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6:27:45

中学语文

中学语文范文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浅析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语文教材中的诗词的占比也在逐年增加,入选的诗词都是经典作品中的精华内容。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帮助中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一、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有待创新

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多数教师认为,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能掌握其中的生僻字即可。按照教材要求,能背诵诗词,能应付考试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完全不注重诗词本身的文化内涵,文化表达。其中,还有的教师本身的文学素养不够,对诗词的阅读不多,没有诗词积累,缺乏深厚的驾驭诗词的文学功底,在诗词教学中,很难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无法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一篇好的诗词作品,其中的内涵不能很好的被表达出来,学生学的过程也就难免枯燥单调了。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教学方法传统,没有创新性。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注重的仍旧是应试性,以考试为主,诗词本身的艺术性、抒情明智的特点往往被忽视。诗词的教学方法仍旧是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等,本来内涵十足的诗词和其它类型的文章没有了区别,诗词本身的趣味性被降低了。

(二)中学生在学习诗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中学生在诗词学习方面的困难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本身对诗词的兴趣不足。诗词的特点就是以简洁著称,往往几行字就表达很多意境,不像有的文体叙事性很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多数的学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过的诗词考试一过,基本上也就忘了。对于诗词的学习只是在浅层面,诗词的内涵基本掌握不了。第二个原因就是,诗词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古诗词,一首诗词里面会出现很多的生字,还有一些典故,对古文化了解不多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是从字面本身的角度来看。如果从诗词表达的内涵角度来看,更难理解。诗词的作者一般都是以诗言志,表达的情感有自己的抱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或者对世俗一些偏见进行抨击等等,作为中学生来说,人生阅历不够,古诗词知识积累比较少,是无法很好的理解诗词的内涵的。

二、解决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为了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诗词教学质量,一线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对诗词的积累量,一些经典的、优秀的诗词要吃透。这样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将诗词的魅力展现出来,才能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要创新,不能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一首诗词在学习之前,首先要了解写作的背景。诗词的内容和背景都有很大的关系,只有了解了诗词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本身的内容。不能只是知道了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了文章的意思,按照大纲的要求,能背诵就行。2.激发学生要反复阅读,尽量在课外也阅读诗词。诗词的掌握首先需要反复的阅读。阅读之前,要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和多音字,这就需要借助工具书来完成。通读几遍之后,熟悉了诗词的内容,再阅读的时候要掌握语速和语感。诗词的阅读一般都讲究节奏分明,停顿准确。最后,有感情的阅读。理解了诗词的大意,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要善于融入诗词中的境界,有感情的阅读。例如:宋词中婉约派的主要特征是侧重儿女情长,语言清丽,有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李清照;豪放派则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激情澎湃,语言以豪放、大气为主,风格多变,想象力丰富。阅读不同作品时,融入的感情也不同。这样,才能与作者共鸣,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才能更好地掌握诗词。

3.反复阅读,推敲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一首诗词中,包含了很多的事物和意境。因为诗词本身的语言比较简洁,抒发情感就要靠表现手法来实现。例如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江南春景喻胡天雪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反映出唐朝边塞诗人内心的浪漫和英雄主义情怀。因此,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抓住诗词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并仔细推敲,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领会诗词的意境,把握全文的内涵。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表达及其丰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更有责任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当然,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合理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的诗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增强诗词的鉴赏性,让学生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

作者:毛学彬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第十中学

参考文献:

[1]文可强.以趣为静——浅谈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5(10).

中学语文范文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让学生从课间活动的情绪快速进入到课堂教学情境这一问题而言,导入语的设计是不能忽视的。笔者认为,在课堂伊始,优秀的导入语可以发挥磁石一般的作用,把学生分散的思维快速汇聚起来,让学生马上进入到学习状态,同时也有利于一堂课的顺利进行。因此,导入语的设计尤为重要。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的重要性

(一)设计优秀的导入语是顺利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在语文课堂上,良好的开端能够促进一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作为一堂课初始阶段的导入语一定要具有新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导入语就能够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教师可以借助新颖、别致的导入方式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与心扉。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适合学生的导入方式,才会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为顺利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设计优秀的导入语是获得语文教学最佳效果的保障。导入语也关乎语文教学的效果。设计优秀的导入语可以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拉近学生、教师、课堂、教材之间的距离,这样,短小精悍的导入语既对实现最佳效果的语文课堂会起到重要作用,又可以让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方式,或者行为,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机,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让学生从课间放松的状态回归到课堂学习的情境中,这样,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才会顺利展开。因此,优秀的导入语会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让语文教学收获最佳效果。

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现状

(一)导入时间过长,导语不够精练。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师在导入环节用时过长、导语不够精练的问题屡见不鲜。如某语文教师在讲授《雨巷》一文时,借助多媒体进行导入,播放《小城雨巷》的视频。学生观看完以后,教师用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去介绍这段视频,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冗长拖沓的导入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难以进入课文中的情感世界,对课文的体验和感悟不符合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基调。这样的导入不可能对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起到激发和引导的作用,更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教师对教材整体认识不足,导入模式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在备课时只关注需要讲授的某一篇课文或者是某一单元的课文,不了解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整册语文教材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来的导入语模式化,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每一册语文书都是由不同的单元内容构成的,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等等。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导入语也要丰富多样。因此,在设计导入语时,教师就要对教材整体有充足的认识,告别模式化,这样,设计出来的导入语才是有效的,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三)导入方式单一,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如今在升学的压力下,一些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语变成了“失语”。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而忽视了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常用的导入语是“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某篇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页,快速浏览一下课文内容”“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等等,这样的导入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没有新意和创新点,教师用生拉硬拽的导入语让学生进入到新课的教学情境中。本来是一节语文课的精彩开场白,却被教师枯燥、乏味的几句话所替代,学生对新课的关注度和积极性也会受到教师平白语言的影响,教学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对策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的原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导入语时应该遵守以下原则:1.针对性原则。在课堂上,导入语是为了先声夺人。具体到每一堂语文课,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贴切的导入方式。例如,低年级的学生认知结构还不够成熟,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导入一般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中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渐趋成熟,导入一般采用谈话法、设疑问难、问题导入、类比联想等方式,让学生快速地抓住学习的重点。针对性原则是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2.简明性原则。导入语设计的简明性要注意两点,一是导入语时间的简短;二是导入语语言的简洁明了。中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导入语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导入语简洁精练的特点,根据教学实际,在合理的时间内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完成导入环节,不能冗长拖沓,脱离主题。这样设计出来的导入语才能让学生清楚透彻地了解教师这节课要讲授的教学内容是什么,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3.创新性原则。导入语的创新性就是指教师在导入环节,通过运用耳目一新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诱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丰富课堂教学。按照创新性原则,教师要多元化设计课堂导入语。比如说,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互动游戏,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导入新课,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又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的方法。中学语文教师想要让课堂教学丰富多彩,也应该重视导入语设计的方法。下面根据一些课文篇目来谈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的方法。1.通过文本开宗明义。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快速走进文本呢?可以从导入语的设计入手。比如,在讲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时,教师可以从本课的标题有效设导。设计的导入语如下:“同学们,从小时候到现在,我们听过很多次的演讲,真正震撼你心灵深处,让你为之动容的演讲却寥寥无几。然而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以其无穷的魅力,历经岁月的打磨仍然让人们铭记在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看一看其魅力究竟何在。”这段导入语从文本的题目入手,围绕“演讲”展开,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直截了当地完成了新课导入。2.通过设置疑问激发求知欲。在设计导入语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疑惑中顺利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同时也要注意,教师设计的导入语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灵活巧妙地设疑置难,做到恰当自然,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荷叶•母亲》的导入语就可以从提问入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句古诗表达了深沉而又温暖的母爱。提到母爱,你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该怎样写母爱呢?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有没有一种新颖的写法呢?接下来老师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冰心笔下的《荷叶•母亲》,看她对母爱有何独特的见解。”通过导入语把一系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急于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设置疑问激发求知欲的导入方式可以为语文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3.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导入语的设计可以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入手。在语文课中,教师通过语言创设的情境更能浸润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教师以简明的语言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营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如《声声慢》的导入语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进行设计。“诉说离别愁思,谈论孤独寂寞之苦,讲悲秋之作,李清照笔下的《声声慢》冠绝一时。残菊、淡酒、过雁、细雨、秋桐、晚风这些景象,在李清照笔下都被给予浓重的表现力。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声声慢》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抒发了一种浓得化不开、驱不散的凄惨哀戚的情绪,并定下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她是怎样抒发内心感情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体验乱世美神的憔悴之旅——《声声慢》,品味这一种别样的凄婉之美,品读她沧桑而又孤傲的人生。”这段导语从课文中的景象着眼,创造出一种愁的情境,一下子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间隔。由于中学生处于人生中的年少阶段,还不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对愁绪的理解和感悟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教师运用导入语所营造出来的愁的情境,能够引领学生在情感交融的氛围下走进课文。4.通过温故而知新。通过温故知新来设计导入语,在语文课堂较常见。用旧识来引出新知也是较为便捷的导入方式。这样的导入既能够带领学生复习以前所学内容,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醉花阴》这首词时,就可以通过旧识导入新课。导入语设计如下:“中国的古典诗词情文并茂、意蕴深远,以‘愁’为主题的诗词佳句触目皆是。有杜甫《登高》中的家国之愁: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有崔颢《黄鹤楼》中的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有王昌龄《送魏二》中的离别之愁: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感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倾诉的相思之愁。”这则导入语从“愁”字入手,复习了以前所学的与“愁”有关的古诗,又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中作者的“愁”。

四、结束语

设计成功的导入语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灵活多样,又要兼顾整体,统一构思。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导入语的设计,多角度深入钻研导入语的学问,不断探索导课的各方面技巧,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瞿建慧.借题发挥:中学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J].铜仁学院学报,2015,(17).

[3]刘慧玉.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

[4]张喜鸽.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

[5]王珊珊.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探析[J].赤子,2015,(3).

中学语文范文篇3

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标志是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学在现代课堂上变得越来越流行。相比传统的教学,传统教学中使用图片、实物等,还是现代的教学媒体,现代化教学变得越来越实用。但对于老师而言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经实践证明,在课堂上合理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学习策略是最大程度地利用人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和形象地获取知识技能,以达到记得牢、学得快的效果。如果在借助媒体而创设的情景或学生观察了媒体的演示后,教师不是直接地进行分析和说明,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抽象和概括得出理性的结论,由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这样就使媒体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人与人互动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是高效课堂的核心,不要从表面上看是学生与学生互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质上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仍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重复是教学的最好办法,让学生接受教师事先想好的答案。现在很多学生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真正实现互动。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老师需要在课堂中创设有趣的情境,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在激活学生的思维方面做功夫,带领自己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高效的课堂教学中来。在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我们的老师应该将课堂交给学生。

三、人与物互动

老师与信息之间的互动是高效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研究高效的语文教学模式,借鉴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形成自己的一种教书风格,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由于高效的教学模式不是固定的和教学经验是通过多个课时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长处、遮蔽自己的不足,适当运用各种的课堂高效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创造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无目的的随意互动不是师生之间的互动。特别作为老师,带着目的性来实现有意识的互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学目标,并且在预设基础上进行教学调整的互动。在信息技术带入课堂时,有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时比较容易迷失自己。

四、物与物的互动

信息与信息的互动是现代建构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传统教学必将被淘汰。把数字化环境下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二者的优势互补是教育学习的重大变革,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数字化教学的加入有助于丰富学习资源,改变现行课堂教学的缺憾,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和高效性的同时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体验到成功和学习的愉悦。

五、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建构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是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在愉快的环境氛围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到自由和舒心。在这样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更有利于掌握老师在课堂上传达的知识。因此,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热情。还有老师应该运用现代化的各种手段,开始时可以使学生投入一种自由和放松的学习氛围中,然后提出一些与课堂相关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和接受知识。作为多年的老师,深知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前提。

六、结语

总的来说,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老师与学生、老师与信息、学生与信息、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充分融合,老师有责任把学生带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多向教学会在课堂上越来越多变,也会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必将被淘汰,现代化教学模式必将取而代之,老师应该积极认真备课,学生应该积极为课堂做好课前预习,为创造高效的课堂提供条件,使课堂成为多向的信息传递过程。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2]王柏勋,曹洪顺.中学语文教学大纲50年的变迁[J].语文教学通讯,2000(18).

中学语文范文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现阶段,中学语文

在教学时采用的模式还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即将应试为方向、升入高一级学生为目标进行教学,过多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在语文培养学生素养方面能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应用教学模式,将教学成果变得高质、高效,是目前对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语文教学更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更深层次则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质,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语文价值有所体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精神品德和审美能力。语文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而中学是对学生人文知识进行培养的一个重要教育机构,能将系统、多元、全面的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为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中学教学宗旨必须体现出人文教育,这不但是现代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成果的主要途径,同时,这还是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

二、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1、创设精品教学课程。在对中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时,以实践教学经验和完善的中学教育理念作为理论支撑,根据学生类型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能帮助教学理念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和多元性。大胆地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并运用创新理念,有足浴系列化语文课程的形成。系列化的语文课程不仅要求将主要知识面覆盖[1],同时还应加强培养素质的系列课程的开展,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方向进行课程分类,例如小说、唐诗宋词鉴赏、当代文学热点问题和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等课程。并且,各个学校还应与国家、省级的有关竞聘课程的文件和活动积极配合,开设并拓展网络课程,中学语文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设和学习网络精品课程,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促进精品模仿课程的打造和建设,通过网络共享资源提供给他人进行学习。2、课堂导入趣味性。“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这是黑格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人而言兴趣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或许并非每篇课文、每节课都要求学生有兴趣,但是如何将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找到是众多语文教师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由于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借助黑板进行板书的模式不但使语文课堂十分枯燥无味,同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不再适应。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充满活跃气氛是改革语文教学模式的关键之处,凭借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要想实现该效果可以借助多种形式语文活动的开展,例如课前演讲、辩论会、故事会、即兴发言、知识竞赛、心得交流、演讲比赛和诗文朗诵比赛以及情景模拟训练、经典影视作品赏析等,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能够将生动、直观的体验带给学生[2],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自然美景得到深层次的感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乐趣有着直观感受,还能帮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逐渐加深对语文学科的喜爱。3、加强合作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孔子曾经说的这句话我们能够了解到,早期的时候孔子便注意到合作学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中,合作学习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引起了语文教师的重视。传统的班级整体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促进了合作学习的形成,两者之间各有互相无法取代的作用,并且没有任何冲突存在。而不管如何优化语文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都无法将班级授课制的主导地位改变。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逐渐的将教学情景引入到整体授课中,将学习问题提出并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改革由于这种方式是以前者为基础进行的,能使班级整体教学和合作学习关系融洽,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预期目标。两种学习方式还能将结构互补,班级整体教学存在着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完善的缺陷,合作学习由于过于分散缺乏教师的整体指导,而结合两者不但能使学生个人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还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三、结语

语文课程不但能够体现出优良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对学生文学修养、人文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因此,必须不断深入对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全面发展。

作者:哈力木拉提·阿不都热依木 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范文篇5

【关键词】心理学;学习环境;语文;教学

课堂氛围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有反作用与教学效果的一种综合状态,由于当前学校教学是一对多的形式,课堂氛围对教学效果有广泛性、深入性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其承载的教学目标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对课堂氛围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课堂氛围的内涵与作用

1.课堂氛围的内涵。课堂氛围实质上是一种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集体性心理气氛,是集体中某些情感与态度占据优势后形成的一种综合状态。具体来说是师生双方共同具有的情感、知觉、意志及思维等,其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格及教学场所的客观环境共同组成,环境因素的影响体现在课堂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两方面。一般情况下,课堂氛围的衡量指标可以依据秩序性、参与度、交流效果三方面进行评价,以此划分为积极、消极、对抗三种氛围类型。积极氛围一般具有严肃认真、宽严相济、张弛有度的特征,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活跃的思维。消极的氛围中,学生发言不主动、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而对抗的氛围则表现为混乱的教学秩序与紧张的师生关系。2.课堂氛围的作用。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前置条件之一。良好氛围的作用是双向的,不仅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使双方具备更好的默契,进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消极与对抗性的氛围必然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起学生破坏课堂纪律、制造混乱。所以课堂氛围以整体性的特点发挥作用,对整个班级的学生产生无差别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二、中学语文课堂氛围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角色的定位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管理者的角色出现,根据教学大纲的计划进行教学,教师大多在主导学习进程,学生则大部分以被管理者的角色顺从于教师的安排。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主动思考的习惯,创造力得不到提升,课堂氛围逐渐转为消极。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偏差。当教师以权威性的管理手段掌控课堂后,课堂氛围不可避免地走向消极,而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民主、活跃的氛围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创设良好课堂氛围时,应当首先改变自身管理者的角色定位,采取更加合理的方式从精神环境的角度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2.教育方式缺乏自主性。激发兴趣是提高课堂氛围的重要方式,而兴趣的培养需要以主动探究的教育方式实现。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参与程度低、交流方式缺失等问题。参与程度低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单一,语文教学中仍然采用讲授式的教学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如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学生认为背诵是主要的学习目标,并未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与时代思想,也就无从培养其情感与观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方式缺乏对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教学方式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固化为一定的流程,教研组更加注重成绩的提升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同时,在课内或课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产生隔阂,当成绩成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后,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与生活交流自然性的减少。3.教育技术落后于实际需求。伴随近年来语文教学中新思想与新方式的推广,对教育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尤其是语文教学中,采取的通读、分段朗读、重点讲解等方式始终未离开课本。对中学生来说依托课本展开的教学较为枯燥,难以用积极地态度配合,因此影响了学生在塑造良好课堂氛围中的参与程度。面对语文教学中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当前教育技术的应用明显滞后。如互联网的使用方面,教师在备课阶段仅以搜索引擎补充相关知识的方式略显不足。造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来自学校与教师两方面,学校方面主要体现在资金分配不合理、设施设备不完善,教师方面则主要来自消极的学习态度。因此,需要以合理的方式加强新技术的利用效果,以提升课堂氛围。

三、创设中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建议

1.以开放的思想观念培养民主氛围。虽然教师不应当过分强调自身管理者的角色,但不可否认其在教学中仍需处于主导地位。为确保教师在主导教学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塑造积极氛围,应当提升教师的观念、性格、能力。第一,语文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观念、心理,因此课堂氛围中应当将具备开放包容的姿态。所以教师需要不断调整落后观念,改变过去管理者的角色,放下指挥命令、包办一切的心态,转而采取民主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已达到全面塑造学生品质与能力的目标。第二,开朗的性格是教学过程生动活泼的前提,乐观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风趣幽默的语言、丰富到位的表情、充满朝气的姿态影响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例如,在古诗文的学习中,由于中学生人生阅历与历史知识的限制,往往不能很快的理解作品的内涵。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理解以深情地吟唱为学生建立其直观的感性认知。第三,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才能活跃课堂氛围。2.以学生为舞台主体发挥个性特长。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往往是教学舞台的主体,这要求教师将讲授型为主的授课方法逐步改变为多样化的方式。现代教学中常用的谈论教学法,能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逐渐成长为舞台的主角。如人教版教材中八年级的课文《醉翁亭记》,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根据春夏秋冬及朝暮分为六组,自行绘制所属景色的画面并配文解说。小组可以发挥集体讨论的作用,在学生的相互交流外,也应当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主题不必拘泥于课程内容,可以扩展到思想感悟、生活经验等多方面,从而培养师生的感情。教师应当摒弃以成绩论成败的评价方式,从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与闪光点,应当学习叶圣陶先生著名的“四块糖故事”,以鼓励的态度完成批评与教育。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教师与学校的人文情怀,从而敢于不断尝试与挑战,在自由的舞台上充分发挥个性与特长。3.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增强积极性。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具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感受、扩建教学信息量等作用,是改善课堂氛围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应当更多的利用新技术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如北方学生在学习课文《苏州园林》时,如果没有实地浏览过江南水乡的景色很难对其中的艺术美感产生共鸣。此时教师可以播放与园林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丰富的图片详细的讲解“以窗框景”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另外也可以将江南历史文化的纪录片作为课外扩展知识供学生观看,同时布置自主探寻性的写作任务,逐渐培养出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习惯,从而带动课堂氛围的改善。总之,先进技术的应用应当把握趣味性、探索性的原则,将其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集合起来,不断利用正向引导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课题氛围。

四、结语

良好课堂氛围的培养也离不开学生家长的参与。由于课堂氛围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状态,学生健康心理与积极心态的培养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完成。因此在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中,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配合,共同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鲁一鸣.中学语文校本教材编写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7.

[2]薛小敬.中学语文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学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

中学语文范文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能力;培养路径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环境的逐步优化,大部分中学的语文教育都采取了先进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方向也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还是存在一些学生死记硬背、思维涣散等常见的教学问题。致使整体的语文教学改进成效不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亦不强,对于实际的写作没有兴趣,写作练习效率低下。

一、当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不足

纵观我国现阶段大部分中学语文课堂可以发现,语文教师自身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高低产生影响。毕竟语文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门语言性、抽象性极强的感性学科。而语文写作也不仅是主观的个人感受表达,其本身还是一项对于实践性、自主性等要求极强的细化工作。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素养,具备丰富的个人经验以及与教学环节所对应的实际技能。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却参差不齐,有一部分语文教师甚至没有接受专业的培训就直接参加工作,直接制约了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培养,导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受到限制。

(二)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落后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观察不难发现,在我国现如今的大部分中学中,语文教师经常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观念上也存在南辕北辙的现象。一部分年轻教师更加倾向于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接触新的教学形式,思维活跃,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而逐步提升教学质量。还有一部分老教师相对于不断革新的教学方式,更加倾向于个人主观的教学经验,思维僵化,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按部就班,实际的教学开展极具应试教育色彩,不但难以深入,还有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导致师生关系僵化,促使学生形成不良学习心理。例如,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记叙文写作时,使用固定的教导模式,先上后下,并且,对应的作文点评也标准死板,缺乏灵动性,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写作意义,体会不到写作的乐趣。

(三)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不够重视

提到语文写作,往往有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学生的事情。但其实,写作本应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写”与语文教师在学生写完之后的“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而在现阶段的语文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会因为平时的教学负担较大,教学工作烦琐,而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时应付了事,对一些学习素养好的学生多加留心,对学习素养较差的学生则简单地评价。这样一来,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提升就因为语文教师的态度以及相应的实际行为而受到无形的不良影响,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写作失去积极性,形成“教”与“学”不畅的恶性循环。

(四)学生亲身实践少,缺乏有力的写作素材

由于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现如今大部分学生都在课下将较多的个人时间用在各种电子设备上,成为小小“低头族”,因而在本就没有什么人生阅历的个人成长过程中,由于对生活细节的忽视而导致自身在繁重的学习压力包围下,逐渐失去更多的生活观察力。再加上社会竞争压力的逐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家长都会为孩子报各种假日补习班,学生的个人时间越来越少,心理成长受到影响。因此,学生会下意识地排斥与学习有关的东西,对待语文写作更是如此。提到作文,学生就会出现逃避心理,绞尽脑汁写出来的内容都是没有生活实际支撑的内容,华而不实,眼界局限,最终走上学习“死路”,作文写作无话可说。

二、培养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教师完善自我,鼓励、指导学生展开写作

要想在现如今的时展形势下优化语文写作教学质量,语文教师首先要完善自我,积极了解最新的教学资讯,与时俱进;其次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用心表扬学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将学生的写作思维限制在某一种特定模式,而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即可。只有这样,学生基于个人记录需求才会主动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有个性、有自我地进行表达,跳脱写作束缚,逐步提升自身的实际写作能力,最终深入语文教师的有序教导。例如,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结束前5分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一个灵活的记录作业,以《背影》为例,让学生观察人物,自己确定选材、立意。教师则是在随机检阅中检查学生的基础表达,然后引导学生自阅、互阅。

(二)从多角度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仅是学生的写作技巧指导者,还是学生的心理教师。因此,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表达欲望进行写作主题的引导,使用形式不限的教学方式,一直给予学生新鲜启发,让学生从自身角度投入写作中,最终做到开放思路、灵活表达,让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切实有效地反映在对学生的写作训练过程中。例如,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动态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写作技巧时有直观的信息化框架。教师给出一段素材,让学生进行素材分析,并且提出不同的主题,让学生运用同一段素材进行阐述,只写出一段话即可,如“苏武牧羊”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素材,一般都是从气节、民族信心、忠诚等层面展开分析。除此之外,还包括坚韧、不放弃、乐观、信仰、恒心、不怕苦、不畏难等多种方面。通过这一训练,学生可以将这一段素材用在多类型写作中,有效解决学生在写作中没有素材可用的问题。语文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文章为中心,推荐学生进行群文阅读,从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摘抄、仿写等。

(三)语文教师对作文进行及时的评价与总结

在中学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与学生写作练习后的作文点评环节紧密相关。且这一环节不但包括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讲评,还尤其要包括学生的自评、互评。只有这样,学生的小结反思才算有效,学生的写作思维才可以在持续性、连贯性的教学活动中被合理顺延,多层巩固。例如,语文教师可以不定期地设计一堂作文点评课,在课上先让学生阅读教师对自身作文的点评语,然后与同桌互换,阅读同桌的作文,继而结合教师的点评反推思考,把同桌作文中的优点、金句等值得学习的地方深刻内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同桌的作文进行再评,将自己的评语写在语文教师的点评之下,综合反思。

(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阅历

作文写作最能反映真实生活,语文教师通过对学生作文的阅读批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写作内容是否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因此,在拓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际路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近生活,走近真实,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细心观察生活。但这不是要求语文教师批判学生沉迷互联网,而是通过各种软路径引导学生将网络平台、网络工具变为自己搜集写作素材的平台,端正写作态度。例如,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周边景点,让学生的直观感受更真实、自然,然后让学生记录拍照,最终从肉眼观看与照片对比中,启导学生思考“观察载体”这一问题,改变学生的基础思维。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时期的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帮助学生开展多学科灵活学习的基础。只有学生的语言思维合理拓展,写作训练逐层优化,学生的综合表现才算合格。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根据教学现状,从学生关心的学习问题入手,重视学生的写作意识启发,让学生先感受到写之乐趣,然后遵从个人的写作思维引导,观察生活,细化阅读,多角度完成写作素材涉猎,最终积累经验,创新写作。

参考文献:

[1]杨红,张婧.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2).

[2]叶黎明.指向核心素养的写作课程内容重构[J].语文建设,2020(05).

[3]类玉洁.核心素养下中学语文微型写作教学[J].文学教育,2020(05).

[4]洪庚林.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2020(07).

[5]裴慧莹.基于读写结合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

中学语文范文篇7

关键词:语文;修辞;中学教学

一、语文及修辞的内涵

语文,顾其名而思其义,“语者,言也;文者,书也”,通俗地讲,即口头语与书面语。修辞学不仅是语文知识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还对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走上修辞学、风格学的道路,也就是文学语言的研究,这是语言学与文学交界处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此类素质与能力的过程中,修辞学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过目前中学教学界对修辞的概念往往含混不清,往往将修辞简单地与修辞格等同,下文拟就修辞的概念扼要解释。“修辞”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易经•乾卦》云“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此语的含义就是修饰其话语(包含言辞及文辞)需立于诚、信之上,如此方可居守其功业。古人这种“质文统一”的修辞观是需要我们学习与继承的,中学的语文修辞教学不能忘其本宗,这种语言表达的基础要求和道德底线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修辞的分类

现代修辞学中修辞的含义由上述概念发展演变而来,但如上文所论,当今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将修辞与修辞格简单同一,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往往会误导学生。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提出修辞的两类分野,即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消极修辞是指以语言表达的明白精确为目的而进行的修辞。消极修辞一般遵循语法逻辑常规,是抽象的、概念质的。积极修辞又称“特殊修辞”“艺术修辞”,指以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为目的而进行的修辞,往往是具体的、体验的,价值高下取决于意境。语文写作中消极修辞的运用,举个简单的例子,裴多菲在《勇敢的约翰》中写道“:这殷勤的女人说后,就依了约翰,立即领他走到她的坟地,那里,让他独自与苦痛同在,他跌倒在爱人的坟边,流着眼泪。他想念着过去的、美丽的时光,她纯洁的真心燃烧着情焰,她甜蜜的心,她娇媚的脸——凋谢了,此刻在冰冷的地下长眠。”在这里,裴多菲没有运用过于复杂的表现手法,几个简单的他称代词就把语义表达得非常清楚。相比消极修辞而言,积极修辞更为丰富。我们大体可以依照陈望道的说法将积极修辞分为辞格和辞趣两类。辞格亦即修辞格,包括材料上的辞格,如譬喻、借代、双关、引用等;意境上的辞格,如比拟、讽喻、示现、夸张等;词语上的辞格,如析字、飞白、省略、回文等,章句上的辞格,如反复、排比、对偶、顶真等。辞趣又可分为辞的意味、音调、形貌三个方面。比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里的“三千丈”白发显然不是在讲事实,而是采用夸张的手法(即运用增加修辞格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感受、体验,可以让人充分感受其“愁”的深度与广度,重点是要让读者听众体会那种意境及感受。

三、修辞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效用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中学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修辞作为语言文字表达格式,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及文字美感,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他们的语言更加准确、生动、丰富。修辞学这种突破语法逻辑原则,寻求新奇表达形式的特征使它具有特别的修辞性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充分地分析经典篇目中的修辞范例,那么学生的鉴赏、理解能力也会得到迅速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美感更为强烈,审美意趣也会得到提升。

(二)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辨能力

阅读和鉴赏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考历程。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充满了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唤起学生日常生活类似的经验感受,展开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另外,各种修辞的运用,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否是次要的,它主要的特征是在表达概念时表现出的精准性。比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述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不论是形容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等所用的几个表示色彩的形容词“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还是描述几种动物形态的动词“长吟”“伏”“直窜”等,它们无疑都十分精准而又形象,说理合理而清晰。通过阅读并鉴赏此类文章,学生的逻辑辨析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当然,修辞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远远要比上文论述丰富得多,只有充分而又正确地融入修辞教学的语文课堂才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学,也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自选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中学语文范文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爱情教育;人生观;价值观

一、爱情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不同于儿童又异于成人期的独特时期。朝夕相处的校园生活,共同的兴趣爱好,企盼好奇的心理,学生很自然会对异性产生一种朦胧的情感。尽管许多父母和老师无法接受学生生理成熟的事实,但爱情毕竟还是实实在在走进了学生的心田,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困惑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有人给他们指点迷津。我们的教育理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不仅在学业上把学生培养成才,还应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爱情教育,某种程度上就是“做人”教育、“价值观”教育、“真、善、美”教育。世界上最古老又最年轻、最甜蜜又最痛苦、最宝贵又最平凡、最单纯又最复杂的就是爱情。没有爱情的生活是不幸的,不懂爱情的人是愚昧的,亵渎爱情的人是可悲的。爱情教育是青春期学生的必修课。爱情教育的目的不是去鼓励学生们如何谈情说爱,而是直面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用理解与尊重的态度,把他们青春的觉醒、爱情的萌动,向精神层面上提升,使他们懂得爱、懂得美、懂得“早恋”的危害,从而引导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爱情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针对青春期学生的特点,不少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学生的早恋问题。教育过程中,往往面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变化,我们很少用超前教育意识去引导学生理性地面对恋情的萌芽,当越来越多的“早恋”出现在教育者视野中时,我们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会以种种理由去制止这种现象发生,由此也导致青春期情感教育匮乏与偏离。性教育也有可能涉及到做人的问题,但不像爱情教育那样,涉及做人的多个方面,尤其涉及到人的心灵的成长。我们对学生的早恋往往是封闭与捧杀,其实封闭与捧杀是不现实,也是极不明智的,因为社会是个大染缸,时时在影响着他们:影视作品太多的爱情镜头;街头有太多“又露又透”的爱情画面;各种媒体有对爱情五花八门的诠释;社会上有伤风化的男女之性,由于缺少正面引导,不少学生形成了畸形、变态的爱情观念。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正确看待中学生的情感现象,不应该把学生的“恋爱”当成洪水猛兽,爱的欲望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爱情更是人类最美好的永恒话题。在各民族的语言里,只有“母亲”一词可以同它相提并论。“恋爱”是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符合青少年情感和性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简单禁绝,而应该努力寻求科学的方法积极引导,将可能导致的情感负担转化为他们学习和发展的动力。

三、利用语文课堂进行爱情教育

要抓好学生的爱情教育,关键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借助一些课文来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生活”来获取这方面的经验,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进行爱情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价值观和爱情道德观。语文课堂不该躲避爱情。然而,语文课堂怎样让爱情内容上出语文味,是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教好关于爱情的作品,如舒婷的《致橡树》,曾宏燕的《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川端康成的《雨伞》等等,也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我曾经做过一个关于爱情的综合性活动。我首先让学生搜集关于爱情的诗词文章、民间传说。这个作业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更是出乎我的预料。学生搜集的资料包罗古今中外:从《诗经》里的《关雎》到《汉乐府》里的《孔雀东南飞》,从徐志摩的《偶然》《再别康桥》到汪国真的《曾经这样爱过你》;从但丁的《新生》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胜枚举。他们搜集的资料里面,有中国古典诗词《雨霖铃》中“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痴恋相知,《孔雀东南飞》中“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的生死相许,全都是对爱的最好诠释。我让学生分小组,他们用了近一周的时间来分类整理,总结人间美丽爱情的特点,并且要求他们思考,作为职中生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写出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最后,他们写下了这样一些充满哲思的句子:爱情是一种宽容,爱情是一种理解。爱情是孤寂时一支清唱的歌,是迷乱时一记令人警醒的钟鸣。爱情是心灵的碰撞,灵魂的交融,是时间与环境都改变不了的执着,是最纯洁、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

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逐渐明白:现在触动他们最温柔的心的,只是知心的友情而非恋情,自己那双眼睛饱含的是少男少女时代单纯而单薄的叫作“倾慕”或“友爱”的东西,而不是真正的爱情。爱在心中是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爱在行动会成为我们成长的绊脚石。人生不能无爱,对待爱情的态度要清醒审慎。这次的活动让我感觉到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情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语文课的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精心设计导语,营造坦然探讨氛围;对话文本,激发学生自主思维;拓展延伸,深化学生的自主理解;随笔沟通,畅谈学生自己对爱情的诠释。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爱情的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中学语文范文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微写作;综合实践形态;生活元素;文以载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1〕。微写作以其文体形式短小精悍和灵活多样、内容实用单一、与生活关系密切、教师易于操作、学生水平提升快等优点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语文课堂上经常使用其作为训练,用来提升学生思维与写作能力,效果比较明显。因此,探析微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立足微写作的内涵,构建具有综合实践形态的课堂文化

微写作所生发出来的形象思维造就了课堂上的多层梯度。课堂梯度是区分难易程度的重要标志,掌握这些不同梯度则是缓解课堂教学难度的有效手段。

一是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确定课堂微写作的目的。教学目的是整本教材按照《语文课标》的要求完成核心素养的子任务。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语文课标》对本阶段教学任务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定位要有明确的认识,要熟悉课程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其次,要精准掌握目前教学属于哪一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还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抑或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最后,要明确《语文课标》对学生表达层级的要求,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还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抑或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微写作教学方案。

二是要根据教材文本内容挖掘微写作的信息。文本是语文教学的范例和模板,是规范的教学材料,教师要从文本中找出能够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要素,帮助学生从文本中生发出有关写作的信息,以此作为微写作的样板和母体。在掌握这些材料之后,教师要继续研究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教学方法等课堂要素,并根据所掌握的各种素材和知识,立足写作的形式、内容、目的等要求,设计出既能够促进课文知识理解、拓展和迁移,还能够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微写作题目,使之成为破解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

三是要以微写作为手段突出课堂重点,突破文本难点。写作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特别是课堂上所要求的微写作更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运用,要紧密地与生活相结合,实现教、学、练、写合一,充分发挥写作的形象性、生活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把语文课堂上的重点分解化、难点容易化,从而帮助学生对课堂上的难点建立坡度,构建理解的过程。为此,教师要借助微写作的开放性和生活性,把课堂外的知识引入写作活动中,把课内与课外联结起来统为一体,借用课外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诠释、拓展课堂知识,从而有效地降低课堂内容的难度,科学地化解文本的难点。

四是要以学情为基础分层次设计微写作训练方案。微写作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写作水平,区分针对性、目标和难易训练度,要呈现多种方法、多种方式、多种目标、多种层次的训练过程。首先寻求教材中的素养点,逐一分析,逐一分层,难易有别;然后加以系统提炼,并根据这些要素设计微写作训练方案,既要覆盖课堂知识点,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又要把教材中较为抽象的核心素养要素通过直观的、形象的微写作来实施,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

五是要在语文学习的情境中进行微写作的实战训练。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写作放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微写作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是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课堂教学与微写作训练分割开来,而要深度融合,使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二、挖掘微写作的生活元素,构建高度融合的语文教学情境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微写作具有生活属性。它必须要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必须以生活为素材,又必须为生活服务。它是写作的精品,也是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写作方式方法,具有非常实际的教学意义。

一是教给学生学会捕捉微写作内容所发生的瞬间画面。语文教学中,微写作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会发生在课后,发生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教师在设计微写作作业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思维层次、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等因素,不仅要有阳春白雪的艺术性,还要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性,二者相互结合。同时,对于记叙、描写、说明等形式的作品,要重视构思的技巧与立意的角度;对于具有议论(评论)性质的文章,同样要注意立场观点和论述的逻辑性;对于实用性的微写作,要围绕“怎样才能给别人说清楚”的核心反复推敲,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教给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一瞬间。哪怕只是一两秒钟的时段,要仔细回味它的特点,把它变为一段精彩的文字。

二是教给学生体会微写作中的“实际生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来源于课本学习,更多来源于每个人的生活中。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叶圣陶先生在《写作杂话》中指出,“我们要把生活和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2〕。学生的读书生活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了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生活经历,用简短的语言描写一个最熟悉的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不仅对学生的读书生活提出了要求,还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对文学的批判水平等都提出了要求,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落地的好方法。

三是教给学生记录熟悉的身边生活。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大社会里,有着十分广泛和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内容都会成为微写作的对象。除了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外,学校生活更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其作为写作的素材是语文学科素养落地的重要体现。让师生把生活内容贯穿到语文课堂中,使生活与写作融为一体,发挥了生活充实写作的本质作用。

四是教给学生规范微写作的格式并领会其意图。以应用类微写作为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类微写作的时候,一是要重视文体的格式;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在下笔之前弄清楚写作意图,要让别人看完作品之后能够彻底明白写作目的,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甚至愿意主动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是教给学生以生活化的视角审视微写作。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微议论(或微评论)常被教师和学生认为是微写作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先看—再说—再记录—再修改—最后交流”的办法,让学生消除微议论(微评论)的畏难情绪,感觉到这样的写作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难写。教师在课堂上把生活与微写作融为一体,实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目标。

三、瞄准微写作的育人目标,重构文以载道的语文教学生态

微写作承担着语文学科“文以载道”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成长中运用语文工具潜移默化地提高整体素质。所以,在实际的微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向学生渗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对其写作水平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教给学生在微写作中提炼核心教育思想。教材中的文本具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的光荣奋斗历史,蕴含着劳动人民长期总结出来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课堂上的微写作正是基于这些原始的思想基础,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微写作的核心思想,为教师在实践中开展育人行动起着引领作用。

二是教给学生在微写作中接受核心教育思想。微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写作体验,是综合包括思想内容在内的写作行为。教学中,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写作活动中,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丰功伟绩融入写作内容。也就是说,思想内容是写作的核心,微写作更是通过写作时的思想行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是教给学生在微写作中融入核心教育思想。语文课堂一般发端于学校,学校环境文化也就是微写作的主要内容,教师要立足本土,把身边的一切融入教学之中。在语文的视角下,聚焦育人目标,不少学生写出了很好的微作品,学生素质整体提升,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关注微写作的内在因素,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在当前“双减”的大环境下,教师要实现减负增效,让每一节课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赋予的任务,用最优化的方式方法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恰当、合理地运用微写作教学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优选途径。

一是以评价理论引领课堂价值提升。首先,语文教师要把微写作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用评价结果倒逼课堂教学价值的提升,要从思想教育、写作内容、写作形式、与教材的结合程度、与生活的融合深度以及育人的作用等方面来设计评价量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估。其次,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施以科学的评价,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必须学习微写作的理论知识,学习教学测量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评价方式方法,从而对微写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定位、作用产生直接的影响与干预。再次,要在提升课堂质量的大前提下倒逼微写作课堂实践评价所具备的各项要素,使课堂更加规范、高效,更加能够体现其价值属性。

二是以设计理念引领课堂价值提升。课堂上的微写作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的评价。微写作可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立足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难点、重点,关注教学过程,提炼板书等方面去契合课堂的主题,为课堂价值的提升助力。课堂的价值高低取决于教师前期对课堂的设计,设计要紧紧围绕“高效课堂”这一主线,瞄准教学目标,研究重点和难点,综合上述要素予以合理统筹和科学安排。因此,高效就成为课堂设计的终极目标。

三是以学情评估引领课堂价值提升。掌握学情是教师提升课堂效率的有力保证。课堂的价值在于“有效”,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高于其他教学行为所产生的效率。教师要抓住“有效”所需要的条件与过程,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增大课堂知识点的密度。它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通过有效的练笔延伸起来,课堂的重点、难点在写作中一一破解,效率提升明显,实现了语文课堂的短、平、快。

四是以听、说、读、写引领微写作课堂价值提升。微写作的实践中,听、说、读、写十分重要。要写好,就先要学会倾听,从仔细的倾听中去发现写作的因素;“说”,某种程度就是“写”,它是“写”的前期表达;“读”,是对微写作的前期积累和后期的完善,是写作的继续深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出发,训练学生如何去倾听,尝试把书面的文本语言转换为学生能够听明白的形象语言,使学生在倾听中加深对文本中语言的咀嚼和品味,加深对教材内容以及所表达感情的理解;还要从训练朗读和写作的角度出发,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把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因素转换为结果因素,转换为综合的写作素养,指向语文教学的终端目标。

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从发现微写作的价值需求、写作特性、应用性、育人功能等方面进行深挖细掘,并且融入教材文本和实际生活,既凸显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又能体现学科育人的价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中学语文范文篇10

一、建立诵读合作小组

为了让学生之间能够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和赶超,最大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尽量让学生共同提高诵读自悟的水平,我们建立了班级语文诵读合作小组。根据男女生的比例(因为历年都带高考理科班,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0%左右)和班级学生语文素养的水平差异,实验班级建立了6人的合作小组,每小组都有1~2名女生,安排至少1名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全班制定了诵读合作的相关细则,组内明确分工,落实各自的任务。细则要求:朗读前,组内的全体人员必须根据作品的文体、内容、主旨等来商讨诵读时基本的语气、语调、语速,标注出重读的词语,划分好句子的节奏和停顿;然后各自试读,并向组内的学生展示;组内的学生互相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学生再次试读;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参加班级诵读活动。此外,小组诵读活动还可以不断向纵深发展,可以进一步拓展为组组之间、班班之间、师生之间等层面的诵读交流活动。

二、加强诵读引领和指导

1.开发、利用教材诵读资源教师要注意有意识地开发语文教材中的诵读资源,通过诵读来带动对文章的理解。讲授《空山鸟语》一文时,因为文章用诗化的语言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古朴、淡泊、宁静、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追求,既充满了诗情画意又富含哲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是有较大难度的。我在备课的时候就将文本的有关部分改写为现代诗歌,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来体会本文的诗意。

2.发挥范读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的范读对于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作用巨大。作为语文教师,平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使用规范的语言。课堂上应当积极进行诵读示范,读后可以请学生谈听读的感受,评价优缺点,提出改进的意见。教师还可以先领读,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实践表明,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感染和带动学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文本的内核。

3.创设情境,调动学生阅读情绪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画面和情境,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来进入作品的情境。教师可以用图画展示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描绘情境,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立体地创设情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适当的音乐对于学生进入情境是非常有效的,配乐引导学生应当成为教师指导学生诵读的重要途径。我在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有这样的设计:先要求学生进行联想、想象,让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然后要求学生将体会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与同学交流分享,再要求学生来诵读诗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诵读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加强诵读基本功训练由于教育水平、地域差异、朗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诵读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诵读,让小组内的学生互相纠正读音不标准的现象,如有疑问,可以通过询问同学、老师或查字典的方式来自行解决。其次是要求读得顺畅,即要求学生诵读的时候不多字、不漏读、不哼音、不重复、不停顿,宁可慢点也要准确、流畅地读。现在学生读书的声音普遍不高,有些学生在公开场合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显得特别紧张,声音很低,所以要求学生能够读得响亮、清晰也是教师应当特别关注和指导的。教师应着力加强语调、语速、节奏、重读等方面的指导。为了充分体现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充分释放诵读者的主观感受,朗读者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教师指导的重点应为语调、语速、节奏、重读等方面。关于这部分的指导是极为复杂的,因为学生对作品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是诵读的基础,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差别是很大的,同样的一部作品,同样的句段,有多少种理解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读法。因此,我们应指导学生不断练习,来感受不同的意义该怎样通过诵读技巧来体现。同时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朗读的语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的,朗读的速度应根据文体和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区分,朗读的节奏主要是依据对句子内涵的理解,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等基本的常识。

三、搭建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