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

时间:2022-11-04 03:10:52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讨

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意义

(一)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感恩”是一种健康的品格,是一种不可泯灭的良知,是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感恩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品格,它需要后天的激发和培养才能形成。人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协作,感恩教育正是在点滴之中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情绪,使他们对于“感恩”的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发现周围事物的美好;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做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健康的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二)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和谐

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组成部分,孩子能否以感恩之心善待自己的父母、长辈以及其它家庭成员是家庭是否和谐幸福的关键。当代大学生在父母及长辈的呵护下长大,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被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家庭感恩教育以传统的孝感思想作指导,以情感作纽带,经常教育孩子常怀感恩之心,体会父母的不易,不仅能增强家庭的幸福感,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和谐。反之,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缺乏感恩教育,则可能会导致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冷淡,甚至孩子在未来成长道路上也容易会出现道德方面的欠缺。

(三)感恩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高尚情怀

在党的十七大上提出了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和谐不仅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也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过程中的长期并且艰巨的历史任务。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高尚情怀,以更加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乐于回报对自己施加恩惠的人,也会乐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得感恩情感在社会中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家庭教育出现偏差,感恩教育严重缺失

大学生的感恩启蒙首先是以家庭为依托的,它深深根植于家庭教育的影响之中。但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他们从小便被视为是家中的“宝贝”,备受父母的宠爱,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长辈在生活方面的大包大揽,使他们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惰性,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无感恩和回报的意识。父母爱子心切,对于孩子日常生活中不知感恩的行为过多的包庇和袒护,必要的感恩教育的缺乏,也使他们形成了错误的观念。另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持有“树大自然直”的教育思想,总是认为孩子年龄尚小,以后长大了便会知道如何去感恩。但是久而久之,这样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得感恩思想在孩子的成长初期便被淡化。

(二)高校有关感恩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教育形式不够多样

感恩教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的实现与丰富殷实的教育内容、立体多样的教育形式以及相对规范的教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目前部分高校为了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通常将教育的重心放置于科学知识和专业化技能的培养上,感恩教育的相关课程几乎没有开设,大多以“两课”和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形式上习惯性的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育,缺乏生动的教育事例。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个性独立开放,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对于课堂上感恩理论的灌输产生逆反心理,使得高校的感恩教育影响力进一步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恩教育的成果。

(三)社会感恩教育环境的构建存在不足

社会教育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变革,社会感恩环境的构建存在着很多不足,特别是在舆论环境和价值导向的选择上尚未把感恩作为大学生素质高低的重要考量。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空间和展示自己的舞台,与此同时他们的竞争意识也随之形成。市场经济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导致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同时在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他们往往也容易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不愿意与别人合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很少感念同事的帮助和指导。在国家面临自然灾害或者是他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往往把自己的安全放在首位,很少考虑到要回报国家以及社会。

三、针对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独生子女”背景下,家庭教育出现错位

1979年,“独生子女政策”在我国开始实施,随着中国家庭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从小便成长于物质丰富,信息与网络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区别于以往多子女的传统家庭结构,他们处于“4+2+1”的“倒金字塔”家庭模式之中,父母及长辈将所有的爱倾注于一个孩子的身上,过度的溺爱再加上从小缺少兄弟姐妹的环绕使得他们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错位,虽然他们能够在物质上得到极大满足,但是在性格和人格的形成过程之中却容易出现不足,不懂得知恩,更不懂得回报。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对学校和社会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高校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功利化倾向明显

有些高校的办学理念虽然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道德方面的培养,尤其在感恩教育方面容易出现欠缺。在追求教学水平和高就业率的重压下,有些高校的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以学生的成绩和专业技能作为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考量,感恩教育得不到很好的重视,甚至很难纳入教育的环节。高校教师个人素质的良莠不齐也影响着高校感恩教育的成败,教师是高校教育的根本,部分高校教师对感恩教育的内容缺乏认真研究和梳理,创新性和时代性不足,教育过程流于形式,不能很好的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开展相应教育活动较少等都使得感恩教育的效果不能很好的实现。

(三)市场经济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下,感恩教育受到负面的冲击和影响

受市场经济和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中越来越强调物质利益,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容易以“利”字为核心来考虑问题。人们愈加热衷追求物质利益和享受的同时,感恩教育也受到负面的冲击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日渐匮乏,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而忽视了感恩和回报。大学生们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极易受到社会中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加之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渗透,社会中的感恩正能量不能很好传播,也容易使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维利益思想,不懂得感恩于人、感恩社会。

四、解决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做好孩子人生的“第一导师”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有着一定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家庭感恩教育对于孩子个性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道德和行为会参照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由于学校的教育无法深入到家庭教育之中,所以家庭感恩教育更应着眼于家长的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做出指导和改正。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溺爱孩子,让孩子多做一些家务,或者经常带孩子去乡村体验生活,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常怀感恩之心,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懂得知恩图报,并抱着一颗宽容的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二)加强高校在感恩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上积极创新

高校的感恩教育是在家庭道德教育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的更高层次的提升,在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着眼于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教育形式的创新。首先,高校应以课堂为基本载体,以党的基本教育方针为指导,丰富感恩教育内容,并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当今的时代特征制定可行的教育方案,在教学材料的设计上体现出系统性、时代性、创新性。其次,鼓励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注重提升教师的个人感染力,可以将个人的生活经历运用到课堂之上,或者把发生在身边的感恩事例讲给学生听,这样既能唤起学生对于感恩之情的认同感,也脱离了以往生硬的说教,将感恩的思想在无形之中传递给每个学生。再次,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与感恩有关的校园实践,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以学院或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念父母的恩情、老师的恩情和社会的恩情。

(三)推进社会感恩教育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感恩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人和人之间的相处脱离不开施恩和报恩。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逐渐淡薄,施恩与报恩的行为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与社会感恩教育环境的构建不足有很大关系。加强感恩教育环境建设应注重创新性和持续性,以创新的手段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以持续的影响力来加深感恩的思想。另外在社会感恩正能量的传播方面,也应该充分发挥电视、网络、广播等大众媒体的力量来宣传感恩的事例,以浅显易懂的道理感染每个大学生,使他们将感恩内化为行动,从而更好的回报社会。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社会的正确引导和良好的社会感恩教育环境的影响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完善自我,也能够促进人际间的和谐,为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琴 刘振安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