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评价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0:07:50

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范文篇1

[关键词]企业发展;财务战略;业绩评价

企业员工的业绩好坏关乎到企业的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员工个人发展和经济收入,因此,一定要明白业绩评价在企业财务战略中的重要性。业绩评价做得好,可以很好地激励员工,让员工更出色地工作,同时还可以让企业的债权人、管理层、基层员工之间联系更紧密,为他们提供有意义的信息。而这个业绩评价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层做抉择的,因此管理层一定要积极考虑这方面的战略意义以及对公司经济发展的重要联系。

1业绩评价的简单概述

业绩评价是具有科学和数学依据的,企业评价业绩是以统计学和运筹学等很多学科作为科学依据。首先财务管理层共同制定一套对员工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其次通过这个体系,将员工的日常应用定量和定性的行为分析总结,并且结合企业自身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收入、发展轨迹、负债状况以及经营增长比例等和企业业绩有关的方面的情况;最后财务管理层在结合企业整体的活力和努力程度,综合多方面的因素统一评价结果,就是企业业绩评价。

2我国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1评价体系片面化

企业的业绩评价应该是上文中提到的多方面的,注重各个部门共同配合共同发展的评价体系。但是我国现在还是有很多公司对于业绩评价的体系严重片面化,它们在评价体系中过于注重财务指标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评价。这样做导致企业底层人员的业绩评价做不到位,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并且很多企业在评价权重的设计上还是一成不变的,设计陈旧落后,模式固定,无法适用于当前的企业财务战略需要。最后企业的评价指标和财务指标没有相互结合,评价指标在两者比重太小,大多数企业只是将评价指标作为财务指标的一项,这样做太过于片面化。

2.2缺乏战略眼光

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层,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做过市场或者营销的人在做,他们没有正式地学习过财务管理相关的知识,缺乏硬性要求。同时财务管理人员由于自身原因,对企业长远发展考虑不仔细,缺乏前瞻性,无法跟上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且企业的财务评价应该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方面,很多管理只做有形资产的,忽视了无形资产的,这是没有战略素养的表现。由于财务人员两方面的不足,导致企业发展受挫,影响其长远的发展。

2.3反映指标不足

企业各个部门的经营和运作状况,内部和外部的资金联系情况都是财务需要关注的问题。我国企业的财务反映指标体系还很不完善,反映企业现金流情况的指标严重缺失。要知道现金流是一个企业至关重要的东西,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是财务管理部门评价公司的发展情况、营收情况、企业运营能力和企业的债务风险等多方面十分重要的一项数据,对它的反映指标的缺失就影响到了企业往后的发展。

2.4非财务指标问题

企业在解决财务指标问题后如果还存在营收运作等方面的问题,一定是财务管理人员没有做好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工作,忽视了其在企业内部对评价系统造成的影响。并且很多的企业财务人员并没有重视非财务指标的问题所在,甚至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都没有给出该企业的非财务指标的计量方法,这会严重影响企业后期的正常运作。虽然有一些企业有了具体的计量方法,但是却没有完全掌握,在实际的操作和应用中还不熟练,也会对企业造成影响。

3改进企业业绩评价的方式分析

3.1企业管理层的重视

企业一定要重视业绩评价的重要性。将业绩评价和管理互相紧密结合,增加业绩评价的多方面性。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评价机制和体系,引进国外的平衡计分体系,绩效评价综合指标以及经济增长值等财务管理工具。通过应用这些财务管理工具,来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业绩评价工作,提升企业日常效率。同时,企业管理层一定要重视底层员工的日常工作与经济收入,做好员工的业绩工作。管理层重视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完善了业绩评价体系,同时也增加了管理者的管理决策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做财务战略规划。

3.2全员参与业绩评价

企业是一个大集体,包括企业的创始人,企业的决策团,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层以及底层员工组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个环节人员的紧密配合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因此,企业的业绩评价工作也应该做到全员参与,让基础员工也作为管理决策人制定相应的战略。而且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多听取底层员工的需求和对公司的财务建议,听取相关专家的财务意见,积极地鼓励各个部门的管理层与企业基础员工都参与到业绩评价体系中来。同时,在财务管理工具的应用上,一定要确保企业的每个人都完全掌握工具使用方式,这样做可以确保企业内部进行财务工作和沟通效率做到高效、畅通,而且也可以让管理层知道每位员工对企业发展做的贡献。3.3和谐的外部环境对比国外经济发达的国家来看,它们的企业发展与自身的经营理念、人员素质、管理模式等不无关系,同时,也有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国外的经济环境成熟并且思维理念比较先进,适合企业积极创新和发挥自身的企业优势。同时国外企业处于成熟的市场体制中,自身也可以学习到市场中其他企业的优势和先进理念,互通有无,促进整个市场的共同发展。最后国外市场具有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和政策,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和经营内容进行合理监督考察,确保企业良性发展,避免整个市场被个别企业扰乱发展方向。除了上述几点外部因素之外,还包括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对各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做好的沟通桥梁,增加了企业发展的方向。而且相对我们比较完善的市场数据分析,对数据的把控可以避免企业盲目地进行发展战略,更好地根据市场数据来做分析。通过外部市场环境的和谐,会从侧面优化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

4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管理进入以战略管理为主题的时代。作为财务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业绩评价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业绩评价贯穿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利用科学的方式评价企业的业绩和管理,可以对企业员工和管理层起到良性的制约与监督作用,促进其更好地进步。由于我国目前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业绩评价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多的不足,导致很多企业的发展一直存在不温不火的现状。因此一定要重视企业业绩评价工作,积极学习国外先进评价模式和管理工具,应该意识到,这是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点。

参考文献:

[1]顾煜,郜时良.财务战略矩阵在港口物流企业的应用———以盐田港为例[J].会计之友,2016(5).

[2]刘洪明.浅谈企业战略管理与经营决策的新内涵[J].东方企业文化,2015(11).

[3]孙晓涛.财务战略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兼论财务战略的基本特征[J].现代商业,2013(29).

[4]戴天婧,张茹,汤谷良.财务战略驱动企业盈利模式———美国苹果公司轻资产模式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12(11).

业绩评价范文篇2

1.定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也就是企业绩效评估。企业一般在社会承担的是两种责任:一种是企业本身所需要完成的经济效益。还有一种是企业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比如该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多少个就业岗位等。

2.企业经营业绩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KPA,意为关键过程领域,而这一阶段支出了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目标;第二个阶段就是KPI,是主管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第三个阶段叫KRA意为关键结果领域,它是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不可或缺的、必须取得满意结果的领域,是企业关键成功要素的聚集地;第四个阶段叫BSC,意为平衡计分卡,是绩效管理中的一种新思路,适用于对部门的团队考核。

二、KPI的含义、特点及优缺点

1.定义。KPI的目的是以战略为中心,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都为组织战略目标的达成服务。该指标理论的基础为“二八原理”。在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存在着“80/20”的规律,即20%的骨干人员创造企业80%的价值。因此,必须抓住20%的关键行为,对之进行分析和衡量,这样就能抓住业绩评价的重心。

2.特点。(1)系统性:关键绩效指标(KPI)是一个系统。每个部门有自己独立的KPI,要从公司整体出发。(2)可控与可管理性:所有的绩效考核都是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来进行的。(3)价值牵引和导向性:在程序上是连贯的,最终体现在客户的价值服务上。

3.优缺点。(1)目标明确,有利于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KPI相当于把企业的一个大目标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这样有利于按照自己企业的方针规划一步一步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2)一切从客户出发。有利于提升大环境下为客户服务的高度经营理念。(3)可以将降低企业与个人目标的冲突。企业员工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位或更高的薪金就必须达到企业为员工所设定的目标,根据企业员工目标的完成度而进行相应的褒奖。同时在企业员工完成个人目标的同时,事实上也是在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因为企业为企业员工设置的个人目标就是为这个战略目标所设置的。

4.不足之处。(1)KPI指标很难确定一个标准值。KPI是一种定量指标,而这个指标就必须依据企业本身的状况进行量身定做。在制定时就需要收集企业的信息和通过专业化的工具和手段来制定出最适合企业的KPI指标。(2)KPI缺乏弹性。因为定量的指标给人一种过于生硬的要求,没有一点弹性的考虑因素。(3)KPI并不是针对所有岗位都适用。

三、平衡记分卡

1.定义。平衡计分卡简称“BSC”(BalancedScoreCard)。平衡计分卡不仅是一个绩效衡量系统,更是一个企业营运策略的管理工具。

2.四个层面。财务方面:财务目标通常与获利能力有关,可以衡量盈利相关的指标。客户方面:客户层面指标通常包括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客户获得率、客户盈利率,以及在目标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内部运营方面:管理者要确认组织擅长的关键的内部流程,这些流程帮助业务单位提供价值主张,以吸引和留住目标细分市场的客户,并满足股东对卓越财务回报的期望。学习和成长方面:为了弥补企业的实际能力与实现突破性业绩所发生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企业必须投资于员工技术的再造、组织程序和日常工作的理顺,如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员工培训和技能等。

3.特点。(1)平衡计分卡可以使企业人员识别企业是否正在有效地实施企业战略。可以从平衡计分卡表现出来。(2)平衡计分卡可以节约企业管理者的时间,提高效率。(3)更加注重团队合作,使企业的管理机能更好的运作。(4)平衡计分卡的使用有利于促进员工的积极性。(5)平衡计分卡的使用使信息的获取和交换得到了极大的便利。

四、案例分析

1.陕西省纺织企业概况。

纺织行业作为陕西省的传统支柱工业,曾在扩大出口、解决就业、利税创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纺织企业却接连面临着亏损、破产的尴尬局面,与沿海地区的同行业也拉开了差距,2008年,全省纺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较上年提高1.5195%,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与东部纺织强省的差距也呈现加大的趋势,在排除金融危机和产品结构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下,纺织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问题。

2.建立有效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管理人员更容易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方便企业从源头找到问题,对症下药,为制定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等相关部门考评特定纺织企业乃至整个纺织行业的盈利水平、发展潜力等提供参考。从这个角度看,改进企业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不仅仅在提高陕西省纺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积极响应了振兴纺织工业的宏观政策,为实现纺织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贡献力量。

3.业绩评价指标的弊端。

(1)盈利性指标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过度使用。不能否认,盈利性指标能最直观地反映企业财务业绩。盈利性指标计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未考虑时间和风险因素,会计信息失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盈利性指标易于人为操纵。盈利性指标的上述两种不足如果是所有企业的通病,那么盈利性指标后天的过度使用就可以说是纺织企业尤其是陕西省纺织企业的特殊缺陷了。

(2)资本成本未受到充分重视。根据2007年针对陕西省棉纺织产业现状的调查显示,陕西省纺织业国有企业比重较大,棉纺织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所拥有的生产能力比例很高,占到总能力的60%以上,比全国高出50%。这种产权结构的弊端在于一旦缺乏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管,会为了短期利益放弃未来的收益,并最终侵蚀到国有资产完整和企业价值。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监管制度不利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资本成本的概念未被纳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

(3)现金流量指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上,对现金流量指标的重视明显不足。而现金流量表往往具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一方面,现金流量表能弥补资产负债表流动性不足的缺憾;另一方面,它与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损益表相辅相成,为企业的实际收益情况提供全貌。

4.业绩评价指标的改进。

(1)理性利用盈利性指标。陕西纺织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短期行为,过度关注利润,忽略企业长期发展等特点决定了在选择指标时应该适当减少盈利性指标的比例,增加能够反映企业价值或综合收益的指标。

(2)合理利用经济附加值(EVA)。经济附加值(EVA)是指特定会计期间企业使用一定量的资本创造的全部收益减去该资本使用成本后的余额。EVA的引入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价企业的财务业绩。

(3)重视自由现金流量。基于有效发挥现金流量指标作用的考虑,和客观反映陕西纺织企业资金流动水平的要求,本文认为应考虑引入自由现金流量的概念。自有现金流量已成为企业价值评估领域使用最广泛,理论最健全的指标,综合考虑了企业的经营、投资和筹资各个方面。

业绩评价范文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研究

1引言

现在我国的经济形式比较严峻,虽然整体上保持着增长的状态,但是中美贸易战的冲击也确实影响到国内的经济状况,而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中更好的生存下去,得到长足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对自身的财务战略进行业绩评价,制定出合理的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制定好下一步的战略,得到更好的发展。

2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概述及其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意义分析及主要特点。企业的财务战略业绩评价,顾名思义就是要是对企业的整体财务情况有一个把握,对自身在行业和经济环境中的经济情况做出定位,从而为自身的发展做出规划,这一切都要依据于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我们都知道在一起企业家的心中,自己所能够承受的风险程度是有限的,但是有一些的企业喜欢冒更多的风险从而得到更高的利润汇报,而自身的财务情况,就是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是资本家进行投资和生产规模的确定的根据。企业财务战略评价有延展性、动态性、灵活性和课持续性的特点;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经济环境财务战略进行业绩评价时,应选择适当的分析指标和对比标准,从动态的角度加以评价。2.2我国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主要目标分析。在生活中炒股的人都知道,炒股要进行风险控制,至少是自己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我们在分析国内企业进行战略业绩评价的目标时也可以从这方面进行入手,也就是说企业要进行财务风险控制,包括自己的负债风险、资金流转风险,规模较大的企业可能还会有投资风险,当然进行风险控制要有适当的资本结构,运用杠杆原理追求运营生产的利益最大化,通过战略评价的结构,制定后期的债务结构,进而控制资金的运作风险。2.3在我们现今的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企业的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但是想要将这一方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还要走很长一段路。很多的企业领导阶层不了解进行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意义何在,甚至觉得在这一工作中做投入还不如加大生产力度,这是很明显的没有战略思想和全局观念;还有的企业虽然进行这一工作,但是实施工作的员工参与不足,推动力不够,并且制定的评价指标不合理,不能够真正的评价出实际的财务能力,造成对决策者的误导。对于业绩评价的体系严重片面化,它们在评价体系中过于注重财务指标而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评价。这样做导致企业底层人员的业绩评价做不到位,影响他们的积极性,所得出的结果也无法适用于当前的企业财务战略需要。

3企业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更长远发展的主要途径

3.1财务战略业绩评价要在管理层中得到一致重视。自古以来在一个组织或者团队中一种制度的推行都是从上到下的,也就是说财务战略业绩评价过程首先要得到管理层的首肯,使他们能够完全赞同其企业内部这一工作的推行,并且在资金和人员上给予一定的支持,重点是帮助基层员工了解这一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尽量防止产生抵触情绪。并且管理层要密切关注这一方面的经济动态,不断的从国外的先进企业和一些专业期刊杂志中吸收新方法,与自己企业中的财务业绩评价体系相结合,不断的进行优化,由管理者以身作责,提高内部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企业管理层一定要重视底层员工的日常工作与经济收入,做好员工的业绩工作。管理层重视对这些方面的投入,完善了业绩评价体系,同时也增加了管理者的管理决策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做财务战略规划。3.2构建出合理、可行的财务战略业绩评价体系。企业实行财务战略评价体系的目的就是要以此作为制定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依据,所以这一体系首先是要足够准确,对企业目前的评价中肯并且深入,这就要求在设计评价系统的时候要有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将工作的进行流程化。将每个评价指标具体化,并且给出具体的解释,防止员工进行实际操作时产生异议,不能从一些专业的文献资料中生搬硬套一个评价标准体系,这样没有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工作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只能作为一种观赏性的工作成果,而没有用到实处的意义。3.3进行财务战略业绩评价时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当我们考察一个国家一个组织的经济状况时,并不是只去看它整体的经济指数,而是要具体的分析每一个人、每一份工作的经济水平,所以进行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时候不能只片面的从企业的资本结构入手,而应该动员所有的员工共同参与,对每一个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进行了解,在企业持续的发展中要考虑到员工成本的支出变化,从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到管理层再到基层的员工,环环相扣,让基层员工充分参与其中明确各自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让基础员工也作为管理决策人去制定相应的战略。而且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多听取底层员工的需求和对公司的财务建议,听取相关专家的财务意见,积极地鼓励各个部门的管理层与企业基础员工都参与到业绩评价体系中来。

4结束语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不仅仅要了解自己的竞争者的状况,更要明白自身的实力,能够做出和承受什么样的结构优化。在这样的知识时代,已经不是传统的拼产量、拼市场的竞争方式,而是通过对自身财务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财务战略,不然就会极其容易在激励的竞争中所淘汰。对自己的财务战略,一旦形成就要严格坚守,避免在大环境的冲击之下轻易的改变,要有长远的战略思想,积极的学习财务期刊中的一些财务战略业绩评价的方法,将企业的业绩评价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戴天婧,张茹,汤谷良.财务战略驱动企业盈利模式--美国苹果公司轻资产模式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12(11).

业绩评价范文篇4

一、管理控制视角下的业绩评价框架

对于业绩评价研究,要避免传统业绩评价方法中只用财务指标问题,应更多引入管理控制的变量,诸如企业战略、企业生命周期、人员素质、国家和组织文化、社会行为和管理等。结合两位管理大师Anthony和Otley观点,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管理控制视角下的业绩评价框架应该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组织目标问题,包括组织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以及如何评估这些目标实现的程度。组织目标是业绩评价的基础和关键,因此,组织战略和业绩指标等都要与组织目标衔接起来。第二,组织战略问题,包括组织的战略和计划,实施战略和计划的活动,以及如何评估和衡量这些活动的效果。一般来说,决定企业命运的最根本因素是它的战略是否正确,以及管理者是否出色地执行了这种战略。第三,业绩指标设置问题。选择和设计对企业战略最为恰当、有效的业绩指标至关重要。这是承上启下的阶段,企业需要经常跟踪、统计并形成财务、销售和生产等反映企业业绩各方面的一些列衡量指标,这些指标通常被视为关键业绩指标。第四,实现目标的激励制度,包括确定的经济报酬和认可、地位、声誉等非量化报酬。激励系统的作用在于使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将企业目标与管理者个人目标相协调,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或财富。第五,组织信息反馈系统。一个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能利用内部生成的数据和来自外部渠道的信息,达到及时反馈,纠正偏差,更好地进行业绩评价。

以上五个问题应该是管理控制和业绩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原有的文献研究都是将这五个问题割裂开来的单独分析(如表1所示),而没有整体上将这些问题全部纳入业绩评价研究范围。因此,管理控制视角下,一个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必须要包含以上五个方面。

二、预算控制、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之比较

管理控制的发展拓宽了业绩评价研究的视角,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业绩评价实践的发展。接下,我们将以管理控制为视角,对现有的预算、经济增加值(EVA)和平衡计分卡(BSC)三种业绩评价方法作一比较,对三种业绩评价方法的五个管理控制方面问题进行归纳(见表1),为业绩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通过对预算、EVA和BSC三种业绩评价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预算建立在计划上,会重点依据计划来设置预算指标,但它没有特别关注企业目标和战略问题,也缺乏一个有效地激励机制和信息反馈系统。预算只是充当公司战略与业绩之间联系的工具,主要用于衡量与监控企业及各部门的业绩,以确保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一种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

第二,EVA是以经济增加值理念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在实践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财务指标业绩评价方法。但是由于其目标的单一化和财务化,无法避免由于规模差异和财务处理方法不同影响评价结果。更重要的是其在一定程度上仍忽略了战略问题,使得EVA过分强调现实效果,出现短期行为。

业绩评价范文篇5

(一)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相辅相成

预算管理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于企业的各项业务具有一定的指导、监督及约束作用。而业绩评价主要是评价各个项目的价值实现程度、财务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员工的工作成果等内容。有了预算管理后,业绩评价变得更为规范有序,而业绩评价也可以反映预算进行的程度,有利于企业管理活动的进行。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相辅相成,预算管理为业绩评价奠定了基础,业绩评价对预算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二者共同为企业的运营提供着支持。

(二)预算管理为业绩评价奠定基础

预算管理是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筹资、分配等活动进行预估、控制的管理行为,对企业经营过程的分析、计划以及制度安排能使企业战略目标更加具体。企业进行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等活动与业绩评价相互配合,能充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增加经营成果,增加企业的价值。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预算管理能提供进行业绩评价的标准,为业绩评价奠定一定的基础,便于进行各项内部考核与强化内部控制。

(三)业绩评价对预算管理起反馈作用

业绩评价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能够刺激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的股东、管理者和债权人等可以通过业绩评价了解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的运营情况、是否投资以及如何改进战略目标和相关企业制度。进一步说,业绩评价是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够对预算管理起到反馈作用。

二、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存在的不足

虽然企业建立了合理的预算管理机制以及业绩评价体系,但二者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企业对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的企业对开展预算管理以及业绩评价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没有良好的实施环境,导致了企业对二者的财力、人力和资源投入不足,相关制度和内部控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的企业将预算管理简单地当成计划,没有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管理保证严格的执行与控制。2.有的企业不在意业绩评价体系,未设置专门的机构人员组织业绩评价活动。3.有的企业将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当作各自独立的管理活动,导致执行效果降低。

(二)预算管理体制存在薄弱环节导致业绩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首先,企业现有的预算管理体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部分,比如:预算计划的实施控制体制不够成熟,没有完善的从编制预算到实行的规范;预算指标的选取和设置存在局限性,很多单一财务的指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运营效果等,这些薄弱环节有待加强。其次,企业建立的业绩评价体系有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很容易受企业性质、管理者能力、员工积极性等因素影响,缺乏科学性。有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缺乏实用性,盲目选取一些指标进行考核,忽略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核心,导致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不能帮助企业得到合适的评价结果。

(三)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活动配合度不够

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的配合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未能全面地体现企业的长远目标,所以业绩评价指标在时间上和预算管理存在一定的偏离。2.企业在设置岗位时,没有有效的将预算的内部控制和业绩评价二者相互配合。3.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总是会出现预算管理时忽略预算项目考核即业绩评价的重要性的情况。

三、加强预算管理和完善业绩评价的对策

(一)提高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的全员参与度

企业普及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的知识,提升员工对二者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企业领导者要有推行预算工作的决心以及合理的对策,全面预算强调全员参与,企业全体员工都需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预算的编制及执行过程中,因此领导者的组织以及带头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全面预算由少数人来制定经营目标,有时候很容易脱离实际情况,特别是当企业规模较大时,企业领导很难了解各部门的情况,这时制定的目标可能与现实存在差距。而且,若由少数人来编制预算计划,会因为无法得到很多企业员工的认可而导致执行时间长、效率差。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企业可以将执行的情况与员工的利益相互结合,奖惩分明,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应建立全面参与项目执行的信息系统,为各个项目的执行提供一个更方便的平台,让企业的各个部门在这平台上通过沟通协作共同参与预算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这样既能够提高预算管理的全员参与度,又能够提升业绩评价工作的规范性。

(二)健全机构与制度,合理进行业绩评价

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是相关的,两者同时进行改进和优化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1.企业需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和业绩评价监管部门。企业应建立独立的预算管理机构,进而由该机构对企业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考察并做出相应的分析,明确所有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评估项目成本并且估计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编制企业的预算计划和预算报表,对相关的指标进行解释。企业还应设定专门的业绩评价监管部门,让该部门承担监控、约束业绩评价的进程和实施行为的责任,减少人为因素。除此之外,企业还应该对企业预算管理部门所指定的指标进行再次考核评价,看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促进企业的发展。2.企业需建立合理的责任制度和奖惩办法。企业应普及预算管理的相关知识,使领导以及员工重视预算管理、充分理解其重要性并努力发挥自身价值,创造压力和竞争意识。企业建立责任制度能将预算管理更好落实,将项目进行过程中各项指标分配到各个部门以及员工身上,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加强过程监控。而且,企业建立合理的奖惩办法能让业绩评价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运营过程中按规定完成预算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奖励,而对于未完成预算的员工应进行相应的惩罚,并且奖惩制度更加明确、量化、透明,以便于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3.企业需优化预算管理岗位,设置合理的业绩评价指标。企业设置独立的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评价岗位,有利于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全面、合理开展。业绩评价指标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不能只顾短期利益。业绩评价指标要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而随时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更合理进行业绩评价的目的,更好的促进预算管理。企业预算管理是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全部过程中的,故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优化相应预算管理的岗位,主动承担计划和监控预算管理的责任。

(三)提升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的配合程度

业绩评价范文篇6

【摘要】本文揭示了传统业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改进业绩评价的对策,尤其是提出了对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计算进行技术性调整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投资报酬率;经济附加值

没有良好的业绩报酬系统,现代企业就不可能有效地运转。这是因为,业绩报酬体现了这样一个广为接受的信念:如果想激励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就必须按照他们达到的业绩水平给予奖励。实践中,通常是以会计净收益以及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投资报酬率等指标为核心,对企业(包括企业所属部门或业务单元,下同)业绩进行财务评价。然而,由于公认会计准则的影响,以及企业目标和经营环境变化等原因,这种传统的财务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会计净收益,可能有损股东利益

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而现行的会计净收益指标只确认和计量了债务资本的成本,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由于无须承担权益资本的回报,管理者往往会通过过度投资来获得更大的会计净收益。但是股东追求的不是会计净收益的增长,而是正净现值的投资,期望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的项目显然损害了股东利益。

(二)过于强调投资报酬率,容易导致内部冲突

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对企业业绩进行财务评价时,管理者会通过增大分子(基于现有资产取得更多收益)或减小分母(减少投资额)来使这个比率尽量变大。显然,减少投资额比基于现有资产创造更多收益来得容易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低于目前投资报酬率的投资项目或资产(即使其收益率高于企业资本成本)均会成为管理者不投资或处置的对象,因为这些项目或资产会降低企业现有的投资报酬率。由此可见,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业绩评价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悖,企业机能出现失调。

(三)财务会计信息的不恰当使用,致使业绩评价失真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对外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的需要,因而受公认会计准则的规范和约束较多。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则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直接依据财务会计信息计算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通常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1.无形资产支出费用化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技术与新产品研发、信息系统建设、顾客与市场开发、雇员技能培训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然而,公认会计准则却不赞成将每年耗资巨大的大部分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而是要求作为当期费用计入损益。这样会使企业每年用于无形资产的支出与由此而产生的现金流入大体相等,而收益平稳时期到来前的盈利能力(用净收益、投资报酬率评价)被低估;此后,企业盈利能力又被高估。这将导致管理者追求短期效益,不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案例:假设某企业拥有5台同样的,但已使用年数各不相同的设备,每台设备成本30000元,使用年限为5年,净残值为0,5年内每年现金净流量(收入扣除变动成本和可归属固定成本)为10000元。该企业目前处于平稳状态,每年有1台使用了5年的设备报废并购买1台新的同样设备。为简化分析,可忽略税负的影响,并假定所有的现金流动和投资均发生在年度的最后一天,企业资本成本为15%。同时,假定企业使用直线折旧法。

5台设备,每台设备年折旧6000元,则该企业全年折旧费用为30000元。从每年的净现金流入50000元中减去30000元折旧费用,得到净收益20000元。每年资产账面价值为90000元,则该企业的投资报酬率约为22.22%。

案例分析:以上述案例为例,并假定该企业每年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为3000元,但在此后的5年中,每年会产生1000元的现金流入。如果将研发支出作为当期费用,则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如表1所示(便于前后比较,一并计算列示了经济附加值指标,下同):

从表1中可看出:在收益平稳期(第3年,支出和收入均为3000元),企业盈利能力反映了真实水平;之前,企业盈利能力被低估;之后被高估。后期较高的盈利能力源于先前的被低估,即绝大部分有关无形资产的支出均在发生当期计入损益,现在正处于先前投资的收益期,而这些收益却没有和先前的投资联系起来。

2.租赁资产支出费用化的影响

公认会计准则对租赁资产支出资本化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不符合条件的租赁资产支出只能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租金支出费用化会导致投资报酬率快速上升,然而,投资报酬率的这种波动,并不代表企业实际盈利能力的任何变化。公认会计准则对租金支出资本化的限制,促进了管理者采用租赁代替购买的方法取得资产。然而,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都与其购买并占有资产具有一致性。因此,即使企业面临的购买或租赁具有相同的价格和资本成本,这种方法也明显没有任何经济优势。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并假设企业年末没有购买新设备,而是向设备供应商租赁1台同样的设备。假定设备供应商的资本成本也是15%,则设备供应商会采用使用期为5年、年资本成本为15%的年金系数3.352来计算每年相同的租赁费,即:年租赁费=30000÷3.3522=8950元。

一年后,该企业拥有同样的5台设备及年收入,只不过多了8950元的额外现金费用。同时,原先的投资基数减少了30000元,相应的折旧费用也少了6000元。计算各年的盈利能力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看出:随着租赁资产的增加,净收益逐年等额减少;而投资报酬率逐年快速上升,当全部资产均为租赁资产后(第5年,投资基数为零)将会无限大。

3.通货膨胀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评价基于币值稳定假设,发生通货膨胀后,通常会使企业盈利能力被较大程度的高估。这主要是由于收入与现金成本是以现时货币价值计量的,而投资基数和折旧却以取得资产时的货币单位计量。净收益的高估与投资的低估会导致投资报酬率明显高于真实水平。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并假定经济运行中的通货膨胀率是每年10%,企业资产的价格也以每年10%增加,净现金流量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产品售价的增幅通常会低于资产成本和投入变动成本的增幅)。4年后,该企业的净现金流量应为:50000÷(1+6%)×4=63124(元)。

投资和在过去每年中取得资产的折旧费用如表3所示。

4年后,企业的盈利能力如表4最后一列所示:

从表4中可看出:经历了4年的通货膨胀后,企业的净收益和投资报酬率分别为26493元和22.67%,均超过通货膨胀前的相应指标,盈利能力似乎显著提高了。然而,这样的报告显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改进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的对策

(一)以经济附加值指标取代会计净收益指标

经济附加值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收益加上利息支出部分)扣除其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简言之,经济附加值就是超过全部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它是企业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核心基础,是较具综合性且比较成熟的业绩评价指标。

首先,经济附加值是扣除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是真实的经济收益。如果企业的实际收益率低于该企业专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在传统的会计净收益方法下,企业可能表现为盈利,但用经济附加值指标计量,企业则表现为亏损。因此使用经济附加值可以避免企业出现隐性亏损以致损害股东利益。

其次,经济附加值指标能有效避免内部冲突。它是一个绝对值指标,对于部门、企业和股东来说,经济附加值总是越多越好,从而使企业的业绩评价与其价值最大化目标相一致,促使管理者关注股东目标并为之努力。这是其它任何财务性业绩指标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二)避免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评价指标

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将企业净收益与其资本占用水平相联系,有利于加强资本约束,是评价分权利润中心(或战略性经营单位)业绩的适当指标。同时,它是以百分数表示的相对盈利能力,更方便于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市场利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通货膨胀率、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比较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较。但正如前文所述,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内部冲突,实践中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

(三)对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指标的计算进行技术性调整

为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准备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没有太大用处,在计算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时通常要对公认会计准则下获得的信息进行调整,以便校正可能因管理者对会计数据操纵或因公认会计准则固有缺陷造成的偏差。

1.将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

在计算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对于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支出应予资本化,并在未来收益实现的年份摊销,以使盈利能力的变化更为平稳、渐进,从而促使管理者在追求短期效益的同时也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如果每年3000元的支出被资本化,并在随后的5年收益期内摊销,则各年的盈利能力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看出:无形资产支出当期费用化与资本化并摊销两种方法最终能实现相同的净收益(22000元),但后者却能使变化更平稳、渐进。再从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指标来看,这两种方法却产生了不同效果:前者使企业在收益平稳时期到来前处于不利地位,此后又产生一个比实际要高的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指标;而后者则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

2.按物价变动水平进行调整

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我们必须将资产的原始取得成本重新表示为现时货币单位成本或现时购买力成本,以便对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假象进行调整。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假设第4年末通货膨胀突然停止,企业将维持第4年年底的现金流量,同时以第4年年底的设备价格43923元更新1台应报废设备。则该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如表7所示。从表7中可看出:按物价变动水平进行调整后,企业的净收益、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等指标均低于通货膨胀前,其中经济附加值还出现了负数。这与未经调整时的业绩水平截然不同,但遗憾的是,这才是企业盈利能力的真实水平。

3.将租赁资产计入投资基数

为避免管理者人为操纵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评价指标(租赁而不是购买资产),可以通过将租赁资产以其公允价值计入投资基数来加以调整。如果得不到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租金支出的贴现值来计量该项资产的价值。同时,将原来当期费用化的年租赁费用区分为财务费用和折旧费用。其中:财务费用在计算投资报酬率或经济附加值时不能归属于某一特定资产,而折旧费用可以作为被评价部门的费用。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年租赁费用8950元实际由利息费用和折旧费用两部分组成,且各自金额在年度间不同。利息费用逐年减少,而折旧费用逐年增加,如表6所示。

【参考文献】

业绩评价范文篇7

1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模式分析

业绩评价需要借助于指标,按照目标一致性要求,结合战略业绩评价和可控性等的需要,目前来看对管理者的管理业绩评价有三种模式:

1.1以财务业绩指标作为业绩评价主体的模式

这种将财务业绩作为管理业绩评价的方法体系,就上市公司而言,比较适合于分权状况下资本运作型的控股母公司对其投资子公司的评价,它注重于结果而不注重于过程,将分权作为对管理者委托财产责任的基础,而且资本运作型控股母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注重对子公司的长期拥有,它视投资机会与资本市场运作效率,在资产价值被市场高估的情况下将子公司出售,可以取得很高的投资收益。

1.2以非财务业绩指标作为业绩评价主体的模式

将非财务业绩作为管理业绩考核的主要方面,主要是因为财务业绩一方面体现公司成长与战略性,另一方面是基于财务业绩只是事后的考核从而无法在事中或事前防范经营不善风险等不足。从公司成长性看,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体现在短期的盈利,更应体现在经营获得收益的稳定与长期增长,因此公司必须注重市场的开拓、内部管理的有序和学习、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等。从单纯财务业绩的不足看,由于财务业绩是事后结果,等到事后评价结果发现问题已经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了,因此从公司经营角度必须加强对事中过程的考核与评价,从而建立起事中过程评价机制,事中过程评价机制的落脚点不在与财务上,而在于经营与作业上,因此加强作业管理,从作业过程来看待管理过程,从而来评价管理者的管理业绩是强化非财务业绩评价的主要理由。单纯地以非财务业绩来评价管理者的绩效是很少的,它很少以独立的方式存在,除非存在于企业中层对更低的一线管理者的业绩评价。

1.3财务业绩指标与非财务业绩指标相结合的模式

既一方面强调对财务指标的考核,但同时也注重对非财务业绩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适应了现代市场发展的需要,更适应了股东或高层管理者对中底层管理者业绩评价的需要,因而成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的主流,它以西方管理会计中平衡计分卡最为突出,它适应母子公司框架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经营者的业绩评价,也适用于子公司对其下属管理者的业绩评价,同样还适用于总公司对分公司或分部的业绩评价。

2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由于不同的评价角度及其适用范围不同,从而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业绩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以财务业绩指标为主和非财务业绩指标为主的两类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2.1以财务业绩为主要评价依据的指标体系

它主要包括财务业绩所涉及的三个方面,盈利性目标、营运性指标与偿债能力指标。

(1)对于盈利性指标,由于盈利能力的判断有不同的角度,从而有不同的分析结果,一般认为,盈利能力的判断有不同的评价基础,它们分别是利润基础、现金基础和市价基础。而以利润为基础的评价指标又可具体分为会计利润基础(如税后利润、EPS、EBIT等)和经济利润基础(如经济增加值、调整后的经济增加值等)两个方面。以现金为基础的指标主要有经营现金净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等一系列指标。以市价为基础的盈利性指标主要有股票市价指标等。(2)对于营运指标,它以现在资产的营运能力来评价其经营业绩,主要涉及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帐款周转率等指标体系,这些指标的目的在于分析管理者在既定的资产规模下,如何利用管理技巧来发挥其营运效能,从而使得在不较少赢利性的情况下较少资产占用量,发挥单位资产创造更大价值的潜能。

(3)偿债能力指标,它是立足于公司经营的安全性与风险性来考虑资产营运能力与盈利能力,企业的经营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求发展、求盈利性,没有安全性的盈利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从而是不具战略性的短期行为。

2.2以非财务业绩为评价依据的指标体系

非财务业绩主要关注战略与成长性,而对公司的战略性与成长性产生重大的因素主要在三个方面,即顾客、内部程序、学习与增长。(1)顾客角度,它主要是从顾客满意率、顾客忠诚度、顾客赢利分析等方面对企业的现在及未来潜在发展能力进行考核。从顾客角度考核管理者业绩是非财务业绩考核中最为重要的,因为市场是无情的,而市场是由顾客来造就的,离开顾客就等于离开市场,也就等于不求发展。顾客角度的考核由上层评价主体来组织,而评价的资料来自于顾客,顾客作为介于评价与被评价主体的第三者,具有独立性,从而最为公正、公开的。(2)内部程序角度,它是从内部程序及其创新、经营管理及售后服务等角度对公司的程序化管理的评价。(3)学习与增长角度,它主要致力于从员工的参与度、员工忠诚度和满意度等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来评价企业的成长性,这一角度的评价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未来的组织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是一个网络,管理者不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主体,而是强化与员工合作、沟通的主体,管理者的角色不再是自上而下式的布道者,而是了解员工所思并创造环境激发员工积极性的鼓动者。因此,这就是管理的民主化与人本主义,它代表未来企业组织发展的潮流。非财务业绩有些是外部化的,有些是内部化的;有些是定量的,有些是定性的;有些是作业标准式的,有些则是全方位的笼统式要求。因此,与其称之为指标体系,不如称之为评价应考虑的因素。

3选择财务业绩评价方法应主意的几个问题

3.1要主意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问题

短期利益化下必然导致利润指标过分地重视和维持短期财务结果,极易助长企业经营者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机的行为,使得企业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资本投资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以致于企业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而在长期价值创造方面投资过少。长期发展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下的股票价格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现在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也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3.2要找出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绩效指标

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因素有很多,如经营决策、市场条件、政府监管、自然资源条件等等,但关键业绩指标只衡量经营成果中的可影响部分,即关键业绩指标的衡量领域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决策与执行部分。其中,效益类指标以投资资本回报率、自由现金流和利润总额为核心,但根据职位影响力及业务性质作出选择;营运类指标根据各责任中心的核心任务而定,如考虑与发展战略相一致、或突出战略的核心驱动因素、或由投资资本回报率树推演而出,分为销售收入类、成本费用类和投资控制类(固定资产、营运资本)等等。

业绩评价范文篇8

(一)预算管理。预算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发展中通过对以往年度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未来发展的总目标,并综合考虑到社会、市场对企业经营发展的现实影响,进而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执行全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进行阶段性对照和分析,从而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做到及时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发展的总目标。传统的预算管理更加侧重于对管理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其缺乏一定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缺乏对业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考量,没有做到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做及时性的调整。随着新形势发展的到来,企业为了保证自身良好预算管理的实现,应加强管理的有效性,采用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方法。对预算管理的相关设置,应强化制度的制定、控制和协调发展等方面,保证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二)业绩评价体系。业绩评价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企业的管理实践和所处的年代具有紧密的联系。企业发展中业绩评价体系的构成主要是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制定。在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中,应结合一定的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分解与落实。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转化为具体的任务与目标,并分层到各级管理者。同时,还应明确各权利主体,规范其相关责任,将责任主体控制在可以综合评价的范围内。加大责任中心的管理设置,并应据此确立相关的考核发展点。对制定出来的业绩评价体系,应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加以修正与调整。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过程是由战略目标发展到关键绩效指标的综合发展过程,应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考虑在内,形成定量与定性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不应以牺牲任何指标为发展的代价。

二、新形势下企业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企业的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来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形势的快速驱动下,各国间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关系、金融关系和流通关系等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与互相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消费的需求也逐渐地发生变化,商品供给种类越来越丰富,市场发展的饱和度增加,应建立符合现实需求的企业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二)信息全球化的影响。新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动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网络运营模式的发展转变使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面临发展的挑战。随着现代化电子网络技术的逐渐推广与应用,企业发展中更加注重商品的供应与销售。可见,现代化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推动着科技产品的更新升级,进而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与变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只有结合现代化的发展背景,结合信息全球化,加强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三)知识经济化的演变。随着知识经济化的发展,直接导致着企业资产的发展变化。其由传统工业经济逐渐向现代化机器生产的发展方向转变。企业整体的资产管理中,主要以知识专利或是相关的专业技术、商标、人才等为重要的标识。但是综合现有的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发展来看,其与知识经济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距。

三、新形势下加强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预算管理的方法。第一,及时更新预算管理理念。通过预算管理理念的更新,逐渐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企业应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应由企业高层领导担任,预算管理委员会成员可由各重要职能部门经理组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各有关部门参与到预算管理相关政策的制定中来,促进内部信息的流动。对预算管理的流程进行及时性梳理,针对具体薄弱环节进行制度制定,同时还应对预算管理制度做到正确执行,落实执行责任人,对其进行具体的分工,严抓预算管理流程。对与预算管理相关的部门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保证各项制度的充分执行。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预警机制。预算预警机制的建立是控制预算管理的基础,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越发重要。通过预算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经营状况。具体执行上,可以从产品、渠道、区域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并针对性地做出调整。第三,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预算监督。企业发展的预算管理中,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具体做法上应结合企业发展的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预算监督制度,明确相关的监督责任主体,形成各部门与财务部门或是预算部门之间相互独立与相互牵制的发展局面。在进行预算编制阶段,应明确监督发展的主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的具体规定,各部门与财务、预算部门之间是否形成了有效的联动。在预算执行阶段,还应对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在预算执行后,还需要监督整体的预算目标是否达成等一系列后续项目的监督。第四,重视利用信息化系统。高效的信息系统建设能够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精细化进行。在预算管理中利用信息化系统,可以提高整体预算的工作效率,实现财务工作与预算工作的一体化发展。同时,也实现了预算编制中的上报、执行与分析等全过程的预算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发展的预算管理,使预算工作真正落实到个人,明确责任主体,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管理工作氛围,在保证员工遵守具体规定的基础上,也促进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完成。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也使员工明确了责任意识,增强了员工的个人责任感。(二)加强业绩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内容全面、方法科学、制度规范、客观公正、操作简便、适应性广”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首先,建立以成本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方法。可将其划分为标准成本法与差异成本法。通过对成本的业绩评价,促进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的完善。其次,建立以财务为主的业绩评价方法。主要指以资产负债表或是利润表等形式为主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综合发展的财务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具体可以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与运营能力等。再次,建立以价值为核心的业绩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具体包括投资报酬率方法、剩余收益方法、经济附加值方法等。通过发展价值的衡量与估算,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最后,建立以平衡为主的业绩评价方法。通常来说,这种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为该方法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使发展的外部衡量与内部衡量做到有效的结果平衡,综合考虑了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四、结束语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在企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在企业发展中仍旧存在着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业绩评价体系建立不完善的现象。只有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加强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体系在企业的应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进而顺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本文主要从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体系两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更好地促进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具体发展中,企业还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正确的预算管理方法,以提高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雪刚.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商贸,2013,(34).

[2]郭颖.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外资,2012,(09).

[3]段新林.新形势下企业综合治理工作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3,19(04):100.

业绩评价范文篇9

关键词:企业;业绩;业绩评价;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1企业业绩评价的概念

业绩一词,也有将其称作绩效或效绩的,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集合;评价是人们对这一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业绩评价作为企业管理中频繁提到的一个概念,则是指企业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如政府、股东、债权人、财务分析师、供应商和客户、社会公众等为达到特定的目的,选择特定的标准,设定特定指标,并采用特定方法对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及结果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判断。

企业业绩评价也称为企业绩效评估或企业效绩衡量,在现实工作中也常常被称为“考核”、“考评”,而对于其书面解释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定义,笔者认为,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和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包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和对经营者业绩的评价。通过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可以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业绩评价的内容

一个完善且有效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所涵盖的内容通常应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等八大要素。

2.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指与评价对象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及职员、政府管理部门、供应商以及顾客等。

(1)投资者。投资者投入资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本最大化的保值增值。一方面,投资者从投资决策角度对于企业业绩进行评价以决定其应否投资,这种评价也叫企业价值分析。另一方面,投资者从委托人角度会对其所投入企业的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予以充分关注,对作为人的企业经营者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贡献进行评价。

(2)债权人。债权人尽管通过契约享受固定收益,明确了其自身权益,不承担留剩风险和留剩收益,但如果企业破产、倒闭,债权人同样也会遭受损失。

(3)管理者和职员。企业管理者和职员的人力资本价值实现和薪水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当企业经营失败时,他们就可能面临价值降低甚至完全丧失的风险,所以企业的各项决策所带给职员的人力资本的风险和财务资本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是相同的。对这些人力资本价值的保护要求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职员利益。

(4)政府管理部门。政府一方面要考虑企业交纳的税金,另一方面要考虑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这种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从整个社会的利益出发,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在短期内这一要求可能会与企业的自身利益相冲突。因此,政府将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破坏纳入企业的经营成本当中,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来约束企业的行为。为此,政府管理部门应从行政管理和社会公众利益代表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社会贡献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企业所提供的税金、就业机会以及对职工的社会福利保险、环境保护等责任义务的履行情况。

(5)供应商。供应商是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是企业价值链的重要环节。供应商通过对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信誉的评价来决定是否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6)顾客。顾客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是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有力保障。顾客对企业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是否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2.2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是指评价活动实施的对象。任何客体都是相对于特定的主体而言的,它由主体的需要而定。因此,评价客体的选择有赖于评价主体的确定,不同的评价主体决定了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标准也有差异,对评价对象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企业业绩评价的对象包括企业和经营管理者。评价结果对业绩评价对象必然会产生影响,势必关系到评价对象今后的发展。一般来说,以企业为评价对象,着重反映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的管理水平、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四个方面,评价的结果关系到企业的扩张、维持、收缩、转向或退出;以经营管理者为评价对象,则着重反映经营者对企业的经营、成长、发展的贡献和成果等方面,评价的结果则关系到管理者的选聘、职务的升降和报酬等问题。

2.3评价目标

企业业绩评价的目标是整个评价系统运行的指南和目的。没有明确的目标,整个业绩评价系统将处于无序状态。基于财务契约主体的多元性,业绩评价的目标也各不相同。例如:债权人在进行信贷或赊销决策时,要对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业绩评价能够很好地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降低债权人的风险;投资者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目的则是进行投资决策,业绩评价能提供经理人的努力程度的信息等,让投资者更好地决定是否聘请该经理人;资源提供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的经营业绩评价,其目的主要是用于经营者聘任决策、报酬计划、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

企业业绩评价的目标应当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相协调。业绩评价应当为企业战略的调整提供有用信息,并通过业绩评价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自觉地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一般来说,企业业绩的评价目标主要体现在财务目标、价值目标和平衡目标三个方面。

2.4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指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主体的需要而设计的、以指标形式体现的能反映评价对象特征的因素,是实施企业业绩评价的基础和依据。有财务方面的,如投资报酬率、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率等;也有非财务方面的,如产品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程度、售后服务水平、产品质量、创新速度和能力等。可见,如果没有这些评价指标,业绩就无从展开,评价也不可能进行。因此,如何将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关键因素准确地体现在各具体指标上,是业绩评价系统设计的重要问题。

设计业绩评价指标通常的做法是,由社会公认的机构或行业部门设计共性指标,企业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进行取舍,并适当补充一些个性指标。由于企业是社会的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群体的利益受到企业业绩的影响,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则更要注意评价指标的规范性、通用性和可比性。需要说明的是,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以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评价指标的设置以及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也不尽相同。

目前,业绩评价的评价指标由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指标和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指标两大体系构成。确定各项具体指标之后,再分别分配以不同的权重,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

2.5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指判断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基准。它是对企业的业绩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尺,一般是根据数理统计方法经测试和调整后确定的。常用的标准有年度预算标准、资本预算标准和竞争对手标准等。具体选用标准时,一般应与评价客体相联系,评价标准的选择对评价结果有重大的影响。对比的标准不同,判断业绩好坏的标准也不同,得出的结论将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按照不同的标准得出的业绩评价信息,所起的作用不同,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满足企业战略性业绩管理的需要。此外,评价标准的选择还取决于评价的目的。

实务中,业绩评价标准分为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标准和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标准。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标准包括国内行业标准和国际行业标准两方面。国内行业标准根据国内企业年度财务和经营管理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年度、行业、规模统一测算。国际行业标准根据居于行业国际领先地位的大型企业相关财务指标实际值,或者根据同类型企业相关财务指标的先进值,在剔除会计核算差异后统一测算。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标准按照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及指标类别,划分为优秀、良好、平均、较低和较差五个档次。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标准根据评价内容,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水平和出资人监管要求等统一测算,并划分为优、良、中、低和差五个档次。

应该指出的是评价标准选定后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和技术环境等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业绩评价的目的、评价的范围和出发点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评价标准也应相应地作出调整。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评价标准是发展变化的。然而,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评价标准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6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根据评价指标对照评价标准进行价值判断,得出最终业绩评价结果的手段。它是将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因为在选择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之后,还需要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从而实施对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的运用,以获取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显然,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就成了孤立的评价要素,因而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评价方法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2.6.1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方法

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是运用功效系数法的原理,以企业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企业所处行业(规模)标准值,按照既定的计分模型进行定量测算。其基本步骤包括:①提取相关数据,加以调整,计算各项指标实际值;②确定各项指标标准值;③按照既定模型对各项指标评价计分;④计算财务业绩评价分值,形成评价结果。

2.6.2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方法

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是运用综合分析判断法的原理,根据评价期间企业管理业绩状况等相关因素的实际情况,对照管理业绩定性评价参考标准,对企业管理业绩指标进行分析评议,确定评价分值。其基本步骤包括:①收集整理相关资料;②参照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标准,分析企业管理业绩状况;③对各项指标评价计分;④计算管理业绩评价分值,形成评价结果。

2.6.3计算综合业绩评价分值,形成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财务业绩定量评价结果和管理业绩定性评价结果,按照既定的权重和计分方法,计算出业绩评价总分,并考虑相关因素进行调整后,得出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分值。综合评价结果是根据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分值及分析得出的评价结论,分为优、良、中、低和差五个等级。

2.7评价程序

业绩评价程序主要包括六个步骤,即第一步:明确战略目标;第二步:确定评价对象;第三步:寻找关键成功因素;第四步:设计评价指标并确定评价标准;第五步:进行业绩评价,得出评价结论;第六步,编制业绩评价报告。

2.8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是企业评价系统的输出信息,也是评价系统的结论性文件。它是根据业绩评价结果编制、反映被评价企业业绩状况的书面文件,由报告正文和附件构成。其中,评价报告正文应当包括评价目的、评价依据与评价方法、评价过程、评价结果以及评价结论、需要说明的重大事项等内容;评价报告附件应当包括企业经营业绩分析报告、评价结果计分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专家咨询报告、评价基础数据及调整情况等内容。

评价主体以业绩评价对象为单位,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及其它信息系统,获取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得出业绩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数值或状况,并将该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的数值状况与预先确定的评价标准进行对比,然后通过分析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责任及影响,从而得出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结论,形成企业业绩评价报告。

参考文献

1王化成.企业业绩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蕊.企业经管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变革[J].会计研究,2001(12)

3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业绩评价工件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业绩评价范文篇10

【关键词】财务分析;职业能力;情景教学

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又注重实践的课程。这门课程不仅仅是要学习财务报表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综合运用会计知识和财务知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企业问题的能力。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尽完善,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迫切需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

一、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完整但财务案例缺乏。现在适用于高职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的各种教材,内容框架比较稳定,基本上都包括了三大对外公布报表的水平分析、垂直分析和项目分析;四大财务能力的专项分析以及财务的综合分析内容。但是,各个教材由于篇幅所限,每一项内容相对应的财务案例只有一个,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灵活性。这时,教师就应该准备一些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数据,供学生们分析使用,更充分培养学生的分析应变能力。(二)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分析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用大部分精力来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比如:三大报表的增减额和增减百分比的计算,内部结构的计算以及各项财务能力指标的计算。这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理论知识,恰当地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因此,教师应该把引导学生分析和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能力作为授课的重点,注重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传授。(三)课程考核过于注重期末理论成绩。该课程的考核仍然主要取决于期末试卷的成绩,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计算的考核,忽视了学生实践分析能力的考核,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是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力相对比较差,因此,应注重过程性考核,并且注重实践分析能力的考核。这样,既适合高职学生善于动手能力的特点,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二、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课程改革措施

(一)以财务分析职业能力为导向,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随着市场的完善,我国企业对财务分析师的职业需求也越来越多。企业对这一职业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读懂企业的财务报告,做好财务报告的分析,发现企业存在问题并对其业绩进行分析和评价。因此,可以把课程目标分成两个层次:1.能力目标。从最基础的财务报告分析入手,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财务报告,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财务报告的分析,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并给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财务决策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能力。2.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二)以系统案例贯穿课程内容。为了实现课程的目标,围绕财务分析职业能力的培养,先从认知财务报告开始,然后围绕财务报告资料进行分析,随后扩展到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最后要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对企业的整体状况作出分析,写出财务分析报告。因此,可以将财务报告分析工作流程整合为教学项目。本课程可以分为七大项目:财务分析认知;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专项财务能力分析;综合财务分析和撰写财务分析报告。这七个教学项目相互联系,层次递进,形成完整的财务报告分析内容。由于每一个项目都是财务报告分析的一部分,所以该课程适合以一个完整系统的案例贯穿所有内容,开展七大教学项目,从而使教学项目的系统性更强,加强学生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系统分析;增强知识的前后连贯性,便于学生整体上把握财务分析的过程。但是同学们仅仅分析一个企业的案例,只能了解该企业的情况,缺乏职业应变能力,还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近期财务报告资料作为辅助案例,进行引导性分析,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灵活性。同时在涉及到一些重点知识的讲授时,也可以加入一些相关的小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三)合理设计实践环节。为了提高学生财务分析能力,以适应社会财务分析岗位的需求,学校设立了专门的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的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财务状况,适合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1.进行分组。根据实践班级人数进行分组,采用自由结合的方式,每8~12人分为一大组,每一大组又平均分成甲、乙两个小组。2.学生自主选择企业。每一个大组中的甲乙两个小组,分别在老师所规定的行业内,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各种途径,自主选择不同的上市公司作为财务分析对象。这样既可以使每一个大组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财务报告进行了解,也可对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对比分析。3.分析结果显示。任一小组针对所选的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并且要将分析结果制成PPT,进行班级演示和讨论。4.撰写报告。任一小组最终的成果就是独立撰写的财务分析报告。(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展开各项教学内容,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本课程的基础认知和理论,适用于传统的讲授方式,但也要穿插一些情景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例如,在涉及到财务分析各利益主体的分析目的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投资者、债权人、经营管理者、政府等主体,进行现场辩论,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不同的利益主体,对财务分析侧重点的异同。而对于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分析主要以案例教学和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开展,强化学生财务分析职业技能的培养。(五)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为了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需要对考核方式进一步改革。目前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考试内容以理论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财务分析的能力。因此,需要采用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强调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进行考核:总成绩=到课率×15%+课内案例讨论×15%+课后作业×10%+课后案例分析×10%+期末考试分×50%。期末考试的内容可以是开放式的主观题为主,给出一家公司的财务数据或者案例,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综合财务分析,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核。

三、结语

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课程的改革必须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在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同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尝试,才能取得改革的效果,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作者:冯静静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章雨晨.基于财务分析能力培养的财务分析课程改革[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3]赵俊英.面向职业需求的《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财会教育,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