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职业能力问题探讨

时间:2022-04-26 04:38:27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问题探讨

一、目前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原因

(一)不少高职教师基本职业能力薄弱

高职教师的基本执教能力,包括要具备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熟知高职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生活学习习惯、情感兴趣爱好,能研究教材教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有较好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等。为数不少的高职教师不能很好地研究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实施因材施教,教育热情不高,人文关怀不够,尤其是驾驭课堂和钻研教材的能力不够强。无论是与中学教师相比,还是与普通本科高校教师相比,高职教师的入职门槛相对偏低,而且国家也没有制定严格的高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很多高职教师并不是毕业于普通师范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普遍缺乏教学规范和职业教育背景,对教育规律、教学技法、学生心理等缺乏基本的理论指导。岗前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的培训往往时间短,靠死记硬背条文,不能对教育规律、教师职业规范有深入的理解。新教师到岗也直接安排满额的教学任务,没有一个适应教学的过程。虽然大多高职院校也有“青蓝工程”,但因为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很大,老教师指导新教师常流于形式。青年教师在口语、书面表达、课堂组织、教材教法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导,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另外,还因为高职学生学业基础不扎实,学习习惯不太好,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近几年,为了应付教学水平评估以及平时对外招生宣传,学校引进新教师主要看是否是高学历、高职称,对其基本职业素质、实际教学创新能力等重视不够。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学校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考核也没有放落实。所以,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都不足以促使教师基本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专业知识更新、专业技能提高跟不上产业发展速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高职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已占了大多数,但面对“必需、够用”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业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们往往只依赖自己上学时的知识,使用几年才换的教材,教学内容单调、贫乏。他们不少人长期囿于课堂教学,专业技能与产业发展脱节。近几年,高职院校规模扩张迅速,师生比达不到科学合理的要求,教师教学任务超负荷,教育教学压力大,自我支配时间少。在现有的考核评价机制下,教师的职业理想主要是为了达到职称顺利晋升的目的。较差学生的素质,不能对教师形成良性促进的作用,谈不上教学相长。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方案时心理上倍感困扰,久而久之,逐渐形成职业倦怠。虽然现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给予高职院校较多的国内外进修机会,学校也舍得花钱让教师专业进修,但大多是到国内外的大学,鲜有进入管理与技术领先的现代企业。对进修学习的成效也缺乏有效的监控和考核。诸多因素造成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难以跟上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产业服务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

高职生优于中职生的主要方面应该是具有创新能力,能参与技术革新,具备较强的职业迁移能力,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授之于鱼,又要授之于渔。但现实中教师自身的实践经历严重缺乏,甚少参与区域经济服务,与外界的科研合作也不多,专业教师追踪产业发展的意识薄弱。实践项目匮乏就不能激发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且也导致对产业文化的内涵了解不全不透,对企业寄予高职教育的角色期待认识模糊,对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不敏感。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还没有像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一样从制度、政策等方面保证产业界积极接纳高职师生深入企业一线。我们的企业因为担心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打乱,不太愿意接受师生的阶段性实习,有时勉强接受,也只是安排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从经济效益考虑也不会安排师傅真正做好传帮带。因此,高职院安排师生实践常常面临困境。从教师层面上说,高职教师个人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很少有实践考核的要求。高职教师资格的获得和职称晋升也与实践经历及其业绩关系不大。目前高职院校除了专门从事实践指导的教师,大多数专业教师的任务是从事理论教学,他们与产业联系不紧密,即使是工学结合的带队和指导老师,也是侧重学生的纪律管理,不与学生一起参与生产、服务的过程。这样不仅自己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训练。另外,教师脱离产业一线,适应能力差,公关能力不强,不能了解日新月异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手段,所以也谈不上运用知识去服务区域经济。

二、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政府部门要出台促进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制度

虽然国家近几年制定了一系列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但在促进产学结合、科学评价高职院校教师方面还有待完善。首先,政府要向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学习,从法律、政策等方面明确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责任、义务、权利等,解除高职院实践安排的后顾之忧,还可以通过财税等政策优惠鼓励高职院校自创生产性企业。其次,政府要尽快制定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师资格标准。开发适合高职的教育教学法课程,促使高职教师掌握高职教育规律,明确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要求。改变目前对高职院校教师考核评价以科研论文、课题数量等为考量的标准,制定适合高职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把技术服务、技术创新作为重要的要求。第三,虽然高职院校也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但对其办学水平的评价要有鲜明的高职内涵。如果要彰显高职特色,就应在评价导向上侧重于对区域经济的服务能力,考量其培养的学生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受欢迎的程度,在不同周期内的岗位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院建设真正符合高职实践特色的教师队伍。

(二)高职院校要为教师职业能力提高创设良好的环境

目前高职教师面临的职业困境是科研考核本科化、教学任务中学化,因而需要改善教师职业能力成长的外部条件。首先,要建设教师队伍,改变师资不足的窘况。适当减少教学工作量,让教师有精力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潜心教改科研,参与实践活动。对上岗两年内的新教师和“青蓝工程”的指导老师更应该适当减少工作量要求,同时规定两者之间的相互听课数量和质量考核要求,以便于新教师的观摩学习和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导,使“青蓝工程”真正有实效。同时还要强化对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法规教育,重视师德建设,在《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指引下,从奖惩、评聘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职业能力管理和评价体系。其次,要经常组织对高职学生素质、高职人才市场需求、高职教学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动态调研。通过教研活动、专题论坛、业务学习等方式让教师了解高职生培养目标的需求,以便做到教学内容和方式与时俱进。比如经常聘请职教专家介绍国内外最新职教动态,定期举办德育工作年会、教学工作年会、职教论坛等,让那些在教学、管理中有成绩、有经验、有感悟的教师谈体会、授经验、指方向。再次,将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教师培训一体化。企业生产一线是激发教师提高研发服务能力最有效的舞台。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对企业目标、价值观、管理风格、工作模式、职业规范等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教师如果从实践中获得这些内容,就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学校应鼓励教师全程参与学生企业实践活动,明确教师参与企业一线实践和服务的具体要求,并把实践工作的绩效作为考核和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组织教师观摩学习各种高规格的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会。激励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建立合乎高职教育特色的师资结构,从产业界引进具有较高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的人才做专兼职教师。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经验,在消费性实习工厂之外,学校适当投入资金成立市场化运作和盈利模式的生产和经营性公司,在全真的项目式实践教学中,让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计划目标制定,技术公关、工艺革新和产品营销等。

(三)高职教师要强化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职教师要强化自己的职业自觉,要懂得自己在推进产业转型中的责任和使命,加强自我修养,爱岗敬业,养成良好的师德风尚。在教学技能方面,一要自觉学习高职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和学业特点,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还要通过科研促进自己原有知识更新、专业技能提高,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涵养,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二要增强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敏感度,第一时间了解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要求,并融入自己的教学中;三要充分认识实践对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的重要性,利用实验实训、工学结合、企业挂职等机会深入产业第一线,重视应用技术开发与研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服务,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合作,成为真正具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邹云虹工作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