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教师的“三教”改革思考

时间:2022-09-27 11:18:43

高职专业教师的“三教”改革思考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加快了职业院校对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改革步伐,特别是“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将有力推进以创新为特征的“机电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程,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地位更加凸显,教师创新能力的作用愈加显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将得到有效的落实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三教”改革;创新能力

一、背景与问题

当下,相较于新技术发展的速度,职业院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显得行动迟缓、发展滞后。(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创新理念,没有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真正放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现代教育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征,着力培养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职场技能和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职业素养。而在工业化社会大规模生产模式影响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统一化、标准化的特点。学生在学校的特定场所里学习,专业教学标准全国统一制订,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落后,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质量评价体系单一,这些现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下市场对高职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要求,也与信息化社会所具有的在线、移动学习空间的发展趋势不吻合。以当下职业岗位技术标准与工作规程进行课程设置,以陈旧落后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流水线式的教学进程,“标准答案”为导向的“产品化”质量标准,虽然完成了教学内容,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高职院校缺乏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团队创新社会要求教师具备创新的能力,拥有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创新素养与多元角色。而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不擅长创新,一些职业院校的教师显得力不从心,甚至跟不上学生的现有的创新水平,形成教师与学生在创新思维、创新需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供求不对称,加上自身创新素养的缺失,导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效能低下。面对此种情况,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将提升创新素养纳入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实际承担的是“讲师”角色,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自己,没有践行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三)高职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与专业技术发展不同步近几年,职业院校的新进师资几乎全部来自研究型高校,虽然他们的学习能力强,理论功底深,但是自身专业实践几乎为零,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较低,更欠缺的是不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需求,只能黑板上开机器、PPT上讲工艺,更无法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学校不能很好地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毕业后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以及未来工作岗位所呈现的“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新要求。同时,这一现实情况与发展趋势,让全国高职院校开始思考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变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一些传统的“一技之长”订单式的人才标准将被“一专多能”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新标准所替代。

二、趋势和要求

《职教二十条》的颁布,加快了职业院校对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改革步伐。学校的育人载体将由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的校园延展到与社会组织机构结成合作共同体;由单一的校内固定物理场所拓展到校外自然环境、云端教学共享平台,并向师生共同学习中心演进。在这个阶段中,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要融入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构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上均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直接影响着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发展进程相适应、与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相适应,科学、系统地规划设计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加强具备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类型教育教师结构问题。构建“三跨”专业教学团队,即跨校级、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教师团队,组成类型教育的“混编”创新教学团队。2.加大教学内容的开发,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形成活页讲义教材,确保教育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和创新。现有纸质教材,在体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多样性和创新性方面存在局限,应开发电子、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推进碎片化学习、结构化引导创新思维新模式。3.加快创新思维与技能在教学中应用的进程,推进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素养不高的短板使得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显得捉襟见肘,落后的创新实训硬件条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践与做法

新时代,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推行“三教”改革。如何培养专业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打造适合学生需求的创新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师角色、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一)组建跨校跨专业的教师团队,大力培养“智能教师”打破传统人事制度的束缚,积极与知名企业和高水平职业院校进行联合,引入具备深厚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或大师,构建创新教师团队,依托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职业技能鉴定等对校内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培养具备创新素养的专业教师。积极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中,实现师生同堂“做中学”;为学生和教师引入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扩大学生与教师对专业技术技能的认知面,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团队中的教师由单一的教学职能向创新教学模式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展,从原来组织与管理教学的职能,转变为项目经理、研发人员、产品用户等多重角色,重新构建基于技术技能积累的新型教学课堂。同时,在高水平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培育了一批懂得市场、企业需求的专业教师,他们能够把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既服务企业又服务教学的综合效益。(二)依据专业技术特点,打造“智慧教材”机电类专业传统的纸质教材,因为其不便携带、时效性不强、存在单一、可视性差、容量小等问题,已经不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和不能满足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技能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一方面,应积极与省内大型企业共同探索,采用信息技术将新技术、新标准和新规范用可视、动态、形象的手段编成教学案例,形成多功能的活页式云教材;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与专业技术发展进行整合与创新,以智慧+专业、智慧+课程来提升和扩充知识与技能的内涵与广度,在教学中用智慧教材与传统教材两种资源共存互补的新形态,为学生和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撑。(三)借鉴德国“双元制”,创新“智能教法”引入部级创新团队成员,引入他们在德国学习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由跨学科教学团队构建智能教法。每节课形成以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解决方案或技术技能,教师作为教练引导学生完成项目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教练,指引与陪伴学生完成内含创新能力的项目,师生共堂,共同探索,共同完成创新作品。例如,智慧鱼缸项目,学生从项目设计、材料选择、鱼缸制作、程序编写、质量保障和产品使用保养培训等方面,按照企业工作全流程开展,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引导学习相关知识,培育正确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实际项目制作中来获得知识或技能的提升,从而形成灵活有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同堂团队教学的模式。

综上,“三教”改革将加快以创新为特征的“机电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地位将更加凸显,“教师创新能力”的作用愈加显现。在师生共同创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将逐步由“师生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替代,私人定制课程、非正式学习与个性化自调式学习模式,将成为一种新路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将由“传话筒”向“赋能手”的方向转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有效的落实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廖晓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传统与创新[J].高教学刊,2019(1):44-46.

[2]郭杨,王琴.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J].高职研究,2008(1):15-21.

[3]崔联合,彭桂枝.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6,12(2):12-15.

[4]潘山.项目教学法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24):125.

作者:沈丽虹 王启亮 王琪 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