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观课议课十篇

时间:2023-04-09 20:18:43

有效观课议课

有效观课议课篇1

关键词:沟通 教学行为 有效性 反馈

“观课议课是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充分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彼此围绕相关信息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完整的观课议课活动主要包括: 首先是观课前教师间的交流。教师间的交流目的在于了解授课教师的主旨,并就观课议课的内容和形式达成一致,以便获得议课共鸣。根据观课的内容和目的,观课者要做好观课准备,然后进行课堂观察。在观课活动中,观课者把关注焦点集中在预先设定的议课内容上,围绕其主题内容尽可能地全面收集课堂信息,梳理学生行为、效果、互动、关系推测和意见等相关内容。最后是课后议课。参与者平等交流与对话,描述课堂中的种种现象,判断师生的行为效果,探寻教育理念,提出改进措施或方案,制定出行动规划,特别是参与者要深刻反省观课议课活动的内容,收获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可从中选择自己的改进行动,或者针对观课议课中新的问题和困惑,选择相关课题内容深入学习。我认为教师在观课议课过程中主要应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教师与观课教师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

授课前进行观课议课强调对教学内容和意义的研讨,注重强调对教师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与追求、教学个性特色的尊重和理解。授课教师应就自己本堂课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理论依据、新授内容的导入、重点难点如何突破、分组讨论问题设计等都应向观课教师进行陈叙与说明,并就自己着重研究的层面想法或建议提请观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细心观察与分析,反之,观课者也可以就自己需要明白的内容或环节向授课者进行咨询。这样可以使整个观课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议课时的主题内容更加明确和突出,提高观课议课的有效性。如我们在探究《三角形中位线》一节时,预设一个实例:如何测量一个池塘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经过小组合作、交流与讨论,直到最后,学生用自己探究出来的中位线定理可迎刃而解,前后呼应,更能体现出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授课教师应听取观课教师的反馈建议

有效观课议课是为了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与学的行为、学习效果之间的联系,注重授课的实效性。在教师研讨过程中,教师应反省和修正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案设计,调整教学行为,以追求更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与提高。

观课教师在课堂观察中不是纯粹的“观众”,而也应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或帮助者。除了对课堂设计、管理、互动及其效果进行观察外,观课教师还应该积极思考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否行得通,从而提供更多的教学可能,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筛选和优化,追求教学活动设计的创新与教学环节的优化。

三、有效观课议课与教师课堂教学

在观课议课时,教师高度集中精力,注意每一个有意义的教学细节,并且让自己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思考哪些东西可以借鉴,该怎样吸收和改造。在观课议课时,观课教师始终保持“假如我上这节课”的观念,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的行为。这种行为和思想使观课者不做“观众”,而是深入地沉浸其中,使观察和研讨本节课的过程真正成为自己准备本节课的过程。有了这样的基础,一方面是要让观课教师教,自己不会手忙脚乱;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观课教师在议课时空谈大道理,真正使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

四、认真体会议课,使其指导教学实践

议课的过程既是参与者参与反思、获得经验的过程,又是由此促进教师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批判反思,使之逐步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过程。在观课议课之后,我们要及时通过反思记录和写教学叙事等形式,把自己的认识和收获记录下来,用以指导日后的教学实践。

五、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反思指导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检查和反省自己,改进和完善自己。课是普通的课,教师针对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行为,也应对这些行为和教学理念进行评价和反思,更注重强调透过行为深思内心的价值观念和教育假设,通过深度挖掘使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深度对话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假设,更新教育观念。

总之,作为教师只有明确了观课议课的目的和内涵,按照科学和合理的方法进行创新实践和研究,才能提高观课议课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创新与研究课堂,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大伟.有效观课议课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2] 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 陈大伟.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4] 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 佐藤学,李季湄.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有效观课议课篇2

我仔细阅读了陈大伟老师的《有效观课议课》,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对于教研有以下的看法:

这属于教研的一部分。平时的听课评课中,每周都要进行听课评课活动。像陈老师所言的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只听不评”好我好”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时候,都在想:这有什么意思呢?有这会时间,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可是当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的时候,比如评课分等级、评课找问题,又觉得教学压力实在太大了没有了安定感,更没有了自豪感。以前总觉得当老师是有成就感的自豪的可是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师难当,特别是课堂教学,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一旦遇到讲课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绪很消极,自信心都没有了和同事们聊一聊,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

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个永久的压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的生活、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很少有静下心来专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行为。那么,如何减轻压力,让教师们愿意研究教学呢?陈老师提出了“观课议课”的方法。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

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这是非常赞成的想。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教研的目的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公认的好课”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不针对授课教师,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都希望教师们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

那么,如何做好观课议课呢?

观课议课的首要前提是仔细观察课堂教学情况,收集课堂教学信息(事实和现象),“坐在学生身边”观察学习效果,这样在议课中才能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

观课时,不仅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感悟和体验,用头脑思考和判断;“观”对观课的老师来说只是形式,而实质是要走向深刻的思考的。

有效观课议课篇3

“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提倡课堂多元主体,教师多元角色,教学多元途径,学生学习多元模式。课堂上可“看”的成分越来越多,听课者单靠“听”不可能获得全面信息,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感知、收集课堂信息。授课者的语言和行动、师生的状态和精神面貌、课堂的情境和发生的事件等都成为感受的对象,同时观课要做到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通过观课,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校园合作文化、增加教师责任感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评”只是对授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指出教学中的主要优点和不足,容易面面俱到但重点不容易突出。又因为被评者只是被动接受,没有积极互动、平等交流,达不到平等接纳、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议”是围绕观课所收集到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展开对话,促进反思。议课以授课为取向,其目的是“怎样突破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改进和专业素质的发展。议出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设想之间的联系,议课也是提供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交流探讨的平台。

二、“观课议课”的优点

反思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观课议课的优点突出表现为:

1、“观课议课”促进了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氛围;2、“观课议课”加强了教师间分享、欣赏、交流、合作的意识;3、“观课议课”活动促进了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观课议课”是人际间的群体性活动,能够有效缩短教师间的距离。

以上四个方面是开展观课议课的目的,在实践中,应该把“改进课堂教学”放在突出的地位。只有教师感受到观课议课对自己有帮助,才能调动教师参加观课议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观课议课的效益就有可能实现。

几年来,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但是还没有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大多数教师对观课议课活动比较陌生。因此本学期教研活动,打算开展观课议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观课议课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观课议课的理论学习内容。

1、学习观课议课的背景、意义、目的。

2、学习观课议课的优点。

3、学习观课议课的流程。

4、学习分析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

以上四个方面,由教科中心主持,各教研组进行两次专题学习交流:第一次,学习“观课议课的背景、意义、目的”和“观课议课的优点”;第二次,学习“观课议课的流程”和“分析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通过学习交流,使教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开展观课议课活动的必要性,同时,了解和掌握观课议课的方法,为学校组织观课议课活动打下基础(学习材料由教科中心统一印发)。

(二)观课议课实践。

根据学校情况,本学期每个教研组安排两次观课议课活动,对这两次活动有以下要求:

1、每次观课议课活动前,每个教研组要进行商讨和分工,拟订好观察点,让每个教师都能带着问题来观课。

2、在议课过程中,不是“议”课的好坏、而是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把观察、感悟到的问题提出来。

3、议课中,要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和风格,不要总说“这节课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多说“假如我来教我会这样处理”。

4、议课可以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如,播放点轻音乐,或在校园的某个角落。

有效观课议课篇4

研究课堂的直接目的在于改进课堂,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这都需要教师在教育现场中进行研究:一是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实践反思;二是对同事和校外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和研究,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策略。这种活动实际上就是平常所说的听课评课活动。为什么提出观课议课这一概念呢?虽然将“听”换成了“观”,将“评”换成了“议”,但显示了教研文化和教研灵魂的变化。教师对观课议课的认识决定了其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态度,教师观课议课能力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效度。

观课强调运用耳朵、眼睛和观察工具,围绕主题收集整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信息,既包括师生的语言、神情和行动,又包括精神、态度和课堂中的情境,从而获得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和理解:议课则改变了授课教师或一线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现状,全体教师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力,以及倾听和理解对方的义务,集中话题,关注焦点,进行多维对话,不是对已发生的课堂教学进行判断或做出结论,而是思考和研究如何上出更为理想的课程,以追求和实现更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观课议课中,不要简单就行动讨论行动,要讨论教师的“教”是怎样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具体行为与情感态度,即透过现象探究课堂教学的本质i不要简单给授课者定性或定量评价,而是要在“同伴互助,智慧共享”中获得自助、他助和助他目标的整合。

二、观课议课与课堂教学高效的关系

所谓课堂教学高效,是指在师生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恰当教学策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即确立起新课程所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堂质量观。其中,“知识与技能”是指课堂教学的效果,看课堂是否达到基本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较过去有所增加;“过程与方法”是指课堂教学的效率,看课堂是否运用了某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看是否用最少时间和精力达成了最佳教学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课堂教学的效益,看学生的学习是否对其存在长远和持久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高效依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但由于教师缺乏深入了解自我和相互深入对话的平台,虽然明知课堂行为影响教学效率,也不知如何提高,以至长期处于困惑迷茫中,难有显著性的改进和提高。

作为教育科研方法,观课议课是基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式。它将研究的问题化为观察点,将课堂教学中的连续事件拆解成小单元,透过观察点对每个小单元进行定格和扫描,搜集、描述和记录相关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和讨论,最终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三、怎样达成观课议课效益的最大化

1 做好观课前的必要准备,为观课提供明确目的。缺乏必要准备是平时听公开课的习惯,致使评课目的不明确,重点不集中,讨论缺乏共同话题,最终导致评课时没有引起深刻反思,难以达到目标。针对传统听课评课存在的问题,观课议课要求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为集中观察和充分讨论奠定基础,主要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授课愿景确定主题。每次观课前都要有相对集中的问题和主题。

2 深入细致地观察与记录,为“思”提供基础。教学活动由具体活动构成,所以观课者要善于记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包括提问、话语、动作、要求和指令等,以及学生对应的活动,尤其是相应的细节。“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教学细节有助领悟和理解课堂,蕴含着教学中的诸多价值和意义,看似独立的无关细节,却在教学现场中形成师生间的连续反应和互动行为,也可能影响到学生延后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所以,观课教师要详细记录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和听得到的东西。当这些细节积少成多和聚沙成塔的时候,它就为教师铺就专业成长和教学经验的道路。

3 在观课中全面分析,为“议”做好充分准备。观课中要将“思”贯穿“观”的全过程,尤其是教学中出现的热烈或意外冷场,以及效果不明显的地方,要进行深入思索,透过这些现象去分析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这种思考,能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就专业发展。

有效观课议课篇5

观课议课效果不仅取决于观课议课教师的水平和教学实践,还取决于有效的量化管理。观课议课围绕某一教学场景、教学活动、教学故事展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利用教学资源、运用语言体态等方式对话和交往,因此需要量化的方式记录活动方式、活动资源、活动状态记录教学的片段。观课,实为课堂观察,观课人员作为课堂的参与者,深入课堂通过现场视听,收集和感受课堂师生活动信息,并作好相关量化记录。在此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课堂问题进行反思或对话,为进一步改进或优化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议课,是在课堂教学完成后,观课人员借助观课收集和感受得来的课堂量化信息,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情况,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即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集体商议和价值判断的教研对话。

为确保观课、议课的量化实效,每位观课者需做好这样三项基本量化工作:

一、观课前熟悉教材,确定好观课量化点

观课前,观课者要做好两项准备工作:

一是要熟悉教材,了解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练习内容等,观课时才会有的放矢,议课的观点与建议,才会更具指导意义。

二是要确立观察量化点。在一节课中,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哪个维度、哪个视角去观察?重点想研究什么问题?这是观课者在课前需确定的。我们知道观课与听课的最大区别是:观课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观课者在课前与教学者充分沟通和交流,使授课教师和观课者在课前达成充分理解和信任,并形成共同的观课议课侧重点(即其课堂的观察点)。有哪些观察量化点呢?比如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等。 如,有位教师教学高一数学《圆锥曲线—椭圆》一课时,三位观课教师就选择了三个不同的观察视角及多个观察量化点。

教师A:从“自主学习”的视角,具体确定了四个观察点:

(1)自主学习多长时间?多少人参与?

(2)自主学习采用了哪些形式?

(3)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如何,是否有序?

(4)自主学习的效果怎样?

教师B:从课程资源的视角,确立这样三个观察量化点:

(1)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应用?

(2)除教材资源外,还预设利用了哪些资源?

(3)课堂上有否生成的新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处理的?

教师C:从课堂文化的观察视角,确立了这样三个观察点:

(1)学习目标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2)是否关注了不同学生的需求?是否尊重和维护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

(3)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是否起到启发、激励的作用?

这样,三位观课教师有备而来,分别从“自主学习”、“课程资源”、“课堂文化”三个不同的维度、10个观察量化点,进行课堂观察,采集整理课堂信息。整个观课过程目的性强,观课记录既不盲目,也不空洞。有了针对性的观察过程,议课时也就有话可说,避免泛泛而谈。

二、观课中采集有效信息,并做好相关量化记录

观课中,针对课前确立的观察点采集有效课堂信息,并做好相关记录,是观课时的主要工作。观课记录需质性和量化相结合,为议课或改进教学求得科学论证的依据。如前面介绍的高一数学《圆锥曲线—椭圆》观课教师A围绕“自主学习”的观察视角的四个观察量化点,这样采集信息而记录:

从时间上观察,本节课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是25分钟,以自读教材、合作交流为主要自学形式,其中自读教材8分钟,班级交流7分钟,思考练习10分钟。

从参与度观察,在本环节自主学习中,“自读教材”全班同学均参与了,参与率为100%。“班级交流”环节只有5个同学发言,全班65人,参与率只有7.6%。“思考练习”环节,学生在教材的“留白”中根据自学教材针对三道题作答,大多数同学正确。

从组织管理上观察,本节课中学生“自读教材、合作交流、思考练习”三个自主学习流程,是有序的,层层推进,未出现混乱状态。

从教学效果上观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围绕“通过自主学习教材你了解了有关地球的哪些基本知识?”的问题,交流深入。班级交流的5个同学分别从椭圆的定义,椭圆的性质,椭圆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三道思考练习题,强化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深化了学生对椭圆的认识。

三、观课后通过量化维度表议课,交流教学思想

有效观课议课篇6

作者:孙金士 刘继杰 孙艳平

摘 要:议课,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充分发挥议课的重要作用,放大议课的效应,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一、在议课主体上,应确立全员主体意识,即除研究者、考核者和观摩者之外,作课者也应成为议课主角。二、在议课主题上,应确立动态意识,即应以变化的、发展的目光去考察教学过程,看到其课堂中随机生成的能力,看到其进步,看到其内隐潜力。三、在议课主旨上,要有利于拓展教学思路,丰富课堂教学样态;要有利于整合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有利于提升教学生活,建构校本教研文化。

关键词:议课 主体 主题 主旨

在现代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框架中,议课即是授课者、观课者,必要时还有受课者,按照事先共同确定的主题,依据从课堂观察中获取的教学案例实时信息,针对授课者教学行为的成败得失、教学意蕴进行评点切磋、提出改进设想的互动性现代校本教研方式。很显然,这样的议课,相对广义的观课而言,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狭义的观课而言,是它的延续和深化。而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议课是校本教研中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重要方式,对于加速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师生共在的教学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怎样的议课才能真正放大其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呢?笔者拟从议课的主体、主题和主旨等三个方面发表浅见如下:

一、议课的主体

主体,原是一个哲学范畴,特指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在世界中居核心地位的人。所谓议课的主体,就是在议课过程中能够独立自主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研究者。我们知道,在观课议课这一研究方式走进我们的教学生活之前,我们只有听课、评课之说,且那时的评课者大致有这样三种角色,亦即三位主体:其一,评课者是研究者,他们往往当仁不让地以专家的语气进行议课,在这种场景中,作课者及其课堂教学是接受那些有研究造诣和话语特权的学术权威们的评判;其二,评课者是考核者,他们往往拿腔拿调以领导的口吻进行评课,在这种场景中,作课者及其课堂教学是接受那些有行政职务和奖惩实权的管理阶层的裁决;其三,评课者是观摩者,他们往往恭恭敬敬以学徒的姿态进行议课,在这种场景中,作课者及其课堂教学是接受那些有好学之心和求教之意的慕名者、效仿者的赞誉。显然,无论何种角色以何种态度评课,都有两个缺陷:其一,作课者自作课之后,便“退居二线”,没有了参与研究的话语权,成了边缘人物和事实上的研究客体。其二,由于听课者享有评课特权,成了中心人物和事实上的研究主体,因此“看”作课者的视角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就是眼睛向上的仰视,却没有真正与作课者平起平坐的平视。于是,作课者与听课评课者之间便人为地形成了一条鸿沟,相顾而不相融,相敬而不相谐,这样的评课势必导致对课堂教学认识的片面化、浅表化甚至虚假化。校本教研如果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就毫无信度和效度可言了。

由此,我们说:现代校本教研中的议课,必须彻底跳出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确立全员主体理念。一要确立个体主体意识,即每个教师都将自己视为研究的主人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二要确立团体主体意识,即每个教师尊重他人的主体地位,在和谐的合作中共享团体智慧。笔者对这样一种新颖的议课模式的描述是:以全员(作课者、观课者,必要时加上学习者)参与为前提,每个教师都从合作伙伴的视角、以平视的目光去观课议课,既要看到作课者、观课者乃至学习者等身份角色的区别,又要看到每一角色作为共同的参与主体,其人格是平等的,作为共谋发展的主体,其目标是一致的,作为彼此互动的主体,其话语自由是相同的。在议课中,每个人要都从合作伙伴的视角,平视所有合作伙伴,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换位,进行移情体验,设身处地地从作课者、观课者乃至学习者等多种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确切、贴切、真切地解读对方、理解对方、悦纳对方、兼容对方、修正对方、提升对方,在相互切磋、商榷、碰撞、整合中,使得教学中的精彩得以彰显、优势得以发扬、瑕疵得以补救、弱点得以克服,使得教学意蕴能够形成共识、教学智慧能够实现共享。

二、议课的主题

所谓议课的主题,就是研究者围绕课堂教学所确定的主要研究话题,就是议课时所要关注、探讨和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议课的主题,应该在不变和可变两者的平衡中去把握、去确定,应该注意主题稳定性与动态性、预设性与生成性的有机统一,以求校本教研既能够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集中精力深化研究某些具有恒久生命力的教学问题,又能够随时根据教学变革的大势和教师教学的实情灵活应变、适时创新。

对教学的基本问题,我们应持不变的态度。当前看来,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运动乃是课堂教学中具有普遍意义和恒久价值的基本问题,它不仅表达了教者的主观意图与课堂客观效果这一显见的教学矛盾,而且隐含着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教师期望与学生表现等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某种角度看,课堂教学展开的过程,就是预设与生成动态互变的过程,就是以充分的预设包容生成又以智慧的生成调整预设的过程。议课可能涉及众多琐琐碎碎、枝枝节节、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的问题,但牢牢抓住预设与生成这一“牛鼻子”问题,我们才有可能在宏观上高瞻远瞩、在微观处明察秋毫,才能从微观中找到宏观的应证、从宏观中发现微观的依据。这样议课,才能既指明理性方向又提出感性借鉴。

对教学的具体问题,我们应持可变的态度。现代观课议课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有计划、有组织及其针对性、实效性,议课的主题通常在观课之前就由研究者集体商议确定了,是反映当前课堂教学之主要倾向、趋势或状态的。一般地,议课只要扣住观课之前共同商定的话题展开就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面对变动不拘的课堂教学,我们又不能刻板地固守既定话题,否则将很有可能影响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原因有二:1.对作课者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按照预设来驾驭课堂达成预期目标只能是教学者的一种理想,预设之外出现种种新事件、生成种种新信息才是教学者大有可能遭遇的现实,而超越预设随机应对新事件、捕捉新信息、生成新策略的创造性活动则是教学者真正有价值的教学经历。这样,一堂课下来,作课者必定也会生成有别于甚至截然不同于作课之前的全新感受、全新思考。2.对观课者而言,观课之前共同商定的研究话题,某种意义上说是过去思想的沉淀,是冷却了的、静态的、相对陈旧的认识,而当他们坐进课堂融入作课者和学习者共在的场景,便会有当前思维的激活,这时产生的是火热的、动态的、新颖的认识。“过去式”的思想一经与“现在时”的思维相互对接,便会有更新的认识产生。

三、议课的主旨

有效观课议课篇7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67―01

新型和谐的教研文化是一种平等对话的、相互沟通的、彼此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参与者在教研活动时抱着一种民主、积极、合作、学习的态度,这样就会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一、主题式互动教研活动

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型和谐教研文化,我们提出了“主题式互动教研”活动,开展同伴互助、共同参与、互动研讨的教研活动。这种互动互促的教研模式,围绕确定主题、协作备课、互动研讨三个环节展开。

1.确定主题。许多教研活动由于缺乏明确的主题,不分重点,面面俱到,往往影响不深,实效不大。我们开展的主题式互动教研活动,是一种切实可行、卓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方式。以往教研活动安排,由于活动主题不明确,很难让教师从中受益。为此,我们每学期开始都要求每位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寻找课堂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然后举行教研组教师座谈会,把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呈现出来,通过分析新课改的核心理念,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学科实际,确定校本教研的研究主题,最后根据主题,选择确定研讨课例。

2.协作备课。教研组教师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是教研活动的最终目标;同伴互助、专业切磋是教研活动的基本方式。我们通过开展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人人参与进来,在互补共生中合作成长。教研组或学校安排研讨课后,执教者先个体备课,备课组再集体备课,探讨并修改教学设计,合作完成教学准备工作并试教,最后,由执教者向全体参与教师进行展示。

3.互助研讨。教研组组织扎实有效的观课议课活动。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更多的是一种教研文化的建构。在观课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细心地听,认真地记录,仔细地观察,积极地思考,并能生成新的灵感。

二、观课的过程

在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仔细地听执教教师的语言和学生的发言。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否平等,教师语言有没有渲染力,有没有激励性,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语言是否丰富有情趣?听学生的发言是否正确、科学、精彩?老师是否抓住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是否对课中生成的各种资源机智地进行重组和利用等等,并作详细的记录。

在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仔细地观察执教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并认真记录。观察教师的动作和表情,是否有亲和力?可以观察合作学习时老师在干什么?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是否对本堂课的学习感兴趣?如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生生之间有没有互动?组际之间有没有互动?老师与学生群体有没有互动?也可以观察这节课中学生发言的次数。如学生发言人数占多少比例?某个学生最多发言几次?有多少同学没有一次发言机会?举手人次大概多少?最多的举手多少次?有多少同学一次都没有举手过?还可以观察教学时间的安排。如老师讲授、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个人作业独立思考练习等各占多少时间等等。

在观课过程中,观课教师积极地思考。思考执教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是否合理?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如果你认为某处教学细节的处理不太好,如果你来设计你会如何来预设?如果你认为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那你又会利用什么教学手段来促进有效的生生互动等等。观课老师在观课过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耳听双方,眼观全班,快速、详细、真实地记录下来,并积极地思考,在旁边批上自己的想法,为议课奠定好基础。

三、课后议课

有效观课议课篇8

【关键词】改进;提高;有效性

评课议课是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严谨的、实事求是的评课作风是确保评课有效性的保障。但是,笔者近年来下乡检查调研,了解到一些农村学校的评课议课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公式化”评议较多。基本表现有:一是评课议课作风不端正。在开展评课议课活动时,个别教师持“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和事佬”态度,或者一团和气,哥们义气;或者人云亦云,相互奉承;或者无视事实,空话漫天。二是评课作风不扎实。部分学校虽然认真组织了评课议课活动,但无实质性内容。为了上好一节课,讲课的教师精心设计,认真准备,但在教学实践中总有遗珠之憾,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执教者多么希望同行能指点“迷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但是,“旁观者”就是不能实话实说,总是充满“还好”、基本成功”、“希望……”等等套话。尤其在评判缺点时,总是避重就轻,隔靴搔痒,生怕伤感情得罪人。大多数教师凭经验搞教学,任凭教改浪潮连天涌,我自巍然不动。分配的青年教师缺乏锻炼环境,刚参加工作时的一腔热情,在那种特殊的环境里,很快地冷却,并被同化,他们只好“跟着感觉”教书育人。长次,教师工作惰性滋长,教学思维不断僵化,教学方法逐渐陈旧,这对推动基层教育科研、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水平和教育质量都极为不利。

针对上述现象,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一、加强师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职业道德,则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在教师职业范围内,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内部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要求。

人们常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师职业赞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实质上都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赞美,是教师独特的职业道德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先进性。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我们知道,教师负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而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不仅体现在自身,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下一代,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就要比其他职业道德在内容上要广,在水平上更高。

2、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烈的示范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自身行为的规范,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就是学生的最直接的榜样,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极强的示范性。这就是人们常说“为人师表”。

3、自觉性。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有更大的自觉性。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极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就要求教师在遵守职业道德方面有较强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又有较强的自尊性,这种自尊性又使得教师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学生面前,都要能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教师这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美德,反映了教师职业道德有更加自觉的特点。

4、奉献性。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虽功在千秋,却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当各种利益调整、碰撞的改革形势下,更需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

5、继承性和稳定性。教师的道德规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长期积淀、继承、发展的结果。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今天的“春蚕”、“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两千多年来,教师道德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道德伦理财富。

评课作风不正,是教师没有上课领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精神,没有认真履行教

工作职责。因此,学校党、政、工、团组织,要坚持教师政治学习例会制,始终如一地坚持把对教师崇高理想教育和高尚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和行风评议活动,努力增强每个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紧密结合目前的校本研修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方法,促进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构建一种“校园学习化”氛围。使他们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尚人生观,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观,甘为人梯、施教无悔的教师价值观。

二、营造教研氛围,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

加强精细化管理师改善学校教研作风的关键。一是学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分析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努力解决。二是要切实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从而密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和相互学习、研究探讨的合作关系。要求教师善于向他人学习,在教研中提倡敢于探索、敢于求真敢于“下问”,勇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三是要重视情感管理,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学科(年级)教研组指导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研活动效益。

三、结合实际开展评课议课活动,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一)听课与观课

所谓听课,自己认为就是拿个本子和笔,“对”个耳朵和眼睛,听授课教师哪些地方做得好值得自己在教学中借鉴,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有待改进。它只是单纯的“听”,而不思考——思考别人的教学行为,也反思自己的课堂。观课就与听课有很大区别了,它不但要求教师用眼看、用耳听,还重点要求教师用脑思。特别是它对观课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观课前要首先确立观课主题,有“观”的侧重点,问问自己准备在此节课上关注什么;其次,观课时要依据自己确定的主题重点观察与思考:授课教师这个环节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想得到什么效果?是否达到?如果是自己会如何处理?等诸多问题,这样观课者才真、才实,观得才有效。虽然观课者肩上的担子重了,感觉累了,但效果往往使观课者受益匪浅,那就是你会发现这样做不仅从授课教师那学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在不断的思考——选择——排除——确认——再反思的过程中提高研修能力。 (二)评课与议课

所谓评课,自己认为就是将听课时发现的问题、闪光点或者是一些建议说给授课教师听,将书面文字变成口头语言表达出来,使授课教师了解即可。它没有过多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没有知识的再次提升和飞跃。议课就与评课有极大不同了,它不是下结论,不是单纯地使听课者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是解决问题,不断地对所提问题进行质疑,并且关注解疑问难的过程。如:课堂上发现授课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效果不明显,自己就要首先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思考?怎么设计?这样设计效果如何?同时,还可以问一问授课教师:对于这个环节原来你是怎么设计的?今天怎么会这样设计?原来那样设计效果如何?今天做调整后感觉如何?今后再上此节课会再做什么调整?为什么这样做?像这样不断地问,不断地思考,我们的议课主题才会不断深入,议课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仅仅是换了一个词语,而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个质的飞跃。就像陈教授说的:评课是句号,而议课是不断的问号和逗号。只停留在听课评课层面上,那是在重复沿袭课堂,对学生、对教师都没有过多的意义和价值。相反,若提升到观课议课层面,才是对课堂有了真正的研究与探索。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年轻教师,我们必须尽快走上观课议课这条路,以研修的生活状态走课改之路,使自己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要搞好评课议课活动一定要结合学校实际,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评课议课活动。可以根据农村学校教学方法陈旧,课堂容量小,教学频率慢,练习单调,媒体运用不当等问题,在校内或乡镇内安排公开评课议课活动。上课前,可以给老师们出一些思考题或提示。如:情境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课复习是否与本课新知密切;教学环节过度是否自然恰当;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手段是否得当;自学思考题设计的是否具有启迪思维的作用;思维表达训练是否及时;能力训练是否到位;归纳总结是否精炼准确;探究学

有效观课议课篇9

经过一年多的课例研究实践与探索,使我对课例研究的模糊认识逐渐清晰了起来,由此也引发了如下认识和思考:

思考一:到底什么是课例研究

认识误区:课例研究就是对一节节生动具体的课进行研究,即“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

我的认识:课例研究是研究课堂教学背后的故事,是基于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发展的研究;是基于教师教学、关注教师成长的研究;是基于问题解决实实在在的研究,终极目标是打造师生共赢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我认为,课例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提炼出研究主题,经过几轮课的不间断地研究,寻找同一类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以同学科教师为研究团队,目的是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打造学习型团队组织的建设,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思考二:开展课例研究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认识误区:使听评课更具针对性、科学性,让大家有话可说。

我的认识:我想,引领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是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引领教师走进课堂做行动研究的有效载体,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研究中转变教师的工作状态,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觉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思考三:课堂观察点宜多吗

认识误区:只有把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都考虑进来,才能全面把握课堂。

我的认识:“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只能自乱阵脚。课例研究的主题提倡以小见大,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这就是研究的主题,“小”才有可能“深”。因此,观察点也不宜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同一研究主题下观察点可以紧紧围绕研究问题从观察教师和观察学生两方面同步进行,因为只有学生学得精彩才是教师教得精彩。

思考四:如何使用课堂观察量表

认识误区:课堂观察量表太科学严谨了,教师不易开发,使用现成的量表会好些。

我的认识:课堂观察量表是针对课例研究主题而制定的、方便观察者采集课堂数据的工具,因此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及内容宜简不宜繁,不要让老师产生为难情绪,要便于操作和课后分析。我认为,基层教师使用的观察量表要有别于专业人士的科学研究,随着课堂观察活动的深入开展,老师们可以根据研究主题的需要,完全具备自主开发观察量表的能力和水平。

思考五:课堂观察后的会议是评课吗

认识误区:课后会议就是依据观察量表评议这节课哪里好,哪里还存在问题、怎么改进。

我的认识:我认为课堂观察后的会议不完全是评课,更不是依据量表数据对上课教师的点评。因为整个课例研究从研究主题的提炼到问题解决策略的预设,再到教案的设计都是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上课教师是集体意志的实践者,因此不是针对上课教师的点评。

课后会议应该是传统意义上评课的继承与发展,不能完全弃之不顾;而以课堂观察为技术手段的课例研究则是相对科学有效的评课,更加侧重针对制约课堂教学中一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因此,课后会议需要课堂教学整体评价与课堂观察问题分析的有机整合,在对课堂教学整体定性把握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后者。

课后会议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评课,那么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课堂教学整体观察人(组长或骨干教师)需要对整节课进行全面定性评价,然后上课教师要对研究主题预设策略的达成情况进行反思阐述,接着观察教师按照各自分工就研究主题解决策略的预设与达成情况就量表进行分析,发现预设与生成的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寻找制约问题解决无效策略的改进方法与对策,制定下一步研究主题如何深入开展的措施,课后会议是寻找研究主题有效解决策略的载体,是研究深入推进的基础与依据。

因此,课后会议必须把握好一条主线,那就是紧紧围绕课例研究主题如何解决来进行。

究竟应该怎样有效引领教师开展课例研究呢?谈谈我们的做法。

遵循“小步子,大目标”循序渐进的研究原则,做到以下8个方面的关注:

1. 关注课例研究主题的提炼。(宜小不宜大)如:《低年级随文识字策略研究》、《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小学语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小学英语课堂操练活动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 关注团队课例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宜实不宜空)。

3. 关注个人研修时个人经验的完善与思考(个体反思提高)。

4. 关注研究主题与课堂整体教学的关系(观察点面结合)。

5. 关注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二者兼顾,同步并行)。

6. 关注问题解决策略的有效推进(宜连不宜断)。

7. 关注教师团队实践智慧的提升(总结提炼升华)。

有效观课议课篇10

关键词:观课议课;教育事业;传家之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85-02

1.观课、议课的概念

观课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理念,在传统的教学研究活动中被称为"听课"。观课就是课堂观察活动,是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观察者带着一定的任务、目的,凭借自身眼、耳等感觉器官以及观课量表、录音录像等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且依据获取的信息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和方法,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手段。

议课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理念,简单地说就是评、议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观课者和授课者对授课教师提供的教学信息进行探寻、协商、反思等活动,从而改进教学,使参与者都有所收获的教学研究活动和方法。议课是教师成长的促进剂。

2.听课与观课、评课与议课比较

听课与观课比较:听课以"听"为主,强调的是听课者听授课教师讲;而观课以"看"为主,是一种课堂观察活动,要求既要倾听授课教师的讲,更要关注教学双边的活动。听课是静态的,听课者要静静地坐在被安排的座位"专心致志"地听"尊敬的老师"讲课,不管他(她)讲得如何;而观课是动态的,要求观课者"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既要听老师讲授,又要看学生反应,而且观课者的"自由"可以不被限制。听课获得的是片面、主观的信息;而观课获取的是全面而更为重要的信息。听课通常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观课触及了教学活动、教研活动的本质,一方面主动获取了相对正确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参与者双方的成长,是教学任务在真正意义上的完成。听课结论的指导作用是片面而短暂的;而观课过程的指导作用是相对全面和持久的。等等。

评课与议课比较:评课强调的是"权威结论",评课者的主观感受就是"终极结论",被评者只能"聆听"、接受"批评帮助",于是"幸运儿"被点评得"十全十美",他们莫名其妙地笑逐颜开,获得成功(当然,"不幸者"被点评得"一无是处",他们无可奈何地伤心哭泣,惨遭失败);而议课注重的是"求同存异",参与者可以各抒己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对话、讨论、反思,没有结论,只有探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评课是单边的活动,通常是"专家"、"领导"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议课是双边的活动,所有参与者围绕共同关注的问题抛砖引玉、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评课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不管授课情况如何;而议课相对客观,皆大欢喜。评课有时极大地挫伤了授课者的积极性;而议课给人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受。

3.观课、议课的本质特征

3.1 观课本质特征:

3.1.1 科学性。观课要求观课者在观课之前必须掌握有关本体知识、条件知识、实践知识等,必须形成科学的概念,准备科学的观察工具。

3.1.2 合作性。观课要求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3.1.3 反思性。观课要求观课者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过程理性化。

3.1.4 发展性。观课的反思性决定了观课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3.2 议课的本质特征有:

3.2.1 双向性。议课不能是"妄下结论"、"做出判断",而是根据得到的信息,让参与者开展对话、讨论和反思的科学而合理的过程。

3.2.2 民主性。议课是"对话"、"讨论"、"探寻"、"反思"、"求同存异"的过程。

3.2.3 尊重性。议课要求尊重参与者,不主张强加"权威结论"。

3.2.4 发展性。议课以发展教师的自由为目标,鼓励教师开拓创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4.观课、议课的优点

4.1 平等性。在观课、议课中,没有"主""客"的身份鸿沟,参与者既是"主"又是"客",没有主次之分,大家都是"主人",大家又都是"客人"。这样的"家庭"必然是一个和睦幸福、充满生机的"家庭"。

4.2 民主性。观课、议课注重民主,反对"权威",只有协商过程,没有"权威"结论,提倡抛砖引玉、相互启发、求同存异,鼓励开拓创新。

4.3 对话性。对话可以说是观课、议课的亮点之一,它不像听课、评课那样是单边的活动、主观的意识、片面的结论,提倡以"他人无法进入的位置"参与存在,强调对他人的尊重,看到他人存在的价值,克服了消极接受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倾听和切磋。

4.4 欣赏性。观课、议课要求带着尊重、欣赏的意识肯定授课者的劳动成果,与授课者共同体会成功的喜悦,共同探讨关注的问题。

4.5 交流性。观课、议课的本义要求观课、议课者在"观"、"议"之前了解授课教师诸如观课、议课主题、教学预设等相关情况,抓住观课、议课的切入点和层面等,要求在观课、议课时进行有针对性地交流,围绕共同话题进行探寻。

4.6 援。观课、议课其实是"观"他人的优点"照"自己的不足,"带"自己的优点"助"他人的不足,它不是专门的"揭短",而是在质疑的同时寻求"共同点",无论对于哪一方,都是一种"援助"活动。

4.7 分享性。观课、议课要求观课、议课者把授课者的成功视同己出,积极地参与到授课者的活动之中,是分享授课者的成功,既是从授课者那里汲取自己成长的营养,也是给授课者送去成功的催化剂和促进剂,从而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观课议课的作用

观课、议课是验证教学理论、探索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改革问题的教学研究活动,具有探索功能。通过观课、议课,可以提高教师的内在修养,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另外,观课、议课的7大优点无疑地促进了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协调,为广大教师的共同进步提供了无比广阔的有利空间。

综上所述,观课议课是当代教师专业的日常活动、在职的专业学习、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不可再热衷于传统的"听课评课",要转变观念,构建"观课议课"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