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中“三观”教育的创新途径

时间:2022-04-16 03:05:50

人才培养中“三观”教育的创新途径

摘要:思想教育是对学生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是传授“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教育,是传授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三观”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在注重知识教育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学生们“三观”的培养。鉴于此,文章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中“三观”教育的创新化发展策略展开一定分析和探究,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素养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和积极的教学促进作用,是新时期我国高校传播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迁,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诸多负面信息必然会对高校学生的自身价值观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一方面,海量丰富的信息以及资源无疑会让大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传统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相对落后,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1]。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全面增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教学效果,在真正意义上提升高校大学生综合素养与道德品质。

一、主要特征解析

(一)高校教学环境更加复杂化。随着各类新兴媒介的不断融合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平台与途径变得越来越丰富,并且人际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便利化、实时化[2]。然而事与愿违,新媒体环境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但没有更加拉近,反而是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渐行渐远”—信任危机增多、心理问题、人格问题日益凸显。客观而言,当今相当一部分高校大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络孤独症与手机综合症。并且从另一角度看来说,所谓的新媒体大环境,不但是人们逃避现实、发泄情绪与交流沟通的场所,还是一些社会动机不良分子、违法乱纪之人报复社会、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全新渠道。倘若高校大学生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我管控能力,便容易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鉴于此,高校教学环境已然呈现出一定的复杂化局面,必须得到重视。(二)高校思想教育资源更加多样化。众所周知,高校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材及资料通常都是以理论方针政策等内容为主的,因此在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上已然存在了一定的滞后性与落伍性[3]。当今社会,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教学资源的单一性更为凸显,并且与时代脱轨,无法达到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各类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更加多样化、丰富化,能够跨越国界、种族进行实时传播。基于此,高校思想教育资源的获取途径也应当更加丰富且立体。例如,高校师生可在网络上下载一些优质的教学公开课、专题讲座或是经典微课视频等。除此之外,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教学资源也必须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升级,使得资料内容更为丰富化、多元化和精准化。(三)高校“三观”教育模式更加创新化。从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来看,传统“三观”教育的授课空间与授课时间受到了一定限制,通常都是由教师在教室中完成主讲,由学生负责对相应知识进行学习、理解与消化。在新媒体大幕开启之后,高校的“三观”教学模式更加创新化,已经不受地点、时间、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例如,高校学生能够结合并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与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并不一定都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与教学体系无疑是更自由、合理的。此外,与传统的教案设计及备课相比,当前高校教师的负担与工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与减轻,并且伴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化与升级,教学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高校“三观”教育整体模式也必然会不断得到创新与优化。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多元文化降低了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过去,我国传统媒体的环境相对固化单一,大学生在日常接触各类信息的形式过程与渠道相对简单。然而伴随着新媒体时代大幕的正式开启,各类信息与网络资源的传播速度与普及程度迅速提升,使得高校大学生们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联接,便能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接收、接触到各类网络信息,并且能够借助各类不同的网络平台感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文化与意识形态[4]。显而易见,新媒体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降低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二)新媒体技术革新升级提升了人才培养中“三观”教育的难度。在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借助灌输式教学理念进行单向化的“三观”教育。由于课本以及教材中的内容在更新上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存在一定差异。新媒体环境无疑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多开阔视野、创新思维的延展性空间,让高校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各类信息的收集与接收过程中。其思想必然变得更加活跃,并且能够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理念和见解,会对各类社会问题更加关注。倘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无法对“三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更新,而且没有利用各类新媒体技术展开创新性教学,那么此类课程必然会缺乏吸引力与生动性,无法满足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理念。长此以往,高校大学生也将会对“三观”教育课程产生一定的抵触与拒绝情绪。

三、可供选择的三大创新路径

(一)开辟“新领地”,积极构建新媒体教学平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三观”教育想要得到创新化发展与升级,首先需要集中精力、设定目标、开辟“新领地”。新媒体平台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全新阵地与全新途径,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与关注新媒体平台的创建与完善工作。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增强与扩展新媒体教学平台的广度与深度,突出线上教学的主体特色,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们在新媒体教学平台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进而全面增强“三观”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来讲,高校需要把握当代大学生不同喜好与不同性格特征,结合网络热点及焦点创建教育网站。这一体系不仅要涵盖高校大学生们进行主流学习的网站,还要构建一个能够充分满足生生互动或是师生交流的优质大平台,为高校学生“三观”学习各项活动提供有效保障。此外,高校还应将校园文化融入“三观”教育新媒体平台上,可以在平台中设置一些专栏,充分展现高校办学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歌、校园文化等内容,从而有效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线上教育教学各项活动之中。(二)实现线上线下完美结合的创新“三观”教育模式。当前,各类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三观”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高校“三观”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要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地利用各类新媒体技术手段对现有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创新与升级。在新媒体时代大环境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三观”教育模式值得信赖与推荐。将两种教学方式的完美结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能够让高校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教育体验与收获。具体来讲,在线上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提前,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资料预习与先行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高校学生针对教材内容提前准备相应的学习资料,例如真实案例、法律法规、教学课件等内容,进而在预习环节中做到有的放矢、精心准备。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当前时政热点专题与热点话题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身观点与看法,教师在旁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们的思想观念能够始终朝正确方向发展。在线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借助新媒体技术,并将各类信息化知识中较为抽象化、复杂化的思政理论内容变得具体化。全面提升“三观”教学的生动性、先进性与趣味性,激发高校学生们对“三观”教育的主动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将线上讨论的一些热点话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深入挖掘与探索各类话题,让高校学生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经过优质的线上线下互动教学,全面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三观”教学的感染力及有效性。(三)在人才培养中强化教师以及学生的新媒体素养。除了上述两大有效策略之外,在新媒体大环境下,高校想要全面创新“三观”教育模式与方法,还需要强化教师及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教师应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自觉遵守网络秩序,同时要结合系统化的“三观”教育要求强化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与个人品质,并且做到不轻信、不谣传各类虚假信息与不实新闻,拒绝网络暴力,绿色上网。与此同时,还要借助各类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素材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并且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与筛选。对于高校教师来讲,其自身必须要扭转传统固化的教学观念,能够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积极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各类新媒体教学技术方面的学习与培训。进而将更多网络流行元素与新媒体教学技术融入“三观”教育各个环节中,力争为学生们创建优质的、愉悦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新媒体大环境下,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三观”教育创新化发展之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不断反思,力争寻求更为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策略与手段,积极培养高校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新媒体素养的优秀人才,让高校“三观”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冯茂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J].山西青年,2019(20):140.

[2]戴家芳,朱平.以集体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大学生“三观”教育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6(05):160-163.

[3]孙宏利,刘文永,黄碧珍,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要素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472-476.

[4]邸爽,黄亮.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J].管理观察,2017(35):108-109.

作者:徐宗敏 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