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22:53:42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有效教学;综述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1]。受此理论影响,教师们开始尝试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开展教学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2]。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新课改背景下,追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广大职校教师的共识[3]。有学者将2012年以前的有关职业学校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论文进行了详细分析[3],鉴于此,我们搜集了2013年至2017年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共108篇论文[4]。本文拟对相关研究成果,作初步的梳理和分析。

1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

我们将2013年至2017年已发表的108篇论文进行细化分析,按每年的数量进行统计,分为“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类,统计结果如表1。从表中可知,近5年来,2013年和2014年研究成果居多。自2014年至2016年皆有高校硕士学位论文问世,但数量很少。期刊论文的作者均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很少涉及高校教师,仅有6篇高校硕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则无成果问世。

2研究成果的内容分析

上文是将近5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量化分析,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将从论文的内容着手,进行分类论述。2.1教学现状透视。许多教师对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龙丹莉从教材方面进行了分析[5],陈云从对学生评价层面进行了分析[6]。任金秀从学生角度进行了分析[7],谌若云从教师角度进行了分析[8]。其现状主要是:第一,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对语文的学习并无太大兴趣;第二,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单一,未建立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第四,语文教材的部分内容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学生不易接受。2.2学生专业主导下的有效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中职语文教学应以人才培养目标、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学生实际需要为基点,在具体教学内容中积极挖掘语文课同专业课的相关元素,构建同专业技能衔接的语文特色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9]。孙春娟认为“找准切合点,多方面挖掘教材中潜在的专业因子和职业元素,有序地将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纳入语文学习轨道上,实现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接合[9]”。有研究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应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充分利用专业设备、器材的基础上,提高有效教学。陈云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学案例为依据,探讨了语文教育应契合专业技能的必要性[6]。教师们了解各专业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所需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总之,中职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契合,适应学生职业技能发展需要,使有效教学顺利开展。2.3课堂模式。孙春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任务单导学模式”,能较好地进行有效教学。[10]秦友认为,借助“园校互动”平台,实施新课程改革,探索有效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评价模式。[11]张诚诚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游戏沉浸式”、“交往教学”三种教学模式。[12]石磊在教学中运用“三段八环”的教学模式。[13]从相关研究看,教师制定教学模式应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切忌盲目追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而失去教学内容的本质。2.4实施策略。相关的研究者是中职学校的教师,他们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对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的实施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从整体上看,可从两方面梳理。2.4.1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施飞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教学目标要和学生自身想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相契合,而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做到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手段三者有机结合”。[14]林素娟认为“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应符合专业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和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交流”。[15]张奎晶认为,教师需要确定语文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正确定位,进而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策略和目标,把握中职语文的教学特点,结合学生的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16]2.4.2课堂环境。陈丽荣认为,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目标来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环境能够影响人的心情,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17]叶晶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18]

3结语

有效教学范文篇2

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核心的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然而现今,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使得很多学生讨厌学习,不善学习。一谈起学习就焦虑不安。特别是应考这根指挥棒在牵着教师与学生的鼻子走。使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以致教师与学生在精神层面都得不到那种学习快乐的享受。但现实总归是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不是我们教师个人所能改变的,那唯有的,我们只有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轻松,令人最满意,工作更有效.

通过对《有效教学》这本书的学习,它给我带来惊讶不己的好消息。它讲述了教师怎样经营好课堂的秘诀,启迪我们怎样积极学习和负责任。书中用简洁的笔墨描述了大量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完全体现了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发展性,启迪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

对于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来说,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都是通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而表现出来。所以通过《有效教学》的学习,我的心得一是认清我们真正的教育理念。记得一个故事,说一个人看见三个泥瓦匠在干活,就问他们在干什么,他得到了三个回答,第一个说我在砌砖头,第二个挺起身,非常自豪地说,我是全国最好的泥瓦匠,第三个说“我在盖大教堂”。他们三个人的回答,正好代表了三种人的心态。第一种人就是赚工资,养家糊口的那种,我们身边充斥着很多这样的人。第二种人则是非常麻烦的一种,他们往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面非常优秀,但要命的是他们陶醉于自己的领域,拒绝考虑所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从而即狂妄自大,而又非常虚弱,非常难合作。第三种人,他能够准确知道自己工作的最终意义,从而将自己的劳动有机地结合到其他人的劳动中去,实现一个辉煌的目标。我们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可能在讲话中,我们会流利地运用着“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继续着早已习惯的应试教育,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通过学习,教师的这种口是心非,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激活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具体化为教师可以理解并付诸于真正实施。公务员之家:

从《有效教学》中学到课堂教与学互动的实用策略是我的心得之二,这个课堂策略,促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这些策略使教师不再需要用物质刺激和奖惩的办法迫使学生去学习,教室变为所有人积极向上的学习场所,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达到轻而易举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知识之中,这是无价之宝,并且不断地形成他们的人生观,并且培养出最美好的人生,这些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并没有脱离学校的日常安排,反而使课堂呈现出全新的活跃气氛。

我是惟一的,我的学生也是惟一的。学校、老师是孩子成长的桥梁,培养自尊,有自信,朝气蓬勃,助人为乐,敏于合作,勇于进取,不怕失败,迎接挑战的新一代人材,愿我们把一切有效的革命学习到底。

有效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估算教学策略

估算在数学新课程中得到了强调,在第一、二学段的具体目标中,就有6条针对估算。实验教材也大大增加了估算的份量。不难看出,估算在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达到估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就很有必要研究探讨估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估算教学现状

估算在数学新课程中得到了强调,在第一、二学段的具体目标中,就有6条针对估算。实验教材也大大增加了估算的份量。如教学笔算加减法时,安排了估算,即在笔算前,先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意义与作用。但在具体操作中,但其中的“估算”效果并未体现,学生估算只因为老师要求,并没有对结果的准确与否起到什么作用。而且,在后面的作业中,反而起了反效果。如题目要求“先估算,再计算”,有部分学生把估算的结果写在横式上,把笔算写在横式下面。这样的情况,对于小部分的学生来说,纠正一次远远不够。也许第一、二学段的学生对估算价值的体会不深刻,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估算训练,绝不是做无用功。

二、估算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估算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估算的必要。

事实上,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技能。随着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计算并不要求进行精确的计算,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估算的次数,远比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得多。因此,在估算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合理生成估算。有时需要把数据估算的大一些,有时需要把数据估算的小一些,以确保估算得到的结果不失去实际意义。如三年级上册《估算乘法》中有这样一道题:一篇文章400字,小丁叔叔平均每分钟打48个字,8分钟能打完吗?学生很自然就会估算:把48看作50,50×8=400(个),学生回答能打完。显然,是学生没有思考这个实际的结果,是比估算结果大了,还是小了?如果有了之前“片断”中的铺垫,我想学生很快能得出,把48看作50,估大了,那么估算的结果也大了,而实际8分钟打字的个数少于400个,当然不能打完。在《课堂作业》中也同样有这样的练习,480×3○1500,64×3○180,这两道题,学生在学了估算乘法以后,很容易错认为是相等的,而实际上,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有时存在着微妙的关系,需要判断两者的大小之后,才能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可见,对估算结果的思考何其重要。

三、估算策略有效指导

鼓励每个学生表述自己的思路和理由,总结估算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总结归纳估算的策略。笔者认为低、中段学生可用的估算策略主要有:

1.凑整法。如凑成一个整十整百的数。

2.取一个中间数。比如32、37、30、39这4个数求和,这些数都很接近35,有的比35多一点,有的比35少一点,就取一个中间数35,直接用35×4,就大约计算出这几个数相加的结果。

3.利用特殊的数作参照。如126×8,就可以想到125×8,125的8倍,就得到1000。

4.寻找区间。即寻找它的范围,也叫去尾进一。“去尾”就是只看首位,那么只看首位的时候,估得的结果就是它至少是多少;“进一”就是首位加一,如278,看作300,首位加一,这样就是它最多可能是多少,得到一个范围,就是寻找它的区间范围。

5.两个数,一个估大,一个估小,或者一个估一个不估。

6.先估后调,即先进行估算,后再作适当调整。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以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还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开放的思维空间,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实现用多样的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估算评价合理到位

有效教学范文篇4

这些认识与目前许多教师,甚至研究者在还没有搞清有效教学的内涵和意义之前,就急于提出有效教学的两维度标准、10-15个评价指标、5个评价等级、8个方面技巧,乃至分解为几环节、几步骤的××有效教学法相比②显然清醒了许多,也更为科学。但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必然意在影响教学实践。因此,必须在厘清有效教学的真正内涵的同时,结合学科教学的具体实践提出实现有效教学的可操作的办法。本文试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特点,对有效教学、中学地理有效教学,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方式的选择、学习效果的测评提出一些看法,供参考。

一、对“有效教学”和“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内涵的理解

应当明确,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学,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③

传统的对教学内涵的界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教学是根据特定目标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和手段。④

比较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内涵可以发现,二者并不矛盾。都主张教学必须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都要求依据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强调教与学的统一,都蕴含着教学要遵循规律。只不过有效教学更侧重从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而传统教学更侧重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教学的主张呢?因为在教学实际中还有不少教师习惯于简单灌输、甚至“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意或者不会运用帮助学生发展心理技能的办法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只注意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

问题在于,我们绝不能把简单灌输、“填鸭式”教学等现象的存在归结为“是把教学定义为传授知识、讲学或讲课所致”。因为传统的教学定义并非如此。这些现象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恰恰是对教学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到位,在教学实际中没有真正体现教学的真正内涵的结果。因此,在研究和推进有效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将其与传统教学对立起来,以有效教学来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在有效教学的旗号下又在鼓吹“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把教学变成无目的、无计划、无规定内容的简单活动,甚至只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面活跃程度作为判断教学活动优差的唯一指标。这些从课程改革起始就屡见不鲜,至今仍在延续的现象恰恰是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双重背离,最终只会使得教学变成毫无意义的学生自由行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小学教学仍然是教师和学生在规定时间和地点、为实现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和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使用合乎标准的教材,结合师生实际情况,运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恰当的教学方式,并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进行评价而开展的共同活动。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内涵加以综合可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就在于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学科特点和师生、设施的实际,在规定的时间(学段、课时)内,通过最佳的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相应的,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应当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中学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师生的实际,运用必要的中学地理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有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而要实现中学地理有效教学就必须从“课”的基本要素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实施,即充分了解和把握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教学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设施,师生状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教学要素的意义、作用、性质和实施条件,并在教学实际中有效地加以综合,而别无他法。绝不能对丰富的中学地理教学传统经验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和做法,完全另搞一套。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多的人热衷于研究国外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得到一些好的启示,但也有不少偏差,主要是不看条件、不考虑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差异、不顾基本国情的不同,盲目对比、盲目引进、歪曲原意、夸大其词。如发达国家与中国教育制度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保障机制和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别。这在相当时期内是不可比并且难以趋同的。又如发达国家和中国内地的中学地理课程设置完全不同,内地的中学地理课时远远少于发达国家。离开这一前提空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内容组织体系与表现方式的不同,是毫无疑义的。再如,建构主义学说在西方也只是心理学界的一个流派,在教学实践中也只是探索阶段,也有其明显的缺陷,影响也没有那么大。但引进中国内地以后,却成为时髦话语,不管对其真正内涵是否理解和把握,在各种文章中一律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甚至出现了“建构中国地图、建构世界地图、建构经纬度范围”的荒唐说法。还有一些学者热衷于“探究与研究、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等概念之争,使得实践者无所适从,等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中缺少的恰恰是实事求是、充分从现实条件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长此下去,势必严重阻碍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得改革难以取得实效。

二、坚持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内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学科课程标准替代了沿用多年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规定中小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其总纲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规定了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数及配置要求等。其分论即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点、教学进度、最低限度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等。学科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性质及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实施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指导文件。⑸因此,实施某一门课程,进行某一学科的教学必须以学科课程标准作为基本依据。这次内地课程改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不只是一个名称的变化,而是有着实际的意义的。如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有着许多新的含义和要求:⑥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改变了以往以罗列地理资料(地名、物产、数据等)和记忆地理资料为重要目的的地方志式的课程,而定位为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课程。明确了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中学地理课程三个落脚点。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与其他学科一样,改变了以往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基本限于认知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的渗透作为学科教学总目标的三个组成要素的做法,而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学科教学总目标)的三个组成要素。知识与技能是学生通过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应当逐步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应当经历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和应当逐步掌握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通过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应当逐步养成的,能够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正误、是非、善恶加以准确判断和采取正当行为起良好作用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二、坚持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内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学科课程标准替代了沿用多年的学科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规定中小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其总纲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规定了总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时数及配置要求等。其分论即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规定了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点、教学进度、最低限度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等。学科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性质及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实施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指导文件。⑸因此,实施某一门课程,进行某一学科的教学必须以学科课程标准作为基本依据。这次内地课程改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变化,不只是一个名称的变化,而是有着实际的意义的。如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有着许多新的含义和要求:⑥

(一)课程性质的变化

改变了以往以罗列地理资料(地名、物产、数据等)和记忆地理资料为重要目的的地方志式的课程,而定位为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课程。明确了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中学地理课程三个落脚点。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与其他学科一样,改变了以往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基本限于认知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的渗透作为学科教学总目标的三个组成要素的做法,而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学科教学总目标)的三个组成要素。知识与技能是学生通过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应当逐步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应当经历的认知与实践过程和应当逐步掌握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通过学习初中地理课程应当逐步养成的,能够对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正误、是非、善恶加以准确判断和采取正当行为起良好作用的健康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表述方式的变化

改变了以往在教学大纲中详细列出知识点(具体到每个地名)以及学生掌握每一知识点所应达到的认知目标层次(识记、理解、运用)的表述方式,而以内容标准说明学生学习初中地理课程以后所应当发生的基本的行为变化和相应的教学活动方式与内容,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内容则隐含在行为变化标准之中。因此不再罗列知识点。

对于区域地理内容的处理,改变了以往对中国各地区、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均加以介绍的做法,而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任选1个大洲、5个世界地理区域、5个国家和5个中国地理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

(四)实施建议的变化

课程标准对于多种教学方式的选择、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和过程的评价、学习方法和活动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等有了新的或更充分的阐述。

要想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首先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际中认真贯彻课程标准。遗憾的是,由于课程标准意识的淡漠,如同以往不重视教学大纲甚至不知道教学大纲的情形一样,许多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仍然不重视甚至不知道学科课程标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反映出教师不是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随意而为。如仍然热衷于让学生记忆“最高、最低、最大、最小、最多、最少”之类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地理资料,并频频在试题中出现。又如割裂课程目标的三个组成要素,脱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企图单独设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使得这两个目标的达成成为空谈。再如将学生的行为变化过程简单化,对于需要多次设置为课堂教学具体目标的内容标准仅局限在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中,而没有循环和提高的过程,实际上使得学生的行为变化成为不可能或不巩固。还有选择教学方式缺乏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与设备情况的深入分析,为探究而探究、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以一节课有多少时间用于讨论和有多少时间用于演示课件作为衡量一节课优差的主要标准。凡此种种,都说明不少教师误以为学科教学只是无目的、无任务、无基本要求的“活动”,以致教学十分随意。再加上一些错误说法的误导,就使得学科教学没有依据,没有标准,也就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长此以往,何谈有效教学呢?

当然,新课程标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同样影响着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实施,主要问题有:

(一)对课程目标三要素的内涵与联系阐述不够清晰

1.关于“知识与技能”目标

对于“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一般都能理解为学生通过学习一门课程应当逐步掌握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一向所说的“双基”。问题是这一目标与其他两个目标是什么关系,是首先考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再考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最后才考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安排,还是首先考虑“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及相关内容的安排,再考虑“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达成;是将三个目标的达成分割开来,互不联系,还是紧密结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有机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过程与方法,逐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这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

有效教学必须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香港地区学者的研究表明,知识是解决难题的必需条件。东亚地区学生在解难能力上比西方发达地区同龄学生为佳,说明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基础。解决问题也好,创新也好,都要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知识的思考,只能是空想。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重视学科知识的东亚学生的解难能力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低,更不能片面地批评学科教学,而盲目提倡只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就可以了,教学内容是不重要的。⑦

2.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

对于这一目标,许多教师误以为是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而没有理解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方法。这就背离了设置这一目标的本意。其实从这一目标的具体要求看,仍然是认知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的总和,并隐含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这一目标,没有必要回避习惯的“培养能力”的说法,不如以“方法与能力”替代“过程与方法”的说法。

3.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虽然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视为等同于原大纲所提的思想道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目标。其关键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偏重心理方面的概念,而德育虽然也是心理变化的过程,但其内涵远比心理活动宽泛。或者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只涉及德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许多欧美国家没有中小学德育的概念,而主要依靠宗教的力量和法制的力量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德育是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我们的教育必须以德育为首。而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轻易地将德育目标改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看上去似乎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目标相同,其实恰恰削弱了我们的德育,使得许多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从中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中消失了,许多教师也不敢对学生进行灌输和约束了。对这个问题应该进行认真地反思和纠正。

再有,能够定为课程目标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阶段结束以后立即加以评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无法像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和一定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用答题方式来评价的。虽然有的学者提出了运用量表、问卷、观察记录等工具来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⑻但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养成结果必须通过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实际表现加以检验,而对于道德认知和一定的道德行为则是可以通过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的。因此,是否一定要照搬西方的课程标准,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替代对于中国十分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目标呢?

(二)区域地理教学内容有所削弱

诚然,改变以往对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众多国家,以及中国各地区一一加以描述的方法,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任选1个大洲、几个地区、几个国家的办法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有利于改变地方志式的资料堆砌,有利于把中学地理课程的重点转向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但是,随着小学阶段社会课与思想品德课的整合,初中地理成为中国内地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能够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地理常识的课程。如果对于世界和中国的地理概况没有一个较全面地认识,何谈民族的基本素质呢?学生也无法对整个地理环境有一个全面地了解。这种处理方法是有利于区域地理的学习还是恰恰削弱了区域地理的学习,很值得研究。

(三)“内容标准”的表述不够具体

诚然,以行为变化代替知识点和认知层次目标来说明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教学内容,灵活地实施课程,并且避免由于在教学中过分注意知识点而不顾及知识体系,使得教学内容支离破碎,忽视科学的认知过程的失误。但是从中国内地地理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看,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表述显得过于简单,不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如“中国的地形”一部分内容,原大纲详细列出了中国主要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名称,提出了中国地形的骨架、三级阶梯的划分,归纳了中国地形和地势特征。因此,虽然失之于需要记忆的地名过多,但教师很容易把握教学内容要点。“内容标准”对于“中国的地形”只是一句话: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至于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是什么。为了掌握这一特征需要先找我哪些预备知识和地名。课程标准均没用说明,意在由教师自己去考虑。问题恰恰使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并没有这个能力,反而助长了教学的随意性。

对于以上不足,目前最有效的弥补办法只能是加强常态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将课程标准作一定的细化,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以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每一部分内容和要求的真正内涵,而不要随意曲解。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研究工作,而不要再以所谓的“教育科研”冲击教学研究工作了。

三、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实现中学地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过分依赖“师讲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但是简单地依赖某一种教学方式,是不可能全面达成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各种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课程目标的。学生要掌握较难理解的基础知识和较难掌握的基本技能,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体验和领悟。学生要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更为有效。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着适应性和局限性,即适于达成某些教学目标,而不适于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即使是讲授式教学方式,也有为什么讲授、讲授什么、用什么方法讲授等需要研究的问题,也有着启发式和“灌输式”之分。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那种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能否接受,有无兴趣的生硬灌输,简单告诉结论的教学方式,尤其是简单重复课本内容,按照教科书的内容和顺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大力实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也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

中学地理有多种教学方式,诸如启发式的讲授式、探究式、体验式、讨论式、研究性学习等。这些方式的又都可以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与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的结合。⑨

1.讲授式,也称讲解——接受式、“先行组织者”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讲解现行组织者,即阐明教学目标。使用学生已知的概念、术语、原理,以恰当的阐述和类比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提高学生的记忆新信息的能力,给出实例,给出背景,促进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意识。

第二阶段,给出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即教师提出相关的学习材料,并明确学习内容的逻辑顺序,把学习内容和“先行组织者”联系起来。

第三阶段,强化认知系统,即运用整体综合的原则,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扩大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确立学习新内容的批判态度,澄清疑问。

科学的讲授是把讲解的重点放在“先行组织者”,也就是概念、术语、原理,以及与原有知识的联系方面,而不是简单重复教材内容。为着理解概念、术语、原理,为着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必须补充讲授那些在教材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必须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必须时时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启动学生的思维。因此,科学的讲授是与“满堂灌”、“照本宣科”完全不同的。讲授式适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尤其是对学生掌握较难理解的知识,教学效率较高。

2.探究式,也称“引导发现”、“问题解决”、“科学探究”等。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使学生明确需要调查、探究的问题范围以及所要使用的方法。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找出调查、探究中的困难,并把困难转化为问题。

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第四阶段,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并在调查、探究的基础上得出一致的结论,还要加以验证。

探究式教学方式仍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主要不是靠教师的讲授来使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和提供的的情境中,围绕着预期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疑问和见解,最终得出共同的结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由于这一方式能够较为综合地达成多方面的教学目标,所以应当比以往更多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以运用。但是探究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和较难掌握的技能,其教学效率不如讲授式。

3.讨论式,也称“法理学的探究”。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给学生提供资料和事实。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确定资料和事实中涉及的观点、价值取向、政策等。

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就资料和事实表明看法,阐述立场及理由。

第四阶段,引导学生从对立的角度彼此质疑。

第五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看法,稳固立场。

第六阶段,引导学生检验各自的立场,确认立场背后的事实与假设是否正确,以及保持这一立场的预期结果。

真正的讨论式并非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只用几分钟时间,让前后左右几个学生一起考虑并回答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真正的讨论式教学需要有充分的预备知识,要有真正的观点的交锋和活跃的思考。这一方式利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但所用时间较多,学习知识的效率也不如讲授式和探究式。

4.体验式,也称“角色扮演”。

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分组准备,明确问题,确定角色扮演者,进入情境。

第二阶段,分析角色,确定表演程序,布置场景。

第三阶段,组织观众,明确观众的观察内容。

第四阶段,表演,并对表演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五阶段,调换表演者,根据新的理解重新表演,并对新的表演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六阶段,总结。

这一方式不是让学生随意表达观点,而是以特定身份表现观点、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对于多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很有效果。由于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体验程度较深,适于围绕一些综合性、观点鲜明的主题展开,但所用时间较多,学生也要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不易大量运用。

5.研究性学习,结合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在新课程中开设的一门新课程。

按照教育部《研究性学习指南》的精神,其基本程序是:

第一阶段,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

第二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确定研究方案和进行分工。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开展研究。

第四阶段,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解疑。

第五阶段,学生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交流研究方法和体会。

这是一种最为开放的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之外,围绕一个课题作较长时间的学习,适于学生按照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实践,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不看重学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也不看重学生掌握了多少新知识,而看重学生的体验和创新,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因此,这种方式利于能力的培养,尤其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于研究性学习,新课程已有规定的课时和要求,既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更不可能在课堂内用大量时间进行。

信息技术的应用、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运用,又都是与上述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一种单独的教学方式。同样是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学习是各组学习任务相同,最后将各组的学习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合作学习则是各组的学习任务不同,最后将不同的学习结果综合在一起。不论是小组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分工,不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组合,以致出现“强强联合”、“弱弱联合”,甚至弱势学生无人组合的情况。

从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必须根据其适应性,结合学科特点加以选择。不加选择的盲目使用,或者简单地只运用某一种方式,都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还应当指出,启发式是中小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把启发式原则与讲授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并谈。

课程改革和有效教学都不是要以某种新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各种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恰当的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形式化,重现象不重本质,有形式而无实质,有外在活动却没有内在体验;二是绝对化,以为新课程的实施只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方式,不分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每一学科、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要合作、探究,完全自主。⑽再有就是有些人鼓吹探究式教学方式就是比讲授式教学方式好,不顾实际地一味强调探究和研究。因此广大教师十分关注接受性学习应当被批判还是依然是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性学习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还是学习方式之一?

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⑾即使组织学生探究,也必须考虑教学时间的规定。如果把所有的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探究,势必难以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启发式的讲授式教学方式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绝不可以误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少讲,甚至不讲了。那样做,才可能恰恰使得教学无效呢。

四、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效教学的又一重要条件,也是证明教学是否真正有效的唯一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这是正确的,也是符合新的中学地理课程三方面目标要求的。在课程改革试验中,中学地理课程必须注重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过程,注重评价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效果和进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对地理感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注重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因此必须在继续使用书面测试、口头测试、绘制地理图表、读图分析等方法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诊断等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的主体除了教师以外,还要让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⑿无论使用何种评价方法,都应注意中学地理课程评价的着力点应当是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活动技能与能力、对人地关系观点的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程度等,而不能是对地理资料的死记硬背。

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有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时,对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关系理解偏颇、把握不准。在某些人的误导下,许多教师误以为课程改革要用过程性评价完全替代终结性评价,甚至要取消考试。对于过程性评价也误以为只是学生成长记录。应当明确,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非智力因素进行较全面地评价。其功能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过程性评价具有评价方法、标准和结果更为全面,反馈更为及时,实施方式更为灵活,评价层次更为深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持续进行等优点。但其也有评价标准较难统一、评价过程和程序难以规范,评价结果难以证明公平与公正,难以为社会所接受,易失之于繁琐,评价工具易运用不当等局限。

过程性评价以往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运用较少,需要认真研究和稳妥实验。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教育教学评价中应当注意:

不能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立起来,乃至以过程性评价替代终结性评价。两种评价各有优势和用途,既不能互相排斥,更不能互相替代。

不要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排除在过程性评价之外,只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不能把过程性评价与某种特定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等同起来,如误以为过程性评价就是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

不能过分夸大过程性评价的作用,无论实际情况如何都要进行过程性评价,甚至以为有了过程性评价,评价方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⒀

在实验工作中,在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实验的同时,必须重视终结性评价的改革,包括平时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方式和题目的编制,还有毕业和升学考试制度、方式、试题编制的改革。

2006年3月26日于北京红莲园

参考文献:

①关文信:有效教学内涵《新华文摘》2006.3〈论点摘编〉

②见诸多刊物和网站上有关有效教学的文章。

③王斌华:关于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研究现代语文教育网

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武大附中外校网

④《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⑤同上

⑥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⑦林智中何瑞珠:香港学生在PISA2003中的解难能力表现及启示《教育研究》2006.1

⑧李吉会:如何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科学研究》2006.2

⑨BruceJoyce(美)等: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⑩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育研究》2004.11

有效教学范文篇5

在导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导学案去引导学生,设计导学案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问题设计要准确简明,可操作,能达成,前后问题要有内在逻辑性;设计练习应联系实际选做经典增加时政题、生活题;导学提纲,问题设计要有梯度;导学练习和反馈练习量要适中,不能太多;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如《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之《举世瞩目的成就》导学设计片断:

二、练习精要有效

在初中政治练习中要将刚学习的新知识与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选择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促使学习迁移往正向发展。把新旧知识连成片,串成线,形成知识网络;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与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等因素去全面考虑,认真筛选,精心设计;要及时以新观点、新提法、新事例、新人物、新典型事迹等作为试题的素材,使试题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先练最基础的知识,循序渐进,不求一步到位。如《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练习设计片断:

(一)读教材答问题

1.“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说明了什么道理?2.是什么原因使如此多的生命夭折?3.社会公共秩序包括哪些秩序?4.人们参加社会生活、遵守公共秩序的两部法律(基本规则)是什么?5.怎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二)训练要点反馈疑难

如:1.下列行为中,哪些行为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按照法律当受法律制裁(1)王八不但自己吸毒,还经常还向他人兜售,谋取暴利;(2)王是非同学常常不听父母的话,还和父母顶撞;(3)李军一帮人在网吧打群架;(4)杨张狂谎报险情,说某地失火,还拨打了火警电话“119”A(1)(2)(3)(4)B(1)(3)(4)C(1)(2)(3)D(2)(3)(4)2.小红中专毕业,没有找到工作,她经常会约一大帮朋友在家跳舞唱歌一直到深夜。吵得周围邻居无法休息,在多次劝阻无效的情况下,邻居拨打了110,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小红在自己家唱歌跳舞也不犯法,邻居无权干涉;(2)小红要尊重邻居休息的权利;(3)小红的行为已构成犯罪,依法会被判刑;(4)小红应要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A(1)(2)(3)B(1)(3)(4)C(2)(4)D(3)(4)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练习不能一刀切,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布置不同层要次的习题;练习前,教师要指出目的要求,强调独立思考;学生做题时,教师要巡视督查,观察和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习惯和表现,并及时提醒和纠正;做完题后,要及时做出评价;要注意注重正面激励,增强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三、导行重在激励

有效教学范文篇6

一、引入生活实例,组织案例教学

在政治学习中,不少学生感觉知识理论性强,太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实际上,政治学科虽是理论性知识,但这些知识也是对生活实践的概括与总结,由社会生活与现象中总结抽象出的真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将知识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或案例来补充教材内容,则能够给政治教学注入“活水”,让政治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诱导学生主动探究这些生活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获得能力训练,并学会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习热情。如,教学《法律护我成长》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选取一定的生活实例或案例,巧设问题情境,实施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加深知识理解,树立法律意识。案例1:15岁的李某是某校八年级学生,他的父母痴迷麻将,因而不常照顾他的生活与学习,他没有感受到家庭温暖,于是李某就经常出入迪厅与营业性网吧,还结交了一些社会小混混。期中考试后,老师在家长会上公布了成绩排名,李某名次最末,回家后,失望的父母便打骂他,于是李某便离家出走,还和一些小混混参与了一起抢劫案而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思考:①在上述案例中存在哪些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这违反了哪方面的规定?②为什么李某会走上了犯罪之路?③从这一案例中,你们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案例2:初中生王某几次被社会小混混勒索。在第一次的时候,这些小混混要他交50元保护费,扬言不给就打他,于是他只好将自己所存的零用钱给这些混混。但几天之后,这些人又要他交出100元,威胁说若是不给就划破他的脸,不让他上学,于是,王某偷偷借钱,将钱凑足给这些人。然而,一星期后,他们又来胁迫王某给600元……合作探究:请想想王某会采取哪些应对方法呢?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猜测加以选择,讲讲原因。这样,通过生活案例,让学生理解司法、社会、学校与家庭保护的有关内容,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合作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敢于并善于和违法犯罪进行斗争。

二、联系生活实际,升华学生情感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注重知识教学目标,也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懂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另外,由学生自身看,初中阶段学生对社会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因缺乏实践经验,有些认识是片面的,易于产生过激行为。而政治课程在德育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情感与实践体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学会更理性的生活。如,学习《积极的生活态度》时,教师可引入适当的生活实例,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干,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强化自主意识与责任意识。同时,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挫折,坚定信念,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再如,教学《与父母平等沟通》时,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与教育,学会怎样跨越代沟,怎样与父母平等沟通,怎样处理父母与子女的矛盾。而若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则需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深化认知,升华情感。比如分析跨越代沟时,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与父母历经了哪些不同?引导学生分析代沟产生的原因。(子女与父母在生活经历、认知水平、角色身份、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所以对待问题的看法有所不同。)然后,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回想平常生活,你们认为父母与自己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交流:当你们的观点与自己父母的观点不一致时,如下哪种态度能够解决父母子女之间的冲突?①顺从。害怕父母而不敢讲出自己心理的想法,通过服从与沉默的方式来对待这些矛盾,但内心感到不舒服。②逆反与反抗。和爸妈争论,甚至反抗,认为他们观念落后,不顾爸妈反对,依旧我行我素。③逃避态度。很少与爸妈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爸妈问事情则敷衍了事,出现矛盾既不敢争辩,也不想顺从他们,于是回避或逃避问题,等等。然后教师总结归纳同学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怎样跨越代沟。另外,教学之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回忆最糟糕、最成功的解决和父母矛盾的经历,而后围绕“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与不同应对方法”来设计情境剧,模拟表演,进一步升华情感。

作者:张丽丽工作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

有效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微生物生理学,在线教学,中国大学

MOOC,O-AMAS有效教学模型2020年2月,为贯彻落实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教育部相关指导意见,指出高校在疫情期间需保障在线教学,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南开大学为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自2月17日开始进行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南开大学有效教学团队(NankaiEffectiveTeaching,简称NKET)是南开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组建的教学研发团队。该团队于2017年自主研发了以结果为导向的有效教学模型——O-AMAS教学模型。O-AMAS教学模型采用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简称OBE)[1-2]设计思路,先按照“SMART”原则为课堂设计教学目标(Objective,O),再将课堂的教学细化为课堂的迅速激活(Activation,A)、多元学习方法(Multi-learning,M)、学习的有效测评(Assessment,A)和课堂的简要总结(Summary,S)4个模块。该模型倡导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以师生良性互动为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广泛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3-4]。微生物生理学课程是以生命科学类专业本科生为培养对象,从微生物生理学角度阐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及应用,力求反映微生物生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及趋势。该课程共计32个学时,内容包括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微生物代谢等九部分。该课程已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并顺利运行三期,有完备的课件讲义、视频资料以及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测试等。第三期“微生物生理学”课程自2020年2月17日开课以来,线上选课人数达到1500余人。在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将O-AMAS教学模型充分运用到了微生物生理学的在线教学中,提升学生在线学习的效率,同时希望能对生物学的在线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1在线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把握着课程的发展方向,只有设计好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筹规划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者和学习者把握明确的学习方向。O-AMAS教学模型以“SMART”为原则设计教学目标,它是由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chievable(可实现的)、Realistic(现实的)和Timely(有时限的)的首字母缩写而成[5-6]。在线课程相较于线下课程,更着重于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探究,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需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7]。在线上授课前,我们首先明确了该课程总体目标和每节课的线上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知识内化吸收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作为主体目标[8]。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为: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并有所拓展,对相关概念能够记忆、理解、运用和分析;要求学生能自主上网进行相关文献的搜索、阅读和总结,并通过如小组合作、专题汇报、文献综述、实验和工艺方案设计等方式进行交流和提升;要求能够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和其他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面对疫情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专业情怀、南开情怀和爱国情怀。

2在线课堂的迅速激活

课堂能否迅速激活是整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以往的线下教学过程中,课堂的迅速激活一般通过游戏互动、头脑风暴、小组交流、视频故事等方式进行。但是在线课堂能使用的激活方式存在局限性,老师和同学只能通过在线直播的形式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选择的激活内容往往是迅速激活的决定性因素。如在本次疫情线上授课期间,老师就利用每节课前10分钟实时了解学生所在地的疫情情况、学生的健康情况,并且随着疫情发展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回答学生的疑问。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在家学习期间最关心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线上互动和交流,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同时可以运用图形、动画、视频等媒介,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使得学生能够很快进入线上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终实现线上直播课堂的快速激活[9]。

3在线教学多元学习方法

在线多元学习方法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知识的传输,如直接讲授、小组合作学习、专题讲座拓展等方式。疫情期间的在线授课中,课程组利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同步开展了线上授课,并结合雨课堂、腾讯会议、微信群和QQ群等辅助教学工具进行直播授课和课堂互动等教学活动。每周课前会让同学们针对课程内容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在上课时间利用腾讯会议进行90分钟的直播授课,每次直播授课都会着重讲授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随机提问的互动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的检测。直播授课的内容包括课堂激活、上节课课后作业的反馈和讲解、上节课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本节课知识点的讲解、布置作业和收集学生反馈等。直播课程结束后,学生可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进一步复习知识内容,并参与线上问题的交流和讨论。课后,学生需要按时完成课堂上老师布置的作业和MOOC上的单元测试,并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优秀文献,在规定时间内将作业和文献上传至平台上。教师会进行作业的评分、点评和优秀作业分享。我们首先以第一节绪论课(2020年2月19日)为例展示在线多元学习方法。教师在课程前三天授课方法和学习要求,布置课程的预习任务,并测试设备是否符合在线授课条件。在直播授课时,教师通过实时问答、互动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的检测。首先教师进行了课堂激活,然后详细介绍了微生物生理学课程的线上学习方式、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具体考核要求。之后,通过直接讲授和交流互动的方式讲解微生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和微生物生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等课程内容。在课堂最后,要求学生针对本堂课的重难点或者兴趣点进行反馈,同时对该种形式的线上教学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且布置本节课的课后作业。第一次作业是结合肺炎疫情和生命科学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最新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完成一篇科研综述作业,论述病毒可能的源头、病毒的特征、致病机理、传播方式、与SARS病毒的区别与亲缘关系,以及利用生物学知识如何建立快速检测、有效防护和治疗的方法。在本次综述作业中,同学们不仅认真回答了上述问题,有的同学还进行了中西医治疗方案的比较和疫苗开发知识的拓展等。除此之外,同学们还纷纷表达了疫情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启示和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反思,充分地体现了当代南开学子的担当。本次作业也很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在之后每周的在线教学中,课程组都会基于课堂内容布置文献搜索和阅读的任务,后期通过云平台实现文献资料的共享。这些作业的内容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复习,更是对课外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这充分发挥了线上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布置的作业如:“哪些微生物产生的胞外多糖会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中?简述胞外多糖的结构、特点、功能和生产运用。”“简述生物燃料的分类、生产途径、应用和优缺点,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活性污泥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包含什么样的生物和微生物?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净化污水的原理是什么?”“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沼气发酵池,你会如何设计呢?简述包括菌种的选择、发酵条件和时长、发酵工艺和技术、沼气的检测、收集和利用等方面。”通过相关作业的布置,我们发现学生们从一开始仅仅局限于对常见知识内容进行举例,逐渐改变为通过搜索最新文献进行作业的书写,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拓宽了思维和知识面。上述多元教育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对自然科学问题的探究和思考能力,加强了文献搜索和分析总结能力,并提升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O-AMAS教学模型中的多元学习方法达到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共同促进的教学目标。

4在线学习的有效测评

学习的有效测评不仅仅针对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综合测评才能全面体现学习质量。本次微生物生理学在线课程的成绩主要通过过程性考核来测评,以平时成绩为主。测评主要包括3个方面:学生的课堂表现占20%,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占50%,MOOC平台的成绩占30%。学生的课堂表现,主要包括预、复习情况和考勤。学生的平时作业,教师需要综合评定其对于课后作业的理解、回答和拓展程度。本学期是微生物生理学在MOOC平台运行的第三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有效的评分体系。MOOC平台的成绩考核比例为:每章单元测验占30%,期中作业占10%,学生讨论占10%,期末考试占50%。在本次在线课程中,我们更加强化对学生线上学习的过程性考核,更加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这能解除以往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在考试总成绩中占比过多的情况。疫情期间的在线课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即应更多地注重学生测评的过程性考核以及课程的及时反馈。上述学习的有效测评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和教师教学能力的进步,以最大发掘化微生物生理学课程的效益。

5在线课堂的简要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激活、多元学习和有效测评外,对每节课堂和整个课程的简要总结至关重要。在每次课程最后,教师会对课堂内容进行简要梳理,并要求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印象最深的内容和重难点进行总结,并要求每个学生以“出门票”的形式发在QQ群中,包括:①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学习内容是什么?②你觉得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内容是什么?简要总结一方面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完整和有效,另外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6微生物生理学在线教学的学生反馈

学生反馈对课程教学的改进非常重要。在课程的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给出反馈。学生有积极正向的反馈,如:学生A认为本课程的结构性较强,在线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90分钟,更是课后学习的积累和延伸。学生B认为通过微生物生理学在线课程,不仅学习到了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三方面的能力:一是自学的能力,老师要求在课前通过MOOC平台进行预习和思考,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首先会交给自己;二是搜集资料和阅读文献的能力;三是知识的整合能力。同时每一种能力都在每一次作业中得到了精进。同时也收到了一些建议,有同学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中穿插讲解一些科研实践中的知识,分享一些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的经验,也可以增加一些实验操作视频或者和知识点相关的科普视频,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课程组会根据同学们的反馈,对课程内容进一步改进。

7结语

综上所述,肺炎疫情是在线教学发展的契机,南开大学微生物生理学课程基于O-AMAS有效教学模型进行在线教学的实践案例,对生物学的其他课程的在线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该教学模式下,我们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训练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重教学目标的提升。在整个线上教学过程中,线上直播课堂的快速激活是比较重要的,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得学生能够很快进入线上学习状态。此外,直播课堂的互动、MOOC平台的结合使用、多元学习、有效测评、过程性考核和有效总结等各个环节,对线上教学有效的实施和开展,都至关重要。最后,如何鼓励学生在直播课堂上更加积极地参与互动、主动回答问题,仍需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地改进。致谢感谢南开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和南开大学有效教学团队(NKET)的支持和帮助。感谢研究生助教孙明良、张凤玉、黄鑫铎在线上课程制作和运行时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郭鑫,丁小庆.基于OBE教学模式的本科教学课程改革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6(4):181.

[2]陈明洁,付春华,刘亚丰,等.基于OBE理念的“细胞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9(3):12-16.

[3]潘皎,李霞,李登文,等.O-AMAS有效教学方法在“微生物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9(5):17-20.

[4]张春玲,杜雨津,何玮,等.O-AMAS有效教学模型及其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的应用[J].物理实验,2020,40(1):24-29.

[5]吴伟丰.SMART原则应用于化学教学目标设计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3(1):22-24.

[6]陆如萍.SMART原则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9(1):196-199.

[7]赵颜,蒋珍莲.《微生物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173-174.

[8]曾晓希.案例教学法在微生物学课程中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045-1050.

有效教学范文篇8

当我们问及很多高职学生为什么必须要学好园林设计课的时候,有人认为是要成为设计师;有人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因为我将来不会从事设计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迷茫的,认为学习是老师或父母的要求。可见学生对于这门课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基础也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特别重要,这个目标由大到小,由总到分,每个单元到每次课,都要向学生讲明白其中道理。各类绿地设计课程以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设计与表现能力、自主学习和融会贯通能力为教学目标,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在这四个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个目标定位于学生发展,而且必须在每个教学实施环节加以实施,才能实现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

2.构建循环式的有效教学模式

笔者将各类绿地规划设计教学实践的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分成道路绿地与城市景观、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设计四个单元,对于每个单元的教学大约4~5周,16~20课时左右。每个单元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体相同,教学流程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展示—教师归纳理论要点—实地调查与分析—模拟抄绘—评价—设计实践练习—再评价,每学习一个单元循环一次,这样有利于强化掌握学习设计课程的方法和流程。通过预习、展示、调查、设计、反馈几个环节使学生目标明确,通过分组合作,相互学习,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在一次次任务完成过程中得以逐步提升。若整个学期中前四个单元学得较轻松,还可增加一项专类园、农业观光园、屋顶花园等开放式学习内容。

3.创设有效教学的学习氛围

一个班级的学风对于有效教学能否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相互影响有时比教师的说教更有作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在一开课就组织实施,而且要贯穿整个学期,每个单元的学生讲课和实地调研都以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每个成员都会有不同分工及展示的机会,在此过程可开展一些小的竞赛和一些激励措施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表现自我。对于教师而言,首先要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友谊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抓两头,带中间。而在设计课堂上中等水平学生是大多数的,更应受到关注,因为经常得到关注和鼓励,当他们开始主动上进时,慢慢会变得和第一类学生一样好,这样第三类学生在想不完成任务时,发现周围的人都在努力,也就慢慢跟上了。当学生经常在教学活动后有成就感,课堂效率就自然提高了。

4.科学开展有效教学课程评价

有效教学范文篇9

在学校生存发展方面,要积极主动适应环境。当个人的行为与环境的要求不能协调一致的时候,我们就感到对环境的不适应,压力由此产生。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虽然不完全是顺应,但总的说来还是个人积极地顺应环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不与环境对抗的。首先,要认识到环境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与环境对抗就是给自己制造挫折,就是给自己“找病”。其次,要建立主动适应环境的态度,乐于放弃不恰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最后,还要积极行动起来,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在学校组织氛围方面,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表示,个体只有在相互联系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联系最主要的方式就是人际交往,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一般都比较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对社会的适应力较强。知心朋友多的人,有较多亲密关系的人以及能和别人讨论深刻感受的人,能够较容易地应付压力,而不会轻易地被危机击倒。因此,人际关系愈多样化的教师,消化压力的渠道也就愈多,对压力也就越有抵抗力。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包括与学生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等。

在职业声望方面,要设定合理的期望值。教师在看待自己的职业时既要纵向比较又要横向比较,中职教师的职业声望与其他行业相比并不低,其压力主要来自心理因素,因此必须摆正心态,正确认识。从社会地位看,国家重视教育,教师普遍受到尊重。从工资收入看,中职教师的待遇也不是很差,只是由于期望值太高而产生失落感形成心理压力。从工作稳定性看,有的行业下岗的人数较多,而中职教师下岗的却很少,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中职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全面认识,适当降低期望值,以减小心理压力。

总之,教师的职业是光荣而伟大的,但也是艰辛而复杂的,且带有强烈的创造色彩。若没有压力,对教师个体而言很难发挥其潜能,拓展其创造才华。但是由于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问题时,一定要寻找途径去缓解。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努力培养自身心理抗压能力,不断调整负面情绪,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有效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音乐教学;合唱教学;有效途径

合唱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加强学生间分工协作的意识与能力,而如何在当前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加入合唱教学就成为了教师的难题,需要教师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积极进行合唱形式的教学并累计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前时代潮流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合唱教学的基本认识

合唱在自身的表达形式上和其他诸如乐队表演,独唱表演等音乐表达方式由许多不同,合唱必须是由团体进行演唱注重声部的分配,分为男高,男低,女高等声部,注重各个声部充分发挥本声部声音特色,与其他声部协调配合,表演内容极具气势。在演唱时注重歌唱声音的音色,音调,响度等细节问题,同时加强对气息的管理,各个声部间发出的声音错展现出来的平衡性,注重声音的中各个声部的层次感,采用多种复杂的演唱技巧使各个声部的发声达到高度契合,才有了如此磅礴大气的表演形式。在合唱艺术中,整个合唱团必须配合默契,强调声部间的平衡,增添在音色上的变化,因此在当前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对于合唱的教学更重视演唱过程中的共性,而这个共性必须是合唱团全部成员的经过无数次演唱配合,积累经验,同时每个合唱团成员必须积极主动反省自身所出现的问题,及时对问题做出相应改变才能形成的。此外好要对演唱者在自身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一定的加强,演唱者只有熟练掌握技巧,把握合唱中的共性问题,才能为观众呈现完美的演出,对演唱进行高度升华的同时,渲染观众情绪,感染氛围,既增加演出的震撼程度,也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体验。

二、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适时加入合唱教学

(一)音乐语言方面加入合唱教学。音乐语言是指在音乐中加入文艺性的语言及文字,通过音乐在运用旋律的递进来表达情感方面的优势,表达出文字中所含有的内在含义,使人们在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妙体验的同时,领会到作词人进行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其主要表现形式常常为歌词,而歌词意识人们最容易接受的语言形式之一。它使音乐的表达活灵活现。而想要完美的表达歌词中的意境,光是有演唱技巧还不够,必须保证合唱团中的每一位成员在发音吐字问题上的正确性及统一性。否则会对合唱演出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音乐语言在音乐艺术中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音乐语言在音乐表达方面的优势性需要在舞台表现上进行一定的衬托。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音乐语言所蕴含的隐藏信息,重视学生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要死板的进行书面教学,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更严重的话甚至会对学生已有的在音乐艺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先让学生以观众的视角对合唱表演进行观摩,感受合唱表演给观众带来的具体感官体验。同时加强学生合唱技能训练。达到更好更高的艺术水平。(二)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渗透合唱教学。所有的学生最开始接触音乐艺术的形式都是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合唱水平的提高,只有懂得了音乐表演中的优劣,才能看清楚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学生可以通过欣赏音乐的同时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和自身音乐鉴赏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学生才可以对自身合唱水平和演唱技巧方面有完整认知,知道自己的不足,想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练习,达到修正自身的效果。所以可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开展适当的欣赏音乐环节,在欣赏音乐,享受音乐的同时,加强自身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同时加强合唱者自身的音乐水平。欣赏的音乐可以尽量挑选和合唱教学相近的音乐,可以在欣赏环节结束后让学生对欣赏的音乐进行模仿,只有在练习中才能切实加强自身合唱水平与素质。

三、合唱教学有效方式

(一)重视音准。在所有的音乐表现形式中,音准都是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所有演唱技巧的基本前提都是音准,尤其是在合唱教学中,一个人的音准发生问题,往往会对整个声部的音准造成影响,更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整个合唱团队的发挥,严重降低演唱水平的同时,也对演唱艺术推广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所以合唱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音准校正,可以通过合理发声,或是乐器辅助的方法,以老师充当其核心,反复进行训练。直到音准达标,合唱者可以获得登上合唱演出舞台的资格。(二)重视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每个演唱者的音色都是各不相同的,而每种音色和每种音色之间可以进行丰富多样的搭配,形成与传统演唱截然不同的新的演出模式,所以在合唱教学中,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控制自身音色的发挥,应该合理理对其进行声部间的分配,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对学生的最大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并在其过程中进行合理创新,提高合唱活动中教育质量的同时,保重学生在音乐道路上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合唱表演是音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能在培养学生应约素养的同时加强学生间分工协作的意识与能力。并加强鉴赏能力和学生的团队意识。所以应不断加强合唱教学在音乐艺术教学中的渗透程度,老师也应该对其有效的发展方法不断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耿秀华.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中华少年,2017,27.

[2]刘大巍,夏美君.谈小学生的嗓音歌唱发声训练[J].中国音乐教育,2013,11.

[3]徐利红.低段学生多声部节奏训练的“说、动、玩”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