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10篇

时间:2022-08-24 11:20:18

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10篇

第一篇:中学历史家庭教育的思考

一个对自己历史一无所知的民族,必会被视为无文化民族。没有历史的借鉴一个民族也无法进步。所以对孩子历史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在孩子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论述中学历史学科家庭教育的现状、中学历史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意义。

一、家庭教育概述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一般说来,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不仅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的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它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家庭中家长期望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也希望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养成独立坚强的人,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节奏。家庭教育促使孩子全面发展,同时也督促家庭其他成员的自我成长,使家庭中的成员互相学习来跟上时代的脚步,所以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了教育体系。据专家统计,在中国,一个人的成长中,家庭教育占据百分之七十,占据着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绝大部分。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孩子世界里,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个学校,也是终身受教育的永恒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呆在家里的时间大于呆在学校的时间,孩子的性格、处事方式和思维模式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这都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家庭教育的现状。自学校产生以来,家庭教育的功能逐渐被人淡忘。特别在近代大工业生产后,义务教育制的确立使学校作为制度化教育的核心。自19世纪以来,学校取代家庭成为未成年人受教育的首要场所。非制度化的家庭教育逐渐被遗忘。在今天的中国,学校教育仍然处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升学率促使学校教育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反观家庭教育却在社会上一直被人们所诟病,尤其在独生子女式的中国式家庭,家庭教育的成效就收效甚微。家庭教育伴随着家长的文化素质、生活素质和家庭的生活条件影响,不能像学校教育教育规范,导致家庭教育的没落,直至家庭教育在家长的失望中收场。

(四)进行中学历史家庭教育的原因。青少年通过家庭式教育学会如何变成一个社会人,学会去生活,学会去竞争。历史教学具有对公民素质教育的性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一个国家的公民教育必须在本土的文化和精神的基础上实施,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历史与公民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同样是对社会公民进行的教育,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中学历史家庭教育的现状。在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现状是老师不重视,学生不在意,学校也不督促。在2014年武汉市就宣布历史学科不参加中考的消息。更加说明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不重视程度。在比较规范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历史学科的教育尚且如此,更别说在非体系化的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中,历史学科的教育通常只是:听爷爷讲故事来概括了。其他像语文、英语、数学等在考试制度中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受到了家长的重视,不光学校安排的课时较多,甚至家长根据自身的素质对孩子进行辅导,更有甚者,是将学生送到补习班中再次接受教育。面对如此境况,要实现家庭教育和历史教学的双赢仍然需要改变历史在家庭教育的地位。

二、促进中学历史家庭教育发展的方略

(一)以身说法。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所经历的事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中学生在学校接收历史知识就是教师在课堂的叙述,这样的工作家长也可以做。尤其对于一些课本上涉及不到的历史层面,家长也可以进行教导。例如,爷爷奶奶辈将他们所经历的时代讲出来,使学生来对比现在的生活,这样也可以得到对比的历史信息。用讲故事的方法将历史呈现出来,中学生在感受亲情的同时也学习到历史知识,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辨意识,看到了课本以外的历史。

(二)身临其境。现代教育方式倡导的是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相对于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家庭教育处于相对自由的境地,不限时间和地域。家长可以利用学校教育外的其他时间来对孩子进行历史教育,带孩子去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场所,让中学生感受课堂外的历史,直观生动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去了解历史、探索历史。

(三)重点培养。现代教育仍然以考试作为标杆,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对于某些方面的欠缺,这就延伸出来了教育培训机构。面对中学生弱势的历史学科,有些家长会花重金去找老师来培训。这也是家庭教育中比较特殊的环节,不是家庭中的成员来进行传授,而是聘请其他社会成员来进行教育。

三、促进中学历史家庭教育发展的意义

家庭教育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生活、实施教育、施加影响教育的具体场合。教育环境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进行和效果,同时,环境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因素,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把中学历史带入到家庭教育当中本身也是教育的一部分。父母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各方面发展,让其受到环境的熏陶,萌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改变历史学科的尴尬地位。现代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可仍然出现了分科教育,并且在分科教育中仍然以传统的语数外占主导,理科受重视的状态。而文科在大众眼里就是读读记记,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政治属于社会生活的主题必然要得到老师、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也使学生带有浓浓兴趣,历史学科就显得太枯燥乏味了。中学历史教育也只是略讲,讲述式的方式也让人昏昏欲睡。但是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历史课标中也提到用学到的历史知识去认识世界,继而为生活服务。中学学校教育对历史知识的不重视,又孕育家庭教育中对历史教育的必要性,改变作为历史人却不知道历史的现状。

(二)促进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一个没有历史文化的民族就好像没有灵魂的躯体。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接收到的历史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历史意识就是要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考查社会发展的规律,探寻历史发展的轨迹,更好把握现实与变革,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历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文化的力量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才使中华历史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历史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培养公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公民和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应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全面而健康发展,而不是一味要求学校教育培养“高分型”人才奋斗。中学历史的家庭教育也是为加强培养社会的人才,它倡导将原有的社会面貌呈现出来,结合当今的社会局势,再通过家庭中成员的雕塑后,转化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从而为社会作贡献。故中学历史家庭教育也是实现公民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本文试论中学历史的家庭教育,从方法和意义两方面阐释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其中还有很多方面都没有叙述出来,例如在家庭教育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生活方式以及家庭的教育观念等方面对中学历史家庭教育的影响。

作者:熊英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第二篇:家庭教育对社会公德意识养成的作用

一、培养大学生具有社会公德意识理念的意义

对孩子而言家庭是第一课堂,当然也是永远的课堂。此外父母亲不仅仅只是首任老师,与此同时还是永久的老师,父母身体力行地教育对孩子的终身前途起着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公德意识的养成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心。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种教育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系统性。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基础文明教育也要坚持长期性、系统性,要有“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目前,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课堂进行,由德育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道德和思想修养的理论,虽然处于必修课的地位,但是同学们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这样的道德教育形同虚设,德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也不高,因此,高校教育联合家庭教育,家庭要注重孩子身心健康的培养,学校必须确立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教育的全新理念,大学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加强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有道德的、有才华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社会公德教育的理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不仅体现在孩童时期,父母对孩子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在孩子成长的各个关键时期,能给予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对其品德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是大学生公德意识养成最初的奠基石。社会公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能够让受教育者坚持不懈地投入到思想文化修养、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从而将自身所学到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为社会与国家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出自己最大力量,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断奋斗。同时,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切实贯彻到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重点突出全面性、系统性等特点,结合现阶段实际情况完善构建安全、稳定、文明、整洁校园,侧重于食堂、宿舍、教室建设与管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严格遵守校园秩序,将环境育人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这就需要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全社会普遍参与、共同努力,互相监督才能得以实现。

三、家庭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养成的作用

(一)家庭氛围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是个体生活的摇篮。由于家庭环境不一样,父母亲教育方式不一样,因此,子女道德规范形成也会受到一定影响。相关资料调查显示,父母过度宠爱孩子,那么孩子成长道路上则总是会重视个人利益,以自身为中心,严重忽视他人感受,对他人不尊重、不关心;若是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严厉对待,更甚者还对孩子暴打,那么孩子必然就会养成冷漠习惯,对周遭事物不关心,更甚者还会有逆反倾向。由此,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促成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

(二)家庭教育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养成的基础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从古至今父母极其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对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例如撒谎、懒惰、作弊等现象在父母看来却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孩子成长过程中严重忽视道德思想方面的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必然就会丧失社会责任感,对周遭事物漠不关心。对此家长需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强化孩子思想道德意识,当家长能够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时,那么必然就会重视对子女进行思想道德方面教育。

2.家长应树立社会公德的榜样

朱熹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朱熹那里,道德高于知识,并且他提出的德育方法是很丰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今天仍然不失其现实意义。朱熹倡导“力行”教育思想,他认为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家长是不是正确树立价值观、道德观,个人行为是不是符合相关规范,这都会严重影响到孩子行为与思想。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并严格管理其行为,就某种意义上来说易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性。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就是这个意思,作为家长尤其要重视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给孩子树立榜样。作为父母,就应当以身作则,做到“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楷模”,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起到示范作用。如父母要求孩子看到垃圾就随手捡起来,那么父母就首先要做到。细微之处见精神,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父母要做好表率作用,孩子能亲眼目睹,就能激起思维的涟漪,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天长日久,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就会灌输到子女的心中,变成他们日常行为中必须遵守的准则。

四、结语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归根结底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因此也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同时以学生社团和班级为载体,把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与学生对自己的考核结合起来,把公德教育融合到活动中,把自我评价及自我教育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师规划的各项活动中,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合理调节、妥善处理身心问题,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个人的社会公德认知。

作者:程相宽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杜宇波,杜昕.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第三篇:家庭教育发展策略

孩子是家庭的纽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当父母的美好愿望。然而,事与愿违,许多家庭由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养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两代人之间相互埋怨,甚至家庭破裂,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由此看来,孩子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它不仅关系着家庭的和睦幸福,而且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了解和实际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和大家探讨。

一、父母必须言行一致,让孩子从小变得诚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一定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比如,答应给孩子买的东西一定要买,而且要按时买、及时买。做不到的事千万不要答应,否则,就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你说假话、骗人,不听你的话。父母不仅要经常给孩子讲《狼来了》的故事,让孩子明白说谎的危害,从而不说谎;还要向古时候的曾子学习:曾子的妻子要去赶场,孩子吵着要跟着去,妻子为了哄孩子,就谎说回来杀猪给孩子吃,孩子一听很高兴,就不吵着要去了。妻子赶场回来,看到曾子正在杀猪,连忙制止,说杀猪是哄小孩的,你怎么认真呢?可曾子却认为不能欺哄孩子,说了就应该做到。做父母的说话算话,孩子就会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二、父母要给孩子选择品行好的伙伴,让孩子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最怕的是孤独,没有朋友。孩子间最大的惩罚是“不和你玩了”。孩子喜欢小伙伴,但父母一定要给孩子选择好的伙伴。让孩子远离那些缺少管教、思想品德不好、具有不良行为的人。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品行不端的人交往,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能成为学识、声望仅次于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的亚圣,与他的母亲三次搬家,选择具有良好品行的邻居关系很大。

三、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太严厉,要对孩子适当宽容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作为家长,要包容孩子,帮孩子分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给孩子改正的机会。有些父母要面子,对孩子要求苛刻,不允许孩子犯一丁点错误,轻则斥责,重则拳棒相加,造成的后果是孩子做错事怕被责骂而不敢说实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爱撒谎的不良习惯。笔者所认识的两位教师都是学校德高望重、受人尊重的老教师,两家的家庭情况很相似,都有个儿子,年龄一般大小,都由教师带在身边读书。但两位教师教育孩子的方法却大相径庭:其中一位教师性格比较温和,遇事冷静,不温不火,孩子犯了错闯了祸,他不是马上批评,追究责任,而是先安慰孩子,然后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因果,如果下次孩子改好了,就鼓励和表扬。在父亲一言一行的影响下,孩子从小踏踏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另一位教师则不同,什么事都力求完美,如果孩子犯了错,立即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并要求孩子保证以后不再犯,若再犯错,处罚就更严厉。为了逃避父亲的责骂,孩子只好说谎,慢慢地变得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最后竟然离家出走。所以,不同的家庭教育,造就孩子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

四、父母不能溺爱孩子,应让其有是非观念,学会感恩

俗话说,孩子是自己的好。许多父母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飞,孩子的什么要求都满足,什么缺点都包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很自私,不知道感恩,不会关心别人。笔者认识一家人,父母特别溺爱孩子,单位、邻里只能说他家的孩子好,不能说差,否则父母就会和人翻脸。结果,等到孩子都长大了,两个老人却被儿女从屋里赶出来,没地方去。而且他们的几个儿女因为吸毒,天天找父母要钱,两个老人天天胆颤心惊,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这就是溺爱孩子造成的恶果。另外,父母平时要多和学校、教师、邻里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表现,和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孩子。总之,父母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疼爱但不溺爱孩子,要给孩子适当的空间,教育孩子尊老爱幼,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注意孩子的思想动向,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彭湖斌 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德军.父母怎样正确教育孩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第四篇: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家庭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①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人的启蒙、成长、成才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人终生受益。目前,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少误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形成、行为举止、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实施家庭教育,进而促进子女健康成长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虽然中国人现在已经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途径,但由于人们头脑中传统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加之封闭式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又特别深,所以我国目前的大部分家庭教育仍处于朴素的、自发的、随意的阶段,科学的、系统的家庭教育还很不普及。”②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在教育观念上的误区

目前,大部分家长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仍然陈旧。许多父母总是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全部给予自己的子女,认为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对子女的“爱”,而忽视了子女真正的想法和想要的东西。这种思想来源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同时也受到当今社会不正当的竞争理念的影响,因此,当今社会不自觉的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即父母总是不计成本的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给孩子穿最贵的衣服,吃最好的食物、买最好的玩具,上最优的早教、幼儿园,参加最好的培训班等等。在孩子成长中总是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的一言一行,深怕孩子摔倒,父母总是想当然的照顾、保护孩子,对他们抱有很大希望,期待他们无论在学习上还是毕业后,都能具备超强的能力,成就美满的未来。但事实上却总是事与愿违。家长操碎了心,往往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变得越来越叛逆、逃课、早恋、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追求个性自由等等。从整体的家庭教育视角来看,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因为父母总是为子女安排好了一切,而忽视了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交友等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重视培养子女自强、自重、独立思考等优秀的品格,孩子很难在短时间内会有所突破。

1.2在教育方式上的误区

“调查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学习行为、各项能力等的发展有直接影响,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生成就的重要因素。”③一是过分保护子女,近年来,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把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与要求当作对孩子的爱,忽视了父母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对孩子的尊老爱幼、谦虚礼让等德行品格教育的职责;二是对子女过分干涉,很多家长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行寄托给孩子,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需求与想法。虽然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但子女有自由来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和理想目标;三是鼓励孩子的报复行为,鼓励和赞赏孩子的报复性行为,极易使孩子忽视自身的错误,进而形成自私、崇尚武力等的不良品质。

1.3在教育内容上的误区

在这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更加急切,再加上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规划不够科学,家长只是凭借自己的意愿或者经验来给孩子制定计划,并没有遵循孩子的实际情况;甚至有的家长一厢情愿的进行攀比和跟风,看到别人的孩子在学什么,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学,完全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强制孩子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结果造成孩子的特长没有发挥出来,也没有学好父母安排的课程。进而使孩子形成一种逆反心理,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在教育环境上的误区

有些家庭因为教育者自身素质比较低,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生活环境比较差等原因,在家庭内部总是引起一系列的家庭矛盾与纠纷,家庭内部人员关系不和睦,争吵不断,忽视孩子的感受与意见,这样的生活环境,必然影响到孩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家庭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许多家长忙于在外奔波,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就可以了,不重视孩子心理方面的需要,忽视了对孩子精神上的观察和体贴,更不注重家庭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可想而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的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健康成长与完善一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2家庭教育误区的原因分析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家庭教育的好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2.1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什把孩子的成长生动地比喻为一棵树的生长:心里就像树根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分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他指出,树根的成长期是五年到十五年,十五年后才是树干与树叶的成长,一个孩子心理建设的重要成长期也是在人生的头十五年。”④由此可见,家庭对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及其成长的重要性。家庭成员间关系和睦民主、互助互爱、相互理解与尊重,让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从小耳濡目染,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待人待物的习惯,进而具备谦虚礼让、自强独立等优秀的品质。目前,社会的迅速发展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习惯,一些家庭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矛盾冲突也层出不穷。

2.2教育者自身水平的影响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对子女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的健康发展,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家长自身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严格自律,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学习氛围。如果父母待人宽厚、真诚,性格积极乐观、勇于奋斗等,他们的这些性格、品质就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感染到子女,让孩子们形成健康乐观的品格;相反,如果家长自身素质比较低,总是不顾场合的发牢骚、埋怨不公,对家庭成员中的其他人言行粗俗、自私自利等,不能树立很好的形象,就会在孩子成长中无形地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孩子的身上也会折射出他们的影子。

2.3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具有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渐渐拉大,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还习惯用陈旧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认为受教育者只是是接受教育的主体,而忽视了受教育者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个体。因而,家长要不断学习与沟通,摆脱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地了解孩子身上的优点及特长,根据孩子的爱好与特长来规划孩子的未来,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道路走下去。现在的孩子与父母当年享有的物质条件、所处的学校社会环境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积极主动了解现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圈,可以促进与孩子的交流沟通,从而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和生活、学习方式。

3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对策

“现在很多研究已经证明:儿童良好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看法,都是在父母平时点滴交流沟通中形成的。”⑤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特别要做到以下几点:

3.1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环境

人的思想经验总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生存的环境。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家庭成员每一个人的健康,在温馨、和谐的家庭中,更能让孩子不自觉地学会尊老爱幼、谦虚宽容等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家长应该重视家庭环境的构建,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家庭环境,不仅要重视孩子理论课的学习,还要多方面的培养孩子的气质、兴趣和能力。加强家长自身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理解与交流,充分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尊重感与成就感。同时,家长也需顺应时展潮流,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增强终身学习的观念,扩充和更新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和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用全新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进而营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3.2善于用赏识的教育方式

家长要不断革新旧的教育观念,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善于赏识孩子。在教育中并不只是在孩子犯错误时要矫正孩子的错误,同时要主动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特点,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培养孩子的这些优秀品质和爱好。“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是有心理学理论依据的。家长对孩子的评论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评论与发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了值得表扬的事情后,要善于发现并开口表扬孩子的行为。

3.3尊重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父母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主动与孩子沟通,在理解的前提下,相互交流观点,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同时抓住时机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强行让子女遵循家长“设计”的道路,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与自由。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与孩子相处,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和变化。另外,教导孩子时,说话要有“含金量”,使孩子心悦诚服的接受你的观点与建议,而不是在孩子耳旁唠唠叨叨地不停的讲,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也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情绪,使他在今后成长中遇到困难后仍能够坚强面对。

3.4注意观察、学会判断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变化,判断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的异常心理通常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心理等三个方面。在情绪上主要体现为易怒、恐惧、焦虑等;在行为上往往有行为异常、注意力难以集中、离群独居等;心理上容易患自闭、抑郁等疾病。父母发现孩子在这三方面的异常时,要及早采取措施和行动,积极开导和合理引导。严重者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孩子及早走出心理上的困境。成就其健康、快乐的一生。

作者:张婧 杨华祥 单位: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五篇: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孩子热爱阅读

父母应该学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幸福温暖的家的氛围,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能够健康积极地成长发展,这样才是给了孩子一个造福一生的最大礼物,孩子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成年人。在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中,家长会放手让孩子尝试各种想要尝试的东西,家长只是从旁指导、提意见,让孩子自己学会选择做很多事情。家长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阅读并且学会享受阅读的乐趣。从幼年期就培养孩子阅读的好习惯,让他学会从书籍中发现万千世界的奥妙,不仅会防止孩子患上电视网络成瘾症,更是给他的一生带来无穷的财富。他会比别的孩子懂得更多的知识和道理,更能明白人生的意义,从而攀上人生的高峰。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热爱阅读,那么他必然是一个成熟睿智、淡定从容的成功者,自然他也会清楚地了解到看电视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学会自觉主动地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成大器。那些盲目追求分数的家长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唯分数论,不仅会使孩子变得急功近利,还降低孩子自主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使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孩子广泛健康的兴趣爱好。

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

孩子在幼年期,其自我认识逐渐显露出来,他们会提出自己选择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等一系列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要求,蠢蠢欲动地想要尝试任何一件事情,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但是父母们从不让孩子自我选择,一味承包孩子所有可能需求,以为自己替孩子做了最完美的选择,准备了最新鲜可口的食物,顺理成章地自诩为“一切为了孩子好”,但这真的是对孩子好吗?我们不禁要打上一个问号。独裁从来就不是一个值得炫耀的字眼,独裁君主是得不到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真正推崇的,独裁的家长无法满足孩子的真正需求。父母照顾孩子的同时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成长发展,把自主选择权交给孩子。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父母,更是孩子的朋友、知己、老师,鼓励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不仅有利于获得孩子的信任和爱戴,更有利于孩子未来人生发展。孩子总归会离开父母长大独立的,然而,父母总是错误地认为孩子是握在手里的风筝,为他们掌握了全局,可是孩子一辈子都会扶着父母的手走路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时,会自主地想要更大的自主选择和独立,他们会主动离开父母,甚至有些孩子会躲避父母,只是为了学会独立。那为何家长们不能主动把独立自主权利交给孩子呢?何乐而不为呢?就像有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抱在手里,那么请问,孩子不经历摔跤如何学会走路呢?从这个方面考虑,过度呵护给孩子留下了更大的隐患。

三、培养孩子学会尊重

家庭是一面镜子,孩子是家庭的缩影。培养孩子学会尊重,首先,尊重孩子,就是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管孩子的身心如何发展,都有他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家长们对孩子的各种优秀期望与盼望,使得孩子的压力很大,身心均得不到健康积极地发展。超前的文化教育不仅不是教育的良方,还是填鸭式的毒药,家长们无私的爱无意中深深地伤害了孩子。一旦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结果孩子不但达不到家长预先的期望,甚至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发展成熟,不但不会加速他们的成长,反而会延缓孩子们的发展。每一个人都渴望被尊重,孩子也不例外,家长们除了给孩子们提供最好的食物、最贴心的衣服,孩子们内心最渴望的依然是那一份来自于父母的尊重,渴望自由,想要独立的愿望,尊重孩子。

四、营造孩子温馨家庭

家庭是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孩子共同组成的,在计划生育的促使下,这么多家长围着一个孩子。首先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一致的,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个温暖、懂事的人。孩子就是家庭的镜子。许多父母认为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玩最好的,孩子就会感到快乐,但是孩子可能只会形成好吃懒做的个性。大部分家长对待孩子是温柔的、充满爱和鼓励的,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思考过,纯鼓励式教育真的好吗?孩子从来没有得到过批评,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别人的想法,长大以后,情况必定会更为严重。家长们的不批评,纵容了孩子的自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摧毁了孩子的独立,孩子长此以往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肯定是无法拥有独立人格的,不能面对挫折,不能拥有正确理性的观点看待别人,盲目的膨胀心理终究会在遇到挫折困难过一触即发,结果不可遏制,这样的孩子是不快乐的。家庭的和谐温暖给孩子从小传递了正能量,是孩子终生的财富。在一个完整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孩子受到家庭中父母关系、兄弟亲友关系等的熏陶,真实反映出了孩子获得的家庭教育。因此,家庭中,父母必须做到尊敬老人师长、爱护幼小、兄弟姐妹之间谦让有礼……这样耳濡目染之后,孩子必定会成长发展为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宽容有礼的人。只有良好家庭关系中的孩子才能成长并从中学到关心与信任。民主是一个家庭和谐的根本。家庭之中,民主氛围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成长。有了民主,家庭才能和睦,亲人才能更亲,孩子才能良好发展。没有民主的家庭只能给孩子带来透不过气的争吵,怒目相视的愤怒,千万不可忽视一切负面的影响。只有民主才能独立,只有民主才能和谐,只有民主才有未来。家庭中,父母都是孩子的朋友,家长们给孩子们一个独立、自主、平等、和谐的环境吧,相信一定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孩子。

作者:许陈晨 单位: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小学

第六篇:家庭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缺失及补位

一、引言

当下,多元价值与多元思维交错并存,个体意识与自我独一性越发强烈,网络语言与虚拟交际越发频繁,高校大学生顺应并不断开创新的时代潮流。传统的校园教育模式,尤其是起着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品格,矫正学生性格的高校思政教育,受到自我意识与新奇思维的强烈冲击。我们之前所认为与所推崇的传统的教书育人在新时代面前显得有些固步自封。大学时代正是自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成型的过程,高校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而,需要顺应当下时展的风向标,将传统教育模式与当今的新教育理念相融相合,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但是学生的教育,不能单单依靠学校教育一方的力量,它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的教育合力。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更应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失位问题及成因

(一)家庭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失位问题

家庭教育是高校学生的启蒙教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影响着子女的一言一行,早期子女的性格与人格的塑造与建构,家庭都起着奠基性作用。随着子女步入校园,学校教育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在早期教育实践中,家庭与学校是合力教育。随着教育层级的升高,子女成长与成熟,个人意识与独立思想的逐渐形成,尤其是高校大学生,面对来自父母的管教,其实际效果已经远远低于早期教育实践。正因为此,在这一重要阶段,父母才会频频失语,家庭教育才会频频失位。高校成为大学生唯一的教育责任者,因而众多的校园自杀,欺凌学生,师生矛盾,才会格外引人注目,高校与老师才会一次又一次成为风口浪尖中的口诛笔伐的对象。也正因为此,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自我价值观的扭曲,个人意识过于突出等问题,也成为学生步入社会无法破解的难题。

(二)家庭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失位成因

1、主观成因。高考时期是父母角色最为凸显,家庭教育最为强化的时期。高强度,高频率,高压迫随着高考的结束,会趋于缓和,甚至会减弱,趋近于无。子女的成年,升学的完成,父母更愿意更倾向将自主权与主动权交给子女。家庭逐步成为一个补给站,聊天室,情感交流站与苦恼宣泄地。父母渴望子女自我独立与自我担当,父母在完成子女升学任务后,将之后的教育塑造与教育完善交托于学校,这样“一刀切”的举措,使得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2、客观实际。升学的完成,成年的洗礼,高考的压抑,自我释放的情绪与行为尤为明显。然而在合理与合适的限度上,高校学生往往是过度释放、越线狂欢,以至于父母的教育再度施加时,已经效果甚微。主观意愿与客观实际的综合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失位。

三、家庭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补位

任何形式的教育,单靠一方的力量,都是薄弱的,教育效果也是不完善的。面对家庭教育的失位,重要的在于通过多途径与多渠道成功补位,与高校思政教育形成合力,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一)家长联系与沟通渠道的构建与完善

高校辅导员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及时的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建立沟通渠道,可以通过网络虚拟平台的架构,利用新媒介的力量,也可以通过实践生活的走访与回访,建立长效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渠道。面对问题,共同解决;面对进步,共同分享。

(二)学生联系与沟通渠道的构建与完善

高校学生的独立性日益变强,作为辅导员老师,更应将联系与沟通渠道加以完善。作为学生主要生活的场所,高校应结合新媒介,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建立网络联系组,问题可以及时准确的反馈,并有效妥善的答复。与学生密切联系,掌握学生的第一手动态,更加便于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家庭教育便有了更为明晰的方向与举措。

四、结语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融相合,可以使德育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学校是教育的集散地,是当代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地方,成为有志向、有学识、有追求、有能力的一代青年,高校思政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厚度,都显得极为单薄。作为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家庭教育的回归与补位,可以使德育工作双向联动,相融相合。更为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更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郭杰彬 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桑冬平.大学生家庭教育作用弱化成因分析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3):55-57.

[2]张俊杰.论家庭教育在思政工作中的误区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3(6):177.

[3]王海燕.试论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82-183.

第七篇: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互补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一个家庭中,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予孩子的教育和教导,也包括家长日常生活的个人习性等方面对孩子的影响。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家长有意识的通过自身的语言和动作给学生进行的教导和示范。家庭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在进行幼儿教育时,需要家庭教育这一基本的前提和基础,从而促进幼儿教育的顺利开展。现在很多家长、老师甚至孩子本身都存在类似这样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疑问,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教材和教育方法,培养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让孩子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目的。然而,孩子终归是孩子,就好像一棵小树苗,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培育就很容易东歪西倒、难以成材,凡是小孩身上总有些性格和行为上的缺点、偶尔犯一些小错误,的确会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其实有利于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你需要仔细考虑和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教材、建议也可选择观看适合自己的家教视频节目,这样综合起来才能对症下药、行之有效。

一、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集体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三大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又是一个别的教育体系无法代替的部分。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存的第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孩子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亲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提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命与生存保障,因而孩子把第一个信赖呈给了父母,也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父母。幼儿社会性教育中药体现人文关怀,关键在于教育者要真正理解社会行为的内涵,即从幼儿的情意出发,将关心、同情、平等、尊重、公正、差异等人文观念纳入到教育者行为模式中,使幼儿受到人文熏陶、感染,从而养成人文关怀的胸襟。杜威说“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合格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刚请于同情。”这就是说,儿童本来是富有同情与关怀之心的,问题是在教育中不要把它丢弃掉。因而,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用自己得体的言行来感染幼儿,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基本的品格。

二、在幼儿教育实施过程中,家庭教育要做好延伸的作用

可以说,家庭教育除了对幼儿教育有做准备的作用外,还有对幼儿教育进行延伸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一下四点:①智能开发。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聪明的孩子,自然会重视对幼儿的智能开发,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语言、思维、记忆、想象、创造力、动作技能的培养与开发等等。②健康教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自然不会忽视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营养饮食、环保衣物、游戏健身、规律作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等。③品德教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品德高尚的孩子,自然要重视对幼儿的品德培养,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学习品质、社交礼仪、公共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④艺术培育。家长们都希望培育一个才艺超群的孩子,自然要重视对孩子的艺术培训,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音乐、绘画、舞蹈、手工、器乐、棋艺等艺术才能的培养等等。当然要根据孩子的天资禀赋与兴趣爱好来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艺术特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孩子的茁壮成长意义深远。

三、做好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补充作用

家庭教育有许多是孩子在幼儿园无法学到的东西,因而,在这一点上,家庭教育是对幼儿教育起到一定的补充的作用。那么家庭教育该如何做好补充作用呢?

1.做好对幼儿品格的培养

家庭教育是有意识的行动,但有的时候,人的本能恶性行为往往会不自觉的暴露和体现,而这往往会对孩子的三观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家庭教育在这种时候要注重将好的一面展现给幼儿,把那些不好的方面隐藏起来,例如家长之间的争吵等都不应当当着孩子的面展现出来,而这这说明了一个和谐友好的家庭氛围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基本的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在幼儿教育里往往是有所欠缺的,而家庭教育可以满足这一点。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习性,比如早起早睡、刷牙洗脸、盛饭时吃多少打多少等,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息,为幼儿教育做好补充,以便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总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是没有错误的,一个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正常三观的形成。因而,在做好幼儿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掉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性的影响,从而在日常的教育中,做好两者的互补作用。

作者:肖玉英 单位:赣州市南康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穆彦青.家庭教育该如何与幼儿园教育实现互补[J].当代学前教育,2010(3):37-40

[2]孙太英.浅谈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J].新课程:下旬,2013(11):21-21

第八篇: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德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素质人才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作为21世纪未来发展的接班人与建设者,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一个国家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国家公民的道德水平来反映的,并且我国人民的共同目标是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家庭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所以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至关重要以及不可取代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科研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深思。

1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德育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对青少年进行自觉主动的教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在《社会科学大词典》对家庭教育的定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互动关系”是现代教育更强调的内容,也就是说子女在教育方面与自己的父母及其他年长者相互影响。本文中,笔者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为重点,并从家庭教育的方式、观念以及内容上进行分析,使父母或其他长辈在家庭中对青少年进行主动、自觉的教育帮助和影响。自古以来,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点。在古代,我国并没有完备的“道德教育”的定义,到了近代,道德教育还以“训育”等概念代替。逐渐,欧美国家的教育方法与思想引进到中国,“德育”概念开始逐渐的被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相关材料就对“德育”进行了准确定义:人们按照社会与阶级要求,把相应的社会思想和行为规则转变为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并对他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简单来说,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模块,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特点为基础,在满足青少年需要并符合社会要求的前提条件下,对青少年进行多方面的教育。①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德育的积极作用及消极影响

随着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并开始加大对教育的物质投入,与此同时,家庭教育逐渐凸显出其不可代替的地位。关于青少年德育方面,相比于青少年的校园教育,家庭教育的作用也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与政策,旨在加强青少年德育建设。

2.1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德育的积极作用

2.1.1家庭教育逐渐被重视

通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结果分析:青少年的成长与家长受教育程度及各方面的素质关系密切,相关文献就指出:我国建国之初,教育程度低下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其中15周岁及以上人口仅仅平均接受了1.6年的教育。至1999年,我国人口的受教育年限才提高至七年,并超过世界平均教育年限。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口平均教育年限又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中城市人口9.4年,农村人口6.9年,平均年限为7.9年。教育平均年限的增加意味着全民整体受教育度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家长对子女教育水平的提高。经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家庭教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总结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并通过学习去提高教育的方法。

2.1.2家庭教育投入总量逐年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开始富裕起来,每个家庭个体对子女教育上的投入也逐渐增加,为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发展奠定好的环境与基础。经统计我们得知:截止到2009年,我国居民银行存款超过15.3万亿元,而调查发现,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是家庭投资的第一位,例如在天津市,近九成以上家庭的第一消费为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占到家庭消费的33.9%以上。②

2.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德育的消极影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富裕,可以使相当数量家庭中的长辈有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对家庭中的青少年加强教育投资,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有了优良的基础和坚实的保障。但是青少年家庭德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家庭在加大青少年教育投资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与途径较为片面,主要表现在言与行、教与养的认识缺失以及智与德的失衡三个方面。(1)重养轻教。青少年最初的成长都在家庭中完成,其道德思想的启蒙也是源于家庭教育。可是很多家庭中的成员对他们的教育存在不正确的认知:一些认为家庭中的青少年年龄尚小,而道德又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不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教育或暂时不需要进行德育;另一些家长则将道德教育的大任推给学校,认为只要学校进行德育就可以了,家庭只需要配合学校的任务即可。③(2)重智轻德。经调查发现,近八成父母希望他们的子女从事脑力劳动,而此时成绩与分数是这些父母们普遍最重视的内容,因此青少年成功的唯一证明就是在校期间得到更高的分数,在升学过程有更大的优势,进而放松甚至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④(3)重言轻行。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仅仅采用说教的方法,而不是在实际的生活行动上去作子女的榜样,这样使整个教育过程显现得较为抽象,甚至有反面的作用。

3克服家庭教育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

3.1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家长要在重视智力教育的同时看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即德育与智育同时进行,相辅相成,使子女能全面的发展,智力与德育相互统一与促进,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全面的成长,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科尔伯格和皮亚杰为世界著名教育家,他们都在其理论中提出人的道德发展过程与认知过程有相似的特点,他们的观点表明:家庭中子女思想道德的成型除了遗传因素外,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作用下形成的,进而通过已经形成的道德基础对环境进行再次过滤、选择以及整合,最终形成某种固定的价值观,道德行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培养出来。⑤另外,人的智力水平与其德育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智育发展有较大提高的前提。但是,智力水平的提高并不会使道德水平有相应程度的提高,所以值得家长重视的是,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德育与智育要平衡发展,不能顾此失彼。

3.2提高家庭教育者素质

上文已经提到,家长自身的行为举止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承担着极大的作用,所以家庭中的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方面,家庭教育者要培养自身的高尚道德和正直的心理素质,子女品质道德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家长优良的道德榜样力量,同时,子女很容易就能融合与感应到父母的情感状态中,父母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德育水平的效果。因此,这些因素的存在就要求家长拥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并主动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以不断培养其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家庭教育者要积极提高自身德育能力和文化素质,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家长可以满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知识的渴求,在德育过程中掌握主动,并做出良好的行为示范。具有良好德育能力主要表现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选择教育方式的能力,选择合适教育时机的能力,转化孩子不良思想的能力等。要拥有以上能力,就需要每个家庭教育者主动学习实践,提升自身能力,并和学校老师、家庭教育者以及各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努力使自身的德育能力进行提高。

3.3增强家庭与学校、社会的沟通与协作

家校合作的模式已经被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各项政策也被制定、决议以及颁发,并指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德育建设有重要作用,要紧密结合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因素”。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加强家庭教育者与学校进行合作与沟通,要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目标达成一致,引导家庭教育的德育方向。同时也要了解与重视亲职教育,落实家庭教育者能够并且愿意面对挑战,重视这种教育方法在亲子关系中地位。另外,要提高家庭与社会的协作与沟通,政府需要在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发挥德育的榜样作用,树立道德模范人物。文化监管方面,执法部门要对网络、出版及影视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杜绝各类不健康内容对青少年的毒害,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长排除不良因素与障碍。综上所述,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教育相结合,共同构成一个教育体系,德育作为对青少年现代教育的一个重点,需要发挥这三者的共同作用,进行联系与协作。构建这种教育体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找到其中的切入点,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为引导、以社会德育为依托,组成三道防线,充分发挥“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合力作用,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素质的进步。

作者:马森琦 孙芳芳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九篇: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探讨

我国自古以来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丰富宏大。我国家庭教育萌发于先秦时期。西周时期,礼乐发达,家庭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奠定了我国古代家教理论的基础。《礼记•大学》篇中明确阐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齐家”即是整治家庭或家族,以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是齐家是治国、平天天的基础和根本;二是齐家才能使家庭或家族繁荣昌盛;三是齐家要以修身为根本。但由于古代社会教育并不发达,为教育后代子孙,皇族或官宦人家会拟制了家训、家规、家范等家教读物,作为后世子孙为人处世和治家守业的准则与规范。这些融合了浓厚亲情的家教读物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智慧的结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的血脉文化。在此,我们主要对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思想与教育方法进行了探寻。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思想探讨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教子成人。所谓“成人”即是有圆满人格的人。“成人”概念最早见于《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认为重道义、能救危、重言诺的人,即有义有勇有信的人就是拥有圆满人格的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重视教子成人,注重对孩子完善人格的培养,尽力令孩子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人格。孟子的理想人格论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汉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中对兄长的两个儿子马严、马敦进行了谆谆教导,告诉他们不要蜚短流长,要敬重敦厚诚实、谦约节俭的人,要努力成为谨慎谦虚的人。三国诸葛亮高风亮节,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提出了静修俭养道德修养的观点方法。晋代嵇康认为人没有志向,就与动物无疑,训诫子孙要立志,做苏武式的人。隋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序致》中认为悌孝仁义是子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强调“教人诚孝,慎言检迹。”这说明,孔子倡导的教子成人的教育思想,千百年来滋养着无数家庭的教育。厚德载物的家庭教育精神培养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笔者通过对相关研究资料的阅读整理,分析归纳出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教子成人的内容大概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重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论语》中是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明确提到做人的根本就是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我国的古代儿童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就有“黄香温席”的故事,《弟子规》中也反复强调“入则孝”的行为准则。孝乃德之根本,赡养和孝敬父母是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子女应当报答的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重和睦。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注重和睦教育。和睦教育就是希望家庭成员间可以融洽相处,达到夫妻相敬如宾,兄弟姐妹关爱守望,家庭氛围其乐融融,从而使家庭兴旺发达。“举案齐眉”的成语故事出自于《后汉书•梁鸿传》,讲的是夫妻间要相互尊重,要和谐相守。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兄弟》中谈到兄弟失和的后果:“兄弟不睦,则子侄不家;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可以说,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试图以强化人们骨肉亲情的方式,来增强维护六亲和睦的自觉性。三是重言诺。重言诺即是诚实无欺,信守承诺。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重视诚信教育,强调待人以诚,执事以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明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的重要性。孔子教导弟子,也以“文、行、忠、信”要求他们,希望学生们能够做到追求学问、努力践行、忠于职守、真诚守诺,知识学习与品德修炼并重。我国历史上关于家庭诚信教育的故事有很多,“曾子杀彘”是其中的典范。曾参为兑现妻子对儿子的承诺,毅然杀猪。曾参言出必行的教子方式成为了家庭教育中千古佳话。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诚信教育就是让孩子懂得为人处事要言而有信,童叟无欺。四是重勤俭。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子勤俭也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俭以养德”告诫儿子要节俭生活,以修炼自身的品德。唐代李商隐在其诗《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破由奢。”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透彻论证了“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观点,阐明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这说明,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家,都要特别重视勤俭节约。若以勤俭节约来治国治家,国则能繁荣昌盛,家则能兴旺发达;若以奢侈浪费来治国治家,国则会衰落消亡,家则会破败荒颓。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勤俭节约的传统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五是重求知。自古以来,我国都有鼓励孩子勤奋求知的传统。孔子说:“知者不惑”,说的是拥有知识智慧才会形成判断力,不会被迷惑。《三字经》中以“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来启发教育蒙童从小要好好学习,努力求知。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中提及古人勤奋好学,列举了苏秦以锥刺骨、文党投斧远学、孙康照雪读书、武子聚萤苦学、常林锄则带经,路温舒牧则编简等事例,以训诫子孙要自强自立。人不但要学会求知,还要学会处世,方可在复杂纷乱的人世中安身立命。

二、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教育方法探讨

在长期实践中,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首先是注重爱教结合。为父母者,没有不爱子女的。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强调要热爱孩子,也要严格教育孩子,即是因爱而教,爱教结合。《颜氏家训•教子》中认为皇族官宦家的孩子生下来,到会哭会笑了,则由师保用仁孝礼义来训导教育;对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婴儿时期也应该进行教育,让他懂得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所谓“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就是说,家庭教育要注重爱教结合,严慈并济。唯有严慈并济的家教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所谓“严教”不是动辄打骂,而是严格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简单地说,“严教”就是让孩子懂得守规矩。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教他们懂得大是大非,分得清黑白对错,严格遵守做人做事的原则与规范。所谓“爱教”要求为父母者平等对待孩子,既要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指明灯,也要做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与倾听者;既要肯定孩子的进步,也要包容孩子的种种不太守规矩的行为。只有“严教”没有“慈爱”的家庭教育,子女会对父母产生害怕、畏惧等心理。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变得胆小怕事、甚至懦弱无能。强势的家庭教育下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相反的,只有“慈爱”没有“严教”的家庭教育,子女对父母没有敬畏之心,不懂得自我约束,会逾矩越规,最后会发展到无法无天的境地。所以,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强调严慈结合,刚柔相济。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共有九个子女,个个成才,并各有所长,甚至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教育奇迹,这正是梁启超先生爱教结合的家庭教育的结果。因此,爱教结合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已经成为优良传统。其次是注重言传身教。言传与身教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两种基本方式。言传多是为家长者用言语对家中子弟的教导叮嘱;身教则是家长以身示范,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往往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家长对子弟除了耳提面命之外,同时也会以自己良好端正的行为给子弟作示范,以达到教子成人的目的。前文提到的“曾子杀彘”的故事就是言传身教的典范。历史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孟母断织教子、田忌母亲拒金、陶侃母亲封鱼。良好的家教培养出了孟子这样勤学不辍的儒学圣贤,也培养出了田忌、陶侃这样清廉刚正的名相贤臣。再次是注重环境教育。环境能深刻影响儿童的成长。儿童时期的孩子好奇心重,学习模仿能力很强,但分辨能力又很低,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良好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形成优秀的品格;而不良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沾染不良的习气,形成不健全的心理。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很早就注意到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孟母择邻而居说明了孟母重视环境教育,多次搬家目的就是为了让儿子在良好环境中成长。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为了孩子的成长,为父母者尽可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注重环境教育的作用,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价值。第四是注重因材施教。我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最早见于《论语》。孔子为人师,特别注意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教学。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求与仲由向孔子请教相同的问题:听到了是否能够立即行动?孔子要冉求立刻行动,而要仲由暂缓行动。有弟子不明白为什么,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0说的是,冉求生性退让,所以要推他向前;仲由个性急进,所以要适当抑制他。孔子能慧眼识学生,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得游刃有余。在家庭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同样受到推崇。宋代袁采的《袁氏世范》提出“性不可以强合”的思想,他认为世间父子兄弟的关系是最亲密的,但家庭会出现不和睦的原因在于彼此忽视了对方的个性,强求对方与自己一致。并认为父子兄弟可以保持各自的性格特点,求同存异,因材施教。由于孩子的禀性气质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家长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因势利导,令孩子得到最佳发展。说到底,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实践活动,任何教育活动都要通过受教育者自身内化而发生作用,都要经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这个环节才能完成。因而,教育者要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实施教育。第五是注重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是指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有次序有步骤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逐渐得到提高与发展。它是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我国古人教育孩子十分重视循序渐进。《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中就提及古人教育子弟的步骤:古代贵族子弟六岁开始上小学,主要学习生活规范和“六艺”。生活规范包括洒扫、应对、进退;“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八岁开始认字写字。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的顺序是:首先熟读四书,然后精读孝经,接着通读六经,再接着熟悉诸子百家,最后才学习历史。正是通过这样由经到子再到史的学习过程,由易而难,为子女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尽管我国传统教育根据儿童不同发展时期身心发展的情况实施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教子成人的核心思想和实用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培育着我们中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滋养着我们中华厚德载物的民族品性,对于我国当代家庭开展美德教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作者:谭春杏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第十篇: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家庭教育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含义。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现代家庭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主要靠以身作则,对子女施加的教育或影响。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仍然十分重要。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是一个最基本、最古老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作为一个人最初参与,并在其中长期生活的社会群体,对于儿童、少年的成长及其人格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初级社会群体对于“镜中我”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一个人的品性主要是在初级社会群体中产生的,而初级社会群体最主要的类型就是家庭。在我国古代,孟子之所以成为一位闻名世界的学者,与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孟母三迁,最后居于学宫之旁,为孟子的成长寻找到了良好的环境;孟母断织,告诫孟子在学习上必须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绝不能漫不经心、三心二意。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在发展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发展家庭教育。只有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三者并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教育质量。

二、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内容。近年来,尽管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就整体发展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智轻德

由于受到中国应试教育的冲击,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一路坎坷,形势不容乐观。在许多地方,家长成为了中国应试教育的主要推手。尽管学校提倡为学生“减负”,但是由于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强迫孩子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同时,还要求参加各式各样的补习班。长期下去,孩子会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家长放松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及道德教育,缺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思想品质等方面的关注,容易使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养成不良习惯,形成任性、自私自利等性格。而且,家长往往以分数论成败,家庭教育中缺乏独立生活方面的教育,日常生活处处包办,娇生惯养,最终导致孩子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

2.缺乏家庭教育意识

在一个正常人的成长历程中,一般都会经历长达近20年的学生生涯,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并且,在此过程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同老师、同学一起度过。再加上,一些父母片面认为:老师文化程度较高,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有学校教育就够了,家庭教育可有可无。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受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早教越早越好”等错误家教理念的影响,孩子三四岁就被送到各种启蒙班,过早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泯灭了孩子的天性。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造成的,误把家庭教育当做学校教育的补充来看待,忽视了自身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此外,不少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尽管孩子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但仍然有三分之一的闲暇时间是在家里度过,这段时间是与孩子沟通、进行家庭教育的绝好时机。然而,最为普遍的现象是:学校放假,家长上班,孩子无人看管。由于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和意志力较弱,又没有父母的正确指导,面对诱惑,不知如何抉择,容易误入歧途。

3.家长教育能力不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初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由于一些人初为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经验,从而较易出现种种问题。首先是一味娇生惯养,缺乏正确施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与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四二一”的家庭模式成为主流。在这样的家庭中,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核心,被视为掌上明珠,家长总是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对其呵护有加,过分溺爱,但是,却忽视了自身教育能力的培养,在正确施教方面存在缺陷。其次是教育观念落后,缺乏现代教育能力。一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仍坚持权威型家长制作风,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而以家长自己的想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发展,以完成家长未实现的梦想。对于叛逆型的孩子,甚至采用体罚的方式,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明显的奴性,缺乏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就是过分放任和放纵孩子,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教育。再就是重言传轻身教,缺乏。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缺乏以身作则的教育意识,不能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忽视了对孩子模仿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当今世界,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教育潮流,我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重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1.树立家庭教育意识

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类日常的行为方式。家长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才能不被错误的家教观念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践行家庭教育。首先,明确家庭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家庭教育是最初、最早的教育,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导师,对个人的影响十分深远,尤其是在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尤为明显。家长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方式,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不存在任何附属关系。其次,重视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的教育方式。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双向沟通方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全面情况。一方面,家长通过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课堂表现等信息;另一方面,老师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细节、课余时间安排等情况。通过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二者相互配合,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最后,及时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现代社会是一个变化极快的社会,家长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不断接受新的信息,及时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2.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避风港,父母是孩子走向成功的第一任指引者。家长既要负责孩子的基本生活,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因此,家长的自我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既重言传,也重身教。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从孩子身上折射出来,许多好品质、好习惯更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做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另一方面,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可以通过参加家长培训班、观看网上家教视频以及阅读有关教育、心理方面的书籍,学习和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和部分心理知识。平时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避免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或形成不良习惯。

3.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祖国希望的新一代必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首先,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家长也要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拓展孩子的视野。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鼓励孩子敢于担当,学会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其次,重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人际交往圈相对简单。家长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人际交往状况,经常给予帮助和引导,鼓励孩子拓展交际范围,增强交往能力。最后,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需要打破传统的家庭关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亲子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珍视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创造兴趣和欲望。

作者:常莎莎 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