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差异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2 22:27:18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成因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的中美两国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优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如表达顺序时,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国家一省一市一区一街一号;表达时间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顺序。美国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的优先,在表达空间顺序时与中国相反,由小地方到大地方,时间的表达也由小到大。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中美双方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以中美文化对待不同动物的态度为例,在大多数的中国习惯语中,“狗”这个字都是贬义的,例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等等;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种态度也体现在习惯语中,例如“Youarealuckydog”意思就是你真幸运。同样地,在谈及“猫头鹰”时也是如此,英语习惯语中有这样一句话“aswiseasan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表明在美国文化中把其当成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国文化对待它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由于猫头鹰长得十分奇怪,叫声又很难听,因而古时迷信的人称其为“恶呜”,说听见夜猫子叫不吉利,至今还留下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等迷信传说。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传人中国的这2000多个春夏秋冬里,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更深深地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的语言词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五蕴皆空”,“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来译成英语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的,作为美国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植入到了美国文化之中,“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有一半美国人相信上帝大约在一万年前创造了人。”因此,在美国文化中,“上帝”(God)这个字代替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语和谚语也与这个上帝有关.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傻人有傻福),“Godblessyou”(愿上帝保佑你)!

(五)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中美非言语交际也有很大差异。首先,在中国,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亲近,例如拥抱、亲吻。而在美国文化里,父母和儿女之问、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都没有问断过拥抱和亲吻。其次,在美国,当人们相互交流时,互相注视着对方的眼腈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有句话说:“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永远不要相信一个不敢看着你跟睛的人)。但是在中国却不需如此,甚至一些中国人为了表达他们的谦虚或尊敬而故意避免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再次,中关两国人民对于各自的空间距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多数美国人在交谈时都不愿意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电梯、公交车或火车上,中国人可以容忍互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而美国人却无法忍受这样的身体接触.因此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上面.中国人要比美国人小得多。不仅如此。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学校里.中国学生通常必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以示尊重.而美国学生一般都坐着。

二、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现象,其原因也是各自不同,纷繁复杂的。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中华民族生活在广阔的内陆土地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内陆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得古代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条件下人的生活规律基本上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劳动,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万物有限.有限寓于无限的哲学思辨观念,强调了群体问的和谐。美国人的祖先源自欧洲沿海国家和地区,航海业的发展使他们相信人的力量,崇尚发挥个性,勇于探险,富于挑战。他们讲究速度与效率,精于计算,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抵达北美大陆后,成为了第一批开拓者。

自然条件的恶劣、气候的多变和印地安人的骚扰使他们随时应付各种挑战,于是人和环境常处于一种相峙、对抗状态,也需要他们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了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信念,是一种“海洋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美国不完全依赖于农业,他们对工商业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此相适应,美国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二)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内陆文化,主张简约、和谐、中庸、对称与平衡。孔子主张“允执其中”“过犹不及”。朱熹称:“中者,不偏不倚也,庸者,平常也。”“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成了后人的一个道德准则,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鲁迅曾举过一个例子,若一个人嫌房子太暗,要开天窗,其他人是一定要反对的,但他若要把屋顶掀掉,其他人便会劝他开个天窗了,这便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中国人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于人际关系中要适当地调节与折衷,务求在不损害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使自己和别人都过得去,不至于造成群体内部的激烈对抗以致破裂,而无论是进取还是退缩,要有节度。合乎中庸,不走极端。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人的这种中庸与平和又在一定程度养成了一种惰性,过度沉溺于“和稀泥”,缺乏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由于受儒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具有经验综合性特点,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建立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渴望寻求解决老问题的新办法,也愿意迁移,接受新的工作,进行冒险,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很可能是因为这一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而美国则经历一个又一个经济飞跃。

(三)认知系统的影响

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美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美国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美国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美国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四)文字的影响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2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儒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著。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你好”(hello)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人权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人权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并使其理论化。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人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这样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发展,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3

[关键词] 电影;“中国梦”;“美国梦”;文化差异

纵观中美电影,“梦想”始终是一个不老的题材,因为追逐“梦想”不仅是人们对生活的希冀,更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化经典”的影片《阿甘正传》,到《当幸福来敲门》等影片都从不同的角度完美地演绎追逐不断变化的“美国梦”。中国影片《集结号》《中国合伙人》等也反映了中国电影所要表达的“梦”精神的文化内涵。电影作为特定的文化产物,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各国的电影中。因此,从几部中美影片中“梦”精神的分析,以期深入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

一、好莱坞影片中的“美国梦”精神

300多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五月花号”来到马里兰,“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1931年5月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的《美国的史诗》一书,使得“美国梦”一词在美国变得家喻户晓。随后,美国人把篮球队命名为“梦之队”,把好莱坞命名为“梦工厂”,把它的新一代大型客机波音787命名为“梦之机”,“美国梦”俨然成为 “一个国家的梦想”——在这个梦想中,每个人根据其个人能力或成就,都有机会过上更好、更富裕、更充实的生活。

“美国梦”之所以能够传承数百年,因为它是每个美国人秉持的信念。广义上的“美国梦”代表了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而狭义上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致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由此可见,“美国梦”是在一种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它承载着美国人对成功的期冀,对生活的追求。在“梦工厂”电影中,这种理想也一直被追求者,实现着……

《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电影荣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等6项大奖。影片形象地描述出一个身带“残疾”的阿甘从低贱的生活中奋起,一路向前,跑入大学,跑入橄榄球明星的行列,跑进白宫……直至成为百万富翁,不断进取的态度,吸引了不少观众,也引起了强烈的震撼。阿甘的故事被很多人看作是“美国梦”的缩影,“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会选中哪一颗。”《阿甘正传》的大热,很大程度因为它是对“美国梦”的绝佳阐释。他的经历让所有信仰“美国梦”的人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阿甘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坚强的性格和现实的人生态度等的精神是美国文化价值的核心——个人主义的完美演绎。

《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取材于真实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当今美国黑人投资专家Chris Gardner。成功诠释出一位即将破产、家庭破碎的落魄阶层人士,如何坚持不懈地善尽父亲责任,奋发努力成为股市交易员,最终奋斗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成功之际,主人公Chris Gardner的一句“You got a dream,you gotta protect it.”燃起了无数青年的梦想激情。《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讲述了来自于两个不同甚至对立的团体的高中新生之间的故事,身为篮球天才的男孩 Troy 并没有排斥众人的希望,也没有放弃追求的梦想,成为一个快乐自信的人。Gabriella 的智力超群,在大家的鼓励以及信赖中,将学习和兴趣很好地兼顾。Troy以及Gabriella的形象塑造,生动地体现出鼓励机会均等、不懈努力、锐意进取是 “美国梦”实现的核心要素。

二、国产影片中的“中国梦”精神

自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一词后,现今不但中国,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希望从“中国梦”中获益。其实,远在强汉盛唐时代,中国也有“梦”,但那是不明确甚至模糊的。自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于是一个富国强民的“梦”逐渐清晰起来,其差别仅在于:百年前的中国人因贫弱只能做“梦”而已,今天的中国人却因渐趋强大看到了“梦”的希望,于是“中国梦”更加引人注目。

“中国梦”中体现的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在物质、经济领域,同时也存在精神领域,这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在全球化态势中,电影作为大众媒介担当生产和传播“国家形象”或“国家文化形象”的使命。中国的当代电影,无论是古装武侠题材所力图呈现的盛世帝国,革命历史题材表达对现代民族国家之独立的渴望,还是都市剧情题材中对于现代化梦想的追求,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呈现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然而,“中国梦”更多层次上体现的是一种国家之梦、群体之梦,可以说是关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的理想和梦想。这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的小梦汇聚而成的大梦。《集结号》《建国大业》《中国合伙人》这些新世纪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大片中,分别从不同角度的人物塑造中,构建出时代赋予的不同的“中国梦”的文化面孔:

《集结号》是以国共内战、朝鲜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题材的电影,这个故事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深厚而丰硕的民族文化内蕴”,《集结号》体现出革命时代一个投身革命、参与革命、献身革命的普通战士的成长过程,同时力图使人们坚信,在集体梦想的基础上,一切个体的努力和牺牲都是应该得到尊重和应有的回报的,这是新时期的“中国梦”精神的体现,是个人的“民生”之梦借助于国家而得以实现的真实写照。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借鉴了新东方发展史的有关创业传奇的商业片,讲述由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大时代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同样的梦想至一起打拼事业,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后功成名就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影片自2013年5月17日上映以来,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导演陈可辛试图通过中国现当代一些小人物的奋斗史,从主人公孟晓俊“美国梦”的破灭到另一主人公成冬青“中国式”努力的成功,来展示个人拼搏、团体合作以及对梦想的执著,在现代“中国梦,民族梦,我的梦”的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三、中美影片中“梦”精神的文化差异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是必然的,这是由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决定的。透过表面的东西我们看到背后的本质,同样是美好梦想,甚至表面看上去都有点相似,但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电影中的“中国梦”注重群体的和谐幸福,“美国梦”注重个人的自由快乐

管子曰:“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中国人自古就有一个“家国”的概念,有着极强的群体意识。用三个“共同”来描绘“中国梦”的愿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电影《中国合伙人》在成东青这只“土鳖”和孟晓骏这只“海龟”的故事交织中,体现了一个通过集体的努力实现的集体主义梦想。然而《美国队长》《肖申克的救赎》《与狼共舞》《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影片中反映的欧美文化则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和快乐。

美国自建国起走的就是一条务实的道路,就是简单追求个人富裕幸福,所以个人成功以及自由快乐的合力构成了国家的强大。

(二)电影中“中国梦”的目的是实现民族振兴,“美国梦”的目的是个人成功

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统称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生于兹养于兹,患难与共,休戚相关,对这块热土具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因此,传统中国人的国家观念自成体系。从电影《大漠谣》中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到《林则徐》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无不说明了民族孱弱,国力不兴,就无个人尊严,更谈不上个人价值的实现。

中国人对国家,态度就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因此,“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同样美国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但美国的多民族来源于移民,人们没有乡土依恋,缺乏民族观念,自然也就只谈个人的成功。从“西部片”《与狼共舞》到著名的谍战大片《谍影重重》中,主人公都象征着一个勇敢坚强的拓荒者,向荒野迁移,与蛮夷作伴,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独辟蹊径,铺设成功之路,他所做的一切充满着冒险精神和独特活力。因此,“美国梦”更依赖于个人理性和个人意识的发展,注重个人的权利和隐私的保护,个人的成功成为“美国梦”实现的最终目标。

(三)电影中“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于集体力量,“美国梦”更注重个人努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句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中国梦”的意识是集体的意识,“中国梦”的力量是集体的力量,“中国梦”的实现来自于集体的智慧。“中国梦”更强调靠全民族强大的合力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无论主人公孟晓俊的个人能力有多么的非凡,但在梦想实现之际离不开的依然是同伴的信任与集体的力量。

从《阿甘正传》《了不起的盖茨比》到《当幸福来敲门》,影片中勾画得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追求以及拼搏。由此可见,“中国梦”是个人依托于群体力量,而“美国梦”是群体依托于个人努力的结果。

综上所述,“梦”精神是国家价值观以及民族文化的核心。电影作为文化的特殊载体,承载着民族发展进程中形态各异的文化元素。中美影片中对“梦”精神的阐述,反映着中美价值观念的根本差异。不同历史时期中,美国电影对“美国梦”的理解以及国产电影中的“中国梦”精神都在发生着变化,但“中国梦,民族梦,复兴梦”的中国式梦想灵魂与“自由、公平、正义”的“美国梦”核心从未改变。电影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

[参考文献]

[1] Cullen Jim.TheAmerican dream:a short history ofan idea thatshaped a n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78.

[2] 斯蒂芬尼·福勒.美国人[M].韩顺,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241.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4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谈判;策略

中美之间经济和贸易往来使得商务谈判成为必然,但是由于两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沟通障碍和不必要的误解。Greet Hofstcd (1994:5)形象地说文化是“mental software”,“the collection programming of the mind which distinguishes the members of one human group from another”。他这种“心灵软件”使得每个人都是自己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产物,使得人的行为举止受其文化制约,而文化又是通过人的行为予以体现。从另一方面说,这就限制了人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文化差异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为依据来评价另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动、观点、风俗,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对于国际商务谈判而言,对于文化差异缺乏了解,准备不足以及处理不当都会增加谈判难度,影响其顺利进行,甚至不欢而散。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商务谈判在双方经贸往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试图通过中美在语言沟通、价值观、谈判风格差异的比较来分析其对商务谈判的影响,了解文化因素如何影响谈判。这样有助于谈判者预见谈判的进程,及时调整谈判策略,最终达到圆满的协议。

1 语言沟通的差异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国家。在商务谈判中,中国谈判人员感情内敛,不喜欢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这种表现会使己方在谈判中陷于不利之地。中国谈判人员也不喜欢轻易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看法的方式也比较含蓄,其间接的表达方式以及一些非语言要素如眼神、手势、沉默时间的长短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因素,领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很重要。另外,中方谈判人员子啊谈判桌不喜欢激烈的冲突,也不喜欢直接了当地拒绝对方,而倾向于注重和谐,保全双方的“面子”。除此之外,因为中国是高度注重上下级等级观念的国家,对许多谈判细节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所以中方人员谈判风格非常正式严肃,也比较严谨保守。

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总体而言,美国人大多性格外向,直率热情,他们的喜怒哀乐大多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在商务谈判中,美国谈判人员喜欢直接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向于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对“是”与“否”有明确理性的界定,即使对对方所提出的建议或条件不能接受,也倾向于毫不隐晦、不加含糊地直言相告,而不喜欢拖泥带水、模棱两可的回答。面对冲突时,美方谈判人员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倾向于公开不同意见,喜欢采取进攻性的强硬手段,喜欢积极为自己辩护,往往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美国是高度崇尚平等与自由的国家,对等级划分的概念不强烈,所以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更倾向于非正式和平等的关系。

2 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会有什么样的信念和态度”(胡文仲2003:202),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理解问题的方式,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不同的文化中,价值观念会有很大的差异。

2.1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在美国,独立、自由、和个人平等的观念非常浓厚,他们交流方式比较注重现在、自我和实际行动。在美国文化中,本人可以代表公司作出决策,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利。

但是在中国却不是这样。中方谈判成员通常比美方要多,其行政级别也比美方复杂,甚至真正具有决策权的人却不是谈判组成员。在谈判过程中,中方谈判组通常要将每一个阶段的谈判结果向上级汇报,上级领导需要一段时间审批,或同意或提出新建议,这些意见再传达给谈判组成员。这种决策机制延长了谈判时间,美方对此也十分失望,认为这种谈判者不过是errand boys(跑腿的)。这种决策机制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几千年来孔子思想的影响,它促进加强了社会等级制度,因此在中国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始终有某种程度的盛行,并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再就是总的来说中国人也接受了在社会生活包括商务谈判中缺乏自或自不高的情形。

2.2 一元的时间观和多元的时间观

美国是一元时间取向的典型代表。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和财富。谈判中充分利用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他们要求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做什么时就做什么;到了结束时间时,无论任务完成与否都应该停止,不能影响下一项工作安排。美国人非常守时。他们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每个时间段都有安排有不同分项的任务,在谈判时他们严格按照时间段将安排的任务依序完成,然后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此外,美国谈判者喜欢速战速决,他们习惯于在谈判中直奔主题,清楚明了地阐述自己的要求和意见,并希望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达成协议。

中国是多元时间取向的国家。中国人在使用时间方面比较随意,灵活性强。他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支配时间;在同一时间段内可以讨论多个主题;结束时间到达时,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则将继续对议题进行讨论,不希望时间限制、妨碍任务的完成,对时间的长短也不会有非常严格的控制。与美国谈判人员相比,中国谈判人员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更注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所以他们会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相互介绍、增进了解、建立友谊方面,因此谈判持续时间比美方长。

3 谈判风格的差异

在面临复杂的谈判任务时,不同国家的人可能用不同的方式来做出决定。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在商业谈判中预测对方的反应并做出相应决策。

3.1 对争执与沉默的态度差异

通常在谈判中,美国人会公开表示不同意见,喜欢采取进攻性的强硬手段,如威胁、警告等,甚至以提讼宣告谈判破裂或者发出最后通牒相要挟,这往往使谈判对方感到不舒服,甚至认为受到了侮辱。对美国人来说,谈判中交流信息是相对直接的,如果从对方得到的信息含糊不清,他们会感到不愉快。他们推崇争执,认为争执是解决问题的最快途径。谈判中美方多是直言快语急于求成,在谈判中常说“Don’t beat around the bush”(不要拐弯抹角),“Get to the point ”(开门见山),“What’s the bottom line?”(到底是什么意思?)。在交谈中最忌讳沉默,一旦交谈中出现间断和停顿,马上会插话填补,因为沉默使他们感到不安和窘迫,他们认为沉默预示着出现麻烦或有所隐瞒或拒绝。

而在我国,人们常根据隐含的意思和话外之音去理解信息传递者的意图。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孔子的“呐于言而敏于行”,“和为贵”,因此中国人提倡多听少说,三思而行,认为多言是破坏和睦,造成冲突的祸根。这种交流方式是与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分不开的,目的是在交流中避免冲突,维护和睦,照顾各自的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会避免公开争论和冲突,用谨慎的不显眼的微妙方式解决争议。在我国,沉默,根据语境和情景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如:“你说得对,请继续说下去”、“我正在考虑你的问题,让我想一想”等等。人们对于谈话中暂时出现的间断和停顿可以理解和接受,并从中判断讲话者的意思,并把沉默作为说服的手段之一。

3.2 对合同的态度

美国人认为,交易最重要的是经济效益。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可靠的方法是依靠法律。他们特别看重合同,认真地讨论合同的条款,而且特别重视合同违约的赔偿条款和合同适用法律。其谈判队伍除包括商务谈判人员、技术谈判人员和财务谈判人员外,还有法律谈判人员负责合同文件、合同中各项条款、保险和法律解释的磋商。一旦在执行合同条款中出现意外情况,就按双方事先同意的责任条款处理。因此,美国人在商务谈判中对于合同的讨论特别详细、具体,以便在执行合同中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决各种问题。

而中国文化是注重关系的,中方谈判的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所以,达成的协议是双方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的一种框架。谈判被看做双方建立友谊和共同开始工作的象征,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的互利合作的开端。中方并不象美方那样严肃地看待合同。如果情况有变,他们通常还要对已经签订的合同条款提出改动意见,这让重视合同条文的美国人怒气冲冲,认为中方谈判者无法理喻,对于美方来说,合同是神圣的,是具有约束力的。而中方往往认为合同真正履行之前,一切都不是最终的。

4 结束语

中美谈判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说服策略。无论是中国式的还是美国式的谈判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谈判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标准去理解和评价对方,我们应熟悉对方文化,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不稳定因素,根据对方的文化和谈判风格制定和修正自己的谈判策略,避免中国式谈判模式的消极影响,这样才能增加对谈判对方行为的可预测性,从而在谈判过程中变得更为主动,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

【参考文献】

[1]Hofstede,Greet.1994,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M]. London:Harper Collins Business.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5

一、英美文学评论概述

英美文学评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英美文学的形式和作品中,通过研究英美文学的特点或者英美文学中存在的特殊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来鉴定英美文学,从而得出英美文学差异的具体表现。英美文学评论的形式具有多元化特点,根据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差异可以将文学评论的形式划分为以下三种: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戏剧评论。在英美文学评论体系中,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一个全面性、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品读与鉴赏是英美文学评论的最终目的。比如在评论英国着名文学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美国着名文学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两部文学作品时,评论家们就需要对这两部文学从作者写作背景、思想内容、文学表现风格和形式等方面对文学进行理解与鉴赏,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专业性的评论方案,从而为提升其鉴赏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相较于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英美文学评论的层次更加鲜明。文学评论家们对英美文学作品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分析是英美文学评论的基础,也是英美文学综合评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评论家们要想完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就需要对作品从背景、时间、题材、创作风格等方面做出深刻的文学评论。由此可见,英美文学评论与一般文学评论之间的最大差距是英美文学评论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艺术表现特点。因此,文学评论家们要将评论的着重点放在英美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属性上,全面综合评价文学作品。

二、评论视角选取策略

1、时效性策略

时效性是文学评价家评论视角选取策略考虑的首要策略,其原因是英美文学作品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后世文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评论家要想达到英美文学评论可以启发文学创作思维的目的就需要把握时效性策略和英美文学作品的特点,为英美文学的发展提供保障。时效性策略研究是以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作品特征、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作为研究内容,以文学作品自身艺术属性和作品特色作为时效性策略的研究重点,以推动英美文学的发展作为研究目的。因此,重视英美文学评论的时效性是推动英美文学评论得以快速有效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发挥英美文学评论加快精神文明建设脚步的重要策略之一。

2、差异化策略

文学表现形式和文学作品体裁的多样性赋予了文学作品文学样式的多元化特征,因此不同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属性,这也是区分文学作品差异的主要方式。针对文学评论体系中的文学作品差异认识,评论家需要正确把握差异性策略在文学评论体系中的应用原理,把提升英美文学评论质量作为差异性策略研究的主要目的,以提高英美文学评论水平、提升英美文学评论的整体效果、帮助文学阅读者正确理解文学内涵作为差异性策略研究的方向。由此可见,评价家要以差异性策略研究的方向作为提升英美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从全新的角度把握差异性策略,从而为英美文学评论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1、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之一的语言,在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首先,英语是英美文学作品创作的工具,也是传达文学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主要方式。英美文学作品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在语言表现形式、抽象概念表达方面极具鲜明的主观色彩和浓厚想象力。英美文学评论家就需要利用英语传达出文学作品的精髓,为文学阅读者们提供简洁、华丽、通俗或者高雅的评论与见解,帮助文学爱好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学内容。由此可见,作为语言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英语,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极强的语言表现了和文体风格。

英语与汉语一样,在表达文学思想内涵方面会受到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英语在英国和美国的发音、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了“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造成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之间的差异元素有很多,主要包含谚语、典故、俗语等。谚语、典故、宗教的不同,一方面造成英语的语法结构不同,另一方面使英语表达的含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他国家理解别国的文学作品含义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英语是英国的母语,国家在传承与发扬英语文化的过程中会根据英语文化的“正宗”结构和表达形式来表达文学作品。虽然正宗的英语表达形式会给文学评论家和文学阅读者们带来方便,但是也会造成英国文学作品没有美国文学作品的随意洒脱。其原因是作家在表达语言时严格遵循英式英语的正规表达结构,使作品带有浓厚的“庄严”色彩。

相较于英式英语而言,美式英语在表达结构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没有完全遵循英式英语的传统文化,在美式英语结构改革方面加入了创新元素,使美式英语充满“叛逆性”和“革新性”。另外,美式英语的历史背景没有英式英语那么浓厚,人们在传承语言文化时没有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因此作家在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方面更加开放、随意,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美国文学评论的特色是自由、创新,与英国文学评论相比,美国文学评论不仅可以激发文学家们的创作热情,还可以促进美国文学领域的快速发展。

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作用

相较于美国文学评论而言,英国文学评论家们在继承英语传统文化与坚持自由开放、创新的评论体系之间挣扎。英国文学评论创作手法在17世纪与18世纪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遵循浓厚的宗教色彩向创新的创作表现方向发展,从思考历史文化向思考人性力量方向发展。创作手法在英国文学评论体系中的不断变化表明文学家和评论家在以一种创新发展的相关思考文化差异对文学的作用,以传统文化内涵作为依托,将传统文化理念结合后现代文学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思想向独立、个性、自由的文学方向发展。作为英国文学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解构主义,在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想体系中具有引导作用。文学是文学评论产生的理论基础,英美文学评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英美文学研究结构体系息息相关。在文学价值方面,英国文学评论和美国文学评论具有相同的文学价值:构建一个独立自由、共性与个性并存、富有独特魅力的文学评论价值体系。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6

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英美文学评价;影响

对于文学作品来讲,属于文化一种载体。英美历史长河当中,文学作品比较多,通常是通过使用戏曲、诗歌、小说等形式展现出来, 文学作品也是作者抒发情感和理想的一种重要手段,属于民族以及国家文化象征。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明显文化差异性,英美文学在评 价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

1 英美文化差异

第一,对美国以及英国来讲,其都采用英语作为语言工具,但是,英国人发音清晰、字正腔圆,美国人英语发音比较快速,句子通常 含糊,难以听懂。英国人发音更容易被世人所接受,同时听起来相对舒服。第二,人文环境也存在着差异性,英国历史悠久,同时英国人 做事风格严谨,相对较为保守,对于文化理解具有逻辑性。但是,美国历史相对较为短暂,美国人在思想上比较注重创新,行为处事比较 大胆,不如英国人谨慎。与此同时,美国人注重个性。两国人口构成也存在着差异性,美国人大多数是移民人口,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多元 性,但是,英国人口则相对单一,文化上保守,英国人性格大多比较内敛[1]。

2 英美文学发展

英美在文化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同,势必会对英美文学发展造成影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很 多文学家,典型代表就是莎士比亚。在十八世纪中期,英国推崇新古典主义。二十世纪英国文学进入繁荣时期,也就是爱尔兰文艺复兴时 期。美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各大民族相互融合,美国文学具有多样性。美国文学主要经历了殖民时期、革命时期、一战、二战,另外,殖 民时期又可以分为印第安人以及早期移民两大部分。二战之后,美国文学形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特色。风格上,英国文学由浪漫主义、现 实主义、现代主义三部分构成,美国文学则呈现出多样化,风格不固定[2]。

3 英美历史、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影响

3.1 语言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影响

语言属于文化重要载体,语言理解或者语言表述差异对评论造成重大影响。文学作品语言都是经过作者处理加工之后产生,其中,英 美作品内涵和情感存在着很大不同。英国发展历史相对较为悠久,英语已经成为了世界性语言,同时,英语是英国人母语,具有一定特色 。文学作品评论过程当中,英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英语语言文化特点,英语文学评论也有着英国色彩,英国文学评论相对较为保守, 中规中矩。从整体上进行分析,英国人不管是在思维上还是在个性品质上相对低调,不喜欢张扬,注重母语,所以,对语言进行应用过程 当中相对谨慎。美国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国影响,但是,也与英国存在着明显不同。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阶段 ,文化层面相对不够厚重,文学评论也比较直接大胆,缺乏保守意识,注重改革和创新[3]。

3.2 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影响

英美国家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性,这势必会对于英美文学评论造成影响,在文艺复兴阶段出现了著名文学家代表莎士比 亚,在《哈姆雷特》这一部伟大作品当中曾经写道生存或者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大部分英国评论者对这句话评论大多中规中矩。英国发 展历史相对较为漫长,英国人性格较为保守,英国文学评论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不管是在评论手法上还是评论格局上都具备厚重感。 虽然英国想在文学理论方面有所发展和突破,但是成效并不显著,还是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即便如此,英国文学理论所呈现出来的厚重性 和严谨性还是其他国家所难以超越的。美国文学评论的过程当中,厚重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历史积淀文学评论较多,这主要是和美国政治 体制和美国经济密切联系。美国开放,文学语言评论方面比较直接和大胆。美国文学吸收了北美印第安人以及欧洲大陆文学特点,不仅在 语言表现上大胆,文学评论视角也相对开阔和灵活。美国评论家通过比较灵活和现论方法,突出文学作品优势,并且还吸收和借鉴其 他评论方式。美国人注重创新,这是英国文学评论所不及之处。比如,以人道主义作为典型例子,英国评论者则是认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 主张用爱来取代恨,防止暴力革命。但是,美国人却认为这种看法比较保守,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人没有经历过封建时期,对于人道主义理 解不够深入造成[4]。

3.3 英美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影响

从英国和美国两大国家历史层面对于英美文学评价进行分析,其中英国历史较为久远,还对于美国早期文学造成了重大影响,但是在 后续发展过程当中,英国文学逐渐开始走向了保守主义,美国文学也逐步脱离了英国文学而独立成长,并且逐渐变成了自身独特文学形式 ,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英国文学作品在主题、题材等诸多方面在各个时期展现了较大差异性,由于英国具备相对特殊文化和历史背景, 文学评价的过程当中充分展现其宗教特性。莎士比亚对自己作品评论主要关注人类平等、自由、友爱、和平,而莎士比亚对自己作品人文 主义评论方式对于后续人员评论造成了重要影响,逐步形成了英国固有人本主义作品评论观。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当中,人文主义评论观 点受到了很多文学作品研究人员否定,认为在时展过程当中,革命是促使社会效益提高一种驱动力,但是,人本主义思想观念过于保 守,阻碍了社会发展与创新。美国针对于人本主义观念进行了改革,在美国作品评论的过程当中,例如,对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进 行评论的过程当中,主要是基于美国历史着手,针对于这一作品进行评论,马克吐温的这一部作品结尾让黑奴获得自由,展现出了美国奴 隶制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充分展现出来美国社会意识形态欺骗性和黑暗性特点。评论人员在对于马克吐温这一作品进行评论的过程当中, 从美国种族歧视这一角度反映出了这一部作品讽刺性意味。从这一部作品的评论观点可以分析得出,美国文学评论具有创造性、激进化、 个性化以及自由性特点,这也是美国和英国在文学评论当中差异所在,另外,文学评论理念方面也有着明显不同,英国核心理念是人文理 念,注重人物内心反思,关注作品艺术价值,但美国在对于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过程当中,则注重现实精神以及科学精神[6]。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是民族以及国家历史积淀,同时是逐步演变而产生,文化代表着各大民族和各国人民情感和智慧,与此同时,文化也 对于政治和经济造成影响,各国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性,这些差异也通常都会在文学作品评论展现出来。各评论家生活环境、文化素 养、知识结构都会反映在文学评论当中。世界文坛当中,英国文学地位比较高,但是,如今文学评论上也没有取得比较大的突破。美国文 学文化积淀相对较为不足,但是,美国人注重大胆创新,文学评论的过程当中不容易受到传统思维模式影响。总体来讲,英美文学还是需 要不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还有很漫长一段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何冬梅.美国文学发展历程探究――评《英美文学教程(美国卷)》[J].语文建设,2020(04):86.

[2]杨民.重现文学的认知特征――评《解读英美文学中的智慧》[J].语文建设,2020(03):87.

[3]宁妍.英美文学教学中文学批评理论的作用――评《英美文学选读》[J].高教探索,2019(11):136.

[4]李翠红.探究历史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J/OL].北方文学(下旬),2017(07):92[2020-03-18].

[5]王平.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2):144-146.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7

英美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研究英美文学着作,对其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对文章展现的主题思想、表现形式、写作风格进行评析,从而为以后的英美文学创作提供蓝本和依据并且提高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欣赏水平。英美两国的文学评论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差异中会对文学评论产生不同的表现,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一、英美文学发展史与特点

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写实主义、实验主义等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艺术价值。不同时期涌现了创作风格不同的着名的大作家,如莎士比亚、萧伯纳、拜伦等。英国文学做早的时候多以诗歌形式展现,以后逐渐发展成小说、散文等多样化的形式,慢慢的英国文学逐渐发展出一种浪漫理性的风格。英国文学作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文化艺术这座大山中屹立不倒的一座傲人的山峰。

美国文学史主要经历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这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分别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家,主要有马克吐温、狄金森、爱默生、惠特曼、海明威、庞德等人。美国文学因早期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原因,曾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并一直致力于模仿英国文学,但是随着美国文学的不断发展何美国独自自主意识的增强,美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开始脱离于英国文学。美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独立意识被激发,再加上大批优秀文学家和作品的出现,让美国文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文学分支并开始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独立革命是美国民族文学诞生的背景。

二、英式与美式英语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的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石,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思想是文学作品的心脏,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躯干。语言这一载体能够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展现的淋漓尽致。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英语,英语能够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以艺术性和象征性表达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是一种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英美两国的英语在某些方面略有不同,这些不同所具有的内在意义是除其自身外的其他国家都无法真正理解的。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其创作所用的语言是作者精心的提炼、汇聚而成的,英式与美式语言的差异无疑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分析文学评论家在进行文学作品评论时所使用语言特点、风格的差异,可以看出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式英语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可以说它击沉了传统英国文化的遗产,是英语正宗。一直以来英式英语在文学评论中呈现出一种中规中矩的状态,很多评论家在进行文学评论时显得小心翼翼。究其原因,可能是顾忌其英语正宗的地位和对传统语言神圣性的膜拜,害怕过于锋利和大胆会亵渎了英式英语的传统地位。

众所周知美式英语是从英国语言中衍生而来的,但是由于美国这个新生国家本身文化、制度、思想等的全新性,虽然语言的核心没有改变但是美式英语充满了创新和不同。与英国语言不同,美国在历史、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也处处充满了创新精神。1930年以后,美国文坛呈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有人才。相比英国文学评论的保守而言,美国的文学评论则更为自由、大胆、创新。美国文学评论的这种特点无形中激发了作家的激情,促进了整个文坛思想的开化与前进,为美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后来后来居上打下了基础。

三、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可以说是挣扎在接受传统文化影响和挣脱传统文化影响之间。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英国文学评论从具有宗教主义到逐渐荒诞的创作手法,都体现了该阶段英国文学评论家们在传统与挣脱传统之间的挣扎和徘徊。莎士比亚的经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似乎就无形中展现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评论的性格特点,文中的主角哈姆雷特苦苦的挣扎在复仇的道路上,对于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问题很好的展现出哈姆雷特那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性格。到了二十世纪以后,英国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自身及其文学评论历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种走出现状的全新的审视与反思使英国文学评论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是朝着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方向前进的。

文学评论是建立在文学基础上的,对于美国文学评论的研究也要建立在对美国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受其殖民地历史因素影响,其文学受到欧洲大陆文学的极大的影响。但是美国文学仍有其特性,不然也不会逐渐发展成独特的一支。美国文学评论也是特立独行的完整个体,其虽携带英国文学的基因,却结出了全新的果实。

四、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文学的历史文化传统特色是相对于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而言的人本主义。英国文学评论中的人本主义比较保守,究其原因与英国资产阶级自身在文化历史中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分不开的。大文豪莎士比亚在说到自己的文学作品时认为其更多的是在多人本主义进行一种宣传,人本主义是要实现人类的和谐、自由、与爱,消除了人和人之间的阶级束缚。莎士比亚的人本主义观点的作品的评论可以说是英国文学评论中的典型,对英国后续文学评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观点逐渐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人们认为社会要快速发展是离不开革命的催化作用的,创新是完善社会的必要条件,人本主义观随着社会发展已经显得太过于保守,而保守的人本主义观只有在某些特殊时刻才会发挥其作用。

同样是对于人本主义观点,美国文学评论就显得比较激进。前文提到过,美国的文化历史不像英国那样有太多的顾虑和沉重的包袱。美国历史上的独立战争所形成的的自由民主的社会氛围同时也渲染了文化氛围,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可以呈现出一种轻轻松松的状态。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8

英美文学有着相似的地方。美国文学的特点的形成过程中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较深。最初的美国文学一直是以模仿英国文学为主的,随着美国的独立和美国人的意识的转变,美国文学已经脱离出英国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分支。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初期,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的出现,美国的文学也越来越繁荣,甚至可以和英国分庭抗礼,成为真正独立的文学。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美国文学也具有类似的忒单,但是美国文学更加注重对自由的表达,同时更加具有浪漫主义思想。

2、文化差异对评论英美文学的影响

正如莎士比亚所讲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接受到的教育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在评论文学作品时的感想也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讲,不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评论英国文学概括的来讲就是在反叛和继承中挣扎;第二方面,美国文学和文学评论的产生时间相差不多,因而,评论美国文学时要先探讨有关的文学起源问题;第三方面,英美文化评论之间的差距。

英国文学评论的特点和莎士比亚描写的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类似,英国的文学评论自十七八实际开始就具有神秘的色彩。无论是神秘的宗教色彩还是现代化个性的文学评论概念等都表明了英国文学不断在突破和继承传统的文学评论理念。客观来讲,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英国文学的评论没能实现其应有的作用。但是,无论从结构主义还是新历史主义的文学理论中都能看到英国文学思想的痕迹。因而,从英国文学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英国文学评论是从荒诞与绝望中反思,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来理解英国文化。由于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评论的出现时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无法从美国的文学进程中来把握文化差异对评论文学作品的影响。然而,随着美国的崛起,美国文学这颗陌生的种子在不断成长,虽然美国文学中有英国文学的影子,但是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学体系。

我们通常把英美文学放在一起评价。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英国文学的评论模式和理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尤其是和美国文学比较之后,英国文学显得更加纯正。但是,英国文学评论中犹豫不决的性格特点使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被美国迎头赶上甚至远远超过。对于读者来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的精神源泉,然而,很多情况下,却使我们在求新追变的层面上陷入困境。和英国相比,美国是开放的,是没有历史负担的,这种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使得美国可以充分的将各个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收为己用。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9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文化差异

 

一、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按Samovar(1998:48)的理解,就是指“具有足以改变交际效果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之间的交际”。国内学者贾玉新(1997:23)的定义更为简单明了,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可见,跨文化交际最显著的特征是持不同语言的交际者之间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简而言之,就是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既有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也存在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词汇隐含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上,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上,但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广泛地反映文化差异。论文大全。事实上,词汇隐含的文化意义往往随着文化、时间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同一词汇会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论文大全。如:“西风”与“west wind”而言,这两词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但所涵盖的文化概念却完全不同。在汉语文化中,“西风”指“秋风”,还喻指一种势力或倾向,《红楼梦》第80回中,“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西风有时甚至是破坏者:“昨夜西风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王安石《残菊》)。看来,“西风”在中国是不受欢迎的,与英语west wind 的内涵截然相反,对英国人来说,“西风”是温暖的春风,生命的催生剂,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诗歌中有许多赞美西风的诗句,其中最著名当数雪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wind),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O, wind,

If wintercomes, can spring be for behind?

(2)、用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用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可以反映在许多方面。学生由于缺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英语的会话规则知之甚少,从而出现语篇运用失误。笔者曾观察如下一幕:一名外教邀请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做一次五分钟的教学示范,该生面对同学,说了如下一段“开场白”:

“Ladies and gentlemen,at fist I’d like to say, Miss Flora,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such achance to stand here. Then I’ll tell my classmates, thank you for coming andlistening to me. Now I am feeling excited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to give an English class. I’m feeling nervous because I’m not sure whether Ican give you a satisfying class. If I can’t, I’ll say I’m sorry to waste yourtime.”

可以想象这位外籍教师当时对这段语篇的迷惑不解。

再如:曾有一位美国友人邀请一位中国学者到家中吃饭,这位学者在电话中不停地说“thank you。”最后还加上一句“I will try to come.”这使得这位美国友人十分纳闷,并感到不知所措,因为他不知这位学者到底是来还是不来。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仅反映在语言交际上而且反映在非语言交际上。所谓非语言交际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交际行为,它是不依附语言代码而进行的交际,在人类交际中起着语言代码无法替代的作用[3]。同语言交际一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尤其是女性,在表达情感方面一般都比较含蓄委婉。即使中国女性在微笑时,也常常“笑不露齿”或“掩面而笑。”而美国人则截然不同,相反,他们情感外露,喜怒哀乐往往表露无遗。又如,美国人伸舌头表示对对方的蔑视和挑衅,而中国人伸舌头是一种自知失礼或失言表示尴尬的方式;再如,美国人伸出拇指和食指表示的数目是“二”,而中国人做出同样的手势表示的数目却是“八”。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ds,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和文化,这种语言和文化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3]。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交际双方不注重彼此间的这种文化差异,交际时必然会有文化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语用失误,使彼此间的交流产生杂障碍。

1、文化差异会引起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带来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若不了解文化差异,就会出现语用失误,闹出笑话甚至不快。让我们来分析以下两个例子:

(1)、田惠中笑迷迷地举起祝酒:“来,来。今天各位光临寒舍,蓬荜生辉。我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美丽的夫人……”

“去,去,去”!章淑娴扬着手,那样象轰一只苍蝇。“……再就是,我们美丽的密斯林远道而来。”

“什么密斯林,都老太太了。论文大全。” 密斯林又笑又摇头(谌容《散淡的人》)。

(2)、Philip Said:“Oh, Lucy, you are more charmingeach passing week. I guess no one can help loving you when they see you.”

(菲利普说“露西,你真是越发动人了。我想每个人看到你时,都会情不自禁爱上你。”)

Miss JohnsonSmiled: “Thank you,Philip, Thank you.”(约瀚逊小姐笑着说:“谢谢,菲利普,谢谢你的夸奖。”)

在例(1)中,中国女士章淑娴被男士夸“美丽”反应很强烈,用了几个“去”。而例(2)中,西方女士露西面对男士的称赞,欣然接受,视夸奖为一种礼貌的表示。这种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的不同源于中西心理文化特点的差异。若用中国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去对待外国人,后果不堪设想。

2、文化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差。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赋予语言不同的含义,如果不加了解,势必造成交际中的信息差。如:“girl friend/boy friend”与汉语的男女朋友字面意思相同,但内涵不同。英语文化中以“girl friend/boy friend”相称,其内涵与性关系有关,而汉文化中男女朋友则专指结婚前的恋爱关系,二者没有性关系;“Valentine’s Day”(情人节)在英语文化中是指将信、卡片或礼物作为爱情的象征赠给异性朋友以表示倾慕的节日,而在汉文化中“情人”却专指配偶以外的异性;“single parent”(单亲)在英美文化指单身父亲或单身母亲,意味着未婚或离异,汉文化中则指离婚或丧偶的一方;“love child”(私生子)在英语文化中未婚先孕女子一般不愿意在社会上公开自己的身世,将孩子称为“love child”显示了英美对其的理解和宽容,在汉语中“私生子”却反映了其与汉文化不相容甚而遭到歧视。

三、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表达又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多,包容多元文化标准是大势所趋。如果与外国人或赴外国学习工作,就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努力做到“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arry A. et al. 1998.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ition).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熊金才非语言代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篇10

[关键词] 汉英语言 差异 翻译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社会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观念、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要求人们既要有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和一般的知识,也要求人们对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由其自有的思想观念。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制约着文化,文化也影响着语言。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地域环境、政治经济、物质文化、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

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

二、汉英语言的差异

1.习语的差异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或幽默或严肃或典雅,简洁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多种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文化特色和信息,使得同样的字面意义或是形象意义的语言文字可能有着不同的隐含的意义。而产生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生存环境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事业一度领先,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创造了许多像“挥金如土”、“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一样与土地有关的词语。

(2)方面。在英汉语言中有很多与有关的习语。自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了,人们相信佛能主宰人世间的一切,因此创造了许多与佛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等。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中,特别是在英美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因此也创造了许多与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及God bless you这样的祝福话语。

(3)历史典故。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也大量应用与英汉两种语言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但意义复杂,往往不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如“口若悬河”、“分道扬镳”等等。英语历史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如Achilles’heel等。

2.文化的差异

因为语言总体上来看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物,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出发,并将此作为基点。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为其在相互翻译时带来了诸多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上。汉文化是一元主义,强调“整体论”;英文化是多元主义,崇尚“个人论”。除此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表现在地理环境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对该地区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

三、翻译策略

1.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从瞿秋白的“等同概念”到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r的“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我们了解到,所有的这些主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虽然他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中心的要义都是译文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地表达其意,并保持原文的特点。

在翻译的方法上,直译与意译是翻译界不断争论的焦点问题。其实直译与意译并没有谁高谁低之分,而是是相对。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不论是句子还是段落文章的翻译都会兼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一部真正成功的译作总是直译意译掺半,直译意译相结合。因此应适时适地选择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

2.针对文化差异所采用的翻译方法

(1)异化翻译策略。异化就是在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等特征的基础上传达原文的内容,以作者为中心,读者向其靠拢,适应原文。这种翻译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从而使交际变得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将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出来。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感受文化的独特之处、丰富目的语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但是,由于异化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也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会困难重重。

(2)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言的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对原文进行同化的过程。该翻译方法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的目的语进行翻译,掩盖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突出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念。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而言,想要完全掌握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这种方法保证译文的通顺。这样,读者便可以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轻松理解译文,也可以避免文化冲突。

四、结论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转换。只有充分地了解目标语的文化和习惯,才能领悟到其中的内涵,才能准确无误地进行翻译。也只有了解了民族特色文化,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者。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05-115.

[2]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8).

[3]赵爱国.语言文化学论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28-41.

[4]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5]汪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