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探析

时间:2022-07-01 04:01:59

县域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探析

摘要:县域高等教育作为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实体,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助推效能。推动县域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可以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类急需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直接为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和社会全面建设提供科技服务,并为实现乡风文明提供文化引领。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县域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一、县域高等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顾名思义,“县域高等教育是指在县域开展的对受教育者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1]在学校类别上,县域高等教育属于地方高校的范畴,主要以县政府办学为主,也可以是县政府与地方高校合办或社会资本独资举办,具体采用全日制、非全日制教育形式,主要目的是为那些业已完成中等教育并希望获得高等教育学历、学位证书或者某种专业技能资格的学生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与受教育场所,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提供科技支持和社会服务。县域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层级和布局结构中处于最基层。“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县级作为我国行政管理基础层级,长期以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服务的薄弱地区。”[2]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下,发展建设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县域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需要,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现实选择。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急需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包括乡村建设战略规划所需人才;农村产业调整升级所需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所需创新创业型人才;农村服务业发展如教育、医疗、金融、电信、物流、法律服务等所需人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行政管理所需人才等等。上述这些专业人才主要依靠地方高校进行培养和培训,而县域高等院校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全能够为乡村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永久牌”的各级各类专业化人才队伍,解决乡村振兴所面临的人才匮乏问题。

二、县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县域高等教育与省、市主办的其他地方高校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服务面向的区域性。县域高等教育主要是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主要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一方面培养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所需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研发与推广发展现代农业、乡镇企业以及社会新兴服务业所需的技术,最终形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二)办学形式的多样性。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中最基层的高等教育机构,县域高等教育可以采取以县办为主的模式,如江苏太仓县办的“建雄职业技术学院”;也可以采取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模式,借助高校的管理经验,依托高校师资、专业、课程、科研设施等资源,如安徽黄石县与同济大学合作创办的“黄石乡村振兴学院”等;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鼓励社会力量出资独立办学或与县政府合作办学,培养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三)服务目标的定向性。县域高等教育招生范围以县为主,属地招生,学员可以就近免试入学;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县、镇及乡村的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县域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主要是为本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承担起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技术支持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四)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县域高等教育是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的,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依据本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需要而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也在不断改造升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县域高等教育密切关注县镇、乡村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可以真正培养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振兴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三、创新县域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县域高等教育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构建县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制。1.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在办学体制上,可以采取县政府整合现有成人自考等高教资源和部分职教资源开展独立办学,或者采取县政府与高校合办、县政府与企业或产业集团合办等形式,还可以引入高等院校资源,扶持高校在县域兴办独立学院、专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以及其他特色学院等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在人才培养上,可以采取独立培养、订单培养、合作培养、分段培养、对接培养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对接乡村振兴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县域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以县域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设置相关专业。各个专业可以主动对接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储运和精细加工问题,增加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如对接现代农、林、牧、渔产业发展所需,开设种植、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储藏、运输等相关专业;适应沿海渔村和岛屿地区振兴需要,开设海产品养殖、加工、储运等相关专业;服务乡镇工业发展开设农副产品加工专业、食品工程与生物工程等专业。另外,县域高校还可以结合本地区矿产资源禀赋情况,与相关院校合作开设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冶炼、加工等相关专业。同时,县域高校还要主动服务乡村发展所需的新产业、新业态,开设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特色资源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专业,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提供全方位的人才与技术支持。3.试行属地招生、属地就业政策。县域高等教育应探索实行属地招生与属地就业政策。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招生采取国家统招和县域特招两种方式。学历教育可以参加国家统招,县域高校依据国家划定的分数线招收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应届毕业生进行本科、专科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可以和省市地方高校合作,招收本县高中毕业生进行协议培养,采取“2+2”或“3+2”等分段培养方式,基础理论教学在合作院校进行,然后回到县域高校继续进行专业技能实践训练。县域特招是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乡村振兴规划所需的人才需求情况,实行自主命题、自主招生,或者采取免试入学的方式,特别招收区域内的青年学生以及成人劳动者、创业者,进行非学历教育,培养扎根基层一线服务乡村振兴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无论统招还是特招,县域高等院校毕业生均实行属地就业的模式,毕业后直接回乡就业创业,真正实现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不仅能够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而且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面临的人才匮乏问题,必将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4.探索对接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县域高等教育基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人才培养也要努力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试行学历、学位教育和职业资格能力培训相结合,人才供需双方对口合作的人才培养方式,甚至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设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培养就业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结构上应适度减少理论性专业课程,大幅度增加专业实践训练课程的学时比例。教学要凸显实践性,理论知识课程讲授适度够用即可,重点增加实践技能培养和训练环节,可以和本县用人单位合作,采取顶岗实习、入职带薪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技能培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某种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术,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提升就业素质和创新创业本领。(二)加大县域高等教育的科技研发与推广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旗帜和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乡镇工业化以及现代化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保护好乡村美丽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县域高等教育作为县域的最高学府,其科研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科研立项与技术研发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特别是要解决为本地区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需求服务的问题。县域高校服务面向广大农村,在现代农业科技研发、成果推广以及现代化农业器具的普及应用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依靠自身优势与当地生产企业、服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合作,研发攻关新技术、设计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器具、解决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技术、设备难题。同时,通过县域高等教育引进先进的发展理念、管理思想,按照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要求创造乡村振兴的新产业、新业态,保护绿水青山,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三)发挥县域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与文化引领效能。乡村发展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广大农村居民的小农意识和传统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农村文化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县域高等院校承担着传承和创新文化的职能,是乡村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传播和发展的中心。建设和培育文明乡风,离不开县域高等教育的参与和引领。县域高校作为本地区先进文化传播者和乡俗文化的引导者,要充分利用其自身在先进文化方面的人才与技术优势,积极主动去辐射县域文化、提升乡风文明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与引领效能。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送文化、送知识、送技术的下乡进村活动,还可以利用广播、网络、文艺汇演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居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医疗、法律、金融等实用知识,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农民传播当前主流文化,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导他们改变陈旧意识和落后观念,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媚俗文化,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农民,推进农村社会的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发展振兴。

参考文献:

[1]梁水芹,许建虹.地方高校应主动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服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60—65.

[2]刘金玉.论我国发展县域高等教育的时代必然性[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41—46.

作者:崔国富 单位: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