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论文

时间:2022-09-18 07:41:00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诚信;市场监管

[论文摘要]新会计准则体系后,公允价值的运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环境虽然已初步形成,但尚需进一步完善。本文认为完善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主要应从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构建会计诚信体系、完善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提高会计审计人员及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等方面着手。

在财政部日前颁布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无疑是一大变革。新准则体系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手段,公允价值的运用必将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保全企业的资本、真实反映企业的收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也为企业的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当然这一缺陷并不是公允价值本身引起的,而是由公允价值使用者和公允价值所处的环境造成的。为了确保2007年起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上市公司中顺利贯彻执行,防止企业管理层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尽快地完善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必将成为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完善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

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是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纵工具的一个重要因素。上市公司管理层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充分选择适合自身利益的公允价值,甚至伪造完全脱离实际的公允价值,从而做出损害国家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为了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约束,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的未流通股和国有股占主要份额,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会造成经理层的权限过大,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法定权限受到限制,甚至受制于经理层,使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为此就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立法上、制度上的完善、变革或创新,建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具体应采取以下几点改革措施:一是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允许董事会设立专门委员会。我国公司董事会之所以不能真正履行董事会的职责,或者在履行职责时忽视公司利益、损害股东利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董事会的构成单一,其成员基本上来自控股股东。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大比例引进外部董事进入董事会。在法律上应允许有关的管理公司、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向上市公司委派阶段性的全职董事或兼职董事,以改变董事会基本由内部董事组成的现状。同时,还应允许董事会设立专门委员会,如设立财务委员会、工薪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而专门委员会的成员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二是适当调整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监事会的法定权限。在现代公司制度下,由于股东的高度分散化,使得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权力的成本很高,股东对经理的有效监督一般都是通过董事会这一内部治理机制来实现的。因此笔者认为可适当缩减股东大会的法定职权,将其限定在任免部分董事、审批董事监事报酬、审议利润分配方案、增资减资、公司的合并、分立、终止、修改章程等方面,而将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权利移交董事会行使;股东大会只能行使《公司法》明确规定的股东大会职权,除此之外的其他职权,除非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均由董事会行使;对董事会的职权可改由公司章程规定;对经理设置的职权条款可授权董事会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予以处置。三是进一步明确董事的义务。目前我国新出台的公司法进一步强化了公司董事、监事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并创立了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这必将在加强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促使其勤勉尽责、防止权力滥用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笔者认为公司董事还应承担对经理阶层的监督和对社会的责任,而且将这些义务和责任真正落实到实处,还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努力。四是扩充监事会的权力,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制度。为了使监事会能有效发挥作用,新公司法已经在有些方面充实了监事会的职权,但主要还是从消极方面赋予监事会对董事、经理违法违章行为和损害公司利益行为的监督权,而缺少从积极方面的职权赋予。因此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扩充监事会的权利:将部分董事的提名权交给监事会;由监事会主席主持召开股东大会;由监事会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或解聘;财务报告编制后,应交监事会审核并由监事会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监事会代表公司起诉违法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五是建立帮助投资者实现诉权的诉讼支持制度。诉讼支持是指行政机构在行政程序或诉讼程序中所采用的证据,经法院许可后可以提供给私人诉讼的当事人,以对私人的诉讼请求进行证据支持。我国立法和司法制度一旦引入这一机制,证券监管部门在实施行政稽查和行政处罚过程中所获取的大量证据,就可以合法地提供给法院和当事人,从而使投资者不再因取证困难而放弃诉讼权。

2.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在内部控制法规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行业特色比较明显,而且,在内部控制的定位、结构、目标以及评价和报告体系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一是应建立宽泛的内部控制概念体系。我国的内部控制建设应当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会计或财务控制观,避免就会计论控制,树立企业内部控制的系统观和整体观,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从企业目标实现的角度来宣传企业内部控制,界定它的范围,确定它的目标,设计它的内容与结构。在确定内部控制的目标体系时,尤其要注意各目标之间严格的逻辑关系和层级关系。在设计内部控制的结构时,要特别注意它的层级结构和制度结构,充分关注内部控制的整体有效性。二是应尽快制定我国统一的内部控制指南。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法规基本上都是行业性的,只适用于本行业的企业和组织,而对其他行业或部门的企业和组织来说,往往适用性很差。另外,各个内部控制法规对内部控制的定位不尽相同,口径大小也不一致。这种“诸侯争霸”的局面无论从当前看,还是长远看均会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产生对内部控制理解上的混乱,行业间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等等。因此有必要尽快建立一个适应企业的管理层、投资者、注册会计师、监管部门等各方需求的、通用的内部控制平台,即能吸收西方各国内部控制的精华,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构建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南,作为我国企业建立内控制度的指导原则。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优秀的内部控制实务操作案例编制《企业内部控制实务参考》,作为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参考资料,让每一个企业能真正建立和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与英美等发达国家比,我国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的要求还很低。对一般上市公司仅要求公司董事在招股说明书中向股东报告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而年度报告中无此要求。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尚需要明确评价与报告的责任主体以及评价和报告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而且在我国目前公司治理控制较薄弱的情况下,董事会与管理层都不是承担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责任的最佳人选,可以考虑由监管部门委托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等)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公开评价结果,最后由监管部门根据有关法规做出相应的处理。

二、尽快构建会计诚信体系,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对会计审计人员诚信的考验,因为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与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有直接的联系。笔者认为会计诚信体系的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营造会计诚信的社会环境。首先整个国家应建立一种让败德失信者受到惩罚,诚实守信者受到鼓舞的规则;其次全社会要提倡诚实、利他和信守承诺,形成一个捍卫公众利益、履行反腐义务、播种诚信法则的风气;再次每一个会计审计人员要为捍卫会计原则,尽自己应尽的职业道德。二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及个人信用体系,来约束会计审计人员道德缺失。我们应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加快建立完善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从而增强单位及个人的诚信意识,建立起一个信用社会。三是要健全各项法规制度。诚信建设需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从我国现有的会计法规来看,我国尚需进一步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应把企业负责人及会计审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责任人落实到实处;改进会计的法制建设,加快司法会计研究,提高立法和执法的科学性。此外,还要尽快完善有效的退出机制,将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不守信用的企业个人驱逐出相关行业,减少或杜绝会计造假行为。四是加大监督力度和惩罚力度。应建立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制度,扩大稽查人员的队伍,充分发挥国家审计部门、财政部门、证监会、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对滥用公允价值的企业和授意者、执行者进行严格监督,给违法者以刑事处罚、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在法律框架内制定和推行“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

三、进一步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完善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

证券市场监管失灵也是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纵工具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进一步提高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完善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树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意识,完善市场法规,严格市场监管。二是强化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督。对上市公司内部会计人员及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在上市公司内部建立健全完备的会计监督制度。三是加强证券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的把关作用。进一步改革现行审计制度和审计体系,加强审计职业队伍建设,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建设,完善行业自律管理机制和行业监管法律制度建设。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的民事赔偿责任,使每一位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时刻牢记质量第一的宗旨,真正发挥证券市场第一道看门人作用。四是充分发挥证券交易所实时监督功能。应尽快建立起一套实时监控的有效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实时监管,加大依法监管力度,严厉查处欺诈、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将违规行为造成的市场危害减少到最小。五是强化证监会的统筹监督地位。证监会应加强证券市场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的制定,依法监督中介服务机构的执业活动,加强对证券交易所的监督管理。通过以上的努力,逐步构建以政府行政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补充的监管模式。四、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中介机构人员(如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及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业水平

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对会计人员、中介机构人员及监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挑战。因为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会计人员、审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怎样来判断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是否恰当,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将成为公允价值运用公允合理的关键。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中介机构人员及监管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和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都不高,当碰到估计和判断较多,计算复杂,理解难度大的会计准则及业务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从而影响会计标准的有效执行及监督措施的落实。为此,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3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特别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宣传,使每一位会计人员、中介机构人员及监管人员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二是加强对会计人员、中介机构人员及监管人员进行新会计准则及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培训学习,使他们尽快地熟悉新准则内容,熟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并能尽快地掌握其具体运用。三是尽快制定全国会计职业标准,建立会计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和公共会计监管机制。通过这些制度及机制来规范和约束会计市场进入行为,使职业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从业人员真正进入会计市场。

五、改革现行的审计委托模式,加快评估行业立法进程,确保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的独立性

在现行的审计制度安排下,公司所有者、公司经营者和会计师事务所三者之间本来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关系,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公司经营者代行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力而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很难保持真正的独立。而且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营利企业,当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与维护其审计独立性发生冲突时,也很难要求作为营利组织的会计事务所牺牲自身的经营目标去维护审计的独立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为了确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改革目前的审计委托模式,隔断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经济联系,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公正性。在审计委托模式上,笔者认为可尝试建立财务责任保险制度,即由上市公司向保险公司投保财务会报表责任险,由保险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一旦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作假,可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为降低金融风险,势必要求被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严格审计。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委托关系就被变更为上市公司、保险公司和注册会计师三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彻底隔断了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的经济利益关系。

另一方面,我国评估行业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这不仅影响了国家对评估行业的管理,也大大影响了评估行业的规范和发展。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将使资产评估的社会地位更高、作用更大,同时评估行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将日趋严重,而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只有通过评估立法才能解决。我国应通过评估立法来理顺评估行业管理体制,规范评估机构的设立和组织形式,明确评估的业务范围,统一评估的准则,明确评估的法律责任等。

六、大力加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会计审计工作中的运用

我国的会计、审计工作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还是低层次的,发挥的作用也是非常不足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会计、审计工作中运用的力度。一是根据新颁布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加强在网络和计算机这种新环境下的会计、审计系统设计,依靠其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和运作的实时性、高效性来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二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着手建立全国网上实时采价报价系统。利用网上实时采价报价系统,可以加速传递公允价值计量所需的公共信息,实现资产信息的及时查询和资源共享,使企业公允价值的计量快捷、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泉军,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3):7-10.

[2]樊行健.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J].会计研究,2005,(2):70-72.

[3]黄桂杰.公允价值的困境解析及其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3):77-80.

[4]黄勇.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2):53-57.

[5]高伟.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