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研究

时间:2022-04-14 10:58:5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研究

[摘要]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应用型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状况日渐式微、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滞后于自身综合素质的现状,结合现代学徒制这一典型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从实现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载体、建立健全多元化职业道德考核体系以及完善职业道德管理体制等多个层面,就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合理化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现代学徒制度”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充分实现了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势互补,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和综合创新素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如今,随着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职业道德教育愈发重要,与专业教育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两翼”。本文基于职业道德教育滞后于专业教育的现状,从现代学徒制这一独特视角入手,为提升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变革路径。

一、高职院校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对于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和发展潜力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在学校教育中应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二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基础。职业道德作为一种内在的理想理念,有助于高职学生自觉规范外在行为,积极提升综合性实践技能,塑造更为健全的职业操守,形成更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学生在走向职场以后,职业道德对于人才发展的助推作用体现得更为显著。从这一层面来看,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规范的职业道德,对于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都具有关键作用。其次,开展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职业教育已步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变阶段。在这一时期,院校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学生主动对标用人单位需求,基于社会现实有针对性地自我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就可以确保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因职业道德贯穿学生学习、工作的整个过程,所以职业道德教育无疑为职业院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对于院校深化教学模式、变革教学课程以及优化教学布局等诸多方面,都将产生全面而积极的作用。再次,强化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迈入了新常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一时代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而职业道德则是确保就业稳固性、持续性的关键要素。因此,我们甚至可以断言,职业道德素养的多与寡、优与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结构和就业质量。从长远来看,也必将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换言之,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不仅关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现阶段就业状况,而且还将影响整个社会的产业发展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式,可谓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现状

职业道德不仅是学生顺利谋求职业并在工作岗位上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前提,而且对于每个人的未来发展和日常生活表现等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连带作用。从这一层面分析,职业道德教育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教育工作。但目前很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载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和顺利就业,亟待改进和完善。具体来说,当下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现状与不足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层面。其一,职业道德教育未与现代学徒制有效融合。从常规来讲,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建立了现代学徒制,因此,可以借助教学实践的环节,让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讲授带动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三观”和全面的职业道德。但目前来看,有的职业院校尚未构建起标准的现代学徒制,授课方式仍以理论讲述为主,学生的实践、实训课程所占比重很低,没有真正参与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即便有的院校构架起了标准的现代学徒制,但由于师傅在教育理念或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学生并未从中学习到相应的职业道德。如果职业道德教育也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和书本内容的介绍为主,其最终的学习落实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二,职业道德教育缺少有效载体,方式单一。作为一种较为独特的“课程”,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在于学生认知层面的体现,更在于通过认知内化为自身的职业品质。由于当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教学尚未完全融合,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载体匮乏,再加上专业师资方面的欠缺,很多时候教师只能采取“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这种“大而无当”的笼统方式不仅缺少针对性,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现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相对老套、古板、枯燥,不仅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和行业的更迭,而且很多内容都与学生将来直接从事的具体工作不着边际,缺少对实践工作的指导性和借鉴意义,使很多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其三,职业道德教育缺少完善的考核机制。职业道德教育自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内化性,在有的院校课程安排中从属于专业课程。这导致很多院校要么根本没有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实践,要么直接将其附属于专业课程的考核实践。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又存在着重视技能操作而忽视道德表现的弊病。这样一来,名义上的道德教育考核也就成为一种摆设。此外,由于不同行业之间差异过大,有的尚未就职业道德教育提出明确的、可衡量的标准,即便是在一些十分注重服务性的专业中,院校往往也采取传统的思想道德建设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其考核实践的匮乏和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轻视。其四,职业道德教育尚未构建起完善的管理机制。不同于专业课程归属教务处管理的方式,职业道德教育缺少明确、统一的管理机制,通常由学工处、就业处、教务处以及院系自身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而共同管理的结局在很多时候就演变为无人问津。加之,很多院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出台具体的管理文件,也没有梳理出一条顺畅和谐的管理方式。长此以往,学校、教师和学生也就很难形成合力,更遑论学生借助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来推动专业技能的完善以及改善、优化就业结构了。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路径分析

职业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找准这一教育类型的特点,基于专业实际和学生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学生积极自觉地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严于律己、爱岗敬业,将这些宝贵品质外化为具体实践,实现自身专业实践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和职业生涯的跨越式发展。具体来说,笔者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路径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院校应将职业道德内容纳入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齐飞”。当前,有的职业学院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么处于缺失状态,要么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承担,而尚未构建起独立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科,也就更谈不上基于学生专业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了。因此,设立独立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科,并将其纳入日常教学体系,是确保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方面,以学校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通常来讲,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内容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所有从业人员都应具备和掌握的普遍性、基本性职业道德素养,如社会职业道德规范;后者则是指具体行业对其从业人员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如行业规范等。现代学徒制固然强调学生在教师引领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但学生毕竟有约1/3的时间要在校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其中就包括了涉及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在这一阶段,学校除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职业道德之外,还应以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的人生观教育为主线,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与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敬业奉献精神等意志品质,让每名学生都能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就业目标和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在这一理想的引领下形成属于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以岗位操作外化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只是阶段性目标,其最终目的是要确保每一名学生在日常的生产、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都能够以职业道德规范严于律己,因此,在实际岗位操作中将内在职业道德素养外化为具体举措,并通过实践得以体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在现代学徒制这一教育模式中,学生在企业参与实训、生产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在校学习的时间,校企双方可以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具体岗位操作的同时,接受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让学生把守时、服从、吃苦、细心、敬业、责任、创新等职业道德意识外化为职业行为,真正做到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行为的“知行合一”。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认识,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单纯开展理论教学的不足。第二,丰富方式、增加载体,构建更为多元的学生职业道德养成路径。就当下来看,国内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讲授内容乏味、缺少专业教材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特点,这直接造成了院校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受限的不良后果。因此,院校要想构建更为有效、多元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式,就需要在丰富教学载体和教育方式上下功夫。首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并适当增加隐性教育所占比重。所谓显性教育方式,是指目前职业院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采用的、有目的、有意识开设的各种职业道德教育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对职业道德素养的认知,但对于如何在实践层面予以贯彻落实,却办法不多。而隐性教育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做中学”,即在学生的专业教育层面广泛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将抽象的职业道德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为参与各项工作时的严格自律和自我遵循,从而更好地解决“情、意、行”相统一的问题,提升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其次,校企双方联合研发职业道德教育校本教材。职业道德是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各行各业的专业内容紧密相连,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不同专业、行业在开展这一教育类型时需要参考适当的标准。而校企双方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则可以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与行业、时代相吻合的理论依据,也可以增强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学生自我学习道德素养的针对性、前瞻性。再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突出时代性和创新性。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长期不变,存在着教条化、枯燥化、单一化倾向,而当今各个行业的发展却日新月异,尤其是很多新行业陆续问世。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拘泥于原有内容和形式,要与时俱进,紧密围绕行业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更新内容,确保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充分发挥对学生开展实践的指导作用。最后,强化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道德教育的专业化开展离不开优质的师资队伍建设,而目前来看,国内职业院校在这一方面却相对薄弱。院校可以从现有的思政教师队伍中抽调部分年富力强的精干师资力量,将其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和进修后,充实到职业道德教师队伍中来。此外,院校也可以与社会结构合作,聘请具有丰富职场经验的培训师担任兼职教师,给师生授课,并就如何提升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开展专题研究,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提升提供多元化的智力支撑。第三,把职业道德教育成效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挥棒”,对学生具有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当下,众多职业院校仅仅考评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一些较为具体的内容,而对于职业道德素养等相对难以量化的内容则处于真空状态。首先,院校应实现学生职业道德考评制度化。院校可以通过出台相应文件,如《学院学生实训实习管理与考核办法》,明确具体考核形式、考核标准以及惩罚措施等,增强考核的规范性,督促学生自觉强化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并将其外化为具体的工作操作规范。其次,政府、企业和学生在签订现代学徒制学习合同三方协议时,应明确把职业道德考核作为合同内容,以合同的形式明确职业道德考核的必要性。再次,考核方式要因地制宜,实现连续性、阶段性和多样性统一。所谓连续性,是指职业道德考评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生涯;而阶段性,是指根据学生在院校中的不同学习阶段实施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在学生刚入学阶段以书面考核为主,而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则着重考察他们通过具体工作实践体现出来的职业道德,以增强考核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第四,加强管理、多方协作,形成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大合力。职业道德教育涉及院校的多个部门、单位,如果不理顺彼此之间的关系、确保各司其职,不仅会造成效率低下,而且还容易造成“越位”“失位”等被动局面。一方面,确立明确的组织管理机构。院校内部联合多个单位构建全新的通识教育部门,由该部门负责职业道德教育的全部工作,制订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会议,实现相关教育的全过程指导与管理。主管教学的学校负责人、各系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对这个项目工作进行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变革教师晋升管理制度,将职业道德教学质量成效直接与教师个人的晋升、奖励、考核等多方面工作相挂钩,鼓励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多研究、多思考、多立项,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是确保高职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两个方面,院校在多元协同育人过程中应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坚持“两条腿走路”,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本文基于当下职业院校的教育现状,从构建现代学徒制的视角入手,从多个方面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黄卓晔.应用型院校学生德育素质培养与考核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20,(18).

[2]黄益宏.“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13).

[3]刘翔,卢舒.应用型院校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20,(17).

[4]张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路径探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2).

[5]周勇,贺晓春,黄军友,程远东.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素质培养途径思考———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6,(12).

[6]周曦.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实践探索[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作者:瞿林美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