,不仅要做好理论教学,也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当前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模式上,还是集中在与传统的旅行社、酒店合作,学生岗位内容单一,在校内,也缺乏仿真旅行社、导游实训室,校外基地的建设不够深入,学生找不到适合的智慧旅游实习场所,在实习期间,学生经常处于放任状态,实践成效不理想。

三、智慧旅游视域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尽管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还有一系列问题尚未解决,人才无疑是其中需要关注的热点,高职院校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育上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培育智慧旅游人才的主战场,鉴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向来改进:(一)明确育人方向,重构课程体系。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可以从两个角度和方向进行改革:首先,保留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和框架体系,并增设“移动终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内容,提高学生的智慧服务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智慧营销意识,增设本地区旅游资源、本土文化知识,开设旅游服务心理学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同时,在现有的课程内容中,尽可能减少枯燥、乏味的理论内容,删减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点,增加新的案例,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总之,在理论教学方面,需要以智慧旅游时代的发展作为出发点,从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其次,增设线上课程,通过“旅游网络营销”“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旅游信息化”“旅游电子商务”“在线旅游服务商管理”等与智慧旅游相关的内容,增设“网站开放与设计”“信息管理”等技术类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二)提高教学水平,完善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有直接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有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与娴熟的操作能力。为了满足智慧旅游时代对人才的培育要求,需要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形成合力,从多种渠道上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智慧旅游专业化培训,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策略的实施,引入优秀的智慧旅游管理人才,全面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其岗位技能;另一方面,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与智慧旅游保持对接,将教学看作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活动,在课堂教学上,要坚持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将智慧旅游的营销与管理模式、旅游旅游项目开发、智慧旅游APP等内容引入教学课堂中,提高课堂吸引力。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传统课堂、教师、教材的限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分组学习的模式,营造出浓郁的智慧旅游职业教育氛围,并聘请智慧旅游专家来校为学生开展讲座,提高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吸引力。(三)深化校企合作,增加实践内容。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只有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增加实践内容,才能培育出智慧旅游时代下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做到互惠互利。学校可以定期输送学生到相关企业中参与实习,了解旅游企业的工作具体流程和智慧技术的应用情况,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实习过程中,企业也能够发现优质人才,将其纳入其中,形成了良好的人才输送模式。因此,学校必须要继续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一方面,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由高职院校、政府、企业派出人员担任监督和考核工作,制定奖惩制度,让校企合作能够更加深刻、持;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智慧旅游实训室,如实景模拟导游实训室、智慧旅行社、新媒体营销实训室、智慧景区管理实训室等,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智慧旅游的操作流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除此之外,构建完善的校外实习基地,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能够丰富现有的实践内容,降低教学成本,开拓学生眼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需要科学设定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在大一学年,通过实习活动,要求他们进一步夯实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内容,对智慧旅游时代的要求有全面理解,明确自己的日后工作方向,并让学生具备初步的职业素养,能够坚定他们的职业需求;在后续的几个学年中,通过实习,重点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让他们在真实的场景中提升自我,不断弥补学生在所学知识上存在的缺陷,通过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夯实学生各项能力,让他们能够真正适应智慧旅游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四)拓展职业知识,制定职业计划。旅游这一职业具有特殊性,旅游从业者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底蕴、广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因此,在智慧旅游视域下,也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一方面可以定期组织“专业知识竞赛”“导游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另一方面,对于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者,由学校为其提供专业指导、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学校也要积极引进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通过项目的实施来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智慧旅游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智慧旅游创新创业人才。

总之,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和举措,加深学生对“智慧旅游”发展趋势的认知,提升学生“智慧旅游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学生明确发展目标,避免毕业后出现盲目就业、择业、创业等问题。四、结语智慧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的革新,也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育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智慧旅游时代的新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从“素质”“能力”“知识”方面着手,对人才培育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调整,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郑耀星,叶颖.智慧旅游:未来旅游业发展新趋势——基于4G技术支撑下的景区转型升级[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05).

[2]左仲明,余菲菲,胡文海.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度假旅游,2019(04).

[3]杨前.“智慧旅游”趋势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8(09).

[4]何叶.浅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4).

作者:陈胜花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