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旅游产业论文

时间:2022-12-18 03:34:13

和谐社会旅游产业论文

一、和谐社会构建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耦合性分析

旅游产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相辅相成,二者在目标、主体及扶持政策上存在许多交互点和相同点。

(一)目标和任务一致性

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旅游业是在利用本地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两者都是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区域的发展差距,保障社会就业的充分性。

(二)主体一致性

第一,二者所涉及到的主体基本一致,都包括调控主体、参与主体、中介组织和监督机构等。第二,各个相应主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基本一致。政府起到扶持和调控的作用;农户和社区居民主要发挥参与服务的功能;监督机构和旅游协会主要起到监督的作用;企业组织连接了对象和市场。第三,二者主体参与的前提和意愿均是因为和谐社会建设及旅游业发展能带来各方面的效益。中新网贵州频道2013年4月15日报道,贵州省旅游业在过去五年全省总收入、接待总人数平均增幅分别为29.4%、27.9%,大力推动了贵州省经济的发展。据省假日旅游办汇总各地统计数据显示,仅清明小长假实现旅游总收入12.83亿元,同比增长29.2%。①在贵州省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取得成效的同时,旅游收入对贵州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政策的相互衔接

《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32号中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信贷原则,加强和改进对旅游业的信贷管理和服务,要根据旅游项目的风险和经营情况,创新发展符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确保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获得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贵州省旅游条例》指出要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很多政策更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相关政策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两者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二、贵州省和谐社会建设中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与其文化融合程度不够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且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是没有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变成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优势。目前看来,贵州省并没有深度挖掘贵州的酒-茶文化、遵义的红色文化、黔东南的民族特色,没有结合自身的优势突出文化内涵和文化品牌。和谐社会视角下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与贵州省文化必须相互统一,不能相互脱离,各行其是。

(二)旅游业管理体制有待优化

近年来,尽管贵州省对旅游业发展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着经营体制不畅、权限不清、利益冲突等矛盾,形成了景区多头管理,[1]政企不分、缺乏市场化的管理机制,造成旅游资源的不公平竞争,导致资源开发效率低下。并且由于旅游产品是公共性产品,各行各业纷纷涉足,造成旅游市场供过于求的不良局面。

(三)旅游业结构单一,旅游行业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业一个明显特征是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和旅游主体(游客)的选择性,随着全国乃至世界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旅游供给明显大于旅游需求,导致旅游者的选择性(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他们对旅游的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整体形象信息,而非分散的景点信息。[2]第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水平的发展,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单一型的观光旅游产品阻碍了旅游产业的优化发展。而贵州省大多数景区仍然停留在一般的观光旅游层面上,缺乏对现有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缺少长久吸引顾客深度参与的互动体验旅游产品。第二,贵州省属于西部地区,相对不发达,许多管理部门水平低下、人员素质不高、缺乏服务大众意识,还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服务管理监督机构。旅游市场混乱,游客的安全和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这些都破坏了和谐社会建设中贵州省旅游业的整体形象,降低了贵州省旅游业的品位,影响了人与人和谐相处关系的形成。

(四)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贵州省旅游产业地位仍需提高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来培育和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细节上仍然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1.缺乏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旅游业是一门集历史、地理、人文、语言、艺术和环境等多门学科在内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3]贵州省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同时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开发资金有限,旅游管理和技术人才缺口很大。据分析,目前贵州省旅游业较为紧缺的人才主要有两类:一是旅游企业经营管理高端人才。二是随着旅游业发展需要一些新的专业人才,如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会展旅游、旅游资本运营等人才。2.缺乏资金的投入,旅游业宣传力度不够。第一,随着改革开放发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总体来说贵州省仍然属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财力资金有限,而旅游业本身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政府投资方面能力有限,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投入该省旅游产业的水平急需提高。第二,随着贵州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旅游业出现了快速良好发展,但是贵州省旅游资源较为分散,中小景区众多,龙头景区较少,缺乏有效的整合,品牌效应差。具体来说,“黄果树”瀑布驰名中外,却只有这一种产品冠名;人人皆知洛阳牡丹甲天下,却不知贵州省毕节市是杜鹃王国。从此角度来看,贵州省2014年第8期下旬刊(总第562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8,2014(CumulativetyNO.562)旅游业利用品牌效应的力度亟待提高。

(五)旅游产业交通设施不便利

交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贵州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还不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战略的需要,与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不强。贵州省运输通道建设明显滞后,不适应资源开发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不上去,旅游更无从何谈起。(六)旅游业发展引起生态环境恶化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结构改变、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失调、文化冲突加剧、传统文化湮灭等问题:随着自然区域内旅游活动的开展,生态环境面临着人工改造,贵州特有的喀斯特地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交通工具带来的大气污染,游客丢弃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随处可见的游客不文明行为;传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旅游业发展对当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如黄果树瀑布下游7km处的天星辰景区,其内修了一个体积过大、黄色玻璃瓦屋顶的茶室,与景区似一个天然喀斯特盆景公园特色很不协调,破坏了自然之美。[4]

三、促进贵州省旅游业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旅游业与旅游文化的紧密结合

强化文化理念,以文化视角审视旅游,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以文化传播带动旅游。第一,以喀斯特地质山水风光为基础,经典的遵义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为载体,多样化的黔东南民族风情为着力点,铜仁的佛教文化为支撑,带动酒文化、乌蒙文化、屯堡文化的发展,充分发掘和提炼人文旅游资源的精神意蕴、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第二,以贵州省100个旅游景区为重点抓手,整合演艺资源,发掘特色演艺;如利用“好花红”这首出名的民歌,让更多的人了解荔波茂兰的绝美、都匀毛尖的香气、平塘掌布的神奇、水族文化的惟一,打造黔南“好花红”的丰富文化内涵。[5]第三,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行业优势,积极申办博览会、交易会、花卉展等,并以此为平台凸显贵州省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推动贵州对外开放,促进贵州省与各省的交流合作,从而更好地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

(二)遵循旅游产业规律,健全区域旅游创新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遵循旅游产业的形成规律与演进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健全区域旅游创新机制,推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创新进程,对于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十分重要。第一,贵州省应坚持“全省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建立专业的旅游产业发展组织。第二,进一步梳理旅游行政管理中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切实提高政府对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第三,培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如贵州与海南旅游创新合作,定期组织旅游集团研究旅游产业中“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行业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三)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旅游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规划建设一批“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实现服务手段信息化,[6]服务品质人性化。第一,丰富营销手段,利用微博、微信等新技术,形成多渠道、高密度的宣传叠加效应。第二,借助媒体加强影视制作,依托贵州旅游文化资源,建设具有一定吸引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的影视基地,打造一批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影视作品和品牌节目。央视曾热播的《奢香夫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毕节,贵州省应以此为契机,拍摄更多类似于此的剧作。第三,统筹建设数字旅游查询系统和网上预订系统,减少中间环节,方便异地游客,满足游客个性化服务需求。第四,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机构、安全保护机构和医疗机构,配备安全保护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等,为游客提供综合性优质服务,切实维护景区秩序,保障游客旅游安全。

(四)注重旅游人才培养,设立旅游发展科研基地

旅游人才战略规划是旅游业和谐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应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实现旅游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第一,院校培训和定岗培训相结合,邀请高校、专业机构资深专家对旅游从业人员开展质量、营销、安全、导游、接待礼仪等业务知识培训,举办乡村旅游从业服务、旅游安全质量监督等各类培训等。第二,积极引进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等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旅游职工队伍。第三,以贵州大学等高校为骨干,发展旅游科研,以创新的思维探索多样化多模式旅游产业。

(五)进一步加强旅游交通建设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加快发展旅游交通建设,根据贵州省现有交通规划体系及“十二五”规划“六横七纵八联线”的高速公路网规划和“一干十六支”航空网络规划,②强化交通旅游功能,构建以公路、航空、铁路为骨架,以水运为重要补充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第二,对通乡油路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旅游景区的公路项目尽快实施,消除断头路,增强景点的可进入性。第三,提升交通营运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交通配套辅助设施的建设,以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作为旅游交通的服务宗旨。

(六)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

第一,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旅游项目的建设工作,加强社会各界各组织的资金融合,大胆引进台资港资,积极开展户外体育运动基地建设、度假酒店投资等项目。第二,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及产业链的研究,搞好产业项目的储备。第三,鼓励与扶植旅游商品设计与生产、旅游用品设计与制造等新型产业。第四,不断创新、提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品位,加快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及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如加大力度开发建设毕节地区的金沙安底温泉、毕子海子街温泉、阿西里西等一批休闲旅游产品,让更多的人体验贵州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气候之美、饮食之美、服务之美。

(七)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实现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和谐发展

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贵州省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立法保护文化环境,如明确规定西江苗寨当地风俗习惯活动的开展规范,严禁当地文化过分商业化,保护苗族原生态文化、侗族原生态文化;第二,科学制定发展计划和战略,在妥善保护贵州省自身资源的前提下,根据合理的环境容量,有步骤有条件的向游客开放,同时进行旅游环保宣传;第三,投入资金用于保护旅游目的地环境,聘用足够的人员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监督和维护管理,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作者:周楠楠张遵东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