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2:02:56

人才服务

人才服务范文篇1

一、**市公共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大思维大气魄

**市作为江苏省的“人才特区”试点市,承担着对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市场的探索任务,**市人力资源市场的建立实现了人才、劳动力、毕业生就业三大市场的贯通,统一协调发展人才服务的战略。**市委、市政府对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大思维、大气魄的改革思路,令我们耳目一新,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拓宽了改革发展的思路。此行,我们对**人力资源市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受:

(一)大投入,大规模

**人力资源市场规划用地62亩,其中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为3.2万平方米(二期为其他配套设施),项目由**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发区劳动人事局及市创业控股有限公司四方联合总投资1.5亿元兴建的。大楼设有300个展位的人才交流服务区、可以容纳200家职介机构的劳动力职业介绍区、可存放40万份档案资料的综合档案中心区。其规模使参观者震撼,体现了当地政府对建设一个有力的人才引进平台的不遗余力,对人才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视。

(二)大市场,大产业

**人力资源市场成立集团公司,内设党政办公室、市场管理科、就业促进科、人才资信科、规划财务科和事业保障科等6个机构,其属下员工150多人,下设开发区分公司、花桥人力资源公司、市场招聘中心、信息网络中心、人才派遣中心、劳务输出公司、职业介绍公司、教育培训中心、管理咨询公司、人才猎头公司、建设管理公司等11个分支机构。人才市场每周逢三、五、六、七举办招聘会,每场招聘单位300多家,入场求职者愈万人,人才招聘会场次之频,入场人数之多,基本形成产业化。

(三)大统一,大规划

**人力资源市场作为全国试点,首次实行人事部门的人才市场和劳动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合并统一,人才劳务合并,市场企业化经营,实行政府调控和与市场配置相协调的机制。两行政部门各抽调部分工作人员调入人力资源市场进行管理,经营实行自收自支,并在财政有一定补助的情况下承担政府部分公益性人事公共事务,实现人才、劳动力、毕业生就业三大市场的贯通,建立统一的人才引进交流平台,未来向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

二、**市公共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一)天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三大市场的贯通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实现政府所属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的全面贯通,建立了一个便捷、高效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才服务不受城市、户籍、身份的限制,从而真正实现政府所属人才市场与其它要素市场一体化。

(二)地利

**市地域面积927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65万,面积比**稍大,但常住人口远不及**,流动人才约50万,堪比深圳、东莞。**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性质架构优越,东靠上海,西邻苏州。上海东面环海,接壤陆地只有西北面的**和西南面浙江,**占了国际都会向外辐射的半壁江山,是上海发展的一个人才后勤支点,**人力资源市场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南临312国道、东邻**市客运中心,北邻京沪高速铁路**火车站,处于**各个交通枢纽中心,占尽地理。

(三)政通

2006年1月6日,江苏省委组织部和省人事厅联合召开“人才特区”试点工作会议。苏州**市、常州新北高新区、南通市、徐州市城区(包括新沂市)、盐城大丰和南京大学成为首批试点的“人才特区”。“人才特区”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人才工作的政策环境、体制建设、机制运行、资金投入、环境营造和工作内容、工作模式等都比区域外具有优先性和特殊性。通过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聚集优秀人才、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从而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特区”试点工作承担着试验、改革和创新的任务,试点工作分为“区域试点”、“行业试点”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年度的试点内容共有6大方面,根据6大“人才特区”实际情况分别试点。**市作为“全国十强经济县”之首,经济基础好,政策灵活,通过贯通三大人才市场,构建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大市场,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修订人才开发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社会特殊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了**市公共人才服务体系。

(四)人和

20**年11月18日,**人力资源市场正式挂牌,人事部门的人才市场和劳动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合并统一,原人才中心机构保留,人员编制保留。其组织架构为副处级建制,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任党委书记;人事局长、劳动局长兼任副书记;人事局副局长兼任常委会副主任,其党委组织不参与人力资源市场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这一合并在全国人事系统引起广泛关注,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事厅厅长赵永贤就此事接受《中国人事报》采访,介绍**经验时,说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建设过程中,打破了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公共服务的壁垒,有关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都能淡化权力和利益,不为管理职能和部门利益所左右,人事部门没有利用公共服务的旗号,为部门谋利,由于“人和”从而实现今天跨部门的贯通合并,建立一个统一有序的公共人才服务平台。

三、**市公共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的借鉴

首先,政府重视,领导关心。近年来江苏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工作大动作,如“解放人才”大讨论、“六大人才高峰行动”、“人才特区”的试点等,体现了江苏省政府对人事人才工作的重视,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人才在塑造核心竞争力方面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认识到地区人才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才市场作为政府公共人才服务的主体,必须建设成一个有活力的人才交流平台,以满足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另外,场地更换,设备更新,有先进的办公设备和有利的地理位置也是建设一个高效、有前景的人才市场的前提条件。

人才服务范文篇2

1.1国际背景。国际上虽没有航运服务业的相关概念定义,但对海事集群(国际航运中心)的研究早有记载。目前,海事集群的演变、各航运中心的比较评价等依然是航运学术界和各个港口国家、城市政府及决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航运服务业体系的发展正是随着海事集群(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演变而发展的。全球著名的伦敦国际航运中心和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正是凭借各自独特的航运服务业集聚优势、完善的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链而长期掌握着全球航运的重要资源和话语权。1.2国内背景。1996年我国政府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家战略,2000年国务院明确上海要建设包括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在内的“四个中心”,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此背景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08年至今,上海港货物总吞吐量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201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新加坡港,成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一的港口。但是,由于上海航运建设重点主要在以货物运输为主的航运基础产业,因此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航运基础产业的发展,以航运保险、航运金融和海事咨询为主的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近年来,我国各主要港口城市陆续和实施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文件与政策。航运服务业是航运主业的重要支撑,是我国由海运大国走向海运强国的有力保障。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对我国海运业、经济乃至全球海运业的发展意义深远。为引导和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从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2航运服务业的分类及构成航运服务业是指一切围绕航运活动展开的航运相关性服务,涉及的行业众多,包括航运业、金融业、服务业、保险业等多个行业的融合。航运服务业分类及构成情况[1]见图1。

3现代航运服务业的涵义和特征

根据国务院和交通运输部分别颁布的《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内容和精神及航运服务业的系统分类,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内涵概括为:现代航运服务业是指除了船舶管理、船舶、水路客货运、港口装卸、仓储堆存、船舶检验等传统航运服务业外,能够促进航运服务业转型升级并提升航运交易能力的航运电子商务、航运经纪、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信息技术和为航运提供保障支持的航运法律、航运咨询、航运教育、船员服务等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现代航运服务业具有如下特征:(1)现代航运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子类属于第三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现代航运服务业是随着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演变应运而生和发展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航运软实力的象征,其发展重点会随着港口功能的提升而变化。(3)现代航运服务业是由运输服务(如船舶融资、租赁、海事法律、海事仲裁、航运保险等)弹性需求和运输衍生创新(如指数开发、航运金融、航运公估、航运咨询、航运媒体等)驱动的航运服务业。(4)现代航运服务业的构成要素主要集中在航运服务业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的支持层衍生活动,一般具有“两新四高”的特点,即:新的领域、新的模式,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知识结构、高精神享受。(5)现代航运服务业具有集群性和融合性。在港口附近的地域空间范围内,航运服务企业和与之相关的机构之间通过非常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很长的产业链,这产业链的影响力会遍及全国乃至世界。现代航运服务集群提供的是多层次、全方位的航运服务,集群的发展方向是整个价值链中增值最大的部分。

4现代航运服务业人才的涵义和特征

4.1涵义。现代航运服务业人才是指具有现代航运服务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航运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航运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现代航运服务业人才主要有航运保险人才、航运金融人才、航运经纪人才、海事法律仲裁人才、船舶管理人才、海事教育培训人才、航运咨询和研究人才,以及船员服务人才、航运电商服务人才、航运信息管理与运营人才和船舶技术服务人才。4.2特征。与传统航运服务业人才相比较,现代航运服务业人才具有如下特征:(1)专业素养更高的应用型人才。现代航运服务业人才应是既精通港航理论又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是航运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为航运事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2)更高水平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对于现代航运服务业人才,国际化水准较传统航运服务业人才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除了对英语交流能力有更严格的要求外,相关从业人员还要熟悉甚至掌握国际法律法规、实时追踪国际航运市场动向,为港航企业参与国际活动搭建平台等,具备多方面深层次的专业素养。以航运金融、航运保险和海商法律等为代表的现代航运服务业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因此航运金融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的金融交易专业知识外,还要谙熟航运规则、操作规范、航运法律框架,具备一定的航运市场分析能力。只有这样,相关人员才能初步适任由航运市场周期分析、航运资产定价、船舶租赁、航运重组和航运风险管理与应用等构成的航运金融岗位。(3)更具创新精神的服务业人才。以航运电商、航运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现代航运服务业是由运输衍生创新驱动的航运服务业,可以说是在创新服务模式下衍生的新业态,因此创新精神是服务业人员的典型特征。

5我国航运人才现状

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与产业对接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事院校和贸易类院校培养了大量的传统航运服务业人才;然而随着航运产业的升级,人才供给却迟迟没有对接产业发展的需求。以上海为例,世界著名航运与交通咨询机构FISHER的调查显示:上海航运产业从业人员约21.99万人,其中航运辅助服务业从业人数为8.88万人,航运衍生服务业从业人数为0.21万人,分别占总人数的40.38%和0.955%;上海高端航运服务业人才数量世界排名第8位,仅为伦敦的1/3。上海从事航运金融、航运保险和海事仲裁与法律服务等高端航运人才严重匮乏,将无法满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服务业发展的需要。据预测,2020年上海航运物流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35万人,其中,航运管理、航运金融、海事法律、航运咨询、海事教育等方面航运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将突破3万人。庞大的人才需求规模向现代航运服务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6结语

在我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自贸区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航运服务等级显著提高,现代航运服务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已迫在眉睫。2015年1月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关于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第17条指出:鼓励和支持我国高等院校开展航运服务专业教育,重点培养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经纪、海事法律等领域的专业性和复合型人才;努力加强与国外高等院校和研究咨询机构的合作,着力培训和引进航运服务业紧缺人才。高等院校尤其是海事类高等院校,是我国开展航运教育与培训的主力机构,在国家政策指引下,海事院校需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根据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培养水平,提高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董岗,马勇.现代航运服务业分类比较及对上海的启示[J].水运管理,2013(1):26-29.

[2]汪传旭.上海与长江流域航运服务业联动发展[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109.

人才服务范文篇3

(一)服务地方区域文化发展的功能。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其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多方协同形成合作网络。高校作为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必然肩负着服务地方区域文化发展的职能,如培训、演出、文化志愿服务、开放文化场所等。此外,由于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还不够充足,公共文化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差距较大,高校因其天然的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还承担着提供政府、社会组织等其他主体所缺失的演出、服务等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与政府着力于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不同,高校主要直指公共文化服务的微观层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加贴近公民文化需求,能够为政府宏观规划和决策提供有效的建议,促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良性循环和发展。(二)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功能。文化人才队伍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有责任基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为有相关兴趣和就业意向的学生提供系统完备的专业教育,培养公共文化服务精神,使其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和岗位胜任能力。同时,高校可以与政府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共建,为已就职的工作人员提供专门化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高校还能组织科研队伍,结合国内外发展状况,从多种视角深入研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理论问题,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传承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大学的使命。高校聚集了大量专家学者,建有美育研究中心、文化研究中心等各类研究机构,有能力组织专家学者在各个文化领域开展课题研究。高校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日常教学活动、互联网+平台建设等,使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地方高校数量多、分布广,且大多位于非中心城市甚至少数民族地区,与当地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在挖掘和保护地方区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通过开展专业研究、作品创作、实践活动等,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服务地方公共文化的制约因素

许多高校都将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大力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总体而言,大多数高校都是着眼于公共艺术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往往忽略了公共艺术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功能。因此,从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探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发现诸多问题。(一)服务社会理念不够深入。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中,缺少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二是忽视了将国家的意识形态原则和价值诉求与艺术教育的完美融合,没有通过对地方文艺演出、艺术“三下乡”等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共享。(二)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而言,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了解相关政策法规,并且具备一定的专业艺术文化知识和能力。地方高校往往注重发挥艺术教育以艺怡情、以艺启智、以艺导善的功能,在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上倾向于提高学生艺术技能,倾向于将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缺乏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内容,导致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无法对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求。(三)社会各方帮扶不足。政职能部门和社会机构在推动高校服务社会发展方面应给予大力支持,但是目前高校资源与地方需求的对接方面帮扶力度不够,在资金投入、人力保障、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帮扶力度不够。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地方文化需求变化之间存在一定滞后,导致地方需求无法满足,高校优势无法发挥的局面。高校与政府、社会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还不够畅通,多方参与的基层公文化服务合作网络还不够健全。

三、公共文化服务视域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面对高校艺术教育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诸多制约因素,积极探索和创新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校实现服务地方职能的重要路径,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地方高校应结合社会需求,根据学生办学实际,明确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丰富实践路径,强化资源配置,构建满足公共文化发展需要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一)确定层次化的培养目标。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主要包括文化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将这三支队伍建设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根据学生艺术基础,将培养对象划分为全体学生、艺术特长生和艺术尖子生三个层次,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和艺术通识教育,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热心基层公共服务的文化志愿者;面向艺术特长生开展文化理论教育和艺术技能培训,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成为企事业单位文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以及社区、乡镇等基层公共文化活动的业余文化骨干;面向艺术尖子生开展艺术专项培养、文化创作和文化演出,使其能够完成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工作,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如图1)。(二)建立“基础+专长+拓展”的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依托慕课等网络资源,以文化通识和艺术欣赏为重点,开设思想教育、传统文化、文化理论等基础性课程。面向艺术特长生,依托艺术社团,以艺术技能提升和艺术传承为重点,按照课程的理念对社团活动进行管理,开设艺术表演、艺术实践、艺术作品、艺术传承等拓展性课程。面向艺术尖子生,依托地方大型文艺活动,以艺术创作和专长培养为重点,开设大型晚会策划和实施、舞蹈编导、音乐创作等创新性课程(见表1)。(三)丰富校内外实践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校级-院级-班级文艺活动,实现人人参与艺术教育,同时结合“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农村开展文化知识普及宣传、社区文化辅导、专题知识讲座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面向艺术特长生,依托艺术类社团,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面向艺术尖子生,瞄准地方大型文艺活动,将文化艺术节演出等作为艺术专长培养、非物质文化实践、艺术作品创新的实践平台。(四)强化资源配置。加大校内资源配置,在经费、师资队伍、场地设备等方面全方位予以保障,为基础性课程和群众性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整合地方政府和企业资源,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组织艺术特长生和艺术尖子生参与社会文化项目建设和大型文艺活动,并结合地方文化资源,从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多方面开展创作,引领和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辉.文化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国故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戴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四川大学课题组.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知识教育培养研究[J].党政研究,2018(1).

[4]段紫逸.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J].创新科技,2017(3).

人才服务范文篇4

一、指导思想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以“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工作思路,围绕工业大项目和科技农业的经济发展引进人才,提供人才服务,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有力支持。

二、活动对象和时间

1、活动对象:县中小企业局、委机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

2、时间:从2015年6月1日开始至6月31日结束。

三、活动内容

1、走访、联系企业。(6月1日—6月5日)组织全委职能部门业务骨干力量,以医药产业企业、帮扶企业为重点,深入企业开展上门服务,现场办公,了解情况和需求,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服务月为契机,建立长效人才服务机制,保持与企业紧密联系,各部门做好大项目、好项目、需求大的项目实时跟踪,及时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引进,培养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2、宣传人才政策。(6月6日—6月10日)深入企业,采取现场解答,发放宣传材料、网络沟通、电话联系等多种形式,大力进行人才政策宣传,提供咨询服务,帮组企业引进用好留住人才出谋献策。使企业及时了解掌握人才引进、人才选拔、人才评价、人才培养、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政策规定。

3、需求人才调查。(6月13日—6月25日)采取分组上门入企业的方式,摸清大项目、好项目等重点企业对人才需求,特别紧缺人才和需求情况,了解掌握企业在人才资源引进、培养培训、职称申报等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征集企业对人才工作的意见、建议。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及时梳理、归类、建台立档,对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及时上报,有针对性地完善引进紧缺人才政策措施,优质高效地搞好人才服务。

4、服务人才。(6月26日—6月31日)一是充分调动现有人才有效积极性,搭建创新人才服务平台,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与大项目的对接,集聚高层次人才智力,不断发展壮大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使引进人才留得住,肯发挥,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有关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开设绿色通道;三是根据企业需求,建议县委人才办,组织专场人才招聘会,积极为企业招聘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

四、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为确保“人才服务月“活动按时序开展。我委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在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有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按照”人才服务月“工作要求明确分工,把活动落到实处,确保服务月活动的顺利开展。

2、突出重点、做出成绩。各有关科室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认真落实活动措施,结合日常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好活动,取得好成绩。

人才服务范文篇5

**县从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充分认识大力开发乡土人才资源的重要意义,按照实施特色农业强县的需要,大力实施“千名乡土人才工程”,力争在5年内,使全县乡土人才总量达到2500人。为培养千名重点乡土人才,**县明确了选拔范围和对象,统一制定了乡土人才具体认定的标准,对于符合条件的人员,由本人向村委会或所在单位申请,也可以在本人认可的基础上,由村委会或所在单位直接向所在地乡镇党委推荐,经乡镇党委初审后报县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会同县农业局审核后认定为**县乡土人才。目前,全县共认定重点乡土人才1200名。

**县认定的千名乡土人才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每两年对乡土人才采取群众评议、实地查看、现场考察等办法进行考核和检审,重点考核乡土人才的技术水平和业绩。考核为优秀的乡土人才给予表彰奖励。考核不合格的取消乡土人才资格。考核中要注重发现和吸纳新的乡土人才,及时纳入管理。**县还根据各类乡土人才的专长,分类立档建库,录入微机,实行信息化管理。各乡镇党委对本乡镇乡土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实行人才台帐管理,并及时发现有潜力的各类乡土人才,建立起各乡镇乡土后备人才库。

**县在开发乡土人才工作中,做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大批量培训和培养乡土人才,充分利用农函大、农广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的作用,实行按需施教,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重点办好职业教育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有针对性地培训科技示范户,开展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传授推广,使其成为培训乡村科技干部和致富能手的主阵地;支持能工巧匠“带徒弟”传授技艺;发挥引智渠道,组织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经济发达地区培训;组织专家服务团深入基层对拔尖乡土人才及其技术难点进行技术指导。

通过重点培养千名乡土人才,**县逐步建立了一支与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素质较高、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并与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协调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基本满足**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服务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战略,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抓好农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技术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能工巧匠和农村带头人五支队伍建设,使农村人才总量增加,队伍结构优化,整体素质提升,农村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人才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的智慧和力量得到充分发挥。

三、服务内容与工作措施

1、着力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农村实用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和积极推动者。要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数量、提高素质和质量、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为目标,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选拔纳入全区人才资源开发整体规划。以实施各项培训工程为龙头,带动各类短期培训的广泛开展。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农技推广中心、农广校等培训基地,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自学与集中授课、长期培训与短期轮训、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以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培训来培训实用人才。对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一次性就业创业职业培训补贴,对其中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创业人员,可向区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申请期限不超过2年的贷款。

2、合理配置农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把人才服务延伸至乡镇、农村,各乡(镇)确定专人从事农村人才服务工作,各村委会设立人才服务联络员,负责掌握本村乡土人才发展动态,收集科技应用推广情况,及时向区人才市场反馈信息,形成区乡村连通、上下衔接的为农服务网络。定期向农村人才供需信息,为农村人才开发搞好信息服务。人才中心要对农村人才进入市场实行免费登记、免费推荐、免费服务,采取多种形式送人才信息下乡,为农村人才择业和转移提供全方位服务。

3、专业技术职称岗位聘任向农村倾斜。按照省人事厅《关于开展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的通知》,逐步推广农民职称的评审工作,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推广科学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对城区内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动态管理,对自愿到农村开展支教、支医、支农、扶贫一线工作的,不受专业技术岗位限制,直接聘任;对在农村工作满五年的人员,回城后不受专业技术岗位限制,直接聘任。

4、开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和农村小学教师“三定向”培养等活动。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活动,做好农村小学教师“三定向”培养工作,为农村输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不断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形成毕业生面向基层服务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协商有关部门,严格落实中央和地方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强管理服务,做好考核录用。积极鼓励和促进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主动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5、组织专家赴农村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和科技成果推广活动。深入调研农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研究制定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和科技成果推广活动工作方案。创新专家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分期分批组织专家赴农村基层开展服务活动,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将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送到农民手中。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专家定点帮扶制度,健全农技员包片服务网络,创造条件推进农业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提升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

6、加大引智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人事部门的职能优势,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和国际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优良品种、管理技术。着力做好“一村一品”的引智立项工作,通过省级“一村一品”示范点牛牛乳业有限公司以及思培德公司等一批产品质量好、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农村的农户发展种养殖业。推进农业引智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建设,扩大农业引智成果推广,形成各乡镇“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组、一组带一片、一片兴一业”的新格局。

7、积极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从构建农村新型服务体系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合理确定乡镇的工作任务和重点,强化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新型服务体系建设,科学整合事业站所,理顺区乡之间、区级主管部门和乡镇事业站所之间的关系,提高乡镇为“三农”服务的水平。

人才服务范文篇7

1、努力放大区域人才集聚效应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依托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六大人才高峰”计划、市工程技术关键人才引进计划、区科技领军型人才引进计划、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工程等载体,进一步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开发引进选拔培养工作。

2、做强做大留学人员创业园

一是加强对外宣传,扩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在海内外的影响,增强吸引力。充分利用各类留学人员交流会和*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信息平台,宣传我区区位优势,各类引才、引智、引进技术项目的扶持政策。二是不断拓宽对外联系的渠道,掌握更多的留学人员信息。充分利用我区海外人才信息库,加强与各类国际人才交流协会的联系沟通,构建多渠道交流网络,为实现经常化、专业化、高效率的海外留学人员引进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加强对园区企业的全方位跟踪服务。多形式、多渠道帮助企业做好各类人才的引进工作,解决企业在创业阶段人才短缺的问题;帮助企业争取各类择优资助项目经费,多渠道解决企业在创业阶段的资金瓶颈;四是创新人才和产业聚集的氛围,发挥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品牌效应,使更多的高科技项目、高科技人才,初创型、创新型企业能够聚集创业园。

3、积极拓宽人才市场覆盖面

加快人才市场培育发展步伐,使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近程与远程交流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拓展举办有形人才市场的方法和手段,全方位、深层次、多样化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做到专业人才招聘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招聘有机结合;就地招聘与校园招聘有机结合;区定期集中招聘和各镇街不定期自行招聘有机结合。开拓无形人才市场,借助网络市场人才交流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实现区人力资源网与周边县(市)人才市场、重点城市人才市场、重点高校和重点企业单位的信息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实现网上人才市场与现场人才市场相结合,使招聘单位可以在网上和人才市场现场同时招聘信息,求职者在网上也可以知道现场招聘情况。

4、不断拓展人才网站服务功能

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发挥人力资源网站“人才测评”功能,为企业引进合适的人才提供配套服务;实现区人力资源网与高校就业网对接,为高校毕业生和辖区企业提供网上交流和远程招聘服务;建立为社会、企业等公益化的服务制度,利用网站平台,提供政策服务、信息服务、人才服务、智力服务、业务服务。

(二)加强人事宏观管理,健全选拔考核机制

1、严格执行人事管理决策机制

对全区各类财政供养人员年度招录计划需求由各单位进行申报,依据人事管理决策机制相关规定,根据申报类别,由对应的决策层就相关内容决策后,按规定的工作流程和批次完成全区各类财政供养人员年度招录工作。

2、全面推进面向基层选拔机制

做好全区09年度事业单位补员需求摸底工作,在此基础上,除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外,一般性岗位原则上全部面向辖区内社区(村)干部公开选拔,制定详细的事业单位补员面向社区(村)干部公开选拔实施意见,选拔一批优秀社区、村干部进入事业单位工作,进一步激发社区、村干部爱岗敬业、创新发展的热情,增强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

3、健全完善机关人员考核机制

结合区情,制定详实的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细则。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工作要求及对各部门确定的具体工作目标任务,结合公务员本身所从事的岗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以履行职责和完成工作目标任务情况为主要依据。在考核内容上,力求有针对性、可比性,注重对每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客观评价。在考核办法上,一是实行分类量化考核,根据具体岗位制定量化考核内容;二是扩大测评范围,将测评范围从本单位、本部门扩大到服务对象,并将服务对象的测评作为对每个公务员平时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三是注重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将平时考核的情况在年终考核中设定一定的权重。在考核结果的使用上,加大对考核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公务员的处罚力度。

4、积极拓展公务员培训形式

公务员培训突破常规化,力求体现个性化,实行“菜单式”培训。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需求性,选择机关公务员比较关注的内容;注重实用性,选择公务员想学的内容;突出广泛性,选择公务员易接受的内容;突出引导性,培养公务员良好的文化志趣,引导公务员不断学习研究新知识。在培训方法上,围绕设定的“菜单”培训内容,由公务员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培训课程后,制定培训计划,分期举办培训班,从而提高公务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积极探索建立公务员在线网上学习考核机制,设置统一的必修课程和涉及广泛的选修课程,通过网上考试考核、课程评估等,将公务员培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培训效果。

人才服务范文篇8

【摘要】人才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联系在一起,与人事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因此,更好地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是推动我市经济健康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才市场;新形热;如何更好发挥;服务职能

今年1月份,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我们防城港市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我市“坚持以港兴市、以工兴市、以区位优势兴市,大力发展大工业、大物流、大商贸、大旅游,努力把防城港市建设成为面向东盟乃至更大区域的钢铁能源基地、商贸物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国际滨海旅游胜地,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友好、开放度高、活力迸发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和重要门户城市”的总体发展思路目标的逐渐实现,为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而就我市现有人才状况,可以说是总量不足,素质偏低,高、精、尖人才奇缺。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为加快我市经济的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1新形势下明确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

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从本质上说,它属于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它与行政机关相比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都是不同的。人才市场不止是人事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更是人事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才服务的一块阵地;人才市场的业务不止是某一单项的业务,而是人事部门各项人才业务的延伸和扩展。但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明确政府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推进政府所属人才市场的体制改革,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性业务分开管理、分类发展的有效形式。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应以社会效益、人才效益为主。在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方面,应从少收费向不收费过渡,逐步降低人才招聘会、人事档案管理、人事的收费标准,只适当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

2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我市人才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市场功能不够完善,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尚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业务工作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要。一是设备陈旧,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与各区县之间联系不紧,协作不多,许多资源不能共享,形成相对封闭,互不开放,各自为政的格局,难以开展高效、快捷的管理服务。二是人才市场中的人才概念过于狭小,对人才的划分也不尽合理,往往拘束于大中专毕业生,由此形成两大块不同的人力资源市场。即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大市场属于不同部门的管理,严重阻碍了人才市场的整体发展。三是硬件设施落后。有的区、县人才市场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用的办公设备,更谈不上专门的办公的场所。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要认真研究现阶段改革和发展对人才市场的客观要求,科学地规划人才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模式,合理地设计人才市场的功能结构,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3拓展和创新市场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人才市场是人才人事工作贴近经济建设的窗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阵地,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阵地作用,积极为各用人单位或各类人才提供服务,我们应该尽力拓展业务,完善功能,争取将人才引进、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配置、人才测评、毕业生就业指导、人事,网络建设等事务性、技术性、服务性社会职能充实到人才市场。

3.1完善人才信息服务。人才市场信息是我们市场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特别注重这项业务,要扩大信息来源,增加供给渠道,完善采集手段,丰富市场信息量。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广泛传播我们人才市场的信息,为广大的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服务。在完善现有信息服务手段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网上人才市场,这是人才市场发展的方向。在建立全市信息网络的过程中,市人才中心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统一软件的要求,由区到市,实现全市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资源共享。然后逐步与市外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人才信息计算机网络,加快我市企业经营管理者数据库、高新技术人才数据库和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的建设步伐,为我市企业提供便捷的人才人事服务。

3.2扩大人才中介服务。目前我市人才市场基本上还是只为进入人才市场的求职招聘者提供中介服务。这些服务还是低层次的、有限的,尚不能满足用单位和人才的要求。新形势下,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人才层次,不同的招聘要求采取不同的中介服务方式。要将定期的人才交流会与日常的求职招聘中介结合起来。多形式、多领域、多途径地开展我们的人才中介业务。

3.3大力推进和发展人事服务。人事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原则在人事管理方面的体现,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发展人事有利于丰富人才市场的内涵。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开展单位人事。在继续为非国有企业单位办理人事的同时,努力开展国有单位的人事。要提高人事的水平和档次,积极为用人单位人才规划、人事管理方案设计等内容。要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程序,在社会化,专业化和法制化方面开拓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完善。

3.4发展人才职业指导服务。职业指导,是一项新的人才服务业务。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才资源是计划配置,就业也都是国家分配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自主择业,既缺乏理论研究,也缺乏基本经验。因此许多的下岗分流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不知道怎样去求职择业,他们很多不是缺乏知识和工作能力,而是不懂得求职择业的技巧,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我们人才市场要发挥自己的职能优势,认真研究市场经济下求职择业的理论和方式,广泛收集、分析、职业供求信息,积极开展人才择业咨询、求职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等业务,开展毕业生和下岗分流等待业人员的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我市每年有2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回来报到,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同时,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的深化,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鼓励竞争,促进流动,提高素质,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充满生机的用人机制。人才市场对于优化人才配置,开发人才资源,解决就业和现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才市场进入改革发展新时期.中国人事报,2006-10-30

人才服务范文篇9

一、人才服务产业化的客观必要性

人才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最能动、最关键的第一资源,在市场供求关系引导下,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通过优质、高效、规范的人才服务实现的。

(一)人才服务产业化是做好新形势下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工作的必然选择。

随着机关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等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大批人才将摆脱计划分配、单位所有的羁绊,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成为社会共有的人才,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人才人事工作服务社会的任务也会越来越重,这是一。其二,服务对象越来越广。既要为不同所有制用人单位服务,又要为各类人才服务,包括流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职工,甚至农村乡土人才。第三,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既要为市场主体提供人才交流服务,又要为他们选人用人、求职择业提供科学的人才评价;既要及时向社会人才供求信息,又要为各类人才提供教育培训和知识更新的机会;既要为委托单位和个人人事关系,又要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四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包括与人才交流规模相适应的场所建设,以及现代化的办公手段,畅达的信息网络,快捷便利的办事效率,规范的服务质量和良好的服务态度等等。宜昌市湖北三峡人才市场建成后不断适应市场发育需要,完善市场机制、扩大服务功能确保主体到位的实践证明,只有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改变人才服务业分散、落后的局面,建立统一、规范、全面、系统的人才服务体系,形成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格局。

(二)人才服务产业化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的客观需要。

在人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新形势下,人事部门必须尽快转变工作职能,放手发展人才服务业,变人才服务管理的直接参预组织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指导,切实把我们的工作从纷繁复杂的人事服务业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研究人才资源开发和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人才服务业也将在完全依托市场,发展产业化的道路上,起到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地位的作用。而且,从现实着眼,人才服务产业化,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可为行政机关机构改革、精简分流奠定基础。

(三)人才服务产业化是人才服务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的唯一出路。

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国家人事部提出各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要尽快实现“三个过渡”:即市场的建立由政府推动向自我发展阶段过渡,最终走向独立运作;市场管理由政府规范向法律规范过渡,最终走向依法管理;市场服务由依靠行政职能优势向依靠市场竞争优势过渡,最终走向市场竞争。按照这一改革目标和思路,人才服务机构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应该看到,人才服务的巨大需求潜力和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中介机构涉足其间,逐步打破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对人才服务业的垄断,形成空前激烈的竞争局面。因此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如果不抓住机遇,把社会服务的职能优势、规模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的优势,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将来必然会有生死之忧,存亡之虞。

二、人才服务产业化的主要内容

人才服务产业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从宜昌市目前人才服务业发展现状看,其已经初步显现出产业化的雏形,有了良好的基础。其特点可以归纳为四句话,即依托市场,注重规模,讲求效益,不断拓展。

交流服务。这是宜昌市发展比较成熟的主要人才服务项目,特别是以去年元月8日“湖北三峡人才市场”正式挂牌为标志,宜昌市已经成为三峡区域人才流动集散中心。目前,三峡人才市场以县、市、区分市场为骨干,以乡镇人才交流服务站为基础,与全国各区域性人才市场联网,并率先开通了因特网上人才市场站点,建成了连结武汉、上海、北京等部级大型人才市场的“信息高速公路”,仅1998年一年,就有797家(次)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9450个。进一步加强各级人才市场间的统一、协调和合作,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必将加快人才服务产业化的进程。

教育培训。宜昌市目前已建成省级国家公务员培训基地和县级区域性公务员培训基地网络,培训基地设施完备、体系健全,具备培养各类人才所需的一切设备和条件。现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联合举办了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学历教育班,在册学员近2000人;计算机等级培训近50000人;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1100多期,累计培训156000人,发放继续教育证书120000册。教育培训将成为我市人才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测评考试。这是人才人事走向社会化的重要服务项目。目前在宜昌市已经形成从职称考试、录用公务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到执业资格考试等16项各类人才测评考试的组织体系和从组织报名、命题判卷、考试监察到评定成绩、颁发证书等一整套服务体系。1998年10月,宜昌市成立了人才测评中心,引进伯乐人才测评软件,正式启动了此项服务。目前已在市商业银行、三峡晚报社等10多家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招考人才中使用,共为100多人提供了测评服务,社会反应良好。测评考试业务为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提高了人才评价的科技含量,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较好的产业经营条件。

人事。这是适应“人才社会所有”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人事服务业务。近年来,宜昌市人事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去年底,全市共人事关系10263人,其中单位委托506家,共2560人;个人委托7703人。的形式和内容由最初一般档案人事关系,扩展到户粮关系、出国出境政审,代管党团组织关系等10多项内容。这一业务适应了人才资源社会共有的发展趋势,逐步推广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个体私营企业势成必然,是一项社会化程度高、市场潜力大的“朝阳产业”。

此外,还有人才人事信息、人事咨询与策划、企业人事诊断等项人事服务业务,近年来也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只要加强对这些项目的培育和指导,就能很快形成规模,同时还能带动其他项目的发展,实现人才服务产业化的规模效益。

三、加快人才服务产业化步伐的途径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实践

人才服务产业化,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创新工程,又是人才人事管理服务格局的重大调整。人事部门在探索实践中,要大胆解放思想,打破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淡化组织、个人的“划线”,在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帮助企业三年走出困境的同时,主动把工作向非全民单位延伸、向农村延伸、向包括广大乡土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延伸,把人才服务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真正使各类人才成为国家的人才、社会的人才、独立自我的人才,使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整体性开发,转化成为直接的生产力。还要明确认识人才智力的商品属性,依靠科学的人才评价,运用价格杠杆作用,建立起价值与价格相一致,凭知识、技术、智慧和创造性劳动获取报酬的分配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机制,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

实行人才服务产业化,必然会带来政府人事部门与其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人才服务机构职能的转变。一方面,要确立人才服务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赋予人才服务机构必要的自主经营权和用人自主权,使之转化为地位明确、产权责任清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人才服务机构要彻底改变“机关化”、“行政化”工作模式,按照市场供求关系,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开拓市场,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完备高效的服务,在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水平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人才服务范文篇10

一、人才服务产业化的客观必要性

人才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最能动、最关键的第一资源,在市场供求关系引导下,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通过优质、高效、规范的人才服务实现的。

(一)人才服务产业化是做好新形势下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工作的必然选择。

随着机关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等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大批人才将摆脱计划分配、单位所有的羁绊,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成为社会共有的人才,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人才人事工作服务社会的任务也会越来越重,这是一。其二,服务对象越来越广。既要为不同所有制用人单位服务,又要为各类人才服务,包括流动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职工,甚至农村乡土人才。第三,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既要为市场主体提供人才交流服务,又要为他们选人用人、求职择业提供科学的人才评价;既要及时向社会人才供求信息,又要为各类人才提供教育培训和知识更新的机会;既要为委托单位和个人人事关系,又要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四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包括与人才交流规模相适应的场所建设,以及现代化的办公手段,畅达的信息网络,快捷便利的办事效率,规范的服务质量和良好的服务态度等等。宜昌市湖北三峡人才市场建成后不断适应市场发育需要,完善市场机制、扩大服务功能确保主体到位的实践证明,只有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改变人才服务业分散、落后的局面,建立统一、规范、全面、系统的人才服务体系,形成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格局。

(二)人才服务产业化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机构改革的客观需要。

在人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新形势下,人事部门必须尽快转变工作职能,放手发展人才服务业,变人才服务管理的直接参预组织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指导,切实把我们的工作从纷繁复杂的人事服务业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研究人才资源开发和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人才服务业也将在完全依托市场,发展产业化的道路上,起到强化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地位的作用。而且,从现实着眼,人才服务产业化,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可为行政机关机构改革、精简分流奠定基础。

(三)人才服务产业化是人才服务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的唯一出路。

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国家人事部提出各级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要尽快实现“三个过渡”:即市场的建立由政府推动向自我发展阶段过渡,最终走向独立运作;市场管理由政府规范向法律规范过渡,最终走向依法管理;市场服务由依靠行政职能优势向依靠市场竞争优势过渡,最终走向市场竞争。按照这一改革目标和思路,人才服务机构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应该看到,人才服务的巨大需求潜力和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中介机构涉足其间,逐步打破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对人才服务业的垄断,形成空前激烈的竞争局面。因此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如果不抓住机遇,把社会服务的职能优势、规模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的优势,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将来必然会有生死之忧,存亡之虞。

二、人才服务产业化的主要内容

人才服务产业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从宜昌市目前人才服务业发展现状看,其已经初步显现出产业化的雏形,有了良好的基础。其特点可以归纳为四句话,即依托市场,注重规模,讲求效益,不断拓展。

交流服务。这是宜昌市发展比较成熟的主要人才服务项目,特别是以去年元月8日“湖北三峡人才市场”正式挂牌为标志,宜昌市已经成为三峡区域人才流动集散中心。目前,三峡人才市场以县、市、区分市场为骨干,以乡镇人才交流服务站为基础,与全国各区域性人才市场联网,并率先开通了因特网上人才市场站点,建成了连结武汉、上海、北京等部级大型人才市场的“信息高速公路”,仅1998年一年,就有797家(次)用人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9450个。进一步加强各级人才市场间的统一、协调和合作,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必将加快人才服务产业化的进程。

教育培训。宜昌市目前已建成省级国家公务员培训基地和县级区域性公务员培训基地网络,培训基地设施完备、体系健全,具备培养各类人才所需的一切设备和条件。现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联合举办了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学历教育班,在册学员近2000人;计算机等级培训近50000人;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1100多期,累计培训156000人,发放继续教育证书120000册。教育培训将成为我市人才产业化的重要支撑。

测评考试。这是人才人事走向社会化的重要服务项目。目前在宜昌市已经形成从职称考试、录用公务员考试、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到执业资格考试等16项各类人才测评考试的组织体系和从组织报名、命题判卷、考试监察到评定成绩、颁发证书等一整套服务体系。1998年10月,宜昌市成立了人才测评中心,引进伯乐人才测评软件,正式启动了此项服务。目前已在市商业银行、三峡晚报社等10多家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招考人才中使用,共为100多人提供了测评服务,社会反应良好。测评考试业务为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提高了人才评价的科技含量,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较好的产业经营条件。

人事。这是适应“人才社会所有”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人事服务业务。近年来,宜昌市人事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去年底,全市共人事关系10263人,其中单位委托506家,共2560人;个人委托7703人。的形式和内容由最初一般档案人事关系,扩展到户粮关系、出国出境政审,代管党团组织关系等10多项内容。这一业务适应了人才资源社会共有的发展趋势,逐步推广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以及个体私营企业势成必然,是一项社会化程度高、市场潜力大的“朝阳产业”。

此外,还有人才人事信息、人事咨询与策划、企业人事诊断等项人事服务业务,近年来也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只要加强对这些项目的培育和指导,就能很快形成规模,同时还能带动其他项目的发展,实现人才服务产业化的规模效益。

三、加快人才服务产业化步伐的途径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实践

人才服务产业化,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创新工程,又是人才人事管理服务格局的重大调整。人事部门在探索实践中,要大胆解放思想,打破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淡化组织、个人的“划线”,在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人才服务,帮助企业三年走出困境的同时,主动把工作向非全民单位延伸、向农村延伸、向包括广大乡土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延伸,把人才服务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真正使各类人才成为国家的人才、社会的人才、独立自我的人才,使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整体性开发,转化成为直接的生产力。还要明确认识人才智力的商品属性,依靠科学的人才评价,运用价格杠杆作用,建立起价值与价格相一致,凭知识、技术、智慧和创造性劳动获取报酬的分配机制,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机制,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

实行人才服务产业化,必然会带来政府人事部门与其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人才服务机构职能的转变。一方面,要确立人才服务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赋予人才服务机构必要的自主经营权和用人自主权,使之转化为地位明确、产权责任清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人才服务机构要彻底改变“机关化”、“行政化”工作模式,按照市场供求关系,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开拓市场,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完备高效的服务,在不断提高人才服务水平的同时发展壮大自己,增强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