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成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7:09:15

有效成分

有效成分范文篇1

【关键词】五味子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

AdvancesontheExtractionandSeparationTechnologiesofEfficientComponentsin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

Abstract: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ison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Ithasbeenfoundtopossesssomebeneficialpharmacologicaleffects.Forfurtherresearchandapplication,thispaperreviewedthedevelopmentoftheextractionandseparationtechnologiesofefficientcomponentsin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

Keywords: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Efficientcomponents;Extractionandseparation

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植物,因果实具有甘、酸、辛、苦、咸五味而得名,具有敛肺生津、益胃养心、收敛固涩、滋补、强壮等功效,是常用中药之一[1]。五味子中含有木脂素、多糖和三萜酸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木脂素类具有保肝、降酶、抗艾滋病等多种活性。本文对近些年来五味子及其茎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利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1五味子中木脂素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五味子中总木脂素的含量约为2%~8%,其成分大多具有联苯环辛二烯母核,是一类低极性小分子化合物,如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等。近年来常用的提取方法有回流提取法、超临界CO2萃取法,超高压提取法等。

1.1溶剂提取法是根据中药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常用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法及连续回流提取法等。袁海龙等[2]以五味子甲素的含量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优选出五味子的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为90%,回流时间为1h,固液比为1∶5。王茹等[3]采用正交设计安排实验,以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的含量和出膏率为指标,优选出合理的提取工艺为:以生药重量10倍的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提取4h。李奉勤等[4]考察了溶剂浓度、溶剂用量、回流时间和pH值对五味子中五味子乙素提取效果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法优选出五味子乙素的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溶剂为85%乙醇、液固比为5∶1,pH值为5.5,回流时间为2h,五味子乙素含量为291.04mg/100g。

1.2超高压提取法超高压提取法(ultra-highpressureextractiontechnique,UHPE)是在常温或较低温度(通常低于100℃)的条件下,对原料液迅速施加100~1000MPa的流体静压力,保压一定时间,溶剂在超高压作用下迅速渗透到固体原料内部,有效成分溶解在溶剂中,并在短时间内达到溶解平衡,然后迅速卸压,在超高渗透压差下,有效成分迅速扩散到组织周围的提取溶剂中;同时在超高压作用下,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以及细胞内液泡等结构发生变化,细胞内溶物和提取溶剂充分接触,从而达到快速、高效地提取目的[5]。刘长姣等[6]应用超高压提取法提取五味子总木脂素,利用均匀设计方法确定最优提取工艺:提取压力为350MPa,溶剂为70%乙醇水溶液,固液比为1∶90,总木脂素得率为3.54%,常规回流提取方法的总木脂素得率为2.593%,可见超高压提取方法更有利于总木脂素的提取。

1.3超临界CO2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supercriticalFluidextractiontechnique,SCFE)技术是以超临界流体(SCF)为溶剂,可应用于多种液态或固态混合物中待分离组分的萃取。因为CO2具有无毒、不易燃易爆、价廉、临界压力和温度较低、易于安全地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等优点,所以CO2是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超临界流体。程康华等[7]应用超临界CO2萃取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在温度为45℃,压力为15.0MPa、时间为180min的条件下,五味子醇甲的超临界提取率为12.00%,原药材中五味子醇甲的得率为0.4813%,而乙醇萃取物(加75%乙醇浸泡至恒温水浴上回流3h)原料药材中五味子醇甲的得率为0.1955%,前者得率比后者高出1倍多。聂江力等[8]通过正交设计的实验方法,探讨了超临界CO2法萃取五味子果实中木脂素的工艺条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为30Mpa、萃取温度为50℃、萃取时间为120min,总木脂素得率为1.015%。刘本等[9]考察了不同温度和压力对超临界CO2提取五味子甲素的提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60℃,压力为25.3MPa的条件下,有最快的提取速度,最大提取量达90%以上,并且提取率和夹带10%甲醇的超临界CO2有相近(约0.5%,w/w)。田明等[10]对五味子传统水提取、80%乙醇提取和超临界CO2萃取进行了对比研究,不同提取工艺提取物出率分别为28.5%,23.5%,15.6%,五味子总木脂素提出率分别为68%,55.8%,86.8%,五味子乙素提出率分别为0%,65.1%,94.6%,证明,SFE-CO2提取法适用于五味子有效成分的提取。

1.4微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技术(microwaveextractiontechnique,MWE)应用于提取天然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微波和传统溶剂提取法相结合,利用微波能来提高萃取率的一项新技术。黄惠华等[11]采用乙醇和水作为萃取剂,研究了用微波辅助萃取的方法从五味子果实中萃取五味子醇甲。以不同的萃取时间、萃取功率、萃取溶剂/基质比作为参数进行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作为五味子醇甲的检测手段,确定了以乙醇和水作为溶剂的最优微波辅助萃取条件:温度为接近溶剂的沸点(乙醇设为72℃,水设为95℃)、微波功率为350W,萃取时间为5~8min,萃取液固比为12∶1,在萃取产率上,乙醇的萃取效果优于水(乙醇的萃取产率0.72%,水的萃取产率0.47%),但是在萃取选择性方面,水作为萃取剂优于乙醇;同时发现萃取时间的延长和微波功率的增加都会导致五味子醇甲的萃取产率下降。

1.5法多索溶剂提取法法多索溶剂是一类新的溶剂系统,主要有1,1,1,2-四氯乙烷组成,具有不破坏臭氧层,无环境污染,耗能低且能在常温等优点,可作为五味子甲素这类化合物的提取溶剂。刘本等[12]以法多索洛剂(phytosolA,B和D)提取五味子甲素,结果表明法多索溶剂能有效地提取五味子甲素,提取率为0.45%(W/W),与10%甲醇调节的超临界CO2的提取率(0.48%)接近。

1.6高速逆流色谱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技术(high-speedcounter-currentchromatographytechnique,HSCCC),是一种不用任何固态载体或支撑体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目前已成功地开发出分析型、生产型两大类高速逆流色谱仪,可分别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制备和定量分析。JinyongPeng等[13]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离纯化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醇乙。在应用D101大孔树脂进行初步纯化后,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以正己烷-醋酸乙酯-甲醇-水(1∶0.9∶0.9∶1,v/v)为两相溶剂系统,从400mg初纯物中分离得到107mg五味子醇甲和36mg五味子醇乙,纯度分别为99.5%和99.1%,且用时少于3h。TianhuiHuang等[14]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以正己烷-甲醇-水(35∶30∶3,v/v)为溶剂系统,从100mg五味子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五味子甲素8mg,五味子乙素12mg,纯度分别在98%和96%以上。

2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

多糖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病毒病菌、降血糖等作用,在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物的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所以多糖成分的提取分离也是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目前五味子多糖的提取分离研究主要集中在初步的提取分离,对其具体成分的结构组成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张兰杰等[15]对北五味子果实的多糖进行了研究,经提取、醇析、Savage法脱蛋白、脱脂、活性碳脱色、DEAE纤维素柱色谱等步骤,确定北五味子中粗多糖含量为6.1%,3次提取率分别为:55.6%,38.5%,4.6%,Savage法脱蛋白粗多糖损失率为7.2%,得到两种纯多糖的含量分别为0.387%和0.061%。李巧云等[16]对五味子中可溶性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料液比为1∶25,温度为100℃、时间为4h,此时五味子多糖提取率为5.38%。并应用Sevag法结合酶法除蛋白对多糖进行纯化,大大缩短了除蛋白时间。韩学忠等[17]研究了五味子多糖的乙醇分级纯化,结果证明,对五味子多糖水溶液可直接用40%的乙醇溶液分成两部分,药理实验证明有药效作用的多糖多集中在乙醇40%(V/V)没有沉淀下来的多糖中。

3五味子中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

五味子茎叶、果实以及种子均含有丰富的挥发性成分,种子中挥发性成分约占种子的1.6%[18],有明显的辛辣、芳香气味。谭晓梅等[19]对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北五味子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应用GC-MS法进行成分分析,供鉴定了80个成分,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物被鉴定了55个成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物被鉴定了70个成分,两者共有成分达45个。两种提取方法的提取物得率分别为0.84%和11.6%,后者提取物中除了挥发油,还含有木脂素等脂溶性成分,但两种提取方法的挥发油主要成分基本一致。王炎等[20]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五味子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对五味子种子和果实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对比。证明五味子种子中挥发油成分主要为各种萜类化合物,单萜类如蒎烯、月桂烯、松油烯等相对分子质量为136的物质;倍半萜类如金合欢烯、榄香烯、异石竹烯、依兰烯等分子量为204的物质。此外,挥发油中还有少量的醇、酯、醛、酮以及苯和萘的衍生物等;同时发现,五味子种子中的成分与以往报道过的果实挥发性成分差别较大,其中某些成分未见报道,如δ-芹子烯和较为少见的吉马烯B,吉马烯D等,说明种子本身与果肉挥发油的组成成分不同,应分别加以研究利用。

4五味子中其他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五味子中有效成分的研究除上述木脂素、多糖、挥发油成分外,其它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徐林峰等[21]从中药五味子中提取分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利用浸提、超滤、柱层析、醋酸铅沉淀等方法进行纯化,初步分离得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并确定该抑制剂成分为大分子糖苷类物质,相对分子量在5万以上,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卢山等[22]考察了浸提用溶剂、温度、时间、添加剂及固液比对五味子红色素提取率的影响,应用正交实验确定五味子红色素的浸提条件:浸提温度为40℃,溶剂为60%乙醇、固液比为1:6。RadekSladkovsky等[23]应用反相液相色谱,研究了不同年份(1997-1999)五味子茎叶提取物中槲皮素、山奈酚和(E)-苯乙烯酸的含量。并通过优化方法确定了可以同时测定此3种成分的流动相为acetonitrile-aqueous0.05%ortho-phosphoricacid(40∶60v∶v),测得的不同年份五味子叶中槲皮素的含量分别为1.535%,1.140%,1.294;山奈酚的含量分别为0.359%,0.268%,0.298%;(E)-苯乙烯酸的含量的分别为3.824%,3.131%,2.515;五味子茎提取物中槲皮素的含量分别为0.341%,0.303%,0.389%;(E)-苯乙烯酸的含量的分别为0.116%,0.099%,0.260%;茎提取物中没有发现山奈酚。

【参考文献】

[1]侯团章.中草药提取物(第1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218.

[2]袁海龙,谭锐,李仙逸,等.均匀设计法优选五味子的提取工艺[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5):355.

[3]王茹,张琰,程建峰,等.五味子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的优选[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5,19(6):4.

[4]李奉勤,史冬霞,张瑞红,等.五味子中五味子乙素提取工艺研究[J].中国医药.2006,15(7):46.

[5]ZhangShouqin,ZhuJunjie,WangChangzhen.Novelhighpressureextractiontechnology[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armaceutics,2004,27(8):471.

[6]刘长姣,张守勤,吴华,等.超高压技术在五味子饮料加工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6):227.

[7]程康华,刘幸平,朱凯.CO2超临界液体萃取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6):36.

[8]聂江力,裴毅,祖元刚.北五味子果实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5,25(2):213.

[9]刘本,JohnRDean.超临界CO2流体提取五味子中的五味子甲素[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0,31(3):101.

[10]田明,黄玉芬,杨晓明等.五味子不同提取工艺活性成分的研究[J].制剂研究,2003,20(4):50.

[11]黄惠华,梁汉华.利用微波辅助萃取技术提取五味子果实中五味子醇甲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112.

[12]刘本,DeanJR,PriceR.法多索溶剂提取五味子中的五味子甲素[J].中成药,2000,22(7):507.

[13]JinyongPeng,GuorongFan,LipingQu,XinZhou,YutianWu.Applicationofpreparativehigh-speedcounter-currentchromatographyforisolationandseparationofschizandrinandgomisinAfromSchisandrachinensis[J].JournalofChromatographyA,2005,1082:203.

[14]TianhuiHuang,PingniangShen,YongjiaShen.Preparativeseparationandpurificationofdeoxyschisandrinandγ-schisandrinfrom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byhigh-speedcounter-currentchromatography[J].JournalofChromatographyA,2005,1066:239.

[15]张兰杰,张维华,赵珊红.北五味子果实中多糖的提取与纯化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3,4(1):58.

[16]李巧云,居红芳,翟春.五味子粗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4,25(5):105.

[17]韩学忠.五味子多糖提取纯化、分级及应用[J].中医药学报,2005,33(6):35.

[18]朱有昌.东北药用植物[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9:429.

[19]谭晓梅,陈飞龙.超临界CO2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北五味子挥发油成分分析[J].中药材,2002,25(11):796.

[20]王炎,王进福,尤宏,等.北五味子种子挥发油的GC-MS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1,36(2):91

[21]徐林峰,沈忠明,殷建伟.五味子中提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1,22(3):127.

有效成分范文篇2

.1胆舒胶囊主要成分是薄荷油其包括以下萜类:(-)-薄荷醇(30-50%),(-)-薄荷酮(14-32%),(+)-异薄荷酮(15-10%),(-)-醋酸薄(28-10%),(+)-薄荷呋喃(1.0-9.0%)和1.8-桉油酚(3.5-14%)。

2薄荷的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内服少量薄荷油可通过兴奋神经,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有发汗解热作用。但有报道薄荷醇能加强戊巴比妥纳的中枢抑制作用,且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薄荷醇0.9g/kg灌胃,可缩短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入睡潜伏期,使其急性死亡率增加,但对睡眠的持续时间无明显影响。而薄荷醇0.3g/kg、0.1g/kg灌胃对缩短戊巴比妥诱导的小鼠入睡时间无明显影响[1]。同属的圆叶薄荷油和欧薄荷油均有中枢抑制作用[2]。

2.2对平滑肌的作用在离体状态下,薄荷醇对家兔、豚鼠的回肠、子宫活动的张力、强度、强度—张力差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氯化钡等引起的肠管活动亢进。在5种激动剂的作用下,薄荷醇也呈明显的抑制作用,如在体小鼠的墨汁移动试验中,每10g体重0.23mg薄荷醇处理与对照组相比,墨汁移动速度并无明显的差异,薄荷醇用量加倍后,墨汁移动速度降低50%,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其作用机理很可能是抑制了鸟苷酸活化酶的活性,使GTP不能转变成cGMP,蛋白激酶难被激活,从而使肠肌和子宫肌抑制或松弛。氯化钡为肠及子宫肌兴奋剂的作用,可能是阻滞钙通道所致[3]。

2.3抗炎镇痛作用薄荷提取物有效成分为薄荷醇250mg/kg腹腔注射对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的抑制率为60%-100%;有效成分为薄荷酮的薄荷提取物1g/kg皮下注射,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抑制率为30%-60%[4]。左旋薄荷酮100mg/kg灌胃,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抑制率为41.3%。目前亦有报道薄荷醇0.9g/kg、0.3g/kg、0.1g/kg灌胃,对热板致小鼠痛阈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增强柴胡的镇痛作用[5]。

2.4利胆作用薄荷醇或薄荷酮260umol/kg(约40mg/kg)给大鼠口服,有较强的利胆作用,给薄荷醇3h-4h后,胆汁排出量约增加4倍,随后作用减弱;薄荷酮作用相似,但较持久,给药5h后,胆汁排出量增加50%-100%。薄荷的丙酮干浸膏或50%甲醇干浸膏(有效成分为薄荷酮)50mg/kg十二指肠给药,对麻醉大鼠有显著的利胆作用,给药后0.5h-1h作用达高峰,胆汁排出量约为照组的2-4倍[6]。

2.5清凉止痒作用薄荷油具有清凉、止痛、止痒作用,外用能麻醉神经末梢。薄荷醇和薄荷酮对皮肤均有刺激作用,薄荷醇应用于皮肤,先产生冷感,后有轻微的刺灼感。

2.6对呼吸系统的作用薄荷醇的抗刺激作用导致气管产生新的分泌,使稠厚的粘液易于排出,故有祛痰作用。麻醉兔吸入薄荷醇蒸汽81mg/kg,能使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降低分泌物比重;吸入243mg/kg则降低粘液排出量。薄荷醇能减少呼吸道的泡沫痰,使有效通气腔道增大,薄荷醇尚能促进分泌,使粘液稀释而表现祛痰作用

.7促透作用薄荷醇可以促进扑热息痛、达克罗宁、水杨酸等多种药物的透皮吸收。以胎龄为7-8个月胎儿腹、背皮肤作透皮吸收实验模型,1%、2.5%、5%的薄荷脑均有显著促进扑热息痛透皮吸收作用,其机制与引起皮肤超微结构的改变有关[7]。采用电刺激法测定用药前后豚鼠皮肤产生反应的阈电压,以阈电压升高率对时间作图,根据峰时、峰值和曲线下面积等指标考察达克罗宁配伍薄荷醇后药效变化。结果0.6%的薄荷醇能增强达克罗宁表面麻醉作用,其机理是促进达克罗宁的透皮吸收[8]。在整体兔,薄荷醇使水杨酸经皮吸收入血量明显增加,其Cmax和Auc0-12h分别提高151%和87.2%[9]。用离体小鼠皮肤研究薄荷醇对水杨酸透皮吸收过程,结果水杨酸乙醇液加入1.5%薄荷醇可明显增加水杨酸的透皮累积量[10]。

薄荷油有很长的安全使用史,它即可作为药用制剂,又可作为食物和糕点的调味剂,所以胆舒胶囊在用药安全上有一定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晖,许卫铭,王宗锐.薄荷醇对戊巴比妥中枢抑制作用的影响,现代应用药学,1995.12(3):1-2.

[2]PerezRayaMDL.圆叶薄荷和欧叶薄荷的精油对小鼠和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4(1):54.

[3]谢川若,秦杰.薄荷醇对家兔、豚鼠、小鼠离体肠平滑肌、子宫肌的作用.教学与医疗.1988.4(3):1-3.

[4]横田正实.从中药学的角度来研究中药.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0,12(2):83-88.

[5]王晖,许卫铭,王宗锐.薄荷醇对柴胡镇痛作用的影响.中医药研究,1996,(2):38-39.

[6]山原口二.关于薄荷利胆作用的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中医药信息,1996,(2):39-40.

[7]张志平,蔡康荣,吴铁.薄荷脑促扑热息痛透过胎儿皮肤实验的电镜观察及其助渗机制的探讨.解剖学杂志,1994,17(1):11-13.

[8]王雨人,黄为民.薄荷醇增强达克罗宁表面麻醉作用的实验研究.天津药学,1995,7(1):13-16.

[9]吴宋夏,王宗锐,湛小红,等.薄荷醇促皮渗透作用的研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8):366-367.

[10]徐伟,许卫铭,王宗锐.薄荷醇与乙醇对水杨酸在完整小鼠皮肤透皮吸收的影响.中成药,1997,19(1):5-6.【摘要】对胆舒胶囊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有效成分范文篇3

【关键词】黄连有效成分动态积累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dynamicaccumulationregulationoftheeffectivecomponentsofCoptischinensis,sotoprovidetheexperimentaldataofoptimalharvesttimeofCoptischinensis.MethodsThesamplesoftwotofiveyearsweregatheredfromthesameglebeandtime.BerberineandthetotalalkaloidswereanalyzedbyHPLCandUVmethods.ResultsThedynamicaccumulationofeffectivecomponentsintherootstalkoftheCoptischinensishadregularityinthecertainextend.ThecontentsofberberineinsampleswerealmostthelowestinAprilineveryyear,whichweremostlythehighestinOctoberandNovemberfromthesamplesgrown4~5years,butthecontentofthecomponentwasmostlythehighestin5-year-oldCoptischinensisintheseriessamples.ThecontentofthetotalalkaloidsincreasedyearbyyearintherootstalkoftheCoptischinensis,whichwasmostlythehighestinOctoberandNovemberineveryyear,butthecontentofthecomponentwasmostlythehighestin5-year-oldCoptischinensisinthesamples.ConclusionAccordingtotheaccumulationpatternoftheeffectivecomponentsintheCoptischinensis,theoptimalharvesttimeisfromSeptembertoNovember.

Keywords:Coptischinensis;Effectivecomponents;Dynamicaccumulation

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是我国人工种植栽培历史较早的常用中药材和出口药材,有600余年的栽培历史[1],主产于重庆石柱,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40%~60%左右,品质优良。为此,石柱县拥有“黄连之乡”的美称。黄连根茎中的盐酸小檗碱和总生物碱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考察黄连质量的主要指标,为此,我们研究了黄连根茎中盐酸小檗碱和总生物碱含量积累动态规律,为确定黄连最佳采收期,制定黄连标准操作规程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和方法

2002-04起,定期、定点采集石柱黄水黄连农场谭从军家(海拔1300m)同一地块、同一生长年限、大小基本相同的2~5年生黄连根茎植株样品恒温干燥备用。

1.1黄连根茎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1.1.1仪器与试药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公司的Alliance2690泵,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Millennium32色谱工作站,超声波清洗机(KQ—50B型);四孔单列恒温水浴锅。

试药:盐酸小檗碱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0713—200107(供含量测定用)乙腈为色谱纯,甲醇等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去离子水。

1.1.2方法色谱柱:迪马公司DimonsilC18(4.6mm×250mm,5μm);纯流动相,乙腈-0.1mol磷酸二氢钾(35∶65)检测波长345nm,柱温室温,流速0.7ml·min-1。

1.1.3线性关系考察精密称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5.45mg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适量溶解,再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混匀,得标准贮备液。精密吸取此标准贮备液0.2,0.5,1.0,2.0,4.0,5.0m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得到6个不同浓度的对照溶液,分别精密吸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测定,记录峰面积,并以峰面积(Y)对进样量(X)进行回归,得标准曲线方程:

Y=-4215+1660625X(r=0.9998)

以峰面积(Y)-进样量(X)作图,得一直线,实验结果表明:在0.0872~2.18μg范围内,盐酸小檗碱的峰面积与进样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果见表1。

表1线性关系实验结果(略)

1.1.4精密度实验精密吸取上述对照溶液20μl(浓度0.0872mg/ml)重复进样5次,测定、记录盐酸小檗碱峰面积,结果见表2。

表2精密度实验结果(略)

实验表明,精密度良好。

1.1.5稳定性实验取样品供试液,分别于0,4,8,12,16h分别进样20μl,测定,记录盐酸小檗碱的峰面积,结果见表3。

表3稳定性实验结果(略)

实验表明,样品供试液在16h内稳定性良好。

1.1.6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将黄连样品于60℃烘干,粉碎,过三号筛,粉末取约0.1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盐酸-甲醇(1∶100)95ml,置60℃恒温水浴中加热15min,取出,用超声波清洗机超声30min,取出,放置过滤,用盐酸-甲醇(1∶100)定容,混匀,用0.2μm的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样品液。

1.1.7样品测定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记录峰面积,用外标法计算含量。

1.2黄连根茎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1.2.1仪器与试药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岛津公司UV-1604型)。

试药:乙醇、甲醇、氧化铝等均为分析纯。

1.2.2方法供试液制备及测定:黄连样品低温烘干,粉碎,过三号筛,样品粉末置干燥器中备用。精密称取黄连粉末约0.8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盐酸甲醇(1∶100)适量加热回流提取,至提取液无色,将提取液适当浓缩,转移到50ml量瓶中,用盐酸-甲醇(1∶100)少量洗涤容器,洗涤液并入提取液中,并加至刻度,照柱色谱法[2](《中国药典》2000版Ⅰ部附录32试验),精密量取5ml,加于已处理好的氧化铝柱(玻璃柱,内径约9mm,中性氧化铝5g,湿法装柱,用30ml乙醇预洗)上,用乙醇25ml分次洗脱,收集洗脱液,置50ml量瓶中,加乙醇稀释至刻度,精密吸取2ml,置50ml量瓶中,加硫酸液(0.05mol/L)稀释至刻度,摇匀,照分光光度法[2](附录26),在345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C20H17NO4·HCl的吸收系数为728计算,即得:黄连中总生物碱的含量以盐酸小檗碱计算,公式如下:

总生物碱百分含量(%)=A×50ml×50ml×50ml728×100×2ml×5ml×w×100%

2结果

2.1黄连根茎中的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变化结果见表4及图1~2。

从表4和图1可见,2年生黄连根茎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在8月底和9月中旬达到全年的最高峰,12月底其根茎中的盐酸小檗碱含量是当年盐酸小檗碱含量的第2个高峰值,在开花结实期的4月,黄连根茎中的小檗碱含量几乎为全年最低,这是否与开花结实期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有关。

由表4和图2可见,3年生黄连根茎中的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变化趋势为6月底达到最高峰,在开花结实期的四月,黄连根茎中的小檗碱含量几乎为全年最低,到5月中旬逐渐升高,其余各月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基本一致。

表4黄连根茎药材不同时间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含量变化规律(略)

图1两年生黄连不同时间的小檗碱含量(略)

图23年生黄连不同时间的小檗碱含量(略)

由表4可见,4年生黄连和5年生黄连根茎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为所测各年份中含量最高,此两年中的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尤以9~10月为最高,利用统计学进行回归分析,4年生根茎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与采收日期间呈二次回归关系,拟合的方程式为:

Y=5.64+0.591X-0.029X2r=0.86

5年生黄连根茎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与采收日期也呈二次回归关系,拟合的方程为:

Y=6.22+0.38X-0.017X2r=0.74

2.2黄连根茎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动态结果见图3及表5。

图3黄连根茎不同年份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略)

从表5和图3可见,黄连不同年份根茎中的总生物碱含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0~11月含量最高,尤以5年生黄连为最高。在2~5年生黄连根茎中,以10~11月黄连根茎中的小檗碱含量达到最高值,其中尤以5年生黄连的盐酸小檗碱含量为最高。这与黄连干物质积累也是在10月左右达到最高峰的情况近似。

3讨论

盐酸小檗碱和总生物碱是黄连生理活动的次生代谢产物[3],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黄连在生育后期其干物质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显著增加。黄连生育后期的生理活动可能有利于黄连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

表5黄连根茎中总生物碱的含量动态(略)

从质量角度确定黄连采收的主要依据是黄连根茎中的盐酸小檗碱和总生物碱的积累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黄连的最佳采收期为9~11月的5年生为最高,建议作为最佳采收期,这与传统习惯的采收期相吻合。说明几百年来石柱县黄连产区形成的黄连采收期能够保证黄连的质量,具有科学依据。

有关黄连根茎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研究较多[3,4],各家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这可能与取样和不同的生态地理环境有关。对黄连总生物碱的含量动态研究鲜有报道,我们认为,对黄连根茎中有效成分的积累规律研究应与总生物碱相结合来作为黄连药材的质量指标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孔文彦,黄正方.实用黄连栽培技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3.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附录32,附录26.

有效成分范文篇4

1.1仪器

岛津LC-20A高效液相分析仪(SPD-20A紫外检测器);752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仪器科技有限公司);RE52-86A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METTLERAE240电子分析天平(瑞士)。

1.2试药柴胡药材购于河南省药材公司,经本院陈随清教授鉴定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chinenseDC.的干燥根;柴胡皂苷a对照品自制,经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含量为:99.91%;乙腈为色谱纯;水为双重蒸馏水;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

2.1单因素实验

分别以药材浸渍温度、浸渍时间、料液体积比、蒸馏液收集量等为因素,在不同水平下进行单因素实验,筛选出影响柴胡挥发油提取的主要因素和水平,同样分别以乙醇浓度、pH值、柴胡皂苷提取时间、料液体积比等为因素,在不同水平下进行单因素实验,筛选出影响柴胡皂苷提取的主要因素和水平。从而为正交实验设计提供依据。

2.2挥发油的提取和测定方法随机称取50g柴胡干燥粗粉,置于500ml圆底烧瓶中,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在不同条件下提取柴胡挥发油,收集蒸馏液,加3%丙二醇摇匀,精密量取上述蒸馏液2ml两份,一份置5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摇匀,作为样品液,另一份置蒸发皿中,置水浴上蒸干,残渣用蒸馏水溶解,转移至5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定容,摇匀,作为空白。用752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77nm波长处测定蒸馏液中挥发油的吸收度。

2.3柴胡皂苷的提取取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滤干,置于500ml圆底烧瓶中,在不同条件下回流提取柴胡皂苷,过滤得滤液,减压低温浓缩成每毫升含0.5g柴胡的浓缩液,备用。

2.4柴胡皂苷a含量测定

2.4.1色谱条件大连伊利特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37∶63;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08nm;柱温35℃;进样量20μl。

2.4.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柴胡皂苷a对照品5.09mg,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ml,摇匀,配成0.509mg/ml对照品溶液,冷藏备用。

2.4.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上述浓缩液10ml减压蒸干,加20ml甲醇溶解残渣,过滤得滤液。再取2ml滤液至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定容,摇匀,冷藏备用。

2.4.4线性范围考察精密吸取对照品储备液2.0,6.0,10.0,14.0,18.0μl,在“2.4.1”项下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以峰面积积分值Y为纵坐标,对照品溶液进样量X(μl)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n=5),得线性回归方程为Y=209413.7X-162379.4,线性范围为0.9720~9.635μg,相关系数为r=0.9997,线性关系良好。

2.4.5精密度实验

精密吸取对照品20μl,在“2.4.1”项下色谱条件下重复进样5次测定,记录峰面积,RSD为1.5%(n=5),表明精密度良好。

2.4.6稳定性实验

将供试品溶液在室温下贮存,在“2.4.1”项下色谱条件下,分别于0,2,4,6,8h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RSD为2.0%,表明样品在8h内稳定。

2.4.7重复性实验

精密称取同一批样品5份,按供试品溶液处理方法制备样品溶液,在“2.4.1”项下色谱条件下重复进样测定5次,记录峰面积,RSD为2.1%(n=5)。

2.4.8样品测定精密吸取20μl样品溶液,在“2.4.1”项下色谱条件下进样测定,记录峰面积,计算各样品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

2.5正交实验以柴胡蒸馏液中挥发油的吸收度和柴胡皂苷a的含量为检测指标,参照单因素实验结果,分别以药材浸渍温度、挥发油收集量、柴胡皂苷提取时间、柴胡皂苷提取溶剂料液比等主要因素及不同水平进行L9(34)正交设计,筛选最佳工艺。正交实验因素和水平见表1。表1正交实验因素及水平(略)

3结果

3.1浸渍温度对挥发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分别在30,40,60,80℃温度下浸渍6h,料液比1∶6,提取1次,考察浸渍温度对挥发油提取效果的影响。测得吸收度依次为:0.303,0.984,0.758,0.587。由测定结果可知,在40℃下浸渍吸收度达到最大。且变化显著,所以浸渍温度应选在40℃左右。

3.2浸渍时间对挥发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在40℃下,分别浸渍0,2,4,6,8h,料液比1∶6,提取1次,考察浸渍时间对挥发油提取效果的影响。测得吸收度依次为:0.470,0.559,0.650,0.940,0.722。由测定结果可知,浸渍6h吸收度最大,浸渍4h和8h吸收度相当。

3.3料液比对挥发油提取效果的影响料液比分别为1∶5,1∶6,1∶8,1∶10,提取1次,考察料液比对挥发油提取效果的影响,测得吸收度依次为:0.316,0.443,0.337,0.258。由测定结果可见,料液比1∶6吸收度最大。且变化显著。

3.4挥发油收集量对挥发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分别收集100,200,300ml蒸馏液,考察挥发油收集量对挥发油提取效果的影响,测得吸收度依次为:0.454,0.507,0.596。由测定结果可知。随着收集量的增多,吸收度逐渐增大,但增加趋势不显著。

3.5乙醇浓度对柴胡皂苷提取效果的影响分别以95%,75%,60%,45%乙醇,料液比为:1∶6,提取柴胡皂苷。考察不同乙醇浓度对柴胡皂苷提取效果的影响,柴胡皂苷a含量依次为:0.20%,0.15%,0.12%,0.12%。由测定结果可知,柴胡皂苷提取率随乙醇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在95%乙醇浓度时最大。且变化较显著。因此选用95%乙醇提取。

3.6pH值对柴胡皂苷提取效果的影响分别用0,5%,10%,15%的氨水95%乙醇液提取皂苷。考察pH值对柴胡皂苷提取效果的影响,柴胡皂苷a含量依次为:0.20%,0.25%,0.24%,0.24%。由测定结果可知,碱性乙醇提取效果比较好,含5%~10%氨水95%乙醇条件下提取液中柴胡皂苷a变化不显著,因此选用含5%氨水。

3.7提取时间对柴胡皂苷提取效果的影响用95%乙醇分别在0.5,1,2,3h提取皂苷。考察提取时间对皂苷提取效果的影响。柴胡皂苷a含量依次为:0.20%,0.25%,0.20%,0.20%。由测定结果可知,提取1h时提取率最大。提取时间再长提取率就逐渐下降。

3.8料液比对柴胡皂苷提取效果的影响在10,8,6,5,3倍不同料液比条件下回流提取柴胡皂苷。考察料液比对柴胡皂苷提取效果的影响。柴胡皂苷a含量依次为:0.15%,0.15%,0.20%,0.21%,0.14%。由测定结果可知,料液比为在5~6倍时提取率最大。

3.9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因柴胡中的挥发油和柴胡皂苷a均为有效成分,权重应相等。则规定吸收度中最大值0.945及柴胡皂苷a含量中最大值0.33%为100,其余值对应比较,两项加和后平均得综合评分值。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见表3。表2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略)表3误差分析(略)

由表2和表3可知,柴胡挥发油收集量的极差最大,其次是料液比和柴胡皂苷提取时间,故对于柴胡提取效果影响的大小顺序为B>D>C>A,由于A和C影响不显著,故综合考虑,选择最佳提取方案为A1B1C1D3,即40℃浸渍,收集100ml挥发油,8倍量含5%氨水的95%乙醇提取1h。

3.10最佳方案的验证实验取50g柴胡粗粉置500ml圆底烧瓶中,在最佳提取条件下提取。重复两次。结果见表4。表4验证实验结果(略)

由表4可见,采用优化最佳工艺提取有效成分柴胡挥发油和皂苷,其挥发油吸收度和柴胡皂苷a的含量都较高,且工艺条件稳定可靠,重复性好。

4讨论

柴胡挥发油和柴胡皂苷为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两者的提取是较为矛盾的。据文献资料,柴胡皂苷在6h内稳定,而要完全提取挥发油则要较长时间。这将导致柴胡皂苷的分解、降解等一系列不稳定的反应,使柴胡皂苷的含量降低。因此要同时兼顾挥发油和柴胡皂苷的提取,可考虑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柴胡挥发油,采用碱性醇提工艺代替传统的水提工艺提取柴胡皂苷。且在提取过程中发现,柴胡皂苷a受热容易分解,随着加热时间增长,含量逐渐减少,因此在各加热环节,如提取,浓缩,干燥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低温,以减少柴胡皂苷a的损失。

中药成分复杂,应综合考虑各有效成分的性质及其在制备过程中的变化,以保证制剂的质量和疗效。据文献资料,柴胡中含柴胡皂苷a大约在0.2%~0.4%,从本实验最佳工艺提取液中测得柴胡中柴胡皂苷a的含量为0.32%,因此本工艺提取效果较好。至于挥发油的含量,各种文献所得结果不尽相同,甚至相差10倍以上,由于药材的原因,如药材部位、采收时间、产地等的影响难以衡量,因此本实验在不影响挥发油提取的前提下还兼顾了柴胡皂苷a的提取,从而为柴胡的提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照。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62.

[2]杨云.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手册(修订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612.

有效成分范文篇5

1中药猫爪草的化学成分

有关猫爪草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不多,它的有效成分至今没有确切报道。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测定,猫爪草根含有氨基酸、有机酸和糖。其全草含糖为16%、油为1.2%、植物碱很少[2]。另有报道,猫爪草根及全草呈氨基酸有机酸及糖的反应[3]。

1.1姚成等[4]对山东、湖北、安徽、新疆及河南5个产地的猫爪草中的氨基酸分析表明,猫爪草所含的氨基酸种类较丰富,达15种之多,其中尤以天冬氨酸、亮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含量为高。

1.2日本学者从猫爪草根中分离得到了葡萄糖、阿拉伯糖及半乳糖[5,6],张幸国等[7]从猫爪草中的乙酸乙酯分离得到β-D-葡萄糖。贾慧青等[8]采用比色法测定其可溶性糖含量占10.6%。

1.3全山丛等[9]对猫爪草的块根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含有多种人体必需且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如Zn、Fe、Mn、Cu、Cr等,且以Zn、Fe、Mn含量较高,而肺结核患者头发中锌、铁含量明显比健康人低。因此认为较高的锌含量可能对抗肺结核患者由于锌的降低致机体免疫器官萎缩、免疫细胞受抑制、免疫应答减弱、白细胞杀菌能力下降等的治疗有所帮助。

1.4姜达衢等[10]从其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肉豆蔻酸十八烷基酯、二十烷酸和豆甾醇。郭学敏[11]除分离得到了上述三种化合物外,还分离得到了β-谷甾醇、γ-酮-δ-戊内酯(即小毛茛内酯)以及β-谷甾醇和豆甾醇的D-葡萄糖苷。王爱武等[12]对猫爪草中脂肪酸成分用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法提取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从中鉴定出了12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十六烷酸。陈军等[13]对猫爪草进行回流提取,提取液经浓缩后进行甲酯化,并用GC-MS法对其脂肪酸及有机酸的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其结果表明,猫爪草乙醚提取物中检测出含有23种物质,鉴定出其中的15种脂肪酸和有机酸。熊英等[14]采用溶剂提取法和柱色谱分离法从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分离鉴定9个化合物,包括粗贝壳杉黄酮-4’-甲醚(I)、榧双黄酮(I)、罗汉松双黄酮A、白果素等。

1.5张海松等[15]对猫爪草的挥发油进行提取并对其进行GC-MS分析,其结果表明,常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61种成分,其主要化合物为酯、烷烃、芳香族化合物,其中以酯类为主,主要有丁二酸二异丁酯、丁二酸甲基二异丁酯;其次是烷烃,主要有二十五烷、四十烷、四十四烷;芳香族化合物主要有1-甲基萘、2-甲基萘等化合物;此外还有少量的酸、酮、醛、醇、烯以及含硫化合物等。而超声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共鉴定出49种成分,其主要化合物为烷烃及酯类化合物,其中以烷烃为主,主要有二二酸二异丁酯、丁二酸甲基二异丁酯;其次是烷烃,主要有二十五烷、四十烷、四十四烷;芳香族化合物主要有1-甲基萘、2-甲基萘等化合物;此外还有少量的酸、酮、醛、醇、烯以及含硫化合物等。

1.6陈彦等[16]则采用DEAE-Cellulose-52和Superdex200柱色谱得到一种以β-D-葡萄吡喃糖为主的多糖-蛋白复合物,能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HL260的抑制作用。

2猫爪草抗结核菌的作用机制研究

2.1猫爪草的药理研究证明,猫爪草的三种制剂(煎剂、生药粉末及醇提液)在试管内对强毒人型结核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猫爪草煎剂生药粉末的抑菌浓度为1:10,其醇提液的抑菌浓度为1:1000,且抑菌较异烟肼强。田菲菲等[17]发现猫爪草提取物对真菌黄瓜炭疽病菌和白菜黑斑病菌在质量浓度为0.01g/ml的条件下对2种植物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超过50%,可作为一种生物农药考虑。猫爪草的煎剂、生药粉末及醇提液在试管内对强毒人型结核菌(H37RV)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菌作用比异烟肼稍强。将猫爪草、青蒿水浸液过滤后以1∶200浓度分别制成改良罗氏中药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经灭菌后分别接种结核菌混悬液,结果对照培养基中结核菌生长良好,而中药培养基无结核菌生长。

2.2有人通过对其进行微量元素分析后认为,结核患者头发中微量元素Zn、Fe、Mn含量明显比正常人低,猫爪草中较高的Zn、Fe、Mn含量对抗了由于Zn降低导致的肌体免疫细胞抑制,从而减弱了对感染的易感性[18],但这种杀菌机理的理由并不充分。

2.3詹莉等[19,20]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Qc-RT-PCR)方法及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猫爪草有效成分小毛茛内酯(Tern)进行了抗结核菌分子免疫学机制的研究和猫爪草所含的小毛茛内酯对体外诱导结核病人周围血管淋巴裂解肽(GLS)基因表达的作用,Tern是从猫爪草中分离提取的一种δ-内脂类化合物,鉴定为γ-酮-δ-戍内酯。GLS是在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激活晚期被诱导表达的一种多肽,具广谱抗菌活性,尤其是能杀灭结核菌。因此,GLS基因表达的高低是CTL杀灭胞内细菌分子效能的指标之一,Tern可望作为一种新型的内源性抗生素颗粒裂解肽的诱导剂,治疗耐药结核病。

2.4猫爪草多糖和皂苷可明显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血清溶血素形成和增加外周血T淋巴细胞数[21],从而起到抗结核的作用。李君霞[22]则报道以猫爪草多糖对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提高作用为最好。

3猫爪草制剂及临床应用

由于猫爪草具有消肿、散结等多方面的功效,临床上早有应用。常用的制剂既包括胶囊、丸剂、散剂、合剂、25%酊剂、煎剂等内服制剂,此外尚有注射液,但多数是医院自制剂,仅猫爪草胶囊获得了正式的批准文号并收载在《卫生部药品标准》中,国内主要由河南信阳市固始制药厂生产。猫爪草丸剂、胶囊以及疗肺散、抗痨灵等中成药都可用于治疗肺结核。10%~15%猫爪草煎剂亦可用于肺结核的局部治疗。张志军[23]采用猫爪草胶囊治疗淋巴结结核60例,总有效率98.3%;席秀娥等[24]采用猫爪草胶囊加常规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11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临床6个月总有效率87.27%,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对异烟肼、链霉素耐药的患者也有一定疗效。

有效成分范文篇6

1.1仪器与试剂CS-9301PC双波长飞点层析扫描仪(日本岛津公司);CAMAGLINOMATV半自动点样仪(瑞士卡马公司);定量毛细管(美国MICROCAPS公司);XS205双量程电子分析天平,量程:万分之一和十万分之一两档(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硅胶G板(青岛海洋化工厂);DU-7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BACKMAN公司);盐酸水苏碱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12-200407;苯酚、浓硫酸和葡萄糖等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蒸馏水。

1.2药材分别采自贵州省惠水县和贵阳市郊乌当,药材样品均经贵阳中医学院魏升华讲师鉴定为红花益母草LeonurusjaponicusHoutt.,本实验均用益母草地上部分。

2方法与结果

2.1水苏碱的分析[5]

2.1.1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干燥益母草样品粉末约1g,置圆底烧瓶中,加入乙醇约50ml,加热回流1.5h,放冷,滤过,滤渣及回流容器用乙醇50ml分次洗涤,合并滤液和洗液,蒸干,残渣用乙醇溶解,转移至10ml容量瓶中,加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离心(5000转/min,5min),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在105℃干燥3h的水苏碱对照品适量,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030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2.1.2薄层色谱分析条件用硅胶G薄层板,点状点样,点样量10μl。以正丁醇-盐酸-乙酸乙酯(8: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后,在105℃加热15min,放冷,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0:1)混合溶液至斑点显色清晰,晾干,立即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密封。反射法单波长锯齿形扫描。波长λS=510nm,狭缝0.4mm×0.4mm。在上述分析条件下对薄层色谱进行扫描分析。

2.1.3线性关系的考察用半自动点样仪在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点盐苏碱对照溶液2、4、6、8、10、12、14μl,用上述条件展开显色后进行薄层扫描测定,以点样量(μg)为横坐标,峰面积(A)为纵坐标,求出回归方程为:Y=185.75X-411.09,r=0.996,表明水苏碱在4.06~28.4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由于直线不通过原点,因此用外标两点法计算含量。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1.4稳定性考察在同一块薄层板上分别点8μl样品溶液和10μl对照品溶液,依上述色谱条件和扫描条件操作,分别在0、0.5、1、1.5、2h扫描测定盐酸水苏碱峰面积,结果峰面积的RSD为0.38%,表明盐酸水苏碱在本实验条件下2h内稳定。

2.1.5同板精密度和异板精密度试验分别在同一薄层板上和在另外5块薄层板上点同一供试品溶液五个点,每个点10μl,并以水苏碱对照品溶液3、8μl作为随行标准,分别扫描测定其峰面积,按上述分析条件测定,以峰面积计算,同板精密度RSD为1.00%,异板精密度RSD为1.90%。

2.1.6重复性试验和回收率试验分别称取同一益母草药材5份,按2.1.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和2.1.2“薄层色谱分析条件”操作,测得水苏碱平均含量为1.09%,RSD为2.52%。精密称取盐酸水苏碱平均含量为1.09%的益母草药材5份,每份约0.5g,精密加入水苏碱对照品5.00mg,同时加入约50ml乙醇回流提取,按上述“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和“薄层色谱分析条件”进行溶液制备和测定,结果5次回收率平均值:99.76%,RSD=1.34%。

2.1.7含量测定与结果按上述“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和“薄层色谱分析条件”对各样品进行溶液制备和测定,结果见表1。表1益母草样品中水苏碱和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2.2多糖的分析[6]

2.2.1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干燥益母草粉末约0.3g,置圆底烧瓶中,精密加入50ml蒸馏水后称重,加热回流提取3h,冷却后称重,用水补足损失量,摇匀,过滤,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4ml于50ml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作样品液。从样品液中精密量取2ml于25ml比色管中,分别精密加入5%的苯酚1ml、浓硫酸5ml,摇匀,置沸水浴中保持15min后取出,冷至室温,即为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经105℃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适量,用水制成每1ml含56.17μg的溶液,作对照品溶液。

2.2.2标准曲线的制作精密吸取56.17μg/ml葡萄糖对照品溶液0.3、0.6、0.9、1.2、1.5、1.8、2.0ml,分别置于25ml比色管中,体积不足2ml者用水补足至2ml,以下按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项下“分别精密加入5%的苯酚1ml”起,同法操作即得。以相应试剂为空白,于491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0.0592C-0.00113;r=0.9997

结果表明葡萄糖在2.1064~14.042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2.3精密度和稳定性实验用同一供试品溶液连续5次测定其吸光度和每隔1h测定一次吸光度,共测定4次,计算出精密度实验的RSD%为0.22;稳定性试验的RSD%为0.55。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显色后的溶液3h内稳定。

2.2.4重复性试验和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2005年6月采收的惠水野生益母草样品5份,每份约0.3g,按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供试溶液,按2.2.2“标准曲线的制作”项下的相同测试条件进行测定。样品含量平均值为4.46%,RSD%为0.79。精密称取已知多糖平均含量为4.46%的益母草供试品5份,每份约0.16g,分别精密加入浓度为0.142g/ml的葡萄糖对照品溶液50ml,以下按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供试溶液,按2.2.2“标准曲线的制作”项下的相同测试条件进行测定,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8.87%,RSD%为0.71。

2.2.5样品含量测定按“2.2.1”项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用“2.2.2”“标准曲线的制作”项下的相同测试条件对各样品进行多糖含量测定(含量按葡萄糖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水苏碱是益母草的主要药用成分之一,而多糖虽不是益母草的主要药用成分,但对许多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却不可忽视。由实验数据看出,人工种植益母草中水苏碱含量在开花前随生长年限变化呈递增趋势,此时益母草中的多糖含量也相对较高。而到果期水苏碱含量明显下降的同时,多糖含量也明显下降。多糖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也就是说多糖的存在是水苏碱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一种保障,果期由于植物体内大量消耗糖分,水苏碱的合成也相应降低,含量也随之降低。人工种植益母草与野生益母草相比,由于注意管理,人工种植益母草中水苏碱和多糖含量较高,而野生益母草中却相对较低。

从人工种植益母草中水苏碱和多糖含量变化有一定规律来看,中药制剂的质量首先是原料药材的质量要得到保证,其质量才可控,而野生益母草生长年限难以确定,水苏碱和多糖含量变化也不易掌握,因此用其作为原料生产的复方制剂质量也难以保证。人工种植益母草是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一个发展方向,掌握其最佳采收时间,控制原料药材的质量,也就保证了中药制剂质量的稳定。所以,益母草由野生转为人工种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范美华,王健鑫,李鹏,等.益母草的研究进展.中药药物与临床,2006,6(7):528.

2张娴,彭国平.益母草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2):162-166.

3刘吉成,牛英才.多糖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4吴华振.植物多糖的药理作用及应用进展.实用医技杂志,2005,12(7):1803-1804.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03.

6高言明,陈海云,龚飞.中药金樱子不同采收期多糖的含量分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1):57-58.

有效成分范文篇7

一、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混配制剂总含量)的设定应当符合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环境、降低使用成本、方便使用的原则。

二、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设定应当为整数,常量喷施的农药产品的稀释倍数应当在500-5000倍范围内。

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已对有效成分含量范围作出具体规定的,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应当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

四、尚未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或现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有效成分含量范围未作出具体规定的,农药产品有效成分含量的设定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有效成分和剂型相同的农药产品(包括相同配比的混配制剂产品),其有效成分含量设定的梯度不得超过5个;

(二)乳油、微乳剂、可湿性粉剂产品,其有效成分含量不得低于已批准生产或登记产品(包括相同配比的混配制剂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

(三)有效成分含量≥10%(或100克/升)的农药产品(包括相同配比的混配制剂产品),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间隔值不得小于5(%)或50(克/升);

(四)有效成分含量<10%(或100克/升)的农药产品(包括相同配比的混配制剂产品),其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间隔不得小于有效成分含量的50%。

五、含有渗透剂或增效剂的农药产品,其有效成分含量设定应当与不含渗透剂或增效剂的同类产品的有效成分含量设定要求相同。

六、不经过稀释而直接使用的农药产品,其有效成分含量的设定应当以保证产品安全、有效使用为原则。

有效成分范文篇8

药物的临床应用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剂型。一般来说,剂型选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首先,需要考虑病情相关状况。这需要分析病人发病特点、发病症状、病情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病灶的具体部位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剂型的选择,急症患者需要吸收快释放快的剂型,慢性病患者需要释放缓慢的剂型,局部病症比如肿瘤等病症需要靶向给药等等,总之要综合考虑患者状况和病症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剂型。第二,剂型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中药的品种很多,而且化学成分较为复杂,多属于复方中药,少则几种化学成分,多达几百种,这就给剂型选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选择剂型要结合临床需求,为了使得药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功效直达病灶,首先就要弄清药剂成分属于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还是挥发性成分,只有了解这些成分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的剂型达到治疗的目的。第三,剂型选择要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等。儿童用药我们一般选择糖浆剂和注射剂,咽喉病的患者一般不采用口服固体制剂,慢性病患者一般不适宜选择注射剂。第四,要成分考虑处方剂量的要求。虽然我们的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依然不可能实现0无效成分,甚至不少药物的无效成分比例很高,药物精制纯化方面还有很大的亟待进步的空间,因此,如果处方量大的话不适宜做成胶囊、片剂。

2工艺设计路线的确定

工艺设计路线的确定要遵循相关的中医理论,要考虑实践用药需要和药剂化学成分。例如有的药物的化学成分既包括了脂溶性的成分,也包括了水溶性的化学成分,丹参就属这种情况,治疗不同疾病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成分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工艺路线设计时要考虑到处方主治病。总之,在工艺路线设计时,要细致分析药性、有效成分的厉害性质,还有生产条件、生产成本,设计所得的提取路线要经过仔细论证,严密论证路线可行性,并进行预试验来把关。工艺路线设计的原则就是既要保证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又要简化工艺步骤追求生产的经济性。在遵守上述原则的前提下,制药企业需要提高认识,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努力以期提高新药研制开发的技术要求,必要时还需考虑单提或特殊的提取路线。

3提取工艺设计条件的优选

确定工艺路线之后,就要考虑优选提取工艺条件。工艺条件也是影响提取效果和药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所谓优选提取工艺条件,就是为药剂有效成分提取寻找最佳的可以获得高提取率、高质量、好疗效的工艺条件,常用的方法有均匀设计法、正交法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优选时要选中控制目标,不能舍本逐末,比如一般我们不以出膏量的多寡来判断提取物的质量优差,而是以目标药剂的主要化学成分或者有效成分来作为控制目标。部分特殊的药物和处方,可能需要考虑其他重要指标,比如毒副作用大小等等。

4分离与纯化工艺设计研究

有效成分范文篇9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药剂

30%嘧菌酯•咪鲜胺微乳剂,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5%咪鲜胺微乳剂,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

2.试验对象

防治对象为水稻稻曲病。供试作物为孕穗期至黄熟期的移栽田水稻,供试品种为晚熟常规稻“八桂香”。

3.作物栽培及环境条件

试验设在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新村的晚稻水田中,试验田较平坦、开阔,历来均发生稻曲病。试验田肥力较高,禾苗徒长,叶片浓绿。施药时水稻处于孕穗期。

二、试验设计

1.试验处理试验设7个处理,重复4次,每小区面积20米2。

2.施药方法用喷雾法对植株施药,将各药剂按试验设计量对水搅拌均匀,分别在水稻孕穗期、破口期和灌浆期各施1次药,连续使用3次。

3.施药时间本试验共施药3次,第1次施药时间为2011年10月8日,水稻处于孕穗期;第2次施药时间为10月15日,水稻处于破口期;第3次施药时间为10月22日,水稻处于齐穗期。

4.试验田用水量每公顷药液用量为750千克,空白对照喷施等量清水。

三、调查、记录、药效测算方法

水稻黄熟期进行病情调查,每小区5点随机取样,每点取样20丛水稻,共计100丛。分别调查各处理的有效穗总数、病穗数、总粒数和病粒数,分别记录各处理的有效总穗数、病穗数、总粒数和病粒数,分别计算各处理的病穗(粒)率和穗(粒)防效。

四、结果与分析

1.防病效果在水稻黄熟期即末次施药后12天,分别对各处理小区的水稻稻曲病病情进行调查,结果为30%嘧菌酯•咪鲜胺微乳剂对水稻稻曲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①由表2可知:对水稻稻曲病病穗的防效以处理3防效最好,与处理4、处理5防效相比,均达差异显著水平;处理2防效与处理4、处理5防效相比,虽然未达差异显著水平,但防效略高,且均显著高于处理6的防效。②对水稻稻曲病病粒的防效,以处理3防效最好,与处理2的防效相比未达差异显著水平,但与处理4、处理5防效相比均达差异显著水平;处理2防效与处理4、处理5的防效相比明显要高,且均显著高于处理6的防效。试验表明:30%嘧菌酯•咪鲜胺微乳剂在有效成分135~180克/公顷使用时,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市场上其他药剂,此复配杀菌剂增效十分明显。

2.安全性调查试验期间试验药剂30%嘧菌酯•咪鲜胺微乳剂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作物安全,对其他非靶标生物没有产生不良影响。

有效成分范文篇10

输血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抢救,但输血也存在一定风险。随着现代输血事业的迅速发展,传统输血的观念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输血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已进入成分输血时代。成分输血使输血治疗更加科学化,克服了过去输血副作用大、浪费多等缺点,提高了输血水平,是现代输血学的一个新突破。

1输全血的弊端

输血以安全有效为最基本的要求,传统的输血方法是不论患者需要何种血液成分都输注全血,但输全血存在以下弊端和安全隐患。

1.1使循环负荷加重在1u全血中血浆所占的容量大,按有效成分治疗量折合成全血后输入全血量多,对老年人和儿童患者输入大量全血会引起循环超负荷使病情加重[1],如引起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1.2易引起输血反应由于全血中含有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使全血含免疫原增多,会有各种抗原进入受血者体内,增加了输血同种免疫机会,如引起发热反应、急性溶血反应等[2]。

1.3不能做到一血多用,浪费血液资源全血的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的,而全血中其他成分如血小板、凝血因子和颗粒白细胞则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活性逐渐降低甚至全部丧失。如Ⅷ因子在4℃保存24h活性即损失一半,血小板在24h后活性全部丧失。

1.4增大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病毒在全血各成分中含量不同,如有的病毒在血浆中含量较多,如患者只需红细胞时如输注全血则增加了感染病毒的机会,如感染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1.5增加经济负担如50ml的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PC1)至少需要400ml左右的全血制备。

1.6稳定性差保存1周后的全血具有功能的成分仅有红细胞和血浆蛋白,其他成分如血小板等功能则全部丧失。

2成分输血的优点

成分输血是通过科学方法把血液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针对患者病情需要而有选择性地输注,与输全血相比成分输血具备以下优点。

2.1纯度高,疗效好血液中的有关成分通过提纯得到高浓度、高效价的成分血使其比全血疗效更高。如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浓缩血小板含量可达5.5×1011/(400~500)ml,输入机器单采血小板可在短时间满足治疗要求并避免了输入全血产生的一系列副作用。另外成分血比全血中含钾、乳酸氨和枸橼酸盐都低,更适合心功能障碍的病人。

2.2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当病毒污染血液时[2],病毒是不均匀分布在各种血液成分中,有的成分如白细胞和血浆中病毒分布较多,危险性相对其他有效成分就大。而有的成分如红细胞中病毒分布相对较少,因此危险性也就相对较小。当病人只需某种血液成分时,特别是只需某种病毒危险性相对较小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时,就应该只给病人输注这种成分,如输全血则会增加病人感染病毒的危险,而这完全可以通过成分输血来避免。实际上,临床大部分输血病人都仅需输红细胞。另外,通过成分输血将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血液成分,为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创造了条件。对于全血,由于其由各种血细胞和血浆蛋白质组成,目前不可能建立一种适合所有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技术处理全血,但当将全血分离制备成不同血液成分时,就有可能针对各种不同的血液成分研究建立适合该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方法,从而既灭活其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又保持该血液成分的活力和功能,保证了制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2.3副作用少,输入相对安全成分血制品有效成分浓度高,含免疫原少,可减少抗体形成和同种免疫反应,输用这种血可以减少多种血型抗原对受血者机体的刺激,减少输血同种免疫的机会。对一些输全血有反应而又必需某种血液成分的患者可输用成分血,这样既能纠正输血反应又能有效治疗。如对血浆过敏的患者可输用洗涤红细胞,对白细胞有反应的患者可输入少白细胞制剂。

2.4稳定性好,便于运输和保存如去除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可保存10年。

2.5一血多用,节约用血提高了血液的利用价值,如全血可分离制备成冰冻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分别应用效益高。如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采供者循环血量3000~5000ml可供血小板3~4.2×1011/200ml甚至更多,其余血液成分回输入供者,避免了浪费。

2.6有效成分活性高成分血是在采血后6h之内制备成,此时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活性还未丧失,各种有效成分在未丧失活性前分离并保存于适当条件下使存活率高,如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PC2)在(22±2)℃(轻震荡)条件下用专用袋制备可保存5天。

2.7降低费用成分血实用、经济,减轻了社会和个人经济负担。

3成分血较常用的种类及主要作用

3.1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CRC),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红细胞悬液(CRCs)、洗涤红细胞(WRC)、冰冻红细胞(FTRC),主要作用是增强运氧能力。

3.2白细胞制品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GRANs)主要作用是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

3.3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PC1)和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PC2),主要作用是止血[3]。

3.4血浆制品新鲜液体血浆(FLP)、新鲜冰冻血浆(FFP)、普通冰冻血浆(FP)和冷沉淀(Cryo),主要作用是补充凝血因子,扩充血容量。

成分输血作为临床治疗手段已经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成分输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医院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大力推广成分输血,通过成分输血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提高输血安全性[4]。

【参考文献】

1梅忠愿.成分输血研究进展.成都医药,1996,2:2.

2高峰.输血安全和临床输血概论(2).外科理论与实践,2005,10(1):附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