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5 09:35:38

课外阅读教学

课外阅读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外

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但如何引导小学生有效课外阅读,成为摆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议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记得著名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美国)曾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容的兴趣。以此为指导,我认为对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教师不能单纯注重学生课堂成绩,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并善于提起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做到寓读于乐,使之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断提升文化素养。

一、小学课外阅读现状

然而,从目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状况看,总体形势还不容乐观,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一是盲目选择课外阅读书籍。由于小学生思考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一些粗质低劣的书刊进入小学生阅读视野,而一些传统优秀的诗歌散文却无人问津。二是对课外阅读作用认识不够。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多人只重视与课程考试有关的书籍,片面认为课外阅读会浪费时间、影响成绩。三是课外阅读方式方法还不够科学合理。很多学生阅读时,都是从文章开头一直读到结尾,这样不但阅读质量不高,还很浪费时间精力。四是缺乏统一标准。虽然在语文课外阅读上进行了安排,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课外阅读量不均匀,课外阅读的时间偏少,甚至有的课外阅读能力水平还在退化。以及对于如何提升课外阅读实效不知从何入手,没能形成一套操作性强、收效性高的引导模式。

二、提升小学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要摆脱现阶段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解决期间面对的问题和困难,亟待教师通过有效科学的理念引导,不断提升教学实效。(一)营造良好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小学生掌握的知识参差不齐,课外阅读应尽可能满足不同知识层面学生需求,这需要为学生准备较多的阅读素材。一方面,教师可通过家访、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方式,让家长们明白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积极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籍,营造家庭书橱,并鼓励父母跟孩子一起读书,学校也可不定期举办“亲子阅读”、“好书分享会”等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引导建立班级书橱,让学生们把看过的书带到班级,使班级拥有一个图书角。这样,既能满足不同知识层面学生课外阅读需求,又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二)丰富阅读教学方式方法。虽然说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动力,但倘若小学生光有阅读兴趣,毫无方向、毫无目的、毫无方法地去阅读课外书籍,那阅读的收获和意义就不得而知了。故而,在引导小学生热爱课外阅读时,还要教他们会阅读,而且还要读得快、读得深、读得好。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具有较强好奇心的心理,抓住关键故事情节,当小学生阅读到一些比较有趣情节时顿时停止,激起学生阅读欲望。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悬念方式,激发学生对后面故事情节的猜测,而学生通过对后面故事章节的阅读来验证自己前面的预测情况,也可准确地掌握各种知识信息。此外,还可通过故事情节与学生想象相结合、让学生认真观察故事插图、试图概括情节小标题等方式,丰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三)帮助学生选择阅读书刊。现实生活中,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兴趣大不一致,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也不尽相同。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阅读习惯和兴趣,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意见和读物参考,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诗歌、散文,既可以陶冶情操、纯洁心灵,又能提升课外阅读本领、扩大知识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书籍习惯,让他们的智力和情商都得到较好的锤炼。(四)教导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时往往目的不够明确,有的只注重故事情节、不细看文字表述,有的阅读时不专心、不上心等,这就需要在课外阅读目的上给予引导。事实上,课外阅读的目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积累性课外阅读,着重积累词汇句式章法,学习写作方法。这要引导学生摘抄阅读时遇到的好词好句,学习借鉴作者写作手法,并应用于以后的写作之中。二是理解性课外阅读,着重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多读一些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书籍,丰富知识,拓宽视野。三是鉴赏性课外阅读,着重从文学角度欣赏文章,提高文学审美素养。这就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美诗歌、散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领略语言的无限魅力。(五)促进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增强学生自觉阅读意识,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之得到全面发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制作文章文摘卡片。让学生把精彩、优美的语句、片段和重要的资料、信息摘录进去,学会在知识的海洋里寻宝、藏宝。要让学生做真、做实、做细文章文摘卡片,要在卡片留有部分空间,以便日后之用。做好的卡片可以统一放到盒子里便于集中管理。二是积极创造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得到更多信息,引导学生留存有益信息、摈弃无用资料。三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多动笔。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课外阅读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脑到”,如可在书上划重点或写批注,也可写读后感、写心得,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既能帮助消化理解文章,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四是鼓励先进。引导学生认真写课外阅读心得体会,定期利用语文课堂进行课外阅读交流,并对表现优秀的进行表扬,以奖促读,以读促写,以写促说。

总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极其重要的途径,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情况,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曾说过:让学生聪明的办法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何做到这点,兴趣无疑是最好的办法,只有兴趣才能让学生爱上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用兴趣的钥匙开启知识宝库的门锁,并加以正确的方式引导,使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卓有成效,最终达到小学语文新的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王金凤.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阅读的舞台[J].考试与评价,2013,(11).

[2]金娥.引导自主阅读,增强“乐学”情感[J].内蒙古教育,2014,(14).

[3]吴霞.用兴趣点燃自主阅读的火花[J].学苑教育,2014,(16).

课外阅读教学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实现“得法于内,得益于外”,通过课外更具自主性、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而课外阅读是要讲求方法的,教师应立足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在把握基本教学规律、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可行的课外阅读教学方式,更好地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学习发展。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原则

(一)择优阅读原则

课外读物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而小学生的辨别能力有限,只有高品位、高质量的图书,才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精神食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推荐优质的课外读物。

(二)快乐性原则

这种快乐不仅指生理体验上的快乐,还包括艺术审美上的快乐。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感受读书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将阅读当成一种习惯[1]。

(三)有序化原则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必须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这样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外知识体系必须要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学生的阅读图书必须要按照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步骤进行,同时要将课外新知有条理地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当中,确保实现课内和课外的有效互补。

(四)时效性原则

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必须要讲究质量、注重实效。要实现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这样的课外阅读教学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获益。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一)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带领学生读书,还要帮助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意义,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首先,增强道德修养,好书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要使学生认识到,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对道德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从先贤之处汲取智慧。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增强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2]。其次,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搜集信息、辨别信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有效地完成课外阅读,得到自学能力的强化锻炼。再次,提高审美修养。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是由智力结构、伦理结构和审美心理结构三方面组成的,而这也是哲学体系中的智、意、情三大领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体验审美、感知审美,体会优秀作品中字、句、段的精妙之处,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美好追求,以此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二)优化课外阅读材料选择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自身丰富的经验,帮助学生合理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首先,选择经典性的内容。古代文化经典浓缩着历史先哲的智慧,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推荐国内外的经典内容,如先秦诸子思想、西方哲学神话等,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智慧。其次,选择具有时代性的内容。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知识信息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教师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指导学生阅读时代倡导的读物,以此促使学生与时俱进,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世情,促使学生树立时代观和全局观。再次,从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学习的目标和需求出发,选择语用性较强的阅读内容。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的文体样式、语言风格以及抒情方法都缺乏足够的认识,语言构建和运用素养也处于启蒙时期,教师加强为学生提供语用性优越的课外阅读材料,一则可以切实帮助学生对语言知识进行有效的积累,二则也能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和文化意识的横向和纵向拓展,从而锤炼学生的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以及综合性技能。基于此,教师在为学生搜集语文课外阅读文本时,应该从增强语用性角度切入,尽量为学生甄选不同文体样式、语言风格和抒情表达方式的课外阅读文本,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引领学生在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赏析中积极丰富语言材料资源,强化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意识和能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阅读分析思维和探究能力。最后,选择与课内学习相关的内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要与课内阅读相联系,实现“得法于内,得益于外”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时,要立足于教材内容,指导学生对与课内选文有关联的课外内容进行精细的阅读,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无论教师为学生选择何种体裁和内容的课外阅读篇目,都应该始终坚持和落实生活引领理念,促进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与学生认知经验的无缝对接。语文课外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强调学生体验感的课型,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的解读兴趣始于已经具备的生活认知体验,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开展层次化剖析,离不开相关情感体验的支撑。生活体验和语文课外阅读之间存在着相融相促的关系,教师将生活引领思想贯穿于课外阅读材料选择的全过程中,是增强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内驱力以及高阶阅读能力的捷径。因此,教师为学生甄选的语文课外阅读素材,不仅要符合经典性、时代性、语用性和教材关联性等原则,还要贴近学生的认知体验、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这样一则可以凸显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的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理念,打造体验式、探索式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二则也能紧扣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和积极学习态度的自主发展目标,逐步培养并塑造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个性化阅读思维体系,帮助学生同步感知文学和生活的真谛,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体验能力,使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的,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初始阅读时期,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制订阅读计划的习惯。正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做好计划和准备,才能够更好地完成预定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养成制订阅读计划的良好习惯。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年度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在不同的计划阶段,树立不同的阅读目标,按照制订的阅读计划,循序渐进地完成课外阅读内容。其次,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做笔记都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促使学生更好地积累阅读语言。而做读书笔记的方式有很多,除传统的批注式、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外,还有表格式、绘本式、小报式等。以小报式读书笔记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中的精彩部分绘制成手抄报。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合理排版、配制插图,制作成精美的课外阅读手抄报,并在班级之中进行展览[3]。这种特殊的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学生对阅读知识的印象,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多样的笔记方式,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四)传授有效课外阅读方法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考虑到小学生阅读能力有限,而课外读物内容又比较深刻复杂的情况,教师应该将高效率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此确保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外阅读任务。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精读法。顾名思义,精读法是一种深入研读的方法,要求在阅读过程中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阅读,并在反复阅读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精读法比较适用于对名著、经典文章的阅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精读法的指导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是教会学生抓住关键LEARNINGWEEK词句,圈画重点词句;二是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并自主尝试列出提纲,以此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三是要把握中心思想,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四是引导学生在精读后谈一谈自身的见解和感受。通过精读法,提升学生的阅读领会能力。其次,指导学生掌握泛读法。泛读法又被称为概览法、粗读法,是一种概括性阅读文章的方法,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只要求从整体着眼,跳跃式地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即可。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泛读法时,要着重于两点,即要保障注意力集中和善于抓住关键信息。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泛读法的运用,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内容,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这种阅读方法。除此之外,教师在向学生渗透有效课外阅读方法和技巧时,还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对新旧阅读知识经验进行衔接思考。从记忆规律和遗忘规律来讲,课外阅读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不会留存太久,需要定期巩固才能实现学生对文本内容和阅读方法的长时记忆和掌握。对于不同课外阅读文本中出现的相同炼字情况和修辞手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入文本语境开展对比分析,使学生体验到相同炼字和修辞手法在不同语境中发挥的表达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对接新旧知识经验、乐于开展对比思考分析的课外阅读习惯。这样,一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文本鉴赏和品评能力,使学生习得丰富的词汇知识和语言表达方式,二则也能发展学生的对比阅读意识和求同存异思想,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在不断的温故知新中产生突破,从而落实精准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技能指导,帮助学生早日开展独立、自主的语文课外阅读探究。

(五)将课外阅读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树立“教学做合一”的观念,明确阅读不是只为了读,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可以将课外阅读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以此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首先,利用课外阅读,了解社会风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而课外阅读内容丰富,教师可以通过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和时事新闻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风貌,使学生对社会现实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以上课外阅读形式初步感知社会风貌后,教师还可以定期为学生布置一些读后习作任务。比如,学生通过阅读报刊了解到很多富有社会正能量的民生事件,教师就可以将这类事件作为习作材料,鼓励学生用简练、通顺的语言阐述对民生事件的看法,或是指导学生剖析民生事件蕴含的思想价值,联系日常生活经历,用文字形式叙述自己身边的类似事件,写出夹叙夹议的课外阅读微作文,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培育学生评议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品质。其次,利用课外阅读,掌握生活知识。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通过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与卫生健康、身心安全、社会交际、法律法规有关的课外读物,通过对这些读物的阅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生活技能,为学生的生活发展提供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习得生活技能后,教师还可以跟进设计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在课外读本中掌握了卫生健康知识,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剪指甲、科学洗手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发挥语文课外阅读的生活服务能效。再次,利用课外读物,调节情绪问题。小学生心理情绪问题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读书就是读不同的人生,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帮助学生转移注意力,合理发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消除不良情绪,促使学生保持身心的愉悦,有效解决个人复杂的情绪问题。

三、结语

阅读是学生发展语言的需要,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需要,同时还是学生提高自我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课内阅读外,还要强化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在把握相关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优化课外阅读材料选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并将课外阅读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外阅读学习中有更多受益。

参考文献:

[1]夏皊.基于家校共育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20):67.

[2]王水丽.课程化与闲适性: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推进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1(5):101.

课外阅读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阶段目标;阅读指导;评价方式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广大师生对小学课外阅读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小学课外阅读属于课内阅读的延伸,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拓展形式,对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探索与研究,优化教学模式,深入研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施途径和策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也可以加强学生对学科的交叉认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明确课外阅读目标

(一)分析并明确各阶段的阅读目标

在小学课外阅读实施过程中,制定课外阅读阶段目标属于初始环节,阶段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对各个阶段的课外阅读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阅读经验,对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学生阅读方向。例如,就阅读方法而言,中年段课外阅读阶段目标可定为学习略读,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能自由调整阅读速度,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粗知文章大意。高年段课外阅读目标可定为学习浏览,必要时可以跳读、让学生在扫描式的读标题、寻章节、看图表中,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二)把培养学科阅读兴趣作为主要目标

对于小学生而言,应尽量避免让学生阅读文字繁密的作品,坚持把培养学科阅读兴趣这个目标贯穿整个小学阶段[1]。每一个学科都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各学科的教师如果能积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学科阅读,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学科。所有学科的老师都应把培养学科阅读兴趣当作重要的阶段目标。例如,有的学生不经意间读了数学老师分享的《蜘蛛和糖果店》后,不知不觉地就迷上了统计与概率;有的学生看了科学老师推荐的《给小学生的科学课》,走上了科学研究之路。

二、重视课外随文拓展阅读

要想进一步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应该注重随文推荐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材料是课内作品的有效补充,能强化小学生对课内阅读内容的理解,有效锻炼其思维能力,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一篇带多篇

结合教学内容与主题,立足学生阅读实际,采用学一篇推荐多篇的形式,促使学生对课内外文章进行对比,深化对教学内容与主题的认识。如学习了关于科学探索与发现的主题课文后,可给学生推荐《视觉大发现》《蓝猫淘气三千问》等文本,供他们补充阅读。

(二)一批荐一批

在随文阅读中,教师也可使用学一批荐一批的形式,确保其阅读的针对性与持续性,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可针对教材单元内容,给学生适当开列一学期必要的阅读书目,既可以节约学生的时间成本,又可以降低他们查找图书的盲目性,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三)自主随文阅读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时,可将随文阅读的时机与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自行查找相关的课外文章,并进行阅读和分享。例如,学习了课文《威尼斯小艇》之后,有些学生为了进一步感受水城之美,增加对威尼斯的了解,主动找来《水城威尼斯》进行阅读与欣赏。教师对学生此类举动应及时鼓励,一方面有助于促使学生对课内阅读进行深层次思考,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强化阅读主动性。

三、课外阅读指导技巧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过程中,需要定期给予指导,避免其阅读的盲目性。在阅读活动计划中,每周至少要进行一次课外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探寻符合自身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尽力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与阅读热情,使其产生内在驱动力,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同时,通过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拉近学生和作品的距离,这既能够降低阅读难度,为今后开展高难度的阅读奠定基础,又可让学生在感悟作品内容时,获得新知识,促进其更好的发展。通常的做法,可将阅读指导课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一)读前引导课

教师可采用设置悬念、情景设计、故事导入等方式,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状态,使其产生阅读欲望,这对后续的阅读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异想天开的科学游戏》一书时,可以结合陀螺不倒的运动情境,利用学生急于想知道陀螺为何不倒的心理,进而引发学生阅读自然科学书籍的欲望。

(二)读中交流课

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开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将阅读与交流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使其在交流中产生碰撞,获得新启迪、新思路。例如,在为董宏猷的《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制定阅读方案时,可让学生谈一谈书中哪些梦想是自己喜欢的,再结合自身的追求,畅谈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思考问题,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2]。

(三)读后展示课

主要是分享阅读心情与收获。在此环节,教师可采用自主展示、角色扮演、多元评价等方式开展,这有助于实现阅读的拓展延伸,增强阅读的效果。例如,阅读《小英雄雨来》一文时,可让学生进行自主展示,扮演小英雄,利用鲜活的形象,增强学生阅读的乐趣与效果。

四、创新课外阅读评价方式

(一)重视多角度、创新性的学生阅读评价

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创新性阅读评价。例如,建立阅读档案,其中包括阅读收获、阅读感受、存在问题等,或者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开设“阅读银行”,把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阅读量计入其中,这样利于学生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感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

(二)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课外阅读评价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家长、同伴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对于课外阅读的评价,教师要善于开发与运用来自家庭的教育资源,形成阅读习惯养成的家校互动机制。推进课外阅读,教师与家长贯穿始终的过程性评价尤为重要。例如,开展“百日阅读打卡”活动,教师依据学情特点,指导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阅读任务;家长协助记录每一天的阅读量、阅读时间。总而言之,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立足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目标,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与评价,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做到读导结合、读议结合,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玉霞,刘晓文.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实施的策略研究[J].才智,2020(4):150.

课外阅读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低段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农村地区很多的小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例如,很多的父母没有阅读的习惯,给学生没有阅读氛围的营造,甚至会带去相反的作用。所以,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环境特点,以及对于课外阅读的观念,兴趣特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引导工作。“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的确,我们不得不承认读书对于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甚至处事原则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实在令人担忧。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笔者将主要围绕农村小学生低段课外阅读引导和教学的开展问题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要发动家长的力量,用亲子阅读的方式,培养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小学语文低段课外阅读的引导工作非常重要,教师需要认识到农村小学生尤其低段的小学生,他们在阅读中的确还存在一些困难。这是因为这些困难会限制着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限制了他们阅读习惯的养成。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一般缺乏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的限制,很多小学生在阅读的问题上没有父母的榜样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方面,也需要跟家长多加沟通,让家长注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家长能够通过亲子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而且在课外书籍的选择方面,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家长可以在了解学生喜好的同时,为他们购买一些他们可能会喜欢的适合他们这个年龄段阅读的书,并且跟孩子一起阅读。在小学低段的时期,孩子们很多的行为尤其是学习行为的养成,都需要家长的陪伴,因为有了陪伴,他们逐渐的熟悉变成习惯,将来即使父母不在陪伴,他们已经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也养成了必要的习惯。另外,为了进一步的扩大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现在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语文教师也可以将孩子们在课下的时间聚集在一起,让大家互相介绍最近都读了哪些书籍,阅读的感受如何?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交流分享,从而增进他们对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而且分享本身会带来更多的快乐,也提供给他们更多的自豪感,学生们一般都会认真的准备,都能在学习中有更加积极地表现。

二、传授小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在小学低段,学生们因为识字量比较少,以往的生活经验也比较欠缺,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容易在字词的认识和语句的理解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并且他们这个阶段,正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阶段,可以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常采用精读的方式来积攒一些宝贵的学习资料。例如,在阅读的时候,如果碰到自己非常喜欢的好词佳句,那么就把这些记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并且要详细的注明,这句话是出自于哪一本书第几页,自己的读书感受为何?那么老师要对学生的这些记录进行定期的批阅,给学生一些鼓励的评语,给学生一些用心的交流,这样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很多时候,学生们也会因为这样的阅读,让他们受到了影响,以至于不能完整的把一个故事读完,所以他们无心去做这些记录。那么,老师就可以教给学生,有的时候的阅读是需要快速的读,能够读懂大意,但是,读完之后可以回过头来重新回顾,将一些印象深刻的词句段落勾画出来。所以,要认识到小学生可能存在一些为难情绪,要尊重他们的学习特点,逐渐地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课外阅读的方法。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做好榜样的引导

对于很多农村的孩子来说,阅读给他们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所以,通过阅读他们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也增长了见识。而教师的博才多学,更是让小学生们非常的崇敬,因此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榜样引领作用,让小学生从自己的身上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平时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当中,可以经常跟小学生们说一说自己都读了哪些书,或者在他们这个年龄的时候,自己曾经读过哪些书,可以自然地给他们推荐一些书籍。在班级当中,经常给学生准备一些书籍,让他们可以借阅回家。这在广大农村地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农村地区,很多的家庭还没有购买书籍的习惯,这一点也是需要教师作一个准确的了解。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农村地区的孩子考虑,多给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提供一些必备的条件。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口,课外阅读也是推动学生成长的“助推器”。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本就狭窄的阅读空间遭到严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着学生的阅读冲动。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多推荐一些好的书籍供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教学上以兴趣为基点,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关于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的建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故此,教学时要抓住学生好奇心理,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出对阅读的热情。如学了笛福的《荒岛余生》就会激学生们去读《鲁滨孙漂流记》的渴望。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时期,需要很多方面的精神食量,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多读一些文学名著,如小说、诗歌、散文等,还要读些名人传记、历史故事和有益的科普著作。每一部书都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教益与人生启迪,对他们自身的想象力、理解力与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让他们在阅读世界里自由飞翔,享受阅读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2改善自身的阅读方法

初中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少,所以,教师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大家知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向学生传授浏览、略读、选读、跳读、精读等诸多阅读技巧与方法。这些技巧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也同样需要。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做到掌握文章主要思想,还要能充分理解关键的信息,没有合适的阅读技巧是无法达成的。除了基本的阅读技巧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平时摘抄好词好句,时间久了无形中就会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水平,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叙述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向他人转述自己所看的故事也是一种锻炼自己口才的有效手段。

3拓展自身的阅读文本,反复质疑,扩展迁移

对书的理解掌握程度的反馈,可借鉴查阅一些资料,及时检验自己阅读程度和其他别同学的异同,或者自我评价测试,设计一些“词语的乐园”、“语法邀请赛”等娱乐性题目,与其他伙伴一起讨论。宋代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怀疑既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辨伪去妄,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课外阅读时,学生就书中的字、词、句、篇、章等产生疑问,也可对书中的写法、结构,或人物言行、思想性格,甚至是社会风貌等产生质疑,产生的疑问越多,也就会越积极主动去阅读。如读《三国演义》时,很多学生会质疑这些问题:赤壁之战为何称为“鏖战”?书中的曹操如此“奸诈”,为什么在课文中却读到他的“日月之行,苦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如此胸襟博大的诗句呢?历史中的曹操是否就如书中所写这般呢?作者又为什么要这样写他呢?通过质疑,进而主动探究,学到的知识远比阅读这本书得到的要多。

4开展多彩的知识讲座,拓宽语文课外阅读的视野

为更好地履行阅读,教师每周可用两节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观看一些经典著作相配套的视频。多播放一些诸如《百家讲坛》类型的栏目,比如说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品读《水浒》等。又如,待学生读完经典名著后,播放一些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中的精彩片段,如《城南旧事》、《茶馆》、《雷雨》、《乱世佳人》等。观影结束后,指导学生及时整理思路,提出疑问,或者点评感悟,教师再与学生一起交流碰撞……然后再及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观点与感悟写在本子上。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经典著作,并且领略经典的韵味,能更好地把握经典的现实意义。

5选择适合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书籍

初中生的求知欲很高,自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很强,但是缺乏相关的辨别能力。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思想情况、阅读水平、兴趣爱好等,认真负责地去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言辞规范的读物;同时,还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们推荐对自身有益的图书,除《自读课本》和大纲上推荐的中外名著以外,可以向学生们推荐由大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古诗文精读》一书,它把大纲上要求阅读的古诗文进行分类编辑,每篇都有作者简介,对照古文的译文,还有一些赏析,很适合学生去品读。这些诗文形神俱备,规定学生们每天熟读成诵一到两篇,让他们品味词句意蕴,思考鉴赏角度,既赏心悦目,又拓宽思路,也提高了古文修养。同时,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要多激发学生的阅读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并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通过阅读激励学生展开思考,在阅读中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吸收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等,再经过自我过滤,实现心灵的转变,在吸收中促进自我发展。

作者:刘喜春 单位:河北省任丘市长丰中学

参考文献:

[1]潘海生.浅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8).

课外阅读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习惯

《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实践的途径有很多,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因此广义上来说,心中所思、眼中所见、耳中所听、手中所写皆为语文实践。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中的语文实践,应该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的,带有教育者强烈的目的性,充分考虑受众的身心特点,并科学系统地循序开展。因而,学生应该在教育者的引领下,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并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可谓浓缩着精华。但是,语文教科书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媒介,只凭借教科书就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语文学习能力,是有欠缺的,因此,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书目选择与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当下生活的关联的角度出发,注重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整合,有了一些经验的积累。

一、书目选择,与教材互为补充,重在培养阅读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阅读兴趣是阅读活动持久的动力,但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立在阅读客体对主体产生吸引力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推荐适应的课外书籍。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多以直观认知和思维为主,对艳丽的色彩、精美的图案更感兴趣。因此课外阅读以绘本为主,重点以课程为依托,在语文教学中提倡阅读文化,比如经典童话《木偶奇遇记》《一年级的小豌豆》等。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孩子们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有了较大提升,色彩缤纷的插图、加注拼音的短小课文,让对阅读充满新奇的孩子们意犹未尽。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量的飞跃,让孩子们喜欢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同时也为中年级做好阅读储备,笔者选择了图文结合的《小猪唏哩呼噜》《小屁孩日记》等推荐给学生,书中的人物与孩子们年龄相仿,心理距离近,浅近的故事情节与孩子的理解能力相当,贴近生活,更容易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随着习作目标需要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阅读重点由趣味性故事转向以叙事性作品为主。此时,人物依然是阅读的主角,以人物唤醒孩子心灵引发共鸣是推荐书目时考虑的首要因素。笔者向孩子们推荐了《一百条裙子》《小王子》《秘密花园》等,让他们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书中人物的命运与情绪。无论是旺达、小王子、玛丽、狄肯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闪光的品质,还是故事里和谐的情境、包含的真善美的道理,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只是一个引导,随着孩子语文能力的逐步增强,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独立选择书籍、独立阅读的能力。为此,笔者从一年级开始,每周开展一次“好书分享会”,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孩子们认真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认真阅读;其次,在分享会上向同学们讲述故事的梗概、分享的理由;最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阅读交流。在阅读交流这个环节,笔者会根据孩子们选择的书目,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尊重自己阅读兴趣的同时,注意选择趣味性、故事性、教育性较强的书籍。对于阅读兴趣比较特殊的,只要无原则问题也予以支持。一个学期之后,根据大家的推荐,形成班级的共同“推荐书目”,教师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利用假期选择阅读。三年级开始,笔者对书目推荐及读书分享做了进一步要求:在关注趣味性的同时,更多关注作者语言文字的美、人物形象的美等抽象的审美体验,逐步感受运用语文的规律。这种读书分享,实际上就是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孩子自主选择和阅读的能力,让孩子能够尽早地脱离教师搭建的“阅读藩篱”,在书海中自由徜徉,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导读,重视迁移内化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其实就是与人类的各种智慧对话,能让我们的精神丰富起来。但是,如何有效地提高对话的质量,更好地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提供阅读指导,就是很好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拓展思维空间,同时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提高阅读质量。中年级的整本书导读就是为了在学生合适的阅读年龄教给他们适宜的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读书乐趣,使其分享读书的快乐。导读的方式有很多:直接将一本文质兼美的书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自由阅读;或者利用班会,请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谈谈读某本书的收获和乐趣,讲述名人读书故事;也可以由老师现身说法:“我最近看了一本书,特别棒……”更多的时候,阅读是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如学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后推荐《格林童话》《稻草人》,学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之后推荐《中国神话故事》,学了《蜜蜂》《小虾》之后推荐《昆虫记》,等等。这样引导孩子们由点及面,由一个单一的小故事,深入到某一文体,由一片叶子瞥见整片森林,进而引发他们的思考、自省,提升精神境界。

三、阅读习惯是维系阅读活动的永恒动力

阅读只有成为内在自觉且持久的需求,才能真正地受益终身。因此,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同时,更应该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是教师的积极参与。课外阅读的导读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读书计划,并引导激励学生按计划约束自己、管理自己、奖励自己。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孩子,老师除了及时地督促、引导、鼓励,还要尽可能地多为他们朗读,读得趣味十足、有声有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强烈的阅读期待。比如在三年级下学期,有位同学推荐了《淘气包马小跳》,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都在认真地写作业,‘沙沙沙’的写字声像春雨悄悄地下着。突然,‘嘭’地一声,教室的门被一脚踹开了。大家都被吓了一跳,坐在门边的丽丽更是‘哎呀’一声尖叫了起来。这谁啊,这么不文明?只见马小跳像阵风一样刮进了教室。”这段文字中有较多的象声词,非常形象生动,现场感特别强。老师把握住这一点,通过示范朗读,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使其感受到了象声词的巨大魅力,提高了阅读的兴趣。老师趁机激励孩子们制定好整本书的阅读计划,适时和孩子们一起朗读精彩片段。老师的融入和引导,使得阅读的过程非常顺利,班里的45个孩子都圆满完成了《淘气包马小跳》的阅读计划。

二是尽量保障孩子们校内阅读的时间。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更多时候让阅读回归本真,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每天20分钟晨读,营造和谐的默读气氛,师生在教室里捧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不做记录,也不进行交流,当时间在静静地流淌,沙沙的翻书声在教室回响,浓浓的书香也在孩子们中间飘溢。与书的对话在默读中激荡着孩子们的心灵,感染着他们的情绪。可以想象,这种长期的浸染,将使书卷气成为孩子们灵魂的底色。

三是积极评价。中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对事物的关注难以持久,但是他们的表现欲望和获得认同的渴望比较强烈。因此要想让阅读活动长期坚持下去,并逐渐内化为自觉行为,需要经常肯定他们的进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设置一些小奖项,表扬激励表现较为突出或是进步较快的孩子。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给孩子展示的机会,比如经典诵读、读书征文等。

四是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其实从时间上来说,课外阅读更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因此营造浓厚的家庭阅读氛围,发挥家长的陪读伴读作用,对于中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老师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孩子的阅读计划,及时分享孩子阅读能力的进步,指导家长开展家庭阅读,鼓励家长之间分享阅读经验。一年级时,我班就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向班级所有家长开放,家长们可以在这个群内分享伴读经验和成果,可以提问,还可以对班级的读书安排提出建议。大家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很多孩子的阅读水平提升很快。

四、读书交流是课堂的一种延伸和升华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活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如加以适当引导激励,他们便会将这种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产生语文学习的愿望。与此同时,语文学习要落实在语文实践当中,活动无疑是最佳途径之一。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一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阅读活动持久,从课堂延伸至课下,甚至更深远的境界;另一方面,就个体自身而言,实践和学习交融,学会真正使用语文这一工具,感受语文这门学科的人文特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活动有很多种,读书交流便是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一百条裙子》汇报课上,孩子们由书中的人物品读,到质疑“你像谁”,直至追问自己“我是谁”,在交流中受到了由故事到生活、由人物到自己、由外部因素到内在心灵的触动。《秘密花园》阅读后摘抄的那些优美的语句,读来让人仿佛置身文中,在吟诵赏析中收获自己的语言积累———美的语言我们共享,美的情绪相互感召。“好书分享会”上孩子们绘声绘色的讲述,精彩的推荐按语,从书本走进内心,再通过语言呈现,将读、思、说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阅读过程。阅读小报的制作,是一种内化,同时也是一种释放。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阅读进行情景剧的改编、制作读书卡、创编续编,观看欣赏书目改编的电影,等等。这些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收获,使得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展了多元智能,提高了语文素养。一次交流对于一本书的阅读来说是一次终结,但对于孩子的阅读而言是一次穿越、一次庆典、一个仪式,灵魂由此得到滋养,生命成长也更加美好。

五、关注个体差异,每一个孩子都应该享受读书的乐趣

课外阅读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语篇结构;语篇目的;语篇情感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次以上,能理解段落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能找出文章的主题,理解故事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1]课外英语读物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助力。目前英语课外书籍的阅读已成为很多学校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很多初级中学校都已将英语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教师们可以把课外阅读的技巧适时适量地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注重对语篇的整体分析,加强对语篇的整体理解,“不能孤立地以词汇或句子为单位来学习语言,要注意语篇的功能和语篇的结构模式”[2]。显然,语篇分析成了阅读文本的基本要求。英语阅读文本解读的语篇分析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分析语篇结构、分析语篇目的、分析语篇情感[3]。

二、教学解读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淮安和苏州两地的课外阅读课的同题异构,教学内容是上海外语出版社的《新理念英语阅读》九年级上第二册中Danny'sDream的Chapter4TheRace。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某高中学校里最瘦弱的男孩Danny,设有四个章节,前三章分别是TheSkinniestKid、TheMarathon、Training。第一章节对Danny的基本情况、外貌、性格和身边的同学以及朋友进行了介绍。第二章节是讲述他通过观看电视上的马拉松比赛找到自己能做什么,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的梦想,即参加校园乡村越野赛。第三章描述的是他为了实现梦想而坚持训练的过程。最后一章节TheRace是故事的高潮,是Danny实现梦想的部分。教师先安排学生课前自主阅读前三个章节,然后在本节课中通过检测前三章节的阅读导入第四章节的教学,并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本节课外阅读课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在阅读前三章节的基础上,理清并理解故事情节发展,同时预测故事的结尾。2.能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观察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3.完成阅读之后,找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用词、语句或自然段,感受语言运用功能,如用词的巧妙等等。

(三)教学过程

Step1.Freetalk由于是借班上课,故而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彼此业余时间喜欢做的事情导出小说阅读这个主题,并进行小说阅读技巧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小说阅读的要素,如人物、情节以及故事发生的环境等等。通过师生问答,帮助学生理清语篇阅读的三要素:character(人物)、plots(情节)和settings(背景或情境)。由此导出今天的学习内容:Danny'sDreamChapter4TheRace,并和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Step2.Revision:Chapter1-Chapter3课前让学生自主阅读Chapter1、Chapter2和Chapter3,这个环节可以通过学生复述让学生再现三章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文本信息对Danny进行一定的人物分析。Step3.Predict-Theresultoftherace在复述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1.WhatdoyouthinkofDanny?2.Canyouguesstheresultoftherace?Why?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接着老师要求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比赛的结果。Step4.Structure让学生找出本章节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并思考根据内容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通过再次快速阅读,明确有十四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Para1—Para4BeforetheracePara5—Para10DuringtheracePara11—Para14Aftertherace这一环节能让学生对整个语篇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他们日后的写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设计意图:在Step3和Step4中,学生快速阅读了文本两次,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与文章作者实现情感共鸣;老师设置相关的阅读问题,激发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深层思考。分析文本的篇章结构,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为学生领会文本的主题思想打下基础。这也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的整体把握能力,这是语篇分析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3]。Step5.Readfordetails—Plotsandfeelings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通过阅读前十个自然段,获取详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梳理。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思维导图,学生会清晰地发现故事中情节发展的三条主线:Danny'sactions,Danny'sdream和Danny'sfeelings。Step6.Readfordetails—Wordsandactions继续阅读Para11—Para14,完成相关信息表格,分析赛后四个故事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体会当时的人物心理和环境氛围,学会如何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刻画人物。设计意图:在Step5和Step6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微观分析阅读文本,关注细节,体会语篇的目的,分析各个段落之间的衔接,以及词语之间的衔接、文字的修辞手法,以及特殊词句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文本逻辑关系的能力。TheRace的主体衔接轴,是以比赛赛程为主线连贯全文,由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部分构成,三个时段内Danny对自己梦想的感受也不同,这些感受作为辅线也贯穿着全文。有时,文本的衔接标记不是很明显,也可以根据语言环境所给出的信息来判断发现语篇的连贯性。Step7.Characteranalyzing 在阅读文本后,让学生小组讨论Danny这个人物:WhatcanwelearnfromDanny?What'syourdream?What'syourplanforyoudream?在小组讨论和小组代表发言后,师生达成以下观点:Believeinyourself!1.Findoutwhatyou'regoodat;2.Setupyourdream;3.Workhardforit,keeptrying!4.Onestep,onemore,stepbystep,you'llgettoyourdream!设计意图:讨论Danny实现梦想的经历,来分析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实际谈及自己,从而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Step8.Appreciation首先,教师给大家展示了第十自然段,先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这一段文字,让学生讨论并体会这段文字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感受,尤其是划线部分的词、词组或句子。这一段文字描述得非常生动形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感受Danny在冲刺阶段不顾周围嘈杂的环境,只专注于梦想,冲过终点线的状态,令人激动。这段文字里运用了许多有感染力的语句,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尤其是“livinghisdream”比“losinghimselfinthedream”更有力,更具主动性。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文本中自己觉得美好的部分,可以是生动精准的一个用词,可以是段落之间的衔接词,可以是用词精美的句子,也可以是感染力极强的段落描写。学生找出文中令自己比较欣赏的词、语句或自然段,说明原因,大声朗读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设计意图:通过美文赏析,引领学生发现文字的温度和生命,通过文字体会它们传递的情感以及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体会跨国文化的差异,为自己以后沟通交流时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提升打好基础。

三、结束语

语篇分析一方面要关注整体,整体把握语篇的功能和语篇结构模式,深层理解、批判性理解语篇,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文本的微观分析,如语言环境的使用、文字传递的情感、综合的语言运用功能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程晓堂.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途径[J].国外外语教学,2005(1):8-16.

课外阅读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课外阅读广博有序

1.功利主义思想当头。06年中考开始,徐州市为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把课标附录上的十部文学名著列入中考考试范围,但没想到的后果却似给农村学生划定了一个阅读的范围,受农村图书资源、家庭条件的制约,农村学生不能享受城市学生充足的“借阅”“买阅”条件,让阅读变成了为了提高中考考试成绩的目的,实在事与愿违。曾经我班级中有位学生,据说他对《水浒传》读得“很熟”,我便想试探个究竟,几个小问题后,发现该同学对书里的情节先后、人物的事件烂记于心,说得条理分明,但经不起细致追问,再问问细节方面的内容,却是一片空白,最后才知道这位同学硬是把回目背了个差不多,但对真正内容却是囫囵吞枣,这与以考试促阅读的本来目的确实大相径庭。

2.随意性阅读突出。我曾经在班级中组建图书角,可同学们第二天拿过来让大家交流阅读的书着实让人大吃一惊,80%的图书是供消遣性阅读的书籍,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阅读的现状,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说、故事类书籍,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等,甚至有些是言情、刺激性极强的“地摊书籍”。而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很少问津。一部分学生还把漫画、卡通书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更有甚者,部分同学没有选择地读,得到哪本读哪本。

3.无痕迹式阅读普遍。我去年对初中二年级学生做调查,你阅读过哪些书籍?竟然有很多同学思考好久答不出来哪怕一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计划,阅读缺乏系统性,几乎没有任何效率、效果,很少有几个同学有写读书笔记的做法,这种走马观花,缺少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的阅读在他的头脑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针对以上现象,如何能让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更有效?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以课堂导向课外

课堂是教学的永远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老师如能激发起学生课外去“寻阅”的兴趣,这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初中语文教材《滕野先生》、《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这些课文,在讲解内容时或学完课文后,设置几个问题,如:鲁迅到先生小时候在家庭中有何经历才促使他去学医?参与智取生辰纲的这几位梁山英雄的故事你能讲多少?曹操打这次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的?香菱怎样进的大观园,能讲一讲她以前的生活经历吗?

这些问题,无疑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从而自觉地去寻找答案,阅读这些小说。因为是长篇小说,教师可指导学生定期阅读,不宜心急,并可在一段时间后,以讲故事、你问我答等方式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二、以时文导向广博

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期刊、书籍的购买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散购买,阅读后集中互相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设立主题,如成长脚印、亲近文学、走近自然等等不一而足,让学生归类推荐自己阅读到的时鲜美文,分享共同阅读的成果,也让学生的阅读更广泛、更博深。

三、以氛围营造有序

课外阅读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课外阅读积累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大纲》和新课标都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高中生每周的阅读量应不少于10000字。事实上,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的确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中,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有的是蜻蜓点水,聊胜于无;有的是花拳绣腿,流于形势;有的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还有的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一、了解现状分析原因

我校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农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感到学生语文成绩萎靡不振,没有学习的热情。教师也普遍产生了“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的念头,甚至是常以“语文成绩差,是小学与初中衔接严重断裂的缘故”来自慰,语文学科成了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瓶颈。

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之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语文工作者。我也感到困惑,但没有放弃思考。我们对05级新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

思考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一种倾向,即忽视阅读教学,尤其是忽视课外阅读。语文在学校中是最不受重视的学科,学生大量时间都被数理化占去了。数理化作业都是硬任务,而语文需要背诵、理解、阅读和欣赏,这些作业是无法通过书面来检查的,有的学生也就不做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些学生走入学业误区,编选精良的教科书日益受到冷落,《语文读本》中精选名篇因为不在考试范围内而被学生撕下扔进废纸篓。一位学生坦言:与其有闲功夫学不考的东西,干嘛不多猜猜题?

(二)、前些年提出“向4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力度和深度上有过积极影响。但也导致教师只管45分钟而忽视了课外,只刻意追求质量而忽视了数量。语文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时时学、处处学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广阔的课外学习,无异砍掉了一只臂膀。

(三)、在家庭中,家长也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家长在工作之余,几乎不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家庭内缺少阅读的氛围。在多数家长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

(四)、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发展迟缓,有许多学校至今仍无几多藏书。即使有,人均占有率也极低;有的学校干脆不开放图书馆。因为有诸多的主客观因素,所以根本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致使学生出现了课外阅读半饥半饱的现状。

(五)、虽然一部分学生有阅读热情,可是方法不当,效果不佳。有的饥不择食,良莠不辨,不管对身心健康有益与否,只要是书就囫囵吞枣地读;极个别的,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到街头小摊寻求色情、凶杀等低级庸俗的书刊报纸,使课外阅读误入歧途。

由此可见,学校硬件设施的不足、社会和家长认识不够、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教师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都严重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得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脱离社会实际,陷入了教师单向灌输的“疲劳教育”误区,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了空中楼阁。

二、阅读积累学习语言

语文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许多语文教师对此见解颇深: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

其实这两方面互为依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而阅读是学生接触语言的途径。通过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表达语言是一个“举三反一”的过程。而我们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上的整体思路还是“举一反三”。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非常“科学”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前面师生对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历练,即“举一”,后面学生“循例”“繁衍”大量言语即“反三”。

“举一”的“一”,还指语言学习的局促性:一本教材、一个教师、一个教室、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每学期只凭一本教材、在一个教室中、在一个语言导师指导下、一个班的四五十个学生一起学语言。一本教材就“典范”地代表了所有语言,一个群体四五十个学生就代表了整个生活,一个教师就是语言的唯一导师。

这种“举一反三”的思路,实际就是一种完全理科化的路子,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的路子。学数理化等理科课程,讲深讲透一个例题,后面就附着相当数量的习题;学生学会一个例题,就会做数量相当多类似的习题。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举多”而“胜少”。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的。因此,数量的巨大,例子的极大丰富,交往范围的扩展,生活接触的广泛,才是形成言语能力的最根本的通衢!婴儿学口语的事实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孩子呱呱坠地时,一言不会,一周岁左右说出最简单的“妈、爸”等,二周岁左右就能自如运用语言,说出奇妙的句子。为何口语学得这么快、效率如此高?他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更不讲究什么“深细透”的语法,他是在一个小社会中,在与众人的交往中,接触了“天文级数量”言语“例子”!所以我坚定地认为,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决非“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语文教学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增大阅读量,打破封闭的教室,复归生活,引入大社会(与生活交往、阅读名著、接触网络等媒体),由阅读一本小书到阅读众多大书,纵身跃入语言的大海!

语文教学如果忽略了“读”这一语言积累的根本环节,学生怎能听得懂、讲得清、写得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培养,语文能力又哪来“厚积薄发”呢?

三、阅读拓展培植精神

前面谈到阅读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根本。而语言其实就是人本身,语言就是世界本身,语言本身也是文化。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内在本质。语文教育,在外在的效能上,才是语言能力教育和训练。或者说,训练语言能力本身就是训练精神!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

优秀的语文教育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听说读写思等)。但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鲜明特征,是分内外两层的。外在,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内里,却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

古人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万卷,浸润的不只是笔下文字,还有灵魂。优秀课外读物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一部好小说,一篇好文章,会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如此。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不仅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楷模,学习的榜样。他们常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的行为同这些“理想的化身”作比较,从中评判自己行为的优劣。从书中人物的身上获取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自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准则等等。读钱钟书体味不动声色的智慧,读沈从文感受生命的诗意与从容;读《简爱》明白坚强与尊严可以使平凡的生命绽放不平凡的美丽;读《悲惨世界》懂得宽容与仁爱远比强权与暴力更能照亮阴暗的灵魂。书如圣水,洗亮我们的眼睛,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双眸更加澄澈明净,看的见更加深邃辽远的空间。卡莱尔说:“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静静的躲在薄薄的纸页背后,那些遥远而亲切的灵魂,仿佛在倾诉,也在倾听。透过那些似曾相识的快乐与忧伤,透过那些朴素或华丽的文字,感觉自己被理解,知道自己不是孤独的。”书是心灵的慰籍,灵魂的傍依。当然语文教材也发挥着很好的德育功能,但总是有局限。教材既要相对稳定就免不了滞后性,篇幅所限也容不得长篇的东西。古今中外无数名家名作,这些都远比语文教材丰富、及时,而且教育性也很强。加强课外阅读对奠定人的精神根底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这一层面上来关注课外阅读,就应该特别强调阅读空间的自由性与广泛性,重视人性化的阅读。

四、阅读落实实践反思

(一)创造条件,促进阅读。

我们高一备课组将调查情况和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设想反馈到学校,很快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首先,将“课外阅读”列入05级课程之中,每班每周安排一节课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其次,在图书馆增设了语文课外阅读专用阅览室。第三,针对学校馆藏书籍陈旧过时的状况,学校专向拨款购置了一批时新书籍。第四,教师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上网电子阅览或图书阅览。硬件设施的创设不仅满足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调动了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组织发动,大力宣传。

我们大力鼓吹:“如果你不想当‘乡巴佬’,那就和我们一起阅读吧。”也正如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所说的一样,我们始终坚持做一件事,即让学生明确:除了做好自己的功课外,多读些课外书,可以让自己终生受益,书会影响人的情趣,扩展人的心胸,使我们懂得多角度去观察事物,独立思考,培养欣赏人类丰厚的文化的能力。这样,就会变成一个有文化修养、品德高尚、懂得学习的人。

(三)汇集图书,随时阅读。

学生已认识到课外阅读重要性,但是,单单凭一个语文图书阅览室,一周一节课外阅读课,就能扩展学生的阅读面了吗?我认为这远远不够。于是我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就地取材,用多种方式多渠道地保证了阅读资料的来源:

1.除了课程安排外,充分利用中午空余时间,开放图书馆语文阅览室,既能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也明显减少学生四处游逛的安全隐患。虽然馆小书少,但在教师有组织的利用下,每天中午阅览室内座无虚席。让学生能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既使紧张的大脑得到放松,同时也汲取了知识的琼浆。

2.充分利用学校的旧报纸,变废为宝。学校的报纸种类较多,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体育报》、《教育报》、《文汇报》、《南湖晚报》等等。我定时、定量地将借来的旧报纸发放给学生,并在两个班级间交流。同时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集资以小组为单位征订报纸一份。我向学生推荐了《环球时报》、《杂文报》、《语文报》、《中国简报》、《文摘报》、《报刊文摘》、《参考消息》等等。这样,学生能“快捷”地从这一“窗口”了解到学校外面的大千世界,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

3.“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途径一是动员学生向家长宣传我们所开展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将闲置在家的图书汇集到班里(所有权不变);途径二是我主动将家藏书籍贡献出来。教师贡献书籍给学生,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途径三是学生出资购置部分书籍。如此三管齐下,先办起班级图书箱或班级阅览角,并少量收费(事先与学生讨论沟通),学生代表负责登记保管。买学生喜爱的书籍(此过程教师坚决不碰“一分”钱,全程学生管理),增加了书籍量,几乎每天每人手中都有一本课外书、一份报纸,学生如置身书的花丛,成为了“花丛”里快乐的“蜜蜂”。

4.引导阅读练习册《沙场点兵》中的“课外阅读能力训练”题,不仅可以进行知识迁移训练,更能培养读书兴趣,拓展学生视野,进行语言信息的积累。

5、备课组教师团结合作,把平时看到的时文美文印发给学生阅读。

这样,我们虽没有像其他学校那样拥有优越的阅读环境,但师生们凭着战天斗地的精神,人为地创造了“知识百花园”,让心灵有了放飞的广阔天地。

(四)读写互动,相得益彰。

上网阅览的最大弊端就是“垃圾文化”对学生的侵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次电子阅览我都预先给学生布置专题研读,专题研读主要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如学习《胡同文化》,研读主题是“你如何看待‘保护历史文化遗迹’与‘发展现代文明城市’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学习《‹呐喊›自序》后,提供“鲁迅专栏”的网址,来个“鲁迅专题研读”;学习《勾践灭吴》后,研读主题确定为“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等等。有的专题研读一节课是不够的,只要学生有兴趣,可以三到四节阅读课都研读同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研读结束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互相交流后,完成阅读感悟文章一篇。

请看学生专题阅读“我心中的陶渊明”的写作片断:

例1:《心为形役》

当心自由如一只风筝在晴日风中飞舞,攥住那根线的始终是陶渊明自己。古往今来的文人都是哀怨的。忧虑是一种苦,束缚着文人的心。陶渊明深受庄子影响,站在宇宙的角度上,审视自己的忧。他就这样忧虑着,其实是一种自我超脱。也是为一个文人莫大的悲哀!陶潜所表现出来的忧是一种疼痛,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庄子》里有一则寓言,有一种树,树干粗大却无人砍伐。因为这种树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毁,做门流油脂,做柱生蠹虫,毫无用处,所以得以保存。陶潜犹如这一棵特立独行的树。在黑暗的官场中摸爬滚打一阵后,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摆脱一切束缚。所以他选择自然作主导的田园生活,逃避疼痛。结果,肉体自由了。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潜只字未提官场的纷争,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官场的不满和鄙弃。但离开官场,便再无展示自己的平台,才华将被埋没,怀才不遇给陶潜带来疼痛。因对官场的鄙弃但又希望体现自身价值的这组矛盾同样给陶潜带来疼痛。尽管陶潜竭力描写他在自己的乌托邦世界里生活的如何逍遥,但他的精神似乎依然没有完全的解放!

例2:《悠中有忧》

陶潜,高出不胜寒,欲乘风归去。便化龙潜回了日思夜梦的高山绿水,田园深处。归去来兮,倦了的陶渊明回到自己的小屋,洒脱孤傲,无牵无挂。

饮酒作乐,以琴书来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浇愁愁更愁!

坐车载舟,寻壑经丘,寻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这万物复苏,自由任性的世界却又保有一丝清明。又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说是排忧,不如说是为自己凭添忧愁。

寻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泄无法再压抑的忧愁伤痛吗?

顺应自然,乐天安命,安度余生,还犹豫什么呢?陶渊明,你是在犹疑什么呢?听天由命,唾弃自己了吧?难道是任其自生自灭?寂寞的烟花在怒放。它们寂寞的无奈,却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视,才不断地变幻自己的装束,不断呼啸着划过夜空。宣泄自己的不满,愤恨!陶渊明如果见了,也会舍下那菊,来哀怜这瞬间的美吧!

纵然青史已成灰,人却各有性,复言归去来兮。

类似这样的文字在学生那里有很多。这些丰富的阅读感悟是很难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所以有效的开展网上专题研读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经验,更能促进学生对教材的多角度解读。

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感悟,抒写出一篇篇亮丽的文章,这时需要的是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沟通的平台。于是我把这些随感编辑成册,学生命名为《畅想集》。一年多来汇编成集的已有13册。学生不但爱读课外书籍,也爱读他们自己的《畅想集》,更喜人的是他们对写作的态度由原来的畏惧厌烦转向了兴趣。

(五)实践反思,贵在坚持。

一年来,语文教学活动不再囹圄于教科书上相关文章的填鸭式教学,坚持引导和培养学生博览群书的兴趣与习惯,让学生通过富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阅读活动,了解到学校外面的精彩世界,也在知识的海洋中得到独特的精神体验,更从中领悟到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迪,促使了学生能力的自我发展。教师观念的转变、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学生与文本间对话的加强,也使原本刻板呆滞的课堂日趋轻松、活跃、和谐,而且充满朝气与活力。

但是还有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1.激发兴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资料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作礼物来接受。”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为此,我预想今后应定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又有一定梯度性的语文活动,作为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加油站”,让各类学生时时保持一种新鲜感、趣味感。例如发动组织阅读卡、墙报、手抄报等阅读活动的成果评比、举办各项比赛等。

2.点面结合。教师还要认真及时地做好反馈、矫正工作,进而更好地激励学生进取,不断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面上,肯定成绩,指出倾向性问题,提出矫正意见;点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人而异。活动中对表现好的同学加以扶植,使其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做得不够的则充分理解、尊重他们,以勉励为主。“良言一句三冬暖”,只要他们敢于参与,便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即使做得不尽人意,也应从形式上,内容上或思维上予以充分肯定,使他们从心理低谷中走出来。总之,最终目的是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读有所得,形成一股浓郁的阅读气氛,这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3.教师参与。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学生也可成为我师。在语文活动中,教师不是局外人,不仅仅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更是一名阅读的参与者。这样就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师生也就容易沟通,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引导。教师在语文活动中也应像学生那样,坚持到位,并取学生之长,补己之短,做到“教学相长”,认真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的能力,避免那种在学生面前不敢读、不敢写的尴尬场面。

当我再度手捧《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赫然入目,我感慨万千: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情感体验,指导自主阅读”的路子是走对了。但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我更明白: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我还将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坚持进行以“课外阅读”为主线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索与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公务员之家

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好比是一只船上的两支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两支桨缺一不可。一桨用力,一桨不用力;或者一桨划得有力,一桨放任自流,船都难以保持正确的航向。让我们协调地荡起双桨,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之船才能端正航向,破浪前进。

参考资料:

1、《专家谈中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课外阅读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自信;国际视野;课外阅读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五年来,“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外语教学”,已成为当前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和新方向。目前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学术观点比较一致并且集中,主要建议从体制上进行根本性地改革,扭转在现有的国内高校外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缺席和失语的现状,主张适当加入中国文化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中华文化自信[1-3]。然而,这样的改革思路,一方面对于改变高校外语教育中国文化缺席和失语现状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无论是出于文化安全考虑提出杜绝使用原汁原味外文教材,还是主张大学英语课程应该以传播中国文化为课程目标,都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化自信问题。文化自信所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最早是近代政治腐朽、闭关自守的中国社会受到西方先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无情冲击,而出现的文化自信不足或者文化自信丧失。2014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国人“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4],对当时日新月异的世界知之甚少。究其实质,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本质上是对东西方制度、文化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而造成的盲目西方崇拜。“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5]。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文化自信问题,必须从源头上入手,提升国际意识和综合人文素养。

二、课外阅读教学与高校文化自信建设

文化自信教育是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以及必要的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教育中所必不可少的“国际意识”和“人文素养”元素,在2017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17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大学英语教材以精读模式在国内的外语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学生的外语技能尤其是在读写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打下了较为坚实的语言基础。但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本教材一学期”——只有精读而没有泛读的课程与教材设置现状,造成大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对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缺乏认识,无法进行东西方制度文化的比较互鉴,因而不利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中外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专家都非常重视广泛阅读在外语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大量接触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掌握第二语言的关键,输入的两个主要途径就是听和读[6]。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马克•埃德蒙森强调在人文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阅读无所不在,其作用不容忽视[7]。上海对外贸易大学黄源深教授认为“英语学习的功夫主要在课外——即学习者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8]。显然,开展外文原著课外阅读教学,不仅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应然性和必然性要求,也是基于文化自信外语教学改革的应然性和必然性要求。在西方文学、历史、社会政治等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著作文献,无声地驳斥、颠覆了西方国家所自我标榜的一切,有力、有理、有据地揭示了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虚伪本质。如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获得者卡洛尔•安德逊的《白色愤怒》(WhiteRage,2016),揭示了美国黑人在1865年《解放宣言》发表后至今150余年的血泪历程,揭露了美国大多数白人根深蒂固的极端种族主义倾向和沙文主义白人优越论的荒谬本质;英国诺奖作家多丽丝•莱辛的自传《刻骨铭心》(UnderMySkin,1995),揭示了为了维护少数人利益而发动的非正义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与无尽痛苦,表达了战后英国人民对英国国家政府的无比失望,同时也谴责了帝国主义国家对外实行殖民统治的罪恶与黑暗;美国诺奖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人鼠之间》(OfMiceandMen,1939),揭露了美国梦的虚伪本质,再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底层劳动者的绝望与幻灭;加拿大诺奖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很多短篇小说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西方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强烈的贫富差异,如《周日下午》(“SundayAfternoon”)与《受雇女孩》(“HiredGirl”)等。课外阅读西方原著,并不单单局限在认清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虚伪实质,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通过阅读,真正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和互补性,认识到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通过阅读自觉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求同存异,不卑不亢,以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形成文化大国公民应有的“海纳百川”的恢弘气度和宽广胸襟,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在未来担当中国社会的文化中坚力量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桥梁,逐步消解国际上对中国的负面消极的误解、诬蔑,让国际上任何抹黑中国的政治阴谋和企图不攻自破。正如1999年余秋雨先生在湖南大学演讲时所指出的,这样中国才能从世界工厂逐渐升级为向世界输出普适价值和文化思想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国。

三、可行性问卷调查与教学设计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的思想。他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9]。因此,课外阅读教学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就要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一)问卷设计收集与研究对象笔者课题组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对辽宁大学在校本科生文科、理工科各两个班,以及研究生人文、理工、经济类各一个班,共328人(其中男生135人,女生193人)进行了课外阅读情况问卷调查。本科生为2019级的在校文科生101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65人)和理工科生98人(其中男生55人,女生43人),研究生为2019级在校人文、理工、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共129人(其中男生44人,女生85人)。采用单选题和多选题对受试者是否具有课外阅读习惯、对课外阅读的态度、每周课外阅读所用时间、所喜欢的课外阅读内容的种类(可多选)、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可多选)、影响课外阅读选择的因素(可多选)以及常用的课外阅读工具(可多选),共七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2019年3月中旬由相关任课教师在线上授课时将问卷链接发到各班级微信群。回收的328份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二)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1.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有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和无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分别占受试总人数的75%和25%。选择“很喜欢”“喜欢”和“一般喜欢”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分别占受试本科理工科生总数的96.94%,占受试本科生总数98.5%,占受试研究生总数的93.8%,占受试总人数的96.65%。选择“不喜欢”的学生在受试研究生中占比最高,为6.2%,其次是本科生理工科生,占3.06%。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调查结果,无论是不同专业的本科生,还是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从整体上看,都已基本上具备了开展原著课外阅读教学的基础条件。无阅读习惯者或者选择“不喜欢”阅读的学生可能需要慢慢适应,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和热情鼓励。如何调动所有学生的课外阅读参与热情,是课外阅读教学必须妥当、及时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2.受试大学生存在着课外阅读整体自主能力不足的问题。大多数的大学生每周课外阅读用时甚少,每周课外阅读时间低于5小时的学生,分别占受试本科理工科生总数的56.12%,占受试本科生总数52.76%,占受试研究生总数的63.57%,占受试总人数的57.01%。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存在着大量空闲的时间与空间可供灵活支配,为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但是这一事实同时也凸显了大学生存在着课外阅读整体自主能力不足的问题。3.大学生课外阅读以扩展知识和娱乐为主要目的。从统计数据来看,娱乐消遣和扩展知识是大学生课外阅读最主要的两个目的。以扩展知识和娱乐消遣为目的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分别占受试总人数的75.91%和78.05%。同样,与之相对应的人文类和娱乐类读物最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在课外选择阅读人文类和娱乐类读物的学生,分别占受试总人数的64.94%和57.93%。此外,影响课外阅读的因素选项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阅读的内容”(占受试者总人数80.49%),以及“老师或朋友推荐”(占受试者总人数69.51%)。4.手机和纸质书本是当今大学生中同样重要的两个最为普遍的课外阅读工具。使用纸质书本和手机作为课外阅读工具的学生,分别占受试本科理工科生总数的71.43%和88.78%,占受试本科生总数76.38%和88.42%,占受试研究生总数的61.24%和80.62%,占受试总人数的70.43%和82.32%。

四、课外阅读的原著教学设计与实现路径

(一)形成性评价机制与终结性评价机制相结合,平衡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张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将学生的求知要求视为影响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10]。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英语原著课外阅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阅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采用多角度的形成性评价机制与终结性评价机制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如大学英语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各占总成绩的50%。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较好地完成课外阅读任务。同时也平衡了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依托。(二)自主学习与合作式讨论相结合,形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良性循环。自主学习绝不是一种完全脱离教师的学习,教师在帮助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1]。教师必须能够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地引导,为学生设定每周的读书任务,要求在个人自主阅读与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以小组汇总的形式按时提交读书报告。分组尽量以随机形式进行,一定程度上实现人员结构的合理配置,从而确保课外阅读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此外,李赋宁(北京大学)指出,读书必须落实到笔头,这是古今中外学人的共同体会[12]。因而,自主学习与合作式讨论相结合,形成从输入到输出的良性循环,既是课外外文原著阅读教学的重要实现途径,也是课外外文原著阅读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小组内学生可以自由交流书中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就没有读懂的地方进行讨论,既锻炼了口头英文沟通的能力,也锻炼了英文书面表达的能力,体会思想碰撞交流的快乐,形成一定的向心力。在布置学生阅读中篇或者短篇小说时,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故事排成短剧表演出来。这既是帮助学生树立阅读信心的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可以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三)充分汲取经典原著的养分,运用阅读策略有效缓解外语阅读焦虑。课外外文原著阅读内容必须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既要喜闻乐见,引人入胜,又要具有深刻的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历史、小说、人物传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可以充分满足这方面的阅读需求。内容的选择是课外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学生会非常重视教师或朋友的推荐,但起决定性的根本因素还是阅读内容本身。课外阅读应尽量选择推荐经典的原著,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并了解大师的思想,继承人类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将其内化于自己的行为、情感与思想中[13]。教师在选择课外阅读内容时一定要特别慎重,要综合考虑阅读内容与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锲合度、阅读内容的文字难度与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匹配,阅读内容的长度与大学生的学期学习计划是否协调统一等多方面因素。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缓解包括畏难心理压力在内的外语阅读焦虑,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阅读信心。外语教师既是外来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者,肩负着双重文化使命。既要帮助学生消除学习外语和外来文化的陌生感,又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弘扬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外语教学效果[14]。(四)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和信息资源教师在课外阅读资料的选择中,既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纸质书,也可以提供给学生免费电子书资源,由学生自愿打印,而电子书资源优势尤为明显。这样,既不会增加学生额外的购书负担,又可以保证阅读版本的统一,保证课外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开世览文等馆际互借服务为高校外语教师获得纸质或电子外文图书教学资源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布置外文原版文献阅读任务的同时,随时跟进国内国际新闻动态,聚焦热点问题,及时向学生微信群分享,使大家可以随时接触鲜活生活中的时事英语,在碎片化阅读中形成高度自觉的民族意识、国际意识和家国情怀。向学生推荐介绍相关的微信平台、公众号,如新华社公众号的中英对照“说”、全民学英语、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等。鼓励学生用英语讨论国内国际政治、文化、经济生活大事件,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确立文化自信。

五、结语

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旨在打破一个旧的、落后的外语教学框架,改革因循守旧的教育思路,尤其是改革当前普遍存在的“一本教材一学期”的落后局面。“一本教材一学期”是我国在一穷二白时期的权宜之计。新时代外语教学,不能再仅仅满足语言上的、知识上的输入,更重要的是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国际意识和人文素养。因此,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同时重视“精”与“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综合素养,培养具有广博的国际文化视野和深厚的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这是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提升中华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淑梅,胡晓华.外语教育的文化安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82-87.

[2]任海棠,邓秀梅.刍论创新我国外语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理论导刊,2017(4):80-83.

[3]刘毓容.文化自信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6):35-36.

[4]魏源.圣武记[M].上海:世界书局.1936:359.[5]余英时.钱穆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255-256.

[6]KrashenS.TheInputHypothesis:Issueand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17

[7]EdmundsonM.TheIdealEnglishMajor[N/OL].The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13-07-29)[2020-08-10].

[8]黄源深.英语专家如是说[J].英语学习,2007(6):1.

[9]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1.

[10]佟艳光,赵红军.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99-102.

[11]何莲珍,等.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之探索[J].中国外语,2011(5):18-24.

[12]董亚芬.我国英语教育应该终以读写为本[J].外语界,2003(1):2-6.

[13]宋艳芳.以提高人文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为目标的“英语阅读”课程改革[J].外语研究,2015(3):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