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8:07:04

中美文化差异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篇1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谈判沟通策略

随着中美两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企业之间的商务活动日渐频繁,商务谈判重要性日渐显现。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对双方商务谈判的影响至深,所以中国谈判人员要在中美商务谈判中获得成功就必须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提高谈判的能力。

一、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四个方面,它们对中美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很大。

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差异。中国自古讲究礼仪,言语当中多是体现自谦和敬人。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一般表示用谦词来表示谦虚。中国人在交谈中必须使用称谓,以示对对方的尊敬。美国人讲究平等,在美国晚辈可以直呼长辈和上司的名字。对于别人的赞扬,美国人则会表示感谢,接受赞扬。

非语言行为上的差异很大,仅列举以下两例就可见一斑:(1)目不转睛地看。中国人以此表示好奇或惊讶,美国人认为这是不礼貌、使人发窘的行为。(2)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对此反感,美国人以此表示叫别人过来。

2.风俗习惯差异。风俗习惯主要包括一些社交活动。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爱面子,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怕被人笑话、议论和误解。美国人则比较实际,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美国人在与人交往时不会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等方面,他们认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而在中国却经常询问这些内容。美国人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国人则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意思。美国人一旦被问及某事,一般必须给予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而中国人提倡“沉默是金”。在美国常见到长辈与晚辈见面时相互拍肩膀、亲吻的情形,而在中国几乎很少见到这样的场景。美国人非常守时,而中国人往往可以理解有原因的迟到。在许多生活习惯上中美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3.思维方式差异。中美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对立上。中国文化侧重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按照整体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世间万物,分析问题总是从事物的总体出发,注重思考整体事物整体功能、复杂关系和运行过程,而不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美国人侧重个体思维方式,它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地进行研究。

4.价值观差异。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上。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它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因此中国人以和为贵,并非常重视特定集体的利益或价值。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即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个人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

二、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中美文化上的差异影响着两国人员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文化上的差异严重影响中美商务谈判人员之间的沟通,中断谈判议程,并使谈判陷入僵局甚至失败。

1.存在使商务谈判双方发生误解的风险。中美商务谈判人员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除此之外还有非语言性的交流。但由于两国语言和非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双方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例如“山羊”一词,在汉语里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goat在英语中却表示“色鬼”的意思。那么“山羊牌闹钟”就变成“色鬼牌闹钟”了。还如对中国人来说,盯着人看表示不尊敬;而在美国,直盯着说话人的眼睛才表示尊敬。这样的不同理解会使谈判双方都误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

中美之间还有很多语言和非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这为中美双方谈判人员的沟通制造了误解和障碍。

2.存在使商务谈判议程无法统一的风险。由于中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谈判者倾向于采取横向谈判,即把谈判要涉及的问题横向铺开,也就是把几个议题同时讨论,同时取得进展,然后再同时向前推进,直到所有问题谈妥为止;美国人则倾向于采取纵向谈判,即明确谈判所涉及的问题后,逐个把条款谈完,这个条款不彻底解决,就不谈第二个。

横向谈判与纵向谈判是两种完全迥异的谈判方式,如果双方都坚持按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谈判议程,谈判便无法进行了。

3.存在使商务谈判陷入僵局的风险。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方的谈判者更愿意采取非对立和非直接冲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绝或反驳,而是迂回曲折地陈述自己的见解。美国的谈判者则力求阐明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直接,是非分明,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和好辩性。美国谈判者的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会伤害到中国人的自尊心,因为对方不给自己面子。中国谈判者的委婉的表达方式则会令美国人不适应,因为他无法真实地领会中方的态度。

这些差异将使谈判过程变得艰难,甚至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4.存在使商务谈判最终破裂的风险。中国商人之间注重友情,一般可以通融变更合同条款。美国人则注重利益,他们一旦签订了合同,非常重视合同的法律性。如果签订合同不能履约,那么就要严格按照合同的违约条款支付赔偿金和违约金,没有再协商的余地。这两种对待合同的不同态度会为签约后的履约带来困难,并可能使谈判成果化为泡影。

中国人热情好客,对来访的美方谈判人员会悉心照料,热情款待。这种待客方式美国谈判人员会觉得太铺张浪费。而美国人则是平等待客,不会优待客人。这种待客方式很容易让中方谈判代表认为美方不友好。这样不同的认识会使双方难以信任对方而有可能直接导致谈判无果而终。

三、中国商务谈判人员的应对之策

1.专家型团队组合策略。美国人的谈判团队一般由专家组成,他们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美方非常重视合同的法律性。所以中方谈判团队一定要安排谈判、技术、财务、翻译等方面的专家或顾问,特别是法律方面的专家。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才能应对自如,在合约签定方面才能保证无纰漏出现。

2.营造氛围策略。中国谈判人员尊重美方的文化习惯能够营造一种平等、融洽的谈判氛围。如美国谈判者喜欢直接谈具体条款,中方谈判者可以从对方的习惯出发调整思维从具体条款开始谈判。这样会使美方觉得中方对他们的尊重,进而他们也会相应尊重中方的一些不同于他们的谈判行为。这样谈判的氛围会变得和谐友善。

3.沉默和倾听策略。针对美国谈判人员准备充分和专业性的特点,中方谈判人员在谈判前要认真做好市场信息、对手信息和法律信息的搜集,在谈判过程中可以使用沉默策略,通过多听多思,在倾听的过程中获取对方更多的信息。

4.务实语言策略。中方谈判者在与美方谈判时,要采取直接、坚决的务实语言策略。在谈判是尽可能直接了当,冷静地争论,避免使用诸如“可能”、“也许”之类模棱两可的回答。语气要坚决而礼貌,要明确地告诉对方自己的态度和意见。

5.多方案策略。针对美国谈判人员自信和注重实际利益的特点,在谈判陷入僵局时中方可采用多方案策略来作出有条件让步。多方案策略就是在谈判前确定多种双方可以接受的要价方案,在谈判遇到僵局时提出来来讨论,可以为谈判提供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6.拖延策略。根据美国人谈判讲究效率的特点,中方谈判人员可以运用拖延策略获得主动权。拖延策略就是通过拖延谈判时间来化被动为主动,迫使对方在谈判要价上作出让步。这样还可以使美方谈判代表有压迫感,从而尽早签署合约。

7.弹性承诺策略。由于美国商人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严格按合同履约,所以中方谈判人员运用弹性承诺策略来保护自己合情合理的要求。弹性承诺策略就是强调合同内容要有适度弹性,将未来合同期内可以预见的多种情况及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都写入合同。这样就不会因情况变化、更改合约而遭遇赔偿起诉。

8.简约礼仪策略。由于美国人的实用主义谈判观念,中方谈判人员可以运用简约礼仪策略。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运用简单而实用的礼仪,达到友善、尊重的目的。在语言上用敬语称呼但不必过于自谦;在行为上温文尔雅;在服饰上男士着西装革履,女士着套装套裙;在接待上简单而随意。

参考文献:

[1]刘园: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01-17

[2]周忠兴:商务谈判原理与技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1-01

[3]周桂英: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J].江苏商论,2007(12)

[4]杨欣欣:中美价值观念差异及其对语言文化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9(1)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篇2

(一)

对文化研究较著名的霍夫斯德(Hofstede)是采用以价值倾向为基础的文化模式,认为文化的特征包括四个方面:①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结合程度。指一个社会的成员之间保持结合的程度。个体主义表示社会中人们偏好松散联结的社会结构;而集体主义表示偏好紧密联结的社会结构。②权距大小。指一个社会的成员接受机构或组织中权力分配的程度。在一个大权力跨度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接受一种等级制度秩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无需证明这种位置的合理性;而在一个小权力跨度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寻求权力的公平,要求证明现存权力不平等的合理性。③对不明朗因素反应的强弱。指一个社会成员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能够容忍的程度。在一个强避免不确定性的社会中,人们一般不容忍模棱两可,总是不惜代价控制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以期能够控制未来;而在一个弱避免不确定性的社会中,人们一般不太在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有一种自然的相对安全感。④阳性还是阴性。指人们从社会性格的角度来划分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阳性意味着人们倾向于取得成就,比较自信等;阴性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良好的关系,谦逊虚心,保护环境等。

以霍氏模型为基础,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文化特征是:①崇尚个人主义,社会结构松散;②社会权距较小,人们追求平等;③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弱,容易接纳有差异的因素;④是一个阳性的社会,人们注重成就、英雄感及物质上的成功。与美国截然相反,中国的文化特征是:①集体主义,社会结构紧密;②社会权距较大;③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强,对不明确因素有不安全感;④阴性,注重人际关系,谦逊。

(二)

会计模式是对一定国家或地区的标准化会计实践活动的综合或描述。被描述的要素主要有: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等。从一定意义上说,会计模式就是人们在会计活动中,就各种方案制定的选择标准和会计人员的行为规范,而这些方案的选择和行为规范的制定,除了科学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由文化,尤其是价值观所决定,如保守与乐观、保密与透明等。这样中美之间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两国在会计模式上的差异。

1、美国会计模式的特征及文化根源可表述如下:①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着重专业导向和灵活性。由于美国社会对不明朗因素处之泰然,经济活动崇尚个人主义并避免政府干预,所以美国的会计界强调专业导向和灵活处理,依赖法例程度较小,会计职业化趋势很强,会计准则只提供原则性指导,会计人员运用个人专业判断选择最适合的方法。②信息披露偏向透明。由于崇尚个人主义,企业广泛采用股票和债券向社会个人集资,迫使公司向债权人、投资者提供广泛的会计信息,会计界也鼓励公司主动公布更多的信息。③会计核算方法偏向乐观。由于美国社会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弱,加上会计界强调真实反映公司营运与财务状况,会计处理方法有所创新,保守程度较低。

2、中国会计模式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较美国有如下不同:①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施着重法例管制和统一性。作为权距较大的国家,会计人员普遍认同国家制定的会计制度,会计协会影响不大。同时,作为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注重统一会计制度,会计专业判断不受重视,会计人员主要遵从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制度,包括帐户的名称、记帐规则以及会计核算方法。②会计行业的管理着重行政管理。由于集体主义和大权距的作用,中国会计行业的管理主要有赖于政府,行业自律见效甚微。③在信息披露方面倾向于保密。作为强避免不确定性的国家,会计人员对公开会计信息较为抵触,对由于公布会计信息而引起的风险,包括公众的质询、股价的变动感到不安。

(三)

通过以上对中美文化差异及其对两国会计模式影响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文化是对会计模式影响较大的因素,在会计模式的确定过程中,除了科学性、技术性的问题外,还必须考虑文化因素。在行业管理、会计制度与准则的制定和实施等问题上,如果不考虑各国文化的不同,一味引进、模仿,必将因为文化的不相容而搁浅。比如会计行业管理,如果我国照搬美国式行业自律,很可能因会计协会缺乏权威而导致会计行业的混乱。

2、对文化中的一些不良影响的限制。正如前文所述,文化对会计体系存在强烈影响,而其中一些影响是不良的。比如我国文化中的强避免不确定性,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中过度的保密倾向使债权人、股东、政府等相关主体对会计信息的要求难以满足,并且使企业会计活动缺少广泛的监督,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失真。对于这类不良影响,在会计制度设计与准则制定中要充分考虑,积极解决。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篇3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谈判沟通策略

随着中美两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企业之间的商务活动日渐频繁,商务谈判重要性日渐显现。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对双方商务谈判的影响至深,所以中国谈判人员要在中美商务谈判中获得成功就必须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提高谈判的能力。

一、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四个方面,它们对中美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很大。

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差异。中国自古讲究礼仪,言语当中多是体现自谦和敬人。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一般表示用谦词来表示谦虚。中国人在交谈中必须使用称谓,以示对对方的尊敬。美国人讲究平等,在美国晚辈可以直呼长辈和上司的名字。对于别人的赞扬,美国人则会表示感谢,接受赞扬。

非语言行为上的差异很大,仅列举以下两例就可见一斑:(1)目不转睛地看。中国人以此表示好奇或惊讶,美国人认为这是不礼貌、使人发窘的行为。(2)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对此反感,美国人以此表示叫别人过来。

2.风俗习惯差异。风俗习惯主要包括一些社交活动。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爱面子,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怕被人笑话、议论和误解。美国人则比较实际,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美国人在与人交往时不会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等方面,他们认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而在中国却经常询问这些内容。美国人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国人则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意思。美国人一旦被问及某事,一般必须给予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而中国人提倡“沉默是金”。在美国常见到长辈与晚辈见面时相互拍肩膀、亲吻的情形,而在中国几乎很少见到这样的场景。美国人非常守时,而中国人往往可以理解有原因的迟到。在许多生活习惯上中美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3.思维方式差异。中美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对立上。中国文化侧重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按照整体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世间万物,分析问题总是从事物的总体出发,注重思考整体事物整体功能、复杂关系和运行过程,而不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美国人侧重个体思维方式,它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地进行研究。

4.价值观差异。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上。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它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因此中国人以和为贵,并非常重视特定集体的利益或价值。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即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个人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

二、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中美文化上的差异影响着两国人员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文化上的差异严重影响中美商务谈判人员之间的沟通,中断谈判议程,并使谈判陷入僵局甚至失败。

1.存在使商务谈判双方发生误解的风险。中美商务谈判人员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除此之外还有非语言性的交流。但由于两国语言和非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双方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例如“山羊”一词,在汉语里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goat在英语中却表示“色鬼”的意思。那么“山羊牌闹钟”就变成“色鬼牌闹钟”了。还如对中国人来说,盯着人看表示不尊敬;而在美国,直盯着说话人的眼睛才表示尊敬。这样的不同理解会使谈判双方都误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

中美之间还有很多语言和非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这为中美双方谈判人员的沟通制造了误解和障碍。

2.存在使商务谈判议程无法统一的风险。由于中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谈判者倾向于采取横向谈判,即把谈判要涉及的问题横向铺开,也就是把几个议题同时讨论,同时取得进展,然后再同时向前推进,直到所有问题谈妥为止;美国人则倾向于采取纵向谈判,即明确谈判所涉及的问题后,逐个把条款谈完,这个条款不彻底解决,就不谈第二个。

横向谈判与纵向谈判是两种完全迥异的谈判方式,如果双方都坚持按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谈判议程,谈判便无法进行了。

3.存在使商务谈判陷入僵局的风险。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方的谈判者更愿意采取非对立和非直接冲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绝或反驳,而是迂回曲折地陈述自己的见解。美国的谈判者则力求阐明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直接,是非分明,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和好辩性。美国谈判者的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会伤害到中国人的自尊心,因为对方不给自己面子。中国谈判者的委婉的表达方式则会令美国人不适应,因为他无法真实地领会中方的态度。

这些差异将使谈判过程变得艰难,甚至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4.存在使商务谈判最终破裂的风险。中国商人之间注重友情,一般可以通融变更合同条款。美国人则注重利益,他们一旦签订了合同,非常重视合同的法律性。如果签订合同不能履约,那么就要严格按照合同的违约条款支付赔偿金和违约金,没有再协商的余地。这两种对待合同的不同态度会为签约后的履约带来困难,并可能使谈判成果化为泡影。

中国人热情好客,对来访的美方谈判人员会悉心照料,热情款待。这种待客方式美国谈判人员会觉得太铺张浪费。而美国人则是平等待客,不会优待客人。这种待客方式很容易让中方谈判代表认为美方不友好。这样不同的认识会使双方难以信任对方而有可能直接导致谈判无果而终。

三、中国商务谈判人员的应对之策

1.专家型团队组合策略。美国人的谈判团队一般由专家组成,他们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美方非常重视合同的法律性。所以中方谈判团队一定要安排谈判、技术、财务、翻译等方面的专家或顾问,特别是法律方面的专家。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才能应对自如,在合约签定方面才能保证无纰漏出现。

2.营造氛围策略。中国谈判人员尊重美方的文化习惯能够营造一种平等、融洽的谈判氛围。如美国谈判者喜欢直接谈具体条款,中方谈判者可以从对方的习惯出发调整思维从具体条款开始谈判。这样会使美方觉得中方对他们的尊重,进而他们也会相应尊重中方的一些不同于他们的谈判行为。这样谈判的氛围会变得和谐友善。

3.沉默和倾听策略。针对美国谈判人员准备充分和专业性的特点,中方谈判人员在谈判前要认真做好市场信息、对手信息和法律信息的搜集,在谈判过程中可以使用沉默策略,通过多听多思,在倾听的过程中获取对方更多的信息。

4.务实语言策略。中方谈判者在与美方谈判时,要采取直接、坚决的务实语言策略。在谈判是尽可能直接了当,冷静地争论,避免使用诸如“可能”、“也许”之类模棱两可的回答。语气要坚决而礼貌,要明确地告诉对方自己的态度和意见。

5.多方案策略。针对美国谈判人员自信和注重实际利益的特点,在谈判陷入僵局时中方可采用多方案策略来作出有条件让步。多方案策略就是在谈判前确定多种双方可以接受的要价方案,在谈判遇到僵局时提出来来讨论,可以为谈判提供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6.拖延策略。根据美国人谈判讲究效率的特点,中方谈判人员可以运用拖延策略获得主动权。拖延策略就是通过拖延谈判时间来化被动为主动,迫使对方在谈判要价上作出让步。这样还可以使美方谈判代表有压迫感,从而尽早签署合约。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教学实施方法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精神和物质产品的加速流通,将世界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已经成为各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国际交往的顺利实现,除了要求我们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这些外语技能,还要求我们必须要对渗透在外语中的外国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当前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线教师,要想让今天的受教育者在将来能够顺利完成其交际活动,就必须增强文化思维的观念,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否则就必然造成日后交际上的重大失误。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已成为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高中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标准》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所以教师要在课内外着重上述文化内容的渗透。《标准》也列出了在高中英语学习阶段要达到的七、八级目标,其中七级为必须达到的目标。以下是七级目标描述:

孔凡彬(1975年生),男,山东淄博,中学一级教师,高中英语教学

1、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极其文化内涵;

2、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和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与此相适应,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更是在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实践性方面有了明显的延伸和拓展。试题内容更贴近生活,反映着当前社会包括国际社会的各种新问题和新内容。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求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这里就既有语言是否地道、标准的问题,也有关于文化氛围和背景的问题。高考命题的走势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学习英语不可能仅仅学习语言,它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要想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样的方式,勇于创新,不断尝试,适时地持续地进行文化教学。

1、文化教学与词汇教学相结合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并不能一一对应。想要恰当地运用这些词汇,先要很好地理解它们的文化意义。英语与汉语中的有些词汇看起来在概念意义似乎相对应,但它们在指称的范围,表达的程度和隐含的褒贬等方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如英语的“peasant”与汉语词汇“农民”,其所体现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有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peasant是贬义,《美国传统词典》给peasant下定义:“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在汉语中,“农民”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无论在革命斗争中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丝毫无贬义。再比如在美国英语中,restroom是剧院、大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有厕所与盥洗设备等,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与汉语中的“休息室”并不同。汉语中的“休息室”译为英语应为lounge。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要注意向学生对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进行解释、并与相应的汉语词汇对比,有时还可适当扩展到其他相关知识,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这种见缝插针的渗透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的背景与习俗。

2、文化教学与口语教学相结合

地道的英语口语本身就是英美文化的集中和典型的体现,多让学生接触和运用地道的英语口语也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英美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对英美文化的感知和接受能力。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用比较地道的英语同学生进行交流,比如在问学生是否听明白时,可以说“Haveyougotit?”,表扬学生时可以用“Terrific!”,激励学生时说“Youcanmakeit”,等等。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每个Module中都设置了专门练习地道口语的EverydayEnglish栏目,这个栏目一般是与前面的听力训练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听力当中出现的地道的英语口语。教师可充分挖掘,提供必要的语境,让学生模仿练习,真正达到能熟练应用的程度。

3、文化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外研版英语教材非常注重英语文化的渗透,除了每个单元都设置有文化角专栏,专门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以外,阅读主课文也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其中有些文章更是专门讲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如Book3Module1Europe,Book6Module2FantasyLiterature等等。教师应深入挖掘,注重方法,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族、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还是以Book6Module2FantasyLiterature为例,这一单元介绍了当代英美文学中非常著名的魔幻文学作品,包括学生们非常喜爱的《哈利波特》和《纳尼亚传奇》。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这两部影片的精彩片段,在观赏间隙或之后进行文化分析、评价,加深对英美魔幻文学作品的了解。

4、文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中的必修科目,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对英美文化进行探究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和英语学科相结合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一些比较复杂,需要学生系统了解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非常适合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去获取。在开始阶段,教师可以指定一些课题,比如中英或中美生活习惯差异,中英或中美饮食习惯差异,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去探究。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主动去探究和了解。

三、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身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只有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了才能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游刃有余的开展文化教学,从而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适应当今时代跨文化交际的要求。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篇5

他们在行为、言论、思想上都追求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认为保持一致、顺其自然是个体人格丧失的表现。(五)人际关系的差异———仁义对人与利益为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根据儒家的原则,基于共同利益上的社会关系非常重要。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注重情义,轻视物质利益。在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这种现象致使中国人把人们之间的交情或友谊看成是最重要的,为了友谊而牺牲物质财富也是理所当然的。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主张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追求人人平等和个体的优先地位。与中国人的重情重义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3]。由于强调外在的、个人的、权利的、功利的东西并且崇尚竞争的个人主义,美国人在争取个人利益和福利时会采取主动的方式,与人打交道时十分直接,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人情较为淡漠。由中美文化心理差异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尊崇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性本善的人性论,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主张过去价值取向,具有追求稳定的民族性格;美国的文化则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观,性本恶的人性论,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主张未来价值取向,具有喜爱冒险、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而文化又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持久、最广泛和最深入的环境因素。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信念等将长久地影响着本文化群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4]。因此,同一国家的消费者在消费需要、消费对象、消费决策、消费时机等方面会表现出共性,而不同国家的消费行为模式则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中美消费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文化中的各个要素,影响消费者的观念,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行为。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中美两国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差异。(一)消费需要的差异消费是由人的需要推动的,是人的需要的一种主观的选择形态和特定的满足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消费者对消费需要的态度是不同的。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求稳”的文化心理,“无债一身轻”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得中国人在消费过程中竭尽全力回避竞争和冲突。所以,在生活消费方面就会有所节制,中国人有节约的美德,不会盲目消费,每个家庭收入再少也要存点钱。同时,在传统的宗法观念和知恩图报观念的影响下,“人情”消费也就成为一种突出的消费行为特征。在美国,很多人信奉基督教。在美国人的观念中,消费是创造财富,挣钱是为了花钱,有钱就花是与创造财富联系在一起的,而留遗产是不为上帝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们认为人生要付出,付出就该享受,年轻时借款买房消费,退休后将房抵押给银行“倒按揭消费”,付出与收入均等,无须以积累防患于未来[5]。因此,美国人从来不压抑自己,他们崇尚及时享乐,强调实用主义,希望商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消费需要来生产产品,他们的消费行为都与自己的需要息息相关,不存在所谓的“人情”消费。(二)消费对象的差异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一种重群体轻个人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主要是以群体取向为基础的。群体取向的价值观体现在家庭生活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一个家庭看做一个整体,在消费时从整个家庭进行全面考虑,注重产品对于维持家庭正常稳定运作的作用,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往往与整个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个家庭成员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需要,更要考虑到整个家庭的需要,对整个家庭都有用的商品往往会比对一两个家庭成员有用的商品更容易被选择,在作决定时也要求全家人一致同意;另一方面,体现为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和亲慈子孝的心理,子女孝敬父母,父母更是为了子女的前途不惜倾囊投资。因此,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中国人所作出的决定往往综合考虑老人和孩子的需要,特别注重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在美国,清教主义的文化价值核心是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由于受宗教文化的影响,美国人认为每个人均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有什么需要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不是寄期望于父母和任何外部力量。由于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美国人的消费也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消费行为也比较注重商品对自己的用处,而不是对整个家庭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有用性。(三)消费品牌选择的差异一个人的文化价值观会影响他的生活方式、社交活动等。这些因素又必然会进一步影响他所青睐的品牌和对品牌的选择。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不仅把“安居乐业”当做永恒的幸福,而且认为“安居乐业”能促进国家的稳定和进步。所以,中国人在消费品牌的选择上倾向于选择一些常用的、多数人使用的、长辈们也用的商品,对新奇的高科技产品或新型产业大多抱有怀疑否定的态度。美国人崇尚天人相分的世界观和性本恶的人性论,在价值取向上主张未来取向。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追求成功的竞赛,均等就意味着人人都有同等的机会参与这场竞赛并取得胜利。为了获得成功,美国人讲求竞争,追求创新,很少循规蹈矩。这种追求冒险、追求多元化的民族性格,引发了对新奇事物的消费投资倾向。美国人对一些新奇的、富有创意的品牌更为青睐。(四)购买决策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集体意识,要求个人服从整体。美国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权益。这一文化差异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具有多重体现。在购买决策方式上,中国人往往以集体为单位进行决策,如家庭成员的大部分收入都集中起来由一名“当家人”统筹安排,在具体购买特别是单笔支出较大的购买决策中,还需要家庭成员的集体讨论。而美国人在购买决策上通常由自己做主,有自主生活能力的成年人一般都对自己的财产具有独立的支配权,无论购买什么,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自己决定。在购买决策的最后确定上,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性有限价值原则,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因此,中国人的收入变化对购买决策具有迅速和直接的影响。当收入减少时,消费者会很快节省开支,降低支出,先前开支额较大而又非必需品的购买意图将被最先取消或者暂时搁置起来[6]237-242。而美国人在付出就该享受的思想支配下,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常规的消费和随机的消费。常规的消费是必须支出,如各种保险费支出、学费支出、房租、购房和汽车开支等;随机的消费具有弹性,旅游、运动支出属于这一类。美国人的消费一靠收入推动,二靠预期推动,三靠信贷推动。据报道,美国70%的家庭都把信用卡借贷作为家庭财务的应急手段[5]。由此可见,美国的消费者具有较强的消费不可逆性,不会因为收入的变化改变对产品的购买,大多数人会通过借贷来满足即时的消费需要和欲望。(五)身份消费行为的差异在中国,身份消费行为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身份所具备的含义以及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的功能要复杂很多。首先,中国消费者通常具有更强的身份意识,维系身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身份消费行为非常频繁。其次,中国社会中人与人紧密相连,彼此高度依赖,这使得身份消费的目的、功能和形式也出现异化。因此,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所购买的产品是不是真的好,往往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别人说了算。他们在购买时,通常特别看重产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给他们带来社会性结果,并对于产品的外在可见特征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人们在消费中需要顾及自己的社会身份,保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和面子,出于维护面子的需要,中国人会在消费中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和身份地位相符合。这同美国个体主义文化下的消费者很不一样,美国消费者强调“独立自我”,倾向于将自己看做独立于他人而存在,他们的消费选择更多地反映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态度,而没有羞羞答答的面子观[7]。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篇6

关键词:文化差异;日常交际;礼仪

中国正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对交际礼仪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在中(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一、打招呼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三、招待客人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节日礼仪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Christmas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五、词汇语言的文化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the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六、文化等级观念

中(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公务员之家: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礼仪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服饰礼仪、进餐礼仪,秘书礼仪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讨。总之,中西方之间有各自的文化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随着我国进入WTO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篇7

关键词:文化差异;日常交际;礼仪

中国正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对交际礼仪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在中(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一、打招呼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三、招待客人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节日礼仪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Christmas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五、词汇语言的文化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the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六、文化等级观念

中(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公务员之家: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礼仪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服饰礼仪、进餐礼仪,秘书礼仪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讨。总之,中西方之间有各自的文化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随着我国进入WTO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与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篇8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跨文化语用失误及跨文化交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关于商务人士请求言语策略的研究并不多见,主要有苏文妙基于文化价值观与交际风格对英汉请求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敖世翠对英语中介语请求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易之对请求言语行为在中英文化中的差异分析等。[1][2][3]

言语策略的实施与社会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际商务交流中普遍使用的沟通方式,电子商务信函深受跨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建立关于请求言语策略的跨文化对比框架对研究中外请求言语行为的异同很有必要。本文将从语篇层面入手,借用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对中美两国的电子商务信函的请求策略使用差异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理论背景

“面子保全论”是Brown和Levinson在Golfm-an“面子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礼貌模式,该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要尽可能地采取一些策略,不伤害双方的面子。根据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请求言语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具有面子威胁性,请求策略的使用得当与否将影响到交际双方的关系进展。[14](P49)

请求行为的发出者会出于对接受方面子的考虑或者避免强加意愿给对方,而对自己的请求言语行为表现出犹豫不决。[15]由于请求行为可能对需求的提出造成潜在的干预,请求行为的发出者有必要采取合适的策略降低强加程度,从而顺利实现请求意愿,礼貌策略因此被广泛运用于请求言语行为中。语言交际中礼貌是言语者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理性行为,为了保住言谈双方的面子,使用礼貌语言对于双方谈话的进展极为关键。Leech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会话交际的礼貌原则,他认为人们在礼貌会话中往往遵循礼貌策略,努力缩小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分歧,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10]

顾曰国根据我国社会现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礼貌原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这些言语行为理论准则对请求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此外,日常交际中大量使用的三种主体请求策略的提出,即:直接策略、习惯性间接策略和非习惯性间接策略[11],也为广大学者研究请求言语行为提供了借鉴。国外学者对跨文化语用研究十分普遍,以Blun-kulka和Olshtain为代表对跨文化言语实现模式的研究,通过对八种语言与文化中请求与道歉两种言语行为的分析,探索了言语行为实现中的语用原则及特征。[12][16]

而国内目前有关英文电子商务信函跨文化语境下请求策略的对比研究并不多见。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不同社会或个体在语用或社会语言规则的使用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必须熟悉交际双方的请求策略特点,并恰当地运用到实际交际场合。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中美两国商务人士撰写的真实电子商务信函的请求策略进行语用对比分析,并利用Hofsetede的跨文化交际理论[17]对这些电子信函的特点及异同进行解析,从跨文化差异的角度探索这些特征及差异的深层意义。本研究拟解决两个问题:(1)中美两国商务人士撰写的电子商务邮件各自表现出哪些独特的请求策略风格?(2)此类电子商务信函的特征与中美两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何关联?

(一)语料

本研究选取了国内8家国际贸易公司在对外业务来往中中方与美方商务人士撰写的40篇真实电子商务邮件(中国20篇,美国20篇)进行分析。为了保证本研究语料的信度和效度,做到语料标准的统一,本研究对英文电子商务信函撰写者的条件进行了限定,如要求中国研究对象具有两年外贸业务操作经验,具有全国英语六级水平且英语口语能力也相当;美国研究对象为英语本族语者。信函的平均词数约为140个单词。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从语篇层面对40篇商务信函语料进行礼貌请求策略的对比研究。研究借助“MicrosoftOfficeExcel2003”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对每篇信函涉及的请求内容进行归类,对请求类型的出现频率进行逐一统计;在此基础上,基于礼貌原则、面子观等言语行为理论,对中美两国商务人士的请求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表1请求内容的类型分布情况

(三)探索式研究

通过对20篇电子商务信函语料中请求言语行为的初步研究我们发现,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中美两国商务人士在发出请求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中国商务人士在发出请求时通常从对方利益出发,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请求,使对方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尽量避免使用伤害对方面子的词语,惯用间接的请求策略;表达冗长,必要时为提出自己的请求铺垫,缓和气氛(见例1、例2)。

美国商务人士则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或直接或间接的请求方式,最终目标是确保自我的利益,语言表达相对简洁(见例3、例4)。在例3中请求方对受话方首先表示理解和感激,在此基础之上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请求,并使用“only”一词,表明其请求的唯一性和美国商务人士非常强烈的个人利益意识,表现出请求的迫切性。在例4中请求方两次使用“makesure”,采用重复的方式强调自己的意愿,一方面体现出直接的请求言语行为,另一方面又表示出对受话方的理解,在提出请求之前通过重述双方熟知的情况,以达到缓和气氛的目的。可见美国人在言语交际中既坚持自己的利益宗旨,也不失礼貌,时而委婉,时而又略为直接。

中美两国商务人士在发出请求言语行为过程中,都避免给对方造成“强加”的感觉,通常情况下双方都倾向于采用礼貌的间接请求策略,且在礼貌策略的使用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例如都大量使用“appreciate”、“kindly”等词汇。然而,两者也存在不同点:中国人惯用间接的请求方式,在表达请求用意时并不像美国人那样直接,而是使用相对缓和的语气;美国人尽管采用间接的请求言语行为,却在表明目标或立场的时候显得清楚、直接,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并且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文化价值观差异

自古以来,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价值取向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其中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也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儒家思想提倡采取宽容、谦让的态度,从而确保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中国商务人士撰写的电子信函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他们向对方发出请求行为时,常常基于对方的利益考虑,尽量避免发生矛盾与冲突,降低使用令对方不愉快的表达(见例5、例6),而大量使用委婉及礼貌词汇如“grateful”、“please”、“might”、“could”、“would”、“wondering”。这与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及顾曰国提出的礼貌原则不谋而合。一方面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请求意愿,另一方面则体现礼貌。

在中国人看来,礼貌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故而在表达请求言语行为时,中国商务人士常常表现出礼貌,以示尊重。其次,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对他人表示尊重,也是维护自己面子的最好方式,而害怕丢面子的观念使中国人重视道德的界限并遵守传统的社会价值,因为中国的面子观天生具有适应社会阶层的等级性。所以中国人更倾向于间接的请求言语策略。美国文化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形成的,其中基督教文化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国民心理上起着关键的作用,宗教信仰造就了美国的意识形态,美国人对平等自由的执着都来源于美国人信仰的基督新教,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基本上都有深厚的基督教文化基础。因此美国人在实施请求言语行为时,或表现直接,或间接委婉,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态度,体现了美国商务人士的实用主义观念。

(二)权利距离差异

跨文化交际下,相对权势是影响人们请求言语行为差异的重要因素。中美两国由于对权力赋予的意义不相同,所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是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地位象征非常重要;美国人不是很看重权力,而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17]中美文化在权利分配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中国人由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出于他人或群体取向的影响和面子上的考虑而实施“请求”,权利的差距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对于请求策略的使用倾向。例如在电子信函的称呼上,权力距离是被表达得很清楚的,中国商务人士对于与自己同级的联系人会直呼其名,对于职位级别较高的受话人,在发出请求前常常会在称谓前加上让对方备受尊重的开头称呼语,或者说明自己的情况和立场,表达时也显得谨言慎行。而美国人不与权利距离取向密切相关———在请求别人做事情时,尽量不给对方一个“强加”的感觉,同时无论是社会关系较远的上级还是较近的上级,美国人都不会有明显的表现差异,跟任何级别的人交流都表现出友好随和的态度,无论对方是高高在上的领导还是小职员,美国商务人士都一视同仁。这意味着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低权力距离国家。而对于相互熟悉的交际双方,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注重避免伤害听者的感情,请求时常常表现出对受话方的尊重与礼貌,同时体现了两种文化价值观对于礼貌原则的重视。但相对于美国人而言,中国人具有更为敏感的相对权势观念,也更容易受到该因素的影响。

(三)自我观差异

根据Hofstede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17],中国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在实施请求言语行为时,中国人尽量避免给对方留下负面的印象。美国文化属于个人主义文化,在言语交际中美国人更关注交谈目的的清晰性及个人目标的实现,在信函中完全见不到寒暄和多余的词眼,仅用一句话就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内容(见例7)。

由上可见,中美两国商务人士在电子商务信函中请求言语行为的差异体现了各自的自我观差异(见例8和例9)。中国商务人士通常会基于对方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请求,常常在发出请求行为前进行适当的暗示或者礼貌的问候,而不是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要求,这与中国人所持有依附性的自我观密不可分,这种自我观使得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分明。相反,美国商务人士在发出请求行为时,对于请求的目的相对清楚明了,这与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注重个人利益,以及所持有的独立的自我观有关。美国人的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在言语交际中注重个人利益,在发出请求言语行为时目的清晰直接,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他们认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价值和利益是礼貌的,也是合理的。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美文化;差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础,也是孩子接触教育的第一个地方。家庭在培养孩子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方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长期以来受到研究人员和家长的高度关注。然而,我国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这会影响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借鉴其他国家的宝贵实践,将有助于我国家庭教育走出误区。本文比较了中美现代家庭的家庭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指出美国家庭教育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有些方面值得中国家庭借鉴。本文提出一些分析与思考,希望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家庭教育质量。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对比

(1)家庭教育目标方面。美国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倡导独立与探索精神的国家,培养具有处理各种情境能力的人才是美国家庭教育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父母会为孩子安排一些任务,要求他们自己完成,要求他们独立。例如,当他们还是婴儿时要独自睡觉,他们长大后要打扫房间或外出打工。如果他们想要什么,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参与来获取。调查显示,54%的青少年没有父母给的零花钱,68%的青少年通过兼职赚钱。中国家庭教育的目标是将孩子培养成具有光明未来的人才。基于这样的期望,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毕业后能有稳定的工作。中国父母坚持一个准则,只要孩子努力学习,就会全力支持孩子,他们认为从事兼职工作会占用学习时间,或者对女孩来说不安全,这使许多孩子失去了从小适应社会的能力。(2)家庭教育内容方面。教育目标是教育内容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家庭教育内容广泛,重视儿童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和情感上的和谐发展。中国家庭教育内容偏向于智力教育,许多中国父母在学业上对孩子严格要求,但在其他方面却不是如此。因此,一些孩子虽然成绩好,却缺乏足够的生活技能。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也在积极做出调整,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对中美家庭教育内容进行对比。其一,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美国和中国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维模式。美国文化强调个人的价值,个人所做的只代表自己。父母的声誉与孩子的成就无关,同时他们也不会为孩子的错误负责。在中国,父母则期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中国有句古话,“养不教,父之过”,个人形象甚至可以代表整个家庭。其二,美国家庭非常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的父母在家庭中占据着绝对权威地位。例如《弟子规》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3)家庭教育方式方面。家庭教育方式是落实教育内容的具体措施和手段,而其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美国文化注重关注孩子的内心,父母往往会作为朋友倾听孩子的想法(重视其心理健康),鼓励孩子追求梦想和挑战自我。在学业教育之外,父母会常带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其观察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行动力等。在大部分中国父母心中,他们认为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孩子的很多事情都是根据父母或父母的意愿完成的,父母有时会按成人的价值观评价和教育孩子。

二、美国家庭教育对中国家长的启示

(1)应完善家庭教育观念。中国父母在家庭中处于权威地位,他们更愿意为孩子安排一切。他们努力教育孩子成为能够找到好工作、会赚钱的成功人士,或是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加在孩子身上。而且他们习惯于对孩子严格要求,而不是经常赞美孩子。中国父母应该平等对待孩子并倾听他们的想法,努力拉近并平衡亲子关系。(2)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过分溺爱孩子,包办孩子的一切,对孩子有害无利。中国家长应该扩大教育范围,不仅注重孩子的文化学习,更要重视孩子在道德、体育、美术和劳动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3)应提高孩子的独立性。很多中国父母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让孩子受苦受累,不遗余力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另外,他们会不断用自己的经验指导孩子,渴望孩子成功,避免“走弯路”,结果却导致很多孩子不能承受失败,不适应社会。因此,中国父母应该尝试让孩子离开自己的保护圈,融入社会,独立自主,鼓励孩子面对各种有助于培养各方面能力的挑战,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与适应能力。

三、结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70%,其次是学校教育(20%)和社会教育(10%)。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为关键,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价值,中国父母不应该全面否认中国式家庭教育,盲从美国式家庭教育,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资源,提供良好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培养适合中国国情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姜楠楠.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文化差异[J].贵州教育,2013(08).

中美文化差异范文篇10

我们进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大家知道,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

几十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走过不少弯路。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外语教学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出不少的学生,他们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能真正具备交际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得以引进,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提高得很快,尤其是明确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的提出

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是针对语言能力而言的。语言能力通常是指语言规则内在化的体系,即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而交际能力的概念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运用,说通俗一点就是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看来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辞海》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为便于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为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交际文化。

当然,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

三、要注意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多地让同学们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中学英语课堂上常用的“Goodmorning,Teach-er"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morning,Sir"或"Goodmorning,Madame"。

“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几年前一个美国退休教师讲学团来我系讲学十天,我们的接待工作热情周到。有一位老先生临别对笔者说:“Ihavebeenspoiledthesedays"。因为在美国,个人均讲究独立,老人也不例外,否则他的自尊心将受到伤害。

笔者见到我系年轻的外籍教师,称赞他“YouspeakverygoodChinese"时,他总是笑着回答:"Oh,thankyou!",其实他只会说一点极简单的汉语;而当笔者称赞中国学生"YourEnglishisverygood”,他不管心里多高兴,嘴里却说“No,no,MyEnglishisnotgOOdenough,"其实他英语说得真是不错,但谦虚是美德嘛。然而如果这样回答英国老师的赞扬,就不太得体了,因为在这种场合他总是希望得到Thankyou这样一类肯定的答复。

反之亦然。英美学生学汉语也要首先了解中国的交际文化。笔者一同学在某大学给外国留学生讲授汉语。一天,他请新同学作自我介绍,一位同学很认真地用汉语说:“我没结婚,没有孩子。”这句话中国人听起来总觉得那么别扭。老师纠正他说,汉语只要说没结婚就够了,在中国人印象中没结婚一般是不会有孩子的。这位留学生对中国的交际文化了解不够。

禁忌语和体态语言也属于交际文化范畴。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Cock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RoOsterPrize。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二",可美国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们的"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二",就这个"二"和"八",在中美交往中闹出过不少笑话。

英汉交际文化上的差异很多,这里只信手拈来几个例子,不--赘述。

四、关于中学英语交际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1、要明确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的能力这个根本目标。

2、《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对英语交际文化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教学大纲的附表一--功能意念项目简表。我们的英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个附表的重要意义,努力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