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影响研究

时间:2022-03-26 09:18:14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影响研究

家庭教育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微观家庭教育即我们所说的传统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也就是家庭中的中年长者(其中心为父母亲),对其子女以及其他年少者所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有不同的阶段,从生(包括胎教)到老,本文主要涉及是在青少年以及之前这个阶段的家庭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很多好的方面,我们培养的孩子有非常强烈的民族荣誉感、集体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等,但我们的家庭教育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美国的家庭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美国的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多负面的问题。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教育目的、教育任务和内容,还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既有宏观层面,也有微观层面,本人认为中美家庭教育最大差异是中国以应试教育为背景的“人才”教育,而美国是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人”的教育。本文是想通过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化分析研究,寻找出美国家庭教育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来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一些借鉴,给我们的人才培养带来一些启示。

1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1目的不同

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指家庭培养人(主要是孩子)的总的规格和目标,其实质就是通过家庭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全过程,要把人(主要是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受被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受家庭的根本利益等家庭因素制约。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特别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是有根本性差异的,具体表现在:

1.1.1中国家庭教育的趋利性

中国的家庭教育“望子成龙”,父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前程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但父母并没有为孩子量体裁衣,他们期望的“人才”往往并不一定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目前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社会对人的需求层次越来越高,孩子进入社会以后,要想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甚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从小好好读书,长大争取考入好的大学,以及继续深造。在目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考和高考已成为衡量孩子是否获得最初成功的唯一尺度。现在家长的观念都很实际,家庭教育目的也很直白,趋利性很强。这个“利”就是培养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毕业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现在的父母是按照考试需要、就业需求和自身价值取向来培养孩子,学校考什么,孩子学什么;社会什么专业热门、好就业,家长就选择让孩子学什么,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特长、接受能力、兴趣和爱好。当前很多重点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考才艺,包括乐器、美术、舞蹈、讲演、主持、围棋、国际象棋等方面,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提高进入重点大学的成功率,拼命要求孩子从小学习相关的才艺。北京市小升初择优入校奥数属于必考科目,家长为了使孩子能进入好的初中,也纷纷把孩子往奥数班里塞,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或喜好。每年高考以后,家长帮助孩子选择志愿成为分内的重要工作。以前经济类、计算机等专业热门,家长让孩子主选经济类、计算机等专业;近年来土木工程等专业热门,家长又帮孩子主选土木工程等专业。我女儿小时候也学过钢琴、美术、舞蹈等很多才艺,因为并不擅长或喜欢,最终都半途而废了。

1.1.2美国家庭教育的随机性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自由成长”教育,随机性很强。家庭教育注重的是“望子成人”。这个“人”是社会的人,是父母量体裁衣,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能力,与孩子一道设计的平凡的“人”。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美国的就业压力也是蛮大的,但就业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美国的大学也看重SAT(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但不是录取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美国的家庭教育跟大学入学考试、就业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它更注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现实生活的成功者、获胜者,而不是一个虚幻的天才。另外,美国父母不把自己命运和孩子的前途捆绑在一起,他们的理念是把孩子看成是天生就有权具有各种情感和愿望的人,他们认为孩子希望自由的愿望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孩子所有的一切情感和狂想、思想和愿望以及梦想和欲望,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并有权通过适当和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

1.2任务和内容不同

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包括德育教育、智育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等五个方面,即“德、智、体、美、劳”。美国现代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它主要包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和审美素质等诸多方面。从表面上看,中美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是有很多共性之处,但实质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主要体现在:

1.2.1中国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尽管中国家庭教育强调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大的出入。孩子上小学以后,大多数家长根据应试教育的要求把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智育教育上,把考试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建设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和熏陶,从而导致了很多孩子心理素质差,无法面对挫折,高分低能,知识运用能力差。最近,呼和浩特市一名中学生领成绩单后回家跳楼身亡,因为他的期末考试排名从全年级290名落到了600名。一纸成绩单,毁了一个花季少年,这就是家长、学校过分强调学习成绩忽视心理建设而导致的悲剧。前几年看过一篇文章,介绍的是一位毕业分配到中学的历史学博士因为不会教历史课而被单位辞退的故事,非常令人痛心。作为母亲我也深有感触。孩子上学以后,每次考试考好了心花怒放,考砸了心情沮丧,心理承受能力弱。

1.2.2美国家庭教育重心理素质教育

美国家庭教育在强调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同时,特别重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美国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从自尊心和自信心开始的。家长并不是靠说教,抽象地教孩子自信、自爱和自强,而是体现对孩子的尊重。美国人碰了面,遇到家长带孩子时,一般是与孩子先打招呼,而且是用跟大人交流的语气和方式。大人不但要认真倾听孩子讲话,还常常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平等关系。家长时常当众表扬和鼓励孩子,他们认为,孩子在享受成功的喜悦时会增强进取心,取得更大的成功。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普遍认为,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是童年时不断受挫折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家长为了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鼓励孩子参加棒球赛、“小铁人三项赛”,激发孩子与强者抗衡的勇气和信心。尽管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拿不到名次,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的意识和超越自我的精神最重要,锻炼孩子在困境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是最重要的。

1.3观念不同

中美家庭教育在观念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具体体现在:

1.3.1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

1.3.1.1中国家庭教育强调孩子与父母是附属关系

中国家庭讲究“父为子纲”,强调子女应对父母尽“孝”,父亲在家中绝对权威,子女必须绝对服从。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可以左右孩子的一切,忽视孩子的想法,导致了孩子没有主见。有的年轻人上大学选学校、选专业甚至找对象都听任父母的安排,自己的事几乎没自己做过决定。

1.3.1.2美国家庭教育强调孩子与父母是平等关系

美国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平等和尊重是天赋人权,因此父母与孩子保持平等关系,他们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感受,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发言权。美剧《摩登家庭》里11岁的Manny告诉家长自己爱上了16岁的同校女同学,并希望父母带他去女孩打工的地方向她表白,父母就非常正式地带他去。尽管Manny的表白遭到了女孩的拒绝,这种平等的亲子关系却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了强烈的民主意识。

1.3.2在对生命的认识上

1.3.2.1中国家庭教育强调安全

在中国,人们认为生命很脆弱,为了不让其受到伤害,考虑到安全因素,家长往往限制了孩子的许多活动,对孩子过度保护,比如,因为怕出危险而阻止孩子参加夏令营;禁止孩子去同学家里聚会等,甚至对于有可能导致受伤的游泳、爬山等体育运动也极力反对孩子参加,导致了孩子经不起任何风雨,能力发展严重受到了局限。

1.3.2.2美国家庭教育强调挑战

在美国,人们认为生命的可贵在于时间、地域的有限,因而生命体验要多多益善,要让其过程丰富而充实,向诸多极限挑战。

1.3.3在对自己的认识上

1.3.3.1中国家庭教育强调正视短处

中国的家庭教育过分强调孩子要正视自己的短处,长处需要别人来说。谁要说自己好,小则是“自吹”、“不谦虚”;大则是“狂妄无知”、“目中无人”,算是品德有问题。短处说多了,尤其是当众批评孩子,孩子容易自卑,自信心不足。

1.3.3.2美国家庭教育强调正视长处

美国的家庭教育强调孩子要正视自己的长处。家长总是先表扬、先肯定孩子,以鼓励赏识为主。如果一定要说缺点的话,采用了很多技巧。人一想到自己,首先想到自己的长处,因此,培养的孩子自信心强。

1.4方法不同

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培养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

1.4.1创造力培养

1.4.1.1中国家庭教育轻创造力培养

中国的家长比较轻视孩子的自主行为。孩子有点什么好奇心,家长往往置之不理;孩子要是做点什么不合常规的事,家长动辄教训、严厉处置。因此,孩子的个性、好奇心受到了抑制,根本不敢尝试具有挑战性的事,孩子的创造力被扼杀在萌芽之中。这一点本人深有感触,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曾经因为把姐姐玩过的玩具收音机给拆了,遭到家长痛斥,原因是没能把完好无损的玩具留给在我后面出生的妹妹,拆玩具被认为是很“败家”的行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十分注重基础学科理论教育,特别是那种有标准答案的以解决学科习题为重点的答题式教育,压抑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我们的选手总能取得骄人的成绩,但在一些创新性大赛上,我们的选手表现的就不尽如人意。2000年在美国举办了发明科技大赛,吸引了全球1200多名中学生参赛,在900多项奖项中,中国代表队仅获6项奖,非常发人深省。如果是考试我们孩子肯定是没有问题,但是,在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面前,我们的孩子显得苍白无力。

1.4.1.2美国家庭教育重创造力培养

美国的家庭教育重视孩子的自主行为。家长总能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相对自由的环境,让孩子去实践和探索。父母非常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和心声,总是设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打破常规去“创造”。如果还是遇到上述拆收音机的问题,如果重新又装上了家长肯定会表扬孩子;如果装不上,家长会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一起和孩子把它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一次,自己再装一次。家长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1.4.2独立意识培养

1.4.2.1中国家庭教育轻独立意识培养

中国家长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很多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和设想来改造孩子,大到个人志向,小到吃饭穿衣,无不唯家长之意为尊。中国家庭孩子从出生到4-5岁,有的甚至上小学之前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小时吃饭都是家长喂,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了初中,有的甚至高中,孩子也不能管理自己,独立性很差。许多八零后的年轻人甚至成家以后还需要每天父母到家里来帮忙打扫、做家务。

1.4.2.2美国家庭教育重独立意识培养

美国的家长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不按自己的设想改造孩子,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生长环境,让孩子在自己的选择中长大。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与父母分室而居,有时父母花钱顾人看孩子,两口子出去下馆子、看电影;孩子很小就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尽管做得不好,父母也袖手旁观,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甚至孩子很小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所得,学会理财。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孩子很自信,独立性很强。

2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1社会历史原因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家庭教育作为家庭重要的功能,与这种发展变化紧密相连。中国的家庭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已成为社会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家庭教育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每种社会形态,其目的、特征也是不同的。中国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主体,家庭及其成员是国家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从国家出发,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美国自1776年建国,仅有200多年的历史,历史虽短,但目前是全世界拥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雄厚的物质力量的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家庭教育目的是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从追求家庭根本利益出发,为家庭培养“成功者”和“获胜者”。中国和美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历史形成的原因不同,造成了中美家庭教育的目的以及任务和内容的差异。

2.2文化原因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璀璨夺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文化的源头上讲,钱穆先生认为文化有三种类型: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它的特点:一是强大的生命力;二是伦理政治型文化;三是以儒、道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四是重人文轻科学的文化倾向;五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义利关系”是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农耕经济和家族本位这两条主线贯穿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中国文化的两个根,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外在和内在因素。一般认为,真正的美国文化是从十九世纪末特纳的“边疆学说”开始的,美国的西进运动,创造了美国特有的“梦文化”。从文化的源头上讲,是希腊文明,清教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的三大要素。美国的文化是典型的商业文化。它的特点:一是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结合;二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三是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磨合;四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汇合;五是阶级文化与种族文化的组合;六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弥合;七是外交文化与内政文化的配合;八是个人主义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联合;九是熔炉文化与多元文化的整合。在美国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清教主义成为美国文化的根,个人主义成为美国文化的魂,自由主义成为美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综上,从中美两国文化的类型、源头、特点和根基等分析,中美文化都有强大的生命力,都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但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家长就是一家之长,君权就是家长权的扩大,忠就是孝的延伸,而美国崇尚个人本位,强调个性自由和个人奋斗,个人主义价值观是美国发展成为世界最强国家最重要的原动力之一;中国文化重人文科学、轻科学文化,导致了中国自然科学长期落后,而美国文化重科学文化、轻人文科学,造就了美国一跃成为首屈一指的世界强国。由于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致使中美家庭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多的不同。

2.3经济原因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近几年来,虽然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还很不平衡,经济实力、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等诸多方面与美国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就家庭教育而言,中国的城市好于农村,而对一些低收入家庭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家庭,家庭教育面临了很大的问题。有些家庭由于家庭环境、家庭条件等问题,家庭教育根本上不可能按照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和形态进行,甚至有些家庭教育不可能达到完整和全面。

3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探讨,我们看到正是由于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存在,造成了中美两国培养人才的结果有很大不同。为什么美国有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那么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其中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尽管中国家庭教育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而正是这些不足直接导致了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很多方面是有欠缺的,或者说是致命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3.1缺乏创造力

哈佛商学院特里萨爱玫呗教授认为,创造力有三个组成部分:专业性、创造性思维技能和动机。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孩子知识面窄,比较关注考试科目的学习,其它非考学科不感兴趣,忽视艺术、审美等知识的获得。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中国的家庭教育培养出的孩子习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不敢质疑权威,没有探索精神,缺乏挑战意识,不能突破传统的束缚,无法摆脱线性、平面的思维局限,从而有三维甚至多维的想象,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性思维。现在的家庭教育比较功利,培养的人没有全心全意投入到科学事业,使命感差。

3.2缺少自信心

中国的孩子总感到缺点什么?缺的其实就是自信心。自信心欠缺,最终归结到我们的孩子综合能力欠缺。现在的孩子成长历程基本上从家到学校,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社会实践很少,社会阅历欠缺,社会经验不足。孩子长大走向社会以后,由于学校本身与社会脱节,造成孩子适应生活的能力差,到了工作单位没有几年的实践培养,无法适应单位工作。

3.3独立意识欠缺

中国的孩子从小就依赖于父母,除了学习以外,其它事基本都是家长包办。长大成人以后,没有主见,大事小事也不得不请示父母,希望家长给出意见。有的孩子结婚以后还跟父母一起过,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家庭教育的结果,造成了中国的孩子立事太晚,独立意识太差,导致了我们很多孩子大学或研究生毕业以后,到了用人单位没有几年时间胜任不了单位的工作,更不要说单打独斗承担一些重要的工作。

3.4动手能力差

中国家庭教育这种重应试的结果造成了我们很多的孩子大学毕业以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很差,简直就是“高分低能”。前面提到的历史学博士教不好初中历史课,最后被用人单位辞退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我认识的一位理工男,在大学学习成绩非常突出,但组成家庭以后连简单的换灯泡都不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3.5心理承受能力弱我们的家庭教育培养出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抗挑战、抗挫折的能力弱。因为考试没考好得病、自杀的案例时有发生。上世纪80年代初,被渲染的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天才神童宁铂,长大后一直无法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压力,最终在2002年选择了出家的道路。

4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人能否成才,既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因素,又有个人自身努力的结果。而单从教育而言,中国要想在人才的培养上立于不败之地,培养许多大师级的人才,培养更多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关键在于中国的家庭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应向美国学习,走素质教育之路。

作者:周海昕工作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