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时间:2022-09-05 10:31:08

人才流失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摘要]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的“虹吸”效应使更多高素质人才从河北流入京津,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已经限制了河北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人才流失对区域经济建设的影响,认识到人才流失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人才流失;区域经济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

自2014年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来,河北省一直承担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主要任务。随着该战略的不断推进,河北经济发展备受关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河北省人均GDP居全国第19位,2018年第20位,远低于全国人均GDP水平。河北在“京津冀”三个地区中经济实力最弱,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够,这使得河北的资金和人才大量流入京津地区,很难吸纳和留住优秀人才。人才是经济建设的基础,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做支撑,严重的人才流失已经限制了河北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河北人才流失对区域经济建设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1河北省人才流失与区域经济建设现状

1.1河北省人才流失现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的“虹吸”效应使河北的人才呈现向京津流动的趋势。目前河北省人才流失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人才流失严重。在2018年关于人才流失率的调查中,河北省位列第三,高达55.6%,其中教育资源匮乏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使更多人才流出河北的重要因素。第二,人才回流困难。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河北省人才流失的现状,发现其存在问题,我们对省内就读的本科及以上高学历毕业生、省外就读的河北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本次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206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在外地求学的高学历人才中,只有20.96%愿意回到河北就业,其余80%都选择在其他地区发展。第三,人才引进难。在我们的调查中,非河北籍本科学历愿意来河北发展的仅占30%,硕士及以上更是低于1%,由此可见河北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十分有限,关于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还存在一定的缺陷。1.2河北省区域经济建设现状。区域经济作为河北省发展的重要支撑,以“一港双城三带四区”为发展格局,正努力形成具有特色、强化优势、协同并进的发展新局面。自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河北省在重点领域不断突破,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产业转型,经济总量也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河北省GDP总量在逐年增长,但是增速缓慢,2018年全国排名不增反降,从第六名降到第八名,并且人均GDP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河北经济助力,因此加快区域经济建设的步伐是当前的迫切任务。2019年河北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提出,未来河北省将围绕“发展沿海经济、培育特色经济、优化产业布局、壮大县域经济”展开工作部署,建立产业集群,促进河北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河北省人才流失对区域经济建设的影响

2.1区域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报告中提到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对各个省市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京津冀作为以创新为导向的城市群,正进一步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形成创新协同共同体。目前,河北省也正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创新企业集群。然而,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创新型人才,人才是创新的基础。人才流失不仅导致河北省创新人才不足,缺乏创新驱动,难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企业创新发展受到阻碍;也使得创新创业主体的市场活力不能发挥作用,造成区域创新能力不足,限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建设的瓶颈。2.2降低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和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人才要素作为一种重要资源逐渐成为地区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之一。当前河北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于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技术人才代表一个区域人才整体发展水平,代表着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强省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助推力。据统计,每年有大批高技术人才流向京津,并且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布局不断推进,人才流动的条件越来越宽松,更将加剧河北人才流失的现状,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建设。当前河北一些核心企业和战略新兴企业,如钢铁制造、汽车制造、机器人制造业等,正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但目前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容易导致企业的规划不能有效实施,研发生产不能有效落实,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降低河北省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实力。2.3限制产业结构调整。河北“十三五”时期规划产业转型,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在2018年实现了战略新兴产业增速超过传统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超过工业的转型目标。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人才结构的拉动,人才结构优化能够提升产业转型效率。目前,河北省正在努力打造“一核四区多集群”的产业格局,正是急需高素质人才的特殊时期,二三产业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但是高素质人才出现明显供不应求的现象,甚至出现项目负责团队集体流入京津行为,导致项目无法进行。人才流失对已有的战略部署是一个挑战,虽然规划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宏伟蓝图,但是缺乏推动规划落地的人才,降低了河北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也不能保证产业转型的质量。2.4制约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人才流失在限制河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制约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协同发展战略旨在形成三个地区优势互补新格局,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京津为河北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智力支撑,但相较于京津两地,河北经济落后,产业结构也在转型中,技术和资金都相对不足,因此,更多优秀人才选择去京津发展,这就导致河北和京津的人才差距更加显著,最需要人才的河北反而最缺乏。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差距不断增大,会引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展,而京津冀一体化要求三地各具特色且经济水平接近,其核心产业一体化对于河北产业结构升级、人才结构调整提出更高要求,但巨大的经济差异导致三地产业协作变得困难,难以有效发挥一体化促进作用,制约着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人才流失与区域经济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不仅人才流失限制区域经济建设,抑制经济增长,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与此同时,区域经济也会影响人才流失,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会抑制人才流失,促进人才回流[1],更进一步的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相反则会加剧人才流失,对经济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只有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建设。

3应对人才流失,促进河北区域经济建设的策略

3.1加大教育投入,发展教育事业。解决人才流失的根本是人才培养,培养人才的根本路径是教育,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河北省对于教育投入远不如京津两地,要应对人才流失,首先就要加大教育投入,发展教育事业。河北省现有高校数量少,并且仅有的一所211高校坐落在天津,河北应针对现有的教育情况与人才需求,加大教育投入,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出符合现阶段经济建设的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并将“产学研”结合,让企业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在培养基础人才的同时,侧重于培养目前产业转型、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人才的精准服务。利用有限资源,培养更专业更高效的人才,促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3.2结合产业结构引才,优化产业结构。如果培养人才是解决人才短缺的根本路径,那么引进人才则是当今人才竞争时代的必要战略。目前,各个省市都出台优惠政策,引进人才,集聚人才。但是单纯的引进所有高端人才,可能不能做到人尽其用。一方面,如果人才不能应用到产业转型与经济建设中,可能会做到人才资源的浪费,不能发挥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盲目引进人才,但是不能将其工作环境,服务水平同等提高,可能会导致引才的再流失。因此,引进人才应以经济建设为首要目标,结合目前的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推动力,以企业高校为主导,精准引才,让人才发挥最大作用。3.3以区域经济建设为导向,推动人才结构调整。人才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基础,支撑着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在应对人才流失问题上,政府应以区域经济建设为导向,推动人才结构的调整。首先,明确经济建设的目标,了解产业结构变革中人才结构需求情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人才结构的调整,大力开发第三产业人才资源,培养和引进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改善河北省目前高端人才的现状[2]。其次,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利用人才市场等市场调节机制提升人才结构的资源配置,实现人才的供需平衡与稳定发展。最后,完善竞争和激励机制,筛选出区域经济建设更需要的人才,优化人才结构。3.4构建人才共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共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是解决人才分布不均衡的有效途径,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自2015年国家出台协同发展纲要,明确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建设目标,强调人才共享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来,京津冀三地正逐步构建人才共享机制[3],努力实现信息共享、人才资源共享,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推动人才共享平台的建立,推广人才共享的理念,加强区域间人才的流动性,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智力、科技共享,促进经济协同发展。人才流失是限制河北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更限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了把握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河北应认识到人才流失问题的严重性,立足于人才流失现状,明确人才流失的原因,在提出应对策略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出具有特色的人才突破路径,解决人才流失问题,进而提高人才竞争力,推动河北省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帆,方卫华.人才流失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基于金砖四国的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3):89-95.

[2]马学.河北:服务改革大局着眼创新发展积极发挥高端会计人才引领辐射作用[J].财务与会计,2017(16):11-13.

[3]付斌,程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共享路径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2):6-8.

作者:姜佳丽 张蜀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