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经济学探讨

时间:2022-10-19 09:17:52

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经济学探讨

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变迁

(一)以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萌芽阶段

在1944年5月21日,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说“还有陕北的山头都是光的,像个和尚头,我们要种树,使它长上头发。种树要订一个计划,如果每家种一百棵树,三十五万家就种三千五百万棵树。”在选择重工业发展的时候,选择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多发展农业与轻工业。因为这样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们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勤俭建国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人,虽然没有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和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从在工作实践中的梳理来看,区域均衡发展、勤俭节约、保护环境、植树造林、水利建设、计划生育、国土规划等多方面都蕴含了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探索发展阶段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探索发展了极其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客观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邓小平认识到:“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去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和解决问题。”这表明,在经济增长和眼前利益二者之间应该相互协调发展,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审视。20世纪70年代的大连海湾严重污染事件和联合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呼吁,让邓小平更加重视森林资源和环境保护,对森林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和保护,他要求“要严格纠正伐木工作中存在的严重浪费材料现象,把伐木计划和植林护林任务结合起来”。随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提出了地球不仅现在能居住,而且未来让子孙后代也能居住的发展目标,随着环境压力增大,邓小平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邓小平的引导和推动下,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议案,确定了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标志着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立,以法治的形式规范了植树是公民的义务,推动了我国植树造林事业的发展。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涉及了生态文明行为、生态产业文明、科技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现代化等方面,探索发展现代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以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初步形成阶段

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人,顺应了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志认识到“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在增大”,将生态环境提高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指出“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结合我国国情对可持续发展认真思考,既从现实角度出发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从未来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当代经济发展不应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四)以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生态文明思想理论趋于成熟阶段

践行了马克思生态文明观,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继承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正式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提出“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党的“十七大”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并列,将“生态文明”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标志着生态文明思想趋于成熟。

(五)以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再探索

在党的新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新一代领导集体亲力亲为参与义务植树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为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生态保障。认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关系,就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文明思想,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他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二、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演变的关系探讨

回顾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经济规模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生态文明思想,彼此之间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像一条闪亮的历史轨迹与经济一同发展。生态文明思想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步形成体系,工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为了指导更好地进行工业革命和享有工业文明成果。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正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形成的。“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在大自然的生物圈中进行”,这充分说明了经济活动会给大自然带来相当大的“负能量”。马克思指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贪婪与唯利是图,以大工业为自己的发展起点,决定了资本家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和高额的利润,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济发展是不应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盲目地发展经济会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以发展生产、产业协调为主,注重长远发展

在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速较慢,注重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以我国的“三五”计划为例,“三五”计划前四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平稳增长,第二产业产值略有下滑,第一产业所占总产值的比重均高于第二、三产业。至1970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GDP的35.4%、40.3%、24.3%,第二产业相比第一产业增长近5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的工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发展处于较低阶段的人们一味追求物质性产品的获得,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伤害。

(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高速增长,环境压力初显,政府开始重视并着手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此我国工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五”至“十一五”计划期间,第一产业年均产值占GDP年均产值的比重逐年下降到10.5%,第二产业年均产值占GDP年均产值的比重保持在42.9%以上并呈稳步上升的态势,第三产业年均产值占GDP年均产值的22%以上并逐年增长到42.4%。我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马克思曾指出:“在这种条件下,一个国家越是以大工业为自己发展的起点,那么它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的过程也就越迅速。”邓小平同志认识到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提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措施,并着手解决治理环境污染,加快了环境领域的立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作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截至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是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倍有余,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上升,生态文明建设也得到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不断增强。

三、结语与未来的展望

(一)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依然以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为基础

党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与经济在同一轨道中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人与自然的理论对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保护和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今天依然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是随着经济发展、生态问题的显现

而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与时代同行大体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南北部地区、东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萌芽的起因。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最为关键时期,是生态文明思想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时期。邓小平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探索发展了生态文明思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态问题频出,生态文明思想与之相匹配,趋于成熟。人类在环境中赖以发展生存,对人而言环境是具有价值的。认清“一切财富源于自然”这一客观规律,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问题和谐相处而存在的。

(三)党的思想在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落实到了法律和制度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产生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多部法律,对做好生态环境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生态领域立法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子,必须发展环境友好型高新技术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思想体系

“如果我们这个物种和其他所有生物想要继续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和繁荣,生态文明的建设就是迫切而需要的。”其根源在于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无限性与生态系统中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发展方式上由粗放型向节约型,高消耗、低产出向低消耗、高产出发展,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合理使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作者:封海坚 秦国华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