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09-14 10:14:15

我国会计模式的构建

会计模式指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开展会计实践活动过程中,实施定型化和标准化的式样。会计模式能够直接反映出会计实践活动,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中,通过会计模式来对会计活动特征实施描述。因此,会计模式代表了某一个国家,在特定的阶段或者时期中,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加工、传递的特殊方法。会计监督、组织、规范、体制、质量要求、目标等都是会计模式的内容。下面,笔者就对我国会计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我国会计模式的现状

我国的会计模式与苏联相结合,均属于共产主义模式,而后,对我国会计模式进行调整,将英美等模式中的内容融合到我国会计模式中,并且对其进行发展,由此,今天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模式得以产生。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模式正在逐渐和国际的会计工作接轨,自从新的会计准则实施和颁布至今,我国会计核算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核算基础也从收付实现制转变成为责权发生制,责权发生制更能够对经济活动进行真实、有效反映。很多企业均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成本核算制度,例如长安汽车等,很多会计流程中所规范的上市公司,都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相结合,从本质上将企业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和准确性提升,进而提升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对企业实施科学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会计模式的构建

1.建立信息系统企业会计是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和决策的,建立会计信息系统也是企业构建会计模式中的一个主要的内容。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协调中应当实现会计政策、信息指标以及信息质量间的协调。会计信息指标体系是基于会计信息系统数据以及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对于企业今后发展的情况指数也应该涉及。因为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会计信息也是存在差异的,在一定的情况下,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一个较为艰巨的任务。这也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需要面对的问题。比如,设置会计信息指标体系时要给谁提供什么信息,要设定哪些会计指标等等问题。在制定会计政策的时候也应该根据指标选择进行。

2.规范信息披露制度

进行会计核算时应该以会计信息的对外报送以及披露作为起点,同时也应该将其作为终点,可以说要实现会计目标就需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因此,建立合理地披露制度也是我国会计模式构建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会计系统的信息披露制度并没形成。在我国的公司法中,对股份上市公司有相关会计财务需报告的规定,对于非上市公司却没有这个要求。而且在企业法中也没有要其公司公告会计信息的规定。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基于我国企业资本结构导致的。在我国,国有资本资金在整个企业的资本金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企业资金大多数是来自于银行的,作为企业资金最大供应者的国有资产结构和银行是能够通过一定渠道获得企业的会计信息的,也因此对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如此一来,社会对于会计信息的公布需要也就并不那么急切了。最后,我国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会计人员往往害怕公开会计信息会带来风险,因此使得会计信息的对外公布也受影响。

3.确定多元化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地不仅仅是会计模式的核心,而且国家的会计目标对于其会计活动的法相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构建我国会计模式中确立会计目标也是必须的。我国的会计目标一直以来就处于一种以宏观目标作导向,以为政府服务为目的的状态。对于会计目标的确立也是同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这一目标为我国实施经济信息的集中管理提供了条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这种单一的目标已然无法满足当前的形式,因此,在新的时期,重新确定会计目标势在必行。基于当前的形势,我国会计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为企业微观经营提供服务的;第二,能够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第三,能够为我国投资机构以及职工等提供信息资源的;第四,能够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作出评价。

4.完善会计监督制

当前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还存有诸多问题,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监督制度也作出相应调整。第一,强化法律监督。将法律作为会计监督的基本保障。做好同会计相关法律宣传工作,强化执法的力度。第二,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和企业制度需要就要对政府的行政监督作出一定的调整。将原来的直接监督转化成间接监督,同时制定一定的法律制度对会计师执业进行监督。第三,加强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构建,提高会计师业务素质,并且强化其执业责任,使得社会会计能够成为我国会计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对会计模式定义以及内容进行阐述,从会计监督模式、会计教育模式、会计报告模式、会计核算模式、会计规范模式以及会计目标模式等诸多方面对我国会计模式进行了分析,对构建会计模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针对会计模式发展趋势,提出具有很强操作性、可行性的会计模式发展方式,旨在为我国会计模式以及我国会计领域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王玉莉 单位:济南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