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5:22:11

中学音乐教育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篇1

1、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地教学形式、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爱乐人”的摇篮。

2、现代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明确

音乐教育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音乐是目前中学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使年轻一代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3、音乐的功能是音乐教育的前提

音乐的功能主要概括为三个层面:物理、生理、心理。音乐作为一种声音,是自然的物理现象;人在有意或无意中生理上都会受音乐的影响;音乐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是双向性的,使音乐教育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平衡和谐发展。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这是音乐自身的美所决定的。“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二、中学音乐教育与德育

1、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高尚道德品质,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我依然……”。当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由然而升,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夕夕相关。当唱到“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2、音乐审美体验的积淀,使德育教育更深入人心

从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了真善美。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昔别”、“楼台会”二段时,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被主人公真挚地情感所感动──真;“呈示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使学生体会一种纯朴、善良──善;“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注重情感的体验,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音乐是一种毫不虚伪地反映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质的语言”。

3、对音乐教育者的要求

音乐教师是音乐的重要传播者,又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引导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懂得真善美的人,这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音乐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音乐教育正面临改革,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更要注重榜样的作用,用自己“爱乐”的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氛围。

4、中学音乐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

①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中收获德育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材内容应是丰富的、鲜活的,选择学生宜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内容。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中国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是中学生们是早已熟悉的,作品创作于1939年,距今已有61年的历史,但学生们唱起《保卫黄河》;聆听《黄河颂》时,依然是情绪饱满。冼星海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写到:“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惭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因此我又写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朴实的一段话表现出作曲家对人生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谦虚的态度。这些好的品德都是学生应学习的。学生在欣赏或演唱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时,通过体验音乐再次升华跳动的心灵,撞击出一束束音符的火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追求真理。

②音乐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需要全面型的、高素质的人才和充满激情、正直的人。音乐教育应义不容辞地起到广泛而深远地作用,反映时代的最强音。音乐教育也是随时代的发展、社会重大的变革,有所突破和挖掘,有目的的培养和发展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当前音乐是纷繁的,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面对这广阔的音乐海洋。教师与学生需要沟通,相互学习,最终是使学生达到中学音乐教育目标。

③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德育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给学生实践的舞台,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相互学习,磨练毅力是必不可缺的。在实践中学生们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多次艺术节、合唱节比赛中,学生们不但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并且体验到了要付出很多心血,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德将无法完成。

中学时代的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中学教育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要培养附和时展所需的优秀人才。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育才会产生效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浸入中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从音乐教育中获得。

注:①引自《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第10页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篇2

根据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现状来看,音乐课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管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因此管乐教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开始选择学习管乐,或者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管乐,作为音乐学习的辅助项目。由于管乐的学习,还需要学量的音乐基础理论,因此管乐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管乐方面的能力,还能够补充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音乐知识基础更加的牢固。虽然高校的管乐教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高校管乐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管乐所包含的知识是比较丰富的,管乐的学习还是采用比较陈旧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乏味,学习的内容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管乐学习需要学生进行长时间的练习,这对学生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不同地区对于管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一样,一些高校都不重视管乐教学,这也是影响管乐教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管乐教学对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有着一定的要求,由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不完善,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很重视,导致学生音乐学习的机会较少,这导致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由于没有比较深厚的管乐基础,使得学生在管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水平较差,使得对学生管乐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管乐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的轻视

现如今高校学生对于管乐的学习虽然有很大的兴趣,但是不少高校对于管乐教学并不是很重视,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对于音乐课程的开设很少,也只有偶尔在选修课程中能够看到管乐学习,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管乐学习兴趣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使得学生管乐学习水平低下,还有一些高校音乐专业对于管乐并不是很重视,因此相应的仪器设备的购买较少。有的学生有着管乐方面的爱好,也只能够到社团等进行学习,得不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管乐水平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二)学生方面的错误心态

高校管乐教学除了教学方面存在很大缺陷以外,学生自身也有着很大的原因,一些学生心态不正,对于老师教给的知识和管乐技能只是在课堂上学习,仅仅跟着老师学习,学生自觉性不高,由于大学里面各种丰富活动比较多,各种事情也比较多,一些学生由于大学空闲时间比较多,有的男孩子喜欢上打游戏,一些学生选择做兼职等等,使得学生在课下进行管乐练习的时间很少,学生对于课下管乐练习并不是很重视。恰恰相反,管乐是需要长时间练习的,而不是急功近利,不只是在课堂练习就能够成功的,而需要在课下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以及花一定量的时间进行管乐的练习,由于学生在课下并没有花费时间去练习管乐,导致学生管乐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基于此教师纠正学生学习的态度,加强对学生的监督,要及时点拨学生管乐的学习,比如舌头的敏感度、嘴唇对哨片的敏感度肺活量等等,加强学生对管乐知识的理解。此外高校管乐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外,还应该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在课下也能够很好的学习,加强管乐的练习。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

一些高校的管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在课堂上只进行大型曲子的演奏,没有注意学生的水平,没有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没有对管乐的演奏技巧进行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管乐演奏的水平,全然不顾学生实际情况,将难度比较大的曲子让学生演奏,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管乐学习水平进步较慢。这种高难度的管乐学习,使得学生的管乐学习的信心大大受挫,让学生觉得自己管乐学习能力很差,有的学生由于自信心受挫,产生放弃学习管乐的想法。因此为了使得学生管乐学习水平有着很大提高,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注重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导,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三、管乐教学改革

(一)注重相关文化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认为对生活的追求,不再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和金钱层面,对于精神层面也开始追求,音乐艺术就是精神文化中的一种,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也是一种必然。如今音乐不再是音乐艺术的独有的,音乐开始走向家庭,开始走向校园,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通过音乐可以使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得到放松,能够使得心情变的愉悦,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由于音乐艺术不是语言艺术,因此音乐艺术的特性更加的广,比如自由性和模糊性等等,这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和演绎空间。有学者认为,审定管乐的水平,不是看演奏者的对乐器的熟练程度,也不是看演奏者能够吹多少曲子,而是看曲子吹出来的音色和节奏以及音准、风格、奏法等等进行综合的判定,确定演奏者的管乐演奏水平。每一首乐曲的创造都融合了创作者的思想,是凝结创作者无数心血的参悟。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每一首曲子的时候,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还要对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内涵以及音乐风格加以了解,演奏者根据曲子的这些背景和内涵等,演奏出比较有情感的曲子,实质就是演奏与创作进行融合的二度创作。为了能够很好的演奏曲子,就需要演奏者有着很好的人文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够将曲子完美的演奏出来,如果没有对曲子的背景加以了解,那么演奏出来的曲子将是没有灵魂和情感的。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的培养都要重视,文化素养对于曲子的演奏表现能力有着很大影响,也已经是很多演奏家的共识,因此高校要加大人文知识教育的力度。各个高校的一些学生,明明有很高的音乐潜力,演奏的技巧也比较扎实,但是却不能将作品完美的演奏出来,这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知识的缺陷。就像对西方文化一无所知,却想去演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名家作品,这样演奏出来的曲子是不完美的,也是很难成功的。因此为了使得学生具备更好的管乐水平和演奏水平,必须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素养同时进行培养,其两种素养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学生管乐演奏的水平。

(二)提高管乐教学水平,培养专业性人才

如今管乐教育已经在许多高校音乐专业开始积极开展。管乐的音乐表现能力非常强,而且体系比较强大,常常一首曲子能够表现出非常丰富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由于管乐所演奏的曲子,以雄壮类的曲子居多,能够振奋人心,因此管乐经常运用于群众团体和军队等事业单位中,因此可以看出,管乐专业在市场上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为了使得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那么就必须要进行改革,无论是从教学水平上,还是对学生的训练上,都必须变革,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管乐专业人才,服务于社会。为了提高学生管乐水平,需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首先,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目前国内外管乐演奏大家,以及一些管乐新秀,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和他们的刻苦训练离不开的,因此基本功的训练对于管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管乐团是由很多的演奏者共同构成的,每个演奏者的演奏能力,直接影响整个管乐团的表现水平。每个演奏者的演奏水平的提高,也将提高整个管乐团的水平。无论是刚开始学习管乐的演奏者,还是具备一定资历的演奏者,都和坚苦的基本功的训练离不开的。管乐演奏最主要的就是呼吸,呼吸的节奏对于管乐演奏非常的重要,就如弦乐演奏中弓子的重要性,发声的口型以及音质和优美程度等等都和呼吸离不开,其展现出来的水平和呼吸的节奏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在高校管乐教学中,要注重呼吸基本功的训练。此外气息的基本功的训练,也对管乐演奏的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气息主要决定曲子的音质和音色以及音域,因此气息的基本功非常的重要,在训练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的训练。还要训练学生吹曲,吹实际上就是对气息的运用,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吹曲的时候,气息饱满以及连贯。音乐教师在日常的训练中,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管乐相关的技能和技巧以外,还要增加音乐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在演奏之前,一定要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以及内涵,了解创曲者的思想,这样演奏出来的曲子,才富有情感和灵魂。其次,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音乐虽然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其却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件作品,都和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对于一部作品的学习,首先就是要对其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比如宗教、历史、社会学、哲学等等,学校也可以开始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进行选择性的学习。虽然相关知识的学习,不能够立马产生作用或者让学生有很大的提高,但却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些积累在将来的管乐演奏中,肯定会用到。众所周知,德国是音乐的艺术殿堂,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呢?就是因为德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教导学生音乐技巧,还对学生的音乐文化底蕴进行培养,德国音乐课程设置,除了开设音乐专业演奏以外,还开设了音乐史学和伦理学,这些课程讲述了各个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文化背景,使得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而把作品演奏的淋漓尽致。然后,要加强实践训练环节的教学,艺术实践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平台,因此要注重艺术实践训练。目前高校管乐教学,所使用管乐器的种类比较多,比如长笛、萨克斯、小号等等。管乐学习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表演,也就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管乐与舞台是有关联的。舞台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更加能够锻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东西,并不一定全部适合舞台表演,但是在舞台上表演却能够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舞台表演技巧和舞台表演效果,这都需要演奏者自己去摸索。因此再进行管乐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多给予学生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在舞台上去实践,去舞台上体会课堂学不到的东西,去体会如何将演奏效果达到最好。国外高校管乐教育的内容和训练的内容非常的丰富,每个学生在学习期间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这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演能力,这样才能够将管乐表演效果发挥到最好。最后,在管乐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思想不一样,因此所考虑的东西也不一样。学生通过交流,能够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及别人的优点,通过交流加上自己的思考,悟出一些新的东西,然后再将收获的东西融入到管乐中,使得管乐演奏水平提高。因此交流对于学生管乐学习非常的重要,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比如一些大型的演奏会,或者一些管乐交流会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

四、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使得学生管乐水平提高,教学方案的实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要多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要增加学生学习的时间,注重学生学习实践,注重舞台表演实践等,才能够使得学生在舞台上更好的演奏作品。

作者:李炳帅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郑骎.音乐类高职院校器乐专业学生专业学习心理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中学音乐;教育研究

随着音乐媒体的不断兴趣,大众音乐文化已经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众音乐文化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沉淀,对于中学音乐的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1]。一些优秀的大众音乐文化能够引导中学生积极向上,而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大众音乐文化会影响学生逐渐走向歪路,严重的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基于此,大众音乐的多方面发展使得中学音乐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中学音乐教育的良好发展与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中学音乐教育应该尊重实际发展,加强改革创新,继而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2]。

一、大众音乐文化的基本概念

大众音乐文化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一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在学术理论界没有被明确规定。诸多西方学者和中方学者普遍认为大众音乐文化与当代工业发展密切相关,是以电子传媒为主要媒介而广泛被传播的一种音乐文化形式。在消费时代中,使用消费意识来引导大众。大众音乐文化是当代市场经济发展后的产物,也是一种人类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大众音乐文化是历史特定时期发展的产物,通过媒介来产生文化效应[3]。

二、大众音乐文化对中学音乐教育的相关影响

大众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为:(一)大众音乐的民族地域化特点;(二)大众音乐创作群体的自由化特点;(三)大众音乐题材自由化的特点。由于大众文化具有上述几个方面的特点,所以使得大众音乐文化广受中学生的喜爱。如广场舞神曲《小苹果》、《ppap》和《最炫民族风》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中学生对其好感度也很高,学生们对上述三首神曲争相模仿。从上述角度不难看出,大众音乐如同春风一般很快进入到人们的心窝,逐渐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基于此,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将其融入到中学音乐教育中成为历史的发展趋势。

三、现阶段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教育研究

(一)存在的基本问题

1.阻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优秀的大众音乐文化能够对中学生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庸俗的大众音乐文化势必会对中学生起着消极的作用。中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处于不稳定阶段,因此一旦中学生将庸俗的大众音乐文化作为人生的主旋律,势必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2.阻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大众音乐文化现阶段逐渐走向商业化的发展道路,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较为优秀的节目应运而生,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和湖南卫视的“快乐女声”等,对于中学生的影响力非常大,在中学生中间产生了明星崇拜行为,在追星的过程中会放弃学业,从而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

(二)实施对策

在大众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中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度和认识度更为广泛。初中生面对新的音乐文化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大众音乐文化的优秀方面逐渐深入到初中音乐教育领域中,需要社会和学校在各个方面共同努力,能够有效改变中学音乐教育在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中存在的基本问题。1.提高师资力量。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中,知识也是在不断地更新中,在瞬息万变的音乐领域中,音乐教师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储备新的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看待社会音乐文化;2.规范媒体传播。诸多大众音乐文化的传播一般是通过媒体形式,部分媒体为了争夺大众眼球,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介夸大了相关报道,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反而被埋没,而一些庸俗的音乐却被大肆传播。此种情况出现使得中学生对于大众音乐文化的定位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应该从媒体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方面来进行提高,继而选取一些优秀的大众文化进行传播,让中学教师能够在教育过程中有着数据理论支持,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审美感。

作者:刘敏华 单位:安仁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肖玲.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探索[J].黄河之声,2016,16(8):18-19.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音乐;中学;音乐教育;价值

所谓网络音乐,即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与下载的音乐,或通过网络将音符转化为数字技术的音乐作品。网络音乐具有多样性、重复性、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网络音乐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网络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发展,网络音乐开始被运用在音乐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对音乐教学效果的增强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各种方面的影响,现阶段利用网络音乐进行的音乐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网络音乐内容复杂多样。网络音乐与其他音乐相比,其音乐内容与形式更加偏向生活化,并存在一定的低俗内容,中学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部分教师与家长担心网络音乐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反对将网络音乐运用到中学音乐教学中。(2)基础教学设施缺失。受到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校领导与家长更注重学生在语数外等基础学科的学习,没有正确认识到音乐教学对于学生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学校在对于音乐教学的教学设施配备方面存在缺失,而网络音乐作为一种互动性较强的教学资源,必须需要一个相对完备的教学环境,打破传统的系统式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础教学设施的缺失为网络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良好运用造成的阻碍,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教育作用。

二、网络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一)增添课堂趣味性,提高学习兴趣。传统的音乐教学通常以教材上的内容为主,主要是对于音乐的系统知识的学习,教学环节相对较为封闭,且由于部分学校领导与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偶尔还会出现用其他主要学科代替音乐课等情况,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与其他内容的互动[2]。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了阻碍。而网络音乐的引入,不仅能够通过其强烈的时代气息与个性风格丰富教学内容,提升中学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通过选取符合当前阶段学生性格的网络音乐,迎合学生的兴趣与喜好,使得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音乐课堂更加充满趣味与活力,促进音乐教学顺利开展。(二)拓宽学习途径,提高教学质量。网络音乐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音乐类型,不受到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且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共享性。这就代表着网络音乐的引入,让音乐教学不再仅限于课堂,学生可以在随时随地进行音乐学习,教师除了课堂上的书本辅导,还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音乐教学,大大拓宽了音乐学习途径[3]。同时,由于网络音乐在社会上极为普及,如广场舞、商场等公共场所都会播放,网络音乐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选取一些时下较为流行的网络音乐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潜移默化地进行音乐学习。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音乐,引导学生进行课下的学习活动与实践,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与学习途径,提高教学质量。(三)降低教学成本,实现资源共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获取音乐资源,所花费的成本费用极少。且利用互联网传播快速的特点,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情况及时地查找相关的音乐教学内容,很好地改变了过去音乐教学需要提前在磁带或书本中查找教学资料的弊端,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本。另外,由于网络音乐形式多样且主题各异,教师能够通过网络音乐满足每一个阶段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选取适合当前学生发展的音乐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随时地调整,极大程度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四)促进师生互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与其它阶段的学生相比,更加崇尚自由与个性,难以对教材中的传统音乐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仅教授课本内容时,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与学生产生理想的良性互动。将网络音乐引入到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中,通过具有时尚气息的网络音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发起的互动内容中来,促进师生良性互动,调节课堂氛围,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与教师形成更加和谐的关系,符合了新课改中对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要求。通过网络音乐作为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不由自主地进行音乐学习,势必会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音乐教学是中学阶段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网络音乐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要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到网络音乐对于中学音乐教学的价值与意义,选取适合学生发展的网络音乐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网络音乐的积极作用,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国昌.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网络音乐的价值[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32:32-33.

[2]王吟.浅析网络音乐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价值[J].文教资料,2014,14:21.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篇5

一、因地制宜原则

从个体来讲德育工作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身观和世界观的价值基础。而从整体的社会层面以及学校层面来看,德育工作是贯彻国家层面的德育目标和教育目标同时传承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笔者任教的高中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人身观价值观迅速成熟,所以德育工作肩负的使命则更强。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渗透德育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需要。而中学音乐学科是一门教育教学学科,同时担负着美育以及音乐知识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所以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相应的材料因地制宜的渗透德育是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一个重要原则。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第4单元《音乐中的历史事件》中就因地制宜的进行了德育工作的渗透例如在欣赏并执教《胡笳吟》的时候,笔者不仅仅分拍引领同学们从美育和欣赏的角度来展开了教学活动,并将古琴弦的声音和后世钢琴改编的曲目进行对比赏析。同时也将《胡笳吟》的故事背景加以加工从爱国主义、个人情感、家国情感等多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从效果上看,同学们不仅仅增进了对古琴、钢琴等乐器的理解,也了解到很多我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增进了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

二、传播和教育原则

音乐是崇尚个性的,有了个性便有了纷繁芜杂的音乐土壤,从这些土壤中总能开放出几朵鲜花,传播和积累下来之后变成了我们宝贵的财富。音乐教育一方面秉承了音乐的这个特点,但是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也承担着将符合社会发展特点符合规律的统一教育思想渗透到每一位同学价值观念中的重要作用。所以音乐教育和德育工作两者要相辅相成共同肩负起传播和教育的工作并以此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例如在学习著名的《跳月歌》的时候,考虑到这是一个彝族的传统民歌,其韵律、节奏等等跟我们日常听到的看到的可能并不十分相同,于是笔者首先通过课堂导入环节,创设了一个彝族火把节晚会的活动情境,火把节中哪些内容是不可或缺的,同学们通过前期探究列出了民族服装、民族装饰、民族食物以及彝族传统歌舞活动等。然后通过听、欣赏使得同学们逐步了解了彝族传统歌舞的音律、节奏等等,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跳月歌》这样一个传统民族歌舞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尝试着进行重新的编写和创作。为同学们将来成为民族音乐的传播者打下基础。同时也因地制宜的进行了德育渗透,笔者通过对云南彝族地区生产生活的还原引领同学们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不易,了解到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之珍贵感受到云南彝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以音乐为载体带领同学们走进了独特的情境中去学习、汲取、思考并为同学们成为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播者打下基础。

三、吸收和开放原则

音乐是一门吸收能力很强,同时也十分开放的艺术。我国著名的演奏家,有着钢琴诗人美誉的傅聪先生就十分支持这一观点,傅聪先生长期阅读我国唐代古诗和宋代的以词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他认为每首诗、词的字里行间都包含着音乐的韵律有时候迫不及待的将他们演奏出来。而音乐的韵律和德育的美也有着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联系。一个会从音乐中汲取韵律感受美、欣赏美的人一般而言也是品德高尚的。所以音乐教育和德育之间不仅仅要相互之间进行渗透。同时也要打开各自的大门相互开放并吸取对方的养分共同发展。在这个问题上,最新版本的高中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也指出,音乐教育要以“育人”为重要目标。例如在《黄河大合唱》一课的教学活动设计中,笔者开放了音乐教学的边界,吸收了德育教育的很多养分。《黄河大合唱》写成与1941年前后,那个时期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但不论多困难,中国人民都在伟大领袖的带领下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黄河大合唱》在这个背景下写成对于中国军民团结一心抗日救国的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振奋了人心。笔者引领同学们了解背景、欣赏音乐感受中华民族的苦难感受《黄河大合唱》中的那种愤恨那种悲壮以及那种万众一心的勇气。通过这一节课不仅仅欣赏了《黄河大合唱》同时也增加了爱国主义热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很多同学也感受到在新时代作为一名中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无疑取得了德育工作和音乐教育工作的双赢。

作者:王晓荣 单位:海安县南莫中学

参考文献:

[1]高雁南.高职的音乐教育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08).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篇6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包括13个世居民族,共有55个民族成分。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态势。①

二.和田市某中学概况

和田市某中学位于和田市区,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市属民语言重点中学。学校有167名教职工,以维吾尔族教师为主体,初、高中部共有汉族老师五名。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现有46个班级,“双语”实验班14个。②和田市某中学从总体上来看,教学设备较齐全。教学资源丰富,有固定的音乐教室,配有钢琴,音响、多媒体等设备。竖笛百支,舞蹈服装数套,民族乐器若干。

三.音乐课现状抽样调查

笔者在和田市某中学实习支教期间,担任该校七年级音乐教师,选取七年级1—10班进行音乐课现状抽样调查,作为对南疆地区中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的依据。本次共发放问卷共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8﹪。经过整理、分析、归纳,形成书面结果如下:调查结果显现,88%的学生喜欢上音乐课,且有83%的学生愿意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交流,这说明,音乐课有良好的学生基础,学生拥有求知欲。但问题依然存在,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简单;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先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无法充分利用。和田市某中学七年级音乐课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音乐(上、下册)》教材是全汉语,内容与汉语学校教材完全相同。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表明,由于南疆地区“双语”水平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教材理解有困难。

四、根据调查现状对音乐课提出的建议

音乐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达到美育的目的。在教学思想上要把“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观念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用来学习的材料,运用合适的教材,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和田地区使用的音乐教材,与和田地区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较大的差距。鉴于和田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笔者建议,结合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素材,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音乐文化元素,适当的添加到汉语音乐教材中,使音乐课更加具有民族特色,更加容易贴近学生生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的同时,更应注意适度原则④所以,应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予学生对于音乐的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就教学现状而言,提高南疆地区音乐教师素质是必须的。建议:一、在音乐专业师资的招生中注重专业人文并重;二,确立培养多能一专音乐的人才;三,革新音乐师资培养课程体系。⑤以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双语”教学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学能力的主要途径。⑥建议学校广泛开展教学交流,结对互学促进“双语”教学发展。教育部门应充分考虑对音乐教育领域的投入,合理利用调配资金,改良此地区音乐课教学现状。

五.结语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歌;中学生;音乐教育

一、引言

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十分悠久,从古到今,已经为现代人积累了十分丰厚的音乐财富。现代人怎样才能传承历代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瑰宝,已经成为当代中学音乐教师的关键性教学目标之一。民歌,是民族音乐中的一支,也是学生最易接触到门类。深入学习与民歌有关的知识,在民族音乐的大潮之中积极培养中学生群体的高尚人格。要用更加生动活泼、情趣高雅的民族音乐来唤起现代人在精神世界之中的情感共鸣,提升中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强化人和人之间在感情上的密切交流,同时也推动了各民族间在音乐、舞蹈、饮食、宗教以及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的彼此交流。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华传统民族音乐,不仅仅要培育更多的本土音乐专业理论人才与表演人才,而且还应当培养出熟悉甚至精通民族音乐的欣赏者,这就要求对中学生们开展包含音乐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

二、当前中学音乐课现状

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音乐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如此让人受益无穷的艺术教育课堂,学生应该非常喜欢,然而,事实上音乐课却始终处于尴尬的局面,在中学生群体中,不喜欢或者厌恶音乐课程者为数不少,这令广大中学音乐教育工作者觉得十分无奈。[1]一些诸如有多少多少比例的中学生不喜欢音乐课,有多少多少比例的中学生不想上音乐课等数据经常被媒体爆出,往往会让中学音乐教师们倍感压力巨大。通过调查发现,近80%学生对学校音乐课的态度表示一般或不喜欢,有的学生认为:所有副科都不重要,只要学好语、数、外就行了;有些学生喜欢上音乐课但并不是源于对音乐的热爱,而是因为在音乐课上能说话、能玩、比较随便。但通过访谈结果显示,有98%的学生都很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在边远地区,中学生们的音乐基础往往更加薄弱,音乐课堂以歌曲教学为主,条件有限,器乐进课堂的几率非常小。比如,身处内蒙古边远地区的学生由于地域特点,接触内蒙古民歌机会较多,但是要想接触到其他类型的民歌,机会就十分渺茫了。[2]

三、民歌的特点及所传达的文化精神

第一,民歌是通过广大劳动人民长时间的即兴创作、逐步积累、口口相传,从而逐渐形成并且发展而成的。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劳动人民自己。中国目前流传最为广泛的那些经典民歌,诸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和《茉莉花》之类,均产生或者形成于宋、元之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的反复吟唱而流传下来的。《东方红》是一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歌颂的颂歌,就源自于陕西民歌《骑白马》之曲调,这一曲调传承下来之后,再由农民演唱李有源重填新词而形成。首先,民歌与其他民间文艺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民族音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其一为民歌,其二为歌舞音乐,其三为说唱音乐,其四为戏曲音乐,其五为民族器乐。这五类音乐从来都是彼此影响、吸收并且共同发展的。其中,民歌是其他四类音乐得到开发的重要前提。目前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歌舞就源自于民歌。比如,二人转《走西口》的曲调就来源于同名的陕西民歌;著名的云南花灯《十大姐》的曲调则出自于云南传统民歌《小河淌水》。同样,北方地区所流行的秧歌、盛行于安徽地区的花鼓灯、南方地区所流行的花鼓戏等,均和民歌之间具有极为密切之关系;其次,民歌具有鲜明的表现手法。民歌的表现手法显得简明而又质朴,十分平易近人,其艺术形象非常生动,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群众的基本性格特征、良好心理素质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例如,流行于河北的民歌《小白菜》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第二,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因为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之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其在长时间的劳动生活之中产生了自身所独有的思想、感情以及意志,就必须以艺术化的方式加以表达,而民歌正是这样一种很好的艺术开发工具。民歌能够传达民族情感。因为民歌会受到各个不同民族及地区的语言、文化、地理、民族人口性格特征等诸多内容之制约,从而体现出十分浓厚的民族特征以及民族色彩。因此,有的民族音乐理论工作者将中国的汉族民歌划分为若干色彩区,除汉族民歌外,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风格独特的民歌。中国作为了拥有五十六个不同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以万来计数的大量风格不一的民歌作品,同时还有大量品种花色不一而足的民族歌舞、器乐、曲艺等作品。从内容极其多样化的民族音乐之中,能够感受到各民族对于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无比挚爱,能够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对今后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四、民歌对中学生音乐教育造成的影响

第一,如何在各类学校教育中普通开展素质教育工作,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课题。实际上,并不仅仅只有中国的教育改革积极倡导素质教育,那些西方国家所开展工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是将素质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来抓。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积极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歌音乐传统的重要基础性条件。唯有下定决心,真正摆脱应试教育模式,更好地推广运用素质教育,才能够让中国在愈来愈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之中占得一席之地。应试教育通常十分排斥音乐教学,以至于音乐类课程经常会被别的主课学科所取代。还有一部分学校甚至于全面取消了音乐课程,这样一来,中学生们整天都面对题海,这种学习方式往往会造成学生们疲于应付,并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导致课堂教学质量非但未能提升,反而出现了下降。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教育方式已经严重违反了教学的规律,未能全面把握素质教育所具有的极端重要的作用,所以其效果并不理想。[3]第二,中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所取得的成效。其一,能够了解到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对于传统音乐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学习,学习者们能够了解到各个不同民族在风格的极大差别。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可谓是历史悠久。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包括民歌在内的大量音乐文化遗产。要继续继承与发扬这些宝贵的财富,从而能够让中学生等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各民族的辉煌历史文化,掌握民族音乐的独有风格;其二,能够充分发挥乡土音乐的优势。因为各民族所形成的民歌,一般均具有本土性、民族性之特点,所以在情感接受度上和别的民族、别的地区音乐比较起来,就具备了情感投入更加真挚、更为直接等优势,在实践中也就能够更好地形成真情实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歌的发展,不仅仅是传承的过程,其中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要将民歌等族音乐视为最为本重要之资源,积极引进至中学音乐课程之中。通过实施民歌教育,能够让每一名中学生从小就沉浸于民族音乐的怀抱之中,并且以积极、开放之心态来吸收人类音乐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歌曲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王靖添 单位: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四中

参考文献:

[1]项阳.当传统遇到现代[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篇8

一、引导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

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而

是注重于师生间的互动。特别是在高中教育上,面对一群已经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有自己观点的高中生,他们刚升入高中,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具体我门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听

在对一个作品了解之前,听是关键的一步。老师可以利用预先提问法提出问题,例如,这部作品的速度怎么样?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听后有什么感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使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思维变得积极主动。

(二)唱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是唱主题也是欣赏作品中必要的阶段。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引导学生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形象,把学生的自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例如,《音乐鉴赏》第一章的第一节《音乐人生》,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草原放牧》,学生在听完一遍后对这段音乐的第一主题印象较为深刻,那么就可以指导学生哼唱这一主旋律,帮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

(三)想

想是指在欣赏作品的是后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这也是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想的参与,能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拓展视野,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第一节中的歌曲《长江之歌》,学生对这首歌已经教为熟悉,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时闭上双眼,用心聆听,并且展开想象,这样就培养了学生想象的广阔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四)说

从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上来说,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做出的某种抽象之结论上面,而是表现在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一堂课上既要有老师的讲解,也要有给学生发挥的时间,这样,课堂才能活跃起来。例如,第一节中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的教学,鉴于学生不太了解,我们可以放低要求,说出乐曲情感上的特点即可。作品的色彩比较灰暗,表现作者哀怨的情绪,主题部分运用弦乐器深情的音色更加增添了乐曲的悲剧性。

那么通过上面所述的让学生在听、唱、想、说四个方面的参与,目的就是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欣赏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慢慢地在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

(一)多听音乐作品

听,是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在这最初阶段,或许只是觉得旋律好听,可慢慢听多了,就会感受到节奏、旋律、音色等的变化和特点,甚至能对音乐中的情感、意境也能有所领会。这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多听基础上的。

(二)对背景知识的了解

欣赏音乐的时候,了解所欣赏乐曲的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如作品处于什么时代、作者生平、创作特点、风格流派、创作意图等,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容。例如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时期,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就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贫苦,社会的黑暗、动荡不安,预示1905年的俄国革命的来临,因此整部作品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

(三)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

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除了听音乐进行感性知识积累外,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学习乐理方面的知识,如懂得节拍、节奏、速度变化、旋律行进、调式等,具备了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四)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文化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欣赏能力所能到达的水平,某些艺术作品无论从题材或内涵来说都有相关的文化背景,只有加强欣赏者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作品所要体现的内涵。

三、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利用不同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音乐教材中,我们的欣赏作品往往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或是世界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是由于社会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不要听教学欣赏内容,甚至明确表示不喜欢,而缺乏对作品欣赏的积极性,造成一种尴尬的教学局面。面对这种形势,教师更要镇静,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解决困境。

(一)从乐曲本身着手

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或者是歌剧等,这些离学生的欣赏范围较远,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表现的内容具体的特点,把注意力侧重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上,穿插作品创作时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以自己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融入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二)利用学生熟知的作品

现在的教科书上有许多作品都是名著,学生对这一类作品并不熟悉,甚至可以说是从来没听说过,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并且与本课有关的作品导入。例如,在学习第一节《草原放牧》时,我们可以用《十里埋伏》作为导入,通过对琵琶在《十里埋伏》中的精湛演奏,及对不同演奏技巧展现的不同演奏效果进行粗略讲解,引发学生对琵琶与交响乐合作后的效果产生兴趣,从而将学生带入到协奏曲的欣赏中,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三)运用流行音乐作为药引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篇9

【论文摘要】: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音乐学科是素质教育的前延阵地,音乐教育也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把尊重看成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提倡解放、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转向真实的生活化,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人的素质和知识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基础教育是人生的通行证,不只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材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改革的必要性;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尊重学生个性,及"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

近期以来,音乐教育既抛弃以音乐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又没有真正落实音乐艺术陶冶人、塑造人、感染人的功能,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致割裂了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抛开了学生,没有针对"人的发展",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接下来就来谈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方向。

一、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而另一目标则是"为了完善人的一切"。"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

自尊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人,也有个性有尊严,做为一名教师应是学生心灵的卫士,切不可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那样不仅不会促进学生奋发学习,还会使他失去对音乐的兴趣,甚至厌恶、憎恨音乐课。保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会给他们带来自信和成功感。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铃木曾多次呼吁:"孩子的生命不是自己私有的,生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力量。应该说,生命是崇高的、伟大的力量,作为教师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大自然给予孩子们这一美好的生命,如果把他变成’废料’那就太遗憾了。做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应该一样地’尊重’。"

二、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音乐是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的,如果我们在孩子没有愿望的情况下强制他们去学习音乐,那将会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憎恶那些督促他们学习音乐的人。许多学生在一入学时,对于音乐课特别有热情,但是由于教学形式的陈旧老化,使他们渐渐的不喜欢音乐课,在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前,就拒绝和放弃了学习音乐。

"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学会自主性学习。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一)解放学生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改变教学形式,把课堂变为舞台每个学生都是一名演员,都是节目的的编导者。同一内容在学生中就可能会创造出多种表演形式。教师也共同参与这将会使学生彻底从被动变为主动。

(二)提倡"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同样是一种发现,学习者自己发现的才是最重要的和富于个人特色的知识。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要比老师教的印象深刻得多。在音乐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点拨。(三)定位好教师的"位置"

音乐学习是表现个性、开发思维,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由于音乐的形象是模糊的、非语义的,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没有标准的答案。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交流式教育,不仅是学生从老师那学到知识,老师也从学生那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都获得一些在他们身上都不曾拥有的东西,当老师和学生离开教室时,他们都得到了一些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收获。

(四)科学运用教材

音乐艺术所涉及的内容繁多,教材提供的内容是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内容也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作为音乐教师,要大胆改革与创新,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寻找学生喜欢的内容与形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收集、去探索,寻找到"心平气定"、"轻微淡远"的音乐审美观,以及"通乎杳渺"、"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

三、让音乐课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他们有许多的音乐磁带,买过许多的音乐书籍,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我们的音乐教育离生活太远了。一为哲人说过,"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时不在"。音乐既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乐。音乐教育该有一种开放的态势,强调应用和生活。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纯的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课堂里,那么,无论是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难以达到教育目的。音乐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转化,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等内容,学会探索并处理现实音乐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教学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捕捉音乐的美;让生活溶入音乐教学,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带领学生走出封闭教室,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音乐课堂,不拒绝社会,不脱离时代,设计出开放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音乐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在创造中理解音乐。

总之,音乐教育生活化,必然使音乐教学充满活力。让音乐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使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必顾及"五音不全",打开音响,充满生机的一切就开始了,因为音乐的一切在你的身上都是早已存在的,开放自己,慢慢去发现它、体验它。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探索精神乃至人的个性、人格的尊严为代价去实现某个确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文喆主编.《面向现代化的思考》,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探索,北京出版社.

[2]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学音乐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尊重;生活

人的素质和知识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的发展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为了提高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基础教育是人生的通行证,不只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材的改革及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改革的必要性;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尊重学生个性,及"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

近期以来,音乐教育既抛弃以音乐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又没有真正落实音乐艺术陶冶人、塑造人、感染人的功能,忽视了"以人为本",以致割裂了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抛开了学生,没有针对"人的发展",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接下来就来谈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方向。

一、树立"尊重学生"的教育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而另一目标则是"为了完善人的一切"。"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

自尊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人,也有个性有尊严,做为一名教师应是学生心灵的卫士,切不可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那样不仅不会促进学生奋发学习,还会使他失去对音乐的兴趣,甚至厌恶、憎恨音乐课。保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会给他们带来自信和成功感。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铃木曾多次呼吁:"孩子的生命不是自己私有的,生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力量。应该说,生命是崇高的、伟大的力量,作为教师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大自然给予孩子们这一美好的生命,如果把他变成’废料’那就太遗憾了。做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应该一样地’尊重’。"

二、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音乐是以情动人、潜移默化的,如果我们在孩子没有愿望的情况下强制他们去学习音乐,那将会产生逆反心理,使学生憎恶那些督促他们学习音乐的人。许多学生在一入学时,对于音乐课特别有热情,但是由于教学形式的陈旧老化,使他们渐渐的不喜欢音乐课,在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前,就拒绝和放弃了学习音乐。

"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念,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学会自主性学习。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一)解放学生

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改变教学形式,把课堂变为舞台每个学生都是一名演员,都是节目的的编导者。同一内容在学生中就可能会创造出多种表演形式。教师也共同参与这将会使学生彻底从被动变为主动。

(二)提倡"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生的学习同样是一种发现,学习者自己发现的才是最重要的和富于个人特色的知识。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要比老师教的印象深刻得多。在音乐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点拨。

(三)定位好教师的"位置"

音乐学习是表现个性、开发思维,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由于音乐的形象是模糊的、非语义的,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没有标准的答案。教师要与学生形成交流式教育,不仅是学生从老师那学到知识,老师也从学生那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都获得一些在他们身上都不曾拥有的东西,当老师和学生离开教室时,他们都得到了一些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收获。

(四)科学运用教材

音乐艺术所涉及的内容繁多,教材提供的内容是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内容也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学生的审美需求。作为音乐教师,要大胆改革与创新,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寻找学生喜欢的内容与形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收集、去探索,寻找到"心平气定"、"轻微淡远"的音乐审美观,以及"通乎杳渺"、"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

三、让音乐课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他们有许多的音乐磁带,买过许多的音乐书籍,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我们的音乐教育离生活太远了。一为哲人说过,"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时不在"。音乐既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乐。音乐教育该有一种开放的态势,强调应用和生活。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纯的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课堂里,那么,无论是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难以达到教育目的。音乐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转化,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的流行音乐、通俗音乐等内容,学会探索并处理现实音乐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教学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捕捉音乐的美;让生活溶入音乐教学,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带领学生走出封闭教室,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音乐课堂,不拒绝社会,不脱离时代,设计出开放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音乐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在实践中感受音乐、在创造中理解音乐。

总之,音乐教育生活化,必然使音乐教学充满活力。让音乐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使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不必顾及"五音不全",打开音响,充满生机的一切就开始了,因为音乐的一切在你的身上都是早已存在的,开放自己,慢慢去发现它、体验它。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探索精神乃至人的个性、人格的尊严为代价去实现某个确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文喆主编.《面向现代化的思考》,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探索,北京出版社.

[2]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