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数字化管理论文3篇

时间:2022-03-03 09:30:41

图书馆数字化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1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的意义

1.1有利于降低数字图书馆的运营成本

通过一定的协约支持和系统规划,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与社会化共享服务机制对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进行协调管理和系统规划,有利于集中力量完善和建立数字图书馆业务的协调管理和规划。不仅使数字图书馆的使用经费、物力和人力得到了节约,同时还使社会效益得到了提升。

1.2有利于数字图书馆管理的创新和资源的利用

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与社会化共享服务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对地区性横向协作中存在的障碍,以及不同层面数字资源的纵向协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优化了信息资源的配置,并使区域内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提升。同时,联盟式的运作方式有利于完善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它所倡导的横向与纵向的优势互补和联合,有利于突破图书馆有形的界限、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和跨部门的联合,将条块分割打破,进一步扩宽管理的视野。

2资源共享理念下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存在的弊端

数据库合作、数字馆藏和现实馆藏,是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所蕴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供读者借阅的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藏书,即为现实馆藏。而图书馆自有现实馆藏文献资料的数值化版本,既为数字馆藏。对第三方数据提供商提供的数据库资源进行购买,即为数据库合作。因为图书馆的核心即为馆藏资源,因此,应对馆藏资源进行完整、连贯和系统的丰富,才能将更多优质的数据信息服务提供给用户。而在现实的数字化管理的进程中,对第三方技术支持进行依托,是大多数图书馆所采取的措施。从形式上对数字化进行变革,但却没有综合的考虑图书馆的业务扩展和长期发展。

2.1非标准化软件

在信息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传统图书馆所采用的软件系统有较大的差异。如深大图书馆管理系统、文津图书馆管理体系。而各馆的数据库建设也有着不一致的格式和标准,可谓是各自为政,进而不能共享开发的数据库。因为非标准化的软件设计,造成一系列非标准化问题的出现,如不一致的版权加密形式、数据格式和注册格式等,使系统有较差的转换性、通用性和扩展性,不能真正共享和对接其他的系统。

2.2非标准化数据库

一个数字图书馆馆藏无论怎样丰富,也不可能对世界上全部的信息资源进行共有,所以对其它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共享,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多个图书馆间的协同,形成一个整体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互为推动、互为利用和互为补充,并提供网上文献信息服务,才能将文献信息网络的作用充分发挥。例如,美国各个图书馆已经实现了全国书刊资源的网络共享,通过两大联机联合目录系统,既RLIN和OCLC,予以实现。而图书馆数字管理正是拥有标准化的检索格式和标准化的数据库结构,才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2.3忽视图书馆原有的特色

经过数字化改造一些图书馆后,对第三方数据大量购进,以便对馆藏资源进行扩充,希望能形成一种形式上的海量数据,却对图书馆原有的专业特色予以忽略。我们应立足于网络整体,合理的组织和配置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整个国家、地区和全球信息网络中,纳入数字图书馆建设。建立有特色的数字图书馆,开发各馆有特色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

3资源共享理念下构建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体系的措施

3.1构建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体系的原则

提升图书馆综合信息服务的供给能力,是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体系的重点工作,而其着眼点,是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统筹协调、立足于全局的角度,秉承健康发展的理念,同时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对图书馆数字管理体系进行构建:一是标准化原则。标准化的数据库接口、数据架构和软件结构,利于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体系后续的系统,进一步对工作进行扩展。二是共享原则。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对资源共享信息平台进行搭建,将数据信息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是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三是特色原则。各类图书馆应立足于原有的专业特色,安排专业人员加工和整理专业信息,建成综合信息平台,彰显自我特色。四是知识产权保护原则。在资源共享,获取更多数据资源的背景下,我们应杜绝和预防出现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注重对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

3.2建立标准化的体系技术架构

建立一个部署快捷、操作方便、技术成熟、信息安全,且容易扩展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是系统设立的目标。在该系统中,客户端不需要对任何软件进行安装,访问时只需要通过浏览器进行,系统管理员可通过互联网,就可在管理平台上进行登录,进而实现各项管理工作,如主页维护、论坛管理、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在系统中的数据模块接口都是采用标准化,如数据管理模块和资源管理模块,便于共享其它图书馆,完成新购的数据库更好的对接其系统,依据既定的执行标准,对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架构,使各个图书馆能够更为简便的共享和增删数据。

3.3现有馆藏资料数字化

对原有的缩微文献、视听资料和印刷文献,图书馆都能对原来的面貌进行保存,并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通过互联网为广大用户提供服务。而共享这种数字化资源,不仅快捷方便,还能对珍贵的原版纸质图书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此外,这种共享资源的方式,还可将图书馆藏书数量的限制突破,进而将同一电子版本的资料提供给多个用户使用。而本馆所特有的馆藏资料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需要对本馆原有的特色进行保持。同时,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馆藏的其他资料还可通过资源共享和多方合作,建成一个全方位的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既相互综合又彰显各自特色。

3.4增强组织管理

在数字化图书馆各个文献和各个工序之间,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交叉,因此需要取消或者是合并许多传统的机构。个体的数字化图书馆可由多个部门组成,包括系统维护部门、组织部门、建设部门和数字化文献提供部门。为了保障有序良好的运行,数字化图书馆需要加强组织管理,进行统筹安排。数字化文献建设部门的首要任务,首先是将传统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从印刷品向数字化资料转变,为实现数字化馆藏,将其投入到网络环境中使用。其次,通过加工、组织、选择和挖掘文献信息,并用于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法和服务,涵盖了通过网络渠道发行的电子书刊,以及互联网上海量的相关信息资源,将这些资源向本图书馆虚拟的馆藏转变,而数字化文献组织部门主要是负责加工和整理各种虚拟的和现实的馆藏。负责维护系统的的软件和硬件,以及备份数字化文献资料,是系统维护部门的主要职责,同时,它还负责系统的安全维护。数字图书馆所存在的最大的威胁,就是长期保存和大量存储大规模的文献资料,同时,这些也是对新型图书馆的发展形成制约的最重要的因素。拥有一个有良好的环境且有较高性能的资料备份保存室,做好资料的日常备份工作,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数字图书馆的组成中,数字化文献是一个重要的机构,主要是承担着电子阅览室、情报服务、参考咨询和用户服务等工作。

3.5注重版权保护

信息资源在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条件下,能够更为便捷的获取,但随之而来的是版权问题。传统版权保护中,有一种固定的获取数据的格式,但这种设置却给复制带来一定的困难。而新兴的数字证书技术和数字水印,可为数据资源信息版权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保障数据资源有效、合法的使用。

作者:刘若瑾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图书馆副馆长

第二篇

1传统的特色藏品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1.1不利于信息的更改和变动

图书馆账本中的一些信息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如存放位置改变、藏品登记随时间发生变化、藏画形式经过借出展览后由镜心变为卷轴、归在“原作”中的一批资料需要改变分类到“范画”中,这些更改在传统账本中只能加以涂改,留下痕迹,造成账面凌乱,视觉效果不整齐、不美观。

1.2不利于信息的扩充

传统账本是由打号机打好顺序号,一行信息对应一件藏品。对于一些需要很长备注的资料来说,如书法作品对应的文字介绍,登记空间无法满足要求。此外,美术资料成套的册页很多,动辄二三十页,一些书法册页甚至多达七八十页,每页都有不同的名称、画面信息,这么多页面全部登记入账是不现实的,只能用一个登记号登记该册页的总体信息造成了细节信息遗漏。

1.3不利于藏品的核对

藏品每做一次核对清点后,都要逐一做标记,作为普查信息保存下来,时间久了标记信息越来越多,会造成账本页面的凌乱、拥挤。

1.4账本破损折旧快

传统账本登记的信息是几十年甚至更长时期每项藏品信息的点滴汇总,是记录学校办学历史的重要档案,应当妥善加以保护,防止损坏。然而在每次查找信息时,不可避免地要来回翻阅使用,这对于纸质账本来说,破损折旧难以避免。

1.5不利于与数据库对接

现今大多数的美术院校图书馆都有以自己馆藏为依托的数据库,如天津美院馆藏美术作品数据库、西安美院馆藏历代绘画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中的信息是账本部分参数的直接呈现,在使用传统账本时,数据库中的信息需要逐条手动录入,无法实现批量导入,效率低下。综上所述,传统的特色藏品在管理方式上存在诸多局限,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对管理方式进行改进已势在必行。

2特色藏品数字化管理的实践

进行特色藏品数字化管理变革的核心是将传统的账本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添加辅助扩展功能,利用信息化处理技术,就可以对藏品实现高效、精确的管理。

2.1合理选取制作软件

考虑到数字化账本的通用性和易操作性,应选用大众化、兼容性高的制作软件,以方便不同管理者在不同机器上操作,例如选用Word作为资料信息呈现软件,选用Excel作为参数字段存储软件。

2.2合理设计页面布局及选取参数

2.2.1页面布局设计数字化账本的一大优越性是不必担心页面过多导致账本过厚,因此可以把传统账本中一个藏品对应的一行信息用Word文档的一个页面来呈现,这就大大提高了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可扩充性。要根据藏品种类的不同,如文物、字画等,精心设计不同的页面表格布局,如画作尺寸只需要标注“长×宽”,可预留一小块位置;而文物尺寸会涉及口径、底径、通高等,有时一套文物中会包括多个小组件,就需要给尺寸预留较大的位置,并固定好各小项,规范登记形式。设计页面布局时要注意宽紧适当,可划分出2/3左右的面积用于插入相应的资料图片,这样在查找时就不会出现找到的画作不是想要借的那一幅的情况。还应给备注留出较大的面积,对于备注信息特别多的情况可单另制作一个页面,做成超链接跳转到该页面。可单设一行“核对历史”参数,每清点核对一次用一个不同颜色的小色块进行标记。2.2.2参数设计数字化账本另一大优越性是可以对零散数据进行方便、高效的检索,因此参数设计非常关键,要根据资料种类的不同,综合权衡,选取好各项典型参数,按重要性排列在页面表格内,以利于日后的信息检索。

2.3合理命名图片

Word文档中插入的图片,可以放在指定文件夹中,以“登记号+作者+名称”的形式命名,与账本登记号、实物标签号相对应,方便二次检索、提取图片。

2.4册页内容的处理

对于传统账本中无法将信息全部登记入账的册页,可以按页数将每一页制作出相应的页面,在“数量”一栏中注明“共X页”,在“备注”栏中注明“第X页”以及名称,将每一页的图片插入相应的位置,这样就能完整地呈现册页内容的全貌。

2.5注意录入信息的完整性

馆藏字画由于历史年代的特殊性,相当一部分作者信息署的不是名,而是字,对同一画家有的人熟悉名,有的人熟悉字,如“津门画家五老”之一的陆文郁,字莘农,原始账本有时会登记陆文郁,有时会登记陆莘农,如果只按照原始账本录入信息,就会出现检索时遗漏的情况,因此要在“作者”栏内同时登录上“陆文郁(陆莘农)”,确保检索信息时不会漏检。这也要求资料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2.6与数据库对接

Word文档的信息除图片外,都可以保存在Excel中,将每一项参数字段信息存储为一列,这样可以使用数据库中的批量导入功能,将需要的字段信息导入数据库中,实现与数据库的对接,大幅提高效率。这在账本内容改动较多的时候非常有实用价值。

3特色藏品数字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1拍摄

藏品拍摄是整个账本数字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要注意背景、灯光、相机等多方面因素。如拍摄文物时要布置与本色有反差的背景,选择色温为5600K的偏暖白长明灯泡和白色滤光罩布,选择像素高的数码单反相机(如天津美院使用佳能EOS5DMarkⅡ,2110万像素),固定在三脚架上进行拍摄,将模式调整为多点对焦,感光度调为100或更低,以保证拍摄画面的清晰度和细腻度。

3.2修图

拍摄完成后的照片可以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后期处理,包括裁切、校色、亮度、对比度、色阶调整等。对扇面等形状不规则的画幅进行抠图,以确保插入账本的美观性。

3.3扫描

制作复制画账本时,由于很多作品为历代名作,有一些可以在高清晰的出版物上找到,再加上复制画长卷较多,不易拍摄,这种情况下可选用扫描的方式。为达到扫描精度和图片存储空间之间的平衡,可对大幅印刷图片选用300dpi的分辨率进行扫描,对小幅印刷图片选用400dpi的分辨率进行扫描。扫描后可以用Photoshop进行拼接。此外,还应注意一些细节,如丝绸制品在拍摄前先用熨斗烫平整,破损严重的画在拍摄前先进行固定处理等。

4完善特色藏品数字化管理的进一步构想

在满足信息记录、检索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今后可以进一步扩充账本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如增加作者介绍、款识、钤印、作品鉴赏说明等,甚至可以制作超链接直接将详细说明指向某一网页,或者利用多媒体方式呈现信息等。

5结语

特色藏品数字化管理是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应对教学、科研及管理方式变革的有效手段。这项工作需要我们开动脑筋,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完成。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和分析,与同行交流,更好地实现特色藏品信息服务和教育服务的双重职能,促进特色藏品管理工作不断创新与发展。

作者:师中萃单位: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

第三篇

一、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用纸概况

1.多年以来,修复用纸的采购已形成一种习惯,但纸张却没有固定的存放地点,经数次搬迁,重叠堆置,堆积如山,一直未进行过系统的整理,致使各种纸张种类混放,区分、取用不便,家底不清,心中无数;且存放不当的纸张易受损,受潮、污染、发霉结饼,既造成极大浪费,又难以保障修复用纸质量,使得修复人员在纸张配比工作上将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

2.浙江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同时还承担了全省各地、县图书馆古籍修复用纸的配发,这也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鉴于以上问题,为确保修复工作有序开展,实现古籍修复用纸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古籍修复纸张实物库的建立刻不容缓。

二、建立古籍修复纸张实物库

浙江图书馆2013年初建立了“浙江省古籍修复材料中央库”,按照皮纸、竹纸、宣纸及其他类纸,分门别类放置架上,堆放整齐,标志清晰,便于取用。初步实现了实物库的规范管理,同时,特制定了纸库管理工作的标准及流程。

1.修复用纸的入库。(1)对于采购入库的纸张,纸库保管人员依据采购清单对纸张的数量、名称、检验合格单进行核对、清点后,方可入库。(2)对于入库验收过程中所发现的有关数量、质量、规格、品种等不相符现象,纸库保管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入库手续,并视具体情况报告主管人员处理。

2.修复用纸的出库(领用)。(1)馆内修复人员领用时填写申请单,由修复组主管审批签字后,纸库保管员凭单发放;贵重纸张需分管领导签字才可凭单发放。(2)省内地、县馆的纸张配发,需有分管领导签字,方可出库。(3)出库单一式两联,分别由领料人、纸库保管员保存。

3.修复用纸的保管盘点。(1)修复用纸纸库分为总库和小库,所有采购纸张均入总库,小库为修复工作室纸柜(每种纸存放100张),方便平时工作需要的领用。同时,每一种纸设置库存警戒线,大库为500张,小库为20张,特殊纸张除外。当纸张数量低于警戒线时,纸库保管员应及时提交书面报告,以便补充修复用纸,保证修复工作的正常开展。(2)纸库保管员根据修复纸张的种类,结合纸库条件,保证纸库定置摆放,合理有序,保证纸张的进出和盘存方便。(3)纸库保管员定期做好账面和实物库存的盘点工作,发现盘盈或盘亏必须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写出书面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告主管。目前业内对修复纸张的管理主要还停留在实物管理阶段,尚未实现电子化、数据化、系统化管理机制。实物纸库管理工作中的信息管理是采用人工的方式,要付出大量人力,填写各种表格和凭证、账册、卡片和文件。由于信息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所以实物纸库数据要按照不同的分类经常不断地汇总、统计,往往要做许多重复登记和转抄。这种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不仅浪费人力,而且存在着处理速度慢、易出现错误、不便于查询、缺乏综合性等缺点。因此,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利用价值,很难适应现代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发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纸张数据库系统已十分迫切和必要。

三、建立古籍修复用纸数据库

2013年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在实物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研制了古籍修复用纸数据库,使实体纸库的科学化、规范化、电子化管理得以实现。根据纸张实物库存的管理和流程,建立古籍修复纸张数据库,制定要求如下。

1.古籍修复纸张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及应用:在实物纸库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古籍修复纸库软件主要功能由“仓存管理”“、报表及核算”“、系统设置”三大功能构成。功能一“:仓存管理”。主要包括纸张的“入库”和“出库”及盘点。通过出、入库的标准操作,将修复用纸的购买、配送、领用、下发等日常业务记录在案。(1)入库管理:对采购入库、配送入库的纸张进行登记、审批,并对入库的物料进行查询与统计。(2)出库管理:对领料纸张进行登记、审批,并对出库的物料进行查询和统计。(3)盘点:根据实物清单对纸库库存纸张进行盘点工作,盘盈入库,盘亏出库。功能二“:报表及核算”。主要包括“即时库存”“、领料汇总表”等。软件系统通过常规操作及基础的信息设置将各类报表直观的统计表现出来,可以对当前库存进行查询,查询时可以设置多种条件组合查询纸张记录,并可通过EXCEL导出数据,也可以打印出历史数据列表。同时,软件还可显示库存预警(库存预警可在系统设置里完成),即小库纸张库存少于20张,或者大库库存少于500张时,系统会有提示,并可生成预警报表。(1)即时库存:可即时查询纸张库存信息。(2)库存预警:软件能生成库存预警报表,纸库保管员应及时提交书面报告,以便补充修复用纸。(3)收发存汇总表:能查询到纸张出入库每笔记录总汇。(4)物料收发明细表:能查询纸张出入库明细记录。(5)收发存期间报表:根据查询需要对某一时间段内的纸张出入库数据进行统计产生报表。功能三“:系统设置”。系统设置包括纸张信息、工作人员信息、供应商信息、仓库布局(总库与小库)等内容。(1)纸张信息:根据纸张特性及在修复过程中管理的需求对软件进行的基本设置,为每张纸做了固定编码,方便查找、识别、统计。(2)工作人员信息: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权限分配,给予适当权限,以保证每条数据能够按照管理需要进行流转。相关工作人员分为:修复用纸领料人员、审核人员。(3)供应商信息:对供应商进行管理,该软件将供应商信息全面录入,包括供应商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纸张种类、纸张质量、纸张价格等,方便横向比较和采购。(4)仓库管理:实体纸库分为总库和小库,小库设在修复工作室内方便平时领料。

2.软件的管理意义。(1)纸张数据库的建立规范了修复纸张的存放,实现了纸张的出入库管理电子化、专业化,做到纸张库存情况明了化。通过该数据库软件,古籍修复人员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补纸类型,缩短了寻找合适补纸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但保证了古籍修复的质量,还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纸张胡乱堆放而导致的纸张损坏等浪费。(2)该数据库软件,具有有效的监督管理功能。数据库审核人员的审核功能可以使纸张的购买、使用、存放做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得纸张实体数量的出入和电子数据的出入一致,避免冒领、多领纸张,形成良好的出入库的管理机制。(3)该数据库为每种纸张设置了唯一编码。修复人员在建立修复档案时,需要在档案系统上输入所用纸张的编码,这就使得后人能清楚的了解当时修复所用纸张的特性,为研究或再次修复提供依据。数据库建立后,操作简便,查询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古籍修复人员对修复用纸的特征有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在修复工作中更科学的用纸。目前国内还未有同类数据库可供修复人员使用,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纸张实物库与数据库的建立无疑具有开创性、启发性,可供其他单位探讨和借鉴。当然该数据库目前还处于雏形状态,需要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完善,在此抛砖引玉,希望业内专家及同行进行交流指正。

作者:柏萍阎静书单位:浙江图书馆古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