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控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21:09:51

有效控制

有效控制范文篇1

关键词:社会损害金融手段第三方连带赔偿责任财务担保

目前,关于矿难、劣质产品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伪劣药品夺人性命、重大环境污染等由经济活动引起的社会悲剧时常发生。那么,这些损失由谁来承担?是政府?还是由企业的股东、经营者承担无限责任?如果是政府承担,那就等于由全体纳税人承担,那么这种非自然原因的、由个别企业的经济行为所导致的人为灾难为什么要由全体纳税人承担后果?而股东、经营者是自然人,能承担的经济责任的能力是有限的。让黑心的矿主、企业经营者以及腐败的政府官员承担刑事责任,也无法对无辜的受害者进行经济补偿,或对污染的环境进行事后治理。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等原因,仅靠政府的直接管制还是不能完全阻止社会损害的发生。本文具体探讨了如何通过采用金融手段保障社会损害得到赔偿,进而有效控制社会损害的发生。

社会损害及其控制

社会损害是指企业的产品或其生产经营活动给社会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包括对环境的损害、对人生命健康的危害以及对财产的损害,这些损害可能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导致的,也可能是产品导致的。这些后果本应由对社会造成损害的企业承担,但由于有限责任制,在损害发生后,往往企业破产,无力对这些损害进行赔偿,最终这些本应该是企业的内部成本就间接转变成了外部成本。

避免社会损害发生的办法有两种:第一,依靠政府采用各种政策、规章、措施进行管制,一般的做法是由各相关部门(如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保局、安监局等)对企业进行管制;第二,依靠道德教育,提高经营者的道德修养。但是,事实证明,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所以,要更有效地解决社会损害问题,事后的惩罚与事前的管制同样重要,有时可能效果更好。事后的惩罚也有两种:一种是法律严惩,由造成社会损害的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另一种是经济严惩,由造成损害的当事人承担经济赔偿责任,也就是说,谁污染,谁治理;谁生产的药品、食品致人死亡,谁赔偿,谁的煤矿发生矿难,谁负责赔偿死难家属。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事后严惩不仅能够惩罚社会损害者、补偿受害者,而且能够警示潜在的社会损害者,促使企业事前采取措施防止社会损害的发生。

采用金融手段的必要性

由造成社会损害的企业承担事后赔偿责任,是一种社会成本的内部化原则。社会成本内部化是指由成本的制造者自己承担成本,不把成本留给社会。这种成本内化原则无论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说,都是勿庸置疑的。内部化社会成本不仅体现了公平的原则,而且还起到威慑作用,警示潜在社会损害者小心防范以避免损害发生。但是,即使是最不容置疑的责任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会因为企业破产或公司解体而无人承担。

通常情况下,造成社会损害后的补偿成本都是巨大的,企业无法承担,往往会申请破产。破产后,造成社会损害的企业就不需要承担全部责任,受损者也就无法得到全部补偿。更复杂的情况是,企业预期到只需承担有限责任,事前就会采取措施,例如增加负债、剥离资产、尽可能多的分配利润以减少利润盈余、避免一体化政策以保持小规模、把资产转移到海外,以此来增加破产的可能性,避免事后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从而外部化社会损害成本。

企业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损害才会被公众发现。在被要求承担损害责任之前,企业有足够多的时间创造利润(这些利润没有扣除潜在的社会损害成本),并在损害被暴露之前,逐步剥离资产,或者完全解体,清算其资产。

由于破产等原因,企业自身不能承担全部损害成本。如果把这些成本留给社会,显然不公平,也有损于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严重的是,如果企业预期到不需为社会损害承担责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不会对社会责任给予足够的关注,反而会肆意的掠夺资源,牟取私利。因此,采用金融手段保障社会损害得到赔偿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弥补受害者,而且能够控制社会损害的发生。

控制社会损害的金融手段

社会损害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造成损害的企业往往会破产,逃避责任。如何解决损害得不到赔偿的问题?事实上,经济的快速发展或多或少都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发达国家解决社会损害问题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政府可以制定法规与政策,间接引导企业采用金融手段保障损害的赔偿,而不是直接处理这一问题。社会损害发生后,可以采用第三方连带赔偿责任、财务担保等金融手段来保障社会损害得到赔偿,并促使企业事前采取充分的措施控制损害的发生。

(一)第三方连带赔偿责任

如果企业没有能力承担社会损害的赔偿责任,谁最应该承担该责任呢?那些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得到利益的相关者应该承担责任,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投资者、产品代言人、产品经销商、原料供应者、控股公司等。这些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在企业存续期间获得了相应的报酬,而这些报酬中隐含了对社会的损害成本。所以,由这些利益相关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有一定的合理性。法律通常也要求这些企业的合作伙伴承担连带责任。而且这些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不以其过错为前提,也不以其行为是否引起了损害为前提,当然其承担责任的大小与其过错程度也不成比例。利益相关者为了避免事后被牵连,事前就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涉及的社会损害进行监管,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损害的发生。虽然由这些利益相关第三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可以保障受害人的利益,并对损害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是这一办法还是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这些利益相关者具体应该包括哪些?虽然这些利益相关者事先得到了一定的报酬,但是这些报酬是其投入要素所得,让他们承担多大的责任才是公平的?股东、管理者等个人承担责任的能力是有限的,合作伙伴虽然责任的能力强,但是因为一个企业的行为拖垮了另一个企业,这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其次,这种连带责任会增加契约各方之间的交易成本,包括事前的契约订立成本与事后解决责任分担的成本。最后,连带责任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融资等决策。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财务担保

财务担保指要求可能会对社会造成重大损害的企业事先提供证明,保证其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能够承担潜在的社会损害责任。在财务担保的要求下,经营者只有事先提供了财务证明,企业才能取得合法资格。财务担保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以采用保险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付款保证书的形式;可以自己提供担保证明,也可以通过购买取得;可以是私人提供,也可以是政府部门提供。财务担保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1.保险单。保险单是企业从银行购买的保险合同,企业支付保险费,保险公司承诺按照合同条款约定,赔付社会损害。当潜在的损害不确定时,通常采用保险单的形式。如果采用保险单的形式,那么不管企业是否有能力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公司都负责损害赔偿。

2.履约保证书。履约保证书是一种付款保证书,通常也从保险公司购买。如果购买的是履约保证书,只有在损害企业没有能力承担责任时,保险公司才负责赔付损害。通常在损害结果是确定的情况下采用履约保证书的形式。

3.信用证。信用证是银行依照企业的申请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银行一般在开立信用证之前,会根据申请企业的财务状况要求企业提供不同程度的抵押或存款保证金。损害发生后,只要符合信用证条款的规定,银行就要承担付款责任。银行赔付后,再由企业付款给银行。当企业无力偿还时,银行则承担损失。

4.银行存款。有实力的公司可以通过银行存款的形式保证未来的损害赔偿责任。银行存款可以采用现金的形式也可采用其它带息证券的形式。损害发生后,企业无力偿还,这些存款账户将被强制清算,用以赔偿损害。

有效控制范文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决策;设计;合同;招投标;验收;施工;技术

1前言

建筑工程造价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基础体系和共享平台建设不完善的问题,特别在施工工程计量标准和建筑工程造价使用标准不相符的问题,进而在施工和结算阶段产生了施工变更设计、结算变更施工的实际问题,导致建筑工程造价出现了大范围的波动,及影响了建筑工程造价工作的功能与价值发挥,同时也制约了建筑工程效率性、经济性的目标体现,进而会影响到建筑工程各方面主体和组织的利益和目标的达成和实现,也正因如此必须要强调有效、全面地控制建筑工程造价。

2有效控制工程项目决策中建筑工程造价

虽然工程项目决策由建设方根据自身实际而制定和选择,但是从综合、系统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策略角度看,必须及时而全面地参与到工程项目的决策,才能有效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的全面管控。实施工程项目决策时期的工程造价控制要建立在理解工程项目基本需求和发包方基本意愿的基础上,要建立参与工程项目决策的建筑工程造价工作的策略,从资金和规模两个维度综合地考量工程项目决策的内容、重点,建立起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核心和体系,以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深切地影响到工程项目决策,建立起控制建筑工程造价的重要基础。同时,建筑工程造价工作要展开社会调研、资源分析、技术研究和经济核算,进一步验证设计方案和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施对建筑工程投资的合理影响,使决策阶段经济性和全面性得到保障,这对于日后进行建筑工程造价的全面、高效、有效控制有着重要的价值。

3有效控制工程项目设计中建筑工程造价

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重点,是建筑工程造价工作调整建筑工程项目各种利益、各种关系的重要时期。建筑工程造价工作应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如果工程监理参与到工程设计,可以排除很多的不利因素。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只能节约很少的一部分,而建设期的成本控制则能节省很多。在设计阶段,监理要根据设计图纸与说明,配合业主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成本分析。设计阶段是建筑项目即将开始还没有具体实施的阶段,对建筑工程控制造价,是为了避免在施工阶段进行大的变更,减少因为设计方案造成工程造价增加,所以要详细设计。

4有效控制招投标中建筑工程造价

招投标是建立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筑工程造价有效控制建筑工程建设实际,降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关键阶段,要将合同的签订作为招投标工作中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科学性和经济性的重要保障。一是要规范招投标细节,要以建筑工程造价工作为基础了解招投标的主旨、意图和主要要求,进而制定出建筑工程造价在招投标工作中的策略和要点,实施最为严谨而系统的建筑工程造价工作,为取得中标、获得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打下技术和体系基础。二是要在招投标中编制科学而全面的建筑工程造价文件,通过把握设计意图,分析工程项目情况等方法,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重点、范围和内容,制定出建筑工程施工招投标文件,以便提升招投标过程的中标可能性。

5有效控制工程施工中建筑工程造价

施工是建筑工程由设计上的线条和符号转变成具体构筑物和建筑的关键阶段,也是建筑工程造价需要重点性、全面性、全过程性控制的主要时期。建筑工程造价的所有工作要围绕合同的执行和管理而开展。一是建筑工程造价人员要主动建立起工程合同执行的监控体系,严把合同的实际执行关,对于合同变更要予以多维度、多角度考量,平衡各方面关系与利益,降低施工开支,进而控制建筑工程造价。要对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实际控制,倡导新工艺的应用,加速新材料的使用,做到对建筑工程工期的缩短,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进而为控制造价,提高企业资金效能,维护施工合同强制力提供基础性保障。三是对于施工中出现的设计变更要做好登记和建立,建立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中心地位,及时纠正建筑工程造价不正确、不全面的地方,达到对建筑工程造价在施工阶段的科学、有效控制的目标。

6有效控制工程结算中建筑工程造价

工程结算时期是建筑工程验收的关键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中必须正视各种问题和状况,特别是普遍存在的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现象,设计变更的后续处理,合同纠纷等问题更需要造价人员积极控制和全面参与。这一阶段的造价控制要突出如下几点:一是要审查资料和签证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收集施工图、设计图等基础性资料,对签证内容、签单单位等重要信息加以确认,找出设计与施工之中的差异,删除重复项目,做到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全面控制。二是要对工程施工各项费用进行审核,对于超出预算的建筑工程造价进行重点审查,控制工程收费乱象,做好变更后建筑工程造价的重新核算。三是要正确看待工程合同的变更,严格审查合同变更部分的内容,确定合同纠纷的关键点,找出合同与实际的差异,处理因合同变更而出现的建筑工程造价纠纷。

7结语

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需要结合建筑施工的动态过程和各主要阶段,要以优化作为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控制手段,有效提升建筑工程造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真正降低建筑工程的投资成本和财力支出,形成建筑工程造价为控制平台的施工质量、效率和效益的保障平台,进一步规范建筑工程造价的过程,提升建筑工程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能和效率,更好地发挥建筑工程造价为建筑企业和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的重要功能。

作者:王新 单位:大连宏发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胡冠旗.论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善举措[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1).

[2]吴克楚.新时期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6(02).

[3]唐兴国.浅析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四川建材,2016(04).

有效控制范文篇3

关键词:PPP模式;工程造价;合理有效控制;探讨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工作实施节奏的逐渐加快,政府基本职能的日渐明晰,社会治理服务职能的逐渐强化,以往长期经由政府独立出资支持建设的建筑工程项目,逐渐转化成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出资建设项目。在实现对现存的各类型社会经济资源要素的高效充分利用过程中,PPP模式得到了推广应用。PPP模式在现代建筑工程事业领域的引入运用,实现了对政府资金要素和社会资金要素的高效充分整合运用,有效控制和规避了因资金要素支持数量不足而引发的建筑工程项目无法开展或无法按期顺利完工问题。有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将从社会资本方角度,围绕PPP模式下的工程造价的合理有效控制与探索论题,展开简要阐释。

1PPP模式的基本概述

PPP全称为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意为公私合伙或合营,该词最早由英国政府于1982年提出,是指政府与私营商签订长期协议,授权私营商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在我国,PPP的定义和国外有所不同,我国通常把它理解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社会资本可以是国有企业(需符合一定的条件),也可以是民营企业。从提出到现在,PPP模式逐渐成为现代一种常见的项目融资和项目管理模式,我国也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并在应用中逐渐改进和完善,2014年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各级政府缓解公共事业领域建设资金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建设发展实践环境之中,具备着广泛且充分的实际应用空间。

2PPP模式背景下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具体实施策略

2.1项目勘察与初步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为支持和保障工程项目在具体组织运作过程中顺利获取到最优化的预期效果,应当在具体施工建设之前做好勘察测量工作和设计规划工作。出于缩短项目的组织运作时间,以及节约项目运作过程的经济成本支出等方面的考量,很多项目不断压缩项目组织运作各阶段的时间,使项目勘察设计和可行性研究都流于形式,甚至存在着一边开展勘察测量工作,一边开展规划设计工作,一边开展施工建设工作的不良现象,勘察结果不准确、设计缺乏深度,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建筑项目工作的总体性运作质量,给建筑工程施工和造价管理控制工作的具体开展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在这一阶段确保勘察和设计质量。在勘察测量工作环节中,应当严格指令工作人员针对勘察测量技术作业活动过程中获取的各类数据信息展开全面系统准确的记录,并且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工具针对测定获取的相关数据展开模拟运算处理,继而结合模拟运算处理过程中发现的技术缺陷问题,制定运用针对性的技术改良策略;要在项目设计工作过程中,注重做好对勘察测量工作环节中获取的各类数据信息的参考与运用,结合施工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多方案对比,不断优化设计,同时要从经济性出发,对设计图纸进行层层检验,把工程造价控制在与实际相符的合理范围之内,利用“限额设计”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运作,从源头上控制造价,做出最优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确定后,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结合市场行情,编制切合实际的设计概算并取得相关部门的审批,作为控制项目总投资额的依据。2.2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项目的施工建设阶段是PPP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环节,也是项目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投入和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的环节,运用PPP模式组织运作建筑工程项目,具备项目运作持续时间长、工作任务量大、涉及面广、需要协调的参建单位多等基本特点,以致在具体的施工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复杂、管理难度大。因此,这一阶段对于造价方面的管控内容就比较多,要注重项目成本管控的方法,需要提前制定成本控制措施及与之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造价管理工作:2.2.1合理控制资金成本。PPP项目往往资金需求量巨大,除要投入项目资本金外,其余的所需资金通常通过融资方式解决,对应的资金成本不可忽视。要根据项目整体进度计划,提前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资金使用方案,对应的注入资本金和开展融资工作,合理调配和使用资金。既要避免因资金到位不及时影响施工进度,又要避免资金使用策划不合理造成资金沉淀,增加利息支出。2.2.2以施工图预算控制建安工程造价。项目建安工程造价是整个项目总投资中最重要、占比最大的部分,控制好建安工程造价,才能控制好项目的总造价。施工图预算是确定项目建安工程造价的依据,是在施工期间安排建设资金计划和使用建设资金的依据。施工图预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对建设单位控制项目造价有重要意义。在项目开工前,施工方、建设方和政府方一定要完善施工图预算的审核,作为控制建安工程造价的依据,必要时还可请第三方的造价咨询机构介入;在施工过程中,以审核过的施工图预算来进行工程进度计量和拨付工程进度款,避免相互之间扯皮。2.2.3加强对变更的管理。对于工程中出现的变更情况,应该事先有充分进行考虑,并根据PPP合同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相对于传统的施工项目,除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外,PPP项目又多了一个实施机构,在PPP合同中,通常都会约定变更要由实施机构审批后才可执行,因此“先审批,后实施”的原则不可违背,且变更手续应是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和实施机构四方办理。2.2.4对政府方要求新增内容的管控。由于PPP项目的特殊性,项目建设总投超概后的确认及将来政府对超概部分付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社会资本方是很大的风险。而在建设阶段,政府方往往要求扩大规模、提高标准或增加合同范围外的工程,造成超概风险骤增。对社会资本方而言,必须和政府积极沟通,对此类情况要求政府完善相关手续,必要时调整可研、两评一案等并重新批复后方可实施,避免因此可能造成的风险。

3结束语

围绕PPP模式下的工程造价的合理有效控制与探索论题,本文择取PPP模式的基本概述,以及PPP模式应用背景下工程造价控制工作的具体实施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阐释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相关人员,构筑和提供扎实且充分的工作实践经验参考支持条件。切实在PPP模式应用背景之下,制定和运用适当策略做好建筑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控制工作,对造价进行合理的把控,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晓娜.PPP模式下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9(01):46-48.

[2]彭天娥.PPP模式下阳光运动投资造价决算全过程跟踪审计研究[J].纳税,2019,13(03):171-172.

[3]武玉清.PPP模式下公路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J].交通世界,2019(Z1):226-227.

[4]封艳琴.PPP模式下公路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J].交通世界,2018(34):158-159.

[5]费金凡.PPP模式下海绵城市工程造价控制[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04):19-22.

有效控制范文篇4

关键词:重大事故;重大危险源;辨识;控制

中图分类号:x9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56(2004)01-0074-03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现代的工业化大生产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潜在危险。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火灾、爆炸、有毒物质的泄漏等重大恶性事故。例如,1978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市和巴来米亚市之间的通道上,一辆丙烷槽车因充装过量发生爆炸,当时正有800多人在附近风景区度假,烈火浓烟造成150人被烧死、120多人被烧伤、100多辆汽车和14幢建筑物被烧毁的惨剧;1984年北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一起甲基异氰酸脂泄漏的恶性中毒事故,有2500多人中毒死亡,20余万人中毒,使居民深受其害,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我国近年也曾发生过类似重大事故。如1991年9月3日凌晨,江西贵溪农药厂一台装有2.4t89%一甲胺的槽罐车,在路经上饶沙溪镇时发生泄漏事故,数百人中毒,其中41人死亡(截止93年调查时),大量牧畜、家禽、水生动植物死亡,受污染区域达23X10^4m2;1993年8月5日,深圳清水河化学晶库着火爆炸,死亡15人,伤100多人,财产损失达2亿元。这些恶性事故都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社会财产和环境也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因此,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1993年6月,第80届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将“重大事故”定义为:在重大危害设施内的一项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的突发性事故,如严重泄漏、火灾或爆炸,其中涉及到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并导致对工人、公众或环境造成即刻的或延期的严重危害。对“重大危害设施”(国内通常称之为“重大危险源”)的定义为:不论长期地或临时地加工、生产、处理、搬运、使用或储存数量超过临界量的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或多类危险物质的设施(不包括核设施、军事设施以及设施现场之外的非管道的运输)。

在我国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中,将“重大事故”定义为: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或毒物泄漏事故,并给现场人员或公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则是: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一、重大危险源控制的必要性

顾名思义,重大危险源的重点在“源”,即导致事故发生的最基本的因素——危险物质。在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中,危险物质是指“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由于重大危险源所涉及的危险物质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如果控制不当,极易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沉痛的教训告诫人们,为了杜绝和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尽量降低它对人们造成的伤害以及由此带来的重大损失,必须对重大危险源实行有效的控制。只有对重大危险源主要涉及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物质的生产、使用、处理和贮存等工艺处理全过程加以严格有效的控制,加强各环节的管理,才能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因此,研究控制重大危险源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发达国家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重大危险源控制体系。如欧共体在1982年颁布的《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简称《塞韦索法令》),促使英国、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成员国都颁布了有关重大危险源控制规程;1992年美国政府颁布的《高度危险化学晶处理过程的安全管理》标准(PSM),要求企业必须完成对重大危险源的分析和评价工作。随后,在1996年澳大利亚国家职业安全卫生委员会颁布了重大危险源控制国家标准,将该标准作为控制重大危险源的立法依据。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重大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工作,业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已于2001年4月1日起实施的、由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提出的国家标准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为我国有效地控制重大危险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重大危险源控制的目的,不仅是预防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而且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由于工业生产活动的复杂性,有效地控制重大危险源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而且行之有效的系统。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2.1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防止重大事故发生的第一步,是辨识和确认重大危险源。对重大危险源实行有效控制首先就要解决对重大危险源的正确辨识。企业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认真而系统地在企业内部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工作。对于重大危险源的确认,可根据国家标准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进行。

2.2重大危险源的评价

重大危险源评价是控制重大工业事故的关键措施之一。一般来说,它是对已确认的重大危险源作深入、具体的危险分析和评价。通过对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可以掌握重大危险源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事件,了解重大事故发生后的潜在后果,并提出事故预防措施和减轻事故后果的措施。

2.3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在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后,企业应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其中,技术措施包括化学品的选用,设施的设计、建造、运行、维修以及有计划的检查;组织措施包括对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提供保证其安全的设备,对工作人员、外部合同工和现场临时工的管理。

2.4应急计划

应急计划也称为“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急计划的目的是抑制突发事件,尽量减少事故对人、财产和环境的危害。一个完整的应急计划由两部分组成:现场应急计划(由企业负责制定)和场外应急计划(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应急计划应提出详尽、实用、明确和有效的技术措施与组织措施。

2.5重大危险源的监察

强有力的管理及监察对有效控制重大危险源早至关重要的。它是使控制重大危险源的措施得以落实的保证。政府主管部门必须派出经过培训的、考核合格的技术人员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监察、调查和评估,并制定出相应的法规,提出明确要求,以便于执行时有章可循。

三、措施与建议

如何有效地控制重大危险源是预防重大事故发生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借鉴国外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生产的实际状况,我国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笔者建议,我国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应从企业和政府两方面人手,对重大危险源实行有效控制(图1)

3.1企业方面的职责

(1)根据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在企业内部正确辨识和确认所属的重大危险源,将重大危险源信息向政府主管部门登记、上报,以便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

(2)对其所属的每个重大危险源进行风险分析评价,即评价危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发生后果的联合作用,并提出有效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减轻事故后果的对策措施;

(3)采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制定出一套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包括:安全操作制度、安全维护和监控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和员工的安全培训制度等;

(4)负责制订现场应急计划,对全厂职工进行重大事故应急的教育与演练,定期对重大危险源操作和管理人员进行预防事故的专业培训,并且定期检验和评估现场应急计划的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时进行修订,同时辅助当地主管部门制订场外应急计划;

(5)向公众企业所属的重大危险源信息,促进公众的了解和参与。建议可以采取散发宣传资料的形式,保证公众充分了解发生重大事故时的安全措施,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应尽快报警。

3.2政府部门的职责

(1)实施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对企业实行重大危险源登记、上报制度,了解和掌握重大危险源的数量、分布及其状况,建立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我国的重大事故预防水平;

(2)根据企业上报的重大危险源信息,制定相应的重大危险源管理政策(包括对企业重大危险设施的审批、监察和执法制度,以及重大危险源土地使用政策等)和制定重大事故发生后的减灾措施;

(3)建立国家、省(直辖市)、市三级重大危险源安全监察控制体系,对所辖范围内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的专业监察、调查,评估企业执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的情况,以确保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得以落实;

(4)建立国家、省(直辖市)、市三级重大事故应急系统(即场外应急计划),以便对突发事故进行救援处理,控制事故严重度及事故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场外应急计划应该包括:应急机构的组织、通讯系统的建立、专用设备的信息、专家信息源、志愿组织和现场人员的安排等。

参考文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1]吴宗之,高进东.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1--18.

[2]王广亮.从美国法规“高度危害化学物质处理过程的安全管理”谈我国重大危险源的控制[J].工业安全与防尘,1996(1):45—48,34.

[3]高进东,吴宗之,王广亮,等.论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口,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9,9(6);1—5.

有效控制范文篇5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土建行业的发展也随之加快,一套新的管理措施不仅快速出现,并且还充分的融入到了土建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当中,从而让这一套新的管理制度的效果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于国家政府的政策制度在不断的变化,让我国土建行业不仅具有新的机会还伴有新的风险,所以,建筑企业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仅可以让企业快速掌握新的机遇,还可以让企业规避新的行业风险,从而达到提升企业行业地位的目的。对土建工程造价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可以把建设工程的成本控制在企业的经济范围以内,此外,还可以对土建工程进行多角度的优化管理。同时,对土建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有效,对于建设工程资金的合理分配来说非常的重要,只有让建设企业整体资金的分配合理有效,才能让企业在土建工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二、土建工程造价的特点

(一)额度较大

一项能够将投资资金充分使用起来的土建工程,其工程整体的造价在一般情况下都会非常的庞大,资金单位都是以亿为单位的,并且整个工程的实体也会非常的庞大。正是因为土建工程的造价如此的庞大,所以造价的多少不仅会与相关部门产生直接的经济联系,还会与我国的民生经济发展产生间接的影响,正式这种因素,也就让土建工程造价具有大额度的特点

(二)动态性

土建工程的竣工期限对造价控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土建工程的施工周期一般都比较长,所以会导致土建工程的前后会出现多种不可控的因素,正是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会导致工程造价出现问题;除此之外,就是在工程期限之内,会出现一些影响施工的活性因素。

三、土建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建行业存在不规范竞争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就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国内房地产价格也随时间在不断的上涨,再加上国家一些扶持性政策的出台,从而让我国建筑市场的规模逐渐的扩大,但是国内“僧多粥少的难题还是没有得到改变,建筑市场内的竞争方式依然存在不平衡现象,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竞争走向恶性循环的困境当中。

(二)造价工程师的职业素质较低

近几年,国内土建市场的发展速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发展的同时,行业内部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的现象,一些并不具备造价工程师资质的人也混入行业当中从事造价工作,这些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往往较低,不仅如此,这批人的专业知识水平也不高,难以在造价过程中发挥造价的实际效果。此外,还有一些造价工程师的实际造价经验较低,其造价理念还停留在书本理论之上,缺乏实际的造价经验。

(三)工程设计频繁变化,施工中的“三超”现象较为严重

根据相关的造价调查报告发现,土建工程项目中的设计费用只占了工程整体资金量的百分之一,但就是这百分之一将会对整个工程造价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很多建设企业都不是很重视土建工程的设计阶段,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施工阶段和工程结算阶段,从而致使土建工程经常出现投资超限的现象。

四、土建工程控制的有效方式

(一)准确的抉择是土建造价有效控制的前提

1、土建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工程规模是否合理就是土建工程造价在决策环节的重要因素,项目建设的规模是否与投资的资金额度进行有效匹配,例如,工程中的主体面积、公共绿化面积和车库面积等,这些工程中的要素不能脱离我们的实际生活,盲目追求一些虚有的东西不利于工程的决策。2、土建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平施工设备。土建工程的建设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即:建设规模、建设指标和建设配套技术。项目可行性的研究教师对工程投资资金进行估算,因此功能建设技术是否合理对于工程造价来说非常的重要。而工程建设的水平应该根据国家、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质量标准过低,就不能达到平均的技术要求,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反之,工程的造价也就随之上升,从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出现。

(二)合理的工程设计是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要素

在整个土建工程中,施工环节的造价是所有土建企业都比较重视的,而土建工程设计环节的造价往往会被忽视,从而导致造价的主动控制权变为被动控制。为了让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受到控制,则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做好工程前期的地质勘探报告,收集工程施工场地周围的各项质量,例如,土地质量、水文条件、天气因素等各方面的条件,这些勘探期间所收集的信息能够对工程的后续施工起到指导效果。2、从多个方面做好工程设计环节的控制工作,制度设计资金的额度。工程设计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整合规划工程的各项因素,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安排,不仅是整个工程建设的核心工作,同时还是建设企业的重要技术的体现。

五、结束语

有效控制范文篇6

[关建词]成本控制问题措施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和管理部门对任何必要作业所采取的手段,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和数量。而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业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等于乃至低于预期的成本限额目标。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一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包括企业组织系统、企业信息系统、企业考核制度和企业奖励制度等四项基本内容。

1.企业组织系统

在企业组织中,通常将目标划分为几个子目标,并分别指定一个下级单位负责完成。每个子目标可以划分为许多的更具体的目标,并应指定下一级的部门去完成。企业的组织架构可以用管理等级和管理幅度这两个指标来描述。管理等级是指最高级单位与最低级单位之间的等级;管理幅度又称为控制跨度,是指一个单位所属下级的数目。组织架构所涉及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一个高度集中的组织机构中,权力集中于较高级别的管理层次,低级层次的管理人员只拥有很少的决策权。在一个企业中,权力也可能在一个职能领域内

高度集中,而在其他职能领域中高度分散。一般而言,财务和人事是属于高度集中的领域,而业务经营领域则朝着一个分权化模式发展。

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与企业的组织架构相适应,即企业预算是由若干分级的子预算组成,每个子预算代表一个分部、车间、科室或其他单位的财务计划。与此相关的成本控制,如记录实际数据、提出控制报告,也都是分小单位进行的,这样便形成了责任预算和责任会计。

2.企业信息系统

成本控制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信息系统,也就是责任会计系统。责任会计系统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计量、传送和报告成本控制使用的信息。责任会计系统主要包括编制责任预算、核算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评价和报告业绩三个部分。

通常企业分别编制销售、生产、成本、财务等预算。这种预算主要按经营管理的领域来落实企业的总体预算。为了便于控制,必须分别考查各个执行人的业绩,这就要求控制责任中心来分解预算。这项工作即是编制责任预算,其目的是使各责任中心的管理人员明确自己应负责的事项和应控制的范围。在实际业务开始之前,责任预算和其他控制标准要下达给有关人员,他们以此控制自己的活动。对实际发生的成本、取得的收入和利润,以及占用的资金等,要按责任中心汇集和分类。在进行核算时,为减少责任的转嫁,分配共同费用时应按责任归属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法。各单位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要拟订适当的内部转移价格,以利于单独考核各自的业绩,以及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

在预算期末应编制业绩报告,比较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和责任归属。此外,要实行例外报告制度,对预算中未规定的事项和超过预算限额的事项,要及时向适当的管理级别报告,以便及时做出决策。

3.企业考核制度

企业考核制度是成本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

①规定代表责任中心目标的一般尺度。它因责任中心的类别而异,可能是销售额、可控成本、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必要时还要确定若干级次目标的尺度,如市场份额、次品率、占用资金的限额等。

②规定责任中心目标尺度内涵的解释。例如,什么是销售额,是总销售额还是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净销售额。作为考核标准,对其内涵的界定必须事先十分明确,以避免在具体执行时引起歧义。

③规定业绩考核标准的计量方法。例如,成本如何分摊,相互提供劳务和产品使用的内部转移价格,使用历史成本还是使用重置成本等,都要规定具体的计算方式。

④规定采用的预算标准。例如,使用固定预算还是弹性预算,是宽松的预算还是严格的预算,编制预算时使用的各种常数是多少等。

⑤规定业绩报告的内容、时间、详细程度等。

4.企业奖励制度

企业奖励制度是维持成本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人的工作努力程度受业绩评价和奖励办法的影响。责任中心的经理人员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与业绩评价有关的工作上,尤其是业绩中能够影响奖励的部分。因此,奖励可以激励员工更加勤勉地工作。

奖励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奖励办法,让被考核部门和人员清楚地知道业绩与奖励之间的关系,知道什么样的业绩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恰当的奖励制度将引导员工将自己的行为纳入到企业总目标一致的轨道中去,去争取更好的工作业绩。

成本控制的基本程序包括建立成本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业绩评价与奖惩等环节。建立成本控制标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以后的差异分析、业绩考核及纠正差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成本控制标准可以有多种选择,比较常用的有标准成本和弹性预算。

1.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通过精确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

在标准成本中,基本排除了不应该发生的浪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该成本”。标准成本体现企业的目标和要求,主要用于衡量产品制造过程的工作效率和控制成本,也可用于存货和销货成本计价。

制定标准成本,通常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其次确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最后确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无论是哪一个成本项目,都需要分别确定其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者相乘后得出成本标准。用量标准包括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等,主要由生产技术部门主持制定,吸收执行标准的部门和员工参加。

价格标准包括原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等,由会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分析确定。采购部门是材料价格的责任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和生产部门对小时工资率负有责任。各生产车间对小时制造费用率承担责任,在制定有关价格标准时要与这些部门协商。

2.弹性预算

所谓弹性预算,是企业在不能准确预测业务量的情况下,根据本量利之间有规律的数量关系,按照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有伸缩性的预算。只要这些数量关系不变,弹性预算可以持续使用较长时间,不必每月重复编制。弹性预算主要用于各种间接费用预算,有些企业也可用于利润预算。

与固定预算相比,弹性预算是按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从而扩大了预算的适用范围;在弹性预算中,无论实际业务量达到何种水平,都有适用的一套成本数据来发挥控制作用。同时,弹性预算是按成本的不同形态分类列示的,便于在预期结束时计算“实际业务量的预算成本”(也即按实际业务量计算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和考核建立在更加现实和可比的基础之上。

弹性预算的主要用途是作为控制成本支出和评价、考核成本控制业绩的工具。在预算期开始时,提供控制成本所需要的数据;在预算期结束时,可用于评价和考核实际成本。编制弹性预算的基本步骤是:选择业务量的计算单位;确定适用的业务量范围;逐项分析并确定各项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各项预算成本,并用一定的方式表达。

①编制弹性预算,要选用一个最能代表本部门生产经营活动水平的业务量计算单位。例如,以手工操作为主的车间,应选用人工工时;制造单一产品或零件的部门,可以选用实物数量;制造多种产品或零件的部门,可以选用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修理部门可以选用直接修理工时。

②弹性预算的业务量范围,视企业或部门的业务量变化情况而定,但一定要使实际业务量不至于超出确定的范围。一般来说,可确定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之间,或以历史上最高业务量和最低业务量为其上下限。

③弹性预算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性态分析的精确程度。所谓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当业务量变化以后,各项成本有不同的性态,大致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这三类。固定成本是不受业务量影响的成本;变动成本是随业务量增长不成正比例的成本。混合成本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最终仍可以将其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这样,全部成本均可以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两部分。

④弹性预算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列表法(多水平法)和公式法两种。采用列表法,确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划分出若干个不同水平,然后分别计算各项预算成本,汇总列入一个预算表格。公式法所遵循的原理是,任何成本都可以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可用y=ax+b表示,所以只要在预算中列示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便随时利用公式计算任一业务量x的预算成本y。

成本控制中一般存在原辅材料管理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预算下达不及时,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不注重成本分析,.生产进度控制不严等问题。由于一些企业的行业特点,使得生产期较长,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导致生产期拖延,造成折旧费、工资费、管理费增加,材料损耗,使得产品成本加大。要解决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保证产品质量,保证生产期。就一个产品而言,质量、生产期和效益是矛盾的统一体,缺一不可。质量是前提,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因素,但生产期和效益也不可偏废。如果只为了刻意追求质量,不顾及生产期和效益,企业也会因缺少盈利资金的追加致使发展后劲不足,最终导致萎缩和破产。因此在制定一个产品的生产方案时,要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和经济分析,即要首先做到对产品成本的预测、计划,为以后的有效控制做好前提保障。一些企业往往只是侧重于好和快,对于节约就顾及不足,往往不惜代价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增大了成本,造成了浪费。所以,编制合理的产品设计,制定一套科学的生产技术方案,使质量与效益达到最佳平衡点,是实现产品成本控制的必要条件。

产品生产期是一种有限的时间资源,在成本控制中有特定的价值,即“生产期价值”。对产品而言,产品的质量、成本和生产期是生产管理的三大主线,生产期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和成本,因此,成本管理中的时间管理非常重要。因此,合理的生产期安排,达到最大限度地缩生产期,将会减少生产费用,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依据采购成本组成内容对制定原辅材料计划价格;如买价、运杂费、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挑选整理费。为了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须在各个环节上强化成本观念,加强监督管理,力求购进质优价廉的产品,避免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出现管理漏洞,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象,要求材料采购人员承担起降低采购成本的责任。

在生产管理中,要使材料的质量有保证,数量有控制,就必须加强材料的车间管理,做到职责明确,管用一体。领用材料后,管理人员要根据生产计划用量对生产工人使用材料量进行监督,并采取有效的超罚、节奖的措施,调动其积极性,减少在材料签收与使用中的漏洞,以节约用量。

以成本控制为主线,实现预测、计划、控制、核算一条龙管理成本的成本管理是生产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目前生产管理往往是以车间作为核算单位,这就要求车间全体人员必须强化成本观念,对生产盈亏负责。生产的管理水平反映在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这就要求在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在各项业务管理中做到信息共享、并与实际发生的业务进行对比,加强成本分析,对盈亏异常情况及时查找原因,加以纠正。

总的来说,生产工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投入和产出的过程,只有充分利用现代的成本控制方法,全面、及时、准确、有效地做好产品成本控制,才能实现盈利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10

有效控制范文篇7

关键词:社会损害金融手段第三方连带赔偿责任财务担保

目前,关于矿难、劣质产品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伪劣药品夺人性命、重大环境污染等由经济活动引起的社会悲剧时常发生。那么,这些损失由谁来承担?是政府?还是由企业的股东、经营者承担无限责任?如果是政府承担,那就等于由全体纳税人承担,那么这种非自然原因的、由个别企业的经济行为所导致的人为灾难为什么要由全体纳税人承担后果?而股东、经营者是自然人,能承担的经济责任的能力是有限的。让黑心的矿主、企业经营者以及腐败的政府官员承担刑事责任,也无法对无辜的受害者进行经济补偿,或对污染的环境进行事后治理。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等原因,仅靠政府的直接管制还是不能完全阻止社会损害的发生。本文具体探讨了如何通过采用金融手段保障社会损害得到赔偿,进而有效控制社会损害的发生。

社会损害及其控制

社会损害是指企业的产品或其生产经营活动给社会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包括对环境的损害、对人生命健康的危害以及对财产的损害,这些损害可能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导致的,也可能是产品导致的。这些后果本应由对社会造成损害的企业承担,但由于有限责任制,在损害发生后,往往企业破产,无力对这些损害进行赔偿,最终这些本应该是企业的内部成本就间接转变成了外部成本。

避免社会损害发生的办法有两种:第一,依靠政府采用各种政策、规章、措施进行管制,一般的做法是由各相关部门(如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保局、安监局等)对企业进行管制;第二,依靠道德教育,提高经营者的道德修养。但是,事实证明,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所以,要更有效地解决社会损害问题,事后的惩罚与事前的管制同样重要,有时可能效果更好。事后的惩罚也有两种:一种是法律严惩,由造成社会损害的当事人承担法律责任。另一种是经济严惩,由造成损害的当事人承担经济赔偿责任,也就是说,谁污染,谁治理;谁生产的药品、食品致人死亡,谁赔偿,谁的煤矿发生矿难,谁负责赔偿死难家属。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事后严惩不仅能够惩罚社会损害者、补偿受害者,而且能够警示潜在的社会损害者,促使企业事前采取措施防止社会损害的发生。

采用金融手段的必要性

由造成社会损害的企业承担事后赔偿责任,是一种社会成本的内部化原则。社会成本内部化是指由成本的制造者自己承担成本,不把成本留给社会。这种成本内化原则无论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说,都是勿庸置疑的。内部化社会成本不仅体现了公平的原则,而且还起到威慑作用,警示潜在社会损害者小心防范以避免损害发生。但是,即使是最不容置疑的责任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会因为企业破产或公司解体而无人承担。

通常情况下,造成社会损害后的补偿成本都是巨大的,企业无法承担,往往会申请破产。破产后,造成社会损害的企业就不需要承担全部责任,受损者也就无法得到全部补偿。更复杂的情况是,企业预期到只需承担有限责任,事前就会采取措施,例如增加负债、剥离资产、尽可能多的分配利润以减少利润盈余、避免一体化政策以保持小规模、把资产转移到海外,以此来增加破产的可能性,避免事后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从而外部化社会损害成本。

企业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损害才会被公众发现。在被要求承担损害责任之前,企业有足够多的时间创造利润(这些利润没有扣除潜在的社会损害成本),并在损害被暴露之前,逐步剥离资产,或者完全解体,清算其资产。

由于破产等原因,企业自身不能承担全部损害成本。如果把这些成本留给社会,显然不公平,也有损于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严重的是,如果企业预期到不需为社会损害承担责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不会对社会责任给予足够的关注,反而会肆意的掠夺资源,牟取私利。因此,采用金融手段保障社会损害得到赔偿至关重要,不仅能够弥补受害者,而且能够控制社会损害的发生。

控制社会损害的金融手段

社会损害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造成损害的企业往往会破产,逃避责任。如何解决损害得不到赔偿的问题?事实上,经济的快速发展或多或少都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发达国家解决社会损害问题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政府可以制定法规与政策,间接引导企业采用金融手段保障损害的赔偿,而不是直接处理这一问题。社会损害发生后,可以采用第三方连带赔偿责任、财务担保等金融手段来保障社会损害得到赔偿,并促使企业事前采取充分的措施控制损害的发生。

(一)第三方连带赔偿责任

如果企业没有能力承担社会损害的赔偿责任,谁最应该承担该责任呢?那些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得到利益的相关者应该承担责任,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经营者、投资者、产品代言人、产品经销商、原料供应者、控股公司等。这些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在企业存续期间获得了相应的报酬,而这些报酬中隐含了对社会的损害成本。所以,由这些利益相关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有一定的合理性。法律通常也要求这些企业的合作伙伴承担连带责任。而且这些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不以其过错为前提,也不以其行为是否引起了损害为前提,当然其承担责任的大小与其过错程度也不成比例。利益相关者为了避免事后被牵连,事前就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能涉及的社会损害进行监管,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损害的发生。

虽然由这些利益相关第三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可以保障受害人的利益,并对损害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是这一办法还是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这些利益相关者具体应该包括哪些?虽然这些利益相关者事先得到了一定的报酬,但是这些报酬是其投入要素所得,让他们承担多大的责任才是公平的?股东、管理者等个人承担责任的能力是有限的,合作伙伴虽然责任的能力强,但是因为一个企业的行为拖垮了另一个企业,这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其次,这种连带责任会增加契约各方之间的交易成本,包括事前的契约订立成本与事后解决责任分担的成本。最后,连带责任会影响企业的投资、融资等决策。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财务担保

财务担保指要求可能会对社会造成重大损害的企业事先提供证明,保证其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能够承担潜在的社会损害责任。在财务担保的要求下,经营者只有事先提供了财务证明,企业才能取得合法资格。财务担保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可以采用保险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付款保证书的形式;可以自己提供担保证明,也可以通过购买取得;可以是私人提供,也可以是政府部门提供。财务担保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1.保险单。保险单是企业从银行购买的保险合同,企业支付保险费,保险公司承诺按照合同条款约定,赔付社会损害。当潜在的损害不确定时,通常采用保险单的形式。如果采用保险单的形式,那么不管企业是否有能力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公司都负责损害赔偿。

2.履约保证书。履约保证书是一种付款保证书,通常也从保险公司购买。如果购买的是履约保证书,只有在损害企业没有能力承担责任时,保险公司才负责赔付损害。通常在损害结果是确定的情况下采用履约保证书的形式。

3.信用证。信用证是银行依照企业的申请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银行一般在开立信用证之前,会根据申请企业的财务状况要求企业提供不同程度的抵押或存款保证金。损害发生后,只要符合信用证条款的规定,银行就要承担付款责任。银行赔付后,再由企业付款给银行。当企业无力偿还时,银行则承担损失。

4.银行存款。有实力的公司可以通过银行存款的形式保证未来的损害赔偿责任。银行存款可以采用现金的形式也可采用其它带息证券的形式。损害发生后,企业无力偿还,这些存款账户将被强制清算,用以赔偿损害。

有效控制范文篇8

关键词:泵送混凝土温度裂缝防治措施补救措施

目前,泵送混凝土技术已得到普及和应用。它不仅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对薄壁密筋结构少振捣或免振捣施工,具有提高抗渗性、改善耐久性等特点。同时,泵送混凝土骨料级配的限制,胶凝材料的大量使用,产生大量的水化热,造成温度裂缝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构的抗渗性和耐久性,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温度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及特征

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使得混凝土结构内外出现较大的温差,这些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的中后期。温度裂缝的走向通常无一定规律,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错。梁板类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深入和贯穿性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行。裂缝沿着长边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受温度变化影响较为明显,冬宽夏窄。此种裂缝的出现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除有表面裂缝外,还存在贯通裂缝,贯通裂缝是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在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混凝土逐渐降温,这个降温差引起的变形加上混凝土失水引起的体积收缩变形,受到地基和其它结构便捷条件的约束时引起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所可能产生的贯通整个界面的裂缝。这两种裂缝均属于有害裂缝。

二、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厚度及水泥品种、用量有关。混凝土结构越厚,水泥用量越大,水化热越高的水泥,其内部温度越高,形成温度应力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其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因而引起裂缝的危险性也越大,这就是大体积混凝土易产生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故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差。

1.混凝土用主要原材料及配合比的选用

(1)水泥: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减少水泥用量。以降低水泥水化热。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

(2)掺合料:混凝土中常用的掺合料为粉煤灰,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数量优质的粉煤灰后,不但能代替部分水泥,而且起到润滑作用,可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从而改善了可泵性。还可以降低水泥的水化热,有利于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

(3)外加剂: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能很好地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为防止产生收缩裂缝,还可掺入适宜的膨胀剂。

2.施工工艺流程改进

(1)改变搅拌工艺。采用二次投料的净浆裹石或砂浆裹石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分聚集在水泥砂浆和石子的界面上,使硬化后界面过渡层结构致密、黏结力增大,从而提高混凝土强度10%或节约水泥5%以上,并进一步减少水化热和裂缝。

(2)严格控制浇筑流程,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少约束。夏季可采用低温水或冰水搅拌混凝土,或对骨料进场覆盖或设置这样装置避免日光直晒。冬季,应采用蓄热法进行混凝土搅拌,泵管要保温,确保混凝土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0℃,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加强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温度控制。

(3)注重混凝土养护。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塑料薄膜等覆盖、包裹,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相应的保温措施,以防寒潮袭击。竖向结构可采用拆模后涂刷养护液进行养护。

三、温度裂缝的补救措施

通常采用的补救方法有:表面修补法、嵌缝法、结构加固法、混凝土置换法等。

1.表面修补法

适用于稳定和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处理措施是在裂缝的表面涂抹水泥浆、环氧胶泥或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沥青等防腐材料,在防护的同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受各种作用的影响继续开裂,在裂缝的表面应粘贴玻璃纤维布数道来解决。

2.嵌缝法

本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常是沿裂缝凿槽,在槽中嵌填塑性或刚性止水材料,以达到封闭裂缝的目的。常用的塑性材料有聚氯乙烯胶泥、塑料油膏和丁基橡胶等。常用的刚性防水材料为聚合物水泥砂浆。

3.结构加固法

当裂缝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时采用此方法。常用方法措施有:在构件的角部外包型钢,加大混凝土结构的截面面积、采用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加固增设支点加固以及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

4.混凝土置换法

此方法是处理严重损坏混凝土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先将损坏的混凝土剔除,然后再置换入新的混凝土或其它材料。常用置换材料有:普通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聚合物或改性聚合物混凝土或砂浆。

有效控制范文篇9

关键词:物流金融,现状,业务模式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作用

1.物流金融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企业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2.物流金融的作用

物流金融其实就是物流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本身就包括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因此,可以认为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务发展的内在的、客观的需要,同时,物流金融也是物流企业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融资企业。物流金融业务利用动产质押突破了传统固定资产抵押模式,缓解了贷款企业急需的流动资金;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有效降低企业50%的融资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率;贷款企业利用银行的资金与物流企业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缩短了销售周期、降低产品库存,加快了产品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为银行完善结算支付工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银行在发展该业务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培育了潜在的优质客户;银行通过承兑汇票业务不仅可以快速吸收存款,还通过银承贴现获得了一定的利润;银行通过和物流公司的合作,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风险,据有关银行统计物流金融的坏账率低于0.2%,大大低于银行现有业务的坏账率。

生产企业。生产商参与物流金融业务,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运营成本;解决了下游经销商的周转资金,生产企业可以稳定并拓展销售网络,有效扩大了产能。

物流企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为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经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物流企业通过融资物流业务,在获得物流业务的报酬之外还可以得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报酬,这种报酬通常是与融资金额或与货物价值相挂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盈利水平;利用融资物流业务,物流企业可以快速切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从核心企业向其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服务链条。

二、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金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快递物流公司UPS等都在大力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些跨国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金融实力,结合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实际监控,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这样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以UPS为例,为了推进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于2001年5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门。在UPS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中,UPS在收货的同时直接给出口商提供预付货款,货物即是抵押,这样,小型出口商们得到及时的现金流;UPS再通过UPS银行实现与进口商的结算,而货物在UPS手中,也不必担心进口商赖账的风险。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借用UPS的资金流,货物发出之后立刻就能变现,如果把这笔现金再拿去做其他的流动用途,便能增加资金的周转率。

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因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和较大规模、良好行业信誉和充足资本储备,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2005年以来,国内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携手开展物流金融的新业务。中国诚通集团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拥有近100家大型仓库,占地面积1500多万平方米,库房面积200万平方米,货场面积370万平方米,拥有铁路专用线120多条,存储能力为1000万吨,年吞吐能力为4000万吨,拥有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该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发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500多家客户累计提供质押监管融资近200亿元,抵押产品涉及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建材、食品、家电、汽车、纸张、煤炭、化工等诸多种类。①2005年12月22日,该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开展监管货物、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指定付款买方信贷(保兑仓)等物流金融业务。中远物流从2006年开始探索物流金融业务,已先后与国内14家银行签订了框架协议,目前开发项目累计达到300多个。业务模式在仓单质押、保兑仓基础上,中远物流还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了海陆仓操作模式,即银行为进口商开立信用证向国外的生产商购买货物,进口商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其余部分以进口货物的货权提供质押担保的货押业务。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2006年7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在该协议中双方约定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三、企业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1.代收货款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货物送至收货方后,货方收取货款,并在一定时间内将货款返还发货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收取现款后,由于时空、技术条件等限制,一般需要滞后一段时间向供方返款,随着不断的收款付款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的时间后就会积淀下相当规模的资金,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代收货款模式常见于BtoC业务,并且在邮政物流系统和很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中广泛开展。

2.垫付货款

垫付货款模式是发货人委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者全部货款,第三物流供应商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发货人结清存款。这样既可以消除发货人资金积压的困扰,又可以让双方放心。在垫付货款模式中,除了发货人与提货人签订的《购销合同》之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应该与发货人签订《物流服务合同》,在该合同中发货人应无条件承担回购义务。

3.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分为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和综合仓单质押模式。

典型仓单质押模式是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融资方把货物存储在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后,凭仓库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即仓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金融机构根据货物的价值向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方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质押贷款合同以及三方签订的仓单质押业务合作协议书,根据质押物寄存地点的不同,对融资企业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一是对寄存在本企业仓储中心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和监管服务;二是对融资方寄存在经过金融机构确认的本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仓库中的质押物提供监管服务,必要时才提供仓储管理服务。

综合业务型仓单质押模式。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便捷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这种运作模式把大部分的业务操作集中到第三方物流企业身上,金融机构只要负责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其他的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公务员之家

仓单质押业务通过仓储企业作为第三方担保人,有效地规避了金融风险,既可以解决货主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困难,同时保证银行高利贷安全,又能拓展仓库服务功能,增加货源,提高效益。

4.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是仓单质押的延伸。在保兑仓业务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缴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一般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通过保兑仓,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提高了资金周转,真正实现了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和银行的多赢。

5.物流保理

物流保理模式是保理市场迅速发展的产物,客户在其产品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之下的同时,就能凭提单获得物流企业预付的货款,货物运输和保理业务的办理同时进行。

最终可指物流企业联合金融机构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从保理业务的服务内容来说,物流保理业务与银行保理业务无本质不同,但是其经营的主体由银行变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物流和金融流的联系更为紧密。

与金融机构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对客户的供应链管理中,对于买卖双方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程度都有相当深人的了解,在进行信用评估时不仅手续更为简捷方便,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机构保理业务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买卖双方的合谋性欺骗,一旦金融机构在信用评估时出现失误,就很可能财货两空,而在物流保理业务中,由于货物尚在物流企业控制之下,可以降低这一风险。

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无法追讨货款而将货物滞留,由于对该货物市场有相当的了解,与该行业内部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具有广泛的联系,在货物变现时能够享受到诸多的便利,使货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值。

参考文献:

[1]唐少麟,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2).

[2]林惠丹,第三方物流[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2006.

[4]马克。格林布莱特(美),施瑞丹。蒂特曼(美),金融市场与公司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林勋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6).

[6]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

[7]傅新平,潘朝晖,我国发展物流主导产业的必要性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1).

[8]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9]戴湘荣,一种新型增值服务模式———仓单质押[J],物流技术,2004,(11).

[10]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3).

[11]谢鹏,物流金融运作模式探讨[J],福建金融,2007,(2).

有效控制范文篇10

关键词:房地产负债经营控制策略

一、房地产发展的背后

1.1业内数据信息

据相关统计数据,1998年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几乎完全是银行信贷支撑的结果,无论是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企业流动性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及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等,都是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式把银行信贷资金集中到了房地产业。尽管央行曾出台121文件试图对银行信贷格局有所调整,但实际结果却并不理想。2007年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比重同比上升了22.30%(而2006年为20.90%、2005年为16.03%、2004年为18.20%、2003年为21.33%)。这不仅说明了央行的政策对房地产业的作用很弱,而且说明了银行对房地产业信贷的迅速扩张。

2007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银行资金占其资产的比率在70%以上。以北京为例,2003-2007年北京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83.6%。

1.2行业风险

房地产领域已经成为我国财富聚集最为迅速的领域,说明其平均利润率已经远远超过其他领域,而且不断出现大案要案。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经营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良莠不齐,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开发贷款门槛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条日趋紧张,一旦资金链条断裂,风险就会暴露。

同时,由于房地产贷款所占比例较高,在当前国内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缺乏的情况下,预计市场房价下跌可能使房地产市场波动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导致从事房地产金融业务的银行出现呆坏账。

二、企业负债经营风险

2.1企业风险与负债经营

企业风险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经济主体,在存续期间面临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使实际情况与公司目标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包括安全风险、经营风险、突发事件风险、社会责任风险、公司文化风险等方面。而公司是一个经济组织,其目标主要是经济目标,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反映在价值上就是财务风险。企业在各种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成果与预计财务成果相背离,因而有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即认为公司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发生了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租赁和商业信用等方式筹集资金的一种经营方式,具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偿债义务固定、负债经营的资金成本是时间的函数以及负债经营的收益与风险并存等特征。如果企业对负债的筹资规模、渠道和方式选择不合理,对债务资金使用不当,则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2.2风险形成的内外因

2.2.1风险形成的内因

负债规模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在期望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借入资金在全部资金中所占的比例越小,企业自有资金收益率就越低,自有资金收益率的标准差也越小,从而企业的财务风险也越小。在期望资金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的条件下,负债比率越大,自有资金收益率越高。反之在期望资金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的条件下,负债比率越大,自有资金收益率越低。

负债利息的高低。当负债成本、负债规模一定时,负债利息越高,企业财务风险也越大。

筹资组合状况。筹资组合即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的比例。长期资金成本高,缺少弹性,企业在借款期内,即使有一段时间无需资金也要付息;而短期资金却正好相反,资金成本低,弹性好,风险大。两者不同比例的组合会形成不同的风险程度。

预期现金流入量。即使企业盈利状况良好,若现金流入量不足,也会导致资金短缺。因此,企业进行负债筹资时,必须对未来偿付本息的现金流量有充分的估计,防止较大财务风险的发生。

资产变现能力。资产变现能力也称资产的流动性。一般来说,流动资产的获利能力较固定资产低。如果企业资产流动性较强,企业获利能力就会下降,到期不能偿还债务支付利息的风险就越高;反之若资产的流动性较弱,企业丧失现金偿付能力就越大。

2.2.2风险形成的外因

经济发展状况。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都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经济萧条时期较之繁荣时期,负债经营的风险更大。

金融市场状况。企业筹资面临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比如,西方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在一定时期,有的货币对外价值呈上升趋势,称为“硬货币”,有的货币则出现下降趋势,称为“软货币”。因此,我国企业在向国外借入资金时,不仅要考虑借款的货币是硬货币还是软货币,还要考虑借款利率的高低,两者应当综合起来进行分析。

企业的筹资能力。一个企业的筹资能力强弱,表明企业应付财务风险能力强弱。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它的筹资能力强,应付风险的能力也强。

三、房地产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控制

企业决策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应对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应有充分认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并从财务风险产生根源入手,采取合适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

3.1企业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营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科学预测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设计如何应对远期风险,否则风险来临时,企业毫无准备,必然会遭致失败。因此,企业必须认真分析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提高企业对生存环境的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一个健康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经营人员,更需要有正确的风险理念和诚实经营的理念,这是防范"不当负债"的最佳手段。同时,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并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

3.2负债规模要适度,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

企业要想获得负债经营带来的财务杠杠利益,必须保持合理的负债总额和资产负债率,做到适度负债,量力而行。企业要随时衡量自身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等,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以拓展市场、追求投资收益回报为基本出发点,防止盲目投资,扩大负债规模。

3.3科学分析资金结构,确定最优资金结构

资金结构的确定总的来说就是确定负债比率。企业负债时,首先要对负债规模权衡,需要与负债效益、负债结构等进行调研和分析,使企业经营资金来源稳定,资金结构优化。通过收益最大分析或资金成本最低分析来解决最优资金结构的确定。

3.4加快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建立内控体系

建立健全与房地产金融业务相关的法律体系,引导房地产金融机构的有序竞争。国家应该完善房地产金融的法规和制度,规范其行为,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确定房地产金融的法律地位。建立内控体系,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充分考虑风险控制因素,并强调风险控制体系应该能够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不断进行修正。

四、总结

房地产企业负债经营,就必须承担风险,它的基本功能是在拥有一定的自有资金条件下,可以有效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企业应依据国家宏观经济的变化而有序地调整其经营策略,充分认识负债经营的利与弊,适度举债,树立风险意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风险防范预警机制,有效利用负债经营手段,提高自有资金的收益率,适度的负债规模,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贵玲.房地产金融风险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

[2]毛立平,胡坚.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商务,2004;09

[3]徐平,林俐.房地产“增长陷阱”与金融风险的防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