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8:30:46

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范文篇1

(一)消极的特点

第一,中国行政文化属伦理型文化,当代中国行政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历史上德治传统的影响。德治源于周朝的行政文化模式。德治提倡以治国者的自身道德修养为管理国家的基本出发点,一味强调抽象的品德修养为管理国家的基本出发点,一味强调管理者的抽象品德和修养。

第二,中国行政文化突出表现为人格取向,在行政管理中具体地表现在人格化的权威服从关系和人格化的人际交往关系。

第三,中国行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封闭与排他的特征。行政体系缺乏与其他社会体系的经常性交流,行政活动也就缺乏相应的透明度,决策过程中缺乏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实施过程中又缺乏来自社会有效的监督。

第四,中国行政文化中形式主义非常明显。行政活动过分拘泥于形式和常规,因循故习,做官样文章,公文旅行,办事拖拉,久而久之,养成了很大的惰性。

第五,中国行政文化带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由于泛道德主义,个人取向,封闭排他,形式主义等因素,行政活动缺乏法律的有效约束,有时行政权力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积极的特点

1、导向性。行政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行政目标的确立。同时,行政文化还能使行政人员、行政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下,引导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2、约束性。行政文化一方面通过将共同价值观向行政人员个人价值观内化,使行政组织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借助其微妙的作用,以看不见的形式操纵着行政组织的活动,规范、指导、约束着行政人员的行为。

3、自律性。中国行政文化所固有的自律性,是现代行政管理所不可或缺的。道德作为行政权力的自我约束机制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整合性。行政人员坚守的价值观和信念表现出强烈的感染力。

5、人本性。中国行政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中国行政文化中的人本主义特色也是现代行政管理所需要的,它对于增强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对于改进行政管理方法,对于强化人们的主人翁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当代行政文化创新的意义和趋势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公共行政内外部环境的全球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等发展变化,加强公共行政文化建设和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塑造现代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政府形象是人们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直观评价和内心体验;是人们对政府客观存在的整体印象和自我认同,并且增加人们对公共行政的信任度和支持度。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是减少政策制定压力和政策执行阻力,提高政策评估动力和政策实施效益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2、加快行政文化建设有利于行政改革的深化。行政文化是促使行政系统内部有效整合的“凝聚剂”。我国的行政改革不仅仅包括政府体制的革新、政府机构的精简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还蕴含着行政文化环境的变革。行政文化建设能够引导行政改革的发展方向,可以保证行政改革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顺利发展,从而促进和推动行政改革的深化。

3、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降低公共政策执行成本的有效手段。所谓公共政策执行成本也称之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尤其是执行部门在实施政策中因宣传、解释、传达等所消耗的资源,以及政策对象抵制和削弱执行效率,加大政策投入而引起的损耗部分,加强行政文化创新就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成本。

4、加快行政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行政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一方面,行政人员按照行政文化的发展要求不断地塑造自身的心智,是“化人”的过程;另一方面,行政人员又在不断地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创造和推动新的行政文化产生和发展,即“人化”的过程。行政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行政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和主人翁感。

因此,当代行政文化出现以下五大发展趋势和走向:

1、由集权型行政文化向参与型行政文化转变。所谓参与式行政文化,即不仅行政活动是以行政主客体的积极参与而非消极应付为特征、而且行政客体对主体的行为内容及方式也会积极施加自己的影响。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到今日,日益强调参与式的管理,强调激发被管理者的能动力量,我国《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的颁布是参与式行政文化得到肯定、推广和保护的标志。

2、由管制型行政文化向服务型行政文化转变。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要实现管制行政文化向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需要健全行政民主监督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由“黑箱”行政模式转为公开性行政模式,使政府部门按照一定的制度、法规、程序行使公共权力,从而使全体社会成员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行为。通过公开的行政模式这一“玻璃屋”来实现法治行政文化和服务行政文化在广大行政人员中的内化。

3、由人治型行政文化向法治型行政文化转变。向法治行政文化的转变,首先要求政府在理念上向法治化、市场化和民主化转变,以此指导公共行政,并最终在制度表述上和执法实践中真正体现法治精神。

4、由松散低效型行政文化向高效型行政文化转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中国行政机关的通病是人浮于事、效能不高,同时又存在铺张浪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对这种松散低效的行政文化提出了有力的挑战,效能、效益和效率开始成为人们衡量行政文化的重要参量,也成为行政文化变革的努力方向。市场国际化意味着剧烈的竞争,缩减编制、裁减冗员、减化手续、提高效率、注重效益、增强服务已成为社会对行政的急切要求。

5、由全能型行政文化向分化型行政文化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实行由全能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的转变,在指导思想上确立有限行政的意识,完善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这包括:①宪政约束:政府行政必须限定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②民主约束:政府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约束;③财政约束:用现代财政预算制度约束政府财政收支;④分配约束:政府在利益分配中,坚持政务公开,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开的分配原则。

三、行政文化创新的理念

1、效益行政理念。

树立效益行政理念是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主要价值之一,效益行政理念促使行政机构及其人员在公共行政过程中,加强公共行政的成本效益分析,节省公共行政资源,降低公共行政成本,努力提高公共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建设廉政政府。效益行政理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务实行政。即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主动行政。随着社会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公共行政要求及时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公共行政的主观能动性。(3)科学行政。网络社会的到来和经济的信息化、全球化和知识化要求公共行政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实行科学行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以科技进步的新成果不断改善行政方式,降低公共行政成本,从而提高公共行政效益。

2、服务行政理念。

创新行政文化就必须树立服务行政理念,坚决杜绝官僚主义作风,转变政府职能,服务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服务是行政人员的天职,服务是衡量行政人员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作为新经济时代的行政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服务行政理念必须树立公仆意识、忠诚意识、奉献意识。

3、公开行政理念。

公开行政,即做到行政事项公开,行政过程公开,行政行为公开,让社会公众监督政府公职人员的行政行为,让人民群众有知情权、发言权和罢免权以制约公共权力滥用;公开行政,即政府提供公正透明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主动将服务事项、政策依据、办事程序、行政结果向社会公开,及时追踪并反馈社会公众意见。

行政文化范文篇2

1.1“官本位”思想盛行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得益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行政实践,“求官”是十年寒窗的巨大动力。在中国封闭落后的社会制度及较低经济水平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官本位”思想在当今的行政改革中仍然盛行,且泛滥于整个社会中的各个阶层,而不单单是政府官员之间。这对于政府来说不利于塑造其廉洁的政府形象,更阻碍政治统治的权威性与合法性。

1.2“人治”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受到宗法思想和等级观念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中虽有“法治”,但更强调“人治”。人们习惯只接受控制,而不主动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形成了人情至上、任人唯亲的负面行政文化传统。这种影响持续到现在,法治观念仍未完全深入人心,行政文化中法治内容仍较薄弱,更有甚者认为法律在于“治民”而不是用来约束行政人员及相关机构。

1.3集权、等级观念并行不悖

传统行政文化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崇尚权威和集权,君主的行政权力至高无上,可以侵入和管束与百姓相关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政府往往强调权力由地方向中央集中,强调下级的绝对服从,阻碍着行政权力的分配、中央向地方的纵向放权。无独有偶,“全能政府”观也阻碍着政府把权力分流给第三部门、企业、市场、非政府组织,使得政府行政权力横向调整困难,政府机构臃肿,人员冗杂,官僚之风盛行,政府效率低下。

2传统行政文化阻碍我国行政改革的进程

事实上,任何行政系统的活动都受一定行政文化的制约,但又都以一定的行政文化为前提。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行政领域的一种集体意识,传统行政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行政人员和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上,进而阻碍行政实践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

2.1行政文化的“专职”阻碍行政改革变通透、变彻底

2.1.1行政职能的转变因“全能政府”观而迟滞

传统行政文化的产物——“全能政府”观阻碍着行政职能的转变,它会让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对各级行政组织产生“依附”观念。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政府不愿放手甚至不知该如何放手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从而加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难度;与此同时,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仍期待与政府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立、自主意识遭到泯灭;因自我评价组织能力较弱,竟也不希望政府放弃对诸多复杂矛盾事务的控制和管理,政府仍然管着许多“管不了、管不好和不该管”的事务。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是要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全能政府”转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政府”,即把行政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虽然我国的行政价值观有利于维持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转,但也不能轻易尝试“堕落”或因一时疏忽而走上集权专权的旧路、坏路、假路。

2.1.2行政权力的调整遭受“集权”观念“纵横”阻碍

行政职能转变和行政机构精简有赖于行政权力的调整。无论是从横向上看还是从纵向上看,政府都要在中央和地方之间进行自上而下的放权的基础之上,将权力交还于市场、企业、社会中介组织。但传统行政文化中的“集权”观念阻碍行政权力的调整,宪法法律能提供给权力划分与制约的依据又过于原则化、笼统化、理论化。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不科学、不具体,最终导致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的改革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恶性循环之中;另一方面阻碍市场发挥作用,造成社会中介组织自我组织能力的缺失,影响企业对自觉约束、自我发展素质的塑造,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能力的提升。我国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上强调权力由地方向中央集中,且两者间权限划分的科学性和具体性值得商榷,体行政权力的调整必然十分困难。

2.2行政文化“德”缺失和泛滥阻碍行政改革变民主、变深刻

2.2.1“人治”思想阻碍着行政法制的建设

传统行政文化中的“人治”观念仍阻碍着行政法制建设的推进,此观念延续到现在体现为“德治”,即把道德看作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主要手段,法律只是次要手段;道德教化是目的,刑罚只不过是工具。由此,行政法制建设的目的仅仅是要对行政组织和人员实行道德控制,而不是要其树立法律至上的信仰。一旦行政组织和人员的道德素养有所提高,行政法制建设就变得可有可无。“人治”观念还衍生为今天“隐晦”的行政领导文化:获得正式或非正式权威的行政领导者均被贴上“人治”标签,从而对评价领导者的标准打“感情牌”;扭曲领导者素质,使其行政行为发生结构性变化,直接或间接推动该领导作风成为文化载体及思维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制建设虽取得很大成绩,但离市场经济的要求仍相距甚远。就目前而言,尚无一个完整的行政组织法体系,《政府职能转换法》和《行政机构编制法》也不够系统完整,在行政改革中加强法制建设已迫在眉睫,防止政府机构改革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2.2.2行政人员的分流贴上“官本位”意识标签

对行政人员分流是转变行政职能、精简行政机构的必经之路,也是行政体制改革要攻克的难点之一。从行政文化角度看,之所以是难点和必经之路,归因于‘特权’观念(由传统‘官本位’衍化出的‘等级’观念内生出的现象)的阻碍。某些行政人员认为其一旦被拉进分流的队伍,本人及利益相关者权力、地位的丧失就近在眼前,为此进而通过种种手段,尝试缓解行政改革的冲击,使行政人员的分流往往有其名而无其实,表现为:设置一些“翻牌公司”和从属于行政组织的社会组织来缓解行政改革的冲击。更让人不难以置信的是:“变种”的宗法血缘关系现在仍然支配着行政人员的录用和管理,维系着行政机构的运行。此现象大多生成于我国政府内部较低的行政层次中,一旦涉及分流,其所构建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就会“立即启动”,并对其进行阻挠。

2.3行政文化的封闭、晦涩阻碍行政改革变开放、变具体

2.3.1透明度的缺乏压制着行政组织的活力

每一个行政组织均在一定的环境,即独一无二的行政文化中建立和发展,被该行政文化所指引、磨合、熏陶。行政组织缺乏透明度会产生不良氛围,难以迸发活力,表现在方式、手段和程度上:(1)对行政组织决策的影响。表现为政府决策过程习惯于暗箱操作、拒绝公开决策信息;行政机构安于现状,拒绝与外界交流。既曝光了政府决策过程的“神秘性”,也隐藏了权力拥有者权力独享的行政心态,民众始终无法看到政府决策在阳光下进行。(2)对行政组织沟通的影响。表现为上层决策不是更多地来自下级,领导只能靠猜测、经验,对下没有服务之心,更多指挥干涉之意;下级往往依习惯和经验办事,只有执行没有创新,安于现状,办事拖拉,造成行政执行不力,信息传达失真度“创新高”、上下级互信互敬“创新低”。决策信息的不对称不仅使得民众无法对其进行有力监督,还造成决策过程中行政领导独断专行、以权谋私。结果造成行政决策、执行体制弊病丛生。

2.3.2重物重形不重人阻碍着行政行为的高效

据调查,封闭式行政文化往往表现为拒绝交流并抵制参与。人民大众的消极被动往往体现出传统行政文化的封闭保守,压抑的行政文化氛围往往伴随着对政治的冷漠和对政府的远离,人们对选择自我实现的采取被动的态度,对注重安全的采取主动的态度。人们评价一项行政活动正确与否往往只重视是否贯彻上级的指示和任务,而不太注重评估实际的社会效应;评价一项行政活动效率的高低只重视任务的当前完成速度,而不太注重评估该活动所产生的后续效益。这种行政价值观导致行政组织无视行政环境变化,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员能上不能下、相互扯皮推诿,决策在执行中变形与扭曲的现象。作为行政系统的软件部分,行政文化不仅塑造行政组织的形象,也影响行政人员的行为,忽视了行政人员行政素质的提高,哪怕行政规章制度和政治体制近乎完美,也是不合理的、不健康的。一定的行政文化影响着人们对参与行政过程的感受,有的人大快朵颐,有的人消化不良,有的人望而生畏。我国的行政价值观虽然有利于维持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转,但我国的行政客体——人民大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高,对政治的冷漠使得行政参与理念很难深入人心。

3良好传统行政文化推动现代行政文化建设的体现

虽然传统行政文化因当时历史条件、科技水平、社会制度等限制存在隐患,但仍存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至今仍需我们大力提倡和发扬。建立新型行政文化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思想基础,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强化公务员的道德建设更是当务之急。“民本”、“仁政”思想,“贵和”、“忠恕”等观念遍布于行政改革的每个领域,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继续现代行政文化建设的脚步,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培养科学的行政意识和行政信念,保障决策民主、执行高效、监督合理。

3.1可借鉴的良好传统行政文化

3.1.1“民本”思想

古代“民本”、“仁政”思想要求以民众为根本,以民众为发政施治基础,关心民情民生。当代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也体现了“民本”思想。只有重视人的主体性,考虑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将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信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忠实地为群众谋福利,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行政改革目标的实现。

3.1.2“贵和”观念

传统行政文化中的“贵和”观念可以作为行政关系协调的一个重要原则。目前我国行政改革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如政治现代化、腐败、社会保障、社会就业等,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加强行政沟通和协调。不仅要协调政府内部的关系,还要协调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我国行政改革目前仍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如政治现代化、社会保障、社会就业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加强行政沟通和协调。

3.2行政文化的革新与建设

虽然传统行政文化的不合理因素给行政改革带来了不小的阻力。但无论是促进政府机构改革目标的实现,还是推动行政关系的协调,抑或是鼓励行政道德的建设,都少不了良好行政文化氛围的带动与围绕。

3.2.1“爱民为本、护民为主、利民为辅”的中国特色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

机构改革和廉政建设必须着重培养我国公务员的政治素养、公仆意识、法制精神、和创新思维。当前我国行政人员应特别注意清除“官本位”思想,“等级制”观念,“人治”观念对工作的干扰,克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状况,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行政工作中处处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作为行政工作中行政文化发展的根源动力。行政人员只有真正成为人民的“护权使者”,掌权为了人民、用权为了人民、放权为了人民,才能坚守自己的信仰,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行政人员,才能在不断发展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路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3.2.2提升行政管理水平和体制模式质量,提高人民“主人翁”意识

我们要切实鼓励带动民众参与,才能尽快摒弃落后的行政思想。要想清除落后的行政思想观念,就需要对社会民众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使其对行政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才能形成多管齐下的良好行政前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我们应鼓励、维护、培养公民参与行政活动的意识;切实维护公民参与行政活动的权利;不断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努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工作网络化、开放化;推送“敞开式”行政文化,极大改善政府与公众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参与式、“敞开式”行政文化对于推进行政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不可或缺。只有适当转变行政人员思维模式,让其树立民主服务理念、绿色服务理念、文化服务理念,才能在不断提升行政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上取得理想成绩。

3.2.3法制德育双管齐下,努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以德行政相耦合

从制度层面和权力配置层面一同发力来改善依法行政环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立法的程序与方法,这是其一;处理好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行政机关立法权力的配置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行政立法权力的配置,这是其二。同时,通过行政人员和社会大众的互帮互助,得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借此提高行政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并借此优化行政的法治环境与氛围,促进“法治型”行政文化的最终形成,从法律上为行政改革的顺利保驾护航。实现“依法”“依德”相耦合的行政文化建设,最终实现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的耦合效应。

作者:王春阳 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参考文献:

[1]洪威雷,芦文龙.行政文化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贺青.以行政文化发展推动行政改革深入[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0.

[3]周彦海.论传统行政文化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影响[J].时代经贸,2007(11).

[4]唐冰开,林永顺.当代中国行政文化不和谐因素考察[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王利敏.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及行政文化建设[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3(4).

行政文化范文篇3

一、行政文化是行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的行政体系不仅包括行政机构、行政人员、行政法律和行政制度,还包括这个行政体系据以建立起来的思想理论和行政行为方式等,而且它的思想理论总会积淀为行政人员的一定的心理定势并对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一国的行政体系首先是一个行政文化体系,正是行政文化的不同才决定了这个国家的行政体系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的行政体系。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行政体系总是与其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受着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善恶观念、情感好恶的影响。这不仅是因为任何一种行政体制都必须与其国情民情相适应,而且这种行政体制的建立本身就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的。尤其是行政人员总是在既定的文化背景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当他作出行政行为的选择时,文化因素必然潜在地发挥作用。

现代社会,在行政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中,世界各国都竭力借鉴其他国家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吸收一切行之有效的科学手段。确实,行政管理与一切社会活动的领域一样,技术层面的因素是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的,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和进步手段采取“拿来主义”是可以迅速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行政体系都不会与他国的行政体系完全相同,行政管理中的一切技术层面的因素也只有与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文化特色作为一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借鉴和吸收他国行政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中起着关键性的取舍作用。但是在国与国的比较中,它们之间的行政体系是有着优劣之分的。如果一个国家的行政体系不能满足于对其国家与社会管理的需要,从表面上看来可能会表现为行政体系的结构不合理、行政人员的素质较差、行政法律不完善、行政制度不健全等情况,而在实质上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这个国家的行政体系由于失去外部刺激而受到了自己文化的窒息,变得僵化了,从而滞后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二是这个国家无视自己的国情,盲目照搬它国的行政体系,以致于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因而脱离了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正轨。所以,一个国家为保证其行政体系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管理和引导地位,就必须时时刻刻地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去借鉴和吸取它国的行政管理先进经验和科学手段:一方面通过这种借鉴和吸取打破自我的文化封闭,另一方面又运用自己的文化对这种借鉴和吸取进行改造和清洗。

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或者说一国的传统文化对行政体系的影响是间接的;在行政体系的运行中,行政体制的成长与变革、行政行为的发生与选择、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行政人员的思想和精神状态等是直接受着行政文化的影响的,或者说,一国的一般文化是通过转化为行政文化而对公共行政产生直接影响的。

近年来,行政文化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普遍认为行政文化是一定的政治思想体系在公共行政中的具体化,即公共行政的指导思想。这是非常片面的,也是对行政文化简单化的理解。其实,行政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虽包含着特定的政治思想和行政意识,但不等同于政治思想及行政意识;无论政治思想及行政意识以多么完善的思想体系的形式出现,也不具有行政文化的深广内涵。就一定的行政体系的形成而言,一定的思想体系必然会制度化为一定的行政体制,表现在行政体系的结构上和以特定的法律形式出现,但是行政文化的主体性则是通过行政人员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对于行政人员来说,思想体系是一种外在的精神存在,它如果要发挥作用的话,首先需要内化为行政人员共有的心理定势。而在行政人员这种共有的心理定势的形成中,思想体系其实只是多种因素中的一种,它是在与行政人员成长的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中生成的。所以,行政文化在客观上表现为行政体系的隐性结构,是一种贯穿于行政体制、行政法律、公共政策中的“客观精神”;而在主观上无非是既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中的一般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行政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特定思想体系在行政人员身上造成的心理积淀,其中也包括行政管理技术层面上的因素。当行政体系由于体制的确立、法律的完善和制度的健全而拥有相对稳定的结构时,行政文化是通过行政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意识发挥作用的。然而人的心理因素是易变的,即使是一个群体共有的心理定势也是不稳定的,而且当它通过行政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这些中介环节发挥作用时就会出现增值或减值的情况,进一步在行政人员的行为中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所以一种行政文化稳定和持久发挥作用的途径是塑造出合乎公共行政要求的行政人格。

二、行政文化对行政人格的塑造

人类的行政管理史与政治史具有同样久远的历史,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也就相应地出现了对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当然,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国家的基本职能是履行政治统治,公共事务尚未挣脱政治的襁褓,因而行政管理仅仅是作为政治统治的工具而存在的,虽然行政管理中也包含着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但从根本上看是从属于政治统治需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统治阶级对执行统治职能的官吏没有具体的要求,相反,对其官吏的人格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官吏的“忠君事主”是以“修、齐、治、平”为始,而“修身”又是第一要义,这个“修身”无非是要塑造合乎统治阶级要求的人格,即行政人格。最值得一提的是封建社会的修身方法,几乎在整个封建社会,统治者都倡导以“读史正心”来达到修身的目的,这也就是要求官吏或将成为官吏的人在读史中得到政治(行政)文化的熏陶,并造就出理想的、或合乎封建统治要求的人格。

近代社会,当市场经济征服了整个社会之后,“公共的”领域与“私人的”领域开始分化,同时“政治的”领域与“管理的”领域也不再完全重合,公共行政拥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与近代社会相伴而生的这种行政范式在行政体系的建构上较为侧重制度的设计,通过立法的完善、职能分工的合理、岗位的相对稳定、权责利的明确等方式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而对行政人员的要求则侧重于其能力,即胜任行政管理的能力。这样一来,是不是意味着行政人格不再重要了呢?不是!伴随着市场经济成长起来的管理行政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行政人格在公共行政中的意义的,特别是在欧美这些发明了“管理行政”的国家中,历来重视行政人员是否在其行政行为中贯穿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的信念和原则,是否有着对公共事务的热情和献身精神,对国家和选民能否做到诚实、守信,等等。总之,管理行政既重视行政人员的行政能力,也重视行政人员的行政人格。

社会主义社会的行政与以往任何形式的行政模式不同,它是一种服务行政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行政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他的职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行政人员的行政人格是社会主义行政根本性质的保证,没有社会主义的行政人格,行政体系的服务性质就会受到冲击和破坏。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关键是人,而行政人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航程中起到的是“舵手”和“引航员”的作用,这个特定的人群是否具有社会主义的理想、道德和纪律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腐败的问题,行政人员肆无忌惮地出租权力以谋取私利,或弄权以钓誉、钻营以升迁,并形成了一种鄙视清廉、崇尚贪妄的氛围,以致于社会主义服务行政的行政人格迷踪难寻。这不仅使社会主义服务行政无法发挥其功能,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所以,当行政改革解决了体制结构、职能定位、权责关系的问题之后,建立社会主义行政体系的重心工作就需要立即转到社会主义行政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上来。

社会主义行政人格的塑造是通过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的灌输和熏陶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行政文化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自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成份等是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必须贯穿在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中,即一切行政行为都是出于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并切实取得为人民服务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社会主义的行政人格是必要的保障。因此,在社会主义行政文化与社会主义行政体系的功能之间,行政人员的行政人格是一个中介环节,正是有了健全的行政人格,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的公平、效率才能得以发挥。

社会主义行政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特别是在经历了近些年行政人格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行政人格重新塑造的任务显得更加艰巨。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弘扬社会主义行政文化,明确社会主义行政的人格标准,严格掌握行政人员的录用与考核,及时地把不合乎社会主义行政人格标准的人员清理出行政人员的队伍,是能够在行政人员中普遍树立起社会主义的行政人格的。

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在社会主义行政人格的塑造中的作用表现为对行政人员灵魂的冶铸,这就是让社会主义的行政文化渗入行政人员的心灵,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推动他们观念的更新,使他们构筑起新的行政道德行为体系、正确的公共价值取向和健康的行政人格特征。一般说来,行政人格就是行政人员的信仰与情操、态度和旨趣、气质和习惯;但在实际表现中,行政人格却是以行政人员的素质的形式存在的,在社会主义的行政体系中则是行政人员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体系中,对行政人格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具有开放精神、思想活跃、胸襟宽广,而不是保守封闭、嫉妒诽谤;具有责任感、社会正义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敢冒风险、勇担责任,而不是圆滑怯懦、势利狭隘、畏首畏尾、怨天尤人;具有求新意识和创造欲望,敢于开拓进取,而不是囿于传统、盲从权威、哗众取宠。简单地说,就是要求行政人员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公心”。

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行政人格的标准

社会主义行政是服务行政,这是它与传统的封建主义统治行政和近代的资本主义管理行政的根本区别。在社会主义服务行政中,对行政体制、公共政策、行政人员、行政行为等的考察和判断都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最终的衡量标准。因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行政的根本目的,行政体制的设计、法制的建立、公共政策的制定等都是从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出发的,所以对公共行政中的一切因素都应以是否有利于为人民服务为标准,对于行政人格的考察也是如此。

社会主义是一条共同富裕之路,然而走这条道路是需要社会主义行政来加以引导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市场的竞争原则、逐利动机都依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这就会造成经济上甚至政治上的差别,对这种差别的控制、利用和引导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行政行为来进行的,因此行政行为所代表的价值取向就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行政人员能够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他的行政行为就会表现为利用市场经济造成的一定差别去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种利用差别消除差别的道路;如果行政人员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可能在市场经济造成的这种差别中失去心理平衡,进而谋划个人私利,并伺机使个人的私利得以实现,这就会使他丧失了其应有的行政人格。可见,是否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行政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拥有社会主义行政人格的前提;反过来,有没有社会主义的行政人格,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也是截然不同的。有了社会主义的行政人格,行政人员就会关心人民、爱护人民、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扶困济危、帮贫救难,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最高要求。这样一来,不仅行政人员自己获得了人民的信任,而且国家与政府也通过这些行政行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得到人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促进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和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如果行政人员缺乏社会主义的行政人格,他就会对人民的利益漠然置之,对群众的嫉苦冷眼旁观,在工作上官气十足,拍马逢迎、上下勾结、左右串通、贪贿贱民、以权谋私、计较于个人的得失。这种人被放在行政岗位上,败坏的是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会使人民丧失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甚至会走上对立,因而最终造成了对公共利益的破坏。

近些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行政人员中滋长起一种不容忽视的“当官做老爷”的意识,争权夺利、追名逐利。我们常常见到这种情况,在一些学术讨论会上,国家机关的某个局长甚至某个处长,大大咧咧地坐在主席台上而毫无羞耻之态,有的竟然面对众多专家学者夸夸其谈而不忖自己肚中有几滴墨水,更有一些令人作呕者总要寻机指手划脚,完全是一种官老爷的作派。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为官者心中只有官阶,似乎官大学问就大,除此之外再无任何自知之明,再无廉耻之心,唯上唯大、贱民贱下,有机便投、唯营是钻。仅此就可以说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沦落和社会主义行政人格的丧失,更不用说那些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之徒了。

行政文化范文篇4

1.行政文化概念与主要内容

行政文化是行政方式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是一种社会现象。关于行政文化的理解,不同的学者观点不一样,我国学者对行政文化的理解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是广义的行政文化。它的出发点是文化的广义概念,即人们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总和,包括制度文化、组织文化和精神文化,具体说来有行政机构的一般设置、人员的分配和行政人员的思想状态、行为方式等等。二是狭义的行政文化。这种观点是源于狭义的文化观念,认为文化就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行政文化包括行政管理理念、行政习惯和原则、行政思想和道德等等。三是综合的行政文化观点。认为行政文化是行政方式和行为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即行政文化可以通过行政中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方面加以概括。

2.行政管理现代化概念与内容

行政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是指行政管理的发展过程。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是由落后向先进、由野蛮向文明发展的过程。行政文化的发展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紧密相关,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性。在我国当前社会中,社会性质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是初级阶段,行政管理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必须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从整体上说行政管理现代化就是要在行政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现代化。从广度出发,主要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实现现代化;从深度出发,主要是从行政管理的制度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实现现代化,以现代化的制度管理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行政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现代化之关系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中的重要一环,在行政管理上起推动作用,行政文化通过一种物质上的保障、精神上的鼓舞、制度上的规范来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我国行政文化发展至今,取得了一些成效,也面对着一些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封建思想浓重,在行政上专制、集权思想比较浓重,法治程度不高,民主程度低下等,因而有必要针对其不足性进行行政文化建设。行政文化建设就是要从制度上、物质上、精神上加大影响力,保证行政文化在行政管理上的推动作用,促进行政文化管理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方式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通过行政管理的结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我国的行政文化之中,集权成分较多,因而在行政管理上表现为相对集中;在西方,由于行政文化的不一样,其行政管理方式则表现为权力的分散与制衡。行政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还表现在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行政文化透过影响行政行为从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文化通过一种意识上的、心理上的、思想上的影响,影响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一般而言行政意识比较强的行政人员,在行为上表现为果断、坚定、有执行力,反之则表现为犹豫不决、缺乏决断力、行政效率低等。其次,行政文化通过影响行政体制从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文化的影响一般是一种潜在性的影响,它通过对文化传统、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影响着行政体制。通常来说,在文化传统较为开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社会条件下,其行政体制相对民主性较好、法治程度较高;然而当一个地区这些条件较差,其行政体制就朝着专制化、集权化发展。最后,行政文化通过影响行政观念从而影响行政管理。行政文化通过作用于行政人员之上的观念、习惯,从而影响行政人员的行政方式,这种影响是一种深层次的长远的影响。行政人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受教育和接触到的一些社会现象的影响,这些影响也会体现在之后的行政管理之上。如行政人员的行事风格、任命习惯等等,都会受到行政文化的影响。

三、基于行政文化建设的视角探讨促进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措施

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从行政文化建设的视角,从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作用和影响发面作了一些探讨,认为加强行政文化建设,促进行政管理的现代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行政文化建设要把握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方向

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一种潜在的方式实现的,所谓潜在的方式即不明显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与行政管理有直接影响的因素从而对行政管理产生影响。因此在行政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把握好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方向。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制度还不健全,行政管理制度也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行政效率偏低、法制化程度不高等方面,要明确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目标,就是在行政管理之中坚持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所以,在行政文化的建设上,也必须坚持文化建设的方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向着服务型、法治型、高效型方向前进,努力创建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相符合的行政文化。

2.积极进行行政文化本身的建设,带动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行政文化作为行政行为和行政组织方式在文化层面上的反映,对行政管理本身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要实现行政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重视行政文化本身的建设。从行政文化的内涵来看,创建优秀的行政文化,就要从行政思想和道德、行政心理等方面着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要认真审视行政文化,对行政文化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归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行政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容,因而可以从中借鉴许多有益的东西,同样也会存在一些落后的东西,因而要学会取舍。其次就是积极引进先进的行政文化理念,如西方的分权思想有利于促进我国的行政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因此可以借鉴,结合本国国情,变为自己的东西。通过创建优秀的行政文化,形成一个良好的行政氛围,让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施加积极的影响,以行政文化带动行政管理的现代化。

3.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创建有利于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氛围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达程度不高,政治民主的程度也偏低,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行政管理民主化的经济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我国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了,观念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行政管理水平也会相应的提高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经济与政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经济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政治形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行政改革的推进,行政改革使得行政管理朝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四、结语

行政文化范文篇5

关于行政文化概念的界定,当前学者们尚未达成共识,尚未形成相对集中的论域范围。总结归纳大概为三类,分别是广义、中义和狭义的行政文化。持广义观点的学者从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角度出发,认为行政文化是指“由国家行政组织的物质设施、组织制度和行政组织及人员所应共同具有的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心理状态、行为标准、生活方式等所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把行政组织机构、物质设施等纳入行政文化的范畴。持中义观点的学者认为文化包括制度和精神层面,认为“行政文化一般是指行政活动过程中,影响甚至决定行政参与者行为的一系列行政思想、行政意识、行政理念、行政心理、行政习惯、行政规则等……”。

2从行政文化的内涵角度反思我国法律、制度及政策中的行政文化现状

(1)重公务员基本业务素质,轻公务员行政意识和观念。目前国家公务员考试主要考查基本行政职业能力,缺乏行政意识和观念的考查。行政意识和观念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公务员职业的特性,没有正确的行政意识和观念很容易产生权力的异化,构建现代行政文化需继续完善公务员考试制度。

(2)“引咎辞职”尚未制度化,内化为行政道德任重道远。基于权责对等,《公务员法》中新增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的规定。引咎辞职,是指公务员对其没有做好的工作(不作为)而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主动承担责任的一种自责行为。“引咎”出自承担责任的自觉,是主动请辞行为,是“官德”体现。但目前我国引咎辞职规定还未形成制度,许多政府官员失职后并不愿主动承担责任,反而借口推脱。

(3)“潜规则”尚存,法制缺位,良好行政规范形成受阻。“潜规则”相对于正式规则而言,指没有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颁布的但在现实社会中,在人们内心中实际潜在,并在人们的实际行为中利益往来中大行其道的非正式规则。“潜规则”是传统宗法族制、官僚政治以隐性的方式积淀在行政人员心头的处事规则,是一种“经济人”理性下的行政文化,追求个人利益。目前,我国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潜规则”的影响,致使法律制度事实上归于形式,阻碍现代行政规范的形成。

(4)行政执法僵硬呆板,不利于形成正确的行政价值观。严格依法行政导致许多行政人员只唯“法”,不唯“实”。这里所指“法”是指法律条文,而“实”则是指法的价值。正确的行政价值观不仅要行政人员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当遇到某些法律条文规定与法的价值冲突时,还必须能够凭借正确的行政价值观进行辩证推理,从而真正实现依法行政。如,交警对于闯红灯为抢救生命的司机的处理,就是对法律秩序和正义进行价值判断。

(5)应急“双规”局限不容忽视,制约良好行政心理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有权“责令有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对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10几年来,“双规”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限制严格、范围局限,缺乏强制力,易导致违法事件与承担法律后果失衡等。领导干部和行政人员容易钻空子,避重就轻,逃避责任,难以有效抑制腐败现象,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行政心理。

3改变现状、构建现代行政文化的建议

3.1提高“官纪”,从行政伦理角度构建现代行政文化

行政伦理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维持行政管理活动参与者之间合理、正当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怀特的行政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行政官员风纪——即他所谓的“官纪”问题的研究上。他指出:“官纪者,乃表现于行政人员热望、忠诚、合作、竭力负责及以服务为荣之精神也。”

3.2辩证的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以巩固和创新

要构建现代行政文化,对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批判的吸收。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不能简单的一分为二,而应该以完整、发展的观点作客观具体分析。比如,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伦理思想、强调集体主义、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等要素,很多学者认为是不适应现代要求的消极因子。

但在同样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却应用巧妙,独具特色。在构建现代行政文化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吸收非常重要,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创新是行政文化塑造的根本,而外来文行政文化的的融合需要更加漫长的历程。

3.3继续推行政府机构改革,从结构上影响行政行为,构建现代行政文化

上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史隆管理学院(SloanSchoolofManagement)第一次开发完成一个叫做“啤酒游戏”(beergame)的模拟,参加者只须做一项决策。经过对“啤酒游戏”的结果反思得出:结构影响行为,不同的人处于相同的结构中,倾向于产生性质类似的结果。当问题发生或绩效无法达成的时候,通常我们会怪罪于某些人或某些事情。然而我们的问题和危机,却常常是我们由所处系统中的结构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外部的力量或个人的错误。因此,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现代行政文化,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

3.4改善行政组织和人员的心智模式,建立学习型组织推动现代行政文化的构建

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许多好的构想往往未有机会付诸实施;而许多具体而微的见解也常常无法切入运作中的政策;也许组织中有过小规模的尝试成果,每个人都非常满意,但始终无法全面地将此成果继续推展。研究发现,这根源于“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者图像、印象。心智模式常常无形当中指导着组织和人员的行为。对于优良的心智模式加以巩固,但是对于不好的心智模式就要加以改善。心智模式虽然是根深蒂固的,但不是不可改变的。

确定行政组织核心价值观,建立共同愿景,面向现实、面向未来构建现代行政文化。

核心价值本是一个舶来品,出自于1994年柯林斯和波拉斯发表的《基业长青》。一般认为,核心价值是指一个组织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的成员所看重,独立于环境、竞争要求和管理时尚,一般3-5条。而共同愿景,是组织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在一定程度上,两者都是组织成员之于组织的共同奋斗精神和目标。核心价值观与共同愿景的确立和认同,对组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中国移动的核心价值观是“正德厚生,臻于至善。”(语出《尚书•大禹谟》、《大学》)。“正德厚生,臻于至善”要求移动人以人为本打造以“正身之德”承担责任的团队,要求移动人成为以“厚民之生”兼济天下、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公民,要求移动人培养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气质,锻造勇于挑战自我,敢于超越自我的精神。从而造就我国通信行业的龙头老大。济南钢铁是中国钢铁行业中的一匹“黑马”,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一跃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的骄子,钢产量突破千万吨级大关,跻身中国钢铁行业前列,无不得益于其核心价值观(可尊,可信,共创,共赢)。因此,借鉴企业成功文化经验,构建现代行政文化也是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怡昌.中国行政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2]门泉东.行政文化改造的意义[J].理论界,1989,(6):14-16.

[3]管永前.从传统集权到现代民主——试论全球化视角下我国行政文化的转型[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

行政文化范文篇6

一、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

1、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推进行政制度变迁的心理基础。制度是调整人类行为的规则,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行政制度变迁离不开行政文化的创新,它是推进行政制度变迁的心理基础。人们只有认清旧有行政制度的弊端,以及理想行政制度的优越性,并且及时转变行政思想、价值观念、行政情感和行政态度,进行行政文化的创新与转变,才会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去观察、选择、采纳和制定新的行政制度与政策,才会使行政制度变迁更为科学,更为有效,才会使行政制度变迁更易于人们的理解与支持。

2、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降低公共政策执行成本的有效手段。所谓公共政策执行成本是指在政策整个执行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费用的总和,也称之为“政策运行成本”。它既包括直接的实际耗费,也包含间接的财富损失,尤其是执行部门在实施政策中因宣传、解释、传达等所消耗的资源,以及政策对象抵制和削弱执行效率、加大政策投入而引起的损耗部分。加强行政文化创新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能及时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现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科学地制定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有利于加深政策执行者对公共政策的理解程度,从而增加政策执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效性,有利于降低政策执行的宣传、解释和传达成本,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参与度和支持度,使人们思想紧跟时代步伐,认清实际情况,增加对政策及其执行的理解和配合,从而有效地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

3、公共行政文化创新是塑造现代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政府形象作为人们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直观评价和内心体验,作为人们对政府客观存在的整体印象和自我认同,作为人们对公共行政的信任度和支持度,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资源,是减少政策制定压力和政策执行阻力、提高政策评估动力和政策实施效益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政府将由权力行政转变为服务行政,人们的意愿和利益要求成为政府行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要塑造现代政府形象,就必须进行行政文化创新,通过转变行政思想和行政价值观,树立现代行政理念,充分重视每个公民的政治地位和合法权利,促进公众与政府的平等交流与互动,提高公众对政府的合法性认同、有效性认可、全面性参与,以此来构建全新的现代政府形象。

4、加快行政文化建设有利于行政改革的深化。行政文化是促使行政系统内部有效整合的“凝聚剂”。我国的行政改革不仅包括政府体制的革新、政府机构的精简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还蕴含着行政文化环境的变革。行政文化建设能够引导行政改革的发展方向,可以保证行政改革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顺利发展,从而促进和推动行政改革的深化。

5、加快行政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行政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一方面,行政人员按照行政文化的发展要求不断地塑造自身的心智,是“化人”的过程;另一方面,行政人员又在不断地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来创造和推动新的行政文化产生和发展,即“人化”的过程。行政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行政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和主人翁感。

二、实现公共行政文化创新的根本转变

1、由集权型行政向参与型行政转变。所谓参与型行政文化,即不仅行政活动是以行政主客体的积极参与而非消极应付为特征,而且行政客体对主体的行为内容及方式也会积极施加自己的影响。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到今日,日益强调参与式的管理,强调激发被管理者的能动力量,我国《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的颁布是参与式行政文化得到肯定、推广和保护的标志。传统的集权型行政文化导致了社会的高度整合和权力的高度集中、行政主体地位的缺失和行政客体的压制服从,导致了行政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非民主性、国家运行机制的失衡、官僚主义和腐败的产生。现代行政文化创新要求由集权型行政文化向参与型行政文化转变。伴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公共行政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很大程度地推动了公共行政文化创新与理念转变。政府上网工程的启动要求集权型行政文化向参与型行政文化的转变,拓宽了行政参与渠道,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人们的民主地位和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参与型行政文化要求一切公共行政活动必须反映和尊重公民的利益、需要、意志和目标,要求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或渠道参与公共行政生活,并影响公共行政体系的构成、运行和决策过程等。

行政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行政文化;文化危机;文化重建

所谓行政文化,是指行政主体内的信仰、价值观念、行政意识、行政理想、行政道德以及来自行政主体之外对其产生影响的行政原则、行政传统、行政习惯、行政准则等要素的综合有机体。它是社会文化在行政体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是整个行政体系的“软件”。相对于医院的其他文化,它有着政治性、发展性、模式性、示范性等特征。然而,面对医院转型期所面临的诸方面的重大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新环境,行政文化建设已成为行政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深层次矛盾问题,必然处于一种危机与重建之间的状态。

一、新形势下的行政文化危机

1.行政理念错位。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效率,行政理念的错位或步入误区,直接造成行政效率的精神动力不足,是形成行政效率不高的“瓶颈”。目前行政管理工作依旧或多或少地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表现出一些行政职能部门对新形势下转变行政职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创新理念。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现象依然以不同形势和程度存在于行政管理活动中,一些同志在具体实际工作中“越位”、“缺位”、“错位”的现象比较普遍地存在。

2.行政信念与信仰的失落。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生活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不良风气对干部的影响也日益凸显,致使一些行政人员的信念与信仰状况正处在一个活跃与混乱并存的时期,其中清醒者有之,但困惑者、动摇者、盲目者乃至堕落者也有之。信仰迷茫者必淡化对实现一流管理目标的追求,满足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要求,结果是荒于公务,职能亏欠。更有金钱主义信仰者,本人思想滑坡,觉悟降低,以至身在腐蚀中不知受腐蚀,有的甚至把腐朽的东西,当做新潮来推崇。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其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畸变,以医谋私,以权谋私。

3.实事求是的行政作风和奉献意识淡化。当前行政作风上存在着心浮气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表现为“四话”现象比较突出,即说空话、大话、废话、假话。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行政决策的权威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此外,行政责任淡化、行政意识落后等也都在深层次上制约着行政效率的提高。有些行政官员热衷于制定政策、命令,缺乏主动提供服务和保障的意识,对医生、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的心态与思维漠不关心,办事拖拉,纪律不严,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等不良行为实际上已将“主动为临床一线服务”成为挂在嘴边的空话。从一些院内外的矛盾、纠纷看,许多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医院的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引起的连锁反应。

二、我院行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体会

1.培育正确的行政理念。正确的行政理念指导着正确的行政行为。我院的行政理念确立为: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总结,接受监督。既充分体现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机关的精神应是“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尊重群众和尊重首创精神、引导竞争精神”的要求,又与医院精神融为一体。我院在近年来先后总结和凝练出“以人为本、德先于行、科教兴医、勇于创新,注重实践、严谨治学,团结进取、奉献为荣”的办院精神,以及“团结、创新、优质、高效、低耗”的办院宗旨,“向服务要市场,向人才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的新时期办院理念等等,时时构建着我院行政的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和民主观念。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行政观念的转变已构建出了我院高效、统一、民主、科学、更具特色的行政管理系统,有效地推进医院的全面建设。医院也因此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多次获得先进集体、服务满意单位等多种荣誉称号,药物维持门诊自2008年12月成立以来,分别于2009年、2010年荣获省优秀门诊、全国优秀门诊。

2.完善行政管理运行制度。制度建设是行政文化的硬件部分,有利于理顺内部工作秩序,严明组织纪律,规范干部言行。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精良的队伍必须有科学的制度来管理。为此,我院制定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并编印成《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制度汇编》、《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各项规章制度》、《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岗位说明》等,发至医院各科室各部门,内容包括:行政组织架构,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设置与岗位职责、工作制度、行政程序等,具体规定了工作人员在相关工作中应该是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间去做等,起到了指导与规范作用。在制度篇中从“党政会议制度”到“党支部工作条例”和“党员管理制度”;从“医德医风规范”到“党政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的有关规定”等等,都作为行政自律的基本依据,自觉遵守,让自律和他律、内在约束和外界约束有机结合,变人治为法制。坚持各科室制定年度计划、月计划,并在半年、年终对各科室进行考核。在目标制定上主体明确,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在目标分解上,按照层级负责的原则,将目标逐一分解到个人,量化到岗位,确保工作无缺席;在目标落实上,坚持人人按规范操作,按程序实施;在工作监督上,坚持绩效考核制度;在工作态度上,各职能部门都确立了自己的服务理念,认真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还建立健全了管理干部竞聘上岗制度以及各种奖励与表彰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保障了我院的职能管理在统一全院职工意志、鼓励士气、协调关系、提高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建立学习型组织。行政工作人员是行政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行政素质。这些素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通过行政文化的培育将基本的行政道德、行政知识、行政技能、行政规范、行政观念传授给行政个体,使其懂得行政的意义和规程,树立正确的行政观,成为合格的行政人。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执政意识,加强执政能力,努力建立学习型团队,我院举办了科级干部管理理论学习班,坚持每周脱产半天学习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医院党委还把对科级干部培训的目标确立为,实际、实用、实效,注重学,突出用,坚持学用结合并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考核制度。另外,还曾选派了两位同志赴欧美国家培训、四位同志赴新加坡培训,每一位职能部门负责人相继参加医院管理培训。通过全方位、多渠道培训干部,极大地提高我院科级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建立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

4.加快实现行政技术现代化,提高行政效能。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仅仅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较为熟练的行政技能。我院在行政技术现代化建设方面实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建立了院内局域网、公共信息平台、管理平台,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简化了工作程序,大大提高了行政信息的准确性和行政工作的效率。

三、行政文化建设中应注意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1.塑造行政文化,领导是关键。行政文化建设首先是领导干部观念、意识的塑造与统一。因此要以开放的观念不断丰富行政思想体系,无疑需要领导的统率、组织、协调、指挥、控制和引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果领导干部的思想不解放、观念滞后,他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带领干部群众自觉地进行文化建设。而如果领导人具有先进的观念与意识,他就会自觉地组织本单位的文化建设,使先进的观念、意识迅速向机关内扩散、泛化,吸引、凝聚干部群众,促使其焕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行政文化范文篇8

行政文化是行政体系的深层结构,是行政管理之魂。任何一个行政体系的组织结构、运转程序、决策过程以及行政人员的行为、态度、价值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行政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转轨变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壮大,社会结构发生了以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公民两元分化为特征的新变化。虽然国家和政府仍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但社会和公民越来越显示其相对独立的性质,对国家和政府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制约、支配和监督作用,从社会和公民的角度来审视、评判和指导行政文化的价值、意义和塑造,有利于在更高层次促进行政文化的有机融合和全面升华,从而引导和凝聚整个行政体系作出适应市场经济和民主社会本质要求的系统变革和全面创新。一、领域分离:尊重公民期待的可能性公民期待是公民对政府地位、性质和作用的主观要求,也是对自己利益要求、权利资格和权力地位的心理预期。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公共权力的最终来源。从实质上讲,公共权力是一种委托权,体现一种委托关系:公民把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部分权力委托给政府,后者按委托依法实施公共行政。所以,充分尊重公民的权利,尽可能满足公民的价值期待,无差别地为公民提供服务,是社会主义公共行政的题中应有之义。塑造和培育以公民期待为评判标准和价值依归的行政文化,是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本质要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私人领域逐步从公共领域中分离出来,塑造充分尊重公民期待的行政文化,才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为何难以产生充分尊重公民期待的行政文化呢?首先,这是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特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以“一大二公”的公有制作为经济基础,以国家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强调经济的大一统,以及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直接控制。与这种特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状况相联系,整个社会呈现出以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一元从属关系为核心的领域合一的结构形式。在这种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形式下,公民个人、社会集团、政府自身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整个过程,都由政府部门来加以安排统筹,公民和社会失去自身独立行为的领域。一方面,社会无法依靠自身的组织结构而独立存在,社会和公民失去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应有的一份积极参与的权利,只剩下消极接受分配的义务;另一方面,政府不得不发展从中央到地方一套组织结构以管理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行政文化作为行政思想和行政心理的复杂综合体,深刻根源于现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中。社会从属于国家,公民依附于政府,政府直接管理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集中表现为行政文化领域中的公民权、民主、独立和自由观念的缺失以及政府全能主义的盛行。全能型行政文化认为,政府是全能的,社会是散漫无度的,政府有能力包揽所有的社会事务,政府中的个别精英也是道德高尚、能力超人,能够管理一切行政事务,公民只能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政府部门管理和服务。独立人格的缺失使得公民难以从自身的根本利益、权力资格和权力地位出发来对政府性质、地位作出合理的价值评判和要求。其次是传统行政文化的综合滞留。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官本位”,为官高人一等,“官”往往被看作道德和智慧的化身。家长制、长官意志、“官念”为本、官级为准、官贵民贱等思想盛行。与“官本位”相应的是臣民文化,多强调依附和服从,忽视和轻视人的独立人格、自由、尊严和利益。这些消极落后的文化现象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中找到滋生的土壤,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残存公共行政的管理体制中,表现为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府体系中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老爷作风、长官大量存在,一些政府机构或政府工作人员仍主张或默认权大于法,居高临下地治民、“牧民”,忽视和轻视人的权利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公民的权力、权利和利益观念,自主、民主观念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既无可能产生对政府地位及自身权利的正当期待;政府亦无可能充分地理解和尊重公民的价值期待。虽然党和政府积极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等行政文化,但人民究竟要求政府提供何种服务?如何提供服务?要使诸如此类积极的行为行政文化落到实处,恐怕还得以公民期待得到政府的理解和尊重作为前提条件。中国经过几十年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最终确立了以市场为价值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逐渐由领域合一转向领域分离,从而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职能模式、管理体制和权力结构,以及更深层次的行政思想和行政心理。塑造充分理解和尊重公民期待的行政文化,开始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首先,领域分离的结果是市民社会的壮大,形成对政府的相对独立的制约力量,公民期待的满足和尊重有了坚强的后盾。政府为了培育市场,顺利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逐步从直接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中退出,腾出力量来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和政府的收缩,为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市民社会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的行政推动下,社会经济组织和公民的力量不断壮大,虽然由于市场经济尚未完全成熟,市民社会的力量仍然有限,其组织结构和竞争规则仍不够完善,但毕竟成为一股具有相对独立自治地位的力量,制约着政府行为。虽然政府相对于公民而言仍具有相当强大的权威性和支配性,但在强大的市民社会力量制约下,不能不开始对公民的价值期待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其次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为以尊重公民期待为核心的新行政文化的塑造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运行模式,它孕育出自由、平等、竞争等社会所普通认同的现代价值观念,必然对传统的“官本位”文化、臣民文化、依附人格形成强劲的冲击。其结果是行政文化得到全面的刷新,“官”念日益淡化,神圣的权威的和全能政府形象,在大众心目中日益世俗化。市民社会的生成过程,同时也是广大民众由臣民心态向以独立人格为基础的公民心态的转化过程,随着公民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政府如何满足公民的需求,如何为社会服务等问题就会提上日程。二、信任危机:尊重公民期待的紧迫任何政府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有牢固的合法性基础。虽然合法性包括法治、效率、择优、专业分工等衡量标准,但测量合法性最重要的尺度是获得和保持公民的信任。在现代公民社会,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应当遵循体现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自由平等契约关系原则,公民对政府的认同、支持与信任,是以政府充分理解、尊重公民的利益要求、权力资格和权力地位为交换条件的。80年代开始的国际公共行政改革是由于公民对公共行政的信任危机引起的。根据一次民意调查,1978年美国公民对其政府不信任的人数比例为58%,信任人数比例仅为34%。(注:左然:《当代国际公共行政的发展与改革(下)》,载《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10期。)在改革过程中,西方各国除了限制政府职能规模、调整政府权力结构、优化公职人员队伍等硬件上大刀阔斧以外,还特别注意在行政文化的软件建设上塑造企业家精神,倡导“让顾客坐在驾驶座位上来”选择服务方式和服务人员,为社会提供无差别服务来满足公民期待,以达到增强公民以政府的信任度,重新确立公共行政在人们心中的“合法地位”的目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优化经济结构、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整合社会利益矛盾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体制性驱动、管理、平衡和服务作用。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运行效率和决策水平均有较大的提高。但我国目前正处于转轨变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跟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政府权力越界。个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政府的干预。然而政府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政府的权力必须限定在某个界限内:不损害个人和社会的权利和利益。在现阶段,由于旧的权力框架已被打破,新权力框架还没有完善,法律、公民权利还不能有效发挥其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用,公共权力由于本能扩张的冲动时时有着越界侵权的危险倾向;有些政府部门利用业务和职能的方便依靠公共权力控制商品价格,左右需求行为,谋取高额利润,大搞权钱交易,对市场进行非理性的干预和分割。还有一些地方部门把其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基本职能和经济利益挂钩,弹奏服务变奏曲,在服务的前奏下收取高额费用。二是决策随意冲动,政策是最大的政府行为,所以制定政策应是一个科学、有序的动态过程。政府应当对社会和历史负责,必须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三是组织机构臃肿。由于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和繁重的社会事务需要政府有庞大职能规模;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旧有行政管理体制还会发生惯性作用;许多国家公务人员迷恋于制度内的既得利益、缺乏自我牺牲精神等原因的存在,我国虽然进行了若干次行政机构改革,便都难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庞大的机构,众多的人员,不仅需要巨大的运行成本,使社会及公民不堪重负,而且由于机构重叠、人浮于事造成严重的内部运行损耗、官僚主义,极大地降低了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上述种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很大程度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得政府的社会统治、管理、平衡和服务的能力和公民不断增长和丰富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一定的增长,表现为政治参与过度(如集体上访等大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政治参与冷漠两种极端形式。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尚未成熟到内生出主要动力的程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动力是政府的体制和政策驱动。政府权威的削弱、合法性基础的动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政府这一驱动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到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消除政府的非理性行为,提升政府的管理、平衡和服务能力,重建公民和社会对政府的忠诚和高度信任,不仅对于政府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基本走向:行政文化和公民期待的吻合我国正在进行革命性的第七次机构改革。这次机构改革的宏观背景,和以往历次机构改革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很大成效,市场经济有初步发展,公民社会开始成长壮大。根据九届人大关于行政改革目标模式的设定,一个充分尊重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和公民期待的系统的、动态平衡的社会调控体积系可望建立起来,不仅为以后很长一个时期内行政行为提供制度化的依据,而且会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公共行政管理与变革的坐标。(注:张康之:《“公正”行政是公共行政的新观点》,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9期。)当一种优良的行政体制建立起来后,要使它充分有效地发挥主导、调控规范和驱动功能,就必须确立改革的整体思路,有意识地塑造与新体制相应的行政文化。(注:刘歌宁、彭国甫、颜佳华:《行政文化学》,湖南地图出版社,1992年第9期。)否则,新体制就会徒有其表,而无其实,所蕴含的能量难以发挥作用,甚至由于旧文化的惯性作用而引发种种矛盾。前一个时期的行政文化建设,多着眼于行政系统的内部管理,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关心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来调动广大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内向性的行政文化建设,曾经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行政文化中的“官本位”、等级观念和官僚主义,提高了行政效益,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在新的历史时期,行政系统内“以人为本”的行政文化还要继续发扬光大,并且要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但不能仅止于此。行政文化必须在行政系统之外开辟新的领域。与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本质要求相适应,行政文化应当从社会和公民的全新视角来审视政府的地位、性质和作用,公民的需要、利益和权利以及政府和公民的权力关系、权利关系和利益关系。简而言之,新行政文化必须充分体现对公民期待的理解、尊重和满足。唯有如此,所蕴含的“公意”才能转化为公务人员的自觉行动而落到实处。那么塑造何种行政文化才能符合和满足公民期待呢?1.效益取向。行政效益是价值的投入和价值的产出之间的比率。它的基本内涵在于:①政府投入与政府产出之间的比例。这显示了政府的效率。②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比较充分地体现低成本原则,即政府是廉价政府。③政府行为充分体现公民需求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行政效益反映和体现政府满足公民期待的能力和基础,是评价行政体制和行政管理活动好坏优劣的科学标准。传统公共行政学甚至把效率和经济视为公共行政的基本原则、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在现代社会,效益应当成为行政文化的价值核心之一。各级政府应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建设廉价政府,甚至可考虑把利润动机引进为公众服务的活动中,“使管理人转变为企业家”,使花钱政府变为赚钱政府,尽可能使公民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满足。2.民主取向。在公共行政中,民主的基本含义是多数人的统治管理,实际运行中的行政民主是在多数人同意、委托、监督和制约之下进行的少数人的管理。行政民主是公民表达利益、行使权力和保护权利的最有效的途径。大哲学家罗素曾经指出,民主政府真正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主成为人们日常行为中的无意识习惯。在行政文化建设中必须培育民主观念,推动行政民主化。一是体现民意观念。体现民意是民主的基本内涵,也是尊重公民期待的同义语。它要求一切行政活动都必须反映尊重公民利益、需求和意志。二是参与行政观念。行政参与意味着普通公民可以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参与行政生活,并影响行政体系的构成、运行规则和决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行政文化逐渐呈现出大众参与的特征。参与式管理也日益成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1989年《行政诉讼法》的颁布,使公民参与行政活动,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监督行政机关的法律依据正式得以确立。只有当公民确实有了自己的权益意识,自由发言和合法参与的机会时,公民期待的满足和实现才有了可靠的保证。三是公开行政观念。公开行政是民主的本质特征,是公民参与行政的前提条件。通过公开行政,公民可以了解国家和政府的机构设置、权力结构、职能规模、运行机制和决策过程,公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权利对政府运行进行价值评判和效果检测,进行推动公共行政趋向公民期待。为此,要鼓励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公开的全民辩论;政府自身要勇于针对行政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失误,进行公开检讨。3.公正取向。社会公正是公共行政的终极目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共权力经由人民代表大会,由公民委托给政府。受这种权力契约关系的支配和制约,政府必须着力于扩大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公民公正的生活秩序。在行政文化中,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会公正,在于促进公民社会所拥有的以社会公正为核心的基本价值,如自由、秩序、正义、民主等。行政的公正性取决于权力的公共性程度。当行政权力不仅为受委托者所掌握而且为受委托者所占有时,这种权力可能用来为特定的利益集团服务,甚至可能被用来谋取私利。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有真正的行政公正。所以,权力的受委托者—各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必须自觉定位在服务行政体系之中,无差别地为社会提供服务,不允许有个人私利渗在其中。正如弗雷德里克森指出,“社会公平强调政府提供服务的公平性,社会公平强调公共管理者在决策和组织推行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社会公平强调对公众要求做出积极回应而不是以追求行政组织自身需要满足为目的。……总之,倡导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是要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经济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注:H.GoogeFrederkson:《NewPublicAdministration》,TheuniversityofAlabamaPress1980,P6—P7。)以上行政文化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效益是基础手段,民主是制度保障,公正是最终目的。在行政文化建设过程之中,三种价值观念的塑造必须同时进行,为政府满足公民不同层次、但同时存在的需要创造良好文化氛围。

行政文化范文篇9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市纪委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要求,突出对重要权力的监控,专题部署文化系统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动员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把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向纵深推进、向广度扩展,以求取得更加明显的成效,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前一阶段,市局在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查找了廉政风险点,划分了风险等级,制订了防范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各县市区也积极行动,细致工作,文化系统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呈现出逐步深化的良好态势。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认识上还不够到位。有的科室、单位对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够,还没有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二是工作落实上还不够到位。有的工作主动性不够,落实比较缓慢;有的落实不太具体,查找廉政风险点不够准确。三是推进力度不够大。有些科室、单位还停留在一般性部署上,实质工作没有有效开展,突出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与本科室、本单位主要业务没有有机结合,存在“两张皮”现象,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下面,就文化系统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开展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是文化系统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行动;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要求,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的重要措施,是在政治上真正关心爱护干部的实际需要;是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文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立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既是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进一步延伸和深化,也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点和关键,更是加大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防治权力腐败的治本之策。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必须抓住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岗位和重要权力,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必须保证和规范权力正确运行,从而使行政权力更好地为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服务;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有效防范决策失误、权力失控、行为失范,使党员干部尽可能不犯或少犯错误,这也充分体现了对干部的关心和保护。缺乏监督的权力很容易滋生腐败,因此,强化权力监控,既是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同时,也是对干部本人和家庭高度负责。省委、市委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了全面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全局性的大事、要事,是一项涉及单位多、内容宽、层次深、环节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明确责任,形成“党组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纪检重点协助、群众全员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文化系统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大工作推力,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步骤,高起点要求、高标准落实、大力度推进,务求工作实效。各县(市、区)文化部门、各科室、各单位负责人一定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抓落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担负起领导这项工作的政治责任;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支持领导小组办公室抓好推进落实工作,做到工作常要求、任务常提醒、落实常检查,亲自抓好本区域、本科室、本单位高等级廉政风险点的监控工作,确保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二、突出重点,规范运作,按照模式化思路大力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系统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要按照突出行政审批权和行政处罚权两项权力,单位负责人和重点科室的关键岗位两类高等级廉政风险岗位,在模式化推进上下功夫。具体内容是,从本部门风险最高,群众最关注的权力入手,每年突出抓好一项重要权力的监控,在全系统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统一推进,以模式化凸显特色化、以特色化打造品牌化,进一步提升文化系统行政权力监控机制建设整体水平。经局党组研究决定,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文化系统要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审批(即网吧审批)为重点,统一审批模式,打造文化部门特色。

在推进模式化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廉政风险评估管理模式化。要对每项权力进行廉政风险评估,重点抓好5个环节:①查,即查找廉政风险点。采取多种方式,全面准确查找权力运行过程的风险点,确保不留死角。②定,即评定风险等级。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根据风险程度从大到小确定A、B、C三个风险等级,制定“行政权力廉政风险等级目录”。③警,即警示廉政风险。制定廉政风险警示图,以红、黄、蓝三种颜色标注A、B、C三个风险等级,注明责任人及防控措施,进行风险提示。④防,即建立廉政风险监督防范机制。重在制度落实,推进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⑤管,即加强廉政风险管理。对A、B、C三个等级的廉政风险实行分级管理、一岗双责。A级廉政风险点必须由单位“一把手”直接监管。以上工作要在明年1月10日前完成。

二是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措施模式化。要针对不同类型权力运行的特点,突出主要环节,实行分类指导。对行政许可权,要重点加强对受理、审查、决定三个环节的监控,实行控制风险“五级管理”:①通过严格执行首办负责制、AB岗制,强化对首办人的监督;②通过认真落实股务、科务会纪要制度,强化对股室、科室主要负责人的监督;③通过进一步落实重大决策“会审会”制度,强化对部门主管领导的监督;④通过大力推行重大事项党组会或局务会集体研究制度,强化对部门“一把手”的监督。需要强调的是,网吧审批作为文化系统推进模式化的重点,要严格落实上述要求,在确保不超时、不超限的同时,按照审批流程图规定,依次审核,不走过场,确保实效。⑤通过向媒体、社会公开承诺,积极开展民主评议,强化群众对文化部门的监督。同时,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部门的行政许可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承担行政许可科室向政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项目入驻政务中心到位、部门向政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最大限度地压缩审批时限,提高行政效能。对行政处罚权,一方面要严格实施执法检查备案制,通过落实提前备案,防止乱检查。另一方面,通过细化自由裁量权,防止乱罚款。就是要将文化市场现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依据逐条梳理,将行政处罚的种类、幅度一一细化、量化,按照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将各个类别划分为若干阶次,出台文化系统行政处罚裁量指导标准,努力做到“同案同罚、过罚相当”。目前,市局已经初步完成了此项工作,下一步重点是要在全系统抓好落实。上述各项工作要在明年1月10日前完成。

三是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模式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是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公开是义务,不是施舍;公开是要求,不是号召;公开是必然,不是偶然。目前这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展需要和群众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三化”:①公开内容经常化。要把部门职能、办公场所、人员去向、联系电话以及所行使权力的法律依据、办理条件、办结时限、处罚标准、承办科室都要进行长期公示。对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审批、行政处罚每月10日前必须公开。②运行过程公开动态化。围绕每项权力的决策、执行、结果等环节,都要建立权力运行记录制度和公开制度,做到及时、动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比如网吧审批,从受理、初审、复审都要通过公开栏、政务信息网络公开平台等形式予以公开。③公开形式统一化。公开载体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采用公开栏、公开电话、新闻媒体、电子显示屏或触摸屏等多种形式,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以上工作要在明年1月15日前完成。

四是推进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模式化。要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做好行风评议和纠风工作相结合,与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相结合,与推进业务建设、促进文化惠民落实相结合。要加强行政权力运行后的绩效评估,严格行使权力运行责任考核与追究。要把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和运行状况作为评估的重点。对绩效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要精心制订考核方案,确定考核标准,把考核结果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和党员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结合起来,将考核结果与党员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等相挂钩,形成行政权力运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在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中,不负责任,拖拉扯皮,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20条标准”的要求,适时组织系统内普查、考核工作,以推进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领导,讲究方法,确保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取得实效

一要强化责任。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是目前文化系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县(市、区)文化部门、各科室、各单位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这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保证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健康顺利开展。市局各科室在规范自身权力运行的同时,还要抓好县(市、区)局对口股室的权力监控机制建设,形成上下联动、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要注重创新。推进监控机制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我们要把创新作为推进监控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委主要领导对推进这项工作的要求很高、力度很大。新的一年就要开始,大量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务必要抓紧时间,卡死时限,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创新推进监控机制建设的思路、措施和办法,突出文化特点,打造文化亮点。

三要务求实效。开展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与落实中央《工作规划》、市委《实施办法》和局党组《工作安排》相结合,与做好行风评议和纠风工作相结合,与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相结合,与推进业务建设、促进文化惠民相结合,努力取得“一石多鸟”的效果。

行政文化范文篇10

一、年主要工作

(一)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创建

1.认真搞好行政绩效管理制度的落实。按照通知要求,我局认真梳理涉及州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年度重要工作并报送了2个涉及资金327万元的建设项目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考核表;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项目、经费必审、督查和跟踪制度。

2.控制各类公务活动经费开支。严格限制接待标准、规格,严禁超标准接待,局机关所有公务活动须经局主要领导同意,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局党组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严格执行行政成本控制各项制度,切实降低单位行政运行成本。

3.进一步加大行政行为监督力度。按照《州推行行政行为监督制度工作方案》,我们把制度的内容具体化、明细化,制定了《州文化局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行政行为监督登记表》、《州文化局行政行为监督登记表》和《州文化局个人行为监督承诺表》,向社会作出了郑重承诺,在政府网站及时进行了公示,并及时上报州监察局备案,主动接受社会和有关部门的监督。

4.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一是局机关进一步严格了周五半天学习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机关学习活动。二是制定了学习型机关培训专题计划,明确年度重点培训计划9个专题,目前全部实施完成。三是制定并印发了《州文化局量化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方案》,启动了州级文化行政部门行政处罚权规范工作。四是实施重点工作目标倒逼管理,选取全州“农家书屋”建设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项工作作为实施目标倒逼管理的重点工作项目,成效明显。

(二)创先争优活动

按照州委的统一部署,州文化系统创先争优活动于5月份全面启动。文化系统开展创优争优活动,从部门业务实际,以文化服务为出发点,在活动中,局党组讲求实效,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落到了实处,为不断创造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开了新局面。

(三)“学习《廉政准则》、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

根据州纪委的统一部署,我局6月份起在文化系统开展了“学习《廉政准则》、规范从政行为、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全面实施了学习宣传、对照检查、整章建制三个阶段工作,全局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成效显著,服务于大局和文化工作的作用明显增强。在活动中,我局进一步完善了财务财产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公物采购制度等制度,支出比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认真清理了行政审批项目,严格规范文化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按照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建立了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机制,局机关对一般干部的调动也进行财务财产检查,明确了经济责任,严肃了财经纪律;严格履行职责,层层落实任务,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透明管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整个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升华了文化系统党员干部的思想,切实把《廉政准则》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进一步巩固深化了学习效果。

(四)文化惠民工程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就是要通过一批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项目,将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今年以来,我局进一步整合资源,开展送文艺下乡、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1.开展文艺服务。开展“送文艺下乡”和礼仪性接待等各类文艺演出活动276场,编创音乐、舞蹈作品33个,演出节目182个,服务群众169000多人次。

2.建设农家书屋。今年以来,完成142个农家书屋,价值284万元的图书配送工作;根据省新闻出版局的通知精神及全州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制定了年覆盖全州所有行政村和社区的计划,现已完成今年计划实施的225个行政村(社区)的农家书屋建设部份前期准备工作。

3.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督促落实我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5个站点的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已经完成1个州级分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3个乡镇站点的安装调试,10月份全部投入使用。其余六库镇等4个乡镇站点的设备已经落实,可望于年底前投入运行。

4.公共图书服务。全年全州各级公益图书单位过刊整理、排序、装裱、分编、上架图书报纸247种,25508册;收集地方文献52种;提供图书借阅48155册次,接待读者44713人次,提供咨询服务160人次,电子阅览室服务读者12700人次;开展图书下乡活动4次和图书宣传活动1次,服务群众2800多人次;为乡镇基层配送图书3383册、近400盘知识讲座及电影等光盘,赠送基层单位图书274册。

5.文物单位免费开放。片马纪念馆和驼峰航线纪念馆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突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服务特色,坚持免费开放,一年来累计接待国内外参观人员20513人次。

(五)群众文化

全州文化工作者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把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第一工作目标,大力繁荣群众文化。

1.狠抓少儿文艺辅导。举办了寒暑假少儿美术、电子琴、舞蹈培训班各1期(总第18、19期),培训学员37名。在教学中我们融入各民族的文艺元素,让学员在学习中感受各民族的舞蹈、音乐韵律,为今后的民族文艺事业培育潜在的有潜力的幼苗。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取得了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今年以来我们通过文艺晚会、群体文体活动等系列文化活动,营造全社会欢乐、热烈、融洽的文化氛围。一是结合地方实际,开展了“澡堂会”、“尚旺旅游文化节”、白族“二月会”、怒族“乃仍节”、普米族“吾昔节”等民族群体性节庆文化活动;二是成功举办(策划、组织实施)了“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8周年”、6.26禁毒日《为了这一片净土》、《峡谷花朵》和《最美夕阳红》等专场文艺晚会;三是于3月份结合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在全州范围开展以“我的书屋,我的家”主题的讲演比赛活动,选送了3名选手参加了全省比赛,获3个奖项,进一步推动了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四是长期坚持开展灯光、音响服务工作,全年服务达87场次。

3.开展广场群众性文辅工作。一是编创了一套规范化民族舞和健美操进入社区普及辅导;二是组织业务骨干,精心编创了我州主体民族的广场舞蹈6套及健身操3套,准备下一步向全州各乡镇进行推广。全州群文工作者长期深入机关、校园、军营、社区等进行文艺辅导,年内共下基层辅导158多人次,执排63个歌舞节目,切实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4.进行对外群文交流活动,宣传文化。8月创作民族健身操《舞动傈僳》参加云南省第2届少数民族健身操比赛,获得银奖;10月份,执排《彩虹》参加全国第2届老年时装大赛,获得银奖。

(六)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乡镇文化站建设。积极做好我州第二批6个乡镇文化站建设,目前除江乡文化站由江管委会负责实施外,其它5个文化站均已竣工并通过验收;10月份,第三批2个乡镇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得到落实,并开工建设;为乡镇文化站、村文艺队解决文化文艺活动设备,共发放给9个乡镇、8个农村业余文艺队摄像机、照相机、音响、电视机、办公桌椅等价值45万元的设备;表彰了长期活跃在基层的4支民间文艺队,并以以奖代补的方式,为他们配发了音响设备。

2.积极争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是根据“桥头堡”建设文化交流合作重点建设会议精神,结合实际,编制了《州“桥头堡”建设文化交流合作重点建设申报项目书》;二是实施年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建设试点工程,与州财政局、州体育局联合上报了我州年试点共12个村的农村文化体育广场建设方案;三是加强了与州发改委的沟通联系,及时编制我州申报国家“十二五”州级三馆建设项目申报书,将州民族博物馆、州文化馆、州图书馆的新建与改扩建列入州发改委和我局“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积极争取条件,先后向省文化厅申报了项目,使我州78个村级和社区文化活动室有望在年内得到省厅在资金方面的支持。

3.加强文物工作资金及硬件配置。一是争取项目经费维修了杨玉科家祠建筑群;二是落实了经费和数据库专用设备,为我州实施馆藏文物数据库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向省财政厅、省文物局争取了30万元的设备购置经费经费,购置文物普查专用车辆一台,改善了文物普查中存在的出行难的问题;四是争取科普教育能力提升项目经费,提升了片马抗英纪念馆科普教育功能。

4.推进文化工作队伍素质提升工程。一是组织了1期培训班,就音响使用技术,照相、摄像,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农村广场文化,乡镇文化市场管理、文物管理和新闻写作等知识,培训县、乡、村文化业务骨干60人;二是根据全省社文科长、图书馆长联席会议精神,编制了“州农文网校”培训方案和实施意见,并于10月份开办了1期全州乡镇文化站岗位培训班,培训人员46人,全面推进了乡镇文化站服务工作。乡镇文化站在加挂“农文网培训学校”之后更广泛地开展起针对农民群众的信息化网络化服务。

(七)文艺工作

1.民族文化精品创作。年以来全州民族文艺工作十分活跃,新编创各类音乐、舞蹈作品33个,通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进一步推动了文艺工作。结合州委州政府江乡整乡推进族整族帮扶工作的推进,为提高族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我局投资编创大型族歌舞剧《江•人》(暂名),进一步宣传活跃民族文艺。目前,编排已经基本结束,进入剧目修改完善阶段;按照和省文化厅签订《江乡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实施目标责任书》的内容,我局编制具体实施方案,目前已经筹集1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了一首族声乐作品征集编创,3—5个族舞蹈作品编创等工作,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2.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参加了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共演出5场,每场18个节目,观众人数达15000多人次,收到了良好的反响,进一步对外宣传了,提升了民族文化的知名度。

(八)文物工作

1.文物普查。截止4月30日我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圆满完成实地文物调查阶段性工作、共校验不可移动文物记录171条、消失文物3条、行政村261个、CAD制图350张、照片1700多张、校验率为100%。顺利通过省级专家组验收。为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2.主要业务工作。完成了“十二五”文物规划项目编制工作,申报项目14项,其中第7批国保单位6项,综合性文管所5项,博物馆3项;顺利通过了省文物局、公安消防总队对我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检查工作的验收;完成了我州馆藏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共完成38件珍贵文物的录入,拍摄照片300多张;三普工作期间,完成我州茶马古道沿线有关文物保护单位情况调查工作;积极配合配合贡山至江公路项目、大华电站建设项目,开展了野外预可研文物勘探调查工作,为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完成第6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参加了对中老边境和中缅边境的文物考古调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州与缅甸接壤地区文物分布的情况,掌握了自家家底;年内处理白汉洛教堂神父住宿楼、贡山石门石刻安全隐患工作两起,保证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开展了杨玉科家祠建筑群、兔峨土司衙署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抢救性维修工作。对贡山石门石刻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进行清理,保证了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土地不受侵犯。

(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局对此十分重视,专题研究决定相关事项,进行了严密的安排部署,各县各单位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一是广泛宣传。我们通过散发宣传资料,开展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演)、文化遗产知识讲座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国家文物保护法》、《云南省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性文件和文化遗产知识,共开展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演)30多场、文化遗产知识讲座10多场,散发宣传资料15000余份,悬挂了横幅标语100多条,摄制宣传图片260张,教育群众近2万人次。在宣传中,工作人员根据少数民族群众不懂汉语的实际,同时通过傈僳语、汉语两种语言的录音播放进行宣传。在宣传教育活动中,文化部门还特别注重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我们专门邀请了一些民间艺人到学校进行宣传文化遗产及保护的相关知识,对青少年进行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教育,受到了教师学生的欢迎。二是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申报工作。年组织完成普米族《挫蹉》和傈僳族《摆时》等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落实了专项保护补助资金80万元;三是圆满完成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工作,认真组织,逐项评选,推荐胡学忠等4位传承人参加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选,全被入选;四是完成部级非遗项目“十二五”时期(——2015)保护规划的申报,使我州“傈僳族民歌”、“怒族仙女节”等5个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望于十二五期间得到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

(十)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及“扫黄打非“专项斗争

1.新闻出版、版权

(1)做好新闻出版市场年检工作。完成了全州46户印刷企业、经营户和106户出版物经营户(含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的年检工作;批准印刷内部资料出版物22本,发展了14户经营户。

(2)加大了新闻出版(版权)法律法规宣传和教育培训力度。一是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开展了以“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盗版”为主题的非法出版物销毁活动,共销毁10000余碟(册)非法出版物,并发放了700余份宣传材料进行了宣传;二是加强了对执法人员及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培训,派人员参加了国家版权局举办的版权执法培训,组织举办了2期全州音像制品52户经营户负责人培训班。

(3)加强新闻出版市场培育力度。截至目前为止,全州已有出版物市场经营户175家,从业人员共649人,年销售总额为2022万元、利润总额为200万元。经过一段时期的培育,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昆明新知(六库)图书城、报社民族印刷有限公司和六库军铭印刷厂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竞争力,成为我州新闻出版领域有影响力的领军性企业。

(4)加强监管,努力维护企业和经营户的合法权益。一年来,全州新闻出版领域组织了4次较大规模的出版物市场检查活动,收缴了非法出版物3218碟(册),查处12家违规经营户,罚款1.5万余元,有力维护出版物市场的正常秩序。

2.文化市场

年以来,我们加强机构建设,在管理中切实突出重点,加强了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一是根据中宣发[2009]25号文件的要求,经州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州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整合了现有的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版权)等部门所属的行政执法机构,设立集中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结束了我州没有独立的州级文化文化市场执法机构的历史;二是组织了1期互联网市场经营法人培训班,加强了对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法定代表、场所负责人以及有关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三是加强网吧管理,规范网络市场。我们采取日常管理和专项整治相集合的办法,双休日和节假日重点检查。与此同时,密切关注网上舆情动态,严密封堵境外有害出版物和政治谣言有害信息,整顿、查处违法违规网站,处罚不法分子,网络文化市场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四是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为确保未成年人有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及时对学校周边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经营场所进行清理。一年来,全州各级文化市场执法部门共出动稽查检查人员2220人次、出动车辆298辆次。共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单位2608家次;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4家,罚款13000元,并处停业整顿1家;查处无证经营的娱乐场所2家,当场作出停止营业;受理举报案件1起,已办结。收缴非法音像制品4211盘碟;收缴非法出版物181册。

3.“扫黄打非”

一是在1季度,以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和扫除淫秽色情出版物为重点开展了专项集中行动,自4月起,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迎世博会出版物市场集中清查行动”。采取“专项治理和日常监管相结合”、“行政处罚与宣传教育相结合”等措施,确保市场不出问题。5至6月份,积极开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主题的“扫黄打非”专项检查;二是州“扫黄”办组织四县执法人员切实加强了对出版物市场的日常监管,坚持“天天一小查、每周一大查”,进行高密度的拉网式大检查,坚决取缔销售盗版出版物的无证照经营和游商地摊。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习力度有待加强。在政治业务学习方面虽然经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效能政府建设等活动得到了明显转变,但仍有一些干部职工认识不够,热情不高,导致对文化业务知识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学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资金缺乏制约工作开展。州歌舞团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音响灯光老化,机器设备严重磨损,影响了精品剧节目打造。州图书馆每年仅有六万元报刊预订费,没有将购书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读者到馆率、馆藏利用率、图书流通率急剧下降,阻碍了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发挥。文化单位的硬件设施普遍陈旧与不完备,导致一些正常服务活动难以开展,约束了单位公益性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无形中降底了公共服务的能力。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有待加强。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对农村文化生活和文化活动帮助、辅导和培训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深入农村调研不多,研究农村文化工作不够。

四是基层文化工作薄弱。个别文化站仍存在有站有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低下的情况,县乡两级对村文化活动室的监督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是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待加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州50万人民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由于得不到有效的经费保障,许多民族民间的传统文化资料随着民间艺人的去世而消亡,民族文化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是继续深入推进效能政府等制度创建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严格监督检查,形成推动制度落实的整体合力;切实负起责任,建立完善有效的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制度的落实;要细化任务要求,实施目标管理,纳入考核范围;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开展落实好我局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建设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继续深入开展文化系统创优争优活动。要在年基础上,认真总结,不断完善,按照州委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充分发挥文化系统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提升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结合此次政府机构改革,完成我系统新增单位,州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支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具体组建工作。

四继续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文艺、送戏、送图书下乡等活动,全面完成全州农村书屋的建设任务。

五是继续活跃群众文化。进一步抓好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组织好各大小节庆的文艺演出,深入社区、机关、企业、学校等开展文艺辅导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组织实施好群众“大家乐”文化活动的普及工作;继续举办少儿美术、电子琴、舞蹈等专业特色培训班。

六是继续文艺精品创作。坚持正确的文艺导向,积极贯彻精品战略,在年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打造我州大型新编原生态歌舞剧目《江•人》,从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等方面继续修改完善,争取打造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民族文艺作品。

七是加强文物工作。积极做好我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努力完成第二、三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积极申报第7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向省科技厅申报科普教育基地能力提升项目,做好州民族博物馆及人口较少民族博物馆的立项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发掘石岭岗古文化遗址。

八是抓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对全州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及文化市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