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预告十篇

时间:2023-03-19 03:34:32

业绩预告

业绩预告篇1

【国家旅游局:预计今年春节期间将实现旅游收入4760亿元】据悉,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调查显示,2018年春节假日期间,全国假日国内旅游市场将达3.85亿人次,预计将实现旅游收入47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和12.5%。

【2017年全年券商上缴投保基金33.6亿元】其中,23家AA类证券公司上缴6.130亿元,39家A类证券公司上缴7.712亿元,34家BBB类证券公司上缴13.035亿元,12家BB类证券公司上缴1.919亿元,9家B类证券公司上缴0.978亿元。

昌红科技:一季度净利预增113%-138%

昌红科技公告,公司预计2018年一季度实现盈利850万元-950万元,同比增长112.65%-137.67%,上年同期盈利399.72万元。公司已逐步完成转型战役,目前已经形成了医疗大健康及高端精密制造两大核心业务。两大业务资源共享、协同,齐头并进,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业绩预告篇2

【关键词】 业绩预告; 信息披露;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1-0016-04

业绩预告是指上市公司管理层在正式收益报告公布之前的一个关于收益暂定数的披露。由于业绩预告信息能提前告之投资者本年度业绩的概况,提供与投资者决策更相关的信息,因此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基于业绩预告信息对于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开始对业绩预告进行大量研究。本文拟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业绩预告的相关文献,对其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解析,以探求我国业绩预告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国外业绩预告研究动态

在国外,业绩预告大多属于自愿性披露,因此,对于业绩预告信息的披露动因是其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此外对于业绩预告的经济后果,学者们也进行了不同维度的研究。

(一)业绩预告信息的披露动因

1.宏观层面的研究

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从业绩预告信息所属的法律法规环境、投资者和分析师的行为等方面对其披露动机进行的研究。Johnson等(2001)证实高科技公司在《私人证券诉讼改革法案》(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简称为PSLRA)后业绩预告的准确性增加。公平披露制度(Fair Disclosure,简称为FD)对业绩预告信息的影响则有不同的研究结论。在FD通过之前,以前的研究证实很多经理人广泛地使用私人渠道(Ajinkya and Gift,1984;Hutton,2005)。然而,Bailey等(2003)研究表明在FD后公开的业绩预告增加,暗示监管者可能错误考虑了FD的影响。Wang(2007)则报告在FD之后业绩预告是否继续依赖于公司特定的特征。Baginski等(2002)检查了两个不同的法律政治体制下业绩预告信息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美国经理人相比,通常加拿大经理人更多的预告,尤其在盈利上升期,且他们的预告期限更长、更精确,然而在盈利下降的期间,加拿大经理人更少中期预告。除法律法规环境外,投资者和分析师的行为也影响管理层是否业绩预告。Ajinkya等(2005)研究显示投资者和分析师探寻包括业绩预告在内的前瞻性信息的披露,他们倾向投资更多现有披露政策的公司,而且由于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数量的增加,提供业绩预告的公司数量也从1990中期的10%~15%增加至2004年的50%左右。

2.微观层面的研究

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以披露业绩预告信息的公司层面为研究视角对其披露动机进行的研究。总体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诉讼风险、管理层的特有动机以及产权成本等都是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动机。

第一,信息不对称程度。许多管理层业绩预告的动机与股东的动机是一致的,即预告的供需被假定为主要由股票价格报酬驱动。随着管理层预告,分析师和投资者要求管理层减少在管理者与分析师和目前或潜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低信息不对称被看作是必要的,因为它与高流动性和低资本成本相关。Coller和Yohn(1997)研究发现,与不业绩预告的公司相比,业绩预告的公司有更高的信息不对称。尽管管理层不是一直想要自愿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因为低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更多的追踪,然而研究结果表明预告之后信息不对称减少,这表明预告有高影响力。第二,诉讼风险。公司特定诉讼风险是决定公司是否业绩预告的另外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公司卷入坏消息或为避免随后的诉讼及诉讼成本时。Cao和Narayanamoorthy(2010)通过研究发现,高的诉讼风险与更多的预告相联系。在控制诉讼风险水平后,与好消息的公司相比,坏消息的公司显著地更可能预告。第三,管理层动机。Nagar等(2003)认为管理层以权益为基础的补偿程度越高,业绩预告越频繁地以避免权益的错误定价。而Aboody和Kasznik(2000)证实管理层的动机可能导致业绩预告拉低公司的股价。Rogers和Stocken(2005)发现内幕交易与不利的业绩预告有关。他们的研究认为管理层有动机择机他们的坏消息预告以获得更低的股价。上述研究都显示特定公司管理层动机在业绩预告的决策时起了重要的作用。第四,产权成本。经济理论认为产权成本会抑制充分的自愿性披露,包括管理层业绩预告。Wang(2007)的结论证实了这一理论。Wang(2007)的研究发现在FD后高产权成本的公司由原来的业绩预告变成不披露预告信息,产权成本还会影响预告的特征。然而也有学者得出不同的结论。Ajinkya等(2005)发现产权成本与公司预告的决策之间不存在关系。

(二)业绩预告信息的经济后果

学者们关于业绩预告信息的经济后果主要围绕业绩预告信息的市场反应和业绩预告信息对资本成本、盈余管理、分析师行为、投资者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1.业绩预告信息的市场反应

Penman(1980)早期的研究发现,管理层业绩预告由于影响股价有信息含量。在证实管理层业绩预告有价值相关性后,随后的研究转为研究业绩预告信息的特征是否影响预告的信息含量或股价。考虑到预告特征,Hutton和Stocken(2007)构建了一个反映以前预告准确性和频率的预告声誉,以检验公司预告声誉对业绩预告市场反应的影响。他们发现当公司建立了预告声誉时,股价对好消息预告的反应更灵敏。此外,还有许多研究关注于预告的形式特征如何对市场作出反应,但在这一点上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Baginski等(1993)报告点估计相对于其他形式的预告更有信息含量,但Pownall等(1993)和Atiase等(2005a)却发现股价对于预告的形式反应上无差异。股票市场反应的方式也依赖于伴随管理层预告附加信息的类型。与和收益公告同时公布的预告相比,单独预告更具有信息含量(Atiase et al.,2005a),然而单独预告并未比包含归因或详细解释的预告具有更多信息含量(Baginski et al.,2004)。类似地,伴随着可验证前瞻性信息的预告被认为更具有信息含量(Hutton et al.,2003)。然而市场对归因和伴随可验证前瞻性信息预告的反应不是绝对的。例如,外在归因即管理层把外在的归因用来解释他们的预告被认为是有信息含量的,而内在归因即管理层把内在的归因用来解释他们的预告被认为无信息含量(Baginski et al.,2004)。可验证的前瞻性信息提高了好消息预告的信息含量,而坏消息预告却不是如此(Hutton et al.,2003)。

2.业绩预告信息与资本成本

经济理论预示自愿性披露尤其是披露承诺能减少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减少反过来会导致低的资本成本。Coller和Yohn(1997)直接检验管理层预告对资本成本的影响,他们证实买卖价差的减少(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变量)是提供管理层业绩预告的后果。其他研究提供了间接的关于预告信息与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证据。Frankel等(1995)研究显示更高频率的预告者进入资本市场的数量更多,这提供了业绩预告能影响公司提升资本的证据。

3.业绩预告信息与盈余管理

管理层不能直接影响他们的股价或资本成本对业绩预告作出的反应,然而能影响他们最终报告的消息。这种对随后收益数字的控制恰好导致许多人关心提供业绩预告的管理层为满足他们的预告目标而稍后从事盈余管理或潜在地操纵盈利项目(Fuller and Jensen,2002)。Kasznik(1999)的证据表明管理层使用正向的可操纵应计去向上地修正盈利以满足他们的预告。此外,有学者提供了业绩预告的管理层可能从事尽管合情合理但短视的商业行为方面的证据。例如,Cheng等(2005)发现更有规律的预告者投资在R&D中的金额显著少于不太有规律的预告者,有规律的预告者的长期盈利增长比率显著低于那些不太有规律的预告者。

4.业绩预告信息与分析师行为

很多研究发现分析师根据公司的业绩预告去修正他们的预测。Graham等(2005)报告因为公司提供更多的业绩预告,覆盖一个公司的分析师的数量变得更多。近期的证据表明大约60%的分析师在管理层预告的5天内修正他们的预测(Cotter et al.,2006)。研究还显示分析师行为被某一预告特征所影响。Libby等(2006)实验研究显示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不同程度地被预告形式影响(Hirst et al.,1999),然而当收益被报告后,预告准确性与预告形式互相作用以决定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修正。

5.业绩预告信息与投资者行为

经济模型预示公司扩大包括管理层业绩预告的披露将与公司股票的增长投资有关。Healy等(1999)也证实业绩预告的持续增长导致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增加。然而,不是所有的机构投资者持股都与公司披露正相关。Bushee和Noe(2000)的证据表明短暂的机构投资者和专注机构投资者对扩大的披露有积极反应,而在公司的少数股权中有大而稳定持股的专门用途的投资机构与扩大的披露不相关。

二、国内业绩预告研究动态

我国的业绩预告披露制度不同于国外,更多的是强制性披露,也有少量自愿性披露。我国特有的、不同于西方的业绩预告监管制度使得我国学者与国外学者相比,在业绩预告的研究视角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关于业绩预告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业绩预告披露的总体描述、业绩预告披露策略的影响因素、业绩预告信息的经济后果等方面。也有少量学者专门针对自愿性披露的样本公司研究了自愿性业绩预告的披露动机,如张然和张鹏(2011)对自愿性业绩预告的披露动机进行实证检验。

(一)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总体描述

张维迎(2002)以2001年度业绩预告为研究样本,来评估上市公司执行业绩预告制度的状况。调查分析发现,目前上市公司在执行业绩预告制度方面总体表现良好,并在规范性、偏差性和及时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王惠芳(2009)对深市上市公司年报业绩预告的执行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整体实施效果良好,但也存在披露内容缺乏信息含量、公司自愿披露动力不足、不愿或迟延披露坏消息(预亏、预减)等问题。杨孙蕾和许慧(2012)对比2008年、2009年的深市业绩预告年度样本,发现业绩预告的准确性逐渐增强但同时及时性在减弱,而与之相关的偏差性并没有因此得到普遍的提高。

(二)业绩预告披露策略的影响因素

1.公司内部因素

高敬忠和周晓苏(2009)检验了信息不对称程度、董事会特征与管理层业绩预告选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业绩预告值表达方式精确程度和及时性均随着董事会规模增大及董事会会议频率提高而降低,随着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管理层业绩预告值表达方式越精确。在考虑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交互作用后,董事会会议频率与管理层业绩预告值表达方式的精确程度之间的负相关程度以及独立董事比例与管理层业绩预告值表达方式的精确程度的正相关程度均随着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而提高。而董事会规模对管理层业绩预告偏差的作用程度以及独立董事比例对管理层业绩预告偏差的作用程度都会因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2.公司外部因素

刘成立(2010)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注册会计师审计能提高上市公司业绩披露的质量,是会计信息的把关者,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促使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变脸”发生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也发现可能存在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串通的情况,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高敬忠等(2011)检验了机构投资者对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治理作用,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管理层采取的业绩预告的准确性提高(更具体的形式和更小的误差),及时性也增强;在机构投资者中,银行、财务公司类机构、一般基金类机构对管理层业绩预告选择的积极治理作用相对较强,而养老、保险类机构对管理层业绩预告选择的积极治理作用则相对较弱。潘宏(2012)基于投资者有限关注角度研究业绩预告以及管理层业绩预告择机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投资者有限关注确实会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市场反应造成影响。管理层基于此种影响的认识,其业绩预告行为存在择机偏好。公司管理层倾向在投资者关注比较低的时候公布利好预告,吸引投资者的关注,扩大利好业绩所带来的影响。

(三)业绩预告信息的经济后果

1.业绩预告信息的市场反应

薛爽(2001)以1998—1999年133家披露预亏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预亏公告的披露效应,结果表明预亏公告的披露效应显著。童驯(2002)的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具有市场预期效应,且不同类型的公司预告披露的异常收益存在差异。罗玫和宋云玲(2012)研究业绩预告的修正行为的市场反应,研究发现:股市对有修正历史的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反应强度明显低于历史公司的业绩预告,在近期三年内对业绩修正的次数越多,与最近年度修正业绩的时间间隔越短,业绩预告的市场反应越不明显。

2.业绩预告信息与盈余管理

杨德明(2005)对业绩预告信息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披露的预测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管理层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且管理层故意错误地披露预测信息需要承担额外的成本,因此在一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披露预测信息将有利于减少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而郭娜和祁怀锦(2010)却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郭娜和祁怀锦以2007—200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对业绩预告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披露业绩预告的公司相比,披露业绩预告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更高;与自愿性披露相比,强制性披露业绩预告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更高。此外,郭娜(2010)还研究了业绩预告误差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实际盈余低于业绩预告值,那么管理层更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使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与之前披露的业绩预告值一致;同时自愿披露业绩预告、在会计年度结束后披露业绩预告和预告乐观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迎合”业绩预告值而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

3.业绩预告信息与分析师行为

白晓宇(2009)研究了是否按规定业绩预告对分析师预测数量及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按规定业绩预告,则跟随其进行预测的分析师数量越多,预测的分歧度越小,准确度越高。王玉涛等(2011)以业绩预告过程中的“应预未预”、“变脸”和多次预告反映管理机会主义行为,以研究业绩预告中的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对分析师预测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业绩预告过程中,存在管理层机会主义披露行为的公司跟踪的分析师数量更少、预测误差和分歧度更大。王玉涛和王彦超(2012)研究了业绩预告披露的特征对分析师跟踪数量、预测误差和预测分歧度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定性业绩预告,定量业绩预告的公司以及闭区间宽度较小的公司其跟踪的分析师数量较多,预测误差和分歧度也较低。纪新伟和宋云玲(2011)回顾了中美两国关于管理层业绩预告和分析师预测互相影响的主要文献,指出了中国现有研究存在的差距,借以探究未来的研究机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与启示

综观国内外业绩预告的研究文献不难看出,国外学者对业绩预告信息的披露动因和经济后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国内随着业绩预告强制性披露制度的建立,学术界也开始关注业绩预告这一话题,理论与实践成果日益增多。但是目前我国业绩预告的相关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业绩预告的理论支撑不足。我国学者对于业绩预告的最初研究是通过描述性统计的方法检验业绩预告制度的实施情况,检验业绩预告信息是否具有市场反应。随后的研究则是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业绩预告信息进行多角度的经验研究,这些研究或是描述问题,或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现象,但均未对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理论解释,而且各种研究结论零散,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在认识管理层的业绩预告信息之前,应该对其产生的理论本源多加探索,建立起业绩预告信息的基本理论体系,方能为今后的纵深研究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石。第二,缺乏业绩预告信息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现有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反应、盈余管理和分析师行为上,对投资者的方面相对不足,而投资者是业绩预告信息的直接受众者,业绩预告政策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加强业绩预告信息对投资者行为影响的研究更能为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更直接的证据。第三,考虑自愿性与强制性业绩预告的差异性。由于我国特有的以强制性披露为主的业绩预告制度背景,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业绩预告相关问题时对自愿性与强制性业绩预告样本未加以区分。然而自愿性披露与强制性披露在披露动因与经济后果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应考虑两者的差异。

总体上,我国业绩预告的未来研究方向可以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业绩预告信息披露的理论体系(包括内涵、目标、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建立,业绩预告信息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自愿性业绩预告的经济后果及其与强制性业绩预告在这些方面的差异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业绩预告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使业绩预告信息更好地发挥其在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也能为监管者有效地进行业绩预告信息监管提供更多的经验数据。

【参考文献】

[1] 高敬忠,周晓苏,王英允.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信息披露的治理作用研究:以管理层业绩预告为例[J].南开管理评论,2011(5):129-146.

[2] 潘宏.投资者有限关注对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决策的影响研究[J].投资研究,2012(11):142-151.

[3] 杨德明.预测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J].中国管理科学,2005(2):108-112.

[4] 郭娜,祁怀锦.业绩预告信息披露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2):81-88.

[5] 王玉涛,王彦超.业绩预告信息对分析师预测行为有影响吗?[J].金融研究,2012(6):193-206.

[6] 纪新伟,宋云玲.管理层业绩预告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相互影响:研究现状与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1(8):56-61.

[7] 杨孙蕾,许慧.基于业绩预告角度的“新指引”实施效果研究[J].会计之友,2012(6):76-79.

[8] Ajinkya,B. B.,S. Bhojraj,P. Sengupta.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utside directors,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the properties of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5(433):343-376.

[9] Cao,Z.,and G. Narayanamoorthy.The effect of litigation risk on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1(28):125-173.

业绩预告篇3

预增预减的公司大致各半——在统计样本充足的情况下,这一统计结果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盈利变化情况。

另外,从所属行业来看,预增公司中白酒、精细化工、电子等行业占比较高,而预减公司多集中在钢铁、汽车、铝业等。结合二级市场上已披露业绩预告公司的走势及行业属性,投资者可对未披露业绩预告的公司走势进行把握。

预增股须仔细分辨

业绩的快速上涨无疑对股价上行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但对于大幅度预增的公司,仍需要仔细分辨其业绩增长的“真实性”。

中科三环(000970)是预增后股价大幅上行的代表,公司在一季报中披露今年中期业绩大幅上涨270%。而从年初至今,中科三环的股价上涨幅度则超过100%。中科三环2011年上半年每股业绩为0.31元,今年上半年每股业绩即可望达到1元左右,公司业绩增长的动力来自于产品订单增加、产品结构调整及产品价格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等。

反之,再看业绩增幅较大,但业绩增长并非来自于业务扩张的公司,其股价则缺乏上行动力。这方面以中关村(000931)为代表,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业绩同比增长超过50倍,但其股价则缺乏资金关注,年初至今涨幅相当有限。

事实上,中关村及其控股子公司总体经营业绩较之上年同期无大幅变动,盈利大幅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其控股子公司北京中关村开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4700万元转让持有的北京中宏基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83.33%股权所致。这也说明,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业绩预增,难以形成股价上行动力。

预减行业要谨慎

对于预减公司,则需要警惕其是否处于行业性的整体下滑之中。钢铁业成为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减的“重灾区”,鞍钢股份(000898)、首钢股份(000959)为其典型代表。

业绩预告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信息效应;超额收益率

中图分类号:17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0-0050-09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是指上市公司在会计公告日之前,对报告日的业绩情况进行提前预告的一项制度。从1998年开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当局效仿西方国家业绩预告制度,结合我国市场的情况,强制推行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旨在减少年度会计报告正式之前股票价格的波动,降低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业绩预告制度的实施,是监管部门强化市场监管、改善信息披露质量的有益尝试,对提高我国证券市场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认为,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有助于减少少数人通过散布虚假业绩信息扰乱股票市场的行为,也有利于减少业绩信息的提前泄露造成内幕交易的现象,通过提升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提高市场信息获得的公平性,达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目的。

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是我国新兴证券市场条件下,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但是,该项制度仍处于不断补充和逐渐完善过程中。业绩预告制度自1998年开始实施以来,对该项制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还非常少。在现阶段,业绩预告制度经过一定阶段性的实践后,其实施效果如何有待于深入研究,其中包括业绩预告所产生的信息在市场上的反应规律、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对预告信息的反映程度、影响业绩预告的信息效应的因素等。本文尝试以业绩预告公布当日和业绩预告之后一周为时间窗,以相关公司股票价格在业绩预告后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实证研究2004-2008年各年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公布之后的短期信息效应,为上述问题提供初步的证据,从而帮助人们判断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的实施效果。

国外关于信息传递效应最早的研究来自芝加哥大学教授Ball和Brown,他们选择1957-1965年期间,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61家公司年度盈余信息披露前12个月与之后6个月的股票价格变动趋势,运用累计超额收益率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其研究结论认为股票价格对收益的反应一致。由于对非财务公告信息的了解,市场对收益变化具有提前反应效应,且信息公告当日的市场反应最为显著。密歇根大学的Bernard 基于Ball和Brown的研究发现,股价对业绩预告公布的信息会产生最初的反应不足效应和之后的反应过度效应。

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乌静君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对股价的影响,检验结果证明业绩预告具有积极作用。宋璐和陈金贤选取2001年新预告制度实施后,截止到2003年1月20日,沪深两市A股市场业绩预告信息的664家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具有信息含量,股价对信息披露存在提前反应。杨德明和林斌以2001-2003年A股市场年度业绩预告的377家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业绩预告引起了显著的市场反应,尤其对坏消息的反应更为强烈。姚秋和刘聪以2004年度沪深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的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t模型,对业绩发生剧变公司的业绩预告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业绩预告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认为,在年报披露期间,业绩预告披露与否对异常收益率有显著影响,业绩预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年度财务报告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利空、利好效应。

综合国内现有研究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股权分置改革后,受股权结构变化影响,公司治理环境和股票流通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业绩预告对股价的影响如何没有充分予以揭示;二是不同类型的公司,比如上市公司规模大小、是否ST公司等对业绩预告信息的反映可能存在差异。这正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二、样本选择

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中涉及的原始数据包括2004-2008年沪深两市A股年度业绩预告类型、预告日期、预告当日及后一周的股票收盘价格、每日市场收益率以及无风险收益率等,这些数据获取的途径主要来自巨灵证券信息系统和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中国人民银行网站、金融界等金融网站;每日个股收益率采用手工计算获得。

2 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2004-2008年年度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描述最近几年业绩预告制度的发展状况,从而研究业绩预告的信息效应。表1列出了5年中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年度业绩预告披露情况。可以看出,5年间业绩预告的公司占上市公司总数的比例持续增长,但仍然有接近半数的公司尚未任何业绩预告信息。

证券监管部门于2001年实施新的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制度后,业绩预告的内容不再是单纯地倾向于“坏消息”的预告,而是逐渐丰富。表2显示了2004-2008年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的类型统计。

鉴于预告样本的复杂性以及研究的需要,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以下筛取:(1)2006年我国较多公司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此项改革可能会对当年的股票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股价波动导致股票特征难以把握。因此,本文剔除了2006年的年度业绩预告数据。(2)如果上市公司的年度业绩预告时间与年报的时间间隔过短,甚至业绩预告晚于年报,都将减弱业绩预告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从而降低研究的准确性。因此,本文剔除这样的数据(过于接近的标准设定为年度业绩预告和年度财务报告时间的间隔不超过一周)。(3)上市时间过短的公司和在选定的时间窗口内没有连续交易行情的股票数据加以剔除。(4)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后,有些股票存在连续的交易行情,但股票价格持续保持在同一价位上,此类数据疑有系统问题,因此予以剔除。(5)剔除年度业绩预告类型为披露不明的上市公司数据。(6)剔除股价因不明原因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数据。(7)剔除年度业绩预告时间可疑的上市公司。经过以上处理,最终获得样本数据2 385个,具体见表3所示。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超额收益率的时序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被普遍应用于有关上市公司披露信息对其股票价格影响的研究,是事件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在信息日前后某个特定的研究窗口中考察样本,每隔一定时间计算的平均或累计超额收益偏离0的程度来判断市场对该信息的反应或分析市场上投资者的行为。

根据样本的特征,本文将年度业绩预告的日确定为事件的发生日,如果日为非交易日,则顺延至下一个交易日作为事件发生日。将业绩预告日后7天设为事件窗口,当日时间设定

为第0天。对于日为非交易日的股票价格选取下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代替,股票停牌日的股票价格选取前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价代替。

目前,关于超额收益率的计算模型主要有三种:常数均值收益模型、市场模型和市场调整模型。国外学者将上述三种方法的估值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使用均值收益模型的方法要稍差一些。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风险系数B具有不稳定性,沈艺峰和吴世农的研究认为,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采用市场调整的超额收益率模型是最为合适的。因此,本文接受该建议也采用市场调整模型进行股票价格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1 正常收益率

首先,使用市场模型计算股票的β系数,即将个股收益率对市场收益率进行回归求取股票的系统风险β。股票收益率的市场模型为:

Rit=αi+βiRmt+εit (1)

其中,Rit为股票i在交易日t的收益率;Rit为市场指数的日收益率,选用上证指数或深圳指数来计算对应的上交所和深交所市场指数日收益率;εit是随机误差项。

其次,采用市场调整模型,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计算股票的正常收益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如下:

E(Rit)=Rf+βi(Rmt-Rf) (2)

其中,Rf为无风险利率,以银行1年期利率作为无风险的报酬率;E(Rit)为股票i在时期t的正常收益率。

2 超额收益率

在计算出股票正常收益率的基础上,对于超额收益率,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计算。

日超额收益率ARI,的计算公式如下:

ARit=Rit-E(Rit) (3)

其中,ARI,为股票i在t时刻的超额收益率;Rit为股票i在t时刻的实际收益率;E(Rit)为股票i在t时刻的正常收益率。

对于每一个样本总体,平均日超额收益率AAR.为:

为了反映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在日后影响股票价格的全过程,从而衡量市场的反应,还需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CAR,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ARt为t1t2时刻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

为了验证计算结果的显著性,本文采用T值检验方法。

四、实证研究

1 总样本研究

(1)业绩预告当日的信息效应

业绩预告当日信息披露效应明显。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年度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对该信息的反应非常强烈,尤其是在日当天,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均发生了显著变动。在样本观测年间,上市公司在事件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分别为-3.61%、-4.14%、-1.88%、-3.07%,而之后第一个交易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分别为-2.69%、-2.70%、-4.10%、-2.25%,当日平均超额收益率AAR较之后交易日AAR偏离0的程度大。因此,平均超额收益率的显著变化,可以说明业绩预告确实含有较强的信息量,并且这种信息含量一旦被市场获悉,市场就会在此基础上迅速地作出反应和调整。

(2)业绩预告日后的信息效应

将各年份样本年度业绩预告当日和后一周的平均超额收益率绘制成趋势线,如图1所示。

图1显示,在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公布之后的短期内,公司股票价格会继续作出反应。在样本观测年间,除了2007年,其他年份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偏离程度均小于日当天。这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价会在业绩预告后持续反应,但反应程度明显减弱。对于2007年的特殊情况,本文认为可能与以下两方面有关:一方面,可能与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有关;另一方面,2007年8月份开始,次贷危机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的金融市场,对中国股市也产生了很大的间接影响。因此,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国际经济体之中,中国股市与全球股市的关联度也不断加强,当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振荡时,中国股市的震荡也是在所难免的。

(3)累计超额收益率

累计超额收益率CAR的趋势走向呈V字型。样本观测年间,CAR值2004年为-1.75%、2005年为-1.90%、2007年为-2.21%、2008年为-1.82%,在2007年达到最低点,说明2007年股票价格对公司的业绩预告信息反应较为强烈。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有三点:第一,可能是因为股权分置改革并未彻底完成,改革效应的延续造成某些股票价格波动较大,从而扩大了2007年总体的股价偏离程度,形成较大的异常收益。第二,中国经济在2007年上半年迅猛发展,上市公司总数达到近1 500家,可能是由于该年年度业绩预告的上市公司样本数较其他年份多,从而在总量累积上形成较大的CAR值。第三,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开始向其他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传递。随着次贷危机的逐渐深化,投资者出现心理恐慌和悲观预期,导致了全球股市的大幅下跌。受到周边市场波动的影响,中国股市投资气氛低迷,由强转弱,开始震荡下行。

2 年度业绩预告类型与信息效应

本文主要研究预盈和预亏两种预告类型,因此,样本划分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各年份的业绩预告中,预告类型为预亏的上市公司数明显高于预盈的上市公司数。

首先,我们按年份分别回归分析业绩预告为预盈和预亏的上市公司的股价反应。从表6、表7的对比可以看出,业绩预告为预盈的上市公司,在各年份预告当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分别为-1.78%、-6.20%、-4.63%、-1.75%,而之后第一个交易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分别为一L 22%、-2.61%、-2.39%、-1.71%,当日AAR值均较之后第一个交易日的AAR值偏离程度大,即当日股价反应非常明显。而业绩预告为预亏的上市公司,在各年份预告当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分别为-6.36%、-3.20%、-6.55%、-3.73%,预告次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分别为7.15%、-4.13%、-6.63%、-4.24%,显示预亏信息在股价上的反应有一定滞后性。可见,市场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坏消息”,在预亏的业绩预告后,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会存在一段时间的下跌延续态势。

其次,我们将预盈、预亏样本年度业绩预告当日和后一周的平均超额收益率绘制成趋势线,如图2所示。

图2显示,业绩预告为预盈的上市公司,在预告后存在一定的信息效应,股票价格存在上下波动,形成异常收益。而业绩预告为预亏的上市公司,在预告当天和之后一周的时间窗口

中,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偏离的程度较大,即预告业绩下降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对预告信息反应更大,信息披露效应更明显。这说明,不论上市公司预告业绩上升还是下降,业绩预告都具有信息含量且存在着信息传递效应,但“坏消息”预告的信息反应显著强于“好消息”预告。

3.上市公司规模与信息效应

在公司金融领域,国内外的研究中大多使用资产总额作为公司规模的度量指标来分组比较大公司与小公司的差异。本文也沿用这一惯例,采用这一指标对上市公司进行按规模分类。为了增强样本组的对比效果,本文选择公司总资产超过100亿元的公司作为大公司样本组,而选择资产总额小于10亿元的公司作为小公司样本组。样本分组的基本数据如表8所示。

首先,我们按年份比较大公司样本组和小公司样本组。表9和表10分别显示了大公司样本组和小公司样本组的股票累计和平均超额收益率。

从表9、表10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在年度业绩预告当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分别为-2.33%、-2.49%、-2.73%、-2.18%,预告次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分别为-1.23%、-2.25%、-2.85%、-1.28%,除2007年外,各年份上市公司均是在业绩预告信息披露当天股价对信息产生强烈的反应,而之后信息效应持续减弱。而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年度业绩预告当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分别为-4.18%、-4.51%、-3.93%和-1.09%,之后第一个交易日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分别为-3.29%、-3.27%、-4.59%和-2.41%,同样是在业绩信息日当天,信息披露效应最为显著。可见,无论是业绩预告当日还是次日,小公司样本组的股价反应均较大公司显著。

同样,我们将各年份大公司和小公司样本组在年度业绩预告当日和后一周的平均超额收益率绘制成趋势线,如图3所示。

图3显示,小公司组AAR偏离程度大于大公司组,而且异常收益的绝对值更大。这说明,上市公司规模越小,业绩预告信息的信息效应也越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第一,大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对稳定,市场对公司业绩变动的信息具有更好的预期,因此,当公司业绩信息披露时对市场的冲击较小。而小公司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市场对其业绩预期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当业绩信息披露时对股价冲击更大。第二,大公司和小公司股票的市场流动性存在差异。一般大公司股票的市场流动性更强,因此,流动性较强的大公司承受业绩预告信息的冲击能力较强,市场波动较小。而小公司由于流动性较差,更易受业绩预告信息的影响。

4 ST公司的业绩预告信息效应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业绩预告信息的市场反应,我们对ST公司也进行回归分析。所谓ST公司,是指股票交易由于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出现异常,而对其进行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表11为各年份上市公司中ST公司的样本统计。

(1)ST公司业绩预告当日和之后的信息效应

表12显示,ST公司业绩预告当日股票价格对信息披露反应显著,之后存在延续效应。其中除2007年外,预告当日ST公司平均超额收益率AAR偏离的程度最大,即在业绩预告当日,业绩信息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最为强烈,预告日之后信息对股价的影响依然延续,但是影响的程度逐渐减弱。

(2)ST公司平均超额收益率(AAR)比较将各年份ST上市公司的平均超额收益率绘制成趋势图,进行比较。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ST上市公司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呈明显的M型趋势。除2008年外,ST上市公司在年度业绩预告当日股价反应最为强烈,而次日的股票价格亦持续上涨,且这种趋势一般会持续1-2天。这可能与ST上市公司多倾向于正面利好信息来重新树立自己在市场中的形象有关。由前文实证研究可知,上市公司预盈信息(即“好消息”)更能吸引投资者的关注。而利好信息的也为市场价格形成市场顶部技术趋势(包括M型趋势)创造了条件。

业绩预告篇5

关键词:业绩预告;“变脸”;市场效应;中小股东权益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093-03

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减少在会计报告正式公布时公司股票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提前释放业绩风险,我国证监会从1998年开始推出了业绩预告制度,要求在会计年度结束后,如果上市公司预计可能发生亏损或者盈利水平较上年出现大幅变动的(利润总额增减50%或以上),上市公司应当在年度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及时刊登预亏公告或业绩预警公告。这样,我国上市公司预告类型就有四类:预亏、预盈、预增和预减。

业绩预告制度实施以来总体发挥了良好的政策效应,提前释放业绩风险的作用得到了体现。但是,从业绩预告实际执行情况来看,每年均有为数不少的公司存在业绩预告变脸的情况,这些公司大多在第三季度年度业绩预告之后2个月左右新的年度业绩预告,预盈变预亏、预亏变预盈、预增变预减和预减变预增等不时出现。业绩预告反复“变脸”不仅破坏了业绩预告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而且给股价带来了较大波动,影响了业绩预告风险释放作用的发挥;同时扰乱了投资者视线,投资者根据之前业绩预告做出的决策就可能出错,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大幅波动的股价更有可能使中小投资者受损,破坏了证券市场的稳定性。

已有研究多把关注焦点放在未“变脸”公司业绩预告的市场反应上,对业绩预告“变脸”的市场效应及其是否具有不利影响没有做深入探讨。本文拟通过实证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1)“变脸”后业绩预告披露是否会带来市场反应;(3)在业绩预告的公司中,什么样的公司更容易发生业绩预告“变脸”。(3)通过怎样的措施才能遏制业绩预告反复“变脸”的现象并保护中小股东权益。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部门监管预告类型变脸而又无正当理由的上市公司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建议投资者在根据业绩预告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关注业绩可能发生“变脸”的公司,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以2008―2009年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选取范围, 通过Wind资讯金融系统手工检索并整理了这四年间第三季度了业绩预告并且又在之后数月内第二次了“变脸”的业绩预告的公司。剔除在选定的时间窗口内没有连续交易行情数据的公司、长期停牌和在“变脸”业绩预告前后十个交易日中了其他重大公告(如业绩预告、股利分配、重大资产重组、公布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等) 的公司和预告日与年报公布日的间隔少于或等于30 个交易日的公司。通过筛选,我们发现2008年共有969家公司了年度业绩预告,其中108家公司业绩预告发生了“变脸”,业绩预告“变脸”为好消息(预亏变预盈、预减变预增、小增变大增、大减变小减)共21家;业绩预告“变脸”为坏消息(预盈变预亏、预增变预减、大增变小增、小减变大减)共87家。2009年共1 108家公司了年度业绩预告,其中有64家业绩预告发生“变脸”,业绩预告“变脸”为好消息的公司有48家,“变脸”为坏消息的公司有16家。

(二)实证方法

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事件研究方法,对业绩预告变脸日前后的股票价格反映进行实证分析;第二部分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比较业绩预告变脸日前后ST公司的股票价格反应同非ST公司的股票价格反应,研究股价波动大小是否与公司ST与否有关。

在事件研究法中,本文选用风险调整后的非正常报酬率,它等于某支股票在某个时期的实际报酬率Rit减去由该股票的系统风险系数β所决定的正常报酬率,即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计算预期收益Rit=α+βRmt,其中的β由估计期数据回归得来。事件发生日选择为上市公司“变脸”的业绩预告的当天或其后第一个交易日,窗口期选择为(-10,10),估计窗口选取为(-210,-11) 共200个交易日。研究中的市场指数收益率本文对沪市样本选择上证指数(000001), 深市样本选择深证综指(399106) 。通过计算各个样本在事件窗口期的AR(异常收益率),MAR(平均异常收益率),CAR(累计异常收益率)和MCAR(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同时对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双侧T检验。

针对假设2本文设计了以下的回归模型:

In=a0-a1×DIS+a2×ST+a3×R+a4×IND+a5×SIZE+a6×β+a7×YEAR+ξ

P 表示业绩预告的公司之后又了变脸的业绩预告的概率,在数值上等于样本中变脸业绩预告的公司个数占样本中所有业绩预告公司个数的比例;

DIS是第一次业绩预告的类型,如果是“好消息”型,即预增或预盈,则取值为0;如果是“坏消息”型,即预减或预亏,则取值为1;

ST 是指业绩预告的公司是否是ST公司,如果是ST公司,则取值为1,否则为0;

R 是业绩预告的公司该年年报中净资产收益率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资产收益率的差额;

IND是公司的行业类型,如果是高科技行业(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制药) ,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SIZE是公司规模,用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表示;

β选用2007年前60个月的β系数以度量公司风险

YEAR2008年取0,2009年取1。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事件研究法结果表明:“调减”业绩预告的公司在变脸日前两天的平均市场异常收益率开始为负值,到变脸日显著下跌并达到最低点,说明市场对“变脸”事件的反应为负。从MCAR趋势图可以看出,这些公司业绩预告“变脸”之前十天的累计市场异常收益率基本为正值,但在变脸发生日逐渐变为负值,并在之后若干天持续为负。其中2008年在(-10,10)区间的MCAR约为-0.01,见图1;2009年在(-10,10)区间的MCAR约为-0.04,见图2。本文以CAR=0为原假设对其进行单样本T检验,发现结果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性。

而“调增”业绩预告的公司的市场反应正好相反,2008在业绩预告变脸当天样本公司MAR为正值0.03,MCAR在(-10,10)间为正值,并且在(-4,10)区间内显著上升,在第10天达到了0.13,表明市场对该事件反应积极,见图3;2009年样本公司MAR在变脸日为正值0.015,MCAR从第-4天开始显著上升,在(-4,1)区间内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在第1天达到0.04,之后在(2,10)区间内基本维持0.03水平,见图4。表明市场对该事件反应积极。以上结果同样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逻辑回归的结果可以见表1。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已业绩预告的公司其业绩预告是否“变脸”与公司第一次预告类型、行业类型、公司收益中非经常性损益的贡献和公司规模具有相关性。第一次业绩预告如果是“坏消息”,该公司越倾向于“变脸”的业绩预告。其原因可能是如果第一次业绩预告是“坏消息”,说明公司对全年经营状况的预期较差,其在年末时更有动机和可能性通过一系列手段调节利润,美化业绩;如果第一次业绩预告是“好消息”,说明公司全年经营状况较佳,其业绩预告“变脸”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该公司如果是高科技公司,其业绩预告发生“变脸”的可能性也大于非高科技公司,因为高科技公司的经营风险较大,其业绩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也较大。公司收益中非经常性损益所占比重越大,公司更有可能在年底通过非正常手段调节利润,美化报表,从而“变脸”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公司规模较小,其治理能力和所受关注程度会弱于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所以其业绩预告比规模较大公司的业绩预告更可能发生“变脸”。

三、业绩预告“变脸”下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从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现状来看,每年均有为数不少的公司业绩预告发生“变脸”,有的甚至两次、三次发生“变脸”。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业绩预告“变脸”会带来显著的市场效应,公司股价会发生剧烈波动。业绩预告反复变脸不仅给市场带来较大震荡,使业绩预告制度的风险预警作用不能很好发挥,而且大幅波动的股价更有可能使中小投资者受损,破坏了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因此业绩预告“变脸”下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亟待关注:

首先,监管层应该加大对预告变脸而又无正当理由的上市公司的惩罚力度,以确保业绩预告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例如,明确规定业绩预告“变脸”的非正常理由,禁止非正常理由下的“变脸”, 并对该公司处以更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反复“变脸”的上市公司进行通报,提醒投资者关注,发挥市场的监督力量。

其次,投资者在根据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作出投资决策时应增强风险意识,尤其关注业绩预告可能发生“变脸”的公司,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应该关注业绩预告为“坏消息”的公司,高风险行业的公司,上年非经常性损益比重较大的公司和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在评价其业绩预告时应持有更谨慎的态度。

再次,完善我国的业绩预警体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同欧美发达预警体系有很大的差距。欧美资本市场上,有一大批专业的分析师和机构对公司的盈利做出预测,同时大多数上市公司也对公司的盈利前景提供指导,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在市场上形成了对该公司的盈利预期。而在中国目前的预警制度下,不仅缺少这样的市场预期,而且欠缺专业的市场评级机构对公司盈利状况和股价进行预测,投资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业绩预告做出投资决策。只有完善我国业绩预警机制,促进专业证券评级机构的发展,才能为广大中小投资者提供更可靠、客观的投资参考。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时间比较短,市场结构和内部职能还不健全,中小投资者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信息上处于不平等地位。业绩预告本来是中小投资者重要的参考信息,却因一些上市公司的不当和随意变化而破坏了其效用。我们必须对此予以充分关注,采取有力措施防范“变脸”行为,才能使中小股东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参考文献:

[1] Ball.R.and Brown.P,《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8(Autumn).

[2] Beaver.W,《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nnual Earnings Announcemen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Supplement).

[3] 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1999,(6).

业绩预告篇6

评价盈余预增公司(“预告其盈余将增长50%以上的公司”的简称,下同)是否具有投资时机,阐发“预告当日及其后的走势、并与预告之前走势之相比”将是其中的要害。对此,我们针对公布通告的预计2001年盈余将增长50%以上的公司”、“预计2002年中期业绩将增长50%以上的公司”、“2002年中期预亏公司”,分别计划了“2001年预增指数”、“2002年中期预增指数”、“2002年中期预亏指数”,分别反应此类公司的团体走势。

在“2001年预增指数”构造中,我们以“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为样本,以2000年12月29日为基点,以总股本举行加权。这种指数构建思绪与“上证指数”基本类似,目的是使其与“上证指数”具有可比性。同时,为方便将“2001年预增指数”走势与“上证指数”相对应,比力时须统一化处理,于是假定上证指数基点为2000年12月29日,其数也为1000,界说为“上证综指”,其值为上证指数现实数与2000年12月29日现实数之比再乘1000(另外指数的计均按此原则)。

(一)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走势显着强于大盘

议决事后构造的“2001年预增指数”来回溯“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的团体走势(详见图1),并与“上证综指”相比可以发明:

附图

1、在2001年5月曩昔,“2001年预增指数”与“上证综指”走势也基本同步,投资该板块的公司的超常收益率(指“高于上证指数或大盘的收益率”,下同)也极小。

2、2001年6月之后,“2001年预增指数”显着强于“上证综指”,且之间的差额有放大之势,这与部门公司的业绩增长信息在2001年中报中有所反应相干。

3、盈余预增公司的超常收益率随大盘的上升而有所放大,这从“2001年预增指数”与“上证综指”在2001年7月至2002年1月、以及2002年2月至今的两个时间段的走势可见一斑。

4、“盈余预计大幅增长”信息表露后,“盈余预增公司”投资仍具有超常收益,其走势强于大盘,并有放大的趋向。

因此,仅从“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的团体走势来看,其收益显着强于“市场团体”,特别是在“强市或上升市面”中,赢利效应越发显着。

(二)2002年中期预增公司、预亏公司与上证指数相比

为进一步评估业绩预增公司是否能带来超常收益,我们对2002年中报时期公布的“2002年中期盈余预增公司”与“2002年中期预亏公司”在预密告布之后的团体走势,除相互之间举行相比外,还联条约期上证指数走势举行阐发。从中可以发明:

1、“业绩预增”公司的走势强于“业绩预亏”公司,并强于大盘

在2002年第1季度,“2002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司的团体走势并未强于大盘(本文中,大盘均指上证指数),预计与其业绩预增信息并未被市场相识有关。但从2季度初开始,部门公司开始表露其“2002年中期业绩大增”,该板块开始走出显着强于大盘的独立行情,而且随时间的推移,其团体的超常收益率也渐渐前进。

“2002年中期预亏”公司的团体走势则略弱于大盘,而且由于58.32%的公司在2001年末已出现亏损,因此使该板块在2001年末至2002年第1季末的走势大大弱于大盘。1月末,受银广夏等题目股的发动,亏损公司、题目公司、ST公司等均有较大的反弹,使其与大盘走势之间的差距显着缩小。但是,中报表露之后,“2002年中期预亏”公司的团体走势再次显着弱于大盘。

2、业绩厘革是能否得到超常收益的紧张基础

从“2002年中期预亏指数”、“2002年中期预增指数”与大盘走向的比力上看,在部门时间段大概出现的“预亏公司”有较大的反弹力度(如2002年1月中旬至2002年2月中旬)。但在大部门时间中,其与大盘相比的逾额收益基本为负,与“盈余预增公司”相比,其收益率也要低得多。因此,可以以为“业绩照旧股价的紧张支持,能否增长是得到超常收益的紧张因素”。

二、盈余预增信息能带来超常收益

(一)盈余增长预告当日的股价走势特性

1、盈余增长预告当日股价涨多跌少

盈余增长信息通告当日的股价走势备受关注,“见光死”宛如已被广为继承,其中也有相当多的公司出现“高开低走”。但是,“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在预告当日匀称涨幅到达3.50%,其中有85.37%在当日有差异水平的涨幅;“2002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司”在业绩预告当日也有65.52%出现上涨。但是,由于预告业绩增长的时间差异、所处市场情况差异、以及盈余增长信息在非正式渠道的大概提前公布等因素影响,各公司在通告当日走势的差异较大。如在“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中,有凌驾15%的公司在通告日出现“涨停”。

2、通告当日仍具有显着的超常收益率

上市公司公布业绩预告当日的涨跌,大概还会受大盘(或行业、板块)团体走势的影响,会使其上涨动力受到克制或推动,因此其当日的涨跌大概未真实地反应“业绩预计增长将达50%以上”对股价的推动。于是,须要盘算超常收益率,即“上市公司股价涨幅”减去“同期大盘的涨幅”(本文全部的超常收益率均接纳此算法)。

统计效果体现,“2001年盈余预增公司”在通告当日有90.24%走势强于大盘,匀称超常收益率到达4.06%。预告当日各公司的超常收益率差异较大。其中,2001年业绩预增公司,在预告日当日超常收益率最大值到达11.75%,而最低值则为-2.94%,“四成以上”业绩增长公司在预告当日的超常收益率在3-6%之间。

(二)盈余增长预告后的短期走势特性

盈余增长预告是否会对上市公司股价“正常”走势孕育发生影响,须要对“预告”前后的股价走势举行相比。

议决相比,大略体现出如下特性(详见表1):

表1盈余预密告布前后的公司团体走势相比

预告2001年业绩增长公司预告2002年中期业绩增长公司

超常收益率公司股价涨幅超常收益率公司股价涨幅

-5日至-1日1.38%0.25%0.48%0.29%

-2日至-1日1.92%1.70%1.22%1.65%

当日(0日)4.06%3.50%1.08%1.33%

0日至2日1.12%1.55%0.57%1.77%

0日至5日1.23%2.60%1.15%1.12%

1、盈余增长预告前的股价走势对“盈余增长”已有所反应,特别是在预告前1日,股价有显着异动。这从股价匀称涨幅与超常收益率的厘革上可以看到这一点。

2、盈余增长预密告布后,上市公司股价在短期内仍会有小幅上涨,超常收益率有所降落(但仍具有超常收益率)。

3、盈余预告会使当日股价走势出现显着异动,反应出有相当多的投资者示能提前得到(或关注)有关信息。

(三)盈余增长预告后的中恒久走势特性

上市公司股价在盈余增长预密告布后有显着异动,其团体超常收益率也显着前进。

议决对预告前1个月、预告后1个月、预告后3个月的股价走势与大盘的相比阐发,可以发明“盈余增长预告”公布后的股价中恒久走势特性(详见表2):

表2盈余增长预密告布后股价走势与大盘的相比

2001年盈余预2002中期盈余

增公司预增公司

公司匀称涨幅前1个月-9.10%2.35%

(以通告日为后1个月14.90%-5.50%

基点)后3个月16.09%3.56%

超常收益率(各公司预告前1个月2.05%1.78%

前后涨幅减去对适时间大后1个月6.01%1.40%

盘涨幅,以通告日为基点)后3个月5.14%1.17%

1、“盈余增长预告”公司在预告前后的走势均强于大盘。

2、“盈余增长预告”后1个月的“超常收益”最高。如,对“预告2001年业绩增长”的公司,在“预告”公布1个月后的团体超常收益到达6%,但3个月后的超常收益只有5.14%。

3、对表露“年报业绩增长”的公司的认同度,高于表露“中报业绩增长”的公司,预计与中报不经审计有肯定关连。

4、大盘上涨时期预告“业绩增长”的公司,所具有的超常收益相对较高。

三、盈余增长预告后股价曲折点的时间特性把握

(一)中期投资点与危害点的散布

公布“盈余增长预告”的公司,在预告后1个月(中期)的股价走势显着强于大盘,但是那里是低点与高点,其大概的超常收益领域大略是几多,则是凭据果然信息选择投资机遇的紧张依据。

对“盈余增长预告”后股价走势中的曲折点散布特性阐发,可以发明:

1、大部门公司的高点出如今“预告”之后的19-20个交易日,其中有42%的公司在这两日出现高点。但是,应细致的是此类公司中有近一半公司的预告时间在2002年1-2月,此时上证指数相对处于低位。

2、大部门公司在“预告”日后数日出现低点,其中有30.49%的公司低点出如今通告当日,21.95%的公司低点出如今通告越日。但是,公司基本面的革新,对中期股价走势仍有较显着的支持,因此其后的超常收益率有显着前进。这一结论与前文的“在预密告布后,距预告日越近,超常收益率越低”的结论基本切合。

(二)恒久投资点与危害点的散布

我们以预告日之后的3个月作为“恒久”。

对“盈余增长预告”之后的恒久曲折点散布阐发,大略可以总结出如下特性(详见表3):

表3盈余(2001年)增长预告后曲折点出现时间与概率统计

预告日该日出现占预告业同期匀称预告日该日出现占预告业

之后时高点的公绩增长公超常收益之后时低点的公绩增长公

间司派别司总数之率间司派别司总数之

比重比重

当日22.44%1.49%当日2328.05%

第1周11.22%1.47%第1周2530.49%

第2周11.22%-0.49%第2周1720.73%

第3周56.10%7.51%第3周44.88%

第4周67.32%9.63%第5周11.22%

第5周78.54%14.39%第6周11.22%

第6周1417.07%7.31%第8周11.22%

第7周67.32%18.19%第9周11.22%

第8周67.32%14.98%第10周11.22%

第9周910.98%19.01%第12周89.76%

第10周44.88%31.31%

第11周1315.85%15.38%

第12周89.76%24.24%

(1)距通告日越近,出现低点的概率越大,其超常收益率越小。特别是盈余预告后2周内,出现低点的概率最大。此坚定与短期走势中的曲折点散布特性基本同等。

(2)“盈余增长”预告后的第3周开始,出现高点的上市公司数显着增长,同期的匀称超常收益率也显着前进。预计以后时开始,因“盈余增长预告”造成的股价“冲高回落”之后,开始走出低点。

四、盈余预增公司的差异阐发是谋取超常收益的要害

从团体上看,投资于“盈余预增公司”可以取得凌驾大盘的收益率,但是各公司股价走势的剖析相当紧张,既有相当多的公司涨幅显着,也有部门公司出现下跌。其中,于2002年1月29日公布盈余大幅增长预告的深宝恒(000031),其后60个交易日的涨幅到达58%以上,但浪潮软件(600756)在2002年1月22日公布盈余大幅增长预告后,股价很快见顶,投资该公司的超常收益率(60个交易日)为-24.12%(这种差异在图2、图3、图4、图5中也全部反应)。

附图

阐发处于“股价涨幅、超常收益率”最低与最高“两极”的上市公司,可以发明以下几个配合特性:

(一)基本面革新带来的业绩增长,孕育发生更高的超常收益

“主业务务显着革新、重大资产重组已经收效”等因素是公司基本面实质性转好的紧张体现。要是公司的业绩增长能源头于此,则对取得超常收益会有直接支持,其中如粤华电、快意团体、江铃汽车等公司。但是,部门公司(如银基生长、金融街)的业绩增长与补贴收入增长亲昵相干,部门公司(如轻工机器)由于出售不良资产带来非谋划性收益增长,并由此带来业绩大幅增长,但其“业绩增长预告”公布之后股价走势仍弱于大盘。

(二)预告前股价累计涨幅的差异影响后期的超常收益

信息分歧错误称、差异投资者对非正式信息(或业绩增长先兆)的敏感水平或坚定差异,仅有部门投资者能优先使用业绩预增信息,并造成预增信息公布前股价涨幅较大,但这会使“盈余增长预告后”的超常收益率显着降落。如宁波的韵升、江苏吴中、盐田港等公司在业绩增长预告前1个月分别上涨10.18%、-0.06%、4.16%,对应的超常收益率到达17.05%、16.42%、15.31%,这使得业绩预告之后的走势显着弱于大盘。但西安饮食、湖南投资、丽珠团体、中国高科等公司,在业绩增长预告前1个月内股价下跌24%-33%,较上证指数多跌去9%-16%,但业绩增长预密告布后的1个月内股价上升都在30%以上,其匀称超常收益率也在20%以上。

(三)行业情况厘革也影响后期超常收益

行业情况孕育发生变化并预期能够连续好转,此时“业绩预计增长”将对公司股价孕育发生较强支持。其中,一汽轿车在预告业绩将出现大幅增长后,其1个月与3个月的超常收益率分别到达6.35%与20.54%,其在第一季季报中表露的业绩增长缘故原由是“要是第二季度轿车市场仍能连结良好的势头,预计公司今年中期利润水平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大概到达50%以上”。从股价走势上看,投资者对一汽轿车业绩增长条件给予了肯定的回复。但再起通讯在2002年1月24日公布利润增长将在50%以上预告(源头于第1季报),但举世通讯市场厘革、通讯类上市公司股价下跌,其业绩增长预告并没有带给投资者的超常收益(在4月份其拟赴境外上市的消息尚未清朗,暂还未对股价走势孕育发生显着影响)。

(四)后续“正面信息”表露对后期走势孕育发生紧张影响

前文阐发已证实“业绩增长”能带来超常收益,我们将其界说为“正面信息”,这类信息还包罗资产状态革新、相干公司或业务有显着希望等,其对股价也有或多或少的支持。在预告“业绩增长”之外,若能有其他方面的正面信息跟进,将有助于股价的进一步推高或连结稳固。其中,深宝恒即是一个例子,其在预告业绩增长之后,再“在地皮拍卖中取得新的谋划性资源”,后又有表露“凤凰卫视有限公司、中国新闻生长深圳公司故意受让第一大股东宝安区投资管理公司持有的本公司部门国有股,具体事件正在洽谈中”。这些信息的连续表露,使其成为“2001年盈余预增”的中恒久超常收益率最高的公司之一。

业绩增长预告可以带来超常收益,但谋得尽大概高的超常收益须要坚定公司的差异性,并选择切合的参与机遇(此时还要关注市场的团体走势,在阶段性上升市面大概得到更高的超常收益率),以充实使用果然信息来优化投资举动。

表4三季报预告02年业绩将大幅下滑且01年每股收益在0.3元以上公司一览

股票代码股票简称2001年每股收益2002年三季度每股收益

(元)(元)

000799湘酒鬼0.3360.009

000835隆源双登0.3530.041

000962东方钽业0.5010.031

600255鑫科质料0.3160.115

600345长江通讯1.2090.091

600658兆维科技0.6090.211

600776东方通讯0.330.008

600779全兴股份0.3890.025

表5三季报预告02年业绩增长且01年每股收益过0.20元的公司

股票代码股票简称01年每股收益(元)02年三季度每股收益(元)

000002万科A0.5920.296

000022深赤湾A0.2280.356

000069华侨城A0.4030.262

0001570.3510.365

000416健特生物0.3150.52

000488晨鸣纸业0.2850.446

000876新盼望0.4340.369

600081东风科技0.2510.235

600130波导股份0.4260.696

600296兰州铝业0.3030.335

600386北京巴士0.2810.35

600500中化国际0.2430.32

600518康美药业0.4120.515

600589广东榕泰0.220.26

600707彩虹股份0.20.276

业绩预告篇7

近七成公司业绩预增

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3月21日,已有159家公司了2012年一季报业绩预告。其中,109家公司业绩预增,33家业绩预减,此外还有17家公司业绩预计亏损。业绩预增的公司占比近七成。

由于深交所要求创业板公司在披露2011年度报告的同时,必须及时披露2012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因此已业绩预告的公司中大多为创业板和中小板公司。

从最高预增幅度来看,海伦哲(300201)以最高586.11%的预增幅度摘得桂冠;此外,罗平锌电(002114)、超华科技(002288)和三聚环保(300072)的业绩增幅较大,超过300%。共有28家公司的业绩预增幅度超过100%。

事实上,从二级市场的走势不难看出,市场资金对这些业绩预增股的炒作也是激情四射。海伦哲3月19日公告的业绩预告,而公司股价在当天也一度冲击涨停,创下22.41元的次新高;妖股罗平锌电在2010年净利润巨亏2.83亿元的背景下,股价却连接上扬;超华科技亦是股价升势凶猛,连拉多根阳线。

股市有句俗语叫“牛市炒题材,熊市看业绩”,由于业绩预增股既符合价值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又不乏有可供短线资金炒作的题材,因为对业绩预增股的炒作已成为A股市场的一个传统。而每年的业绩报告的时间段,那些业绩超预期的个股大多都受到资金的追捧,特别是在业绩公布之前都有一定的涨幅,跑赢大盘是大概率事件。

从过往经验来看,一季报业绩预喜股一般在3月中下旬开始会受到主力资金追捧而跑赢大盘,这一群体中甚至可能诞生全年的大黑马。

布局业绩预喜股

从业绩预增股的行业分布来看,机械设备、信息服务、化工、电子和医药生物类公司都是大户。这实际上也透露出一个信息:未来业绩预告中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预增的可能性较大,布局这些行业中的优质公司将是投资者的首选。

业绩预告篇8

从目前的业绩预告情形看,2012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或许并不乐观,投资者尤其应该警惕“业绩地雷”的出现,特别是刚刚上市即出现“业绩变脸”的公司。

近半数公司业绩下滑

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2012年11月15日,共有841家上市公司作出了2012年业绩预告,而其中有390家公司业绩出现同比下滑,占比为46.37%。值得关注的是,这390家业绩下滑的公司中,业绩下滑幅度达到或超过30%的有333家。

虽然841家已披露业绩预告的公司仅占上市公司总数的约1/3,但结合三季报上市公司业绩整体不乐观来看,上述统计结果已具备对全年整体业绩的说明性。

对投资者而言,通过业绩预告来提前获知哪些公司存在“业绩地雷”更具有现实意义(参见表一)。同时,观察这些业绩出现大幅下滑的公司所属行业,也可以提前对该行业其它同类公司作出“预警”。如业绩下滑幅度最大的中钢吉炭(000928)即表示:“受宏观经济形式和下游钢铁行业持续低迷影响,产品销量和价格同比下滑,以及因燃料动力价格上涨,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以至于影响公司亏损”。事实上,中钢吉炭并不是特例,整个钢铁行业都在面对相同的经营环境恶化因素。

17家公司“上市即变脸”

业绩下滑公司中,2012年的新上市公司当然显得更为“尴尬”。上市当年即变脸,一方面使得投资者面临巨大的“价值回归”式投资风险;另外一方面,在上市时均以“高成长性”示人的公司,一旦上市就出现业绩下滑,则其上市推荐人也难辞其咎。

截至2012年11月15日,出现2012年“上市即变脸”情形的公司已达17家(参见表二)。

业绩预告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企业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3703

1 管理会计报告概述

1.1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与目标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体指的就是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以及基层管理者。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需要了解企业的整体效益,会计报告是主要的参考依据。企业中层管理者注重整个企业的运营,会计报告为其提供企业运营的相关信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基层管理者提供所负责项目的详细、简单明了的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财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将这二者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内部管理会计报告和外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通过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做出合理的决策信息,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就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

1.2 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

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以往的财务会计数据总结出具体的规划,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决策分析依据,管理者根据决策分析为依据,对企业的整体预算进行规划,做出正确的决策指导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流程,有利于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会计报告对于企业财务、运营、管理等进行分析、规划和总结,管理者再进行正确的决策,对企业的运营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各个部门可以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预算业绩与实际业绩进行对比,是企业各个部门进行考核、评比的有效依据。总之,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企业管理目标的前瞻性,加强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形成。

1.3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特征

现代企业管理报告体系必须具有实用性,不仅仅是以理论为依据,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报告方式,例如口头式、报表式、叙述式等;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变化,充分体现现代管理的特点;体现其服务性,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重点体现对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当下最及时和有效的信息。管理会计报告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及时、有效的信息,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4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

根据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主要功能与职责,笔者将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三个部分: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评报告。预算报告主要是对企业的营业、资本、财务进行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主要包括投资决策报告、筹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责任考评报告分为预算评价报告以及业绩评价报告。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会计总体报告。

2 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现状

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纵观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仅有少数先进企业成功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发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作用,但是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也不完善,使企业在应用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持,不能将企业实际与理论基础相结合。许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不重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企业也缺少管理会计专业人才,我国也没有相关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这些原因都是造成我国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我国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还是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对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是按照财务会计的培养方式。大多数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低,往往是将管理会计的职责和功能分配带财务会计的各个岗位中,缺少完整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关注的会计报告还是按照财务报告流程进行的,而不是站在企业经营战略目标高度去重视管理会计。

3 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原则与整体思路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应该是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始终,不能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割裂开来,在构建企业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指的是在构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时要以满足企业管理者的决策需求之一目标为重点,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会计报告信息。相关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必须有利于进行决策和控制企业的运营,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还要保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帮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发挥和运营进行预测。及时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与作用。灵活性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不同,它的形式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的,可以根据企业具体的需要通过图表、文字、数字等表现形式进行报告。成本效益原则指的是管理会计报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所耗费的成本不能大于信息所产生的收益,这二者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和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分析,以现代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在遵循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整体思路主要是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出发点,遵循体系构建的原则,具体设计出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以及责任考评报告在内的管理报告内容。

3.2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

3.2.1 预算报告

全面的预算报告主要包括营业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以及财务预算报告。

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以营业预算报告为依据,营业预算报告包含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和成本费用预算报告。销售预算报告对企业产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和时间范围内的销售额和销售总量进行预测报告,预测报告不仅需要考虑市场的行情,还需要考虑企业产品本身的数量和价格,充分考虑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销售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主要指的是在预测期间内的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期末存量以及生产数量的预算报告。生产预算报告是以销售预算报告为基础的,之后才能对产品期初和期末存量进行编制。生产预算的编制对时间要求精确,因此要注重生产预算的编制时间。成本费用预算报告对预测期内的成本费用进行规划报告,制定出目标成本费用水平。成本费用预算报告为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控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有效的控制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的资本预算报告分为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先进行投资预算报告,再进行筹资预算报告,资本预算报告是企业进行资本支出的依据,有利于扩大企业投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投资预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主要有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计,对固定资产处置的预计,对无形资产投资以及其他资产投资的预计,债券、股票、现金股利、基金、期权等投资的预计。筹资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筹集资金的数额和筹集方式进行预计和报告,为企业资金的良好运转提供理论参考。

财务预算报告主要包括现金收支预算报告,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财务状况预算报告。现金收支预算报告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情况进行预算报告,如现金收入、支出、不足等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就是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预测,具体分析企业经营利润增长的原因,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财务状况预算报告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产预算、营业预算、财务预算等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资财务资产状况进行预算,将企业资产的规模与分布进行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准确的掌握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财务状况,根据预算制定准确的决策,保障企业决策的准确性。

3.2.2 决策控制报告

企业在完成预算的前提下,需要落实制定的各项预算,这就需要发挥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的作用。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分为决策模块和控制模块,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进行投资、经营等决策提供依据。决策控制报告体系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报告,投资决策报告,经营决策报告,控制分析报告。

筹资决策报告主要是依据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对外投资状况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情况,对企业筹资的方式、途径、数额、结构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筹资决策报告是企业管理者进行筹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投资决策报告是根据企业内部的资金情况,将适合企业投资的项目进行比较,制定出适合企业情况并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的有利投资项目报告。企业根据投资决策报告可以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例如企业资金充足可以选择投资金融资产等外部投资方式。

经营决策报告分析企业不同的经营方案所带了的利益,企业根据经营决策报告制定出最优的经营决策。经营决策报告要重点体现企业不同经营方案的相关收入与成本的关系,这样才能清楚的体现出最优的经营方案,促进企业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控制分析报告中首先需要设定控制的标准,也就是耗费的限额,分析比较实际开支与控制标准,根据二者之间的差别进行分析,找出具有差异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差异。控制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开支耗费提供参考依据,只有企业全员参与配合,才恩呢该使开支得到合理的控制,达到控制的预期效果。

3.2.3 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指的是对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责任评价指的是按照不同的评价方式,将企业各个部门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对每个责任中心进行统一评价,形成企业的责任评价体系,有利于企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责任考评报告体系主要分为预算评价报告和业绩评价报告两部分。

预算评价报告根据不同的责任中心可以分为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收入中心预算评价报告,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投资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成本中心预算评价报告是对成本费用的责任中心进行评价的报告,主要是评价成本费用的实际消耗与预算额之间的差异。收入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指的是对整个企业的收入中心的实际销售额与预算销售额进行分析,与整个企业的销售目标为参考,对整个企业的销售情况进行评价报告,有利于保障企业收入,不断增加企业的销售总额。企业的利润中心指的是以企业利润指标来评价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企业的利润中心预算评价报告不能忽视部分的可控制利润,要以各个部门的可控边际利润为评价指标。企业的投资中心拥有更多的自和决策权,投资中心的管理者可以自主确定企业产品的相关决策,投资中心的评价主要包括投资贡献率与剩余利益率,在投资中心的预算评价报告中需要重点突出这两个方面。

业绩评价报告主要包括财务业绩评价报告,经营业绩评价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企业的财务业绩评价报告指的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企业财务评价的标准,再对企业的整体财务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企业在选择财务业绩评价标准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标准。经营业绩评价报告根据企业的相关财务报表,计算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报告。综合业绩评价报告是对企业的整体业绩进行评价的报告,从整体上评价企业的业绩。综合业绩评价报告不能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业绩,应该对企业进行完整的评价,例如客户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调查,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具有现实意义。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责任考核报告三个部分,企业应不断加强现代管理会计意识,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小飞.关于管理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思考[J].国际商务财会,2015,(05):1618.

[2]许叶红.从财务核算视角看商业地产服务行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J].中国总会计师,2015,(05):6667.

[3]林娟.基于价值链视角分析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05):164165.

[4]姜世毅.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9):321.

业绩预告篇10

东方电热(300217)公告,公司预计2017年净利润为8026万元-9401.48万元,比上年同期上升75.01%-105%,业绩增长原因一是公司主营业务保持稳定,收入增长带来利润增加;二是报告期江苏九天公司全年业绩纳入公司合并报表,导致利润同比增长。

节能风电:2017年净利预增112%左右

节能风电(601016)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17年净利为4.01亿元左右,同比增加2.12亿元左右,增幅112%左右。业绩预增主要是由于新增投产项目运营及公司所在部分区域弃风限电情况较上年同期有所改善带来的售电量及售电收入增长。

皇马科技:2017年净利预增50%-70%

皇马科技(603181)公告,公司预计2017年实现净利润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4,500万元到6,300万元,同比增加50%到70%。主因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成本下降。

华新水泥:2017年净利预增300%-350%

华新水泥(600801)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17年净利同比将增加13.6亿元-15.8亿元,同比增加300%-350%。业绩预增,一是公司主导产品水泥及熟料的价格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单位产品盈利能力提升;二是报告期内公司合并了并购的原拉法基中国水泥有限公司云南、贵州、重庆工厂的财务报表,企业规模扩大,且被并购工厂业绩大幅改善;三是报告期内公司骨料和环保等新业务的业绩大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