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22:05:21

统一战线范文篇1

一、继续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等法规文件,凝聚思想共识

(一)深入学习贯彻治国理政思想特别是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思想。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我局统一战线增强“四个意识”的基本要求,作为统一战线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作为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思想政治建设的鲜明主线,引导广大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做到思想上充分信赖、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党的领导核心,更加自觉地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以多种形式组织统战干部和统战成员深入学习领会将要出版的《统一战线思想学习读本》,指导推动统战工作。

(二)扎实开展思想教育引领活动。继续开展党外代表人士“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支持派、无党派人士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推进“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专题教育。积极探索运用网络开展统战工作,密切关注国内外热点问题和思潮,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统战成员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和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领域正面发声,发挥正能量。

(三)深化落实联谊交友制度。深入贯彻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坚持和完善市级党政领导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的意见,全面落实党组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推动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新的社会阶层党外代表人士制度。

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

(一)做好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使用工作。着眼长远发展,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力度,培养选拔一批党外人士“举旗手”。继续推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和省委、市委《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实施意见》等法规文件关于党外干部配备有关规定的落实,推进优秀党外干部合理安排使用。

统一战线范文篇2

关键词:统一战线: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是党团结和领导全国一切积极力量,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法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这个法宝的重要作用,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指出,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发展的创新,对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统一战线的功能不断提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独特优势

1.凝聚功能不断提升

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口号,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归根到底,都是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统一战线包括了各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和其他各界人士,集中了许多文化名人、科学技术专家、学者等方面的知识分子,是一个集中全体人民聪明才智的智力库。为了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党和政府制定并落实了一系列提高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政策。迎来了又一个春天的广大知识分子具有极大的工作热忱,他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有的创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大量社会急需的人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原工商业者、台胞台属、港澳同胞、侨胞侨属具有广泛的海内外社会关系,他们通过这些社会关系,为吸收建设资金、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牵线搭桥,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大旗,实行大团结、大联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倍增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经济建设上来,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实现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结合作的内在动力,它体现为中华民族对各民族的吸引力,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进入21世纪,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成为突出的时代特征。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企业的无疆界经营,诱发了文化观念上的“全球主义”,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部分公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淡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以后,国际敌对势力以民族、宗教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破坏。西方发达国家还利用传播的网络化,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传播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很大威胁。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加速转型的阶段,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使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经受严峻考验。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几乎可以将所有阶层的代表人物吸引进来,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包容并协调各民族、各阶层、各行业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面对世情和国情的新变化,统一战线通过发挥其政治整合和利益协调功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重任。

2.整合功能更加凸显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其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也正趋于多样化,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必然导致许多新的社会利益群体的出现,从而使得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急剧增多,并表现出政治参与的高涨,给现有的政治系统带来压力。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冲突事件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些新情况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时期,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及时反映社会各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而根据不同利益群体反映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政策,有些人就有可能谋求政治体系外的利益表达渠道,从而直接危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这就给我们党提出了对正在变化的社会进行新的政治整合的历史性任务。“所谓政治整合,是指政党把有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的社会政治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协调稳定的相互关系,以实现党的政治目标。”这一政治整合任务完成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执政地位的得失,从而进一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成败。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不同社会政治力量组成的政治联盟,是党实现政治整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建立一个适合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需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力的提升也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在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的迅速增长和民主制度建设的循序渐进往往发生矛盾,导致国家政治的动荡,从而延缓现代化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国家,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是一个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为了实现最大范围的大团结、大联合,统一战线能够求大同存大异,最大限度地包容各种社会群体的不同政治诉求,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我国各派的成员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有着理性的认识,对民主的本质和程序也有着较为客观的认知,他们代表和联系着特定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派作为参政党,可以广泛收集本党所联系的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等渠道,有效地把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要求通过体制内的途径表达出来,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从而增强了党的政治整合能力。

3.协调功能日渐强化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包括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还应该包括建立反应灵敏的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以消除市场经济所固有的两极分化的弊端。为了降低前期改革的阻力和风险,我国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改革的路径是先试点后推广、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沿海后内地。率先改革的地区和行业获得明显的政策优势而先富起来,地区差别和行业差别不断扩大,引发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在跨入新世纪后,我国出现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社会和谐又表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达到均衡、协调发展的状态。统战工作的基本职能是“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安排人事”,从本质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是开展利益协调,从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各阶级、阶层、团体的团结,调动最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因此,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和作用。

“所谓统战工作开展利益协调,是指为使广大利益主体的求利活动受到适当制约所需的统战工作条件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其目的在于促使各种利益主体普遍、长期、自觉地选择和坚持那些不损害并能有利于其利益主体获得正当利益的求利方式,使每一利益主体的求利活动都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方向上进行,从而促使和确保各种利益主体的正当利益得以长期、持续地实现和较快的增长。”统战工作通过发挥民间社团、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中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并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关系以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的主要途径。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危济困、共同致富、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光彩精神,到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建功立业,是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有效办法。团结教育战线上的广大知识分子,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变人口压力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发挥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加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是加快建设有限、服务、高效、廉洁型政府的理性办法。随着国内矛盾减少,中华民族凝聚力就会不断增强,我国就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

1.革命统一战线转变为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其他阶级、阶层、集团、党派和社会力量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结成的政治联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是不同的,统一战线的对象构成也会因此发生一定的变化。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联盟,另一个是劳动者与剥削者(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这是一个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的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运用这个统一战线,领导全国各阶层各族人民,通过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了1970年代后期,我国国内阶级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已经大大加强,农民已经成为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广大知识分子包括从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原来占有的生产资料早已转移到国家,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已经被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者。各派由原来的民族资产阶级、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转变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并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一部分,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79年6月,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人民政协应当积极开展工作,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台湾早日回归大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9月,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正式称为“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名称的变动,反映了国内阶级状况和整个形势的根本变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把国内外、党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的范围应以宽为宜,只要赞成祖国统一,即使并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们,也要团结。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联盟”的形成

1982年5月,全国第十五次统战工作会议把爱国统一战线的统战对象列为十个方面:派;无党派知名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干部;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原工商业者;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爱国的宗教领袖人物;去台湾人员的家属和亲友;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归国侨胞和国外侨胞。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统一战线的范围和规模得到扩大,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由大陆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一个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联盟的形成,使统一战线完成了新旧两个联盟的转换,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也存在两个联盟,即劳动者(工人和农民阶级)之间的联盟、劳动者和非劳动者(如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革命统一战线是阶级联盟,从本质上讲,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政治联盟,从本质上讲,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大陆内部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个体劳动者、私营工商业者也是拥护社会主义的,他们的联盟构成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大陆以外的港澳台胞、国外侨胞可能是不接受社会主义的,但他们在向往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赞成“一国两制”,拥护祖国统一,并在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客观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时期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把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团结起来,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广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3.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着力点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渐进式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就是使农民成为自主安排生产的市场主体。从计划经济束缚中解脱出来的亿万农民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活力,有效地解决了自身的温饱问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并不断深入发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社会声望在全社会重新分配,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兴阶层。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对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产生影响。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新世纪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表述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006年全国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扩大十五个方面:各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原工商业者;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及眷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为新世纪新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

“科学地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结构的状况,历来是党制定统一战线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建立、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基本前提。”在我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之前,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阶级联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其非凡的理论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指出统一战线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统一战线的范围和规模得到扩大,形成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由大陆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一个是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在内的,以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给统一战线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战工作的范围日益出现由小到大、由窄到宽、由上层人物到下层人物的扩大的趋势。统战工作从政治领域日益扩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领域,从大中城市不断延伸到农村和基层,从公有制领域越来越扩展到非公有制领域、从海内延伸到海外,也由此引起统战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三、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不断创新,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网络化特点

1.用“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统一战线的工作方式是解决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推动统战工作发展的“跨江之桥”和“渡河之舟”,是统一战线运行机制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性质的变化决定了统战工作方式的转变。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正在逐步消失,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统一战线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的矛盾,等等,还是大量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只能用讨论、批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来解决。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概括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一团结”。1957年以后,由于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被当成敌我矛盾来处理,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手段,使统一战线受到严重的损失。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虽然落后和腐朽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封建意识形态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但作为阶级的资本家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经不再存在,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统一战线内部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总的说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统一战线内部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根本愿望。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总题目,按照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坚持正面说服教育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的各种矛盾,积极帮助各方面的党外人士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取得新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改革开放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拉开了收入差距,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打破大锅饭的同时,又出现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由于收入分配的持续扩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内部结构和组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从中产生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拥有相当财富的高收入企业主阶层。社会流动的加快,阶级阶层的分化,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的产生,扩大了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人民内部的关系和矛盾趋于更加复杂和紧张,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新问题。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冲突事件成高发态势,数量不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这些矛盾的产生,不排除境内外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从中利用、策划、挑拨的可能,但主要还是物质利益分配不公正及其由此引起的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宗教意识的冲突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通过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另一方面,遵循“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公式,用民主的、讨论的、批评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统一战线人民内部矛盾中的思想问题,还是行之有效的。

2.统战工作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协商的方式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不仅包括祖国大陆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而且还包括拥护祖国统一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拥护祖国统一,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但他们并不一定就认同社会主义。统战工作要根据“一国两制”的要求,树立求大同存大异的观念,善于求祖国统一之同、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异,因此,平等商量、互相切磋的民主协商就成为达成共识、增进团结的主要方式。“民主协商是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的主要方式,是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要原则,也是统一战线开展工作和活动的主要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新的利益阶层和组织群体不断涌现。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主体都应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参与政治以表达自身利益要求。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民主协商成为我国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实现当家作主的一条重要途径。

“民主协商的要旨在于决策前的充分协商和讨论,特点是尊重各方,照顾少数。协商前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使参加协商的各方面人士全面了解有关情况,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考虑和酝酿。协商中从善如流,凡是能够采纳的意见都采纳,不能采纳的说明情况和原因。”中国共产党和个派及无党派代表人士就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不仅重视决策的结果,更加重视决策过程的商讨,为社会各阶层、团体以及个人的利益诉求提供民主选举之外的另一条渠道,扩大了政治参与的途径,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对民主协商的形式作了具体规定。政治协商有两大类:直接协商和间接协商。直接协商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民主协商会、谈心会、座谈会三种形式讨论大政方针,听取意见。间接协商就是中国共产党与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在人民政协中的合作协商。人民政协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在人民政协中,各党派以政党的名义参加会议,发表意见,提出提案。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并对民主协商的内容和程序作了具体规定,使民主协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统战工作开始呈现出开放性、社会化和网络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为了有效地利用十分有限的资源以快速实现工业化,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由此也形成了经济、政治、社会高度合一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结构简单,主要是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组成,党的统战工作的重点在上层,主要是在大城市及其上层单位开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日益增多,原来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统战对象也越来越多地被吸引到中小城市乃至乡镇工作。基层派成员数量增加,非党知识分子队伍不断扩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迅速增加,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来大陆投资和定居的港澳和台湾同胞也越来越多。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的扩大,也催生了“结社运动”,商会、行业协会、同乡会、学会等各种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统战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工作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出现了从政治领域向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渗透,由公有制单位向非公有制单位的拓展,由大中城市向小城市和广大乡镇延伸的趋势,参与统战工作的部门和组织日益增多。基层统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

统一战线范文篇3

一是差异意识。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包括了各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几乎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这诸多方方面面必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党派之间、民族之间、阶层之间、宗教之间、多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各种合法社会组织之间呈现出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需求,差异性、自主性、选择性日益增强,各有各的生命力。这种不同和差异是社会要素、社会资源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在统战工作中,承认差异,正确看待差异,不应也不可能千人一面。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是做好统战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是包容意识。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必然要求具有包容精神。包容已成就为我党爱国统一战线的文化。“求同存异”,体现的就是统战工作的包容精神。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统战工作范围的广泛性使统一战线成员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统战对象在政治信仰、价值判断、道德追求、利益选择、改革主张等层次和要求上存在着差异,以及在参政议政中存在着不同见解和主张,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诸多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对他们就要多体谅包容。包容性如何,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精神状态的重要方面。社会总是在矛盾中前进的,矛盾的各方总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利益和追求,当不同的思想、观念乃至利益相冲突时,必要的妥协、让步,就可在统一战线的舞台上唱响和谐的旋律。互不相让,斤斤计较,寸寸必得,势必造成相争和破裂,往往是两败俱伤。“和谐”内含着包容、商量、妥协的意义,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适当的妥协、让步和宽容,是大气度、大智慧的表现。统一战线工作需要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雅量”、“海量”,在爱国统一战线目标的道路上,“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宽容境界。

三是共存意识。如果说“包容”是对差异的容忍和接纳,那么“长期共存”强调的则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依赖。从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来看,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社会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亦是共生共荣的,一种资源的消亡,就可能导致另一种资源的消亡。而和谐就意味着不同的资源、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辅相成,有阴有阳,阴阳相济,才能生生不已,万物常新,充满活力。党派之间亦如此。同志曾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精辟地揭示了单一的事物或要素长期稳定的独立存在都是不可能的,要素之间须有交流,有差别的要素之间在特定条件下亦须有合作,即一个党派的建设与长期稳定发展都必须以他者的生存发展和相互交流为前提,党派间要有共生共荣的观念。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和派之间“长期共存”的方针,不但是永远必须坚持的政策,而且是共同的生存条件和生命力的保障,实现了科学理论和自然规律的和谐。

四是合作意识。既然统战范围存在差异,需要包容,共生共荣,定然要求和谐合作,互利共赢。与统战对象的和谐合作,能促使人际关系和谐,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如果表现为相互合作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产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效果,反之,则会产生“三个和尚无水吃”的负效应。我们都知道,和谐的合作产生的集体力量,必然要大于单个个体力量的总和。所创造的“集体力“或“合作力”能产生社会效益,对社会和谐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即“积力”、“众智”则无往而不胜,无为而不成的效果。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和谐合作意识。七月份召开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实现政党关系的和谐,是这次会议深入研讨的一个方面。政党关系之间的和谐合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多党合作或是与其它统战方面的合作,它们同时构成了国家的政治生活、政治生命。和谐的合作,才能使一个国家政治生活生动活泼、蓬勃向上,成为政治生命力和国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所形成的社会合力,就可和谐推动社会稳步前进。

五是民主意识。民主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是滋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阳光雨露。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民主是统一战线的主题,统一战线是包容了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各个阶级、阶层、政党、群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结成的政治联盟,是多党合作、参政议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形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基础的重要途径。坚持和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协调社会关系、调节社会矛盾的功能,使统一战线已成为党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密切党同群众联系的重要途径,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厚的群众基础。只有通过民主,执政党才会得到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人民的拥护,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六是团结意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和民主是统一战线的两大主题,统一战线的团结是全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以团结作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造就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获得人心、凝聚力量的领导艺术,形成了思想统一、巩固发展、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实践证明,“发展统一战线,必须着眼于扩大和加强团结。只要有利于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只要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只要有利于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离、颠覆与和平演变,不论哪一个阶级、阶层,哪一个党派、集团,哪一个人,我们都要团结”。新时期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组织广泛的社会联盟。统一战线最广泛地团结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极大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沟通感情、联络友谊、凝聚人心的优良传统,大家平等相待、相濡以沫,一起参政议政、共商国是,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默契、一种和谐。统一战线长期执行的大团结、大联合方针,营造了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

七是人本意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是作为社会主体的各个阶层人的和睦相处。统战工作就是联络人际关系的工作,是人文科学高层次的实践和应用,“人”是统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由于社会成员和不同的利益群体在社会结构和分层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要求,在调整利益关系时,统战工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注意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利益结构的多元性、层次性,注重利益和谐,根据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文化水平的差异性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根据他们的合理需要尽量满足他们多层次的要求。要着眼于人的作用的发挥、潜能的发掘、个性的尊重,向讲求实效拓展,充分地把人心凝聚起来、把力量调动起来、把活力激发出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汇集强大的力量源泉。

统一战线范文篇4

十六大报告把政治文明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单列出来,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是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统一战线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的这一重要论述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统一战线成员的极大关注。

从马克思使用政治文明概念,到去年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同志第一次在我们党的正式文件中使用这一概念,时间跨越150多年。在“5•31”讲话中,同志第二次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前不久,同志在视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第三次使用了这个概念。

不到两年时间里四次讲到政治文明,可见同志对这一概念的使用绝不是偶然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为什么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下,同志特别把政治文明单列出来,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提?单独提出政治文明,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什么特殊意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政治发展具有什么意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对于与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发展息息相关的统一战线又具有什么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统一战线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围绕这些问题,本文简要谈点个人看法。

(一)

要思考和研究政治文明问题,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

关于政治文明的确切内涵,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和标准的说法。但是从总的情况看,大家普遍认为政治文明应该是人类改造社会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因素。与政治文明相近的另一个范畴是政治文化,但政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政治文化主要是指政治意识或政治观念,与政治文明有明显的区别;而广义的政治文化则不仅包括了政治观念,还包括各种政治制度、规范、习俗等,与政治文明的内涵大体相当。如果一定要区分两者的话,那么政治文化可能比较中性一些,而政治文明则更带有褒义,是对一定社会政治状态的总体肯定。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政治文明,就有必要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分界比较清楚,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了。尽管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同属上层建筑,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前者只能够代表和反映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无法涵盖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等内容。但在社会上,长期以来一直把政治制度、政治设施等当做精神文明的内容。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有论述。尽管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没有使用政治文明这个概念,但他们同样表达了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关注。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志针对苏联模式的各种失误,在《论十大关系》中就强调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还要改革”,提出要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改革或者说“革命”。进入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教训时指出,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强调,到建党100周年时,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建设、思想文化道德建设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更主要的还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规范有效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十六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因此,把政治文明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单列出来,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说把政治文明单列出来,体现了中央在设计国家发展总体思路上的重大突破?大家都知道,同志近年来在涉及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方面,共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论断:一个是“执政兴国”,一个是“以德治国”,一个是“依法治国”。其中,“执政兴国”主要是抓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因而主要是物质文明;“以德治国”主要是抓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因而主要是精神文明;“依法治国”主要是抓法制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因而主要是政治文明。三者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个支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更全面、更迅速地健康发展。如果只强调前两者,只注重物质生产和思想道德建设,轻视、忽视制度和法制建设,我们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理解和认识就是片面的,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甚至可以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整个社会文明系统的主导和保证。因为从三者的关系看,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杠杆,政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将为物质文明提供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政治保证;政治文明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决定因素,一方面它制约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另一方面社会的政治改造必将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根本上讲,一个社会是否文明,主要的标志固然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在于这些财富公正、公平、公开地再分配。如果财富极大丰富,但分配不公,也不能算是一个文明的社会形态。因此,只有更加自觉主动地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才能从总体上确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才能从制度上确保我国社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二)

从政治学角度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实质就是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推进政治发展或者说实现政治现代化。在“5•31”讲话中,同志正式使用了政治发展这个概念,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据我所知,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正式使用这个概念,这还是第一次,与政治文明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过去在领导讲话和中央文件中,主要是讲政治稳定,强调政治稳定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稳定是中国目前的最高利益,但只讲政治稳定不太全面,把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谈也不彻底。因为政治在保持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需要发展。

一般来讲,评判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稳定,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整个政治体系是否具有强大的权威性,是否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肯定和承认;二是看整个政治体系是否功能齐全、运转正常,是否能够在履行对全社会进行调控功能的同时,不断加强对自身的调节;三是看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是否井井有条,是否基本上在法制范围内合法地开展。从这三条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政治稳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动态的稳定,是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国家的政治稳定,必须坚持政治发展。同时又必须具有自我调适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没有政治发展的政治稳定必然导致僵化,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丧失政治稳定。要达到动态的、良性的政治稳定目标,现实途径和必由之路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政治制度化程度和法律的权威,逐步实现政治过程的程序化和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建立健全政治参与的机制和渠道,协调处理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之所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保持了长期的政治稳定,其中关键的一条是我们党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加快政治发展、逐步实现政治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政党与政府、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由过去的高度一体化转变为适度分离,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变,各种民间组织和中央机构的微观调控也使国家控制方式日趋优化;二是社会整合方式的进一步丰富,由单纯的行政权力为主走向行政权力和经济杠杆、法律调控并重的轨道,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三是政府权力的调整,由过去的中央高度集权变为中央与地方的统分协调,特别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四是政治权威的变迁,由过去的“权力至上”、“官本位”逐步走向“依法行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是权力监督和制约手段的完善,从过去主要强调道德自律转向注重制度约束;六是政治参与模式的发展,由过去的被动型、动员型逐步发展到自主型;七是政治文化主体的变化,正在由群众文化逐步向公民文化发展;八是政治决策依据的调整,由过去主要依靠少数人的经验发展到逐步靠提高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度。尽管这八个方面的概括不一定完整、准确,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政治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如果没有这些巨大的政治发展,我们很难想像在改革开放这样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时期,我国竟然能够保持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

面对这样巨大的政治发展成就,为什么仍然有人指责中国不搞民主政治建设,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这跟我们没有很好地总结和宣传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有关;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人的别有用心,特别是在西方敌对势力的眼中,所谓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说到底就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绝对不允许的。政治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都必须遵循的硬道理。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来进行,在促进政治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社会的政治稳定。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是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必须充分体现国体与政体的高度统一,民主与法制的高度统一,共产党领导与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与多党派参政的高度统一。因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必须与我国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相适应,与我国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

(三)

按照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要推进政治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是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辩证统一。在此方面,统一战线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1.关于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当然包括党的领导与统一战线内部的各种关系(如党与派、民族、宗教、港澳台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党外知识分子)。一方面,统一战线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历史反复证明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另一方面,统战对象是人民当中的特殊组成部分,要充分尊重、维护和照顾他们的民主权益。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两条主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反过来讲,统一战线聚集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在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因此,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又会对整个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和带动作用。

统一战线范文篇5

一、多党合作制的形成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辛亥革命后不久,在中国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政党和政治团体约300个,在中国初步形成了多党政治的政党制度,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窃取。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推行独裁统治,多党政治很快昙花一现。在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通过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封建军阀的统治,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最有影响的两个政党。1927年和先后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呈现了国共对峙的政治局面。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在军事上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军事围剿。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各个政治派别围绕战后中国将建立怎样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政党,中国现在的派绝大部分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它们都强烈要求结束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是以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对它们的要求,不但不予支持,反而进行了镇压,在中国试图走中间路线的道路彻底被堵死了。反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而且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它有非常明确的政治主张,许多政治主张与各派有共同之处,如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而且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断取得胜利,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指日可待。中共共产党成为当时中国的希望所在,各派在认清了形势之后,纷纷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建国大业,由此形成了多党合作制的雏形。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依靠各派,充分吊动各阶层人民的积极性,迅速医治了多年战争的创伤,巩固了新生政权。在与各派的密切合作中,中国共产党明确了与各派之间的关系,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各派是中国的参政党,并与各派之间确立了政党关系的指导原则,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标志着多党合作制的正式形成。

二、多党合作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中国采取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不同,也与某些国家的一党制不同。

首先,中国的多党合作制,执政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其他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是参政党。我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各派在实践中认同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其次,中国的多党合作制中各政党的关系是合作关系,政党关系是稳固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中各政党可以是合作关系,也可以是竞争关系,政党关系是不确定的,随时可能因为政治利益而出现分合。多党合作制与一党制虽然都是一党执政,但也存在根本性的区别,一党制不允许有其他政党存在或者没有其他政党,而多党合作制,不仅允许其他政党存在,而且允许其参政,互相监督。

第三,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各政党的目标是一致的。在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和各派为了实现中国的民主,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而走到一块,在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与各派的目标转为共同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虽然不同时期合作的基础不一样,但合作的目的始终是一样的。

多党合作制既有一党制有利保持政治稳定的优点,又有多党制政党间合作与监督的优点,而且以多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坚持多党合作制不仅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且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我国的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也存在着众多的政党,多党合作制为与它们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多党合作制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各派人士大多是各领域内的精英分子,他们在各行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建国初期,各派将各种有利于国家团结的力量集合起来,为新中国初期的政权巩因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各派人士深入各条战线为建设新中国出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主人士马寅初提出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张成为了中国的基本国策,虽然马老当初提出这一主张时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但当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后,在7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计划生育,30年来中国少生了三四亿人口,极大地减轻了国家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负担,同时也提高了人口素质。

在“”中,多党合作制受到了严重冲击,一些派领导人遭到迫害,但是,当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开展拨乱反正之后,各派依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百费待兴,各派人士努力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到改革开放的建设中来。随着多党合作制的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与各派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每遇到重大决策,中国共产党都要充分听取派人士的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对保证决策的科学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统一战线范文篇6

一、深刻把握统一战线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责任。统一战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首先必须正确理解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确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意境。新的时代背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正进行着合理调整,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现实。新的指导思想:统筹城乡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重要内容之一。新的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协调统一。新的政策视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政方针是对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解决“三农”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指导方针更明确,发展起点更高,工作布局更全,扶持力度更大。新的目标考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应立足当前,明确总体建设目标与阶段性重点的联系,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问题作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多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建立起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深刻认识统一战线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今包括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在内的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工作思路和工作布局上作出新的思考,开展新的谋划,进行新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把各阶层、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事业上来。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社会的结构性变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乡结构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趋密切,城乡区别在直接交流、对比中从隐性走向显性,由此导致的矛盾也会逐渐增多。同时农村各类基层行政组织、企业组织等发生新的变化,中介组织不断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猛。这些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性。统一战线在新农村建设中,负有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类社会关系的历史责任。

努力实现统一战线工作与新农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工农联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实现长期执政的基础,也是统一战线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使农村中涌现许多致富带头人、科技工作者和在当地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他们都将成为统一战线关注和团结的重要社会群体,成为工农联盟的重要方面。统一战线应通过运用各领域的资源,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促进农村更快更好的发展。与时同时,统一战线在依托于工农联盟、服务于工农联盟的过程中,也能够进一步拓展其工作空间和服务空间,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切实履行统一战线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

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历来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也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应切实履行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

第一,提供服务的责任。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的优势,尽最大努力调动和运用城乡统一战线各领域的人才资源为建设新农村服务。要增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意识,把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使命和基本职责。要增进对农民群众的感情,满腔热情地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始终与农民群众心连心。要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本领,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仅要大力发挥工作生活在城市中的统一战线成员,立足本职本岗,发挥自身特长,为新农村建设谋务实之策,创科技之业、拓发展之路,而且还要更好地发挥生活在农村的统一战线成员并通过他们带动所联系的农民群众的潜力和优势,在建设新农村的方方面面显身手。

第二,开展建言献策的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情况明、决策对、效果好。统一战线成员广泛分布在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特别是许多成员不但来自农村,而且有些长期研究农村、工作在农村,对农村情况十分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密集、联系广泛和拥有的参政议政渠道优势,可以使党和政府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的实情、真情、详情,促进领导机关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

第三,实施民主监督的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五个方面,是一个统一有序的战略目标体系,彼此联系紧密。但由于各地农村发展不平衡、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以及城市其它战线对农村的支持程度不一样等,各地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必然出现一定的差异。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优势和作用,广泛听取并积极反映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促进上级部门的有关决策更加完善、科学,促进政府合理配置上级和社会各界提供给新农村建设的资源,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举措既与中央的精神相一致,又符合当地的客观实际,以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在建设新农村中,不仅越来越多的统一战线成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港澳台人士和科技工作者把活动领域和关注目光拓展到广大农村地区,到农村寻找市场和商机,有的还直接把企业、事业办在农村,农民中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致富带头人和自由职业者,其中不少人成为统一战线的新成员。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在基层发生的变化,将统一战线工作范围日益扩大,工作领域向基层延伸,基层抵御西化、分化的任务进一步加重。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统一战线工作的触角进一步向农村第一线靠近。同时,随着党和政府对农村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和实施,有一部分农民的眼前利益可能受到影响。做好这部分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在农村建设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战线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三、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和作用

一是在提升农业生产力中的作用。发展是硬道理。统一战线汇聚着庞大的人才智力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和作用,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的生产力。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既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又是文化知识、社会知识的传播者和实践者。统一战线要引导和鼓励他们围绕农村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专业咨询、项目协调、投资论证,强化农业的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能力。引导“光彩事业”光照农村。“光彩事业”是以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参与主体,以扶贫开发为宗旨,以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发展贸易为主要内容,面向农村的一项扶贫事业。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率先发展起来的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愿意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统一战线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回报社会,诚信经营,把资金、技术、管理、营销和品牌等优势,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逐步向农村转移、辐射。对特色农牧产品、矿产资源产品等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互赢互利地带动农村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将企业产品如钢材、水泥等直接投放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去,在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过程中,实现企业的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对农村的投资,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努力生产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必需品。统一战线海外资源丰富。无论是派、无党派知识分子、“三胞三属”,还是非政府组织以及出国、归国留学人员等,都具有对外联系广、交往多的特点,在为农村发展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的经济实力、商业网络和科技人才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可通过非政府组织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发展与海外先进农业的合作交流,吸引海外的农牧场主与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可用资源有效对接,改善我国农业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重视和加强与出国留学人员的联系,鼓励他们把国外学到的知识、技术和科技项目带回家乡,为家乡农副产品的外销提供信息和帮助。

统一战线范文篇7

2、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之中的原则,健全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和机制,在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积极协助派和无党派人士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素质,搞好合作共事。

3、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帮助绣林办事处槐树堤回族社区居委会和其他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确定民族成份的有关规定,防止不按规定滥改民族成份。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突出教育引导,调解好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防止简单事情复杂化、政治化,维护好社会稳定。

4、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按照“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方针依法管理好宗教事务。着力解决宗教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自封传道人、私设聚会点、滥建寺观教堂、滥塑宗教造像等现象要坚决制止。坚持宗教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宗教、公安、安全等部门要及时互通信息,形成工作合力。健全市、乡(镇)、村、场所四级宗教事务管理网络,建立乡(镇)与村和场所的双向宗教工作责任制。

5、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各派和工商联各级组织负责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社会团体领导班子中的党外人士,无党派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加大在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重点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农业、林业、水利、监察和经济监督、执法监督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选配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符合条件的党外领导干部可担任正职。保证党外领导干部对其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继续贯彻执行把一部分优秀人士留在党外的政策规定,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6、建立健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机制。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他们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要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建立由统战部门牵头、党政有关部门参加、社会有关团体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

7、重视发挥工商联的作用。赋予工商联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内同业商会(协会)、同业公会、异地商会的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和权利,支持工商联开展对以上组织的领导、组建、调整和管理工作,并建立健全乡镇办区商会组织。将工商联纳入招商引资成员单位和中小企业担保资金的预审单位,参与招商引资等有关经济工作的考核。

8、加强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9、加大对统战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要把统战工作纳入市委宣传工作总体布局。要把多党合作、人民政协、“一国两制”、民族和宗教理论政策等统一战线理论知识纳入市委中心学习小组的学习内容,纳入市民教育内容。

10、加强和改善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带头学习宣传统一战线知识,带头贯彻落实统一战线政策,带头参加统一战线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

统一战线范文篇8

中央统战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近日联合发出《关于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教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统战部、党校、行政学院,切实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作为培训党政干部必修课程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水平。

通知指出,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教学的重要意义。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极为重要的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基本问题,需要不断提高党政干部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水平。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政策是党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学习贯彻,是党校、行政学院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通知强调,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实际,紧密结合党政干部队伍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学习、研究和宣传方面的作用,为巩固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作出积极贡献。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切实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列入教学计划,认真部署,合理安排,充实和创新统一战线理论政策课程的培训内容,改进和完善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努力使接受培训的广大党政干部进一步增强统一战线意识,掌握统一战线理论知识,更好地贯彻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善于运用统一战线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做好统一战线工作的能力。

通知要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都要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作为必修课程。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科目,作为选修课程。可采取专题讲座、集中上大课、请有关领导和专家作报告及电视讲座、远程教学等方式授课。必修课程要有专门教师授课并保证学时。要按照素质较高、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要求,充分整合和利用社科院(所)、高等院校、社会主义学院等资源,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从事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和教学的师资队伍。全国统一规范的党政干部统一战线基本教材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联合组织力量编写。各地方党委统战部、党校、行政学院可结合实际编写统一战线教学辅导教材。

通知提出,各级统战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统一战线理论政策课程的教学、师资培训、学习资料、课题研究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各级党委统战部领导同志要带头到党校和行政学院授课。要主动与党校和行政学院进行沟通和协调,及时了解把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纳入教学培训内容工作的情况,共同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记者王海磬)来源:光明日报

统一战线范文篇9

作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的统一战线,“和谐”的要义同样存在其中。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设和谐统一战线;我们要充分发挥和谐统一战线的作用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拟就和谐统一战线的相关问题作若干思考。

一、对和谐统一战线命题的思考

1.为什么要提出和谐统一战线命题

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关系广泛的优势和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沟通情况、反映民意等功能。这些优势和功能,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实现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而这些优势和功能的发挥体现,也受统一战线自身机制的健康发展所制约。从统一战线的构成来看,统一战线汇集了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团体,它是社会结构的反映。因此,和谐社会的要素对于统一战线同样需要。从统一战线的使命来看,统一战线的使命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党的总任务而共同努力,这是与党的使命相适应的。因此,对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统一战线同样也需要。

2.对和谐统一战线内涵的理解

和谐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所反映的应当既是统一战线内部的和谐,也是统一战线对整个社会的关系和作用。和谐统一战线的和谐应当包括:和谐的政党关系、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谐的宗教关系、和谐的阶层关系等。这样的和谐关系不仅体现在统一战线内部,也反映在整个社会中。如和谐的政党关系既要处理好各政党之间的关系,又要体现政党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包括执政党在执政能力建设中如何获得社会支持,参政党在参政议政中如何反映和代表更广泛的社情民意等。又如,和谐的民族关系不仅要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还要谋求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取得各民族对国家观念的一致和维护。再如,和谐的阶层关系需要通过统一战线搭建的利益诉求机制去促使社会各方真正的互相理解并协调公平、正义的不断落实。也就是说,这样的和谐不仅是单一的和谐,还是交叉的和谐、重叠的和谐;不仅是关系主体自身的和谐,还是各个关系主体相互的和谐;不仅是关系内部的和谐,还是关系整体与外部社会的和谐。

和谐统一战线从其内涵来说是各政党、各阶层、各民族、各宗教以及各界在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既体现各自内部的团结一致,又体现互相之间的相容共存。从其外延来说,它涉及意识形态的整合,以形成共同的政治基础、规范共同的政治行为;涉及政治资源的整合,以融合各种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实现政治资源的优化配置;涉及政治发展的整合,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涉及利益关系的整合,以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简而言之,和谐统一战线的内涵和外延,使其成为新世纪新阶段中统一战线发展的一个新命题。

3.和谐统一战线命题的现实意义

提出和谐统一战线命题,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整合统一战线内部不同党派、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群体、不同所有制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在统一战线内部形成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共同的理想愿景。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增强统一战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从自身做起,从具体的每一件事情做起,汇集各方面的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畅谈国是,互相监督,同舟共济,从而更加珍惜团结和谐,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统一战线内部包括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和各界人士,都能够自觉维护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就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和谐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互关系

1.和谐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子系统与大系统的关系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包括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秩序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指的是整个社会处于顺和、协调、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全面系统的和谐,要求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能够在和谐社会这个大的统一体内相互依存、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谐统一战线总体属于政治文明建设的范畴,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共同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系统。因此,和谐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子系统,构建和谐统一战线属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项巨大社会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和谐统一战线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和谐统一战线的形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如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形成社会阶层之间良性的、公正合理的互动结构,即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各阶层得到有所差别的并且恰如其分的回报;社会各阶层之间保持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而这些正是统一战线正确协调和处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所必需的。另一方面,实现统一战线内部的和谐,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在我国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统一战线通过推进各政党之间的和谐,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和谐,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和谐,大陆同胞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之间的和谐,推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就是奠定了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讲了要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

三、对和谐统一战线应具备的内外因素的思考

1.从内部因素来看

首先,要有一个和谐的内部关系。统一战线内部各界人士能够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合作共事。

其次,要有一个利益满足机制。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共同目标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联盟,要巩固和发展,就必须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否则统一战线就难以建立,即使建立了也不能巩固和持久。因此,和谐统一战线要求做到尊重、维护和照顾同盟者的利益。

第三,要有一个矛盾解决机制。目前我国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面对社会阶层激烈分化,经济成分、分配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具体利益矛盾日益突出和复杂的局面。和谐统一战线的构建就要求建立一个有效的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机制。

第四,要有一个平衡关系机制。所谓平衡机制,就是要维持和保护着社会各方面及各种力量之间的协调、稳定和平衡。从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受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不平衡这一根本因素的制约,彻底消除不公正现象,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方面,和谐统一战线所具有的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决定了它能够妥善处理和平衡各种关系。通过发挥这一功能,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尺度,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扭转目前一些社会发展中的失衡现象作出积极贡献。

2.从外部因素来看

首先,要有一个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大环境。社会和谐是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回顾建国后统一战线发展史,统一战线始终是与社会和谐稳定相互联结、互为基础的,什么时候社会和谐稳定,什么时候统一战线事业就发展壮大;什么时候社会混乱无序,什么时候统一战线事业就停滞不前,遭受损失。

统一战线范文篇10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经研究,现就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是系统破解“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应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大有作为。各地各部门党组织要把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引导统一战线各界人士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进一步整合统战资源,发挥整体优势,为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增加助力、形成合力,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把服务于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重点任务,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着力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热点,多谋长远之道,多建务实之言,多献利民之策,为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挥统战优势,积极探索服务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自身优势和作用,最广泛地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新农村建设聚心聚力、献计出力。

1、积极引导广大工商联会员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新农村建设。发挥市总商会和基层商会的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工商联会员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鼓励担任村干部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化更多的工作精力,认真履行村干部职责,加强村务管理,认真负责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积极鼓励开展村企结对帮扶,帮助理清村级经济发展思路,协助村务管理,协调社会矛盾,为发展生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信息、项目、技术和资金等支持和帮助;引导企业家发扬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关心农村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试行聘请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新农村建设顾问,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智力、信息、管理之优势,多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多办实事、多做好事。

2、积极引导派服务新农村建设。发挥人才荟萃、智力集聚的优势,动员广大派成员结合各自专长和本职岗位优势,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经常性组织面向农村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活动,为培育新型农民,树立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服务。

3、积极引导民族宗教界“讲和睦,促和谐”。以“讲和睦,促和谐”为主题,加强对宗教团体、信教群众的爱国爱教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立足本职,争作奉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挖掘宗教教义教规中的积极因素,教育引导广大信教群众共创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引导宗教界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等活动,在政府统一规划下,资助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帮扶农村弱势群体,为构建和谐农村作出贡献。引导信教群众遵纪守法,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少数民族“关爱工程”,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自尊、自强、自立,走脱贫致富之路,重点扶持好有发展前途的少数民族企业,扶植少数民族群众脱贫项目。

4、发挥统一战线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动员更多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为家乡建设服务。加强与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络联谊,积极牵线搭桥,引导他们利用资金、技术、管理和智力等优势,努力促成在家乡的投资创业和项目捐赠。利用我市海外留学人员多的优势,组织开展海外留学人员与民营企业产业对接活动,加强与我市企业的合作、交流和沟通,通过促进企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

三、有关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发挥统战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全市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统战工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的重大课题。各地和市级机关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层层统一思想,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把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抓深抓实,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