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评价十篇

时间:2023-04-04 23:09:07

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篇1

1、综合平衡计分法

这种方法所采用的考核指标来源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竞争需要,它要求企业经理人员将财务测评指标和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及公司创新与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建立有助于公司在产品、程序、顾客和市场开发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管理体系。该体系将所有影响公司竞争力的因素放在同一份管理报告中,防止了次优化行为。

2、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从评价企业绩效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出发,层层分解至企业最基本生产要素的使用、成本与费用的构成和企业风险,从而满足经营者通过财务分析进行绩效评价需要,在经营目标发生异动时能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修正。

3、EVA评价体系

EVA是指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借入资本和自有资本之和)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这一差额是正数,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反之,则表示企业发生价值损失。如果差额为零,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EVA本身衡量的就是公司获取的利润究竟是高于还是低于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报酬。

二、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过于偏重财务评价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中所使用的指标大部分是财务指标,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评价指标是非财务指标,使评价体系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绩效。过多地采用财务指标必然导致以下弊端:(1)单纯的财务指标体系使企业盲目追求高财务指标,更加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容易使企业经营产生短期行为,(2)财务指标较多地受到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导致对企业绩效的评价难以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

2、已设置的非财务指标不够完善

在现行的绩效评价方法中,非财务指标都是评估指标,没有给出计量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强。另外现已设立的非财务指标还不够全面,如没有考核企业的信誉状况,未能充分反映企业与客户的关系等。

3、评价体系在权重设计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固定权数的方法

绩效评价主体应当包括国家管理机构、资产所有者、重大利益相关方及企业自身,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是不一致的,采用固定权数根本无法满足各利益主体的实际需要。在设计固定权数时,也未考虑企业的行业区别,由于不同的行业对不同指标的重视程度是有差别的,所以采用不分行业的固定权数同样不能满足绩效评价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对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改进建议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一套能够充分揭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又互相补充,能确保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实现的指标群体。因此,设计科学、系统、基于“发展”导向的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企业发展绩效的前提与基础。具体来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1、重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

这是由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各有优劣,若只注重财务指标,则易于造成企业的短期行为,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若过分注重企业的非财务指标,企业很可能因财务上缺乏弹性而导致财务失败。事实上,企业财务性业绩和非财务性业绩都是企业总体业绩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财务业绩是通过会计系统表现的表象、结果和有形资产的积累,非财务业绩则是通过经营管理系统获得的内因、过程和无形资产的积累,对企业整体长远盛衰关系很大,是本质的东西。因此,理想的绩效评价指标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

2、增加设置并尽可能量化非财务指标

(1)增设反映企业信誉的非财务指标。企业信誉主要体现在及时偿还债务、交付货款、发运货物及质量与承诺相符等方面。因此,企业的信誉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应当构成考核企业绩效的重要内容。(2)增设反映客户的非财务指标。例如:市场份额、客户保持率、客户增长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3)尽可能量化非财务指标。应尽量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科学地使用定量分析法,使非财务指标能计算出或以其他有效的方式取得明确的数字结果。

3、建立多重权重的评价体系

企业绩效评价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既要满足国家管理当局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债权人对企业的客观评价,还要有利于企业自我评价和考核。而这些相关利益者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的着眼点不同,所以企业绩效评价不宜采用固定权重值。在建立不同的权重体系时,首先应考虑需求主体的不同,如政府管理机构、债权人、投资人、企业自身等;然后再考虑不同行业的区别,如工业、商品流通企业、施工企业、IT行业等。多重权重体系,应明确规定每个具体权重体系的适用对象及适用情况,并在企业绩效评价结果时,对所采用的权重体系予以充分披露。

业绩评价篇2

关键词:业绩评价发展历程完善措施

企业业绩评价的管理方法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代企业通过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与考量,完成了对于企业实物生产环节的有效监管和控制,以帮助企业求的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从传统意义上讲,所谓的企业业绩评价,就是运用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等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按着一定的程序与步骤,通过建立特定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定量、定性的价值判断。在当下的经济生活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普及,各类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到企业业绩评价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甚至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兴的学科,以推动整个业绩评价系统的创新与完善。

一、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发展历程

如上文中提及的,业绩评价这种手段与方法起源于西方国家,在我国实施改革开发之后才被逐步引入我国,起步较晚但并不影响其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尤其是近几年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机制与经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于业绩评价这种管理手段的应用也是越来越纯熟。总结看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化,企业绩效评价在我国的应用也先后历经了3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实物产量为评价核心。在计划经济时期,受到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的影响,企业要受到国家和政府的统一调控和支配,基本没有任何自主经营权。在此阶段,由于国家对原材料和产品实行统一的定价,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不能反映出生产成本,利润和产值也无法真实地出反映出企业的业绩,国家通过考核企业的实际产量、产品质量以及成本的耗费等来评价企业的业绩。

第二阶段是以利润和产值为评价核心。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企业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在此阶段,企业的自主经营权逐步扩大,经济市场化程度逐步加强,单纯的产量指标已经无法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益,国家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中心相应的过渡到上缴利税的数额和产值的多少。这样的指标避免了由于价格不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同过于追求增长速度,部分企业为了完成指标,人为的粉饰财务数据,导致企业光环的背景下掩盖着巨大的黑洞。

第三阶段则是以投资回报率为评价核心。90年代以来国家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提出将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同时要求工业企业的考核强化效益指标。在指标的设计上一律采用的是性对性指标,并且跟据其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计算出相应的评价数值。以行业的平均值作为标准,考核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完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具体措施

全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是随着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但是目前的评价方法还存在这一定的问题。几乎所有的评价方法都是单纯的定量评价方法,缺乏对企业业绩的定性的分析;部分评价方法忽略对成本和资源占用程度饿考察;所有的评价方法都存在着“鞭打快牛”的问题,都是以时间为纵轴进行对比分析。因此,对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加强与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整合

许多企业在进行业绩评估时过分看重财务指标,而忽略了对非财务指标的考核。财务业绩一般通过财务报表以会计信息的形式进行反应,单一的考核财务指标容易引起短期的行为。非财务业绩是企业总体业绩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关系到企业的长久发展。在评价企业业绩时,采取一定的分析方法,要将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市场占有额、客户满意度等因素加入到评价系统中,以便更加综合的反映出企业的业绩。总之,企业应该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全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二)实现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相结合

目前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以指标评价为主,通过带入相应的数据得出最后的结果,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定性分析较为简单,花费的成本相对于定量分析要少很多,同时评价的结果更加通俗易懂,便于企业和外部使用者理解。

(三)始终贯彻客观性的原则

如上所述,企业的业绩指标体系主要由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组成,在整个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两部分指标如何配比、如何计量成为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对其中的定性指标的确定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定性指标的确定与选择,与评价者自身的主观想法有很大的关系,每个人对于同一项指标的着眼点都是不尽相同的,如何使建立的指标体系真正发挥作用、体现企业的实际情况,就需要我们在建立相关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本着客观的视角和眼光,选择真正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与我们需要的评价目标吻合的指标,来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

(四)对采用的评价方法应当及时进行总结和改进

企业业绩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得出一个关于企业业绩好坏的结果,而是通过评价结果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症结,帮助企业认识到问题所在,并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企业不断完善经营管理过程,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在采用业绩评价方法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指标构成,实时锁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并据此制定完善的奖惩激励措施,完成业绩评价由监督管理向助推企业发展的角色变化。

参考文献:

[1]童盼.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演进逻辑及未来趋势[J].财会通讯,2007(1)

业绩评价篇3

【关键词】业绩评价;人力资本;无形资产;相关利益者;隐含成本

一、概论

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一系列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并帮助对企业往后的战略计划进行筹划的一个过程。

开展企业业绩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及相关利益者综合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潜力以及其发展趋势,同时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是建立健全企业激励约束体制的基础,推动了企业管理的完善和竞争能力的提升。

二、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和新型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着重的是财务方面对企业业绩进行的评价,其所涉及的非财务部分也因为人为操控的隐患而易造成企业业绩的虚化。而新型的业绩评价体系在弥补了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的局限性的同时,也有着自身所不能克服的局限性,诸如会计信息失真、非财务指标量化困难等问题。

1.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局限性

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有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是业绩评价体系反映的片面性,一方面是业绩评价体系反映的不准确性。

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例如平衡计分卡,其虽然是实施企业战略的有效工具,但最终的实施成果还是需要财务指标来衡量,并且不能与企业的目标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其参与过程中认为的干预,使得运行结果操控性太强,不具有信服力。

而例如EVA系列的传统业绩评价体系EVA作为一个财务方面的核心指标有效地克服了上述问题,但是它又仅仅关注在财务角度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活动。其对价值再创造能力的反映具有滞后性,未能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无形资产、智力资本等非财务因素予以充分的确认和计量,对那些有助于企业长期核心竞争能力的非财务指标缺乏研究,易造成管理者的短期决策。

2.新型的业绩评价体系推行的局限性

新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局限性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所面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另一个是相关非财务指标非量化困难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输出与输入不一致的情况。在新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当中,特别是对非财务指标的确认问题,因为其过程中没有确切的数量计算,故更容易面临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量化困难是指由于缺少相关的财务计算公式,而很难将业绩评价界定到一个标准的情况。这样的困难也主要存在与非财务指标的确认问题上。比如说就机器设备完好率而言,什么样的标准界定为完好,从哪些方面来考察完好率等,都很难有一个界定的过程。

三、新形势下企业业绩评价应当考虑的因素

在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了,我们应当在其基础之上,增加对新型业绩评价体系因素的考虑。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隐含成本、相关利益者的评价和其他非财务指标。

1.人力资源以及无形资产的确认

人力资源主要指企业的员工资源。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员工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无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在企业中通常是指专利权、商标权等。

有关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对企业业绩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量化。

(1)人力资产投资报酬率=年度息税前利润/人力资产投资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在人力资产上的投资与收益的关系。该指标越高反映出人力资本所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就越大。其中关于人力资产投资总额,企业一般确定为教育培训支出,而招聘费用因其数额所占比例一般较小,根据重要性原则可不计入,只作为企业的期间费用即可。

(2)无形资产投资报酬率=年度息税前利润/无形资产投资总额

无形资产的投资总额是指无形资产研发过程中的开发费用,不包括研究费用。无形资产投资报酬率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每元无形资产的投资额所带来的年度息税前利润。该指标越高反映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效益越高,直观地反映了无形资产投资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

2.隐含成本的确认

隐含成本实际上更多的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它是会计语言所无法表述,但其存在有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存在重大影响的一些成本。现实情况中,管理层管理或决策失误带来会企业成本的增加,管理层与员工上下行为的不一致导致会管理成本的增加,还有传达信息和指令失真、效率低下等都会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

在我们现在的利润计算方法中,隐含成本没有被计算,这部分的忽略使得我们所计算出的正常情况下的利润不准确,虚化了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实际上在充分考虑了隐含成本后,经济利润能够使企业的管理者切实认识到这些成本对企业业绩的影响,甚至能够找到企业表面业绩很好实际却平平的根本原因,从而促使管理者改善管理方法,最大力度节约企业成本,以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3.相关利益者评价的确认

企业的存在和运行的基础是相关利益者的支持。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相关利益者可以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两部分,其内部相关利益者主要是指企业的员工,而外部相关利益者则主要指客户和市场。

对外部客户评价而言的量化指标主要有两个:

(1)企业市场占有率。其所表示的是该企业年度某产品销售量所占年度某产品市场总销售量的比例。

该指标反映的是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业绩,表示了外部相关利益者—客户对于该企业的客观认可程度,该指标越高表示企业的产品越加受到客户的认可。

(2)客户满意程度。这个量化指标没有具体的计算公式,在具体实行方面,企业应当分析自身的特点以及想要求的客户回馈方面年,再、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询问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对自己的顾客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并统计,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参考指标。

对企业内部员工评价而言,量化指标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指标中进行计算:

(1)员工满意程度。员工满意程度涉及方面很多,如工资待遇、福利、休假、员工的团体配合度以及自身价值的体现程度等等。员工的满意程度可以通过企业工会定期向员工进行民意测试的结果中计算出来。公式可以简单的表示为,员工满意程度=测试中员工满意的人数/企业员工总人数,适用于各种企业。

(2)员工流失率。员工的流失会造成的人才资本的流失和商业机密的保守隐患,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是深不可测的。员工流失率=年度流失的员工人数/企业员工总人数。该指标是广大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简便有效的指标。

4.其他非财务指标的确认

本文所探讨的非财务指标除了上述提到的相关利益者的评价确认之外,主要还包括技术创新层面和业务流程层面。由于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其为自己所设定的非财务指标也存在着差异。

总的来说,技术创新层面的指标有新产品投资回报率、新产品销售比率、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贡献率、新产品销售率等。而业务流程层面的指标则包括产品生产周期效率、安全生产率、产品合格率、生产能力利用率、机器设备利用率、机器设备完好率、产品退货率、产品维修率等。

非财务指标的确立往往是面向未来的,旨在帮助企业发掘潜力,拓宽发展空间。这些指标的改善往往需要管理层付出多年的努力,但如果这些重要的非财务指标得以顺利完成,将大大改善提高公司的管理绩效,改善企业的财务业绩,成为体现企业前景的指标。综述,非财务指标是企业在财务指标的硬性基础上的附注和完善,可以达到全面反映企业业绩的总体目标。

四、结论

在新经济环境下,智力资本、核心竞争力,创新环境等已经成为了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指标。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已不适应的发展,我们必须寻求企业价值创造模式的转变。当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与之相对应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在选择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过程当中,不应盲目地选择一种体系以求一劳永逸,任何一个业绩评价体系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建立与客观条件相适应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发挥其对企业经营的评价作用。即建立与时俱进的非财务指标与传统的财务指标相结合,以求在最大限度上完善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雍剑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探[J].会计之友,2010,7.

[2]张斌.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探讨[J].四川会计,2003,5.

[3]张运路.跨文化管理的模式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4.

业绩评价篇4

一、企业业绩评价内容指标体系内容

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通过建立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对企业在一个经营期间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经营增长等经营业绩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评判。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类,财务指标是现代企业运用最广泛的指标,也是最主要的指标。财务指标又分为以会计为基础的评价指标和以价值为基础的评价指标。

(一)财务指标 传统的业绩评价是以财务报表的数据为基础、以投资报酬率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通俗的说,投资报酬率就是对公司在一定期间内投资赚取的回报的衡量。控股公司对其子公司有一定的资本控制的能力,那么,母公司就有必要通过对子公司的业绩评价指标来衡量子公司的业绩,并对子公司的资金与资本实施控制,从而促使子公司在一定的期限内达到母公司所要求的战略目标,来使母公司能达到想要的最大的利益。

控股公司评价子公司的业绩一般主要通过以下财务指标来衡量:净收益,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以及经济增加值。

(1)净收益。净收益是一个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即总收入减去总支出后的余额。作为业绩计量指标,净收益是属于普通股东的净收益(净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与会计报表中的净利润不同,但是,由于我国《公司法》没有关于优先股的规定,所以净收益=净利润,也就是企业当期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以后的余额。

(2)投资报酬率。投资报酬率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投资而得到的经济回报。最常用的投资报酬率衡量指标是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是指税后利润除以总资产的百分比,其体现了企业的整体的经营成果,反映公司管理人员利用全部资产获得利润的业绩水平。权益净利率是指利润表中的净利润除以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的百分比,反映股东获得回报的水平。

(3)剩余收益。剩余收益是指一项投资的实际报酬与要求的报酬之间的差额。该指标能够反映投资与回报的关系,能够避免片面利益的出现,使企业的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统一。剩余收益=收益-应计成本=收益-投资要求的报酬率*投资额

(4)经济增加值(EVA)。经济增加值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和得到最多使用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它是一种综合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经济增加值可以定义为企业的全部经营收入和与经营有关的其他收入扣除企业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成本后的剩余收益。经济增加值=税后经营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投资成本

(二)非财务指标 现在大多数企业都是以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的业绩,而忽略了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的业绩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非财务指标包括:顾客对企业的产品是否认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如何、进行销售和购买后企业的服务如何、企业内部各个经营层与管理层的交接过程是否完整、公司是否存在着长期发展的前景、公司要有不断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在外部的销售市场是否占有很高的比例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的业绩评价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不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非财务指标没有财务指标那样有一定的数字统计程度,衡量起来准确性不会太高,因此,非财务指标的设计要尽量做到可数字化或者寻找可替代的数字指标。非财务指标的运用一定要结合财务指标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

二、案例分析

(一)企业概况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钢股份” 600019)是宝钢集团下属控股子公司,2000年2月3日由宝钢集团独家发起创立。2000年12月12日,宝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是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钢铁联合企业。

(二)同行业分析 根据表1与表2可知,宝钢的主要财务指标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在这三家公司中都是第一位;净利润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净利率在三家公司之间也都位于第一名。通过行业间的比较可得,宝钢的综合业绩名列前茅。可见宝钢公司在同行业内的业绩表现突出。

(三)财务指标分析 本文选取以下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1)经营能力分析。从表3、图1中可以看出,宝钢公司三年来总资产周转率与净资产周转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企业的总资产周转天数逐年减少,整体的周转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的销售能力越来越大,经营能力也就随之越来越强。通过这两个指标也说明了宝钢企业的业绩水平在逐年提高。

从图2中可以得出,宝钢公司存货周转率在逐年上升,而应收账款周转率虽然在2011年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并不大。这说明存货的周转次数在不断的加强,变现速度在逐年提高;应收账款的收款速度也在不断加强,虽然2011年有所下降,但较2009年上升幅度还是比较大,总体来说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不断提高。结合上面两项指标,说明宝钢企业的经营能力在逐年提高,也表明企业的业绩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2)盈利能力分析。根据图3可知,宝钢公司盈利能力的各项指标在2011年均有所下降,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可以看出宝钢公司2011年股东的报酬率较2010年净资产收益率减少了,且幅度很大,但是与2009年相比较仍有所上升,而较2010年的下降幅度相比上升幅度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总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财务指标因素,2011年总资产收益率较2010年总资产收益率大幅度下降,较2009年相比有较小幅度上升,并不能起到关键作用;净利率与毛利率也较2010年和2009年有所下降。总体来看宝钢企业2011年的盈利能力较2009年有所提高,较2010年大幅下降,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稳定,也就不能充分表现企业的业绩水平,如仅比较2011年与2010年的财务指标可得企业的业绩水平有所下降。

(3)偿债能力分析。根据表4可以看出,宝钢公司2011年资产负债率较2010年与2009年都有所提高,流动比率高于2009年却低于2010年,速动比率高于2009年而与2010年持平,利息保障倍数大幅度的高于前两年,那么从整体来看虽然流动比率较2010年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较小,而其他指标均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较2010年有所提高,也显示出公司的业绩水平有所提升。

(4)主要财务指标分析结果。通过对宝钢公司2011年、2010年、2009年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分析,可以得出该企业的业绩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盈利能力的研究中通过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得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够稳定,继而不能完全表现出公司的业绩水平是上升还是下降的。所以仅利用财务指标来评价一个公司的业绩水平是不够准确的,如果公司选择的评价指标不一致,那么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不仅影响了公司为下一步经营做出正确决策,也影响了公司的财务指标使用者们对公司业绩的准确判断,使得企业不能正常而有规律地运转。所以要综合评价一个公司的业绩水平应该通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四)非财务指标分析 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行业应该采用不同的非财务指标,除了一般学者所提到的产品质量及销量、市场潜力等以外,笔者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很重要。以下是宝钢的非财务指标分析。

(1)产量及销量。《世界钢铁行业数据》显示,宝钢集团2009年的钢产量达到3130万吨,在全球钢铁企业中的排名从2008年的第三升至第二,仅次于阿赛洛米塔尔。2010年宝钢钢铁产量4400万吨,稳居国内第二的位置。《环球钢讯》公布了2011年全球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前20强排名,宝钢以4330万吨位列第四。2012年,宝钢完成钢产量4374万吨,商品坯材产量4339万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宝钢近几年钢产量基本稳定。

(2)产品质量。从宝钢集团获悉,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宝钢股份聚焦用户需求,以重点工作为抓手,强化质量策划,夯实过程管理,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12年8月,宝钢股份产品废次降发生率为5.91%,同比下降8.66%;,合同一次通过率同比提升5.5%,现货发生率同比下降3.0%。

(3)市场潜力。宝钢股份以其诚信、人才、创新、管理、技术诸方面综合优势,奠定了在国际钢铁市场上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的地位。《世界钢铁业指南》评定宝钢股份在世界钢铁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为前三名,并且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钢铁企业。公司专业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在汽车用钢,造船用钢,油、气开采和输送用钢,家电用钢,电工器材用钢,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食品、饮料等包装用钢,金属制品用钢,不锈钢,特种材料用钢以及高等级建筑用钢等领域,宝钢股份在成为中国市场主要钢材供应商的同时,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欧美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社会责任。在回顾、总结多年来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经验基础上,宝钢提出了“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并系统构建了社会责任体系。在公司最高经营层成立了社会责任委员会,下设经济、环境、员工、社会四个推进小组,负责社会责任体系框架下各专业领域的具体推进工作,形成了以分类管理为主、分层管理为辅的管理体系。

宝钢获评“2011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中“最具社会责任上市公司 ”称号。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100排行榜”之本土公司50强中宝钢位列第5位,在12家上榜的本土原材料行业公司中位列第1。

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

(1)过于注重财务指标。我国在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和考核时主要依靠的是财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我国现在所执行和使用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中,财务指标所占比重较大,非财务指标所占比重较小。由于企业业绩评价过多的侧重于财务指标,使得企业的经营者把大部分精力集中用来提高企业的年度盈利水平,这样经营者们关注最多的是企业的短期盈利水平,企业经营者很有可能利用手中的经营权力以损失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为代价来提高企业的短期盈利水平。财务指标只是对过去发生的事项来进行计算而得来的,具有滞后性,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2)缺乏对现金流的指标的评价。我国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以财务指标为主,但是在现有的财务指标中对现金流指标的评价却很少,仅有现金比率和现金流量比率两种。而现金流在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中都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如果缺少现金流指标评价则会使得企业业绩评价不够准确,从而导致难以确定企业的风险状况和长期发展能力。

(3)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对业绩评价影响。我国企业业绩评价受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影响。如净收益企业业绩评价中的重要财务指标,净收益是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会计准则的假设前提之一是“币值不变”。因此,净收益作为企业的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其一个明显不足之处。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主要依赖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据来计算,那么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业务来控制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使会计报表显示希望的数字。这样一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据很有可能不可靠,那么企业的业绩评价的结论也就不准确了。

(4)忽视了企业中非财务指标。我国企业的业绩评价主要侧重于利用财务指标来进行评价,而忽视了非财务指标在企业业绩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正如前文宝钢案例所体现的,仅依靠财务指标是不能准确地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的。这方面,国外业绩评价体系的做法值得借鉴。例如,美国企业利用激励的方案,使员工的工资与工作业绩直接联系在一起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日本丰田公司注重人力资源的规划,制定了以职能为中心的综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此制度中的业绩评价是很重要的部分。人力资源方面的指标评价也正是我国所缺少和需要的。

(三)相关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1)完善我国业绩评价指标。业绩评价体系对于一个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而言有着重要作用,而我国的业绩评价指标还不够完善。我们应该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和前提,引进先进的业绩评价体系,弥补我国业绩评价指标中所缺乏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使我国企业能够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对企业进行准确的业绩评价。

(2)注重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中有着财务指标所不能及的作用,其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提高业绩评价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有利于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给财务指标造成的不准确性。企业设置非财务指标,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和特点,吸取已有的非财务指标的精髓制定更加适合自己的非财务指标,制定非财务指标一定要注重对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的评价。

(3)适当调整财务指标。侧重对企业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并不意味着非财务指标可以替代财务指标的地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各有优点。现行的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中缺少对现金流的评价指标,应适当增加对现金流指标,确保企业经营者对其长远利益进行决策。经济增加值指标也是财务指标中的一项重要的指标,但是目前企业很少利用经济增加值来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应适当增加经济增加值指标的运用,逐渐建立起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财务指标,使企业每个利益相关者都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4)注重企业人力资本的评价。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作为一项评价企业业绩水平的非财务指标,长期被我国企业所忽略。众所周知,人力资源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优势地位的关键因素,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对于人力资本指标的量化还在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中,我们可以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

(5)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息息相关,如果会计信息不够准确则会严重影响企业会计报表的准确性,继而影响了财务指标的正确性,使得企业不能正确认识其业绩水平,影响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决策,也使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政府应加强政府审计,加强注册会计师等第三方审计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干胜道:《财务管理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化成、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4期。

[3]向显湖、彭韶兵、江涛:《企业业绩评价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业绩评价篇5

【关键词】企业业绩;财务评价;投资报酬率;经济附加值

没有良好的业绩报酬系统,现代企业就不可能有效地运转。这是因为,业绩报酬体现了这样一个广为接受的信念:如果想激励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就必须按照他们达到的业绩水平给予奖励。实践中,通常是以会计净收益以及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来的投资报酬率等指标为核心,对企业(包括企业所属部门或业务单元,下同)业绩进行财务评价。然而,由于公认会计准则的影响,以及企业目标和经营环境变化等原因,这种传统的财务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会计净收益,可能有损股东利益

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而现行的会计净收益指标只确认和计量了债务资本的成本,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由于无须承担权益资本的回报,管理者往往会通过过度投资来获得更大的会计净收益。但是股东追求的不是会计净收益的增长,而是正净现值的投资,期望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的项目显然损害了股东利益。

(二)过于强调投资报酬率,容易导致内部冲突

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对企业业绩进行财务评价时,管理者会通过增大分子(基于现有资产取得更多收益)或减小分母(减少投资额)来使这个比率尽量变大。显然,减少投资额比基于现有资产创造更多收益来得容易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低于目前投资报酬率的投资项目或资产(即使其收益率高于企业资本成本)均会成为管理者不投资或处置的对象,因为这些项目或资产会降低企业现有的投资报酬率。由此可见,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业绩评价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悖,企业机能出现失调。

(三)财务会计信息的不恰当使用,致使业绩评价失真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对外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的需要,因而受公认会计准则的规范和约束较多。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则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直接依据财务会计信息计算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通常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1.无形资产支出费用化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技术与新产品研发、信息系统建设、顾客与市场开发、雇员技能培训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然而,公认会计准则却不赞成将每年耗资巨大的大部分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而是要求作为当期费用计入损益。这样会使企业每年用于无形资产的支出与由此而产生的现金流入大体相等,而收益平稳时期到来前的盈利能力(用净收益、投资报酬率评价)被低估;此后,企业盈利能力又被高估。这将导致管理者追求短期效益,不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案例:假设某企业拥有5台同样的,但已使用年数各不相同的设备,每台设备成本30000元,使用年限为5年,净残值为0,5年内每年现金净流量(收入扣除变动成本和可归属固定成本)为10000元。该企业目前处于平稳状态,每年有1台使用了5年的设备报废并购买1台新的同样设备。为简化分析,可忽略税负的影响,并假定所有的现金流动和投资均发生在年度的最后一天,企业资本成本为15%。同时,假定企业使用直线折旧法。

5台设备,每台设备年折旧6000元,则该企业全年折旧费用为30000元。从每年的净现金流入50000元中减去30000元折旧费用,得到净收益20000元。每年资产账面价值为90000元,则该企业的投资报酬率约为22.22%。

案例分析:以上述案例为例,并假定该企业每年的研究与开发支出为3000元,但在此后的5年中,每年会产生1000元的现金流入。如果将研发支出作为当期费用,则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如表1所示(便于前后比较,一并计算列示了经济附加值指标,下同):

从表1中可看出:在收益平稳期(第3年,支出和收入均为3000元),企业盈利能力反映了真实水平;之前,企业盈利能力被低估;之后被高估。后期较高的盈利能力源于先前的被低估,即绝大部分有关无形资产的支出均在发生当期计入损益,现在正处于先前投资的收益期,而这些收益却没有和先前的投资联系起来。

2.租赁资产支出费用化的影响

公认会计准则对租赁资产支出资本化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不符合条件的租赁资产支出只能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租金支出费用化会导致投资报酬率快速上升,然而,投资报酬率的这种波动,并不代表企业实际盈利能力的任何变化。公认会计准则对租金支出资本化的限制,促进了管理者采用租赁代替购买的方法取得资产。然而,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都与其购买并占有资产具有一致性。因此,即使企业面临的购买或租赁具有相同的价格和资本成本,这种方法也明显没有任何经济优势。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并假设企业年末没有购买新设备,而是向设备供应商租赁1台同样的设备。假定设备供应商的资本成本也是15%,则设备供应商会采用使用期为5年、年资本成本为15%的年金系数3.352来计算每年相同的租赁费,即:年租赁费=30000÷3.3522=8950元。

一年后,该企业拥有同样的5台设备及年收入,只不过多了8950元的额外现金费用。同时,原先的投资基数减少了30000元,相应的折旧费用也少了6000元。计算各年的盈利能力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看出:随着租赁资产的增加,净收益逐年等额减少;而投资报酬率逐年快速上升,当全部资产均为租赁资产后(第5年,投资基数为零)将会无限大。

3.通货膨胀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评价基于币值稳定假设,发生通货膨胀后,通常会使企业盈利能力被较大程度的高估。这主要是由于收入与现金成本是以现时货币价值计量的,而投资基数和折旧却以取得资产时的货币单位计量。净收益的高估与投资的低估会导致投资报酬率明显高于真实水平。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并假定经济运行中的通货膨胀率是每年10%,企业资产的价格也以每年10%增加,净现金流量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产品售价的增幅通常会低于资产成本和投入变动成本的增幅)。4年后,该企业的净现金流量应为:50000÷(1+6%)×4=63124(元)。

投资和在过去每年中取得资产的折旧费用如表3所示。

4年后,企业的盈利能力如表4最后一列所示:

从表4中可看出:经历了4年的通货膨胀后,企业的净收益和投资报酬率分别为26493元和22.67%,均超过通货膨胀前的相应指标,盈利能力似乎显著提高了。然而,这样的报告显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改进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的对策

(一)以经济附加值指标取代会计净收益指标

经济附加值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收益加上利息支出部分)扣除其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简言之,经济附加值就是超过全部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它是企业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核心基础,是较具综合性且比较成熟的业绩评价指标。

首先,经济附加值是扣除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是真实的经济收益。如果企业的实际收益率低于该企业专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在传统的会计净收益方法下,企业可能表现为盈利,但用经济附加值指标计量,企业则表现为亏损。因此使用经济附加值可以避免企业出现隐性亏损以致损害股东利益。

其次,经济附加值指标能有效避免内部冲突。它是一个绝对值指标,对于部门、企业和股东来说,经济附加值总是越多越好,从而使企业的业绩评价与其价值最大化目标相一致,促使管理者关注股东目标并为之努力。这是其它任何财务性业绩指标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二)避免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评价指标

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将企业净收益与其资本占用水平相联系,有利于加强资本约束,是评价分权利润中心(或战略性经营单位)业绩的适当指标。同时,它是以百分数表示的相对盈利能力,更方便于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市场利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通货膨胀率、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比较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较。但正如前文所述,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内部冲突,实践中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

(三)对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指标的计算进行技术性调整

为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准备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没有太大用处,在计算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时通常要对公认会计准则下获得的信息进行调整,以便校正可能因管理者对会计数据操纵或因公认会计准则固有缺陷造成的偏差。

1.将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

在计算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对于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支出应予资本化,并在未来收益实现的年份摊销,以使盈利能力的变化更为平稳、渐进,从而促使管理者在追求短期效益的同时也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如果每年3000元的支出被资本化,并在随后的5年收益期内摊销,则各年的盈利能力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看出:无形资产支出当期费用化与资本化并摊销两种方法最终能实现相同的净收益(22000元),但后者却能使变化更平稳、渐进。再从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指标来看,这两种方法却产生了不同效果:前者使企业在收益平稳时期到来前处于不利地位,此后又产生一个比实际要高的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指标;而后者则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

2.将租赁资产计入投资基数

为避免管理者人为操纵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评价指标(租赁而不是购买资产),可以通过将租赁资产以其公允价值计入投资基数来加以调整。如果得不到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可以租金支出的贴现值来计量该项资产的价值。同时,将原来当期费用化的年租赁费用区分为财务费用和折旧费用。其中:财务费用在计算投资报酬率或经济附加值时不能归属于某一特定资产,而折旧费用可以作为被评价部门的费用。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年租赁费用8950元实际由利息费用和折旧费用两部分组成,且各自金额在年度间不同。利息费用逐年减少,而折旧费用逐年增加,如表6所示。

3.按物价变动水平进行调整

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我们必须将资产的原始取得成本重新表示为现时货币单位成本或现时购买力成本,以便对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假象进行调整。

案例分析: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假设第4年末通货膨胀突然停止,企业将维持第4年年底的现金流量,同时以第4年年底的设备价格43923元更新1台应报废设备。则该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如表7所示。

从表7中可看出:按物价变动水平进行调整后,企业的净收益、投资报酬率和经济附加值等指标均低于通货膨胀前,其中经济附加值还出现了负数。这与未经调整时的业绩水平截然不同,但遗憾的是,这才是企业盈利能力的真实水平。

【参考文献】

业绩评价篇6

关键词:企业 绩效评价 措施

一、企业绩效评价

1. 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

企业绩效就是企业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它的经营效益和经验业绩。它主要通过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和经营者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所取得成果和贡献。企业绩效评价它是以企业法人为评价的对象,它是通过评价企业的各种与经营有关因素进行科学的评价,最终得出一个科学的结果,企业在绩效评价时主要用综合应用财务报表分析有关的数据。

2. 企业绩效评价的意义

企业绩效的目的就是及时的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的引导企业的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

第一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可以为出资者形式经营权提供重要的依据。合理的绩效评价可以考察经营者的管理能力,使得投资者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避免投资者的投资主观性随意。第二科学的绩效评价有利于对企业的经营者形成监督力,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形成对于企业的经营者的监督,避免他们在经营企业的时候出现随意性,保证他们的企业管理科学化。

第三科学的绩效评价可以改变经营者的经营观念,绩效评价可以帮助经营管理者强化他们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管理水平,提高他们的认知。

3.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

(1)基本指标。它主要包括八项基本的指标。它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层。

(2)修正指标。十二项修正指标是以对基本指标进行校正的辅助指标,它是绩效评价体系的第二层次。

(3)评议指标。它是绩效评价中实施定性评价的指标,是绩效指标体系中的第三层。

二、我国企业绩效分析存在的问题

1.评价指标都是以历史为基础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忽视了横向比较

我国的企业在绩效评价的参考上都是以过去企业的经营情况作为基数的,这样不利于绩效评价的真实性,因为一些企业经营情况不好的,他们的往年经营情况不景气,数据比较低,而在绩效评级接近的时候只需要进行轻微的经营改善就可以保证企业的绩效出现进步,而企业经营一直很好的企业他们的盈利水平一直很好,他们的经营情况一直稳定,而这样的绩效评价肯定与往年的的数据基本相同,甚至与往年的绩效评价还落后了,不利于企业的长远经营。因此这样的绩效评价方式最终会不利于企业的评价科学,就会导致企业对于自己的经营情况不能如实的反应,造成国家对于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不能及时的掌握,造成经济发展的失衡。

2.评价所依据的基础资料失真,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绩效评价所依据的主要就是企业的材料数据,因此有的企业为了获取较好的绩效评价,他们会对于企业的材料进行弄虚作假,随意的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修改,造成绩效评价结果不真实。同时有的会计核算过程也为企业绩效评价弄虚作假提供空子,在会计核算企业财务的过程中他们由于会计制度遵守不规范或者核算的过程不严格就会为绩效评价不真实提供空子,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3.缺乏对管理者和员工系统培训

绩效评价需要企业的多层次人员共同参与完成,他们之间需要广泛的进行沟通,需要各层次人员站在企业的高度进行绩效评价信息供给,但是在企业的绩效评价汇总中,企业忽视它的作用,没有给予管理者或者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他们不能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知识,其结果是他们不能积极地投入到绩效评价的工作中来。

4.考核结果运用不当

现在许多的企业对于绩效评价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工作,他们不重视绩效工作,忽视它的实质内容,在一些企业中在完成绩效评价之后,往往会计人员会把结果送到企业的管理者手中,但是企业的管理者在评定企业人员工资等的时候他们还是依据管理者的态度,不把绩效评价结果考虑其中。

三、完善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政策措施

1.企业绩效评价应以横向对比为主、纵向对比为辅

对经营者经营业绩的考评,采用横向比较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后的管理需要。建立企业绩效评价的横向评价体系,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可比性,二是评价标准的客观性。为了增加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应以相对指标为主,如投资报酬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为了使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根据评价目的的需要,以全国企业的实际水平为基础,统一测算和颁布不同行业、规模、区域等条件下的评价标准值,作为横向对比的依据,确定不同企业在各自行业、规模、区域中的水平和地位。这种将相同条件下的企业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排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更加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者主观努力的结果,使企业的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充分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2.企业绩效评价应将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企业的绩效评价所采用的方法具有结合性,因为定量评价方法与定性评价方法都有缺点与优点,如果我们采取任何一种都不能很好的反应企业的绩效评价,对此我们要加强对于他们的结合,根据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现状,应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通过定量评价指标的计算得出基本评价结果,再利用定性评价指标对基本评价结果进一步进行校正,弥补定量评价方法的不足和缺陷,使最终的企业绩效评价结果更加接近其真实水平。

3.综合运用网络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在评价机制方面,针对在企业绩效评价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所组成的网络型组织结构,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该网络的稳定性特征、互动关系以及网络关系的紧密性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分析网络特征对评价的影响,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所掌握信息的不对称情况,并针对不同的评价内容,利益相关者在所形成的价值网络中的信息分布情况及对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信息分布的变化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以及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利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通过信息的交流,围绕绩效评价所形成系统的信息熵的变化情况,分析信息交流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4.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培训机制

绩效评价使企业所有人参与的一项企业制度,它需要企业所有人员对它有所了解与认知,因此企业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提高他们的绩效评价能力。首先,通过企业工会等组织对企业员工进行绩效知识的培训,增强他们对于绩效评价方法的了解。其次培训企业的管理者,让他们明白绩效评价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最后积极增强员工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秦境泽 浅谈企业业绩评价 《管理观察》 2011年第30期

业绩评价篇7

【关键词】 价值链;绩效考核

理论上“价值链”这一概念,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所谓绩效考评,是对日常工作中的人进行系统、全面、客观的评价,根据事实和职务工作要求,考评该人对组织的实际贡献,同时强调人的特殊牲,并在对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配合对人的管理、监督、指导、教育、激励和帮助等其他人事活动,以提高组织绩效,达成组织目标。

企业绩效考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其核心是比较所费与所得,力求用尽可能小的所费去获得尽可能大的所得。

一、企业价值链与绩效考评的关系

现阶段企业绩效考评的指标大部分都局限于财务指标的设计,对于非财务指标涉及很少,导致了大多数依靠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企业绩效考评的失败,基于这一现状,借鉴价值链理论,从影响企业愿景的几个方面来构建企业绩效考评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重点在非财务指标体系的构建。

我将影响企业愿景的非财务层面分为四个:业务流程层面、市场与顾客价值层面、环保层面和员工层面。这四个层面均是影响企业长期财务成功的关键驱动因素,它们平衡了关于股东、债权人、客户和环境的外部指标以及关于业务流程、员工的内部指标,平衡了反映以往工作结果的指标和驱动未来业绩的指标。基于价值链的思想构建的财务与非财务相合的企业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将价值链和绩效考评相融合,弥补了传统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不足,使得企业能够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绩效考评新体系的现实意义

1.改进并完善了现有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新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建立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之上的,它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对于传统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一个改进和完善。不适应新环境的事物其自身必然存在着缺陷,使得它不能够与时俱进,不能适应并迎合新环境的需要,这就需要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社会和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新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能够改进并完善原有的存在弊端的体系,那么它就是一种改革,改革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为企业实现价值链管理奠定了基础

企业发展到实施价值链管理的时候,就不再是以个体的经营活动为主,而是以整个行业的价值链活动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这需要一个非常发达的市场和比较连贯流畅的销服务。企业在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尚不能实现完整的价值链管理,价值链理论下的新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会为企业实现价值链管理奠定一定的基础。

3.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价值链会计

价值链会计的概念虽然早就提出了,但它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会计概念与范畴,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通过对新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了解与分析,就会对价值链会计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可以更好地理解价值链会计,更深入地研究价值链会计。这对于整个会计领域也存在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建立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绩效考评新体系的发展趋势

建立新的适应价值链需要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首先,它所解决的是现行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所存在的缺陷与弊端;其次,它的建立基础―价值链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自我发展和完善。新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只要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前进,价值链理论就会不断的发展完善,新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也就同样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事物都是有待完善发展,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绩效考评新体系是针对价值链理论下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要求构建的,可能出现与目前一些企业状况不适应的情况,也就不可能对每个企业的业绩都能够做出完美的评价,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状况,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随着经济与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价值链必定逐步建立,该理论下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也必定会显现出其应有的优势和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业绩评价篇8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就如同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前进的轮船,稍有闪失就会沉没在水中。要保证让这艘船安全地抵达目的地,就要让船卜的各个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管理者所面临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对企业这艘船—上的各个系统及按体表现做出评价,保证各部分都运转正常。

业绩评价作为管理会十㈠占动的一部分,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什么今天许多公司纷纷在采用新的业绩评价系统?企业要在商业竞争中取胜,就必须苦练内功,向管理要效益。而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我们不可能管理我们无法衡量的事物,因此,必须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作为—种管理控制手段,对公司的经营活动的情况做出判断和衡量,并为管理部门的下——步行动提供参号。

一、业绩评价的基本程序

业绩评价系统的基本运行程序是一个循环进行的过程。首先,公司的管理层必须制订明确的公司战略,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其次,根据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来确定业绩评价的对象;第三,寻找并设定合适的公司业绩评价指标;第四,编制预算标准;第五,通过日常的报告来收集信息;最后,编制业绩评价报告,分析并得出评价结论。

业绩评价系统的建立需要管理层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综合各部门的意见来决定,业绩评价的实施也是由企业各部门共同完成的,但是财务总监(CFO)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这是由业绩评价系统的本质和企业的基本目标所决定的。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业绩评价本质上是将经营的结果与事先设定的标准或目标相对比,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评价指标会以财务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是以财务数据为基础。那么,究竟CFO是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参与公司战略目标的确定;第二,在建立合适的指标评价体系和编制预算标准时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第三,收集信息,编制业绩评价报告,从财务的视角作出坪价结论。

二、CFO与战略目标的制定

直接参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制订对公司业绩评价来说是很关键的一环。因为所有的预算、控制标准、部门业绩指标等都是围绕公司战略目标来一层层展开的。公司为什么要做业绩评价?也是因为公司的管理层希望通过这一工具来实现公司的既定战略,保证公司的运营在既定的轨道上进行。可以说,战略目标起—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CFO必须参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制订,必须对公司的最高管理层所确立的战略任务有充分认识,在如何把战略任务转化为战略目标的问题上必须要提出自己的专业意见,供最高管理层作参考。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给现代商业带来的冲击,使得一家没有长远发展目标的公司在商战中不会走得很远。当一家公司确定自己要做什么并提出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要完成的战略任务的时候,这种战略任务必定会要以战略目标的形式表达出来。新时代的公司CFO需要比以往更为主动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和公司管理层作有效的沟通,充分了解其战略意图,为战略目标的确定提供决策支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回答此过程中的问题。公司利润怎么才能最大化?资本如何才能保值增值?企业现有的资源是否足够保障战略的实施?如果不够,要怎么办才能实现既定的战略?等等。

三、CFO与业绩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

CFO需要对业绩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担负起关键的责任。这其中包括两部分的工作:一是采用合适的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二是选择恰当的预算控制标准。

业绩评价指标是对公司在某一方面的表现的一种说明,通常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财务指标,一类是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在整个业绩评价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们不但可以和公司的长期目标相衔接,而且通常是公司的股东们最为关心的事。在实践中,人们常用的财务指标主要有:利润指标、投资报酬率、销售收入、现金流量;以及各种财务比率,如反映公司流动状况和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反映公司经营能力的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反映获利能力的销售利润率、资本报酬率、毛利率,反映公司资本结构的负债/权益比率,等等。但是用财务指标来衡量业绩存在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单纯的财务指标不能反映一些十分重要但无法用会计数字表示的企业经营活动情况,例如产品质量水平;财务指标不能够准确反映各部门或分公司间的相互关系;用财务会计数据作为计量基础的指标往往不符合公司内部管理的需要;财务指标一般只是体现出管理人员的经营成果,无法反映出其努力程度,过度注重财务指标,容易导致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因此,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非财务指标在公司业绩评价系统中的应用。在实践中,公司所采用的非财务指标种类繁多,如缺勤率、生产率、市场地位、质量水平、客户满意率等等。每家公司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非财务指标,来弥补财务指标的不足。重视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评价系统中的应用,是现在业绩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

预算控制标准是部门考核的依据,通过为各部门或分公司编制预算来引导部门的管理人员的行为并作为评价其业绩的标准。预算控制标准包括财务性的标准,也包括非财务性的标准。财务部门需要协助其他部门或分公司建立其预算控制标准,确保其部门预算或分公司预算中的财务部分能同公司的财务预算相吻合,并就非财务的控制标准的建立提供支持。

选择什么样的指标和标准和怎么样运用这些指标和标准需要CFO回答以下的问题:

1.公司打算采用的指标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吗?评价指标是工作的指南,公司衡量什么,员工就会关注什么,公司才有可能得到希望的结果,从而保障战略计划的完成。

2.指标能反映公司的实际情况吗,适合于公司所处的特定行业吗?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的公司会选择不同的指标来反映影响公司的运营表现的关键因素。比如,对商业零售企业来说,存货周转率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由于应收账款的数额很小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便无关紧要;但对于商业批发企业来说,情况往往刚好相反,存货周转率常常不是很重要,但应收账款周转率却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3.这些指标和控制标准是否得到公司从上至下的理解和认同?只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认同,业绩衡量标准才会有效地发挥作用,才会避免公司内部的矛盾和推诿,才会促使员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CFO应当主动地就财务指标的确定做出解释和说明,和公司内部的各部门、各管理层面进行及时的沟通,尽可能减少争议。

4.各指标之间、指标和预算控制标准之间的衔接如何?是否具有一致性?一方面,互相冲突的指标会让人无所适从,找不着工作的方向;另一方面,如果指标、预算和标准之间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可比性,会导致公司的战略计划无法得到具体实施;最后,指标间的矛盾之处往往影响到各部门间的关系,继而有可能破坏公司协调统一的氛围,增加管理的难度。

5.指标是否可以准确地计量报告?应当将各指标和控制标准量化,虽然主观的、定性的因素难以完全消除,但抽象的东西太多会令人觉得模棱两可,难以捉摸,容易引起怀疑和争议。

6.指标和标准确定得是否合理,是否有前瞻性,是否有可比性?标准的设立应是合理可行的,不能超出企业实际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除了反映企业过去决策和经营成果的“滞后性”指标外,还应当有可以指明公司业务未来成果的“超前性”指标;应当具有可比性,横向上应同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相比较,纵向上应同公司历史数据相比较。

四、CFO与业绩评价报告

评价需要信息,因此,在得出评价结论之前,CFO要收集和整理公司各方面的信息资料。这个工作主要是通过公司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日常报告的形式来完成的。这样的日常报告应当含有能如实反映评价对象的所需信息,CFO可以也应当对日常报告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提出要求,这些数据应当能够满足指标的计算,而且最好在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上保持一致。日常报告的时限也应与业绩评价的周期(通常是企业的经营周期)相一致。在报告中,基层经理人员应对预算的执行情况作出说明,对预算与实际情况间的差异作分析和解释,并估计未来的可能的发展变化。在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后,就可以开始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结合公司业已制定的战略计划、年度预算、资本预算及公司的外部环境的变化等来编制评价报告。这样的业绩评价报告是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产成品”。

业绩评价报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公司的各部门或分公司及其经理人员的评价报告,一类是对公司总体业绩水平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报告在实务中通常是由一个小组集体来完成的,小组的成员会来自于公司的各部门。对部门或分公司的评价的报告包括以下内容:被评价单位的基本状况;被评价单位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和预算控制标准;预算期内对经营环境的基本假设;实际经营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被评价单位所带来的影响;各项指标及预算的完成情况;对实际结果和指标预算数作比较,找出差异,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作分析;对经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工作努力程度作综合分析评估;结合以上两点,对差异的性质作出判断;提出下期经营活动的改进意见;根据公司内外部环境的新变化,提出调整或改进评价标准的建议。

如果被评价的分公司是独立核算的单位,则还需要对资本预算的执行情况作出评价。而对公司总体业绩表现的评价的重点是对战略计划的完成情况的分析和评价,和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以及对评价指标体系本身的评价。在编制业绩评价报告时,要注意根据重要性原则,突出关键性问题,不但说明过去的差异发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判断。

业绩评价篇9

目前,由于针对企业职能部门的业绩评价研究成果较少,直接导致评价方法和指标设计思路是空白。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相对于传统业绩评价更加全面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因此,借鉴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和思想对财务管理业绩的指标进行设计,有助于提高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1、1平衡计分卡的定义

美国著名教授RobertsKaplan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DavidPNorton于1990年提出平衡计分卡,随后理论界和企业界都对之十分推崇。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在于立足于企业战略规划,通过对创造企业未来良好业绩的驱动因素的分析和衡量,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综合衡量和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因为它平衡兼顾了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和先行指标、内部和外部指标等诸多方面从而得名平衡计分卡。

根据平衡计分卡的评价的框架,既然企业最终日的是获得利润,因而反映获利水平的财务性绩效指标是企业的重要方面。但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可以巩固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确保企业长远的财务业绩。内部流程是企业向顾客提品或服务的过程,其对于企业财务以及顾客方面目标的实现往往起关键作用。企业的学习与成长反映企业是否具有能继续改进和创造未来价值的能力,从而成为实现上述三个方面指标的基础。可以看到,平衡计分卡在保留传统财务指标的同时,引入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三个方面的评价指标。通过四个维度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了一个全面的绩效测量框架和推动绩效实现的科学思路。

1、2企业财务管理评价中的维度确定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绩效评价工具,它同样可以被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本身的绩效评价之中。由于财务部门本身是不盈利的,而是以服务其他部门和企业财务需求作为自己的职责,所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业绩绩效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模型、具体内容必然不同于企业组织层次。

财务部门管理的业绩评价模型也应该有四个维度,分别是:一是服务对象维度。在服务对象维度。财务部门管理人员需要回答两个问题:谁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怎样为我们的服务对象创造价值?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服务对象的确定,这直接关系到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的制定。从宏观来说,财务部门的服务对象企业和全体员工。但由于员工与股东之间存在多重委托关系,具体财务管理服务的效果在多大程度能满足股东的利益是需要考虑的。但所有与财务管理部门有直接联系的单位或人员都必须作为服务对象,因为只有具体的服务对象满意,才能说财务管理部门在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也就是说,企业各部门员和管理者对财务管理部门的资金保障程度、服务满意度决定了财务管理的业绩好坏。二是财务维度。财务管理部门自身虽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在市场机制逐渐健全的条件下,高效率的工作和低成本的创造价值对企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也要考虑财务管理部门本身的资金消耗和效益问题。三是内部流程维度。财务管理的内部流程维度的评价指标是由服务对象维度的相关指标所驱动的,这与企业层次的由财务指标驱动不同。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建立众多内部控制制度和与核算、资金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因此评价财务管理业务流程的效力也是对财务管理工作业绩评价的重要维度。四是学习与成长维度。学习与成长是财务管理部门是否具有继续改进和创造未来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能力、财务目标定位准确程度、内部人员创新能力等内容。

以上是应用平衡计分卡思想设计的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的四个主要维度。当然,平衡计分卡不只是有固定的四个维度,所有对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且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都可以在平衡计分卡上得到体现。

2内部流程业绩评价指标设计范例

通过对财务管理业绩衡量的平衡计分卡维度和内容分析,对如何评价财务管理业绩有了初步认识。下面以财务管理工作的内部流程维度为例设计该维度的评价指标,并说明了层次分析法是确定指标权重较为适宜的方法。其他维度的指标设计和权重确定可以参照内部流程业绩维度进行。

2、1一级评价指标设计

首先,明确财务管理工作业务类型和内容,确定具体的流程种类。一般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流程都包括预算工作流程、会计核算流程、借款报销流程、成本计算流程等。

然后,在各类流程框架下,细分每个流程的具体环节。如会计核算流程需要细分成会计凭证填制、传递、审核、记账、入账、编制报表、归档等,这些环节需要设计出相应的评价标准。按照相同的思路,可以设计出其他类别业务流程的详细环节和评价标准。

2、2明细评价指标设计

在确定了预算工作流程、会计核算流程、借款报销流程、成本计算流程四类一级评价指标后,就需要针对每类一级指标设计对应的二级甚至三级明细指标。

对于预算工作流程,要看预算编制过程中企业所属各单位和部门是否履行了相关职责,并严格按照企业单位确定的零基预算要求组织了预算编制。此外还应该考察预算编制过程中,各单位和部门是否科学合理地编制了预算。因此,可以对预算工作流程一级指标具体分为三类二级指标,分别表示财务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单位组织编制的程序是否严格规范,各部门、单位是否认履行了相关程序并切实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认真编制建议方案、修订部门或单位分项预算。对于所属三级明细指标要详细区分每个二级指标应该包括的内容。

对于会计核算流程设计二级评价指标要按照会计核算流程的各组成环节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会计凭证填制、传递、审核、记账、入账、编制报表、归档等各项工作的评价指标。对于三级评价指标应该是二级指标的详细划分或标准要求。如会计凭证填制的三级评价内容可以为要素是否完整、填制程序是否规范等内容或标准要求。

对于借款报销流程可以分为借款审批、借款过程控制两大二级明细指标;而对于成本计算流程要根据不同企业或行业具体考虑设计,因为不同企业的产品种类和成本动因及发生序次有很大差别。

2、3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不同的评价指标在形成最终评价结果时的重要性不一样,为此需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目前,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比较多,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等。尽管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都是以专家打分来确定,但由于层次分析法能够为不同层次的指标赋予权重。因此,比较适合有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的财务管理部门业绩评价。

3财务管理业绩评价实施程序

在利用BSC思想确定评价指标和利用了AHP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后,就需要明确实施绩效评价的实施程序。首先,应该给每个指标确定一个标准值;其次,针对具体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计算出得分值;再次,把具体单位得分值与标准值作比再乘该指标的权重即得到某指标的实际得分值;最后再把所有指标的得分值进行加总,即可得评价结果值。

3、1给每个绩效评价指标确定标准值

标准值往往是经验的总结。如财务部门向其他部门提供的财务保障和服务所得到各部门和人员认可的程度。究竟满意度达到多少才算标准,这需要进行经验判断;再如,财务管理人员的各层次学历比例、岗位轮换频次应该是多少才算达到标准,这也需要根据单位不同和时代不同进行合理判断。也就是说,如果是企业单位内部进行自我评价,需要对各项业绩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根据经验给出或使用行业平均值。

3、2具体企业财务部门管理各指标得分值及相对值的确定

为了对某一具体企业财务部门管理工作进行业绩评价,就需要对每个指标给出每个单位的值。可以考虑与本行业的企业进行比较,需要用具体单位各项财务管理业绩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可以是行业平均值或中位值)作比较,得出相对得分值。然后用得分值和权重相乘加总,即可得对应类别或维度的值。再把各维度的指标得分加总就是某一财务管理部门的总得分,这样就可以把一个行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排序比较。

定量指标算出后,还应结合以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常用的定性分析和评价给出最终的财务管理业绩评定结果。

业绩评价篇10

一、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分析

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的10项指标,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建立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我国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吸取了西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精华:一是吸取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层层分解的思想;二是吸取了平衡计分法将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价体系的思想,体现了全面综合管理的理念。但笔者认为,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1.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按规模大小把企业划分为大、中、小型。有人认为,企业规模不同,衡量企业绩效的标准也不同。但笔者认为,企业规模的大小对绝对指标及企业净利润有影响,而该绩效评价体系中除了个别非财务指标外都为相对指标,使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了可比性,因此划分企业规模在绩效评价方面没有任何意义。

2.虽然把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但还不够,具体表现为非财务指标数量太少,权重太小。

3.没有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指标权重,而是笼统地把财务指标的权重定为80%,把非财务指标的权重定为20%,有“一刀切”之嫌。

4.财务指标以传统的会计利润为中心,没有考虑资本成本,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充分吸收EVA的思想。EVA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业界提出的一种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指企业收益与资本成本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EVA=税后经营利润-投资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EVA将研究开发费用、顾客与市场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出由费用化调整为资本化,并在受益期内摊销,更好地体现了配比原则。它的突出贡献在于既要考虑债务成本,又要考虑资本成本,只有当企业净利润大于资本成本时才真正实现了资本的增值,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传统财务管理的创新。

5.操作方法过于繁琐。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把指标分为评价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具体计算过程相当复杂,导致其获取成本太高,可操作性不强,从根本上违背了管理的本质。

二、可行性管理方案——战略管理思想的应用

笔者提出的可行性管理方案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为依据,由于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诸多不足,此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了修正。这套管理方案注重非财务指标在企业中的作用,突出战略管理的中心地位,对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1.新方案只按行业而不按规模提供指标数值。

2.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如IT行业由于自身技术含量高于其他行业,所以应加大与研究开发相关的各项指标的权重。

3.运用EVA的思想,把资本成本放在与债务成本同等的位置上,同时又注意应用的简洁性。新方案用“有效利润”代替“会计利润”,有效利润=税后净利润-Σ(投入资本×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投资人将资金投于企业,其目的在于获得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回报,所以只有当税后净利润超过投资人把钱存入银行获得的利息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称之为有效利润。有效利润的计算公式在某种程度上不够精确,但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其简洁易行的特点,方便了它在企业中的推广,如EVA的计算公式精确入微,但由于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反而妨碍了它的推行。

为了清晰阐述“有效利润”这一概念,现举例如下:某制药企业于2000年3月4日设立,设立之日A投资20万元,B投资26万元,C投资50万元。2002年3月31日A又追加投资14万元,新加入的D投资10万元,又知2002年全年该企业实现税后净利润30万元,假设2002年银行存款利率为10%,求2002年该企业的有效利润。

有效利润=30-[20×10%+14×10%÷12×(12-3)+26×10%+50×10%+10×10%÷12×(12-3)]=18.6(万元)。

由于用有效利润取代了传统的会计利润,所以一些与利润有关的指标计算公式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投入资本×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所有者权益。

4.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避免“利润陷阱”。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论证单一目标的谬论时指出:目前关于目标管理的大部分生动的讨论都着眼于寻找一个正确的目标。这种寻找不仅会像寻觅点金石一样徒劳无益,而且必定是有害的,会产生误导。管理企业就是平衡各种各样的要求和目标。鉴于此,新方案对非财务指标更为重视,大大提高了其在指标总数中的比重。新方案把影响企业最终收益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财务状况、市场实力、内部经营管理、创新与发展,不再把指标分为评价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而是把指标作为一个整体列示,防止了次优化行为的产生,如公司为了得到较好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减少了对优质顾客的赊销,以致带来大量销售收入的流失。本方案可以消除这种次优化行为,有利于管理者从总体上把握影响企业最终收益的所有因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此方案不仅是一种测评体系,还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取得突破性竞争业绩的管理体系。

5.在目前国家仅公布国有资本金绩效数据的情况下,新方案的实施可以其为依据,并采用沃尔比重评分法求得财务指标的最后分数,非财务指标的计算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为准。但是该法自身也存在缺陷,现举例说明如下:

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公式为:实际分数=实际值÷标准值×权重。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此公式正确,但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实际值越小得分应越高,用此公式计算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另外,当某一单项指标的实际值畸高时,会导致最后总分大幅度增加,掩盖情况不良的指标,从而给管理者造成一种假象。如右表中流动比率的实际值过高,仅此一项的分数就达到75分,掩盖了其他不良指标。新方案克服以上缺陷:①改进实际分数的计算公式。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实际分数=[1+(实际值-标准值)÷标准值]×权重。②避免以偏概全。新方案在最后的管理报告中给出了单项指标的评分等级,一目了然,使管理者在分析问题时不仅注意总体,而且顾及了个体,不至于以偏概全。

三、成本与效益分析——企业选择的可行方案

产生信息是一个耗用成本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耗费,而人们真正能够有效利用的只是数量有限的信息。超过了这个限度,人们就会感到信息过量,从而限制了他们制定决策的有用性。我国的企业过多地看重信息产生的效益而忽视了使用信息所付出的代价,应引起重视。在选择信息时,必须严格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企业绩效评价中的管理理念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未知点击数:38更新时间:2008-2-20

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从此诞生。1928年,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了综合比率评价体系,把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以此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后又相继出现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法、经济增加值(EVA)评价法等,这些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理念,值得借鉴。下面笔者仅分析我国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

一、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分析

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的10项指标,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建立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我国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吸取了西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精华:一是吸取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层层分解的思想;二是吸取了平衡计分法将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价体系的思想,体现了全面综合管理的理念。但笔者认为,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1.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按规模大小把企业划分为大、中、小型。有人认为,企业规模不同,衡量企业绩效的标准也不同。但笔者认为,企业规模的大小对绝对指标及企业净利润有影响,而该绩效评价体系中除了个别非财务指标外都为相对指标,使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了可比性,因此划分企业规模在绩效评价方面没有任何意义。

2.虽然把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但还不够,具体表现为非财务指标数量太少,权重太小。

3.没有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指标权重,而是笼统地把财务指标的权重定为80%,把非财务指标的权重定为20%,有“一刀切”之嫌。

4.财务指标以传统的会计利润为中心,没有考虑资本成本,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充分吸收EVA的思想。EVA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业界提出的一种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指企业收益与资本成本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EVA=税后经营利润-投资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EVA将研究开发费用、顾客与市场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出由费用化调整为资本化,并在受益期内摊销,更好地体现了配比原则。它的突出贡献在于既要考虑债务成本,又要考虑资本成本,只有当企业净利润大于资本成本时才真正实现了资本的增值,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传统财务管理的创新。

5.操作方法过于繁琐。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把指标分为评价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具体计算过程相当复杂,导致其获取成本太高,可操作性不强,从根本上违背了管理的本质。

二、可行性管理方案——战略管理思想的应用

笔者提出的可行性管理方案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为依据,由于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诸多不足,此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了修正。这套管理方案注重非财务指标在企业中的作用,突出战略管理的中心地位,对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1.新方案只按行业而不按规模提供指标数值。

2.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如IT行业由于自身技术含量高于其他行业,所以应加大与研究开发相关的各项指标的权重。

3.运用EVA的思想,把资本成本放在与债务成本同等的位置上,同时又注意应用的简洁性。新方案用“有效利润”代替“会计利润”,有效利润=税后净利润-Σ(投入资本×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投资人将资金投于企业,其目的在于获得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回报,所以只有当税后净利润超过投资人把钱存入银行获得的利息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称之为有效利润。有效利润的计算公式在某种程度上不够精确,但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其简洁易行的特点,方便了它在企业中的推广,如EVA的计算公式精确入微,但由于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反而妨碍了它的推行。

为了清晰阐述“有效利润”这一概念,现举例如下:某制药企业于2000年3月4日设立,设立之日A投资20万元,B投资26万元,C投资50万元。2002年3月31日A又追加投资14万元,新加入的D投资10万元,又知2002年全年该企业实现税后净利润30万元,假设2002年银行存款利率为10%,求2002年该企业的有效利润。

有效利润=30-[20×10%+14×10%÷12×(12-3)+26×10%+50×10%+10×10%÷12×(12-3)]=18.6(万元)。

由于用有效利润取代了传统的会计利润,所以一些与利润有关的指标计算公式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投入资本×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所有者权益。

4.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避免“利润陷阱”。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论证单一目标的谬论时指出:目前关于目标管理的大部分生动的讨论都着眼于寻找一个正确的目标。这种寻找不仅会像寻觅点金石一样徒劳无益,而且必定是有害的,会产生误导。管理企业就是平衡各种各样的要求和目标。鉴于此,新方案对非财务指标更为重视,大大提高了其在指标总数中的比重。新方案把影响企业最终收益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财务状况、市场实力、内部经营管理、创新与发展,不再把指标分为评价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而是把指标作为一个整体列示,防止了次优化行为的产生,如公司为了得到较好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减少了对优质顾客的赊销,以致带来大量销售收入的流失。本方案可以消除这种次优化行为,有利于管理者从总体上把握影响企业最终收益的所有因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此方案不仅是一种测评体系,还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取得突破性竞争业绩的管理体系。

5.在目前国家仅公布国有资本金绩效数据的情况下,新方案的实施可以其为依据,并采用沃尔比重评分法求得财务指标的最后分数,非财务指标的计算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为准。但是该法自身也存在缺陷,现举例说明如下:

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公式为:实际分数=实际值÷标准值×权重。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此公式正确,但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实际值越小得分应越高,用此公式计算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另外,当某一单项指标的实际值畸高时,会导致最后总分大幅度增加,掩盖情况不良的指标,从而给管理者造成一种假象。如右表中流动比率的实际值过高,仅此一项的分数就达到75分,掩盖了其他不良指标。新方案克服以上缺陷:①改进实际分数的计算公式。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实际分数=[1+(实际值-标准值)÷标准值]×权重。②避免以偏概全。新方案在最后的管理报告中给出了单项指标的评分等级,一目了然,使管理者在分析问题时不仅注意总体,而且顾及了个体,不至于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