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教育策略研究

时间:2022-01-25 05:05:43

高职计算机教育策略研究

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反映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上,也存在于学生自我就业概念上。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继续扩大,高职毕业生数量剧增,而企业面向高职的岗位却没有增加。计算机教育作为技能性、创新性兼具的特殊专业,毫无疑问,应该从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方面来应对竞争岗位。但反观当前高职计算机教育现状,综合能力偏低,专业素质不强,以及与企业岗位脱节问题突出,更让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计算机教育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表现

高职教育应该侧重于能力培养,特别是计算机教育专业,更应该从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突出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来推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并不高。一方面,企业急需的实践操作岗位无人可用;另一方面,高职计算机教育因人才职业能力欠缺而无法就业。加之一些企业倾向于录用本科生,进一步加剧了高职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不足。对于常用的办公软件、硬件维护等技能,很多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但课程设置还继续开设,相较而言的Photoshop、Flash、网站开发,以及设计类知识及能力,很多企业都缺乏相应的人才,但却未在课程设置上给予强化。一味重视知识理论灌输,忽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训,特别是在实训环节缺乏相应的实训条件,难以突出学生计算机专业能力的提升;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上,忽视价值观、职业观、意志、品质的培养,毕业生缺乏应有的合作意识、敬业精神,很多学生还存在交际力弱、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孤僻、缺乏责任感等问题,更难以有效融入企业、融入社会。

二、制约高职计算机教育就业竞争力的因素

纵观当前计算机教育人才就业现状,一方面,要强化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不仅要提升自我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还要关注自我人文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社会融入度等。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特别是在推进校企合作、深化毕业生职业技能考核与培训上,要树立“就业导向”目标,着力从知识、技能、专业性等方面整合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高水准、高技能人才定位。总体来说,影响高职计算机教育人才就业竞争力的因素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教学体系上陷入单一模式

计算机教学体系是实现知识、能力融合的具体模式,当前多数高职计算机教育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如教师主导授课型,以教师为中心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展示、学习、巩固、检查、测试,整个教学进度慢,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导为依托,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练习、自我评价与反馈,但对于广大高职生,因缺乏自控力,效果也不理想。对于任务驱动型教学,以明确的教学任务来统领教学主线,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由于学生层次不一,教师在辅导中缺乏充分的师生互动参与,教学实效不明显。

(二)教学方法脱离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是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多以“电子课程+讲解”为主,以知识的单向传输、标准化教学规范来实施,缺乏对学生自我个性的关注,也未能充分考虑就业能力导向,特别是在高职学生生源质量相对不高的现状下,高职学生期望从专业技能学习上来提升就业竞争力,而高职计算机教学却陷入教师的主导结构窠臼。一旦学生遇到学习难题,或者对一些概念缺乏深入理解,往往产生学习乏味的恶性循环,更难以贴近和融入学生的实际。如在C语言教学中,对于学生更多的关注是程序编写的结果与软件开发目标的一致性,而教师则强调C语言编写中对函数等知识的应用,而对于函数等理论知识自身的逻辑关系,很多学生因为太复杂而学习动力不足。再加之不同学生对C语言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不一,在固定节奏的教学进度下,一些学生慢慢被疏远了。

(三)实践教学与企业实际相脱节

高职计算机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别是在动手操作上,计算机教育要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计算机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衔接。然而,高职计算机教师自身在创新教学模式中,缺乏对企业计算机岗位的了解,导致课程教学被动。一方面,学生对计算机学习趣味不高,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未能与职业岗位相融合,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在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发展中,教师未能考虑企业用工需求,在教学设施组织及硬件、软件资源整合上未能突出社会适应性。以Photoshop软件教学为例,企业现在使用的都是高版本的软件,而教学上的计算机因配置低,无法顺畅运行,只能从低版本的软件教学来学习;再加上在计算机基础技能教学上,未能考虑企业对计算机维修能力要求,学生面对常见计算机故障时往往束手无策。

三、以就业竞争力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对策

就业竞争力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重点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统合构建,强化毕业生计算机素能与就业能力的提升。

(一)立足职业规划,突出计算机教育就业竞争力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需求,特别是计算机就业市场及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具体要求,并从职业规划上,结合自我兴趣和实际,科学地选择职业、合理地确定发展方向,协同好个人就业目标与现状发展的差距难题,尤其是在岗位认知、就业观念、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为自我职业成长与规划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提升自我综合素能。同时,通过职业规划,可以将自我潜力、优势进行展示,便于企业从中来选择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立足企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企业的发展对人才岗位的职业能力提出更多要求,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要满足相应的专业技能,还要兼备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职业认知、企业责任感等素质。因此,在围绕“就业竞争力”来整合课程教学资源时,要着重关注企业用人需求及标准,特别是满足企业计算机岗位人才要求。从关注企业人才标准入手,明确项目教学、实践教学、岗位实训的基本内容,并从学生参与与教学反馈中来优化教学模式,突出就业竞争力。同时,在关注学生个性上,针对学生差异性,转变教学模式,突出企业的实际需要,强调学生计算机能力、岗位职业素能的综合发展。如在C语言教学中,摒弃传统知识及结果导向教学模式,强调就业竞争力导向,特别是在教学理念上,让学生认识到C语言的特色,以及C语言在多种领域的应用。C语言可以编写系统软件,还可以编写应用软件;C语言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要注重从C语言原理来理解其执行规范,强调学生从软件结果中来学习软件知识,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对C语言不同用法及设计思路的讲解,增强学生对C语言的综合感知与应用能力。

(三)强化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中,一方面突出工学结合,另一方面强调就业竞争力导向。从现有校企合作方式上,要充分挖掘学校资源、社会、企业教学资源优势,突出学校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的融合,特别是在师资队伍整合上,要通过多种形式来邀请企业师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突出计算机知识与实战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积极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注重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教学,参与到行业发展前沿,了解企业及行业教学重点和方向。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结合案例导入教学、软件课件教学分析等方式,营造真实的计算机教育实践环境,强化学生理解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另外,通过校企合作,特别是在C、Java程序设计教学上,通过与企业开展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从参与校外软件项目中,了解和体验软件开发方法,提前进入预就业模式,增强对计算机岗位的适应力。计算机岗位人才就业竞争力培养,高职院校作为竞争的末梢,更应该增强危机意识,深入到企业计算机岗位实际,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和需求,积极改进高职计算机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细化培养目标,突出学生自学能力、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职业操守,拉近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广大高职计算机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

作者:张锐 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4):42-44.

[2]郭琳.高职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当代教研论丛,2015(6):68-70.

[3]曾崧.就业导向下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1):31-33.

[4]史冶佳.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