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促进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究论文

时间:2022-03-13 03:30:33

新媒体促进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究论文

着力研究新媒体与思政课有效教学的结合方式

思想政治课有效的根本在于自身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陈旧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必然被淘汰。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对课堂实践教学的关键因素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显而易见,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改变,它将带来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的全方位、根本性变革。(一)新媒体有助于实现学生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教学中最难实现也无法做到的,是根据学生的层次、差异实施区别教学,而新媒体技术可以使教育者梦寐以求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互动性、即时性、个性化的新媒体可以根据学生个体需求设计学习进度和课程计划。计算机具有的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课件、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被动参与。而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提问、练习、测验、解答及演示等各部分都灵活可控,也可由机器根据学生进度智能反馈,并且随时可以跳跃链接相关知识点。当学生漫无目的时,“智能化导航器”可提出建议或起“智能”的作用:替学生查询有关资料、和学生进行平等讨论、引导和纠正学生的错误等等。运用新媒体技术或教学软件,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疑问,根据需要引发新的理解与学习,顺应学生需要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适时调整课堂内容,灵活安排,做到围绕学生中心,服务学生需求。从人的认识产生来看,是客观世界与人脑相互作用的过程,外界刺激越丰富,在人脑留下的映像越深刻。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听又能看,还能动手操作,再通过讨论、交流、表达,真正发挥了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让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更高效持久。(二)新媒体能够创设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前所述,新媒体可以提供优越于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软件、课件和教学平台,但新媒体技术教学的重点不在课件,而在互动;其优势在于模拟、创设虚拟现实的教学情景。声像视频以及随时反馈流动型的新媒体课堂教学通过创设典型情境,引进现实问题,用直观生动、绚丽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有意识、有层次地观察、分析问题,按照认知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享受学习乐趣,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创新思维。多年来,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革命批判性,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改造世界。我们的政治理论教学或者蜕化为纯粹的学术,只研究如何解释课本,不关心现实世界,更不关心“改造世界”;或者将其直接等同于政治课,用政治口号、陈旧观念对现实政治意识形态作辩护,使学生敬而远之,望而生畏。从教育规律来看,理论的理解需要联系实际,理论的运用和观念内化需要实践锻炼来巩固强化。而青年学生的实践和经验阅历极其有限,又面临着社会膨胀的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知识无用论”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在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凸显出的社会现实问题和各利益主体的矛盾,各种地位悬殊、立场迥异的观点、方法与价值取向使青年学生无所适从。脱离现实的教学、解决不了学生困惑的说教必然被抛弃。新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资源采集要考虑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和趣味性,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只讲有趣和娱乐化。课堂要生动活泼但不是热闹肤浅,既要给学生感性认识,也要引导他们思考理论,既受教育、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锻炼分析辨别能力、提升素质。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将网络、互动电视等新媒体中有价值的内容,借助新媒体新颖多样的技术手段,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开展课堂辩论和讲演等方式,再现重大社会事件、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深刻感人的人物、事件给学生以思想冲击,在跨越时空的全方位、渗透式观察和分析中感悟、思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问题。(三)新媒体有助于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教学平台除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主渠道外,课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站、思政课网站、博客、QQ、E-Mail、手机短信、飞信、网络聊天等新载体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教学交流与反馈机制。配备丰富的资料库和互动平台,利用新媒体无屏障性、快捷性等优势,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帮助学生组织和管理知识,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碰到的思想难题。这种及时反馈、平等对话的姿态容易让学生接受。新媒体技术使原来单一、简单的说教形式被一种全新的、丰富多元的互动交流模式所取代。利用这些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新媒体,教师课可以随时传递教学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养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润物细无声,让政治理论教学更具感染力和长效性。

研究、构建新媒体环境下政治理论教育的长效机制

首先,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拓展了新阵地。我们的思想教育内容需要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网络”。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且集中在大一大二,课堂外则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宣传,多为暂时性应景型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形成系统、长效的机制。现今的互联网络,己经集宣传、教育、娱乐于一体,多样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大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只有让既有用、又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网络,才能让大学生喜欢的虚拟空间变得健康、实用、美丽,让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扎实而富有成效。其次,开发智能型实时网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软件。这些课件融授课视频、文献讲义、问题解答、作业练习等为一体,教师随时教学内容和信息,形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与实际教学进度相一致的网上教学资料库,包括开发优秀的课程电子教材,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使文字、声音、图像融为一体。最后,教师要与时俱进,练好内功。熟练、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开展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紧跟新媒体形势下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不断思考新形势,钻研新问题,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抵御诱惑的能力,将新媒体特别是网络教育与思政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践行新媒体环境下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最终要通过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来检验,“90后”的“网络原住民”生活在新媒体营造的复杂环境中,他们与新媒体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开放、多元、时尚。然而,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虚假、有害信息,发达国家利用信息霸权宣传西方意识形态、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扰乱、模糊人们的民族性和价值观。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磨练“实战”能力是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帮助大学生甄别、认清事物的是非本质,引导他们在良好的媒体生活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在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保持清醒头脑,形成“自身免疫力”,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积极学习实践、锻炼成长。

本文作者:周红梅王云梅工作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