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现实考量与实践

时间:2022-03-26 11:17:33

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现实考量与实践

摘要:对高职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时,首先须明确其感恩的对象和感恩的方式。在塑造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驱动下,贫困生不仅应感恩所在学校,还应对社会、家庭心存感恩。在增进贫困生职业思想意识的内在需要导引下,感恩的方式应落实到贫困生的学习行动和在线职业实践中。经过现实考量,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策略可围绕四个方面来构建:线上与线下协同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多形式、多途径增强贫困生求学信心;联系贫困生利益关切点,形塑其专业志向;以暑期实践为契机,实现感恩教育价值。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现实考量;实践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如何对贫困生开展感恩教育成为职教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1)塑造贫困生健全人格;(2)强化贫困生职业思想意识。难点在于如何使贫困生意识到心存感恩的意义,以及如何正确落实感恩行动。因为在教育贫困生实践感恩行动时,难免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根据现状反馈,申请贫困生帮扶指标,俨然已经成为个别学生之间的利益之争。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开展的感恩教育进行现实考量,提出更加可行的实践方案。[1]

1开展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实考量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际状况,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现实考量:1.1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目的的现实考量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目的,是使贫困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心存感恩之心。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高职院校将贫困生感恩教育纳入思政教育范畴,但不少高职院校却较少在校本要求下理解感恩教育的现实价值。高职院校大多以贫困生所在教学院系为感恩教育主体,以辅导员、班主任作为感恩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未理清感恩教育现实价值的情况下,其开展的感恩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感恩教育只能悬置于空泛的思政教育范畴。1.2对贫困生感恩教育手段的现实考量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首先要界定出哪些学生属于贫困生范畴。目前的归类方法是,只要接受过各种形式贫困帮扶的学生都属于贫困生范畴。然而,在高职院校动辄多达上万人的学生群体中,难免存在被遗漏的贫困生。此外,现有的贫困生感恩教育,大多以专题思政讲座、仪式性的帮扶典礼等为主,很难使贫困生真正具有感恩之心,甚至会增加部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将“贫困生”身份视为一种资源,“贫困生”成为争相竞争的对象,导致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陷入十分尴尬的局面。1.3对贫困生感恩教育效果的现实考量当前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目的的认知不够深入,因此难以使最终的效果评价落到实处。即使以“心存感恩”作为感恩教育的目的,这种具有内隐性特征的信息,也无法借助常态化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难以实现对教育效果的科学评价,导致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落入职教工作者的“我向思维”之中,即教育目的的解释权在我,教育效果的评价结论也由我刻画。

2感恩教育中的职业导向

根据以上现实考量,必须改变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基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校本原则下,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感恩教育中的职业导向:2.1以感恩教育坚定贫困生的求学信心。在给予贫困生经济帮扶的基础上,要坚定贫困生的求学信心。不仅要使贫困生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还要弘扬工匠精神,弥补贫困生自身的短板。坚定的求学信心能够为贫困生提供一种安全感,工匠精神能培养贫困生的职业素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贫困生心理安全需要的基础上,为贫困生获得尊重的需要提供思想导引。2.2以感恩教育形塑贫困生的专业志向。求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让贫困生珍惜专业学习机会,在知识的点滴累积中获取思想自信和道路自信。应以感恩教育形塑贫困生的专业志向。部分贫困生在进入高职学习阶段后,对所学专业缺乏理性认知。尤其是经济类、工科类专业,与贫困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因而更显陌生。要加强对贫困生的专业教育,塑造工匠精神,立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贫困生形塑专业志向,突出“职业”二字,使贫困生未来能成为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型人才。2.3以感恩教育推动贫困生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与专业实践有关,还与感恩教育中回报社会的价值追求有关。社会实践能够提升贫困生的职业素质,使贫困生与社会建立友好的交互,促使他们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发展中的各种困境。在开展贫困生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即是将贫困生作为单独的群体还是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若是以班级为单位,又该如何凸显感恩教育的实践价值。[2]

3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

3.1线上与线下协同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在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时,必须重视贫困生的心理感受。线上与线下协同开展感恩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为:(1)高职院校教育者应合理使用线上与线下教育的功能,建议将线上教育作为贫困生群体相互鼓气、相互鞭策、相互支撑的平台,线下教育则用来开展常态化的感恩教育;(2)在开展线上感恩教育时,应从在线平台的命名和管理上下功夫。可以将在线平台命名为“鸿志群”,提振贫困生群体的自信心。在在线平台管理中,须加强舆论跟踪和舆论引导,设立专人担任在线平台管理员。3.2多形式、多途径增强贫困生的求学信心。应在贫困生入学之初就坚定他们的求学信心,尤其要面向那些通过绿色通道进入高职学习的贫困生。此时须充分发挥线下感恩教育的功能,具体实施办法为:(1)新生入校工作结束后,由高职院校学工部门牵头,各教学院系、教务处参与,为接受帮扶的贫困生开设专题教育活动;(2)专题教育活动的方式包括贫困生代表发言、以坚定求学信心为主题的专题报告等;(3)应重视专题报告这种感恩教育形式,可以邀请本校往届优秀贫困生代表开设主题讲演,用自己求学的心路历程去感染新入学的贫困生。3.3联系贫困生利益关切点,形塑其专业志向。通过联系贫困生的利益关切点,来形塑他们的专业志向。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在线下,由教学院系开展对贫困生的专业巩固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在教育中针对贫困生的利益关切点进行解释说明;(2)在线上的“鸿志群”中,专业教师、招生就业人员可以为贫困生答疑解惑,传输求学机会来之不易,应珍惜它并回报家庭、回报社会的价值观。3.4以暑期实践为契机,实现感恩教育价值。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高职院校在暑期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暑期实践活动中,应定向跟踪贫困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并在线上“鸿志群”中为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提供思想帮扶。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应在“鸿志群”中,为各年级参加社会实践的贫困生设计实践主题,设计的主题应以感恩教育为主线,弱化专业特性;(2)在线跟踪贫困生的社会实践状况,在思想上使贫困生具有持续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让贫困生用工匠精神武装自己,并将工匠精神落实到社会实践体验的点滴积累中。[3]

参考文献

[1]赵霄.基于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有机融合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1):226-227.

[2]蒋兴旺.高职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隐性途径分析[J].成长,2019(12):25-26.

[3]魏俊桃.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渗透感恩教育的途径[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35-38.

作者:王隼 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