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乡差距对消费的启示概述

时间:2022-02-06 11:21:21

当代城乡差距对消费的启示概述

本文作者:孙琳高劲工作单位:上海海事大学

消费需求与收入分配的关系

1.从储蓄动机方面看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我国居民的储蓄动机主要包括预防性储蓄和遗赠性储蓄。对于低收入者来说,对于未来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的预防性储蓄不能完全得到满足,超出其收入承受能力范围的储蓄计划就无法执行。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预防性储蓄的范围会增加,储蓄的数额也会随之增多,以避免因发生意外事件对家庭造成影响。在居民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且已有足够的预防性储蓄后,还会开始为下一代进行储蓄,我国居民中这种遗赠性储蓄动机尤为突出,而且高收入者的遗赠储蓄倾向尤为突出。因此,高收入水平者在新增收入中进行遗赠性储蓄的比例就要远远高于低收入水平者。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收入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和遗赠性储蓄倾向要高于低收入居民。即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者。2.从平均消费倾向方面看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消费收入方程可以表示为:C=C0+aYd式中C表示消费,C0表示自主消费,a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d表示即期可支配收入。由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可知,在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居民和家庭为了维持日常生活的需要必然消费大部分的收入。当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居民就开始进行储蓄,为日后人生阶段的消费和预防性需求做准备,从而实现效用最大化。因此,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下降。整理上式可得:C/Yd=CO/Yd+a。其中C/Yd表示平均消费倾向。自主消费函数Co是常数,边际消费倾向a也是常数。从上式可以看出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即期可支配收入Yd的增加而减小。因此,一个人收入越高,消费占收入的比重越低,储蓄占收入的比重越高。因此可以推出高收入者平均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者。终上所述,如果收入分配极不均匀,收入集中于少数高收入阶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从而抑制消费需求,使消费长期疲软和不足。

收入差距影响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

1.全国城乡收入差距与社会最终消费率为了进一步确定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比率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X作为自变量,以消费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即全社会最终消费率Y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a+a1X+Ut。通过表1得到回归方程为:Y=86.19419-10.13373X+Ut,回归方程可决系数R2=0.770254,方程拟合得较好,也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并且回归系数有明确的经济意义,即当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增加1倍时,社会最终消费率就下降10.13个百分点。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是相符合的,即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会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2.省市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根据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形势、居民收入水平、地域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运用全国31个省份2000—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N=31,T=11),以全社会最终消费率作为因变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自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经F统计量检验和H统计量检验,建立模型形式为:Yit=ai+X’itbi+uit;i=1,2,3…;t=1,2,3…T其中ai表示31个省市的自发消费水平;bi表示31个省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产生的影响,表示不同省份对整体的影响(见表2—表4)。模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和F统计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解释变量能够对被解释变量进行较强的解释和说明。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新疆等12省份(安徽、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产生正向影响,主要是因为在欠发达地区中,随着收入的增加,城市较乡村速度快,导致居民为了满足一定的生活水平而使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拉动了消费总量的增加,产生了正向的影响。而其他19省份的城乡收入差距与最终消费率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主要是因为在这些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使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乡村相对城市进步和发展速度仍然较慢,因此当收入差距增大时,消费需求反而减小。以上分析表明近年来最终消费率的不断下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关的假设有一定的可信性。并且,各个省份的负相关系数不同,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产生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

调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消费需求

从上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存在地区性差异,12个欠发达省市存在正相关影响,而19个相对发达的省市存在负相关影响,且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调节各地区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实施“因地制宜”策略以扩大消费需求。1.合理调整积累与投资的比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投资率即高积累率居高不下,带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最终消费率却一直走低,使我国消费与投资的增长很不协调。因此,应适度控制投资增长速度即适度降低积累率,提高积累效益和消费率,并且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制度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只有持久性收入增加,才会带来居民消费的不断增长。2.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决定和制约消费水平,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于调节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具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实施农产品收购的最低限价制度,减少农民的政策性成本,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增加政策性的农业预算支出,尤其是在农村教育、技术设施建设、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支出。此外贫困地区需得到更大的扶持帮助。通过规范农村税费,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加强对农民工的保护,取消户籍制度,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增加低收入人群的就业机会等方式,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消费水平。3.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其收支预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目前,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工作已全面展开,截至2012年10月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9亿,新型合作医疗也惠及了数亿的农民。但科学确定保障对象、多元化筹措保障资金、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还有很多工作要不断完善。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从根本上降低农民对未来各种不确定风险的预期,才能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4.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推动的初次分配是不完全公平的,由此造成的收入差距必然对消费需求产生影响。应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个人税收体制,特别是要考虑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差异,采取相应的税收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对不同群体的调控力度要有所差别,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缩小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