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3:56:31

有效教育

有效教育范文篇1

一、评价及相关概念

“评价”经常和“评估”交替使用,然而这两个词却有很重要的细微差别。评价是一种“温度测量”,是“收集信息的方法或过程。为了评估的目的,它收集有关人、方案、物体的信息。有效的评价技巧可以改善课堂教学,可以授权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给教师不断提供有关学生进步的反馈”。而评估涉及总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判断任务,它是对正在评估事物的总价值、质量和优点的判断。评估包括认真审视一系列对作品创作起了一定作用的因素,包括把这些因素综合成最后的判断。评价通常汇集成三种类型:标准型、真实型和非传统型。标准评价涉及内容的标准、管理的方法和标准的创建。真实评价是以实际表现为主的评价,包括实际的决策和行为,真实评价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或美学家日常从事的工作很像,它聚焦在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上以及在做有意义的工作期间,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上。相比之下,非传统评价通常是不符合传统的,它是由教师把握的。一般来说,非传统评价不包括传统的纸笔条目的格式,也不会有模仿的知识、技能。虽然非传统评价在结构、设计上均不同于真实评价,但它却能让学生以一种既有挑战性又有意义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知识。非传统评价可以包括游戏、猜谜、作业单和核对清单等这样一些措施。无论是标准型、真实型,还是非传统型,评价可以在各个时期进行。同时需要注意另外几个概念:成长评价是在艺术作品创作开始时期产生的,成长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诊断、矫正、描述和比较。教师可以获得识别问题的感觉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在艺术作品创作的各个阶段使用的。成长评价使教师能够对学生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建立记录,了解影响学生创作的那些因素。累积评价是在创作过程或创作活动完成后进行的,它允许教师判断活动的最后结果。可以进行累计评价以证实、预测和确认学生的作品或活动。累积评价使教师能够理解学生在最后作品的高潮中展示出的成绩或学习水平。累积评价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它们很少展示有关思维的过程或涉及最后作品创作和演变的创造性尝试。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概念对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也至关重要。有效性是用来衡量测试或评价是否能够很好地与功能匹配,测试或评价是为功能服务的。如果评价缺乏有效性,那么它提供的信息是无用的。有效评价必须包括教学内容中的代表性例子,还必定涉及一定程度复杂的智力因素,这些复杂的智力因素将反映学生中不同成绩的各个方面。可靠性是稳定评价想测量的内容的程度。然而测量无需有效就可以是可靠的,而评价则必须是可靠的方可以有效。

二、评价的途径及功用

1.非正式评价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现代教育比任何形态的传统教育都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并把它视为教育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美术教育也不例外。我们经常对学校教育的许多方面作价值判断,从课本的质量到学校设施是否完备,再到个体学生的行为等方面。大多数评价是以非正式的形式完成的,例如,当学生来到教室上课期间,教师对学生作许多快速的评价,注意哪些学生在专心从事活动,哪些学生没有,并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和学生平和地讲话,教师快速来到不安分的小组,并演示技巧,讲一些鼓励性的话,对学生进行温和的责备等。无论如何,要随时注意学生在他们的创作中是怎样遇到困难的,并且构思下一步活动方案的变化。

2.正式评价设计正式评价是为了获得重要信息,作出教育决定,本文将着重讨论对学生进步进行正式评价的多种手段,包括传统的测试和一些更加真实可靠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验是学校大多数正式评价的原因,这种形式的评估具有很大的优先权。对任何一个学生进步的评价都要涉及对学校总体教育制度功效的评价,尤其是对教师成果的评价。评价和教学都应由教育总目标和教育工作者的目标所指导。作出的评价必须和目标协调一致,评价结果应该以对接受者有意义的方式反馈给他们。关于评估体系可以问五个基本的问题:一是谁来评估?教师、学生还是校外的某个机构?二是评估什么?态度还是像技巧、知识或过程等这样的课程内容?三是对谁进行评估?学生、教师还是特殊学生?四是评估的范围是什么?学生、班级、课程、整个学校,还是美术教育教学方案?最后,或许最难的是:评价的目的或作用是什么?通过学习,美术教师认识了评价的用途,经常会因以下这些原因进行评价:给学生成绩评分;提供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给学生提供教学反馈;评估课程;建立目标和标准;判断学生的需求;评估教学;鉴别美术教育方案的优劣。

(1)对美术教育评价的担忧利用教育评价可以对美术教育中传统的东西和当代的东西作出区分。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担心,正式评价会妨碍儿童的创造性和进步,抑制他们个人情感的表达。这些担忧涉及美术教育方案时尤为突出,认为评价约束了课程而不是表明其有效性。美术教师的担心缺乏统一的成绩标准、指导方针、程序步骤和评价工具。其他的担忧还有,认为评价无法测量知识的广度,评价教师缺乏知识和培训,占用了大量的创作时间。对评价的这些担忧,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异议,认为评价必须用于改善教育,而不是损毁教育。评价不应该是随意性的,也不应该阻止学生对艺术理解的学习和进步。应该避免对艺术作品的过分强调,学习和创作的过程才是最为重要的。测试这类手段不应该支配美术课程,不应该为了测试结果而影响教师教学。评价对学生来说可以是不强加于人的、有趣的,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

(2)美术评价的正面作用美术教育评价有许多正面的作用,学生、家长、管理者越来越期待着美术课堂上的评价。良好的评价能够完成如下几项任务:让学生更加清楚了教育方案的总目标;为学生、教师提供有关学习的反馈信息,展示进展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指定的作业,改进他们的作品;激励学生,为他们提供学生成绩责任制;为美术教育方案提供可信度;表明是否达到了教育方案的目标和目的;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改善教学,让教师做更多的自我反省;增进学生对评分等级的理解;增加管理者的重视。

三、对学生艺术进步的评价

由于有其他的学习科目,所以学生学习美术课程时,有许多因素影响他们的进步。下面是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们回答的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积极的体验了吗?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相一致吗?二是学习的进度需要改变吗?教育策略的改变有正当理由吗?学生分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方案如何?三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这和事先对课堂效果的期待有怎样的关系?和学生先前的成绩有怎样的关系?和学生自己的期待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如何反映出课程标准?四是教师如何能够变得更有效率?如何能够对学生的进步作出正确的评价?关于学生艺术上的优缺点,教师如何能够与他们沟通?教师如何能够把学生的成绩传达给其他教师、学校管理者及家长?

1.均衡的评价方案学期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可以用作两种目的:第一,作为有关美术课的反馈信息和工作进展的反馈信息;第二,作为学期末决策的基础。教师应该致力于不断地收集信息以帮助作出和这两种目的相关的决定。善于反思的教师回顾学期中和学期结束后各个关键环节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同样他们愿意修改课程和教学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教育需求,适应教学方案的目标和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和班上相关的成果作总结性的陈述。学期结束时,经常要进行某种类型的最后评价以证实学生的学习,判断将来需要加强的课程。这包括一系列宽泛的评价手段,其中有期末考试检查清单、代表作品评述、个别谈话等。教师可以利用一学期中获得的全部信息,也可以利用教学后的评价准备这份总结。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课程以及整个美术教育方案作出正确的决定。

2.美术评价的一些指导性原则对学生创造性艺术作品评价的前景是许多教师关心的事情。以下是几个主要的评价原则:第一,正像在许多艺术学习领域中一样,评价应该紧密地和教学联系起来,这就是说,教师应该期待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所教的学习内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学什么与学习步骤和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之间应该很好地匹配。这样对学生进步的评价就更多地成为对教师促进学习能力的测量,而不是辨别学生优缺点的手段。第二,创造力和表达力很难进行可靠性评价。我们往往把评价集中在学生学到的东西上面,并把它们看做是教学的结果。对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成果我们应该总是给予鼓励,不管我们是否能够测量。第三,由于综合艺术教育方案的多样性,那些在美术创作上没有展示出极大天赋的学生也能够成功。那些显示有艺术创作天赋的学生,会因其成果而得到褒奖,但这些学生还需要在其他学习领域取得进步。第四,部分美术创作的教学会讲授一些明确的技能,如色彩理论知识导致的配色能力,改变色的彩明暗度和强度,辨认冷暖色调等。学生可以学会使用与任何一种艺术媒介相关的技能和原理。成功的美术课程会提供一些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展示他们对所学内容和技巧的掌握,以及创作作品所需要的过程。第五,评估学生的成绩时,应该用一致、公平、稳定、合理的标准。对学生来说,了解评估他们作品的标准很重要,因为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创作上,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学生也必须真正感受到,评价的过程是公平合理的。第六,教师应该试图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展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技能。另外,对学生知道了什么以及他们能够做什么,用多种评价方法要比用单独一种评价方法,更能提供一个全面、翔实的记录。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学目的,根据具体教学目的,要有不同的评价步骤。当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时,美术创作领域的许多评价问题都会得到缓解。例如,当教育目标要求学习具体的创作技能时,评价可以同样的具体。教师可以即时获悉学生是否能够将物体重叠表示空间,是否能够画渐变的水彩画,或者是否可以做一个盛水的泥条盘筑陶罐。对学生这些能力上的进步可以进行评价,学生和教师可以讨论创作的成果,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改善其创作成果。有时,教师会发现他们面临着评价的挑战,他们不仅要评价学生的作品,还要评价学生作品中表现得不太明显的思想及行为。研究表明,美术教师通常会把对学生评价的某一部分集中在以下这些特征上:作品;解决问题的能力;进步或发展;课堂行为;自我激励;按时交作业;对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反思或思考(超越认识);批评性思维或分析能力;作决定、推理或逻辑运用能力;概念的整合;小组活动中的行为。对这些行为的评估通常是教师“专业评价”的结果。教师根据观察或保存的非正式记录,评价这些行为的质量、程度和适宜度。教师对个体学生的行为和整个班级的行为或发展水平的期望值进行比较,用所作的比较得出这些评价。在一些情况下,与学生的讨论、日记、视听录像以及各种其他的数据收集方法可以支持教师对这些行为的评估。当然,要了解各种评价手段,包括笔纸测试、观察、个别谈话、讨论、问卷、态度测量和其他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对所有教师来说懂得如何使用和什么时候使用这些评价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有的教学活动会促进个人的表达、实验和探索;有的将集中在精确的技能上;还有的要求学生应用艺术概念和艺术技能,创作适合他们年龄的完整作品,反映所进行过的美术教学。当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根据他们对具体任务圆满完成的情况,以及根据他们完成的作品质量进行评价时,教师给学生打分,进行分析判断,并且提出改进意见就有了有效的基础。

四、对学生艺术进步的评价方法

从本世纪初开始,在总体教育改革的话语中,评价一直都是中心话题,出现了许多极其明显的积极性的行动,并且影响了教育内容和教育质量。评价方法是指经过什么途径、采用哪些手段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从传统意义上讲,进行评价最主要的手段一直是用多种选择和真假判断的标准测试形式。许多人认为纸笔测试有局限性,它的面太窄,有太多的倾向性。这些局限性激励教育工作者研发了评价的替代形式。对非传统评价形式的兴趣跨越了科目内容的范围,因此讨论经常聚焦在展品、实验、艺术日记等这类事项上。非传统评价要求学生产生反响而不是选择反响,而且,当把过去的、现在的知识以及相关技能集中起来解决现实或实际问题时,他们往往能够积极地完成复杂而重大的任务。对学生学习的非传统评价或能力评价包括以下几条:评估学生所做的那些接近学科探究的工作;全面地而不是部分地考虑知识和技能;要衡量学生成果自身的价值,不要考虑它是否正在被评价;注意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教育学生评价他们自己的成绩,同时评价他人的成绩;期待学生口头或公开地展现自己的作品并为这些作品进行辩护。这些非传统评价标准对美术教育评价来说是有实际价值的。综合美术课程涉及许多的视觉、语言内容,包括学生创造性的作品。下面是几种较为有效的美术学习评价的一些传统和非传统的策略范例。

1.讨论教师希望知道更多的有关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反应以及对美术作品的解释。教师可带领全班同学对一系列展示的美术复制作品进行讨论,出示的每一张画作比以前看过的更抽象。讨论的问题可能是开放性的,教师认真要求学生,让他们用深思熟虑的回答对他们作出的解释给予支持。

2.表现教师把原色、黑色和白色的水粉色颜料分发给学生,还有配套的画笔和水。又把一张分成六个长条的纸发给学生,之后,教师要求学生配色,并在各个空间里涂上橘黄色、绿色、紫色、黄绿色、棕色和淡蓝色。或者教师给每个学生一只可冲洗的水粉画笔和一张塑封的静物油画的复制品,要求学生把主要的兴趣点圈起来,并在正面空间加上正符号,在负面空间加上负符号。

3.问卷教师使用一套问卷,这套问卷评价学生对各种不同文化建筑风格的了解和对每种风格演变原因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开始用实际材料进行创作,问卷中可以包括有关危害人体健康材料的环保类条目和安全预防措施的条目。

4.短文教师让学生写有关一件雕塑作品的短文,这时要考虑适合该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要用到一些艺术批评的技能,这些技能他们在课堂上以大组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已经接触并都尝试使用过。

5.视觉识别教师给学生出示他们在课堂上学过的艺术家作品的图像,学生根据艺术家、艺术风格,或根据他们在课堂上练习过的其他项目辨认这些艺术作品。

6.态度测量教师很想知道学生对新的艺术教育的方法的反应,这种新方法包括对视觉文化的谈论、写作以及艺术品的制作。除了单独和学生交谈,和整个班级讨论外,教师还开发了一套问卷并将其实施。问卷询问学生对他们完成的具体学习活动的感受。

有效教育范文篇2

一、教育会诊制:问题生教育的内在需要

目前,学校在问题生的教育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对问题生成因的探索、教育主体间的配合、教育方法的整合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问题生的教育迫切需要以一种制度的形式整合各种教育力量,规范教育方式,寻找适合问题生的路径,教育会诊制因此产生。它是一种新理念的渗透,是问题生教育的内在需求。

从问题生本身来看,问题生成因多样化、复杂化,需要实施教育会诊。问题生的形成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学者钟启泉认为问题生的成因包括四个要素:素质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身体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导致问题生的总体因素。问题生经常发生的问题有多种,每一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有多种。因此,引导问题生不能单一方面入手,必须把握问题生成因的诸多因素。教育会诊制的提出强调问题生成因的复杂性,通过教师、家长、专家的多方面教育力量的诊断找出病源。

从教育主体来看,主体间配合松散,需要实施教育会诊。当一个学生出现问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都有责任进行引导教育,但是他们之间存在配合松散、缺乏协调的问题。科任老师管不好往班主任那儿推,班主任管不了就往政教处推,政教处管不了往家长那里推。这导致他们在转化问题生时出力不一致,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相互抵触的教育行为。教育会诊制的提出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学校与社会的合作。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能够实现校内更优化的发展;通过家校之间的联系,教师把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和发展情况及时以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告知家长,并及时得到学生校外表现的信息,实现学校、家长的互动;通过社会主体的参与,使得学生所受教育更加趋于一致化。

从教育方法来看,各种教育方法的应用缺少系统规划,需要实施教育会诊。“问题学生的转化方法是实现问题生转化所需要的活动方式、动作体系、手段及技术的总称。”可以粗略地将问题生的教育方法分为显性教育方法与隐性教育方法。显性教育方法是直接告知学生你应该如何改正,让学生明白这是在引导他。比如班主任找学生谈话,对其行为或思想做出正面的或侧面的引导。隐性教育方法以学生觉察不到的方式去教育,这种方式渗透于课堂教学或者是教师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比如,激发问题生的兴趣、用爱心转化学生等方式。但是,这些方法之间缺乏恰当的规划,并没有有效地服务于问题生教育。教育会诊制强调教师、家长、社会、专家的碰面“会诊”,产生系统的解决方案,使得不同的教育方法共同作用于一个目标。

于是,建立教育会诊制意味着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专家,对问题生作单方面的分析转变为形成多角度观察,对问题生作割裂性的教育行动转变为合作诊断。

二、教育会诊制:多元主体的合力教育

“会诊”在词典中解释为“几个医生共同诊断疑难病症”。教育会诊制引用此医学概念,在问题生转化过程中表现为“多元主体的合力教育”,即是把学校、家庭、社会等问题生教育的各股力量凝集起来,统一规划形成一种“合力”,从而更有效地转化问题生。

教育会诊的实施主体是问题生教育的执行者,体现出多元性特点。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校长、专家等都具有成为问题生教育的策划者、推进者或者破坏者、参与者或者逃避者的可能。“班主任老师是问题学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组织者与实施者。”家长在子女教育上的责任是显而易见的。专家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而且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教育经验,他们能够指导教师或家长处理问题。具体实施中,类似于医院的主治医生,教育会诊同样需要确定一个“主治教师”。当班主任对某学生的个人教育无效时,应该召集与该生息息相关的教育主体,包括家长、科任教师、学校有关负责人、专家、影响问题生的重要人物等,然后经过多方面研究,推举一位“主治教师”负责会诊,其余教育主体需要配合合作。

在多元主体之间,教育会诊体现出“合力”教育的特点。教育主体间的关系状态既不是分散用力,也不是均匀用力,而是呈现出凝聚力的状态。这就意味着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之间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与规划,在问题生转化过程中各自明确自己的权利,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具体实施中,就问题生转化前阶段而言,合力教育意味着教师、家长等汇聚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对问题生的了解情况。就问题生转化实施阶段而言,合力教育意味着会诊主体共同诊断、制定出适合问题生转化的措施,并在“主治教师”的组织下相互配合实施。就问题生转化后阶段而言,合力教育意味着会诊主体需要及时向“主治教师”反馈问题生教育的效果,并交流沟通以计划下一阶段行动。问题生教育的实践者必须理解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会诊制采用“会诊”就是集中各方教育力量转化问题生。

多元主体的合力教育“便于把一个最优的教育方案贯彻到每一位老师和家长,让他们在教育中始终保持一致性,这样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而不是分力——阻碍学生健康向上正常发展的力”,有助于通过合作诊断抓住问题生的主要根源,多方位着手引导学生。那么,这种多元主体的合力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又体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三、教育会诊制:动态生成的过程

会诊的过程可以简单归结为“第一是诊断阶段,重在分析问题,发现假设;第二是治疗阶段,重在社会生活情景中实施或实验”。但是实践本身不是简单的一个、一个的事情,因为会诊实施者与对象都是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人,因而呈现出“动”性;因为会诊实践充满可能并不断创造着可能,因而呈现出“活”性。

从其动态性来看,教育会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育会诊制并非表现为僵化的规章,问题生成因的复杂性、会诊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使得问题生教育过程永远处于变动之中。各类可控的、不可控的、内部的、外部的影响问题生行为或思想的因素会不断出现,会诊人员的合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也因问题解决的需要而产生,不确定性充满了教育会诊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会诊制的实际应用过程具有情景性、动态性,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召集不同的相关主体进行合作诊断,以寻找适应问题生个人的转化方法。

从其可能性来看,会诊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可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最终总是呈现为具体的活动结果。如学生的转变、教师的成长、班集体的建设等等。通过会诊,帮助问题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会诊,提供教师、家长、专家、社会人员等交流的平台,促进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需要关注的是,教育会诊制针对的是那些对个人力量不能转化或经常反复性出现问题的学生,因此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一个问题解决了,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新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新的发展空间的到来,就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转变、教师的成长等等又在不断开拓、发展。也就是说,教育会诊制的实施过程其实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令学生在会诊中发展,教师在行动中成长。

有效教育范文篇3

一、学生写作现状分析

1.认知问题

(1)教师本身在平时对写作的不重视

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自然地就会不重视写作,很少会有计划、有规律地进行写作训练,即便是写了也很少会认真地批改和讲解,在平时的上课和试卷的讲评中也不会事先认真备好课,讲评后更不会让学生重写,更不要说进行复批了。重知识点讲解而忽略了写作训练.总想着在考试前再进行系统的训练,这也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轻视英语写作的想法。

(2)学生对写作的不重视

学生对书面表达往往充满畏难情绪,缺乏积极主动性,哪怕是表达最普通的思想意思,也觉得困难重重,不知从何下手,习作质量较低。平时每碰上书面表达训练,只要不是硬性规定完成,大多数学生都会将其束之高阁,或者草率了事,只有考试非做不可时才把它作为汉译英来对待,采用中国式英语思维进行硬性翻译。事实上,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基本功训练过程,须遵循由浅人深、由简及繁的原则。所以,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应从七年级开始抓起,打好基础.由易到难,才能取得好成绩。

2.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低的因素

(1)词汇匮乏。单词的记忆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农村学生对教材中的词汇掌握更是不易,再加上由于方法不当或不认真,很多都是即兴记忆,真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词汇更少。因此,他们在写作时错词连篇、单词混用,很难随心所欲地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思。

(2)语法错误多。学生英语作文中出现的“大错”多半都是由语法错误引起的。中学生在写作中的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诸如介副词混用、词性不分、冠词滥用、时态语态错误、连接词误用、句式单一不完整等情况屡见不鲜。

(3)受母语影响。英语中的词性、数、时态、语气、语态、句式结构等在表达上和汉语完全不同。学生在平时写作中忽视了这一点,硬性翻译使得词句生硬、语义不连贯。ChineseEnglish现象普遍。在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的情况下,往往凭借自己已有的汉语和英语构词感觉来造词,总是写成千篇一律的“流水账”,更别说是地道的英语作文了。

(4)写作技巧不够。学生不习惯使用修饰语。缺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如不懂得如何通过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和逻辑联系语来完成语篇衔接)。

3.书写问题普遍

学生的书写受平时的习惯和所学字体的影响,要想改变学生的书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目前,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作文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乱写一气,乱涂乱改,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从而导致考试时扣卷面分和感官分。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平时的作业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书写问题,及时提醒、指正,慢慢改变学生的书写。

二、学生英语书面表达出错分析

1.中国式英语。如:Therehavealotoforangesinthebag.

2.词汇记忆错误,词汇混用:如错词、近义词混淆、词性乱用等。

3.词组、句型使用不正确,缺乏重点句型的使用。如:I’musedtogetupearly.

4.审题不正确,题材错用(时态、语态、人称把握不正确)。

5.乱用动词,缺动词。如:Hebybiketoschool.

6.单复数形式,如不注意名词的单复数与不可数,不注意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等。

7.格式、大小写、标点不规范,如句首字母大写不注意,使用从句时不会使用标点、大小写等)。如:Whenhewentbackhome.Hismotherhadslept.

8.字数不符合要求,如文章太短(较差的学生“凑”不足词数)、文章太长(较好的学生随意发挥但不着边际、结构松散)。

从以上可以看出,学生犯错误主要是因为基础不扎实、知识点落实不到位、记忆混淆等,或者有些文章缺乏表达个人见解与想法的能力,如写文章只有叙事部分,记流水账,缺少个人观点与情感的表达。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础教学。

三、如何进行英语写作的有效教学

书面表达是英语学习中培养和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手段。它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有助于训练学生直接利用所学语言进行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中考英语改革的推进,书面表达成为我省英语中考的必考题型,中考书面表达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命题思路和设置原则改变。因此,英文写作也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是怎样为中考铺好路,打好作文基础,便成为七年级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把写作的教学内容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排列阶梯逐步训练的原则,根据新教材的内容和特点,帮助学生熟悉、透彻领会初中教材每一单元的WritingTips和Work2book中的WritingSkills,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正确引导学生的写作动向,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努力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在立足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及写作能力的作文训练中,笔者采用了下列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训练法:

1.积累词汇,打好基础

丰富的词汇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句不成篇,无词哪能成句呢?初学英语者以学习单词、积累词汇为主。七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单词,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单词,因此,在课后复习单词的拼写,掌握汉语意思,了解该单词的词性是很必要的。每次在学习新单词之前把已学单词再复习一遍,即循环记忆,以达到熟练掌握的境界。单词、短语记忆得越多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就越丰富,写作时发挥的空间就越大,写起英语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

2.多进行趣味性训练

(1)通过趣味性训练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量

词组是句子的组成部分,词组积累的多少决定文章的语句是否优美。因此,我们在平日教学中注重词组的积累,利用“词组接龙”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2)以“dutyreport”提高口语能力

多进行“freetalk”,让学生自己随意选材,多用学过的句子来表达一些简短的语段。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笔者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单词开始,就跟“成语接龙”一样进行连词成组、连词成文的训练。学生逐步学会用简单的句子表达思想,并学会用一个语篇来表达连贯的思想。

3.积累日常用语,谚语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七年级学生英语中,经常会学到一些日常用语,让学生坚持每日随机所学日常用语,反复记忆,背诵,坚持不懈,学生就能掌握数量可观的词汇及句型。另外,同一意思有不同表达法时,可以多摘抄一些在一起进行对比记忆,以便写作时能灵活运用。

4.对话训练

七年级英语教材以对话为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在学习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每日情景进行即兴表演,长期坚持,不仅有利于对词汇知识的积累,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作思维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5.语段训练

在七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句型后便可以用简单的语段来描述人或物。让学生每周写一篇英语作文,把一周来印象最深、最想表达的事情用简单的英语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例如,可以让学生描述一只猫,然后陈述自己对猫的喜好,这样就可以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仿写练习

如学了“MyFavoritesport”后,要求学生写“MyFavoriteAnimal”,“MyFavoriteTeacher”等短文。这一活动基于学生个人兴趣、自身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既可以展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增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

模仿的目的在于实践,实践才能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写作实践也能提高和巩固学生的写作水平。

另外,还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即在写作时养成书写正确单词的习惯,此外,语言还要通俗易懂,尽可能地使用我们已学的词汇句型。总之,对七年级学生进行英语写作训练的方法还有许多,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基础词汇知识都不容忽视。

四、改变批改的习惯和方法

1.重视学生情感态度

开展情感态度评价是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不但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更要注重学生在写作学习中的表现。教师应把评价定位在激励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纵向比较,少横向比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成为学英语的动力。

2.有效的批改方法

(1)“面”批“面”改

在整个初中阶段,对部分优秀生和学困生坚持个别辅导,“面批”个别学生的作文,发现学生的亮点和进步都应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面批”时,教师要与学生交流,并对其进行写作指导,指出习作中的错误和修改方案。因此,“面批”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还能培养师生感情,让学生感到受到了起码的尊重,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其写作水平得到整体提高。

(2)注重语句的地道、行文的流畅

语句是否地道,行文是否连贯,决定一篇英语文章能否成为一篇好的文章,而这些取决于学生是否会使用合适的连接词与过渡语。过渡语在写作中使用得当,可以给文章增辉添彩,可以使描写更细致入微,说明文层次清楚,条分缕析,使文章说服力更强。反之,则使文章逻辑不清,显得生硬、乏味。虽然七年级学生学过的关联词很少,就算只是and,but,or也仍然要鼓励他们活学多用,使文章增色添彩。

(3)错误大集锦

写作训练中,当堂批改有典型错误的文章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应精心挑选学生习作中的典型错误,集中成一篇“错误百出”的文章,然后将这些错误写在黑板上,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并由师生共同修改。这样既节省了教师批改作文的时间,又使学生对批改这样一篇集中了错误共性的文章很感兴趣,而且出现错误的同学也不会觉得丢面子,学会了接受别人的评价,学会了细心认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4)学生互评

所谓同学互评,就是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实际上就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学生的书面表达可让同伴批阅评价,批阅者对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待互相讨论取得了一致意见后再更正。这样能使学生以批评的眼光审阅自己的作品,增强写作的动力,逐渐树立写作的信心,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学生把自己的作文与他人的作文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快速提高,更上一层楼。

(5)好文章集锦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让学生把自己的优秀习作输入电脑,发表在学校的英语刊物上,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让学生有成就感、自豪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爱上写作。鼓励学生多积累好词好句,好段落,多背诵,多运用好词好句。例如让学生多记关联词:

表举例:forexample,suchas…,take…forexample,inmyopinion

表强调:infact,ofcourse,firstofall,What’sworse

发表结论:inaword,inshort,totellthetruth,Itshowstha…,It’squiteclearthat…,It’ssaidthat,aseverybodyknows…

(6)话题框架式

训练写作必须有相应的话题,给学生一定的框架结构和写作素材,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人或物,根据教师的若干提示形成框架,让学生循式作文,或者利用课文的内容结构,以命题作文的形式让学生练习写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五、加强写作技巧的指导和训练

强化书面表达专题指导。教师除了自己平时的教学研究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学法与写作技巧进行指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认真构思

学生写作前,笔者要求他们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楚题目或情景条件要求你写什么,并按规定的词数、体裁和格式在稿纸上进行布局,按正确的逻辑进行构思,一定要扣题;然后考虑一下你要选用的单词、词组和时态,即定内容,定时态,定人称,定词句。

2.多用简单句

写作时,不要一味想用优美的句子,不管有没有把握就盲目运用长句、复杂句;要用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词句,用英语进行思维,千万不要用中国式的语句,切忌逐字逐句翻译。这样往往会错误百出,语句不通顺。

3.注重开头、结尾

开头和结尾的语句一定要生动、扣题且无任何错误。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适当运用俗语和谚语。如:

Experiencemustbebought.吃一堑,长一智。

Factspeaklouderthanwords.事实胜于雄辩。

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

Thinktwicebeforeyoudo.三思而后行。

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

4.多用同义词,同义句

如果遇到想不起来的词或句型时,可尽量找同义词、近义词或同义句型代替。例如某人花费时间做某事,可以用sb.spendsometime(in)doingsth或Ittakessb.sometimetodosth.两种形式表达。当然,使用时语法要正确,表达要清楚,行文要连贯,词数要符合规定要求。

5.复查审核

写完后,要通篇检查全文。检查的内容包括:①单词拼写;②动词的时态和语态;③主谓一致;④名词的单复数形式;⑤书信中的日期和地址的顺序;⑥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大写等问题。最后再工整规范地书写在试卷上。也就是让学生从平时写作中容易犯的错误入手检查。笔者平时要求学生必须在写到卷上之前一定要仔细检查,认真推敲,必须作到卷面清楚。

有效教育范文篇4

一、评价及相关概念

“评价”经常和“评估”交替使用,然而这两个词却有很重要的细微差别。评价是一种“温度测量”,是“收集信息的方法或过程。为了评估的目的,它收集有关人、方案、物体的信息。有效的评价技巧可以改善课堂教学,可以授权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动机,给教师不断提供有关学生进步的反馈”。而评估涉及总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判断任务,它是对正在评估事物的总价值、质量和优点的判断。评估包括认真审视一系列对作品创作起了一定作用的因素,包括把这些因素综合成最后的判断。评价通常汇集成三种类型:标准型、真实型和非传统型。标准评价涉及内容的标准、管理的方法和标准的创建。真实评价是以实际表现为主的评价,包括实际的决策和行为,真实评价和艺术家、艺术批评家或美学家日常从事的工作很像,它聚焦在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上以及在做有意义的工作期间,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上。相比之下,非传统评价通常是不符合传统的,它是由教师把握的。一般来说,非传统评价不包括传统的纸笔条目的格式,也不会有模仿的知识、技能。虽然非传统评价在结构、设计上均不同于真实评价,但它却能让学生以一种既有挑战性又有意义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知识。非传统评价可以包括游戏、猜谜、作业单和核对清单等这样一些措施。无论是标准型、真实型,还是非传统型,评价可以在各个时期进行。同时需要注意另外几个概念:成长评价是在艺术作品创作开始时期产生的,成长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诊断、矫正、描述和比较。教师可以获得识别问题的感觉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在艺术作品创作的各个阶段使用的。成长评价使教师能够对学生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建立记录,了解影响学生创作的那些因素。累积评价是在创作过程或创作活动完成后进行的,它允许教师判断活动的最后结果。可以进行累计评价以证实、预测和确认学生的作品或活动。累积评价使教师能够理解学生在最后作品的高潮中展示出的成绩或学习水平。累积评价也有其局限性,因为它们很少展示有关思维的过程或涉及最后作品创作和演变的创造性尝试。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概念对评价的理论和实践也至关重要。有效性是用来衡量测试或评价是否能够很好地与功能匹配,测试或评价是为功能服务的。如果评价缺乏有效性,那么它提供的信息是无用的。有效评价必须包括教学内容中的代表性例子,还必定涉及一定程度复杂的智力因素,这些复杂的智力因素将反映学生中不同成绩的各个方面。可靠性是稳定评价想测量的内容的程度。然而测量无需有效就可以是可靠的,而评价则必须是可靠的方可以有效。

二、评价的途径及功用

1.非正式评价课程标准中美术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现代教育比任何形态的传统教育都尊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并把它视为教育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美术教育也不例外。我们经常对学校教育的许多方面作价值判断,从课本的质量到学校设施是否完备,再到个体学生的行为等方面。大多数评价是以非正式的形式完成的,例如,当学生来到教室上课期间,教师对学生作许多快速的评价,注意哪些学生在专心从事活动,哪些学生没有,并随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和学生平和地讲话,教师快速来到不安分的小组,并演示技巧,讲一些鼓励性的话,对学生进行温和的责备等。无论如何,要随时注意学生在他们的创作中是怎样遇到困难的,并且构思下一步活动方案的变化。

2.正式评价设计正式评价是为了获得重要信息,作出教育决定,本文将着重讨论对学生进步进行正式评价的多种手段,包括传统的测试和一些更加真实可靠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验是学校大多数正式评价的原因,这种形式的评估具有很大的优先权。对任何一个学生进步的评价都要涉及对学校总体教育制度功效的评价,尤其是对教师成果的评价。评价和教学都应由教育总目标和教育工作者的目标所指导。作出的评价必须和目标协调一致,评价结果应该以对接受者有意义的方式反馈给他们。关于评估体系可以问五个基本的问题:一是谁来评估?教师、学生还是校外的某个机构?二是评估什么?态度还是像技巧、知识或过程等这样的课程内容?三是对谁进行评估?学生、教师还是特殊学生?四是评估的范围是什么?学生、班级、课程、整个学校,还是美术教育教学方案?最后,或许最难的是:评价的目的或作用是什么?通过学习,美术教师认识了评价的用途,经常会因以下这些原因进行评价:给学生成绩评分;提供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给学生提供教学反馈;评估课程;建立目标和标准;判断学生的需求;评估教学;鉴别美术教育方案的优劣。

(1)对美术教育评价的担忧利用教育评价可以对美术教育中传统的东西和当代的东西作出区分。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担心,正式评价会妨碍儿童的创造性和进步,抑制他们个人情感的表达。这些担忧涉及美术教育方案时尤为突出,认为评价约束了课程而不是表明其有效性。美术教师的担心缺乏统一的成绩标准、指导方针、程序步骤和评价工具。其他的担忧还有,认为评价无法测量知识的广度,评价教师缺乏知识和培训,占用了大量的创作时间。对评价的这些担忧,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异议,认为评价必须用于改善教育,而不是损毁教育。评价不应该是随意性的,也不应该阻止学生对艺术理解的学习和进步。应该避免对艺术作品的过分强调,学习和创作的过程才是最为重要的。测试这类手段不应该支配美术课程,不应该为了测试结果而影响教师教学。评价对学生来说可以是不强加于人的、有趣的,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

(2)美术评价的正面作用美术教育评价有许多正面的作用,学生、家长、管理者越来越期待着美术课堂上的评价。良好的评价能够完成如下几项任务:让学生更加清楚了教育方案的总目标;为学生、教师提供有关学习的反馈信息,展示进展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指定的作业,改进他们的作品;激励学生,为他们提供学生成绩责任制;为美术教育方案提供可信度;表明是否达到了教育方案的目标和目的;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改善教学,让教师做更多的自我反省;增进学生对评分等级的理解;增加管理者的重视。

三、对学生艺术进步的评价

由于有其他的学习科目,所以学生学习美术课程时,有许多因素影响他们的进步。下面是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们回答的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积极的体验了吗?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相一致吗?二是学习的进度需要改变吗?教育策略的改变有正当理由吗?学生分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方案如何?三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这和事先对课堂效果的期待有怎样的关系?和学生先前的成绩有怎样的关系?和学生自己的期待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如何反映出课程标准?四是教师如何能够变得更有效率?如何能够对学生的进步作出正确的评价?关于学生艺术上的优缺点,教师如何能够与他们沟通?教师如何能够把学生的成绩传达给其他教师、学校管理者及家长?

1.均衡的评价方案学期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可以用作两种目的:第一,作为有关美术课的反馈信息和工作进展的反馈信息;第二,作为学期末决策的基础。教师应该致力于不断地收集信息以帮助作出和这两种目的相关的决定。善于反思的教师回顾学期中和学期结束后各个关键环节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同样他们愿意修改课程和教学法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教育需求,适应教学方案的目标和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和班上相关的成果作总结性的陈述。学期结束时,经常要进行某种类型的最后评价以证实学生的学习,判断将来需要加强的课程。这包括一系列宽泛的评价手段,其中有期末考试检查清单、代表作品评述、个别谈话等。教师可以利用一学期中获得的全部信息,也可以利用教学后的评价准备这份总结。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课程以及整个美术教育方案作出正确的决定。

2.美术评价的一些指导性原则对学生创造性艺术作品评价的前景是许多教师关心的事情。以下是几个主要的评价原则:第一,正像在许多艺术学习领域中一样,评价应该紧密地和教学联系起来,这就是说,教师应该期待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所教的学习内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学什么与学习步骤和评价的内容与评价方式之间应该很好地匹配。这样对学生进步的评价就更多地成为对教师促进学习能力的测量,而不是辨别学生优缺点的手段。第二,创造力和表达力很难进行可靠性评价。我们往往把评价集中在学生学到的东西上面,并把它们看做是教学的结果。对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成果我们应该总是给予鼓励,不管我们是否能够测量。第三,由于综合艺术教育方案的多样性,那些在美术创作上没有展示出极大天赋的学生也能够成功。那些显示有艺术创作天赋的学生,会因其成果而得到褒奖,但这些学生还需要在其他学习领域取得进步。第四,部分美术创作的教学会讲授一些明确的技能,如色彩理论知识导致的配色能力,改变色的彩明暗度和强度,辨认冷暖色调等。学生可以学会使用与任何一种艺术媒介相关的技能和原理。成功的美术课程会提供一些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展示他们对所学内容和技巧的掌握,以及创作作品所需要的过程。第五,评估学生的成绩时,应该用一致、公平、稳定、合理的标准。对学生来说,了解评估他们作品的标准很重要,因为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创作上,更好地利用课堂时间。学生也必须真正感受到,评价的过程是公平合理的。第六,教师应该试图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展示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技能。另外,对学生知道了什么以及他们能够做什么,用多种评价方法要比用单独一种评价方法,更能提供一个全面、翔实的记录。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学目的,根据具体教学目的,要有不同的评价步骤。当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时,美术创作领域的许多评价问题都会得到缓解。例如,当教育目标要求学习具体的创作技能时,评价可以同样的具体。教师可以即时获悉学生是否能够将物体重叠表示空间,是否能够画渐变的水彩画,或者是否可以做一个盛水的泥条盘筑陶罐。对学生这些能力上的进步可以进行评价,学生和教师可以讨论创作的成果,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改善其创作成果。有时,教师会发现他们面临着评价的挑战,他们不仅要评价学生的作品,还要评价学生作品中表现得不太明显的思想及行为。研究表明,美术教师通常会把对学生评价的某一部分集中在以下这些特征上:作品;解决问题的能力;进步或发展;课堂行为;自我激励;按时交作业;对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反思或思考(超越认识);批评性思维或分析能力;作决定、推理或逻辑运用能力;概念的整合;小组活动中的行为。对这些行为的评估通常是教师“专业评价”的结果。教师根据观察或保存的非正式记录,评价这些行为的质量、程度和适宜度。教师对个体学生的行为和整个班级的行为或发展水平的期望值进行比较,用所作的比较得出这些评价。在一些情况下,与学生的讨论、日记、视听录像以及各种其他的数据收集方法可以支持教师对这些行为的评估。当然,要了解各种评价手段,包括笔纸测试、观察、个别谈话、讨论、问卷、态度测量和其他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对所有教师来说懂得如何使用和什么时候使用这些评价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有的教学活动会促进个人的表达、实验和探索;有的将集中在精确的技能上;还有的要求学生应用艺术概念和艺术技能,创作适合他们年龄的完整作品,反映所进行过的美术教学。当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根据他们对具体任务圆满完成的情况,以及根据他们完成的作品质量进行评价时,教师给学生打分,进行分析判断,并且提出改进意见就有了有效的基础。

四、对学生艺术进步的评价方法

从本世纪初开始,在总体教育改革的话语中,评价一直都是中心话题,出现了许多极其明显的积极性的行动,并且影响了教育内容和教育质量。评价方法是指经过什么途径、采用哪些手段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从传统意义上讲,进行评价最主要的手段一直是用多种选择和真假判断的标准测试形式。许多人认为纸笔测试有局限性,它的面太窄,有太多的倾向性。这些局限性激励教育工作者研发了评价的替代形式。对非传统评价形式的兴趣跨越了科目内容的范围,因此讨论经常聚焦在展品、实验、艺术日记等这类事项上。非传统评价要求学生产生反响而不是选择反响,而且,当把过去的、现在的知识以及相关技能集中起来解决现实或实际问题时,他们往往能够积极地完成复杂而重大的任务。对学生学习的非传统评价或能力评价包括以下几条:评估学生所做的那些接近学科探究的工作;全面地而不是部分地考虑知识和技能;要衡量学生成果自身的价值,不要考虑它是否正在被评价;注意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教育学生评价他们自己的成绩,同时评价他人的成绩;期待学生口头或公开地展现自己的作品并为这些作品进行辩护。这些非传统评价标准对美术教育评价来说是有实际价值的。综合美术课程涉及许多的视觉、语言内容,包括学生创造性的作品。下面是几种较为有效的美术学习评价的一些传统和非传统的策略范例。

1.讨论教师希望知道更多的有关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反应以及对美术作品的解释。教师可带领全班同学对一系列展示的美术复制作品进行讨论,出示的每一张画作比以前看过的更抽象。讨论的问题可能是开放性的,教师认真要求学生,让他们用深思熟虑的回答对他们作出的解释给予支持。

2.表现教师把原色、黑色和白色的水粉色颜料分发给学生,还有配套的画笔和水。又把一张分成六个长条的纸发给学生,之后,教师要求学生配色,并在各个空间里涂上橘黄色、绿色、紫色、黄绿色、棕色和淡蓝色。或者教师给每个学生一只可冲洗的水粉画笔和一张塑封的静物油画的复制品,要求学生把主要的兴趣点圈起来,并在正面空间加上正符号,在负面空间加上负符号。

3.问卷教师使用一套问卷,这套问卷评价学生对各种不同文化建筑风格的了解和对每种风格演变原因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开始用实际材料进行创作,问卷中可以包括有关危害人体健康材料的环保类条目和安全预防措施的条目。

4.短文教师让学生写有关一件雕塑作品的短文,这时要考虑适合该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要用到一些艺术批评的技能,这些技能他们在课堂上以大组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已经接触并都尝试使用过。

5.视觉识别教师给学生出示他们在课堂上学过的艺术家作品的图像,学生根据艺术家、艺术风格,或根据他们在课堂上练习过的其他项目辨认这些艺术作品。

6.态度测量教师很想知道学生对新的艺术教育的方法的反应,这种新方法包括对视觉文化的谈论、写作以及艺术品的制作。除了单独和学生交谈,和整个班级讨论外,教师还开发了一套问卷并将其实施。问卷询问学生对他们完成的具体学习活动的感受。

有效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有效渗透;品德教育

伴随社会发展的步伐,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幼儿教育,已经得到社会及广大家庭的极大关注。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深知幼儿教育在我们人生当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其教学成效。幼儿教育之中的品德教育乃是幼儿教育中极为关键的教育内容,深刻影响着孩子将来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品德教育又主要包含幼儿园教育及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所以,幼教工作者要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教育,为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通过幼儿的学习活动有效进行品德教育

在幼儿园学习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组织他们开展学习活动。在组织学习活动时,要将培养目标放在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生活能力这两个方面上。另外一个重点是幼儿的语言学习活动,因为在语言学习活动中可以挖掘出极为充实的幼儿品德教育内容。比如,“爱护环境的好孩子”“学会做家务”“宝宝懂礼貌”等语言教学内容,可以让幼儿感悟什么是真善美,为他们的精神仓库加注新鲜食粮,填充他们智慧的头脑。通过团队合作提升孩子群体生活的能力,这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及品德原则。所以,幼儿教师必须要利用手中及身边的幼儿品德教育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通过手脑并用完成品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二、通过幼儿的游戏活动有效进行品德教育

在实施幼儿教育活动中,游戏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大家参与游戏的兴致特别高,参与度及参与范围都很大。所以,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游戏活动是让幼儿快乐生活,使他们的生活能力得到充分锻炼的有效方式。所以,幼儿教师要高度注重游戏活动的开展,通过游戏活动充分而有效地进行幼儿的品德教育。例如,适宜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比较多,要求幼儿教师在游戏中正确引导孩子游戏的方法,教会他们游戏的规则是什么,游戏中的注意事项又是什么,等等。然后,幼儿教师要与孩子一起进行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以游戏的角色参与进来,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互动,能够全面提升孩子的游戏兴致,达到良好的游戏效果。我们要凭借游戏活动的途径,使孩子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的好习惯,让孩子在游戏中展现优良的个性品质,使孩子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幼儿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通过幼儿的生活活动有效进行品德教育

如今幼儿园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较为充实,这也为他们接受品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比如,幼儿教师在孩子吃饭时培养他们形成排队等候,吃饭时不说话不打闹,不浪费粮食,饭后自己的餐盘要自己收拾等好习惯;在幼儿休息的时间,幼儿教师要引导孩子养成休息时保持安静状态,不能影响同伴的正常休息,必须按时起床,起床后收拾好被子等好习惯。另外一个比较重要,在幼儿园中孩子有大量的时间与同伴相处,在相处过程中难免会与同伴发生磕磕碰碰,教师必须要正确引导和化解矛盾,使孩子们在幼儿园中能够和睦相处,同伴间能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日常生活氛围。要引导学生注意并学习善的举动,意外跌倒有人扶,掉了东西有人帮助捡,不舒服时有人细心照顾,哭了有人安慰等,把幼儿的品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四、幼儿园和家庭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品德教育氛围

幼儿园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及日常生活,均可以成为幼儿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除了这些有效的教育途径,我们还可以从幼儿园环境布置着手,充分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卡通图片是小孩子们的最爱,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卡通图片来布置幼儿园的不同场所。在教室内,可以张贴与同伴相处时该如何去做的卡通图片内容;在就餐的地方,可以张贴有关就餐时应该遵守的秩序,不能浪费粮食的卡通图片内容等。另外,孩子的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父母必须要特别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父母自身也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我们不难发现,友爱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幸福愉悦的身心发展;长辈之间的彬彬有礼、友爱谦让,定会让孩子受益匪浅。所以,幼儿园和家庭要共同为孩子的品德教育做出努力,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品德教育氛围。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阶段就要有效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协助孩子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当下幼儿教育阶段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幼儿的品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所以幼儿园必须将品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点内容,高度重视。幼儿家庭也要积极配合,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奠定牢固坚实的品德基础。

参考文献:

[1]薛艳红.浅谈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德育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7).

有效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继续教育;有效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迅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备受重视,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面临严峻的职业考验。中等职业教育所授知识和技能要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扩大视野、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够满足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从而满足社会对技工人才的需要,继续教育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国内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较为薄弱,急需提高其有效性方面的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在教师自身、学校和培训方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1.不重视继续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管理中职生管理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另外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忽略了继续教育,教师们参加培训回校后,由于工作任务中,常出现“培训时激动,培训后不动”的情况。2.继续教育动机不纯。一些中等职业学校或相关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有要求,大部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都出于获取学分完成年度继续教育的任务和评职称的需要,并不在意培训的内容和效果,参加培训也是走形式。3.不思进取。部分教师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会进入职业倦怠期,熟悉了常规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技能,便认为教学工作不过如此,从而产生自满情绪,不求进取,缺乏继续教育的内在驱动力。4.自私不分享。大部分的教师接受了继续教育回校后,出于竞争和私心,没有很好地把学到的知识和理念与本校其他教师进行分享交流。(二)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1.学校因为教学任务繁重,师资紧缺,经费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减少了教师的继续教育活动,很多的继续教育都只有计划而没有付诸实践,或者为了完成计划内容而进行简单的集中培训,使培训流于形式,教师也无法从培训中获得升华。2.受培训经费和教学任务的制约,能参加继续教育并从中受益的教师人数有限,很多一线教师很少甚至没有外出参加培训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大部分学校每年外派出去学习的一线教师占比在10%以下。3.学校缺乏专门的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在教师外出培训和接受继续教育回校后没有进行后续的跟踪和管理,未安排其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其他的未能外出学习的教师。4.学校在继续教育的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常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时间组织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身心疲惫急需休息的教师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内心是抗拒的,培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三)负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存在的问题。1.培训方未能根据培训的内容和培训对象合理安排培训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常由一些高校承担,而高校教师是研究型重理论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方式方法不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学习和传达。2.培训内容枯燥,重理论轻实践。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各个工作岗位对工作技能的要求,更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非理论研究。但目前的中等职业教师继续教育更多的是理论教育,缺乏技能培训方面的课程。3.授课形式单一。授课形式受经费、培训人数和培训方教学条件等的影响,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乏味,无法提高教师的学习兴趣。4.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大部分的培训机构都是只要能够去参加培训的教师,都给予发放结业证和学分证,对培训过程中的考勤和学习效果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甚至一些机构没有经过考核就给参加培训的教师发放学分证和结业证,这也是造成教师不重视继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在培训时间安排方面,鉴于教师平日教学任务重,学校经费紧张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校外培训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集中培训,但培训时间不宜占用教师的整个假期。校内培训则可以利用工作日时间进行时间间断、内容连续的培训,例如每周一天,连续培训五周的形式,不宜占用教师的周末休息时间。(二)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目标具体化。中职教师的教学内容更新快,各学校教学特色差异大,单一的培训方式只会让教师们感到乏味和疲倦,因此可以采取面授、研讨、参观学习、现场观摩和企业实践等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让各有所长的教师们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中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习,可以大大增强培训的效果,活跃培训气氛,缓解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疲倦感,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在培训前,培训方应给出培训目标初案,让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对照检查,在培训的过程中向培训方提出更具体化的学习预期目标,这有利于培训方根据教师们的参培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培训方案,形成最终的具体化的培训内容和目标。(三)送培学校、参训教师和培训方共同考核评价,严格考核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最终流于形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考核制度不严。因此,参训教师是否能结业和取得相应的学分,可以由送培学校根据该教师回校后的培训内容分享、工作表现和培训方对参培教师培训期间的表现及作出的成绩进行综合性的客观考核,严格考勤考核制度,这样既可以让参训教师重视培训从而认真学习而非应付培训,又可以让送培学校和培训方根据教师表现和培训方培训效果进行双选,这样就能够解决教师学习态度不端正、不愿分享、送培学校送培后甩手不管、培训方接受培训任务后应付了事等诸多问题,提高中等职业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性。(四)帮助中职教师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观,正确对待继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中,大部分教师缺乏正规的、系统的师范教育,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和企业需求在变化,因此中职教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校和社会有义务帮助中职教师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观,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形成知识共享的大局意识,真正做到“培训时激动,培训后行动”,把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真正运用到回校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与同事共同研讨,共同进步,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和提高。(五)加强校企合作,明确当下继续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继续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都是从传统教育走向职业教育岗位,从学生直接转换成为老师的角色,缺乏实战经验。相对中小学教师,中职教师更需要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学校要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提供的专业技术及人员,在明确当下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到企业相应工作岗位进行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学习,掌握新技术,提高专业技能,充分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动向。(六)中等职业学校应多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活动,加强教研组研讨。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完善的公开课和示范课制度。公开课和示范课活动,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为学校节约外出培训的经费。有条件的学校可与其他学校合作,进行教师交换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活动,教研组要组织好公开课、示范课后的评课活动。学校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公开课和示范课活动扎实有序地开展。

三、结语

大部分参加了继续教育的中职教师对培训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继续教育能够帮助其提高业务水平,其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把从中获得的经验和认识运用到今后的培训中去,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淑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刍议[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8(12).

[2]唐晓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培训途径的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1).

有效教育范文篇7

课程开发意识。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已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的角色转变,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才能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

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现

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

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教育是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所以教师还应具备有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教育全面进行有效地工作。

4、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

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21世纪,“文盲的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特征。”(〈中国教育报〉1996、1、24)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已走入校园为现代教育服务,结合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5、学习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

身的学习者。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曾指出:“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如何引导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战,建立有效的、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师资培训成为学校永恒的话题。走向校本的教师培训应运而生。我校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中作了以下尝试: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我校十分重视引导教师加强学习,

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结合起来。每学期,我校

定期邀请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市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专家和领导为教师们做专题讲座2—3次,向教师宣传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改革政策法规,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及其他学校教育改革的动态;每学期列出必读书目,要求教师每月写读书笔记4000字。各种学习活动开展,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趋势及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师的教学研究、科研能力的培训。

2、1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每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主持人、有中心发言人、有研究内容或主题,教师有书面发言材料。除此以外,我校打破了以本学科、本年级教师为主的教学研究,实行同学科跨年级、跨学科跨年级的主题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观摩听课、课后集体评议、召开经验交流、进行案例学习研究等,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同时,我校每期开展“三课”达标、优质课竞赛、教研组活动竞赛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了展示集体智慧和个人教学风采的舞台。

2、2课题带动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校把课题研究作为培训的基点,教科室定期组织教研组或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注重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如我校以三年级为实验点,组织三年级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与实践》的研究,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借鉴其他地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法,邀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课程专家到校指导、教师们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写出了精彩的教学案例和研究心得。教师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3、组建教师学习、成长团体

学校以市、区、校级骨干教师为中心,发展有发

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组成学习型教师组织。教师组织成员共同探讨制定出教师的培养目标,即市级骨干教师在五年之内成为市内名师或部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在三至五年内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在二三年内成为区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在二年之内成为校级骨干教师,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潜力,从而创建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4、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

有效教育范文篇8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美的有效性呢?以“美”为突破口,从“美”着手,也就是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语言三方面思考,具体地说:

一、充分显现“美”的教学内容。

翻开现代语文课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页页美丽的插图,细读内容:儿歌、韵文、古诗、寓言故事……语句优美,展现的是一个个美的意境、美的形象。我们应怎样来充分显现美的教学内容呢?

1、创设情境品味意境美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

如在教学古诗《忆江南》时,一幅幅与诗风格相近的书画作品映入学生的眼帘,一首首委婉优美的古筝乐曲飘入学生的耳廓,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已自然地进入了情境。教师读后,让学生再运用齐读、串读、比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然后让他们抒发自己的感受,体会江南风光的明媚及诗人对江南风光的赞叹和眷恋。这样,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就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到诗中所蕴涵的意境。

2、通过“美读”把握形象美

如《司马光》一文,记叙了司马光小时侯砸缸救人这件事。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思考:当其他小朋友都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司马光怎么做?再通过反复读、表演读等手段体会人物心理:司马光为什么不跑,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一句表现出司马光胸有成竹的样子,要读的稍慢些;“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被救出来了。”读得稍快、用力一些;最后一句前半部分读得稍慢些,好象悬在心上的石头放了下来,后半部分语调高些、语气高兴些。这样才能体会到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优秀品质。通过美读,学生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沉着、勇敢、果断的司马光的形象。

二、恰当运用“美”的教学手段。

教学中能否达到“美”的境界,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境界的追求。只有追求美,才能努力再现教材之美。教学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媒介,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一种美感,那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因为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没有儿童感知的兴奋,就谈不上美的感受。

《升国旗》这首儿歌蕴涵着一定的爱国思想教育。这课的教学我分三步走:1、看图导入,感受形象。课始,我出示一幅色彩鲜艳的国旗图,问:这是什么?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争先恐后举起了手。2、借助录象,进入情境。认识了国旗后,我又播放有关国旗的录象,让学生形象地、多方位地了解国旗,达到爱国旗的思想教育。3、模拟升旗,体会感情。当课接近尾声时,我通过模拟升国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以“美”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让儿童经历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学手段的美感,作用于儿童的感知觉,又必然丰富了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可谓“一举多得”,其益无穷。

三、善于运用“美”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手段都要凭借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去体现。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的活动、思维的活动、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儿童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教材描写的情境;或是联系了儿童生活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或是利用儿童联想、想象,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或是引导儿童对美的实质的理解、对教材语言美的鉴赏,连同对教材表现的“美”与“丑”的评判。也就是说,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

现代小学语文第二册《树林里》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在教学时,尽量运用美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自己读,自己体会。一开始,我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到树林里去看看,树林里有哪些可爱的生命?”“动物”、“绿色的树林”、“可爱的生命”都是一年级小朋友很喜欢的东西,“到树林里去看看”更是他们十分向往的事。这样,既联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又把他们带入向往的境界。当学完全文,引导学生齐读时,我说:“小朋友,你去过树林吗?你听过吗?用心听过这些美丽的声音吗?为了听,为了看,为了欣赏树林里的生命的美丽,我们只有融进了树林,才能听到树林中许多美的声音,认识树林中许多可爱的朋友。让我们带着美的感情再来体会一下生命的可爱。”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亲身感悟,一把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火种在学生心中点燃了。

有效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订单教育,有效性,要素,素质

订单式教育是指人才需求方(通常是企、事业)与人才提供方(主要是学校)经过协商,由人才提供方根据人才需求方提出的所需人才的数量、知识水平以或职业技能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人才需求方提供相应数量与质量人力资源的合约式教育方式。订单式教育的有效性是指签订了订单式教育合约后,如何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学习潜能并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影响订单式教育有效性的微观要素主要有人才需求方、学校与学生。国内有诸多本文章从学校与学生的角度对如何提高订单式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本文将从人才需求方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

一、制定具体、细化的岗位目标,使教与学有的放矢

订单是一种合约,知识水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要素是教育订单的重要内容。人才需求方必须在订单合约中说明所需人才相关要素的具体内容。由于同一企业不同岗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不同,因此,必须对本单位不同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充分分析后,才能确定合约中的相关要素,并且对技能的要求要细化到具体的岗位。

例如,某服装公司需要某职业技术学院为其培养熨烫与缝制两个岗位的人才,则需要在订单教育的合约中明确学生在完成各种基础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这两个岗位应具备的主要职业技能素质:(1)熨烫岗位的知识与技能为:熟悉各种服装原材料、服装面料的特点与性能,尤其是对温度的敏感性;了解各种熨烫工具的功能与使用方法;掌握熨烫技巧等。(2)缝制岗位的知识与技能为:熟悉各种服装面料、组织结构的特点;了解各种缝纫机的特点与使用方法;掌握缝纫技巧等。

有了明确的岗位和与相适应的具体职业要素,学校就可以依据此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确定传授方法及达到的效用,从而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工作,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学生也可以根据岗位知识与技能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由于没有了就业的压力,学生便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核心职业技能,并且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成为一种自发的本能,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二、直接参与课程开发,课程设置要有弹性

现实生产对专门技能的要求经常处于变化之中,高职的教学内容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因此,高职的课程要依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使教学内容能灵活地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

为此,企业可以直接参与高职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制定,具体开发过程可以这样进行:

1.企业组织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提出毕业生从事这一岗位工作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并尽可能地把能够预见到的发展与变化包括进去。

2.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初步制定出课程实施计划。

3.企业依据经济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变化,对教学内容的增补或删除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4.学校依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与内容,随时将培训要求提到新的水平,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岗位适用性。过程3与这一过程是不断变化的,但这两个过程对教学内容与计划的改变不宜过大。

三、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其学习动因

企业文化指企业成员共有的、并且在企业内代代相传的独特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历史传统、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有:(1)应该如何从事工作的信念;(2)管理的价值观与原则;(3)公司的价值观;(4)行为模式;(5)禁忌和政治性禁忌;(6)传统惯例与伦理标准。

尽管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在校期间让学生适时、适量地了解其未来工作单位的文化因素,对形成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企业的活动为参照系,学生可力求使自己的思维、品行、技能等符合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团队精神、企业应密切与社会公众的情感等文化要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期间注重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思路,有助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和行为目标的制定。

例如,著名的沃尔玛的企业文化特征是:为顾客满意做贡献;热情追求低成本;把员工当作合作伙伴的信念;SamWalton的节俭传说;周六早会的仪式;主管参与;商店拜访;与顾客交谈;询问员工的建议。这些文化特征,非常精要地概括了员工的工作目标、行为准则以及企业的历史等。如果学生深入了解沃尔玛的这些文化特征,就会明白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准备,并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以便毕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工作,同时也有利于自己在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制定。

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有多条途径。学校定期请企业总裁、人事部门负责人、岗位负责人等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让学生参加企业举办的各种联谊会;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四、建立模拟工作岗位,提高学习的内涵与学习效用

建立模拟工作岗位是指企业预先向每个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学生可以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到企业相应的岗位观摩或在指定技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学生毕业后就直接从事该工种的工作。建立模拟工作岗位可以从更广阔的领域及更深入的层次上,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品质。

1.拓展了教育时空的物质设施。由于模拟工作岗位要求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传统教学中以学校作为具体时空的物质设施,扩展到学校与企业。凭借企业的经济实力与先进的生产设备,许多学校无法创建或不能完全创建的实践环境和氛围的难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解决。

2.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用。学生有机会置身于真实的生产活动中,并能在指定技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使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可以零距离接触;同时,真实感受职业活动的氛围,与指导技师等企业员工的接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浓厚的人文因素。这样,学生受教育的氛围是“学校+企业”模式,这是对学校教育氛围的延伸,从而使学生受教育的内涵与品质得到扩展,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用:(1)了解学习的社会功能与经济价值。(2)体验社会生活。(3)置身工作环境,了解企业文化。(4)进行实际操作,熟悉工艺流程。(5)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学习中解决。(6)学习的疑惑,在实践中验证。⑦同工种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组成学习小组,互帮互学,共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应预防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

企业与学校或学生个人签订了教育订单后,企业获得学生的信息往往是非对称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使企业的利益面临着风险,这就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中的道德风险。订单式教育模式中的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企业对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努力程度的大小、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无、道德素养等信息缺乏了解;学生故意对企业隐瞒个人在学习期间的某些事实真相,掩盖真实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损害企业的利益。

企业如何有效预防订单式教育中的道德风险,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规避学习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在学生的学习效用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对人才目标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如何设计出一套适应的激励机制和分担风险的机制。

1.企业直接参与选拔学生。在签订教育订单合约前,企业应对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与素质有基本的了解。具体来说,企业在确定签约的学生时,除这些学生是学校推荐或学生本人自愿报名外,还要重点考察学生的入学成绩、思想品德,并加试智力、反映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测试。只有这些因素符合企业设定的基本标准时,才能签订教育订单合约。

2.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能够为企业效率的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

(1)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励机制的作用表现在:①可以使学生真实地透露其私人信息,按照企业的意愿行事,预防道德风险的产生;②可以使学生投入更多的努力,并选择更高的努力水平等,从而使学生:增加自主学习的初始可能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在没有某种外部协助的情况下通过自主学习或团队合作解决预设岗位中实际作业问题的能力。

(2)建立激励机制应考虑的内容。激励机制的设计是经济管理中无处不在的课题,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企业目标,要求有不同的激励机制。目前,订单教育还没有成型的激励模型与方案,但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①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和表现提供适量的奖学金,并为学生报销一定的学费;②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机会;③缩短或免除毕业后的试用期;④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可作为学生参加企业今后工资制度的改革的依据。

3.建立风险机制。相对激励机制,风险机制的建立比较简单:企业可以解除与违反订单教育合约条款的学生所签订的就业合约,增加学生就业的压力;学生向企业赔偿一定数量的违约金。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有效教育范文篇10

一、夯实科技教育主渠道———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方面。这三维目标在科学素养结构中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形成科学知识的基础和途径,科学探究的着力点还是课堂,因而夯实科学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1.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写着这样的格言:“听到的,过眼烟云;看到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沦肌浃髓。”如果把这句话用在科学教学中,也就是科学课标中强调的“科学探究”。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学习不仅仅是“学科学”,而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做科学”,在积极探究中“体验科学”,在创新发展中“应用科学”。

2.构建主动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构建了“激趣生疑———猜想假设———探究经历———交流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以形象化的手段、实践性的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其次在师生共同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时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猜测,作出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再次让学生大胆尝试实验,探究验证科学结论,使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经历中获得,在经历中发展;最后让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开展科技创新。如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和浮》,我以“小魔术”激趣引入,我拿起两个大小差不多的马铃薯轻轻放入两杯“清水”里,啊!学生发现“一个沉,一个浮”的现象,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物质沉浮情况不同呢?是不是两杯‘清水’不一样?”当学生猜想其中一杯“清水”可能是盐水时,我让学生讨论“怎样证明另一杯是盐水?”学生想出了“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用酒精灯给这杯水加热等”方法。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学生讨论哪些方法“不科学”?接着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材料用“加热法”验证。在教学“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环节,我准备了多种材料:盐、碱、糖、味精和不等量的水,让学生调配出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学生的做法是不同的,有的是一包一包地增加要溶解的物质,有的是改变水的多少。在交流汇报环节,几个组都得出了只有“一定浓度”的溶液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使学生对于本课实验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真正做到了在实验中总结,在理解中记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加强科技教育辅助道———科技创新兴趣活动

我们把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拓宽、延伸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由个人或小组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开展小观察、小实验、小制作、小采集、小调查、小论文等。如小制作,学习了《光的反射》,同学们用纸盒、镜片制出了“潜望镜”;学习了《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同学们用大纸盒、泡沫塑料、小饮料瓶、锡箔纸、透明塑料纸等制出了“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如小论文,学生杨晓辉撰写的《我家的低碳生活》在河南教育报刊社组织的“寒假日记征文”中获得二等奖。再如学习了《风向和风速》一课后,李路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写了“小观察”《奇怪的风向》:这天的清晨,我看到校园里的国旗向西方飘,心里想:今天刮得是东风。回到教室,我告诉我的同桌“,今天刮得是东风,在天气日历上记下吧!”同桌却说“:你看错了吧,我刚才看到大电厂的高烟筒冒的烟向南方飘,今天刮得应该是北风。”难道是我看错了,于是我叫上同桌一同到教室外又看了一遍。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校园里的国旗向西方飘动,而电厂的烟往南方飘,风向为什么不一样呢?我们疑惑地去问老师,老师告诉我们:地面的风向与高空的风向一般来说是不一致的,因为存在空气的对流现象,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最终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平行。近地面的风除了受那两个力的作用,还受摩擦力的作用,最终风向是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一定夹角。由于大电厂的烟囱很高,顶端在高空,而国旗旗杆顶端属于低空,所以产生了红旗与烟的飘动方向不一致的现象。看来,大自然中有着无穷无尽的科学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科技创新兴趣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科学的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志趣,挖掘了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